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中地理自然界水循环
1. 高中地理关于水循环的选择题
A水汽输送环节抄本来是与大气有袭关的,所以与下垫面,也就是地面无关
C环节2是径流,是从陆地流向海洋,当然就不是陆地自然带形成的基础,其基础是热量和水分,也就是太阳辐射和降水
B 自然是错的,水分蒸发,盐度变高
所以D是对的,是降水补给
2. 高中地理水循环和地表结构的题目
水循环包括三复大循环即制:1)海上水循环——海洋水经蒸发被带到上空再经降水过程返回海洋。它是大气降水的主体约占到降水总量的90%以上 2)海陆间水循环——海洋水经蒸发到达海洋上空经水汽输送到达陆地上空经降水到达陆地表面然后经地表径流(江、河、湖、海)和地下径流(地下水)再返回海洋。它可以使陆地水不断的循环再生。所以陆地水是可再生资源。 3)内陆水循环——陆地水经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被带到高空再经降水过程返还陆地。主要存在于内陆地区。
3. 高一地理水循环问题
嗯~来~~
虽然不知道发生了源什么问题。
但是提高河川径流的供水量这个语句有点歧义。【重点是正常人类活动哪来的无中生有变出水的……】
如果会导致河川径流量减少,那你这个说的是提高“从”河川径流的供水量吧……
径流是指降雨及冰雪融水或者在浇地的时候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径流量是指在某一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过水断面的水量
4. 高中地理:如何实现水循环利用。
大家有没抄有发现,有时候我们排到下水道的水并不脏,比如回家后吃饭前洗手的水,洗澡时冲掉泡沫后继续冲的水,洗碗时,最后冲洗的水,洗衣服过滤后一次后的水。
我们也不必象父辈们一样,把水多次利用到黑得不象样才倒掉,但我觉得上面的水再利用一次冲马桶、洗拖把及擦灰的抹布完全不会影响到生活质量,前提是做一套家庭水循环系统。
我想,这个系统不能太复杂,操作上可以稍有点麻烦,必要时接个盆也行,最好不用到电能,能利用多少就利用多少,毕竟居住的面积有限。
我做梦都在想这个问题,以我的认知想了一套方案,请高人指点可行性。
洗手和洗菜后不太脏的水比较好收集,下水管接一个三通的阀,水要是脏得厉害就直排,要是还行,转下阀通到另一管道,离洗手台稍低的地方装一个水箱(容量大些的马桶水箱,用来积水(好象可以另买的),这个水箱有两个出口,一个接拖把的槽,一个接马桶,在需要时向这两个地方放水,当然自来水管还是要接的,不然攒的水不够用,家里臭死了。
5. 高中地理,水循环
图中抄丁——甲——丙——丁袭过程属于(海陆间大循环
)循环。水循环的主要地理意义(有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使自然界物质的运动)
2、水循环对乙图所示地区直接提供的资源主要有(
水
)和(
生物
)资源。丙图中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堆积
)
3、目前,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来源于水循环的(填字母)(
c
)环节。人类可以通过(
调水工程
)、(
建水库
)措施来改善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以更好的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
6. 地理必修一自然界的水循环有哪些实验可做
水循环是多环节的自然过程,全球性的水循环涉及蒸发、大气水分输送、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以及多种形式的水量贮蓄。 降水、蒸发和径流是水循环过程的三个最主要环节,这三者构成的水循环途径决定着全球的水量平衡,也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总量。蒸发是水循环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由蒸发产生的水汽进入大气并随大气活动而运动。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自海洋,一部分还来自大陆表面的蒸散发。大气层中水汽的循环是蒸发-凝结-降水-蒸发的周而复始的过程。海洋上空的水汽可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凝结降水,称为外来水汽降水;大陆上空的水汽直接凝结降水,称内部水汽降水。一地总降水量与外来水汽降水量的比值称该地的水分循环系数。全球的大气水分交换的周期为10天。在水循环中水汽输送是最活跃的环节之一。径流是一个地区(流域)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差值。多年平均的大洋水量平衡方程为:蒸发量=降水量+径流量;多年平均的陆地水量平衡方程是: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但是,无论是海洋还是陆地,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地理分布都是不均匀的,这种差异最明显的就是不同纬度的差异。中国的大气水分循环路径有太平洋、印度洋、南海、鄂霍茨克海及内陆等 5个水分循环系统。它们是中国东南、误南、华南、东北及西北内陆的水汽来源。西北内陆地区还有盛行西风和气旋东移而来的少量大西洋水汽。 陆地上(或一个流域内)发生的水循环是降水-地表和地下径流-蒸发的复杂过程。陆地上的大气降水、地表径流及地下径流之间的交换又称三水转化。流域径流是陆地水循环中最重要的现象之一。 地下水的运动主要与分子力、热力、重力及空隙性质有关,其运动是多维的。通过土壤和植被的蒸发、蒸腾向上运动成为大气水分;通过入渗向下运动可补给地下水;通过水平方向运动又可成为河湖水的一部分。地下水储量虽然很大,但却是经过长年累月甚至上千年蓄集而成的,水量交换周期很长,循环极其缓慢。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相互转换是研究水量关系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现代水资源计算的重要问题。据估计,全球总的循环水量约为496′1012立方米/年,不到全球总储水量的万分之四。在这些循环水中,约有22.4%成为陆地降水,这其中的约三分之二又从陆地蒸发掉了。但总算蒸发量小于降水量,这才形成了地面径流。
7. 高中地理 分析浙江有哪些主要的自然资源及原因 高中地理 分析浙江有哪些主要的自然资源及原因
一、浙江省主要自然资源的现状和特点
(一)浙江省国土资源的现状、特点和利用情况
1. 国土面积小,人均国土资源占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山地多平地少利用难度大
2. 农用地比例大,建设用地比例小,未利用土地少
3. 建设用地面积增长缓慢,地均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快,但地区间分布不平衡
(二)浙江省水资源的自然特征及其供应情况和使用现状
