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地理 » 初中地理冰芯

初中地理冰芯

发布时间: 2021-02-25 09:36:01

Ⅰ 没有冰芯的地方怎么研究古气候

用冰岩芯提取的方法可得到古气候和古环境的历史资料。没有冰芯的地方还可以利用地质学方法、地理学方法和同位素方法(物理学方法)以及湖底沉积物研究地球在各个地质时期的气候和确定证据年代。
1、地质学方法是根据生物生存条件、岩层和沉积矿床的形成与气候的关系,通过对地层中生物化石和沉积物等特性的研究,阐明地质时期气候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例如:煤层的存在,可以推断为湿润气候;出现珊瑚礁,可推断为温暖气候;有石膏、岩盐,可推断为干燥气候。此外,通过地层中植物孢粉判别母体植物的种属,可推测过去的植被及其相应的气候。
2、地理学方法主要是考察自然地理环境的变迁,如海平面的升降、河流和湖泊水位的变化、冰川和雪线的进退、沙漠和冻土以及森林等界限的推移,用以估计相应的气候演变。
3、同位素方法是利用元素同位素含量和比值来推测过去气候的温度,其中以氧同位素方法应用最广。例如,利用氧同位素比值可以测定极地冰原不同冰层形成时的温度况。自然界的氧有氧-16、氧-17、氧-18三种同位素。在冰层形成时,气温越低,其中氧-16和氧-18的比值越高。因此,可以根据氧-16和氧-18比值的变化,了解第四纪海面温度的变化。氧同位素方法同样可用于测定钟乳石和树木年轮形成时的温度。
4、可以用湖底沉积物样品各沉积层中的植物残体含量变化来定性历史气温的变化趋势。由于湖底气温低,植物有机体分解缓慢,因而,湖底沉积物中能保存较多没有完全分解的或比较完整的植物残体,为通过湖底沉积物来反演历史气候变化资料提供了可能条件。
此外,通过地层中植物孢粉判别母体植物的种属,可推测古代植被及其相应的气候。

