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地理 » 高中地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高中地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发布时间: 2021-02-25 15:31:26

A. 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你提的是英语还来是语文呢?
如果是源英语,那应该遵循两个原则,首先,所提问题的回答应该是学生掌握范围内的。其次,所提问题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学生才会感兴趣。而且,最好还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抓住他们的兴趣点去提问。
如果是语文,悬疑类的,激发竞争心理的、激起好奇心的,这类问题比较有效果。
当然,所有问题都应该围绕你的教学内容来进行,不能随意提问。每个问题的提出,都要有目的性,都要能解决本课中的某一个教学目标。

B. 如何创设地理课堂教学情境吸引学生

生活实际,是学生最熟悉、最了解也是最感兴趣的。许多地理课的内容都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如人类面临的水资源危机、天气的变化等,如QQ农场、漂流瓶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适当地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就可以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中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结合课本知识,适时提醒学生注意收听、收看电视台的天气预报,然后指导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察、分析实际天气的变化过程及其原因。如冬天强冷空气南下过程出现的一系列天气变化,又如北方大风扬沙、南方的寒潮等天气,教师把它与教材中所描述的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情况进行深入地分析比较,这样就能培养学生对天气现象的关心与探究的兴趣。更有意义的是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可进一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地理学科属于边缘性学科,即包括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内容,是研究人类生存环境及人类与其生活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地理学的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因此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例如讲到自然条件对建筑的影响时,可以联系城市建筑,对比各地不同的建筑风格,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讲解,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相互关联性。再如环境问题一章,学生们生活在城市当中,对身边的环境问题非常熟悉,通过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的情境创设,可以既完成了知识目标,又达到了非常好的德育目标。实践证明,通过生活实际来进行教学,会使教学效果非常突出。

C. 怎样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高中地理新课程用课程标准取代了过去的教学大纲,不再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进程和方法,只规定期望学生所能达成的学习结果。统一的课程标准,多版本的教材,这样的改变就更加突出了教学的实践性和探究性,教材中的多种学生活动和案例探究就能更多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仅如此,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还可以结合所选教材,运用多种课堂教学方法。教师如何创设教学情境,设计课堂教学来指导学生活动,让学生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可是怎样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呢?我们有以下几个选择。
一、就事论事——挖掘和利用学生生活中的地理设置情境
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其实教学也是如此。
创设地理教学情境,首先就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会用智慧的双眼去探索发现生活中真实的、鲜活的地理,让学生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认识到地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教学取材于生活,升华于生活,就更能体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这一基本理念,让学生思考身边地理事件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讲解全球气候变化时,就可以引用岛国图瓦卢举国搬迁的事件。由于图瓦卢大部分土地已经被海水淹没,导致很多居民流离失所。为此,图瓦卢政府不得不向新西兰政府发出请求,希望新西兰政府能够接受3000名图瓦卢居民前往定居。
其次,教师在创设地理教学情境时,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经验。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接知如接枝”。有效的教学应当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之上,学习新的知识,让地理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却又高于学生生活。例如,在讲解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投影仪显示一张著名的新闻图片,讲述关于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的故事,指出目前世界范围内每8秒就有一个儿童因喝不到饮用水而死亡,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水资源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水资源对于人类发展的意义。
二、关注问题——合理创设地理教学中的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设地理教学中的问题情境,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问题,不仅能够体现地理教学情境的价值,还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是,什么样的问题情境才能取得这样的效果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问题时,注重问题的目的性、适应性、创新性和层次性。
目的性要求提问要带有一定的目的,问题应与教学目标相结合,不能随意而盲目。适应性需要问题的难易程度能够适合全班大多数学生的思维水平,如果老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则无需动脑;如果过于深奥,学生则无从动脑;如果不痛不痒,学生就无意动脑。创新性是指问题的设计要奇特、新颖对学生有吸引力。层次性要求问题要有一定的延伸度,通过层层递进启发学生思维,深入探讨地理问题的核心内容。比如在讲解自然灾害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引用“5.12”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日本海啸、北京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通过视频或者图片的形式展示各种自然灾害产生的巨大破坏力,让学生在震惊的同时进一步思考自然灾害的成因,主要的分布地区和有效的自救措施。
三、不拘一格——运用多种形式创设地理教学情境
除了提问,在地理课堂中还可以采用抢答、竞赛、表演等多种形式来创设教学情境。课堂教学是一个变化万千、充满活力的过程。
多样的教学形式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与团结协作精神,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例如在讲授陆地自然带时,教师在课前收集一些比较常见的具有特色的陆地自然带景观图片,在上课时一一展示出来让学生抢答每张图片上的自然带类别,并说出分布地区和判断依据。又如在讲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时,将学生分组进行积分竞赛,说出自己所记住的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特征和成因,按照积分多少排列优秀学习小组。在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中,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政府官员、当地居民、商业伐木公司老板,从多种角度展示不同利益下各种人士对雨林开发的不同看法。这样的地理课堂充满了活力,呈现出勃勃生机,学生才能对当堂知识的理解、掌握更深刻、更牢固。
四、物尽其用——利用多媒体创设地理教学情境
多媒体一直是教师们的教学利器。作为一名教师,没有人会拒绝使用多媒体,多媒体教学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它能将教材中静态的文字、图片转变成动态的视频,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充分发挥想象思维,拓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强调了情境教学的形象性,促进学生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转化,帮助学生实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如在讲授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时,教师可将教材中图片“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用flash制作成动画,将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位置,方向,节气名称和日期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观察动画的同时,自己总结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总之,地理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是新课程教学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其方法是多种多样、形式丰富多彩的。当然,要创设有价值、有意义的地理教学情景,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能用心去思考,去探索,必能使情境教学在地理课堂中大放异彩!

