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地理 » 2018地理高考答题技巧

2018地理高考答题技巧

发布时间: 2021-02-25 12:42:19

① 求地理高考答题时的答题方法...

一定要有条理,列出来是必须的,特别是书写量比较的大的文综题,我记得有一年高考有人版因为时间不够就写了权“有利:1. 2. 3 ”,"不利:1. 2. 3"就得了四分,所以你一定要把你的答案组织好。内容没办法改变的时候形式就起了很大的作用,切记!最后祝你高考大捷!

② 急!高考地理选择答题技巧

1.运用排除法。在双选题中运用排除法比在单选题中更直接有效,排除选项中两个明显错误的答案,正确的选项就“水落石出”。

2.对选项进行分类组合。将四个选项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分别分成两组,再对照题意确定一组最佳的选项。

3.对于难以取舍的选项,适当运用“量化法”“提高标准法”和“降低标准法”来确定最终的答案。“量化法”就是对选项的准确率作综合的评估,“提高标准法”和“降低标准法”需要考生根据对题意的符合程度设立一个较高或较低的指标,最终筛选出所需要的答案。

三、学科内综合题

无论是文综卷,还是地理单科卷,综合题的分值高,综合性强,对学生的知识灵活应用和能力要求高,因此答好综合题是地理取得高分的关键。解答综合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细审题。从高考阅卷的反馈信息看,学生审题不清导致失分的现象非常严重。在急于答题的心理影响下,考生匆匆审题,结果答非所问,事倍功半。如2007年海南地理卷第21题,这道题要求考生应用统计资料来分析问题,但考生的能力十分有限,部分考生在答题中只罗列统计数字,没有结论,或者用统计数字把结论说错造成失分。细审题,就是要改变以往那种答题时间多,思考时间少的状况,在审题时看清关键字,明确所问的问题,思考解题的思路和答题的方向。

二是查信息。在解答综合题时,往往需要应用材料及图表中提供的信息。善于利用材料和图表的信息,可以在答题时有章可循,事半功倍。善于在图表和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这是学生能力的一种体现,也是高考命题所关注的。相反,在答题中若没有用到材料和图表中提供的大量信息,可以推知答案是有漏洞的。在地图中查信息,一要研究图名,二要研究图例,三要研究图中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若是统计图表,则既要研究总体特征和总体趋势,也要研究差异性。在曲线图中特别要注意曲线的节点和折点。

三是勤迁移。高考注重能力的考查,地理学科考查的核心是考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具体背景材料的能力。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应用旧的知识点进行解答,这需要良好的知识迁移能力。良好的知识迁移能力不仅需要在平时加强训练和反思,也要求学生有很好的地理知识基础。若地理原理掌握不扎实,则应用原理会缺乏灵活性,考生必然会出现思维混乱,随意回答的现象。如2007年全国文综卷Ⅰ40(3)小题,由于对有利于城市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掌握得不扎实,考生全答对的较少。另外,由于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学生在答题时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这些都要求考生在夯实基础方面下苦功夫,同时将相近、相邻的地理概念、原理弄清楚。

四是善表达。许多考生在考试结束后自我感觉良好,但成绩不佳,原因在于文字表述不当。主要表现在答题不完整、答题缺乏逻辑性、地理术语使用不当、出现错别字等。培养考生的文字表述能力,需要在平时复习中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一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诱导他们在答题时“点化”,注意不同的角度;二要培养考生的逻辑思维,并将思维过程用文字表述。如问水资源缺乏的原因,若只答降水少,一方面是缺乏完整性,因为水资源缺乏还有用水量增大、水污染等因素,另一方面是缺少逻辑性,因为降水不属于水资源,水资源指陆地的径流。对学生的地理术语使用不当及大量的错别字,需要在平时养成一种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四、跨学科综合题

