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选择题材料分析类
1. 高考地理选择题答题有什么技巧
(一)、选择题的命题规律
选择题的命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2.多为单项选择题(如全国卷、天津卷等)
3、多为连题型选择题(一个材料包括多个选择题)
4、选择题内容更加关注社会热点
(二)应试策略
1、沉着冷静,相信自己判断
2、认真审题
3、先易后难,跳过难题或自己认为没有把握的题目,回头再做
4、认真检查,但不要轻易改动答案
(三)应试技巧
1、做到:“三审”,即一审材料(加以引申)、二审题干(画出关键词)、三审选项(找出合理、正确并与材料和题干有关的选项)。
2、读完题组内每一个小题,注意各小题之间的前后提示语,然后再从容做题。
3、仔细分析题干,明确解题条件
例如:北极地区寒风凛冽,考虑到当地所处风带的盛行风向,中国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营地建筑的门窗应该避开的朝向是: A、东南方向B、西南方向C、西北方向D、东北方向
答案:D 点拨:题干条件是北极附近盛行风向、门窗避开的朝向。北极附近风带为极地东风带,具体风向为东北风,故门窗应避开东北方向。
4、选项错误的几种情况: (1)因果颠倒(2)前后矛盾(3)表述绝对化(4)概念混淆(5)表述错误或不完整(6)以偏概全,以点带面(7)与题干无关
(四)解题方法介绍
1、直选法:运用学过的知识可以直接选出来,多考察记忆性知识,注意必须看完所有选项再选择。
2、排除法:如果选项罗列地理事物或现象比较多,可以先将选项与题干对照,排除掉明显错误的选项,重点分析剩余选项。
例如:(2005年江苏卷)长期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下列方案合理的是( ) A.上中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B.人工加速冰川消融,增加河水的补给 C.下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D.上中游和下游地区均衡利用河水
答案:D 点拨:既然全流域要综合治理,部分河段就不应该利用绝大部分河水,故排除了A、C;用人工加速冰川消融来补给河水,不现实,又可以排除B,正确答案为D。
3、优选法:如果选项中有多项合理,但题干中有“最”、“主导”、“第一”等字样时,要选择最合理选项。
例如:美国“硅谷”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环境优美B、交通便利C、知识技术D、市场广阔
答案:C 点拨:形成高技术工业区的区位因素包括知识技术、快捷交通、优美的环境,但主导因素是科技发达。
4、转换法:即将条件换成另外一种相同的说法,该说法与选项更直接,利于选择。 例如:一年中太阳直射两次的地区,不会有: A、热带沙漠气候B、寒流C、冷锋活动D、从极地漂来的浮冰
答案:D 点拨:将条件转化为“一年中有两次直射的地区”属于热带地区,不会存在从极地漂来的浮冰。
5、图示法:将比较抽象的内容用直观示意图表示出来,利于选择,如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等题目。
例如:10月1日,太阳直射点位置和移动方向是: A、北半球,向北移动B、南半球,向南移动C、北半球,向南移动D、南半球,向北移动
答案:B 点拨:可以用下图帮助理解选择。
6、逻辑推理法: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判断某种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结果,需要进行逻辑推理或运算逐步得出正确的结论,即为逻辑推理法。
例如:(2005年江苏卷)在一年中,塔里木河最大径流量一般出现在( ) A.6月 B.7月 C.8月 D.9月
答案:C 点拨:首先明确塔里木河为内流河,河水主要来自天山、昆仑山等高山的冰雪融水,河流流量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其次虽然7月气温最高,但冰雪融水补给河流还需一段过程,最大径流量一般出现在8月。
(五)选择题类型:
1、正误选择题:可以用排除法、直选法来选择,但必须将所有选项都看完再决定对错。
2、最佳选择题:可以用比较法、优选法、直选法来选择。
3、因果选择题:由因推果,或由果推因,可以用直选法、推理法、逆向思维法。
4、组合型选择题:由多项选择转化为单项选择题,方法是排除法,先确定明显正确或错误选项,最后分析剩下的选项。
5、时间和空间顺序排列选择题:解题关键是根据自己最熟悉或有把握的点,确定一个或多个即可选择正确顺序。
6、选择题组:先给定材料,图表或文字,然后从几个角度命制几道选择题。
做题时注意以下方面:(1)分析材料,画出文字中的关键词,图表反映出的信息,如概念规律、变化趋势、分布等,并将各个信息进行联系或汇总。(2)统览给出的几道选择题,看一下它们之间是否具有条件继承关系、后面题目对前面题目有无启示、每道题用哪个条件,所有条件是否都用到了。
2. 高考地理的材料来源有哪些
高考地理学习注意事项有一下几点:
抓要点、构网络
复习基本以专题复习的形式呈现,可分为知识专题和技能专题两大部分。知识专题仍以重点知识为核心,在进行复习时要系统梳理知识,强化知识结构,构建起专题的知识网络。
抓图像、重解读
高考地理具有"无图不成题"的特点,因此必须重视各种图表和图像的解读和运用。
抓典例、理思路
在地理高考备考中,精选典型例题很重要,尤其是对历年的经典高考题要认真分析,总结归纳解题思路,对于常考类型,可进行思维建模训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抓训练、细讲评
地理备考中适当的题目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练习时要"定型定时定量",即对重点题型定时高强度的训练,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迅速形成思路并完整作答。
抓迁移、提能力
近些年的高考题往往取材于现实生活,辅助以新背景新材料,如何把新背景跟学过的地理知识联系在一起并迅速提炼出有效的地理信息,平时的迁移训练必不可少,我们应关注时政,从中抽出跟地理相关的考点,进行命题和研究,培养地理综合应用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抓审题、严书写
要想答好地理题,首先做好审题工作,先审图表信息,再审文字材料信息即审题干和问题中的关键词如时间、地点、事件,描述、分析等;最后审分值信息即看分答题。审清题目后,迅速形成思路并作答,书写做到要点化、序号化、整洁化,这种书写答案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平时的每一次答题入手,形成常态。
高考地理复习需要注意一、要进一步熟悉地理教材的知识体系
从近些年高考地理试题来看,地理试题突出主干知识,知识主要来源于课本,如果学生不熟悉教材的知识体系,对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不熟悉,则很难进行知识迁移和进行灵活的地理思维,因此在地理学科的具体复习中,应该紧紧围绕地理主干知识即主要地理原理来复习,在梳理和归纳教材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还应该特别关注应该如何构建知识网络和分析比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便进一步熟悉教材的知识体系和知识联系。