Ⅱ 姚檀栋的梦系冰川

“从第一眼看到冰川的那一刻开始,我就被那种壮美和纯洁深深征服。”回忆起当年第一次见到冰川的情景,连续工作而略显疲惫的姚檀栋立刻神采飞扬起来。 那是1975年,在兰州大学读书的姚檀栋等一批学生来到了祁连山“七一”冰川考察实习。洁白的冰川逶迤瑰丽,在太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在自然界壮观的画面前,姚檀栋震撼了:“我那时是‘一见钟情’!”之后的30年,冰川成为姚檀栋生活中唯一的主线。
在被誉为“中国冰川之父”的施雅风先生和著名地理学家李吉均教授指导下,姚檀栋经历了多年的苦读。1987年,他来到法国格勒诺贝尔大学冰川与环境地球物理实验室作博士后,在世界冰芯研究权威、环境泰勒奖得主劳瑞斯教授的指导下,开始投身冰芯研究。
冰芯,是冰川研究中一个新领域,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在北极和南极钻取的冰芯,找到了揭开全球变化之谜的“新钥匙”,使冰川研究在当代科学中振作了生命。
姚檀栋如饥似渴地在这个新领域中学习和实验。一年半后,出色地完成了博士后研究的姚檀栋又来到美国Ohio大学伯德极地研究中心,与著名的冰芯专家汤姆森教授一起工作。在那时,他下定决心,要在中国的青藏高原上追寻自己的“冰芯之梦”。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中纬度)和海拔高度(平均4.5千米),成为两极之外科学家们最感兴趣的冰芯研究热点地区。“青藏高原在中国的国土上,对青藏高原冰芯的研究绝不能落在外国人的后面!”怀着这种信念,姚檀栋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下开始了长达15年的研究。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给我从事冰芯研究搭起了平台。”姚檀栋回国后,基金的连续资助帮助他打开了探索之门。到1994年,姚檀栋又与其他48名青年科学家一起,成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首批受资助者。“这笔钱太宝贵了,不但购置了我们急需的设备,还直接推动了我们野外考察作业的进程。”
搞地理科学研究,野外考察作业是家常便饭。但是在海拔超过5000米的青藏高原冰川上从事野外作业,艰苦程度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最低气温低于零下40摄氏度,氧气只有海平面的40%左右,“热水烧不开,米饭蒸不透,鸡蛋煮不熟”……
“冰川事业是一项豪迈的事业,是勇敢者的事业。”导师施雅风先生的话激励着姚檀栋在恶劣的环境下艰苦奋战。10多年来,他累计在冰川上工作的时间超过40个月,即使遇到翻车、雪崩等危险事件,也不能阻挡他在青藏高原的每一处冰川上留下自己的足迹。 “基础研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急不得。”在这种理念的支撑下,姚檀栋忍住了寂寞,在冰芯研究中逐渐积累,带领一帮年轻人,在科学探索的征途中“抽丝剥茧”,先后完成了祁连山敦德冰芯研究、西昆仑山古里雅冰芯研究、喜马拉雅山达索普冰芯研究、普若岗日冰芯研究、慕士塔格冰芯研究和唐古拉山冬克玛底冰芯研究。达索普冰芯研究还被评为199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姚檀栋和他的研究团队在冰芯与全球变化、冰川变化与寒区环境研究方面取得了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他们建立了高亚洲地区降水中稳定氧同位素和降水时气温关系的定量模型,纠正了西方学者的理论模型推测;以高分辨率冰芯记录阐明了青藏高原过去10多万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揭示了过去一系列重大气候突变事件;以年际变化的分辨率揭示了冰芯所记录的过去2000年来的气候变化;提出了人类活动对高海拔地区环境污染的高精度研究结果,发现青藏高原已有7200处受到人类活动的污染,其污染源是南亚、东南亚工业排放和海湾战争期间油井燃烧产生的烟尘扩散……