跨学科综合试题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要解答此类试题,学生首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分析和区分每一小题所属的学科;其次,学生要调动储存的本学科知识进行迁移作答。在跨学科综合题中,往往以某一地理或政治热点事件为背景,在复习中应充分关注这方面的热点,并对相应的所涉及的学科知识进行整理。从难度系数看,跨学科综合题要低于单科综合题,但也要注意答题的完整与严谨,注意文字表述的恰当。

③ 高考地理大题答题技巧

综合题解题技法之一——特征类设问答题模板
1.设问形式
描述事物即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高考中特征描述类试题,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图中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描述”图示地区年降水量或地形区“分布状况”,“简述”图中某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从河流的长度、流域面积、水流速度、流量季节变化等方面
“归纳”河流的“主要特征”等。
2.答题模板
解答特征描述类试题的基本思路如下:
区域空间定位(经纬网定位法和区域特征定位法相结合)

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和图文信息

特征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区域内地形、土壤、气候、河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等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区域人类活动的主要特征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等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成因等)

梳理、组织语言,把握关键词

简洁、准确描述
3.解答特征描述类试题应注意以下两点
(1)要正确解答特征描述类试题,就要掌握描述的方向和角
度,即从哪些方面去分析
①地形特征:地形类型(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山谷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地形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名称及分布。
②地势特征:地势起伏状况(如西北高、东南低),地势高低(如青藏高原地势较高)。
③地表环境特征:气候(湿、热、冷、干)、植被状况、土地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发育程度等。
④河流的水文特征:水量、汛期(长短、次数)、结冰期、凌汛、含沙量、水能蕴藏量等。
⑤河流的水系特征:发源地、流向与注入海洋,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对称与否)及河网形状,上、中、下游的划分,流经的省区、重要城市、主要地形区。
⑥气候特征:气温(季节变化、积温、生长期)——热量条件,降水(季节变化、干湿变化)——水分条件,气温和降水的组合状况(如雨热同期)。
⑦农业生产特征: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农作物种类及分布、农业部门结构、生产水平(商品率、机械化水平、生产经营方式、集约化程度、专业化水平)。
⑧工业生产特征:地域分布、发达程度、主要部门及结构、技术水平。
⑨区域特征: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水文)、社会经济特征(农业、工业、贸易、旅游、交通、城市、人口等)。
⑩等值线特征:等值线数值高低、延伸方向、弯曲趋势、疏密变化等。
(2)描述语言的组织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明确要描述什么,即描述的方向,主要是将地理问题和地理原理相对接,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②描述的全面性,即描述的角度和层次是否完整。
③描述的专业性,关键词不能丢而且要准确,尽量使用学科术语而不能口语化等。
例如,描述某地的气候特征,首先要明确当地的气候类型,气候特征是描述的内容和方向;其次,气候特征的描述主要可从气温和降水两个角度进行,在描述时要考虑气温和降水的搭配,如是否雨热同期等;最后,描述要用简洁、准确的专业用语,如我国东南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不能将其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相混淆,另外描述的关键词要准确,将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描述为“夏天高温多雨,冬天少雨”是不全面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最低气温高于0℃,应该是“低温”,且“冬季、夏季”不能说成“冬天、夏天”(太口语化),因此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应描述为“夏季高温(炎热)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④ 高考地理答题方法与技巧有哪些

1.
去伪存真——排除法

排除法就是利用选择肢错误或题干与选择肢逻辑不相符,将错误答案排除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运
用排除法,如果正确答案不能一眼看出,应首先排除明显是荒诞、拙劣或不正确的答案。一般来说,对
于选择题,尤其是单项选择题,正确的选择答案几乎直接来自教材或信息,其余的备选项要靠命题者自
己去设计,即使是高明的命题专家,他所写出的备选项也有可能一眼就能看出是错误的答案。尽可能多
排除一些选择项,就可以提高选对答案的概率。

当我们对某道题所要选的正确选项不能确定时,可用排除法,该方法的一般步骤如下:

