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地理 » 高中地理一题一解

高中地理一题一解

发布时间: 2021-02-27 12:39:26

A. 高中地理第一题求详解

根据材料可抄知此时有两个日期--周六和周日,图中180度经线是一个日期界线,另外一个日期界线是P所在经线或者其相对经线。P点经度有可能是东经150度(北半球),也有可能是西经150度(南半球图),如果这条经线是0点,那么北京伦敦会在同一日期,因此排除P所在经线,那么就只能是其相对经线了,就是右边那条。该经线经度是东经45或者西经45,如果是西经45也是两城市同一日期,只剩下了东经45度符合条件。东经45度是0时,这样计算北京时间5时。选B
有点麻烦,希望明白

B. 高中地理,求专业老师解答:第一题解释

正确答案为C
A选项的时间点是清明,不属于秋雨,错误
B选项中的吴,属江浙一带专,不属于属华西范围,错误
D选项 青蛙夏季才会在池塘叫,属于常识,季节对不上,错误
C选项中,巴山在四川,属华西范围,而且点明是秋雨,正确
欢迎追问,没有问题请采纳,谢谢

C. 高中地理大题回答技巧

一、前提——熟悉区域地理,掌握双基和主干知识
进行地理主观性试题答题能力提升专题讲练的前提是在对地理学科的区域地理,双基和主干知识学习已经完备后。功夫在平时,能力的提升在三年功课的积累,也是高考备考的最后冲刺。
二、基础——明确高考22类地理常见简答题标准答题思路
三年功课的积累已经见了无数的主观性试题。厚积薄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早有能者将高考22类地理常见简答题标准答题思路归纳成辑,供参考。当作我们提高解答主观题性试答题能力的起点。所以我们第一步便是熟读该资料,掌握常规解题方法。
三、关键——熟悉近几年地理考题常见的答题模式
有了以上的准备,便进行归纳概括,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我们的第二步便是总结考题常见答案的组织模式和常见的地理特征描述答案组织模式。
近几年地理考题常见答案的组织模式之归纳:
1) 原因(自然、人为)
2) 条件(有利、不利)
3) 影响(正面、负面)
4) 区位(自然、社会、经济)
5) 效益(经济、社会、环境)
6) 措施(生物、工程、技术)
7) 重大工程意义(两端、中间)或(政治、经济、民族、国防)
8) 要素(总量、结构)
9) 评价( 积极、消积)
10)降水量多少成因(大气环流、地形(迎、背风坡)、洋流、距海陆远近、下垫面)
11)气温高低成因(纬度位置、冷气流影响、洋流、地形-海拔高低与阳坡阴坡、下垫面)
12)大渔场成因(有无较宽阔大陆架,是否为实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流,是否是大江大河的入海口)
近几年考题常见的地理特征描述答案组织模式之归纳:
1) 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生物、矿产或其它资源)
2) 位置特征(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相邻位置)
3) 水系特征(支流、流程、流域、流向)
4) 水文特征(流量、水位变化、流速、含沙量、结冰期)
5) 降水特征(降水总量、雨季长短、季节变化)
6) 气候特征(气温、降水、季节组合)
7) 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地势起伏、主要地形区、海拔状况)
8) 农业生产特征(主要从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种类、种植历史经验和单位面积产量、农业各部门结构(所占比重)、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专门化水平等方面概括)
9) 工业生产特征(主要从工业的发达程度、工业部门结构、工业技术水平、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业原料能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等方面概括)
10)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和分布规律(主要从空间分布(是否均匀、空间变化规律)和时间分配(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大小)两方面概括)
◇分布规律问题:
从总体上看是把握"点""线""面"是哪种分布趋势
1) "点"状分布一般有"沿某个方向区域较稀或较密";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
2) "线"状分布应说明其沿哪个方向的走势及其稀密特点。
3) "面"状分布应说明该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围,即东南西北的界限;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及大致的面积。
4) "点、线、面"综合考虑解答。
四、提升——明确常见行为之答题要领
地理考题常见的答题模式,指明了答题方向。为了提高答案的质量,我们还要研究提问中的谓语动词。
新课标的可操作性很强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指令性的明确,用语文的话说就是"谓语明确"。在我们教学生审题时候要特别注意的也是这个"谓语"部分,明确答题之要领。
简述--简单扼要叙述,须把握要点;
简析--简单分析,提出论点即可;
描述--对事物的外部特征予以描述;
综述--对事物的总体特征予以概括叙述;
说明--对原理、成因、规律进行说明;
写出--对图像或事实的主要内容予以呈现;
分析--对地理事物或现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分析局部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或作用,如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分析事物间的联系等;
对比(比较)--列表比较相同、相异、相反、相似的地理事物,可先后对比或并列对比;分析相同事物间的差别、不同事物间的联系;
评价--对地理环境、措施、对策、布局进行实施可行性评价或优势与不足评价,这需要平时树立科学的观点,具备正确的地理思想;
概括--对文字材料或图像内容予以概括要点等。
地理高考试题中经常考查的行为动词有描述、说明、分析、对比、评价等
五、实践——主观性试题答案之要求
“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是文综规范答题的宗旨。
1.注意从图中和材料中提取全面、准确、有效的信息,并能够适当地迁移知识
2.规范用语,回归教材;
3.有多少问,分多少(段)答题,分段分点答题,每个要点尽量序号化。有条理,分点答题,形成“知识链”,做问答题首先要了解答题的步骤,问什么就回答什么,问几个问题就分几节写。可根学题目的给分来组织答案,一般一个要点是2分或3分.这样如果是8分的题至少就得答出四个要点。
4.要点不自相矛盾、不重复; ‘
5.书写整洁,不留空缺,字迹工整,反映思维的逻辑性,卷面整洁,从形式上达到卷面的完美,因为清晰的卷面能赢得阅卷者好感,也许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

