高考地理冲积扇三角洲河漫滩
⑴ 高中地理疑难请问:冲积扇和河口三角洲是怎样形成的
山麓冲积扇由发源于抄山顶的河流在流向低处时携带大量泥沙堆积在山麓而形成,因为河流会分流所以会在出山处形成像扇子一样的散状的流域形状;河口三角洲是河流入海时在中上游携带的泥沙无法掺入海水或旋流冲回河床而淤积形成的,泥沙囤积最终浮出水面成为沙丘.
两者最主要区别在于山麓冲积扇常见于内陆高山与平原相交接地带,而河口三角洲多成于河流的入海口处,也就是海陆的交接地带
⑵ 冲积扇 河漫滩 三角洲的成因
一、冲积扇(alluvial fan)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以山麓谷口为顶点,向开阔低地展布的河流堆积扇状地貌。它是冲积平原的一部分,规模大小不等,从数百平方米至数百平方公里。广义的冲积扇包括在干旱区或半干旱区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即洪积扇;狭义的冲积扇仅指湿润区较长大河流出山口处的扇状堆积体,不包括洪积扇。
冲积扇在不同的气候区有不同的形成过程:
1、湿润区
降水频率大,水量丰沛,水流比较稳定,因此出山口河流形成的冲积扇规模大,组成物质分选较好,砾石磨圆度高,扇面上分流和网流十分发达。扇面物质在湿热气候作用下,土质呈现红壤化。山区主流两侧的溪沟坡陡水流急,在山洪暴发时形成洪流或泥石流,挟带的大量碎屑物质便在沟口附近堆积,形成由大小不一的砾石、砂土和粘土等组成锥形的冲积锥。这些碎屑物质分选程度和磨圆度均较差,孔隙度较大,透水性较强。一般情况下,冲积锥面积较小,其上段坡度较大,中段坡度锐减,前缘地段地势展平,坡度减至1~2度。
2、半湿润区
出山口河流在山前多发育大面积的冲积扇。如中国华北平原西部山前的黄河、漳河、滹沱河和永定河等冲积扇,表面形态扁平,坡度较小,形成广阔的冲积扇平原。其中,黄河冲积扇面积达72144平方公里,扇面上废弃的古河床高地和河间洼地呈指状分布,波状起伏的微地貌特点十分明显(见图黄河冲积扇)。
3、干旱区
降雨量极少,暂时性洪流在山麓谷口处形成洪积扇。组成洪积扇的泥沙石块,颗粒粗大,磨圆度差,层理不明显,透水性强,扇面网状水系发育不显著。在山前断裂活动的盆地,洪积扇具有很大的沉积厚度,紧靠山前部分通常厚度达数百米。洪积扇从顶部到扇缘的高差也可达数百米。一系列洪积扇互相联结则形成洪积平原,又称山麓洪积平原。
二、河漫滩flood plain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洪水时被淹没,中水时出露的滩地。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 。它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平原区的河漫滩比较发育。由于横向环流作用,V字形河谷展宽,冲积物组成浅滩,浅滩加宽,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成为雏形河漫滩。之后洪水携带的物质不断沉积,形成河漫滩。
河漫滩的形成是河床不断侧向移动和河水周期性泛滥的结果。在河流作用下,河床常常一岸受到侧蚀,另一岸发生堆积,于是河床不断发生位移。受到堆积的一岸,由河床堆积物形成边滩,随着河床的侧移,边滩不断扩大。洪水期间,水流漫到河床以外的滩面,由于水深变浅,流速减慢,便将悬移的细粒物质沉积下来,在滩面上留下一层细粒沉积。河漫滩就是这样形成的,其上部由洪水泛滥时沉积下来的细粒物质组成,下部由河床侧向移动过程中沉积下来的粗粒物质组成。这种下粗上细的沉积物结构,称二元相结构。上部的细粒物质称河漫滩相沉积,多为亚砂土或亚粘土;下部的粗粒物质称河床相沉积,多为砂、砾。有些坡陡流急的山区河流,侵蚀作用较强,河床两侧常常没有沉积物保留,只有狭窄的石质漫滩,或者只有粗大的砾石组成的漫滩。一般只在宽阔的河谷或平原地区的河漫滩,才有较厚的二元相沉积。
三、三角洲,即河口冲积平原,是一种常见的地表形貌。江河奔流中所裹挟的泥沙等杂质,在入海口处遇到含盐量较淡水高得多的海水,凝絮淤积,逐渐成为河口岸边新的湿地,继而形成三角洲平原。三角洲的顶部指向河流上游,外缘面向大海,可以看作是三角形的“底边”。“三角洲”翻译自英文delta,即希腊文Δ的转写,而希腊文含义源自三角洲的形状像三角形,有人认为这就是字母“Δ”的象形起源。