第一步:全面分析题干和图表内容。审题干时要逐字逐句观察题干的文字性叙述,充分全面地挖掘
题干的规定性要求。

第二步:由已知条件出发,找出答案中的错误选项,并将其一一排除,缩小选择的范围。

2.
排同存异——比较法

比较法往往用于选项的比较,在
4
个选项中,往往对题干信息分成两种判断,对两种判断再进行的
不同表述。经过比较找出选项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理事物、原理和规律的理解深
度、

广度和准确度,通过横向或纵向比较,考查学生对比较法的掌握程度。

若在选项中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表达意思一致时,可用比较
(
排同存异
)
法,该方法的一般步骤
如下:

第一步:对各个独立的选项进行分析,寻找出它们的共性与个性,初步确定正确选项。

第二步:结合所学地理知识,运用对比、综合等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再次确认正确选项。

3.
优胜劣汰——优选法

该法常用于人文地理选择题的判断。
适合运用优选法的选择题的各选项都不同程度地与题干有联系,
不同于一般的正误关系,因此,不要轻易地否定一个选项,解题时要通过对比,分析其“质”、“量”
与题干的相符度,从而选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这类试题要求对每个选项都读明白,比较鉴别,优胜劣
汰,在众多的答案中寻找最佳的答案。

当选项中有多项合理,但题干中的设问又有限定词,如“最”、“主导”、“第一”等字样时,要
在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此时常用优选法,该方法应用步骤一般如下:

第一步:找出设问限定词。细读题干内容,尤其是设问,在设问中的“最”、“主导”、“第一”
等限定词上做好记号。

第二步:结合题干,比较选项,进行优选。优选时往往要结合题干信息,从题干信息判断最佳选项。

4.
追根溯源——逆推法

逆向思维包含多种形式,常见的形式有:逆用知识、逆向推理、反证法等。突破思维障碍的关键是
结合题目给定的信息,逆向思考,合情推理,最终找到解题思路。执果索因,使思维顺序倒逆,选择出
这一结果或结论的原因或条件。逆推法
(
逆向思维
)
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
重要特征之一,它有利于拓展思路、活化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又有利于防止思维的僵化、克服习惯性
思维。

当设问出现“原因”、“影响因素”、“结果”等词语时,该类选择题为因果型选择题,常用逆推
法,该方法一般步骤如下:

第一步:逐字逐句审读题干,弄清“因”或“果”。

第二步:假定选项正确,然后把它放到条件中去检验,从而逐一排除或确定。

⑤ 高考地理答题有哪些技巧和注意事项

其实不只是地理一科,所有学科都应该这样做:
(1)审题,理解题目条件和要求;(2)回忆和重现有关知识;(3)在知识和题目的要求之间建立知识结构;(4)表达解题过程、呈现题目答案。
答题前要纵览全卷,做到胸有全局,起到稳定情绪、增强信心的作用。还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快速、准确地从头至尾认真读题,一句一句地读。对不容易理解的或关键性的字句,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要做到:1.认真揣摩题意,明确题目要求;2.对容易的题要仔细考虑是否有迷惑因素,防止麻痹轻敌;3.对难题、生题要注意冷静分析题目本身所提供的条件和要求之间的关系,防止因心情紧张造成思维障碍。审题时,一是不看错题目,客观准确地把握题意;二是分析要清楚,要善于将问题进行解剖,将那些比较复杂的综合题分解成若干部分,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之间的关系;三是善于联系。在分析题目的基础上,将题目所涉及到的各个知识点都联系起来,挖掘出若干个潜在条件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做题时先易后难,增强自信心,要先做基本题,即填空题、判断题,再做中档题,最后做综合题;或者先做自己擅长的题,最后再集中精力去做难题。要避免两种不良倾向,一是思想静不下来,心神不定,不知从哪个题目做起,误了时间;二是在某一题上花过多的时间,影响做其他题目。要做到会多少答多少,即使是没有把握也要敢于写,碰碰运气也无妨。在标准化考试中,敢猜测的考生有时也会取得较好的分数。
最后认真检查,要检查试卷要求、检查答题思路、检查解题步骤、检查答题结果,千万不要提前交卷。
希望对你有帮助。