D. 急!!!麻烦地理高手帮我解答以下题目(高中地理必修一题目),答案及详细解释!!

(1)A .春分
解析:①地位于北半球,从图一可以得知①地在a点时昼夜等长,北半球昼夜等长就只可能是春
分时节。
(2)C.①地、⑤地白昼长度变幅最大
解析:A:由图一可知,③地无论什么月份始终是昼夜等长的,应该是在赤道附近的地区,则应
该是比②地纬度低,故排除;
B:与A项分析方法一样,④地不在赤道附近,因为④地有昼夜长短变化,故排除;
C:可以直接从图一得出结论,昼夜长短的变化最为明显,故选C;
D:运用假设法。假设②地位于极圈内,那么必然会出现极昼(极夜)的现象,那么昼长
时间应该会有为0的时候,而从图一中读不出这条信息,故假设不成立,排除。
(3)C.P点经度为15°W
解析:A:由图二可知,M、N两点并没在同一纬线上,故日出日落时间不同,昼夜长度也就不相
同,故排除;
B:题设条件为P点昼长14小时,P、Q同处南半球(由图二可得),故P点也应该是昼长大
于12小时,故排除;
D:南半球昼长达到最大值应该是12月22日,南半球夏至,北半球冬至,故上海应该是夜
长大于昼长,故排除。
楼主这组题前两道应该出自2008年四川高考(非灾区)文综卷,很具有代表性,全国高考
文综题几乎每年都会涉及地球运动这部分的知识,算是高考的一个重难点,希望能够好好掌握。
最后,祝:新年快乐!

E. 帮忙解一道高中地理题 急!!!!!!!

(1)东部
(2)劳动力
技术
(3)c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开发新能源,节约资源
(4)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完版成由劳动力密权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服务业等产业发展
3、建成世界级的制造业基地
4、建立起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和谐发展的局面

F. 请各位高手解一道高中地理题

朝东飞 左面是北
所以左侧是高压

中纬度盛西风
西风:从西望东吹
结论:顺风

北半球的风向右偏;另一方面,高空不考虑摩擦力,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答案选D

G. 求这一题解答,高中地理

这个题目可以用排除法来判断,这里涉及的大气的温度。地面辐射是大气最主要的直接热源,因此一定选择地面辐射

H. 高中地理 第一题求解释

你好:
季风气候的成因(包括温带季风气候)是因为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引起的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说通俗一点就是:夏季大陆升温快,温度高;海洋升温慢,温度相对低,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冬季大陆降温快,温度低;海洋降温慢,温度相对较高,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陆地和海洋比热容的不同。

I. 一道高中地理题,请地理学高手解释每一部怎么做,回答好的悬赏!!!

(1)NA:东经60度,NB:180度。
(2)北京时间3月22日4时。
过程:地球上始终只有两条日界线:版即自然日界线——时间为权24点的经线
国际日界线——180经线
接下来就确定NA、NB是哪条了:顺地球自转(此时是北极上空,逆时钟)过24点的经线日期加一天(我们每天都是这么过完的、呵呵……),题中交代了阴影日期21,非阴影日期22,所以NA就是了24点的经线咯,你动手画一下看看咯,
顺地球自转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所以NB就是180度经线咯
北京时间就是东经120度的地方时,先求NA的经度:在NB的基础上向西120度,(东经度往东度数加,西经度往东度数减,反之则反)所以NA可能是东经60度,还可能是西经300度(这是你能判断出来的:不可能),所以NA的基础上相东60度就到了北京时间的经度,加4小时就是了,而此时正好在22号的范围内

J.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1题怎么解释正确选项

读图复要先看图名,这制是某地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与土壤特征变化图!
所以横坐标实际是不同的演替阶段。
而土壤特征是:
1.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小。
2.土壤含水率下降。
因为土壤又由矿物质(颗粒)、有机质(颗粒)、水分(空隙)、空气(空隙)组成,换句话说,由颗粒和空隙组成。空隙水与空气此消彼长,而颗粒物因为有机质含量减少,故矿物质含量增大!所以C正确!
其它选项:
A,植物群落看, 植被总体变少,土壤因为侵蚀厚度减小!错!
B,因为水分含量减少,空气含量增大,错!
D,有机质含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标志 ,有机质含量减小,故肥力下降!错!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