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地理 » 高中地理全球气候分布

高中地理全球气候分布

发布时间: 2021-02-28 04:57:02

① 求地理地图册世界气候类型---高中

气候类型、分布、成因及特点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气候成因
特点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马来群岛
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
非洲中部、拉美、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南部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最热月出现在干季之末
热带季风气候
北纬10°~北纬25°之间的大陆东岸
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菲律宾群岛北部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全年高温,旱雨两季分明
热带沙漠气候
回归线-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撒哈拉、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纳米比亚、墨西哥、秘鲁、智利境内
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沿岸受寒流影响,干旱多雾
全年炎热,干旱少雨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
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美国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岸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地中海沿岸、南非、美国加州、智利、澳大利亚
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温带季风气候
南北纬35°-55°之间的大陆东岸
我国华北、东北,日本、朝鲜半岛(仅亚州东北部)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内部
亚欧大陆内陆、北美大陆内陆及东岸、巴塔哥尼亚高原
深居大陆内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冬寒夏热,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西欧、南北美洲西岸、澳大利亚东南部、新西兰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全年温和多雨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北纬50°~70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
极地大陆气团控制
冬寒长,夏短暖,降水少
苔原气候
北半球极地附近临海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
纬度高,终年受极地高压带或东风带控制
全年严寒,降水稀少

冰原气候
南极大陆、格陵兰
南极大陆、格陵兰岛
纬度高,终年受极地高压带或东风带控制
全年酷寒,降水稀少
高山、高原气候
青藏高原,天山、阿尔卑斯山、科迪勒拉山系等
地势高,地形起伏大
水热条件垂直变化明显

②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世界气来候类型分布图如下:自

气候分类是将全球气候按某种标准划分为若干类型的过程。属同一类型的气候,其气候要素均符合同一规定的范围。世界气候分类应从发生学的观点出发,综合考虑气候形成的诸因子。

同时也应从生产实践观点出发,采取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建设密切相关的要素来进行分类。气候带与气候型的名称应以气候条件本身来确定。

(2)高中地理全球气候分布扩展阅读

定义

气候分类是将全球气候按某种标准划分为若干类型的过程。属同一类型的气候,其气候要素均符合同一规定的范围。气候分类方案因目的或学科而又不同的划分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种:

①理论分类法(亦称成因分类法)。其着眼点是根据形成气候的因子来划分,如以气团为基础的阿里索夫(苏联学者)法。

②实验分类法(亦称经验分类法),如以植物分布为基础的柯本分布法,有以低利为基础的纬度分类法和以水分平衡(指降水量、蒸发量与渗流量三者平衡)为基础的水分分类法。

全球气候基本类型可分由赤道多雨气候(又称热带雨林气候)、信风湿润气候(又称副热带湿润气候或温带湿润气候)、温带沙漠气候、温带草原气候、副极地大陆气候和冰原气候等。

③ 中国气候带和世界气候带分布,望详解,高中地理角度。(注意是气候带,如暖温带,这种分类)。

气候带是按热带,温带和寒带划分的,0~30度是热带,30~60度是温带,60~90是寒带.这些是固定不变的

自然带就不一样了,它是根据地理位置,降水量,气温等来划分的.比较复杂

④ 高中地理,全球气候分布及特点等等如何学好

全球气候的分布这部分农田在学习是,需要根据气候地地带性规律来掌握。由赤版道向两极气候有热带气候逐权步变成寒带气候。大陆东部地区有热带雨林气候逐渐变成苔原冰原气候。大陆西部有雨林气候逐步变成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等。由沿海向内陆气候有湿润的气候中部变化为干旱的气候。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容易记住了。

⑤ 高中地理问题两条:1.不按世界气候分布规律的典型地区2.地理必熟地图

  1. 东非高原、马达加斯加岛、新西兰、南美洲温带大陆性气候、巴西东南部和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2. 世界气候分布图、世界地形图、世界洋流图、板块分布图、自然带分布图、大洲与大洋