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是在河流作用超过受水体作用的条件下,泥沙在河口大量堆积的结果。冲积物在河口堆积,开始先出现一系列水下浅滩、心滩或沙嘴,水流发生分叉,同时形成向海倾斜的水下三角洲。随着各叉道的消长与心滩的归并扩大,使水下三角洲的前缘不断向海推进,而其后缘因滩地淤高,并盖上洪水泛滥堆积物,便变为水上三角洲的组成部分。由于叉道的不断变迁,在三角洲上往往形成许多交错的滨河床沙堤及湖沼洼地。
世界上每年约有160亿立方米的泥沙被河流搬入海中。这些混在河水里的泥沙从上游流到下游时,由于河床逐渐扩大,降差减小,在河流注入大海时,水流分散,流速骤然减少,再加上潮水不时涌入有阻滞河水的作用,特别是海水中溶有许多电离性强的氯化钠(盐),它产生出的大量离子,能使那些悬浮在水中的泥沙也沉淀下来。于是,泥沙就在这里越积越多,最后露出水面。这时,河流只得绕过沙堆从两边流过去。由于沙堆的迎水面直接受到河流的冲击,不断受到流水的侵蚀,往往形成尖端状,而北方水面却比较宽大,使沙堆成为一个三角形,人们就给它们命名为“三角洲”。
⑶ 冲积扇河漫滩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洪积扇互相联结形成洪积平原
河谷发育成谷底较宽平时,洪水泛滥挟带的泥沙,堆内积在河床两侧的河漫容滩上,河水反复涨水泛滥,冲积层不断增厚,形成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即河口冲积平原,是一种常见的地表形貌。江河奔流中所裹挟的泥沙等杂质,在入海口处遇到含盐量较淡水高得多的海水,凝絮淤积,逐渐成为河口岸边新的湿地,继而形成三角洲平原。
洪积扇、洪积平原在山区的出口处,河漫滩平原在河流中下游地区,三角洲在河流进海处。
⑷ 在高中地理里边,冲积扇和三角洲的区别是什么
冲积扇是山地的河流在流出山地后冲出来的,所以图上应该会有山地或高度变化三角洲则是河流入海(湖)的结果,故有水冲击平原往往不是一条河流就能够造就的,至少需要一条流域较广,有支流的大河冲击形成
⑸ 高中地理: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的成因是啥他俩有啥不同没
上游流水侵蚀,经过搬运,到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或三角洲.一个是在出山口,一个是在入海口
⑹ 冲积扇 洪积平原 三角洲 河漫滩的区别
冲积扇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都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他们的区别在于
1、河流发生沉积作用主要场所不同:
三角洲——河流汇入其它相对静止的水体处,如河流入海、入湖以及支流入主流处
冲积扇——河床纵剖面坡度由陡变缓处,一般来说河流中、下游地势较平坦,沉积作用明显;
河漫滩平原——河流的凸岸,由单向环流侵蚀凹岸,其产生的碎屑在凸岸沉积.
2、形成的动力机制差异.
河漫滩平原——河流在迁移弯曲的过程中,所携带的碎屑物在凸岸一侧沉积下来.开始仅仅形成浅滩,随着河流不断侧向迁移,浅滩也不断增长,最后形成宽阔的边滩.边滩沉积是单向环流侧向加积的产物,当洪水期来到时,水位增高,边滩被没于水下,洪水中的细粒物质(粉砂、亚粘土等)就会叠积在边滩沉积物之上,形成河漫滩.
冲积扇——山口沉积.来自山区的河流,在流出山口时,由于坡降明显减小,水流无地形约束而散开,河流的搬运能力显著降低,所携带的大量碎屑物便堆积在山口开阔的平地上.沉积物堆积成半圆锥形或扇状地貌,称为冲积锥或冲积扇.山口沉积是在水位突然退落,动力变小过程中沉积的.
三角洲——河口沉积.河流入海、入湖的地方叫河口,它是河流重要的沉积场所.当河流进入河口时,水域骤然变宽,再加上海水或湖水对河流的阻挡作用,流速减小,机械搬运物便大量沉积下来.所形成的沉积体形态,从平面上看像三角形,故称为三角洲.
3、剖面构造不同.
形成的动力机制差异.
河漫滩平原——河漫滩具有二元结构,即底部为边滩沉积,顶部为河漫滩沉积.
边滩沉积物成分复杂,常含有植物碎片.粒度变化范围大,规模较大河流的边滩沉积,都是以砂为主,有少量的砾石和粉砂;较小河流的边滩沉积,粒度可粗至砾石级.边滩沉积中的层理以大型板状交错层理为主.当洪水期来到时,水位增高,边滩被没于水下,洪水中的细粒物质(粉砂、亚粘土等)就会叠积在边滩沉积物之上,形成河漫滩.并一般具有水平薄层层理.
冲积扇——沉积物堆积成半圆锥形或扇状地貌,在锥顶的沉积物粒度粗,以砾石、砂为主,向边缘逐渐变细.