在不断攀登的过程中,姚檀栋先后主持了国家“八五”、“九五”攀登计划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中科院重大课题等20多项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分获国家发明专利、国家自然科学三、四等奖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他发表论著400多篇(册),经检索,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66篇,被CSCD(中国科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143篇。他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同行中也有重要影响,多次被邀请在相关国际学术大会作特约报告。他发表的论文被在SCI刊物发表的文章引用711次,被在CSCD刊物发表的文章引用818次。在1997—2000年度我国科技论文及专著被引用情况统计中,为全国论文及专著被引用频次最多的20人之一。
“搞地理科学研究,最忌讳的是单打独斗,不能像电线杆那样一个个插在那里,要形成一个团队,集体作战。”在自己迅速成长的过程中,姚檀栋所带领的“冰芯与寒区环境研究小组”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当初的几个人发展成为包括22名青年学者在内的梯队式研究群体。2001年,这个团队还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创新研究群体”基金的资助。
面对过去的成就,姚檀栋没有驻足。就像在希夏邦马峰海拔7000米处鏖战60多天、成功钻取了总计480米长的冰芯后,他所说的那样:“冰川研究虽然艰苦,但攀登者无所畏惧,总是向往无限风光的险峰,总会笑迎新的挑战。”

Ⅲ 地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

当代中国地理学进展与趋势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地域分异规律与区域系统。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揭示出自然地域分异的特点和地带性规律,成为各部门研究和应用的重要依据;中国农业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等成果,均具有世界意义。
(2)地表自然过程的综合研究 。
深入开展对地表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的研究,并加以综合.
土地科学的系统研究进展显著,并已发展为与全球环境变化相联系,开展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
冰川、冻土、沙漠、湖泊、湿地等专门自然地理的时空演变与过程研究的成就突出。.
通过黄土、冰芯、湖芯、树轮及历史文献等的深入研究在古地理气候与环境变化领域的成果瞩目。.
(3)人地系统与区域发展研究
人文地理研究热点之一的区位论,从农业、工业拓展到城市,创立了“中心地理论”,并开展了城市化研究;
区位论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人文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发展,完成了不同尺度的经济区划和区域规划研究.
地理学家率先开辟对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和人类环境的综合研究,成为当代地理学应用研究的主流;
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研究从宏观深入到微观领域,涉及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机理、指标体系、模型、动力学和决策支持系统等。.
(4)国家地图集系列的编纂
20世纪,国际地理学界有几次编制国家地图集的高潮;30年代以法国、瑞典为代表;60年代以英、美、苏为代表,苏联的国家地图集还延伸到全世界和海洋领域.
中国近50年来先后编制国家、省区及历史、自然、人口、经济、农业地图集系列30余种;国家自然、人口、经济和农业等地图集的规模和质量均达国际先进水平。.
(5)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是处理和分析大量地理数据的综合性技术系统,具有对空间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对现实世界的模拟能力,并能产生新信息为决策服务;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使地理学传统的综合性、区域性得到充分的技术保证,并形成了为地理战略咨询与地理工程建设服务的信息(资讯)产业.
地理信息系统的成果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市规划、作物估产、灾害预警评估等领域,为重要的研究和管理工作手段。