⑥ 高考地理选择题答题有什么技巧

(一)、选择题的命题规律

  1. 选择题的命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2.多为单项选择题(如全国卷、天津卷等)

3、多为连题型选择题(一个材料包括多个选择题)

4、选择题内容更加关注社会热点

(二)应试策略

1、沉着冷静,相信自己判断

2、认真审题

3、先易后难,跳过难题或自己认为没有把握的题目,回头再做

4、认真检查,但不要轻易改动答案

(三)应试技巧

1、做到:“三审”,即一审材料(加以引申)、二审题干(画出关键词)、三审选项(找出合理、正确并与材料和题干有关的选项)。

2、读完题组内每一个小题,注意各小题之间的前后提示语,然后再从容做题。

3、仔细分析题干,明确解题条件

例如:北极地区寒风凛冽,考虑到当地所处风带的盛行风向,中国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营地建筑的门窗应该避开的朝向是: A、东南方向B、西南方向C、西北方向D、东北方向

答案:D 点拨:题干条件是北极附近盛行风向、门窗避开的朝向。北极附近风带为极地东风带,具体风向为东北风,故门窗应避开东北方向。

4、选项错误的几种情况: (1)因果颠倒(2)前后矛盾(3)表述绝对化(4)概念混淆(5)表述错误或不完整(6)以偏概全,以点带面(7)与题干无关

(四)解题方法介绍

1、直选法:运用学过的知识可以直接选出来,多考察记忆性知识,注意必须看完所有选项再选择。

2、排除法:如果选项罗列地理事物或现象比较多,可以先将选项与题干对照,排除掉明显错误的选项,重点分析剩余选项。

例如:(2005年江苏卷)长期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下列方案合理的是( ) A.上中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B.人工加速冰川消融,增加河水的补给 C.下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D.上中游和下游地区均衡利用河水

答案:D 点拨:既然全流域要综合治理,部分河段就不应该利用绝大部分河水,故排除了A、C;用人工加速冰川消融来补给河水,不现实,又可以排除B,正确答案为D。

3、优选法:如果选项中有多项合理,但题干中有“最”、“主导”、“第一”等字样时,要选择最合理选项。

例如:美国“硅谷”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环境优美B、交通便利C、知识技术D、市场广阔

答案:C 点拨:形成高技术工业区的区位因素包括知识技术、快捷交通、优美的环境,但主导因素是科技发达。

4、转换法:即将条件换成另外一种相同的说法,该说法与选项更直接,利于选择。 例如:一年中太阳直射两次的地区,不会有: A、热带沙漠气候B、寒流C、冷锋活动D、从极地漂来的浮冰

答案:D 点拨:将条件转化为“一年中有两次直射的地区”属于热带地区,不会存在从极地漂来的浮冰。

5、图示法:将比较抽象的内容用直观示意图表示出来,利于选择,如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等题目。

例如:10月1日,太阳直射点位置和移动方向是: A、北半球,向北移动B、南半球,向南移动C、北半球,向南移动D、南半球,向北移动

答案:B 点拨:可以用下图帮助理解选择。

6、逻辑推理法: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判断某种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结果,需要进行逻辑推理或运算逐步得出正确的结论,即为逻辑推理法。

例如:(2005年江苏卷)在一年中,塔里木河最大径流量一般出现在( ) A.6月 B.7月 C.8月 D.9月

答案:C 点拨:首先明确塔里木河为内流河,河水主要来自天山、昆仑山等高山的冰雪融水,河流流量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其次虽然7月气温最高,但冰雪融水补给河流还需一段过程,最大径流量一般出现在8月。

(五)选择题类型:

