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时示意图高中地理课
㈠ 高中地理关于地方时,区时~~~
一.地方时
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地表各地相对于太阳的方向不断发生变化,因而各地的时刻便依次推进。于是,在同一瞬间,地球上的各地时刻不同。地方时就是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间。地方时把一天中太阳对于当地位置最高(太阳位于上中天)的时刻定为中午12时,遵循“东早西迟”的原则,其差异是1小时/15°、4分钟/1°、4秒钟/1′。
应用:已知某地的地方时,求另一地的地方时公式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每度)×经度差
说明:①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东侧选“+”,西侧选“-”。
②以0°经线为准,同侧两地经度差为两地经度之差(大减小),异侧为两地经度之和。
二.区时
(一)时区的划分
为了避免世界各地时间的混乱,国际上规定把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因为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共360°),即每隔经度15°为一个时区。具体划分方法如下:
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7.5°W至7.5°E,划分为一个时区,叫中时区或零时区。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其实,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仅为半时区。
应用:(1)已知某地经度,推算时区的公式
某地所在时区序数=该地经度÷15°
说明:①若所得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序数为所得整数;若所得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序数为所得整数加1。
②某地在东经度为东时区;在西经度为西时区。(7.5°E至7.5°W为零时区;172.5°E至172.5°W为东西十二时区)。
(2)已知某地时区序号,推算时区的中央经线和范围的公式
某地所在时区中央经线度数=该地时区序数×15°
说明:①除零时区处,时区序数乘以15°所得和积为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东时区为东经度,西时区为西经度(东经180°和西经180°合称为一条)
②将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分别加、减7.5°所得的和及差即为该时区的范围边界。
(二)区时
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为该时区的“标准经线”;每个时个时区标准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区时”。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一个小时。在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较东的时区,区时较早。东西十二时区时刻相同,而曰期相关1天。
应用:已知某一时区的区时,求另一时区的区时公式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1小时×两地的时区差数
说明:①若所求在已知地的东边,选用“+”,西边选用“—”。
②若两地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时区差数为大的时区序数减去小的时区序数;若两地分别为东时区和西时区,时区差数则为两地时区序数之和。
③求得的时间是0至24,为当曰时间。24点也可写作次曰零点。若求得的时间大于24时,则所求地已进入明天,钟点要减去24小时,曰期则要加1;或求得的时间为负值,则所求地应该为昨天,钟点要加上24小时,曰期则要减去1。
(三)特别的计时方法
1.半区计时法:根据本国所跨经度范围,采用与中央经线相差7.5°的时区的边界经线的地方时。例如,印度采用东5.5区。
2.东部时区计时法:有的国家为了充分利用太阳照明,采用本国东部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例如,朝鲜位于东8区和东9区之间,但采用东9区的区时。
3.统一时间计时法:有的国家虽然领土跨度很大,但为联系的方便,采用一个时间。例如,我国领土从最西端的73°E(东五区)至135°E(东九区)共跨越5个时区,为了便于不同地区的联系和协调,采用了“北京时间”。北京时间指的是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亦即120°E的地方时,而非北京所在116°E的地方时。
㈡ 高中地理区位图怎么看
区位因素是指促使区位地理特性、功能的形成、变化的原因或条件,根据区位因素本身的性质和状态,可分为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区位形状、地形、地貌、地质、太阳辐射、气候、土壤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人口、民族、宗教、政策、资金、土地价格、市场等;技术因素包括科技水平、化肥、机械等。区位因素是高中地理的常考知识点。
一、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地形:为冲积平原或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或地势低平
土地:土地面积广阔、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气候: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充沛、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昼夜温差大
水源:靠近水库、河流、冰川融水区或地下水丰富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
2.人文(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该区人口稠密、工矿业发达、城市较多、靠近大城市,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交通:临近河、湖、海,水陆交通便利,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
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冷藏保鲜技术高
习俗:生产历史悠久、饮食偏好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
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能提供技术支持
3.自然对农业的不利的区位因素
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热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碱度偏高
二、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土地租金低
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水质好
环境: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有利于高科技工业的布局
2.经济因素
原料:靠近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