Ⅳ 钻取冰芯有什么用钻取冰芯会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冰芯来钻取只要作用考核地球几十年~自几百年前的前后变化,得到变化规律和参数,就能对地球目前气候变化的预测(当然这些事专业工作人员能给出最有效的解析,我只能大概的说)。对环境是没有影响的,不会对冰川有太破坏,由于在极冷的冰川,在一定的时间内,周围的冰体积依然能膨胀,所以回自然回填这个钻孔的

Ⅳ 我刚初中毕业 很想去中科院 有谁可以给我讲下 大概会经历些什么 感谢!

基础科学研究
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 中国科学院已逐步建立和发展了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天文学、生命科学、地学与环境等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和天文学领域,现有16个研究机构,其中有10个研究所、2个研究院、3个天文台和1个授时中心,拥有近9000人的科研及管理队伍。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也是基础科学方面的重要研究力量。目前,在这些研究机构中建设有基础科学领域的国家实验室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院重点实验室19个。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中,先后启动了国际量子结构、核心数学、聚合物科学与材料、交叉科学理论物理和复杂系统研究团队。研究团队主要围绕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开展具有原始创新性的研究工作,通过团队的带动作用,培养出在中国本土成长的一流科学家。为推动国内纳米科技研究工作,在中国科学院纳米科技中心的基础上,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成立国家纳米科技中心。
中国科学院已经建成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兰州重离子加速器(HIRFL)、合肥同步辐射加速器、托卡马克和激光聚变装置、长波授时台等重大科学工程装置,以及2.16米光学望远镜、多通道太阳磁场望远镜、米波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等大型天文观测设备。目前正在建设的大科学装置有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大型非圆截面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和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含谱仪)重大改造工程等。
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中国科学院先后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科研成果,如数学定理的机器证明、哈密尔顿系统的辛几何算法、τ轻子质量精确测量、新核素合成、超新星观测、高温超导、碳纳米管的制备和应用、非线性光学晶体、过渡金属原子簇结构和性质以及金属有机化学等等。同时,为我国信息、能源、材料、资源、农业、医药、空间和国家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和发展以及形成科技战略储备做出了重要贡献。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吴文俊院士、半导体研究所黄昆院士分别荣获2000年度和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院士刘东生荣获2003年度,2004年度空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院士叶笃正荣获2005年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院士李振声荣获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
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领域,中国科学院现有23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26个国家和院重点实验室、12个植物园、22个标本馆、9个典型培养物保藏库和11个野外生态学研究台站,拥有6800多人的科研及管理队伍。
在北京的7个研究所以农业高技术和生态环境研究为主要方向;由7个研究所(中心)组成的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以人口与健康为主攻方向;在西南的4个研究所组成了西南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发展基地,主要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在湖北的3个研究所重点研究水生生物学和病毒学及其生物技术;另外在青海和广州各有1个研究所,分别进行青藏高原生物学和植物学及退化生态学的相关研究。
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国科学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牛胰岛素结晶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完成了366卷中国植物志、动物志和孢子植物志的编研;创建了最完整的中国蕨类植物分类系统;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并完成了1%的测序任务;完成了水稻基因组框架图和粳稻4号染色体精确测序。蝗虫生态学与治理、恢复生态学、害虫防治、作物品种选育、水产养殖、创新药物等的研究为国家的生态安全、农业经济发展和人口与健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生物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用二步发酵法生产Vc中间体、黑曲糖化酶酶活的提高及其在工业上的应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人干扰素超高表达、转基因鱼和体细胞克隆技术牛等重要研究成果,有些已实现产业化。在新药研究方面,共创制新药50多种。解毒药二巯基丁二酸是我国首次被美国仿制、经FDA批准上市的药物;抗疟疾药蒿甲醚是我国出口的唯一首创新药,1995年被列入世界药典;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地奥心血康”等药品年产值已达14亿元人民币。
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
在资源环境领域,中国科学院现有24个研究所、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院重点实验室和47个重点建设的野外观测试验台站。野外台站分属于生态系统研究、大气本底观测、地磁台链、特殊环境与灾害监测等四大网络,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长久性科学观测研究基地。目前,资源环境领域拥有近9000人的科研及管理队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较为齐全的综合研究体系。
资源环境科学领域涉及固体地球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理科学与资源、遥感、农业等多个重点学科。多年来,广大科技人员积极面向国家需求,勇于攀登科学高峰,在地球早期生命研究、进化古生物学研究、国际界线层型研究,以及各门类化石总结等方面均取得重要成果。通过在东亚季风环境系统、黄土、岩溶、冰芯、湖泊、古海洋学和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以及海洋生态动力学等方面开展古环境变化和过程研究,重建了东亚自然环境演化规律;积极而卓有成效地推动了全球变化研究。陆相生油理论、层控矿床地球化学、东亚大气环流和东亚季风环境污染机理、青藏高原隆升及环境效应等研究工作,取得了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根据地域分异、地表水热平衡、元素迁移转化和生态环境特征,完成了各种自然区划、生态环境区划、农业和经济区划,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沙漠化防治、水土流失治理、中低产田改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环境污染控制和海水养殖、海洋药物等方面,提供了一批实用的技术和模式。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地球信息科学在政府决策和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高技术研究与发展
在高技术研究与发展领域,中国科学院共有28个研究所、2个技术支撑单位、1个国家实验室、4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院重点实验室,14600余名科研技术人员。主要工作涉及信息技术、先进制造、光电科技、材料、能源、交通、化学工程和空间科学技术等领域,曾为我国计算机、激光、合成橡胶、“两弹一星”等研究做出过重大贡献。近几年来,在高技术研究与发展领域进一步加强了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前沿探索,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为了强化研究所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工业配套能力,已建成31个国家工程中心和院工程中心,并按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形成一个高技术企业群体。