⑥ 高中地理,世界范围内气候特点比较特殊的有哪些地区

一、北回归线上的“绿洲”——以印度半岛、中南半岛以及我国南方地区.
从全球来看,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部分地区,由于受到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分布着大面积的沙漠和干旱的草原,如北非的撒哈拉沙漠、西亚的阿拉伯沙漠、北美的亚利桑那沙漠.可是,同样是位于北回归线上的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形成料热带季风气候;而我国南方地区也不但摆脱了沦为干旱荒漠的厄运,反而形成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成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究其原因,这得益于它们得天独厚的位置条件.它们处于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交界处,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冬夏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进而导致冬夏风向的变化.由于海洋的热容量比陆地高,冬季大陆上形成高压,风又陆地吹向海洋,气温较低,降水较少;而夏季情况则相反;这样在大陆东岸,形成了季风气候.在大陆内部形成了大陆性气候.
二、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高原的东南沿海、中美洲西印度群岛的东北部、澳大利亚的东北部.
热带雨林气候一般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如亚马逊平原、刚果盆地、马来半岛.因长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上述四个地区虽然远离赤道,却也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这更多地取决于它们特殊的地形和位置.因为它们均处于来自海洋信风的迎风地带,附近洋面上又有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再加上地形的抬升作用,不但气温较高,降水特更为丰富,所以发育了热带雨林气候.
三、南美安第斯山南段的特殊气候.
智利南部的安第斯山西坡年降雨量为2500㎜,而同纬度东坡的巴塔哥尼亚年降雨量只有250㎜,形成干燥的沙漠地带.大陆东西两岸气候迥然不同,这是因为南美大陆40°~60°大陆西岸面向大西洋,处于西风的迎风控制下,形成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陆东岸虽离海较近,但由于受高大的安第斯山屏障作用,西来气流产生焚风效应,空气中水汽消失,很难致雨,降水量大大减少,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
四、“扩张”的气候类型——以欧洲西部挪威沿岸、澳大利亚中部、非洲撒哈拉为例.
欧洲西部大部分地区纬度位置介于北纬35°~60°之间,面向大西洋,大陆轮廓破碎,深受海洋影响.而且地势低平,无高大山脉阻挡西风的不断深入;再加上沿岸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因而拥有世界上最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年降雨量较丰富,季节分配较均匀.这一气候类型北起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海岸,南到伊比利亚半岛北部,分布范围之广,远远超过世界其它大洲的同类型气候.尤其是与同纬度相比,其北界纬度偏高,在挪威沿岸北纬60°以北直逼北极圈附近,因而导致其北部的亚寒带针叶林带的南界纬度比同纬度大陆东岸偏高.这是为什么?我们注意到西欧沿岸有一股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它常常被人们喻为欧洲的重要“热源”,它使欧洲西部的冬季气温远远高于同纬度的平均温,因而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由于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他使得较低纬度的气候向较高纬度扩张;使得沿海湿润气候可能一直延伸到至陆地离海较远处.
同理,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使得较高纬度的气候向较低纬度扩张,如亚欧大陆东岸北纬60度附近;使得内陆干旱气候可能一直扩张至寒流经过的沿海,如澳大利亚中部大沙漠直逼大陆西岸(澳大利亚寒流);非洲撒哈拉沙漠几乎三面都直逼海洋;当然强劲干燥的信风吹拂和副热带高压代的直接控制也促使了沙漠面积的扩张.
五、地形的“魔法”——以南北美洲西岸气候、我国横断山区、东非高原为例.
局部地区气候分布的异常现象,其原因中还必须充分注意到地形这一要素.在南北美洲西海岸地区,以北美洲为例,气候类型自北向南依次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或者热带草原气候;以南美洲为例,自北向南依次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它们的共同点在于:自北向南作有规律的更替,但又作狭长状的南北延伸.其原因主要是受高大的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的影响,气候分布不能深入到内地而只能局限于太平洋沿岸地带.
在我国横断山区高山峡谷相间分布,地形复杂,地势高峻,因而形成独特的高山气候.该气候类型最大的特点是气温和降水随海拔的变化而变化,正所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而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理应处在赤道低压的控制下,但由于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改变了此处的气温和降水情况,从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⑦ 高中文科地理全球气候精细化分及成因