D. 怎样提高高中地理学习兴趣

一、利用学科特点,引起地理兴趣。 充分利用学生迫切探求地理知识的强烈动机,采用多样化的地理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地理的学科特点,只为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可能性。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以各种形象生动的直观教学手段,引起、诱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好,调动学生主动认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二、改进课堂教学,激发地理兴趣。 1.确定适当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来确定适当的教学方法。我的具体做法是:难度较大,学生不易理解的教学内容,主要采用讲授法;空间概念强,抽象不易懂的教学内容,主要采用教具、地图演示法;难度小,容易理解的教学内容,主要采用自学指导法或提问讨论法;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等。 2.充分利手各种地图、教具和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 地图展示了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联系的规律,也说明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运动、发展和变化。地图语言的内容最精炼,表达最直接,使学生容易辨别、判断和理解。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活动是地理教学最突出的特点。地理挂图,自绘板图、课本中的插图,是最形象化、最直观的教学手段,利用丰富多彩的三图进行教学活动,可以获得图以载文的成效,有助于地理兴趣的培养和教学内容的阐释。多样化的地理教具和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知器官,有助于加深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问题与兴趣是相辅相成的:兴趣引导发现问题。问题可以激发兴趣。教师就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根据每节课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做出正确回答,鼓励学生提问题。 4.引用有趣的故事,深入浅出地比喻,幽默生动的语言,能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往往还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多年来,我在备课时,总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几个富有趣味的环节,精心琢磨具有一定幽默感的语言,引用有趣的故事,形象生动的比喻,使得一堂课显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高潮迭起。 三、开展课外活动,增强地理兴趣。 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地理兴趣又一重要途径。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学生增强了地理兴趣与爱好,开阔了视野,深化了课堂知识,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E. 如何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如何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创设情境教学,会使我们的课堂更鲜活,更有趣,更亲切。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设法让学生带着好奇的、身临其境的状态进入文本,去浏览那片新的天地,那我们又该如何做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一、创设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陶行知说过:“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奥地利教育家贝尔纳也曾强调:“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因此,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进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的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提供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导、鼓励和督促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促其建立自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学时,教师可采用商量的、与朋友间交谈的口气与学生对话。如:“XXX你是怎么看的?”,“谁想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的看法是……,你们觉得怎么样?”,“老师也有些想法与同学们交流”等等。这样的语言,使师生间的交流是平等的,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是他们的朋友,为学生创建起一个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如在上陶渊明的《饮酒》,讲到诗中的情景理的结合时,我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作者在诗中体现的理,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调动想象力以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同学引用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有的引用《爱莲说》中体现莲花不同流合污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表明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价值的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获取知识的活跃状态。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决不可拘泥于固定的教学模式,而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灵活多变的课堂结构,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大胆质疑。如上《愚公移山》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愚公,你会怎么做?请从现实生活和文本的角度进行分析。”学生踊跃发言,从多个层面各抒己见,学生既考虑愚公的坚持又能顾及当今最为敏感的环保话题,并引起一定程度的争鸣,使得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此我也发现同学对我们的生存环境的关心,由此又水到渠成的引导学生保护环境。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质疑,选择了一些有教育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对鲁提辖的行事、做法如何看待?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后懂得见义勇为时也应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不应鲁莽行事。在合作学习中,同学间互相弥补、借鉴、启发,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从中分享彼此的诸多经验与体验。