Ⅵ 姚檀栋的科学成就

姚檀栋1986获中国科学院北京地理研究所博士学位。1987年初赴法国冰川与环境地球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后又赴美国继续学习,1989年回国。同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92年晋升为研究员。1994年晋升为博士生导师。1993年以来,曾先后8次被特邀在瑞士、日本、尼泊尔、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召开的相关国际学术会议上做专题报告。1991年,获国务院学委委员会国家教委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1992年至1995年,曾两次获得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先进青年科技工作者,1995年获兰州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获首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同年还获首届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和冰川冻土基础理论奖。1998年获优秀回国留学人员奖。1999年被评为甘肃省优秀专家和中国科学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001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现为全国人大代表。
姚檀栋长期从事冰川学研究,开拓和发展了中国的冰芯研究。成功地进行了祁连山敦德冰芯、古里雅冰芯、普若岗日冰芯、慕士塔格冰芯等研究。从达索普冰芯研究开始,标志中国冰芯研究的新阶段,这不但因为这一冰芯是目前世界上海拔(7000m)最高的冰芯,而且还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研究成果。这一研究被评为1997年中国十大科学新闻之一。同时他还建立了高亚洲地区降水中稳定氧同位素和降水时气温关系的定量模型。以高分辨率冰芯记录(50年时间间隔)阐明了青藏高原过去10多万年来气候变化特征。以年际变化的分辨率揭示了冰芯所记录的过去2ka来气候变化的重要特征等研究成果。
姚檀栋通过研究青藏高原冰芯所记录的气候环境变化与全球变化的关系,在野外考察、室内分析和科学理论上都有新的建树和创新。通过对整个高亚洲地区降水中稳定氧同位素比率和降水时气温关系的研究,建立了两者之间关系的定量模型,纠正了西方学者的理论模型推测。先后完成了祁连山敦德冰芯研究、西昆仑山古里雅冰芯研究、喜马拉雅山达索普冰芯研究和唐古拉山冬克玛底冰芯研究,并正在进行藏北高原普若岗日冰芯研究和帕米尔高原幕士塔格冰芯研究。在冰芯研究中他通过10年研究建立了高亚洲地区大气降水中稳定氧同位素与气温的相关关系,并建立了定量模型。以高分辨率冰芯记录(50年时间间隔)阐明了青藏高原过去10多万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发现古里雅冰芯记录了南极冰芯和北极格陵兰冰芯所反映的过去10多万年来的5次大的气候事件。揭示了冰芯记录的过去一系列重大气候突变事件。揭示了冰芯记录的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并根据冰芯记录将全新世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全新世、中晚新世和晚全新世。提出了人类活动对高海拔地区环境污染的高精度研究结果。
他通过高分辨率的研究手段阐明了青藏高原过去10多万年来气候变化特征,揭示了冰芯所记录的过去一系列重大气候突变事件;揭示了冰芯所记录的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并以年际变化的分辨率揭示了冰芯所记录的过去2000年来气候变化;提出了小冰期以来青藏高原发生的3次明显变冷和3次明显变暖气候事件;揭示了冰芯所记录的中纬度地区甲烷浓度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提出青藏高原大气甲烷浓度变化幅度比极地地区更大,而季风强弱变化会对甲烷浓度变化起重要影响;提出了人类活动对高海拔地区环境污染的高精度研究结果,认为青藏高原7200米处的地区已受到人类活动的污染,其污染源是南亚、东南亚工业排放和海湾战争期间油井燃烧产生的烟尘扩散;揭示了冰芯积累量与印度夏季降水变化的关系,将印度东北部降水逐年序列延长到过去400年;研究了青藏高原冰芯中微生物群落密度的变化,并揭示了冰芯中微生物群落密度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提出了通过微生物变化研究过去气候变化的新指标。
他和合作者通过大量样品的分析,获得了青藏高原大气降水氧同位素的变化规律;揭示了青藏高原冰芯中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发现末次间冰期以来青藏高原同两极地区一样,经历了5次大的气候波动旋回;以年分辨率,揭示了过去2000年来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特征;通过大规模野外实地考察、连续定点观测和对航片、遥感、冰川编目等资料的室内分析,发现在现代全球变暖影响下,青藏高原的冰川正发生全面和加速退缩。
姚檀栋注重将研究成果系统化、理论化。前后发表论著260多篇(册)。经SCI检索,41篇被收录,并被SCI刊物发表的文章引用310次(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的文章被引用80次),被CSCD刊物发表的文章被引用354次(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的文章被引用200多次)。2000年科学引文数据库结果(由《〈科学时报〉》发表),文章CSCD引用率全国排名第6,地学排名第2。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四等奖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多项,并获有国家发明专利。

Ⅶ 极地冰芯是极地冰层中钻孔获得的连续冰层,它在极地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冬夏季节极地所降雪颗粒

解析:我国南极昆仑站所在的冰穹A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是最适合开展天文观测的中国南极科版考站.
原因:1、观权测的大气环境可以与太空媲美.南极冰穹A大气稀薄、寒冷、干燥、尘埃少,可以媲美太空环境,不只对毫米波望远镜,对红外及光学波段望远镜都是地球上最佳的地面观测站址.2、风速小,大气湍动少,视宁度极好,适合放置大型望远镜阵进行光干涉成像观测等.
故选:D.

Ⅷ 蕉岭气候异常的原因及影响(老师要求写一篇论文,求大家帮帮忙啊!)

