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初中地理
① 比较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理环境的异同
黄河三角洲纬度偏北,长江三角洲偏南,黄河三角洲靠近黄海,长江三角洲靠近东专海。两处都是由属两条大河形成的冲积平原,但由于黄河纬度较北因此相对于长江来说受季风影响略小一点。
经济方面由于受上海、浙江等辐射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黄河三角洲则受北京、天津等地区的辐射,但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经济侧重点不相同。
② 黄河三角洲的历史变迁及地理原因
二、近、现代黄河三角洲的变迁
清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河南兰阳汛,铜瓦厢、三堡河决,……穿运,归大清河,由利津铁门关北肖神庙以下二河盖、牡蛎嘴入海”。按铁门关沿河至肖神庙十八公里,二河盖又在肖神庙东二点五公里,牡蛎嘴或因盛产牡蛎而得名,位于二河盖外的低潮线,黄河入海口距铁门关约二十公里许。其时黄河三角洲的南缘,位于小清河口的羊角沟以西,是清朝王家岗盐场滨海盐田的所在。三角洲的北缘在沾化县东北滨海的石桥海口。其位置约当套儿河河口。根据历史记载结合沿海渔民坨堡的建置,并参照卫星照片的分析,推测1855年岸线的走向,大体上北起徒骇河口,经小沙、李家坨子、肖神庙、罗家屋子、青坨子,至小清河口一线,全长约一百二十八公里。
新的黄河河口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之间,河口潮流作用很弱,潮差通常只有零点八至一米,潮区界距河口不过二十至三十公里,入海的泥沙约有百分之四十左右在口门附近堆积。由于河口沙嘴向海外迅速伸展,从而使河槽纵比降减小,泥沙淤积,河床抬高,迳流宣泄不畅。洪水时发生河道分汊或放弃旧河槽,另从低洼地寻找新的路径入海。此后,新的河道又将重复以上新老套迭的河道发育的历史过程,使尾闾河段一直处于淤积延伸——摆动——改道的周期性演变过程中,成为弱潮多沙延伸摆动频繁的堆积型河口。
自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道入渤海的百余年来,其决口改道的范围,北起徒骇河的套儿河河口,南迄小清河口之间,成为三角洲的南、北缘,以利津县东的宁海为顶点。近代黄河三角洲的全部面积达五千四百五十平方公里。如以1855年的推测岸线为内界,则1855年以后新淤积而成的三角洲部分为二千九百七十平方公里。
近代黄河三角洲范围内,自1855年开始的百余年间,黄河尾闾的决口改道达五十余次。其中较大的摆动改道有十二次之多。三角洲上废弃的河道,鳞次栉比,从而形成放射状的入海水系,发育成典型的扇形三角洲。综观近代黄河三角洲海岸的发展过程,其间除去1938年至1947年因花园口掘堤黄河改道南泛的几年以外,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价段:
1.1855—1896年黄河改道的初期
1855年铜瓦厢决口之初,下游入海河道未筑堤防,黄河所挟带的泥沙,大部沉积在张秋镇以上的冲积扇上,由此下泄至大清河口的水较清,泥沙很少在河口淤积。史载同治十二年(1873年)齐河至利津“每有涨溢,出槽不过数尺,尚可抵御,并无开口夺流之事”。光绪元年(1875年)以后,铜瓦厢以下陆续修筑南北大堤,泥沙淤积于河床,使河床垫高拓宽。光绪八年(1882年),历城桃园决口,下游河道从此以决徙为常态,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已是水行地上,河底高于平地。总的情况是,在这四十年内,黄河泥沙多因河水的泛滥沉积于河漫滩,河口外的堆积相对来说还比较缓慢。
2.1897—1937年黄河尾闾大幅度摆动时期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黄河改道,经民丰以下,从最南面的丝网口入海,进入莱州湾。这条被称做永丰河的入海水道,行水八年之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又北徙夺徒骇河入海,进入渤海湾。行水十二年之后,1917年,又经铁门关以北分道向东北流入车子沟及钩口。1928年,复南移至铁门关以南向东南经由青坨子以北入海。1934年,又北移经宋春荣沟入海,直至1937年止。这一时期,海岸线随着入海口的改变,自南而北,又由北而南,反复移动,此涨彼退,遍及整个三角洲海岸,使海岸线向前推移曲折成花瓣状。