兄弟 掌握好基本规律 你便能基本掌握的这东西不是不是背就能会的 地理 最主要的是靠理解 如果全告诉你 背下来 那就是害了你

切记 自己分析

⑧ 高中世界地理气候成因

LZ您好...
是谁告诉您地带性=纬度因素的?
地带性阐述应是"纬度地带性""经度内地带性""垂直地带性"这3纬构成的容,不是只有纬度一维.
还有,即便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如果并不改变理想大陆气候分布规律,可以认为仍然可由地带性解释.(譬如,非洲赤道东部的热带草原不可用纬度地带性解释,南部可以)
虽然解释有些超纲,但我可以做个说明
假设我们建立一个数学模型,计算X地的降水量
在理想大陆的情况下,南美洲北部的热带草原可以表示为F(x)=f(x)+g(x)的情况,其中f(x)是雨季,g(x)是旱季假设副热带高压到来,x为某自变量因子(譬如...厄尔尼诺/拉尼娜程度啥的?)
今g(x)不存在,实际上当地旱季的降水由东北信风带来,那么实际上的F(x)=f(x)+t(x)
如果g(x)和t(x)次数一致,或者函数结构,单调性....一致,实际上我们仍然可以当它做是g(x)

⑨ 高一地理的全球气候类型怎样能好记些

巧记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1.以线定带。在教学中,如果让学生记13种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学生不但难以记忆,而且会生畏难情绪,把它视为“洪水猛兽”,采取逃避的态度,干脆不去记忆。于是我采取让学生找典型、找特殊的方法,便于学生“以点带面”的掌握世界气候类型。由于亚洲和非洲几乎概括世界的13种类型,于是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亚洲和非洲的13种气候类型。先让学生找出北回归线,临近北回归线以南的地方是热带,临近北回归线以北的地方是温带。再让学生找出北极圈,临近北极圈以南的地方是温带,临近北极圈以北的地方是寒带。学生可大致掌握世界气候类型的温度带分布。
2.以位定型。以亚欧大陆为例,大陆的东岸为季风气候,(包括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大陆的西岸为沙漠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陆的中部为大陆性气候和高原、高山气候。

3.顺口溜记忆。虽然学生已基本掌握了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的大致位置,但仍是模糊的,于是我把它编成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
气候类型亚非齐,雨林疏林沙漠非。
热亚温季亚洲东,高原山地记心中。

亚草地中和海洋,大陆气候不能忘。
北极苔原南极冰,气候类型要记清。
说明:“气候类型亚非齐”就是指世界气候类型基本在亚洲和非洲能找到;“雨林疏林沙漠非”指热带雨林气候、热带疏林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都在非洲能找到,而且从赤道开始,从南向北依次找出这三种气候类型。“热亚温季亚洲东”指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这三种季风气候都在亚洲的东部,且由南向北依次找出这三种气候类型;“高原山地记心中”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要求学生要把它记在自已的心中,另一方面也是指高原高山气候就在亚洲的中部;“亚草地中和海洋”指亚热带草原和沙漠气候、亚热带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这三种气候从南向北依次分布在亚欧大陆的西部;“大陆气候不能忘”意思指温带大陆性气候这一分布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不要把它忘掉了;“北极苔原南极冰”主要指北极圈内主要分布寒带苔原气候,而南极圈内主要分布的是寒带冰原气候,“气候类型要记清”是要求学生记住13种世界气候类型, 也方便于押韵,让学生记忆。