三、创设竞争的情境,让学生得到进取之乐。

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对激发学习兴趣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每一个孩子在自己的内心中总是争强好胜的,渴望表现自己。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运用竞赛手段,激发学生的竞赛热情。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小组学习法,利用课文中的一些问题,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让学生在一种紧张的竞赛情景中去学习,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利用课前5分钟,引导学生搞一些小竞赛,如讲故事、读名著、背记格言警句、书法、听写字词、背诵古诗文、写作文片段、介绍名人佚事等等,同桌之间比,小组之间比,男女生之间比,把竞争带入语文课堂,利用学生自尊心、自我表现欲、荣誉感强,好胜不服输的年龄心理特点,在教师的引导调动下便可成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适合学生的竞争气氛,有效防止学生疲劳和产生厌烦情绪,积极地参与到竞争学习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如在教学《包拯》时让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包拯的性格特点并举例有关事例。学生生怕小组比赛中输了,都积极查找材料,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从中也让学生分享到不一样的学习乐趣,并充分发挥主动性。

四、创设音乐情境,在朗读中体会情感

朗读是语文学习中的最基本的一种阅读方式,是语文学习的物质外壳,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利用朗读书中的音乐效果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感情,去感受意境美。音乐与文学本来就都属于文艺,其中自然有许多相通之处。音乐和文字都是通过一种媒介,唤起客体心中感受,调动过往的经验,重视某种场景或者是感情。两者互有长短,所以有的时候我们的教学完全可以利用音乐与文字的优势,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同时也用另一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教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过程中,在师生有感情地感受课文内容后,再放有柔和音乐配乐的朗读带,要求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听朗读带想象生机盎然的春天画面,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春天的原野上。又如在教学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这首词中,给学生播放古筝的《琵琶语》,引导学生在古筝曲中,朗读课文,从而去体会,想象纳兰性德身在征途、心在故园的凄婉情思。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播放朗读加配乐的录音带,不但可以用语言激发来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情境和意境,而且可以凭借那配乐来使课堂充满气氛,学生在婉转动听的配乐声中,进入诗的意境,自然能体会诗句的妙处。