1. 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时空分布不均
2. 用水量稳中有升,基本保障现阶段发展,但部分发达地区缺水
3. 水源地水资源整体上能保障饮用水需求,但水功能区保护形势不容乐观,部分不达标地区水质型缺水
4. 第一产业用水最多,工业次之,生活和生态环境用水较少
5. 居民生活人均年用水量高于全国平均值,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迅速下降,但仍高出先进省市不少
(三)浙江省能源供需情况、利用现状和新能源的发展形势
1. 能源消费量大,增长迅速,对外依存度高
2. 每万元GDP产值消耗能源在国内相对较低,但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3. 能源消费结构中,第二产业能耗最大,单位能耗产值第三产业最高
4. 新能源发展迅猛,但整体规模仍然偏小
(四)浙江省海洋资源条件和开发利用情况
1. 海域辽阔,海洋资源十分丰富
2. 整体上海洋资源开发程度不够高,不同资源开发程度参差不齐。
(五)浙江省矿产资源条件、开发利用情况及面临形势
1.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短缺
2.矿产采掘业占国民经济比重逐年降低,矿产加工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不断提高
3. 多数矿产资源保有资源储量减少,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
二、“十二五”期间主要自然资源供需情况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分析
(一)“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国土资源的供应情况、利用效率和可能面临的问题
1. 建设用地总量有限,增速缓慢
2. 地均二、三产业增加值增幅有所放缓
3. 高昂的用地成本将会制约经济的发展
(二)“十二五”期间,浙江省水资源供需情况,利用效率以及面临的问题
1. 供水基本能够保障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2. 现阶段粗放的用水方式将得到改观,每万元GDP用水量进一步下降
3. 水环境保护形势严峻,部分地区水质型缺水
4.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调蓄能力不足,部分地区工程型缺水
(三)“十二五”期间,浙江省能源消费状况,利用效率和新能源发展情况
1. 能源需求持续增长,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2. 能源自给率低,保障有待加强
3. 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形势不容乐观,每万元GDP消耗能源仍然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三、关于提高主要自然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保障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国土资源
1. 加强土地管理,完善土地利用管理体系和制度,严格实施土地用途管理制度,提高规划制定和实施的透明度
2. 集约调控、节约用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开发未利用土地,清理闲置建设用地
3. 转型升级,通过信息化、科技化来节省土地,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土地利用率
(二)水资源
1. 健全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全省统一规划,加强水资源监测
2. 加大民生水利工程投入,加快水资源保障工程建设,规范水利建设市场
3. 保护水源、改善水环境和保持水土,并对地方政府进行相关的考核
搞好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施河道整治工程,保护城乡饮用水水源,科学保护地下水资源,加强水环境的保护及修复。
4. 通过市场调节,科技支撑,提高人们节约意识和缺水地区分质供水,实现强化节水
(三)能源电力
1. 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推广应用先进技术产品
2. 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能源效率
3. 加强能源电力设施及其配套建设,保障能源安全
4. 强调节能意识,提倡节约理念
5. 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
(四)海洋资源
1. 加强海洋行政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海洋法律法规体系
2. 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3.加大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实施科技兴海战略
(五)矿产资源
1.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2. 加强矿产资源储备,增强资源保障能力。
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水、能源、矿产、生物、气候和海洋8大类。各种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一,因此,我们选取对浙江省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性作用,并对能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的土地、水、能源、海洋和矿产进行研究。
一、浙江省主要自然资源的现状和特点
(一)浙江省国土资源的现状、特点和利用情况
1. 国土面积小,人均国土资源占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山地多平地少利用难度大
浙江省位于东南沿海,长三角南翼,人多地少:我省人口已超过5000万,但是土地面积只有10.54万平方千米,是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人均国土面积甚至不到全国的三分之一。我省境内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平原、盆地、山地、丘陵、岛屿俱全,其中:山地和丘陵面积7.4万平方千米,占70.4%;平原和盆地面积2.4万平方千米,占23.2%;河流、湖泊面积0.67万平方千米,占6.4%。山地多、平地少、地貌条件复杂,土地开发利用的难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