⑩ 世界各气候带得分布及成因。

世界气候类型
(1)热带雨林气候。
位于各洲的赤道两侧,向南、北延伸5°~10°左右,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亚洲东南部的一些群岛等。这些地区位于赤道低压带,气流以上升运动为主,水汽凝结致雨的机会多,全年多雨,无干季,年降水量在2,000 毫米以上,最少雨月降水量也超过60 毫米,且多雷阵雨;各月平均气温为25°~28℃,全年长夏,无季节变化,年较差一般小于3℃,而平均日较差可达6°~ 12℃。在这种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植物可以常年生长,树种繁多,植被茂密成层。
(2)热带草原气候。
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多雨气候区的两侧,即南、北纬5°~15°左右(有的伸达25°)的中美、南美和非洲。其主要特点,首先是由于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的南北移动、交替影响,一年之中干、湿季分明。当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时,盛行赤道海洋气团,且有辐合上升气流,形成湿季,潮湿多雨,遍地生长着稠密的高草和灌木,并杂有稀疏的乔木,即稀树草原景观。当受信风影响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干燥少雨,形成干季,土壤干裂,草丛枯黄,树木落叶。与赤道多雨气候相比,一年至少有1~2 个月的干季。其次是全年气温都较高,具有低纬度高温的特色,最冷月平均温度在16°~18℃以上。最热月出现在干季之后、雨季之前,因此,本区气候一般年分干、热、雨三个季节。气温年较差稍大于赤道多雨气候区。
(3)热带荒漠气候。
它分布于热带干湿季气候区以外,大致在南、北纬15°~30°之间,以非洲北部、西南亚和澳大利亚中西部分布最广。热带干旱气候区常年处在副热带高气压和信风的控制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气流下沉,所以炎热、干燥成了这种气候的主要特征;气温高,有世界“热极”之称。降水极少,年降雨量不足200 毫米,且变率很大,甚至多年无雨,加以日照强烈,蒸发旺盛,更加剧了气候的干燥性。热带半干旱气候,分布于热带干旱气候区的外缘,其主要特征:一是有一短暂的雨季,年降水量可增至500 毫米;二是向高纬一侧的气温不如向低纬一侧的高。
(4)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我国台湾南部、雷州半岛、海南岛,以及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的大部分地区、菲律宾群岛;此外,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沿海地带也有分布。这里全年气温皆高,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冷月一般在18℃以上。年降水量大,集中在夏季,这是由于夏季在赤道海洋气团控制下,多对流雨,再加上热带气旋过境带来大量降水,因此造成比热带干湿季气候更多的夏雨;在一些迎风海岸,因地形作用,夏季降水甚至超过赤道多雨气候区。年降水量一般在1,500~2,000 毫米以上。本区热带季风发达,有明显的干湿季,即在北半球冬吹东北风,形成干季;夏吹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富含水汽,降水集中,形成温季。
(5)热带海洋性气候。
出现在南、北纬10°~25°信风带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中的若干岛屿上。如中美洲的加勒比海沿岸、西印度群岛、南美洲巴西高原东侧沿海的狭长地带、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东岸、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和澳大利亚昆士兰沿海地带。这些地区常年受来自热带海洋的信风影响,终年盛行热带海洋气团,气候具有海洋性。气温年、日较差都小,但最冷月平均气温比赤道稍低,年较差比赤道多雨气候稍大,年降水量一般在2, 000 毫米以上,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6)温带海洋性气候。
位于大陆西岸,南、北纬40°~60°地区。终年处在西风带,深受海洋气团影响,沿岸又有暖流经过,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热月在22℃以下,气温年、日较差都小。全年都有降水,秋冬较多,年降水量在1,000 毫米以上,在山地迎风坡可达2,000~3,000 毫米以上。这种气候在西欧最为典型,分布面积最大,在南、北美大陆西岸相应的纬度地带以及大洋洲的塔斯马尼亚岛和新西兰等地也有分布。
(7)地中海式气候。
位于副热带纬度的大陆西岸,约在纬度30°~40°之间,包括地中海沿岸、美国加里福尼亚州沿海、南美智利中部沿海、南非的南端和澳大利亚的南端。它是处在热带半干旱气候与温带海洋性气候之间的过渡地带。这些地区受气压带季节位移影响显著,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气流下沉,因而除大陆西部沿海受寒流影响外,夏温十分炎热,下沉气流不利兴云致雨,所以气候干燥;冬季受西风影响,温和湿润。全年雨量适中,年降水量在300~1,000毫米之间,主要集中在冬季。
(8)温带季风气候。
出现在北纬35°~55°左右的亚欧大陆东岸,包括我国华北和东北、朝鲜的大部、日本的北部以及苏联远东地区的一部分。冬季这里受来自高纬内陆偏北风的影响,盛行极地大陆气团,寒冷干燥;夏季受极地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盛行东和南风,暖热多雨,雨热同季。年降水量1,000 毫米左右,约有三分之二集中于夏季。全年四季分明,天气多变,随着纬度的增高,冬、夏气温变幅相应增大,而降水逐渐少。
(9)亚热带季风气候。
出现在北纬25°~35°亚热带大陆东岸,它是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绥的地带。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型以北的地带,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等地。这里冬季温暖,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大于22℃,气温的季节变化显著,四季分明。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1,500 毫米,夏季较多,但无明显干季。同温带季风气候相比,季节变化基本相似,只是冬温较高,年降水量增多。
(10)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
分布在北纬35°~55°之间的北美大陆东部(西经100°以东)和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这种气候在气温、降水的变化上同温带季风气候有些类似,但风向和风力的季节变化不像温带季风气候那样明显。冬季由于气旋活动影响,降水稍多;夏季有对流雨,但夏雨集中程度不像温带季风气候那样显著。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也很大。
(11)亚热带湿润气候。
分布在北美大陆东部北纬25°~35°的大西洋沿岸和墨西哥湾沿岸地带,南美洲的阿根廷、乌拉圭和巴西南部,非洲的东南沿海和澳大利亚的东岸等地区。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来看,它们和东亚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相似的,但由于所处的大陆面积较小,海陆热力差异不像东亚那样突出,因此没有形成季风气候。这里的气候特点近似亚热带季风气候,而不同之处在于冬夏温差较小,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12)温带大陆性气候
(包括温带沙漠气候和温带草原气候)。这种气候在北半球占有广大面积,主要分布在北纬35°~50°的亚洲和北美大陆的中心部分。这里深居内陆或沿海有高山屏峙受不到海风影响,终年为极地大陆气团,冬寒夏热,气温年、日较差都大,降水量少,呈现大陆性气候特征。由于所处纬度的不同,此外,在南美大陆的阿根廷中南部因处于西风带的雨影地区,来自太平洋的气流越过安第斯山脉后下沉而绝热增温,加之沿海有寒流经过,空气稳定,所以全年干旱少雨,亦呈现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特征。上述地区由于干旱程度不同,自然植被有明显差异。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一般在250 毫米以下,植物很少,呈现荒漠景色;在干旱区外围,年降水量在250~500 毫米之间,为半干旱地区。