五、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满足学生参与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心理学研究也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因此,在教学当中,我们就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机会,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在《春》及其他诗词的教学中让学生根据对文本的理解来当个“画家”时,学生们充满丰富想象的绘画和有条理的解说,令人耳目一新,让人不得不感叹学生头脑中蕴藏的巨大潜能,这也许就是学生去发现、去研究、去探索的资本。在《范进中举》中,让学生做出范进中举时的怕、笑等动作,同时结合语言,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很快地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描写语言有了较深的认识。在《孔乙己》中,让学生以讲台桌作为酒店的柜台,让学生表演酒店里的情境。通过这样的表演教学,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把课本里的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表演,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这种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既学会了新知识,培养了动手能力,丰富了想象力,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鼓励学生经常动手练笔,也是培养语感的一条极好的途径。引导学生在练笔的过程中,养成锤炼词句认真修改的习惯。从遣词造句到布局谋篇,都认认真真地思考、斟酌、反复修改、亲自实践,凭自己已有的语感开始训练,到自认为满意为止,这样感受深、体会深、记忆深。每练一次,改一次,语感就加强一步。持之以恒,何愁语感不强?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用在语文教学中是最恰当不过的。很多学生都认为语文可学也可不学,因为我们每天都在有意识无意识的接触语文,因此我觉得作为语文老师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是至关重要的。而学生的兴趣源自于具体情境,课堂教学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主体教育的主阵地。

F.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充分利用好地图,课本插图,地理挂图组织教学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地图又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科书,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它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零星的知识系统化。中学地理课本中的插图,地理图片是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图,照片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能达到以图释广,图文结合目的,教学形象直观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记忆,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创设地理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借助地图,强化记忆。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习惯,使用地图的技能,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对地理知识的记。
2、认真设计地理板图渗透于课堂教学
在地理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设计地理渗透于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既能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又能培养学生直接学会画图的基本技能。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记,学生注意力随着教师的笔触和语言自然转移,做到了视听结合,头脑并用,思维集中,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并且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3、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投影、幻灯、电影、录像等直观优势,增强学生的感知力,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投影媒体,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地理概念,形成空间概念。 如讲“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概念时,可先打出绘有黄河未形成“地上河”时的河道横剖面,接着课黄河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 ,年复一年的的沉积,不断抽动绘有向上凹的泥沙沉积带投影片,说明河床不断抬高,进而造成水位不断升高。这时可向上抽动绘有河水横断面的水位线投影片,于是河床承受不了上涨的水位而不断加高堤坝,再向上拉动绘有不断加高的堤坝投影片,这样,就展示出河床高出地面的清晰画面。一步步的演示,配合教师的讲解,就把“地上河”这一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原因,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4、在地理教学中地穿插地理趣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课本中,有许多地理要领、地名、地理数据、地理规律及其成因,要求学生记住,这些抽象的内容,单纯地让学生去记,是很难记住的,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用与一些教材有紧密关系的,学生爱听的、真实的、生动的、形象的、有趣的、地理趣闻加以验证,一方面可以深化学生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情趣。
5、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语言
教学中对于内容比较抽象而无挂图、插图表示的内容,利用生动有趣、富于启发、和谐动听、节奏明快的语言,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地理知识。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洁明快,琅琅上口的歌诀,学生颇感兴趣,记忆较快。适当引用民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并且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怀抱火炉吃西瓜。的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讲内蒙古高原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白云下面马儿跑的美好意境去理解温带草原的辽阔、壮丽。这样的教学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运用歌诀记忆地理事物不但巩固了地理知识,激发了兴趣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跃跃欲试进行地理歌诀创作的热情。

G. 如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学习兴趣一般是经过“好奇——求知——爱版好——入迷追求权”的过程之后形成的。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理,创设情境,在课前提出与讲课内容相关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去探索,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产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决心。 
例如:在学习乘法公式(x+a)(x+b)=x2+(a+b)x+ab 之前,我先给出这样的两道计算题:u=1991 ×1994,v=1992  ×1993。然后问:“谁能不计算结果,迅速判断u和v 的 大小?”学生愕然,产生好奇,学生对这一节课产生强烈的期待,这时我再引入新课,导出公式,并利用公式迅速判断出了u和v 的大小 。又如在讲授“黄金分割”时,我先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许多国家的国旗都有五角星的图案?”“为什么东方明珠塔上的球体所选的位置在塔身总高度5比8的地方?”“为什么维纳斯的雕像看上去会那么美?”这三个问题立刻引起学生对这一节课的兴趣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