三角洲——沉积体形态从平面上看像三角形,故称为三角洲.三角洲内部从纵剖面上看常具有三层构造,即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
⑺ 高中地理小高考 在冲击扇里,河谷两岸的河漫滩平原是甚么样的求图解
河漫滩是在一般河流来高水位时,河源水泛滥能源电测以的谷底部分。三角洲又称河口平原, 在河流流入海洋或湖泊时,因流速减低,所携带泥沙大量沉积,逐渐发展成的河口平原,因其外貌角三角形,故称三角洲。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注意,这里与河口三角洲有点相似,不少人以为冲积扇就是河口三角洲。冲积扇与河口三角洲不同的地方就是冲积扇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较见,形成原因是暴发性洪流。
简单地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的就叫冲积扇,成湿润地区所形成的就叫三角洲。
⑻ 集高考地理:冲击扇,河漫滩等是什么
冲积扇,一般源头区,简单理解就是河流从山上流下来,在山脚冲积而回成的扇形的平坦地带。
河漫滩,答一般在中下游,水流较缓慢的地区,是河流年度、季节不同的水位高低造成的,河漫滩原本就是河流沉积而成,在丰水期在水面下,在枯水期露出水面,形成滩头,故称河漫滩。
河口三角洲,就是在河流出海口,由于河流不断沉积,形成三角形的陆地,并不断扩大,我国比较典型的就是黄河的河口三角洲,可以自己去找些图片看看。三角洲平原其实就是三角洲了,只不过范围比较大,如亚马孙平原。
要找官方定义就去教科书找吧,这种东西,其实最好自己做个表格归纳一下,弄完了基本上不会忘记了。对你考试有好处。
⑼ 冲积扇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如何区分
冲积扇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都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他们的区别在于
1、河流发生沉积作用主要场所不同:
三角洲——河流汇入其它相对静止的水体处,如河流入海、入湖以及支流入主流处
冲积扇——河床纵剖面坡度由陡变缓处,一般来说河流中、下游地势较平坦,沉积作用明显;
河漫滩平原——河流的凸岸,由单向环流侵蚀凹岸,其产生的碎屑在凸岸沉积。
2、形成的动力机制差异。
河漫滩平原——河流在迁移弯曲的过程中,所携带的碎屑物在凸岸一侧沉积下来。开始仅仅形成浅滩,随着河流不断侧向迁移,浅滩也不断增长,最后形成宽阔的边滩。边滩沉积是单向环流侧向加积的产物,当洪水期来到时,水位增高,边滩被没于水下,洪水中的细粒物质(粉砂、亚粘土等)就会叠积在边滩沉积物之上,形成河漫滩。
冲积扇——山口沉积。来自山区的河流,在流出山口时,由于坡降明显减小,水流无地形约束而散开,河流的搬运能力显著降低,所携带的大量碎屑物便堆积在山口开阔的平地上。沉积物堆积成半圆锥形或扇状地貌,称为冲积锥或冲积扇。山口沉积是在水位突然退落,动力变小过程中沉积的。
三角洲——河口沉积。河流入海、入湖的地方叫河口,它是河流重要的沉积场所。当河流进入河口时,水域骤然变宽,再加上海水或湖水对河流的阻挡作用,流速减小,机械搬运物便大量沉积下来。所形成的沉积体形态,从平面上看像三角形,故称为三角洲。
3、剖面构造不同。
形成的动力机制差异。
河漫滩平原——河漫滩具有二元结构,即底部为边滩沉积,顶部为河漫滩沉积。
边滩沉积物成分复杂,常含有植物碎片。粒度变化范围大,规模较大河流的边滩沉积,都是以砂为主,有少量的砾石和粉砂;较小河流的边滩沉积,粒度可粗至砾石级。边滩沉积中的层理以大型板状交错层理为主。当洪水期来到时,水位增高,边滩被没于水下,洪水中的细粒物质(粉砂、亚粘土等)就会叠积在边滩沉积物之上,形成河漫滩。并一般具有水平薄层层理。
冲积扇——沉积物堆积成半圆锥形或扇状地貌,在锥顶的沉积物粒度粗,以砾石、砂为主,向边缘逐渐变细。
三角洲——沉积体形态从平面上看像三角形,故称为三角洲。三角洲内部从纵剖面上看常具有三层构造,即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
⑽ 高中地理必修一讲的河口三角洲和冲积扇有什么区别 那河漫滩平原呢 望详解
要回答三角州与冲积扇与洪积扇的区别,首先应该弄清楚它们的形成原因、条件专等:属
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形成的;
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时,水流流来向外扩散,动能显著减弱,并将所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一片向海或向湖伸出的平地,外形常呈△状,所以称为三角洲。
从这可以看出,两者都有河水的沉积作用在起作用,而且都形成于河流周围。
当然,从形成的位置来看,冲积扇、洪积扇一般形成于河流出山谷的地方,大多是上游,多个冲积扇(洪积扇)形成冲积平原(洪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形成于河流下游;
河漫滩是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洪水时被淹没,中水时出露的滩地。形成于河流中游。
当然,从形状上讲,冲积扇呈扇形,河口三角洲呈三角形,河漫滩呈条状或块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