能源:靠近能源产地(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
市场: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位于或靠近大城市,市场广阔(对市场指向工业更明显)
交通:临海港、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和通讯便利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工业;劳动力质优价廉,生产成本低
技术: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密集型
工农业基础:临近商品农业基地或农业发达,能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当地工业发达,生 产协作条件好
3.社会因素
国家政策:国家政策的扶持、鼓励;国家政策的变化(解决就业的工厂设在不盈利的区位;为缩小经济差距进行的西部大开发)
国防安全:某时期国防需要(多在山区、边区)
个人行为(或偏好):如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
工业惯性:考虑搬迁费用或政府的影响或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
4.环境因素
风向:严重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该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口地带,或者在主导风向的垂直两侧选择厂址,季风区布置在当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上风地带
水源:有废水排放的工厂应布局在远离水源地或远离河流上游区;自来水厂布局在居民区的水源地上游或河流上游地区
距离居民区、农田的远近:占地面积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用地规模较大、污染较轻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的边缘或近郊地区;严重污染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市区的远郊或郊外
生态环境:工业布局应远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
三、城市区位因素分析
城市常常是因单个区位因素而兴起,却会因多个区位因素而发展。故题目若问城市兴起的区位因素,一般只需要回答一个区位因素;若题目问城市兴起和发展的区位因素,则应从多个方面去分析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地形:地形平坦开阔(温带、寒带的城市分布在平原;热带城市分布在高原)
气候:气温、降水适中,居住适宜
河流:①运输功能:交通便利;②供水功能:水源充足;③防卫功能;④环境功能
2.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资源:有某种自然资源或临近某种自然资源
交通:临近铁路、公路或高速公路、港口或码头、以及多种交通方式的交汇处,交通便利
农业基础:本地农业基础雄厚
其他因素:①是政治、宗教、军事中心②是旅游、科技中心(新因素)
四、交通区位因素分析
㈢ 高中地理的区时与地方时计算。
一般是这样的,如果前边给的条件是区时,后面没有强调是哪种时间的话,那么一般用区时;如果前边给的条件是地方时,后面又没有强调的话,那么一般用地方时。
一般这样吧
如果还不明白建议给个题目帮你看看
㈣ 高中地理区时的问题
东一区:10月2日2时,东十二区:10月2日13时,中时区:10月2日1时,西一区:10月2日00时,西十二专区:10月1日13时
简单要计属算的区时=已知区时-(已知区时的时区-要计算区时的时区),(注:东时区为正,西时区为负)。
东一区=9时-(东八区-东一区)=2
东十二区=9时-(东八区-东十二区)=13
西一区=9时-[东八区-(-西一区)]=0时
特殊的区时,比如西十二跟东十二区点数时一样的但是日期就要减少一天,因为跨过了日界线。
在做时区问题的时候特别要注意的就是日界线。
还有更简单易懂的就是自己画一张时区图然后按图表来慢慢的数咯,虽然有点显得幼稚,花费的时间也长,但是错误率很小,在你检验试卷的时候可以做。
㈤ 高中地理 区时
北京为东八区,相差13个时区,北京应为9月11日22点。
答复:不用由9月11日9点加上13个小时,没有超过24小时,所以不用加减。我是高中地理教师
㈥ 高中地理,算区时和地方时的。
区时:
1、已知经度求时区 时区数≈经度÷15 (四舍五入取整数。东经为东时区,西经为西时区)。
那么,18°E所在时区为18/15=1.2,四舍五入取整为1,
所以18°E位于东一区,以此类推,20°W为西一区, 156°E为东十区,100°W为西七区。
2、已知北京时间,即东八区区时为7:30,那么按照某地区时=已知地区区时±两地时区 (东加西减)公式,可知 东一区区时=东八区区时-(8-1)=7:30-7=00:30,
以此类推,各地区时即为:
18°E位于东一区区时: 00:30, 20°W位于西一区区时: 前一天22:30,
156°E位于东十区区时: 9:30, 100°W位于西七区区时: 前一天16:30
地方时
要算地方时,首要要知道:北京时间是 北京所在时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即120°E的地方时也为7:30。
我们知道地球东经西经加起来有360° ,一天有24小时,那么360°/24=15,也就是说每15°为1小时,又知道,1小时为60分钟,那么60/15=4,也就是说1° 有四分钟时间。
又上面有算到东一区的区时为 00:30,其实也就是15E的地方时为00:30,
同时18°E-15°E=3° ,所以18°E的地方时为 00:30+3°*4=00:42
以此类推156°E-150°E=6° ,所以156° E地方时为 9:30+6*4=9:54
20°W-15°W=5°, 所以20°W-地方时为 22:30-5*4=22:10(前一天)
100°W-105°W=5°, 所以100°W地方时为 16:30+5*4=16:50(前一天)
㈦ 高中地理区时
**********
首先,弄明白基础知识。
日期变更线包括 1、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至与180°经线重合,版人为界线)
2、子夜线(0时所在权的经线,自然界线)
这两条日期变更线,恰把全球分成两天,当二者重合时,全球为同一天。
第二、当国际日期变更线与子夜线(0时所在经线)重合时,全球为同一天。
即,两天日期变更线重合的时候,全球是同一天。
第三、那么,180°经线是十二点时,那么0时所在经线恰好就是0°经线了(计算得来的)。两条日期变更线正好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份。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哦)
㈧ 地理的那个区时和区位图看不懂啊啊啊。
要多看,地形图是关键,先记住大概地理位置,这个最关键,之后学习气候是要加专载到你属的记忆网上,气候是基础,之后很多具体地方的地形气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把握好之间的联系,然后学习人文时再次加载,要有立体感,要把握好各个因素之间的联系,好多人的记忆都很单一,我地理高中经常考第一,地理最重要的是关心生活,生活中的地理知识随处可见,祝你好成绩
㈨ 高中地理里面什么叫区时什么叫地方时
你好!来
地理老师为你答疑解惑。自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的地方日出早晚不同。同一时刻地球上不同经线上的时间不同。这个时间就是地方时间。
为了计算时间,人们用划分时区的办法。每15°经度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中央经线(就是能够被15整除的那条经线)所在地的地方时间就是这个时区共同使用的时间,称为这个时区的区时。
祝你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