3.1947—1976年河口向东、向北形成两大沙嘴时期
1938年,花园口掘堤,黄河改道入淮,三角洲田淤涨转入浸蚀后退,直至1947年3月花园口堵口河复故道时,东行由甜水沟入海。在行水六年期间,黄河泥沙在口外堆积,形成甜水沟大沙嘴。1954年,甜水沟入海道淤塞,改由西河口以北的神仙沟入海。1964年,在罗家屋子人工改道,使向北分流至钩口入海。随着神仙沟、钩口海岸的迅速向海推进,在偏东北方形成神仙沟——钩口大沙嘴。原来甜水沟大沙嘴的海岸即每年以一百至一百二十米的速度后退。这一时期,黄河入海道虽两度迁移,但已无泛滥之灾。黄河泥沙大量输入河口,年造陆速度达三十三至三十四平方公里,是三角洲增长速度较快时期。
4.1976年起改由清水沟入海时期
1976年5月,经过实地勘查,为更利于行水入海,再次人工改道,在西河口截流,使自军马场附近顺清水沟引河,由甜水沟大沙嘴北侧的小海湾入海,行水至今。
解放后,由于两次人工改道,使三角洲顶点由宁海下移至鱼洼附近,三角洲改道摆动的范围也缩小至钩口与宋春荣沟之间,这使海岸演变动力发生新的变化。今后三角洲海岸的发展趋势,甜水沟与神仙沟两大沙嘴之间的新河口区,继续猛烈外长。这一新淤涨的称作黄河孤岛的地区,正纵横竖立着胜利油田的油井,成为平畴沃野的工农业生产基地。三角洲北部神仙沟——钩河口大沙嘴将转入浸蚀后退阶段,三角洲南部甜水沟大沙嘴以南至小清河口的岸段,则将保持基本稳定或稍有增长的状态。
随着近、现代黄河三角洲的发育,它正与渤海湾北面的滦河三角洲,从南北两翼有如发动钳形攻势竞相把自己的三角洲推向渤海湾,使渤海湾越来越小。但是,黄河初改道由利津入海时,由于潮流受到新河口口门原河道沙嘴遮掩,海域浅缓,造陆迅速。百余年来,随着河道的延伸及河床摆动范围的缩小,河流的挟沙能力和海域的容沙能力都相对有了增加,今后的造陆面积势将出现逐步递减的趋向。
③ 黄河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Yellow River Delta)简称“黄三角”,地理学上的黄河三角洲仅指黄河在内今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容县以下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平原。
广义的黄河三角洲,指北至天津市、南至废黄河口、西自河南省巩义市以东至海的黄河冲积泛滥地区。狭义的黄河三角洲,指1855年以后,黄河在山东省利津县以下冲积而成的三角洲。
本次研究主要在狭义的黄河三角洲地区开展工作,也考虑到行政区划的完整性,并密切配合区域规划的需要,因此,研究区为东营市全境(图1.1)。
④ 谁分析下,黄河三角洲的地理环境
黄河三角洲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区.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属暖温带.
年降水量在400-800,降水多集中于7-8月份,半湿润区,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
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
人文地理: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其位于京津冀都市圈与山东半岛结合部,与天津滨海新区最近距离仅80公里,和辽宁沿海经济带隔海相望,向西可连接广阔中西部腹地,向南可通达长江三角洲北翼,向东出海与东北亚各国邻近,具备深化国际、国内区域合作、加快开放开发的有利条件.
黄河三角洲区域内土地后备资源丰富,拥有800多万亩未利用土地,另有浅海面积近1500万亩.受黄河冲击影响,土地后备资源还在以每年1.5万亩的速度增加,具有吸引要素集聚、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独特优势.
此外,黄河三角洲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有已探明储量的矿产40多种,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海岸线近900公里.风能、地热、海洋等丰富的资源,具有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巨大潜力.
黄河三角洲地区处于大气、河流、海洋与陆地的交接带,生态系统独具特色.多种物质和动力系统交汇交融,多类生态系统交错分布,可大规模发展生态种养殖业、开展动植物良种繁育,培育生态产业链、发展生态旅游.