1、正误选择题:可以用排除法、直选法来选择,但必须将所有选项都看完再决定对错。

2、最佳选择题:可以用比较法、优选法、直选法来选择。

3、因果选择题:由因推果,或由果推因,可以用直选法、推理法、逆向思维法。

4、组合型选择题:由多项选择转化为单项选择题,方法是排除法,先确定明显正确或错误选项,最后分析剩下的选项。

5、时间和空间顺序排列选择题:解题关键是根据自己最熟悉或有把握的点,确定一个或多个即可选择正确顺序。

6、选择题组:先给定材料,图表或文字,然后从几个角度命制几道选择题。

做题时注意以下方面:(1)分析材料,画出文字中的关键词,图表反映出的信息,如概念规律、变化趋势、分布等,并将各个信息进行联系或汇总。(2)统览给出的几道选择题,看一下它们之间是否具有条件继承关系、后面题目对前面题目有无启示、每道题用哪个条件,所有条件是否都用到了。

高中地理高考答题技巧

你好,高中地理答题思路主要是这个:
一、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因素

1.昼长;2.地势(地势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时间长);3.天气状况。

二、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即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因素)
如为什么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强?

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②晴天多;③地势高;④空气稀薄,大气洁净。

三、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1.纬度;2.地形、地势;3.下垫面性质(海陆位置、植被状况、洋流等);

4.天气状况。

四、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

1.纬度:低纬小,高纬大;

2.下垫面性质: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有植被的小于裸地;

3.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五、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六、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

人为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植被破坏、围湖造田)。

例如,长江洪灾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征:

(1)流域广,支流多;

(2)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增大;

(3)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二)人为原因:

1.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1.太阳高度(即纬度);2.天气状况;3.地势;4.空气密度。
七、分析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

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

一是流速(位于阶梯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

二是径流量大(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

(一)凌汛的形成条件

凌汛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有冰期;二是流向高纬。在我国凌汛最严重的是黄河,主要发生在上游河段和下游河段(即山东河段)。

(二)潜水等水位线的应用

判定潜水的流向:垂直于潜水等水位线从高水位指向低水位的方向,即为潜水流向。

潜水面的坡度(潜水水力坡度):确定潜水流向之后,在流向上任取两点的水位高差,除以两点间的实际距离,即为潜水面的坡度。

潜水埋藏深度:等水位线与地形等高线相交点,二者高程差即为潜水埋藏深度。若所求地点的位置不在等水位线与地形等高线交点处,则可用内插法求出该点地面与潜水面的高程,潜水的埋藏深度即可求得。

潜水与地表水的相互关系:根据潜水流向来判定。

利用等水位图合理地布设取水井和排水沟:为了能最大限度地使潜水流入水井和排水沟,一般应沿等水位线布设水井和排水沟。

(三)解决缺水问题的措施

主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入手:保护有限的水资源,防止水污染;开发水资源,提高供水能力;加强用水管理,增强节水意识,提高用水效率,控制需水量的增长;控制人口增长。

八、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存在冰雪下线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二是降水量的大小(影响降水量的因素是坡向,即迎风坡降水量大),因此,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比北坡雪线低。

注:可根据该特点来判断迎风坡或背风坡。

九、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一是山地所处的纬度(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二是山地的海拔(海拔越高,带谱可能越复杂)。另外,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主要取决于热量(即阳坡和阴坡)。

十、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于纬度和地势,地形平坦开阔);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十一、开凿隧道问题

开凿隧道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渗漏问题;二是塌方问题。因此,开凿隧道要选择在背斜处,因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向两侧渗流,不容易发生渗漏问题;并且,背斜为穹形构造,不易塌方。

十二、水库坝址的区位选择

主要考虑以下3个方面:1.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2.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3.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
望采纳,谢谢!

⑧ 高考地理怎么考高分 地理答题技巧及套路

复习高中地理如下要求:抓"概念"、重"消化"。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版要对所有的地权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做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下册、选修教材一和选修教材二),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文科的学习方法,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⑨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

高考地理答题没有什么技巧的,还是要靠刷题和多学一些基础知识。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