(13)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也称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这种气候出现在北纬50°~65°之间,呈带状分布,横贯北美和亚欧大陆。具体来说,在北美从阿拉斯加经加拿大到拉布拉多和纽芬兰的大部分;在亚欧大陆西起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除外),经芬兰和苏联西部(南界在列宁格勒—高尔基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一线)至苏联东部(除南部以外)。北部以最热月10℃等温线为界。这一带的气候主要受极地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并为极地大陆气团的源地。在冬季,北极气团侵入机会很多;在暖季,热带大陆气团有时也能伸入。该类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冬季漫长而严寒,每年有 5~7 个月平均气温0℃以下,并经常出现-50℃的严寒天气;夏季短暂而温暖,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高者可达18°~20℃,气温年较差特别大;年降水量一般为300~600 毫米,以夏雨为主。因蒸发微弱,相对湿度很高。

(14)极地长寒气候
(苔原气候)。分布在北美大陆和亚欧大陆的北部边缘(南以最热月10℃等温线与亚寒带大陆性气候相接)、格陵兰岛沿海的一部分及北冰洋中的若干岛屿;在南半球则分布在马尔维纳斯群岛、南设得兰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等地。其特征是: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 个月月平均气温在0°~10℃之间,冬季酷寒而漫长;年降水量约200~300 毫米,以雪为主;地面有永冻层,只有地衣、苔藓等低等植物。
(15)极地冰原气候。
分布在极地及其附近地区,包括格陵兰、北冰洋的若干岛屿和南极大陆的冰原高原。这里是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发源地,整个冬季处于永夜状态,夏半年虽是永昼,但阳光斜射,所得热量微弱,因而气候全年严寒,各月温度都在0℃以下;南极大陆的年平均气温为-25℃,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1967 年挪威人曾测得-94.5℃的绝对最低气温,可堪称为世界“寒极”。地面多被巨厚冰雪覆盖,又多凛冽风暴,植物难以生长。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