⑤ 黄河三角洲是什么的栖息
在年的时候,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经东营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1年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黄河口原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保护区内有水生物641种,植物393种,(仅鸟类,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就有7种,二级保护鸟类34种,共计有十万余只)。这里,春季各种野花争鲜斗艳,五月中旬槐花盛放忽如一夜大雪飞至,秋季芦花遍野一幅天苍、野茫的景象。秋冬季节,众多的冬候鸟和旅鸟来此栖息,天鹅及各种鹤类、鹳类、鸥类、鹭鸟、野鸭等成群结队,或翱翔蓝天,或栖息水面。黄河三角洲以她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形成了良好的野生动植物景观。经亚太组织批准,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加入了“东亚-澳洲涉禽保护区网络”,成为首批19个国际成员之一;1997年3月被批准加入“东北亚鹤类保护区网络”,成为首批16个成员之一。
黄河三角洲湿地总面积约4500平方公里,其中泥质滩涂面积达1150平方公里,平均坡降1-2/10000,地势十分平坦,很容易受到海水潮涨潮落的滋润;另有沼泽地、河床漫滩地、河间洼地泛滥地及河流、沟渠、水库、坑塘等。 自然植被有天然柳林等落叶阔叶林,柽柳等盐生灌丛,白茅草甸,茵陈蒿草甸等典型草甸,翅碱蓬草甸等盐生草甸,芦苇、香蒲等草本沼泽及金鱼藻、眼子菜等水生植被。
野生动物中鸟类有269种,其中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有丹顶鹤、白头鹤、白鹳、大鸨、金雕、白尾海雕、中华秋沙鸭7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大天鹅、灰鹤、白枕鹤等34种;有40种是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的鸟类,152种是《中日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中的鸟类,51种是《中澳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中的鸟类。这里也是丹顶鹤在我国越冬的最北界和世界稀有鸟类黑嘴鸥的重要繁殖地。
2005年10月23日,由《中国国家地理》主办,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在京发布。黄河三角洲湿地被评为中国最美六大沼泽湿地之一,黄河三角洲湿地名列第四名。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期,年平均降水量为551.6毫米。这片三角洲是黄河挟带的大量泥沙填充渤海凹陷陆地的海相沉积平原。现代黄河三角洲上地貌有河滩高地,坡地,大型洼地等。黄河尾闾摆动新成的陆地带地势宽阔低洼,面积逐 年扩大,生态 型独特,海河相会处形成大面积浅海 滩涂和湿地,成为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 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和越冬、繁殖地。黄河三角洲地处渤海之滨的黄河入海口,是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沉积所形成,为全国最大的三角洲,也是我国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本区属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为原生性滨海湿地演替系列,生态系统类型独特,湿地生物资源丰富,区内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据初步调查有800多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文昌鱼、江豚、松江鲈鱼等。有野生植物上百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植物野大豆分布广泛,各种鸟类约187种,列为中日候鸟保护协议受保护的达108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丹顶鹤、白头鹤、白鹳、金雕、大鸨、大天鹅、小天鹅、灰鹤、蜂鹰等32种,各种鹭类、雁鸭类水禽不但种类多,数量也极为丰富。
⑥ 黄河三角洲所指的范围是
黄河三角洲,以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宁海为轴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淄内脉河口,向东撒容开的扇状地形,海拔高程低于15米,面积达5450平方公里。三角洲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区内自然资源丰富。1991年时在此设立了自然保护区,并于1992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黄河口原生湿地生态系统和丹顶鹤、白头鹤等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另外,资源丰富的黄河三角洲,对于环渤海及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也有着极大地经济价值。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省的东营、滨州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部分地区,共涉及十九个县(市、区),总面积二点六五万平方公里,占山东全省面积的六分之一;总人口约九百八十五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近十分之一。该区域土地资源优势突出,地理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系统独具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具有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良好条件。
⑦ 读黄河三角洲及附近地区略图,回答下列问题。(28分)【材料一】黄河三角洲及其附近地区位置示意图(图1
(1)RS(或遥感)(2分)刚形成的陆地厚薄不均(4分)
(2)先扩大,后缩小(版2分)扩大的权原因是中游段的输沙量在增加,缩小的原因是黄河入海水量减少,输沙能力减弱。(每点2分,共4分) (3)优势是土地面积增加迅速,土地平坦,肥沃(3分);劣势是气候较为干燥,水源不足,生长期短,热量较少(3分) (4)冬季光照充足;土地广阔,土壤肥沃;有灌溉水源。(每点得1分,共3分) (5)临近经济发达地区,技术、资金、市场条件好;交通便利;有国家政策支持;位处温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土地、海洋、石油)资源丰富。(每点2分,答出3点即给7分) ⑧ 黄河三角洲的地理位置 现在所指的黄河三角洲含东营和滨州两市! 广义的指北至中国天津市、南回至废黄河口答、西起河南省巩义市以东黄河冲积泛滥地区;狭义的指1855年以后,黄河在山东省利津县以下冲积成的三角洲 以利津为顶点,北到徒骇河口,南到小清河,呈扇状三角形(半圆形)。扇形半径近80千米,面积5450平方千米。地面平坦,海拔10米以下。三角洲顶部和中部土壤脱盐较好,已发展为农作区。海拔4米以下的沿海低地,地下水位高,土壤盐渍化严重,大部仍为荒地。入海的泥沙约有40%在河口附近淤积,形成拦门沙、沙嘴及其两侧的烂泥湾。海岸线平缓。烂泥湾内水深1~2米,浮沉受潮水冲淤影响,漂游不定,鱼饵特别丰富,是鱼类产卵的良好场所。黄河尾闾由于泥沙淤积,河床变高,排洪不畅,或凌汛冰塞壅水或人为原因,入海水道经常改变,自1855年,已知南半部大致有16次,北半部有10次,平均约8年改道一次。现在的黄河入海口是1976年5月形成的。三角洲位于地壳长期下沉区,第三纪即有石油形成 ⑨ 黄河三角州的地理概况
黄河三角洲位于山东省东北部,总面积5400平方公里,主要处于东营市境内。 热点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