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异常全球升温的主要原因,
气候系统变化的原因有多种,概括起来可分成自然的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两大类。前者包括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爆发等;后者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以及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硫化物气溶胶浓度的变化,陆面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等。自然因素与气候变率:气候系统所有的能量基本上来自太阳,所以太阳能量输出的变化被认为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一种辐射强迫,也就是说太阳辐射的变化是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外因。引起太阳辐射变化的另一原因是地球轨道的变化。地球绕太阳轨道有三种规律性的变化,一是椭圆形地球轨道的偏心率(长轴与短轴之比)以10万年的周期变化;二是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地球轨道的倾角在 21.6°~24.5°间变化,其周期为41000年;三是地球最接近太阳的近日点时间的年变化,即近日点时间在一年的不同月份转变,其周期约为23000年。

另一个影响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是火山爆发。火山爆发之后,向高空喷放出大量硫化物气溶胶和尘埃,可以到达平流层高度。它们可以显著的反射太阳辐射,从而使其下层的大气冷却。人类活动加剧了气候系统变化的进程。 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硫化物气溶胶浓度的变化,陆面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如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等。 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有6种,即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六氟化硫(SF6)其中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是二氧化碳。它产生的增温效应占所有温室气体总增温效应的63%。且在大气中的存留期很长,最长可达到200年,并充分混合,因而最受关注。 温室气体的增加主要是通过温室效应来影响全球气候或使气候变暖的。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完全决定于辐射平衡,温室气体则可以吸收地表辐射的一部分热辐射,从而引起地球大气的增温,也就是说,这些温室气体的作用犹如覆盖在地表上的一层棉被,棉被的外表比里表要冷,使地表辐射不至于无阻挡地射向太空;从而使地表比没有这些温室气体时更为温暖。

自1750年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浓度显著增加,2005年全球大气CO2浓度为379ppm,目前已经远远超出了根据冰芯记录得到的工业化前六十五万年以来的自然变化浓度范围,是65万年以来最高的。根据多种研究结果证实了过去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非常可能是由于人为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引起的。

Ⅸ 地理题求解答谢谢

LZ您好

这是一道较为开放的说理题,言之有理,关键点达到即可

(1)这题居然有8分这么贵,看起来至少有4个要点要答

  1. 古里雅冰芯位于西昆仑山垭口,水来源为海洋,与内陆水循环无关或者很小

  2. 海水蒸发时,优先蒸发并凝集氧18,这使得实际氧18在大气中比重较低

  3. 水汽向古里雅冰川方向输送过程中,因为地形抬升或其他因素形成降水,氧18又优先凝结形成雨水落下,比重进一步下降

  4. 古里雅冰芯距离海洋特别远,因而最后到达古里雅冰芯上空形成降水的氧18已经非常稀少

(2)(这题就4分,看来就是讨论春夏和冬天的区别,考虑到那里临近内陆沙漠,所以....)

  1. 春夏季我国以及中亚地区,地表积雪溶解裸露,扬沙甚至沙尘暴天气机会增加,对应春夏季冰层微粒含量高

  2. 冬季当地周边地表被积雪覆盖,或者土壤因低温冻结,扬沙或者沙尘暴天气机会减少,对应冬季含量低

(3)这一题有点奇怪,因为至少有4点可以答出来,我不知道哪一点不要...

  1. 显然古里雅冰川位于较高海拔的地区,意味着平均气温低,冰川主体完整,对应缺失冰层情况少,时间连续性有保证

  2. 位于干旱地区,气温变幅大,这就意味着氧18的变幅大.

  3. 冰川具有相当规模,厚度大,可研究的数据量大而充足

  4. 由于位于高海拔,高原深处,人为干扰较少

(4)这一题应该是2+4的结构,第二小问有2点

二者差异:古里雅冰芯拥有更大的变幅

原因:

  1. 古里雅冰芯位于山地高原地区,海拔较高,表面积与大气接触面较大;而格林兰岛冰芯位于较为平缓,海拔相对低的地方,接触面小,相比之下,古里雅冰芯拥有更高的大气变化敏感性

  2. 古里雅冰芯位于内陆干旱地区,唯独较低,因而气温变化相对较大,对应氧18同位素具有更高的变幅,冬夏地表积雪时间厚度,地表沙尘等特征差异也明显,相当于放大了气温变化效应;而格林兰岛位于高纬,气温变化相对较小,相应地表特征变化不明显

Ⅹ 在两极地区建立科学考察站的意义(高分悬赏,地理老师进)

一是环境意义。南北极作为地球的两大冷源,左右着全球的冷暖过程。以中国为例,由于我国处于北半球,北极是我国冷空气的主要来源地,来自北极的寒流常常给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重大危害。我国牧区经常遭受的“白灾”(即雪灾)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此外,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是东亚季风,研究表明,北极海水与海冰的相互作用是影响东亚季风的重要因素。只要东亚季风发生变异,就很容易在我国形成气象灾害。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加强对北极气候变化的预测性研究,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除了对中国能产生巨大影响,两极也牵动着世界各国的心。美国科学家曾在一份科研报告中指出,阿拉斯加冰川融化的速度惊人,每年平均矮了半米多,成为世界海平面上升的最大单一水源。研究显示,在过去100年里,全球海平面上升了20厘米。如果南极冰盖完全融化,海平面将升高60米,许多国家将被汪洋大海吞没。为此,各国尤其是那些极地附近的国家,都把对极地的研究作为一个非常严肃的课题来抓。

二是经济意义。据美国科技协会所属的“美国北极资源中心”披露,保守估计,北极地区潜在的可采石油储量有1000亿至2000亿桶。煤炭资源估计占世界煤炭资源总量的9%。除了能源,北

极还有大量的铜—镍—钚复合矿,以及金、金刚石、铀等矿藏。虽然各国在极地进行实际开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对于全球能源逐渐匮乏的现状来说,极地无疑是地球“最后的宝藏”。

与在极地开采能源相比,开发利用极地的生态资源更为现实。在北极,最重要的经济鱼类是北极鳕鱼,这种鱼分布于整个北极海域,是典型的冷水性鱼类。它们不仅数量极大,而且营养丰富,市场开发潜力巨大。比起北极鳕鱼来,南极大磷虾更有名。中国科学家通过南极科考活动,发现那里的南极大磷虾是地球上最大的单种(无其他变种)生物资源,并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这一资源的现存量估计为6.5亿吨至10亿吨,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大、也是最后一个蛋白库。对于人口膨胀、食物短缺的当今世界,南极磷虾资源无疑十分珍贵;如果从食品、药物资源、工业原料和新的生物技术的角度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其前景将更加广阔,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海洋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人口大国来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国是一个新兴的远洋渔业国家,其中分布在北太平洋从事捕捞作业的渔船有120艘,占海外渔船总数的1/8,而其捕捞量却占海外总捕捞量的26.4%。因此,在北冰洋及周边公海进行渔业资源的综合调查,将对在该海域从事渔业生产的我国远洋渔船作业产生直接的指导意义,为我国在上述海域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三是军事意义。众所周知,北极位于亚、欧、北美三大洲的顶点,有联系三大洲的最短航线,从华盛顿到莫斯科仅6750公里,比欧洲航线近1000多公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美国已经意识到,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北冰洋会成为美苏争夺的军事要地。为争取战略主动,美国从1946年开始,派飞机在北极地区进行考察,每周两架次,考察内容包括地形、冰面特点、飞行员对北极气候的适应能力等。1949年,美国开始在从阿拉斯加到冰岛这一漫长的北极战线上构筑大量军事工事。20世纪50年代,美国开始在北极的冰山上建立浮动间谍站,其目的是监视苏联核潜艇及其侦察机的动向。与此同时,苏联也在一座50多公里长的冰山上建立了间谍站,并把北极圈内最大的城市摩尔曼斯克建成苏联最大的海军基地,其庞大的北海舰队司令部就设在这里,被苏联人称为“致命武器”的战略核潜艇也部署在这里。随着冷战的结束,各国在极地的军事竞争放慢了脚步,但在平静的背后,隐蔽的军事行动始终存在。

四是科技意义。在极地科学活动中,高技术的应用与推广速度比世界其他地区更快。因为,人们要在严酷的环境下进行高难度的工作。以水下机器人为例,各国在极地考察中基本都要用水下机器人,但不同技术水平的机器人会给科学家带来不同的成果。因此,各国有意识地适应极地要求,研发高科技产品。谁的科技水平过硬,就能在科研和实际开发中取得优势。
注: By soso 看我叫飞哥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