在具体的复习中可以将地理主干知识分解成几个大专题,再细化成几个小专题,如“日照图(地球的运动);时间的计算(时区和日界线);地图比例尺和等高线;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逆温以及与人类的关系)、大气热状况(大气的保温作用、削弱作用、大气逆辐射和对人类的影响)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季风);天气与气候;水循环、河水补给、水资源利用;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工农业和城市区位因素分析、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资源、能源的开发利用及其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和世界区域地理”等专题。通过专题复习和一些重点和疑难问题的小专题针对性复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理原理,同时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熟悉程度也能够得到进一步加强。
高考地理复习需要注意二、要进一步强化地理专题和综合训练
在地理复习中,学生只依靠知识复习是不够的,学生还应该在知识复习的基础上,主动地强化知识的应用训练,尤其要针对高考地理试题的要求,进行强化性的地理专题训练和综合训练,以便在思维过程中领会地理试题的命题思路、题目中所蕴藏的学科思想;通过训练,让学生反思解答试题中存在的知识缺漏和能力方面的弱点,并思考解决的办法;通过训练,让学生思考和探究试题的命题新趋势,从中把握高考地理试题的命题方向。例如2007年山东卷(课改区)选做题30、31、32“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其中“探究问题的能力”是一大趋势。当然通过地理训练,还能够让学生在实战演练过程中逐渐提高地理解题能力,同时还能够逐步消除在地理复习和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解答失误。
高考地理复习需要注意三、要进一步关注热点,贴近现实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的命题材料,来源于生活,这种类型的试题内容和考查角度,都充分体现了学习对学生的生活和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体现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为此在今后的地理复习中,不仅要重视课本中的主干知识和学科热点问题,也要注意关注和参与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的探讨,积极寻找课本知识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点。
在热点复习中,应该围绕时政材料为核心来进行,同时应该注意时政材料的生活性:1.时政材料要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2.时政材料要与体现人地关系、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学科思想相结合;3.时政材料要与地理主干知识相结合。在结合时政材料进行复习时,应该从多角度设题,或者从不同侧面来与地理主干知识进行有机的联系,以便让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侧面地应用地理知识和原理,从而可以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然在地理复习中,还应该仔细和深入研究近几年不同省份和已经实行新课改方案的省份的高考试题,从而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高考趋势、命题方式以及特点和规律,从而才能够更好地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通过对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的研究,可以看出,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依然坚持以问题为中心的主体设计思路,以考查考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3. 高考地理选择题命题特点及对策是什么
高考地理选择题命题特点及对策
1、以试题组的形式来组织命题
试题组是在信息量丰富的图表或信息量较大的材料的基础上,设计若干个相关小题组成的试题组合。试题组综合性特别强,小题之间联系密切,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对策】:在解题的时候,不一定按照试题的顺序,而应从最容易的小题突破,然后再根据各小题之间的联系来相互印证,这样既大大提高正确率,又能节省时间。
例1.下图是我国某地近50年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的气候特征是
A.气温年较差小,降水年际变化率小 B.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年际变化率小
C.气温日较差小,降水年际变化率大 D.气温日较差大,降水年际变化率大
(2).该地最可能位于
A.内蒙古高原的东部 B.南疆地区 C.华北平原 D.青藏高原的东南部
(3).该地的自然带属于
A.温带森林草原带 B.温带草原带 C.温带荒漠带 D.高寒草原带
【解析】解答此题突破口是在第二问,根据图中年降水量低于100mm,可知该地最可能位于我国南疆地区,然后再根据南疆的自然特征很快就可以推出,该地气温日较差大,降水年际变化率大,属于温带荒漠带。
2.等值线型选择题常“考”不衰
等值线是指数值相等各点的连线。地理学科中重要的等值线有:等高线、等深线、等温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等太阳辐射量线、等盐度线及等压面等。等值线图的考查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等值线数值的判读;二是等值线变化原因的探究;三是实际应用。
【对策】:等值线图的判读可以根据其内在规律分析判读:(1)等值线数值大小变化规律。通过观察图中等值线数值的大小变化规律,判断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2)等值线疏密程度。等值线的疏密反映了其单位距离的等值线数值差的大小,若等值线越密集,单位距离数值差就越大;若等值线较稀疏,单位距离的差值就较小。(3)“高低低高”规律。在等值线图中,所反映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等值线常常会发生弯曲,根据弯曲的方向,可以确定其影响的因素,如果等值线向数值高的方向凸出,该地区等值线的数值一定比它同一纬度(或水平面等)的数值偏低;反之,则该地区等值线数值一定比它同一纬度(或水平面等)的数值偏高。
例2 下图是某地区河流封冻日数等值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处等值线向高纬凸出,B处等值线与纬线平行,有关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①A处海拔高,气温高 ②A处海拔低,气温高
③B处受纬度因素的影响 ④B处受海陆因素影响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甲、乙两地最可能的数值是
A.甲为160、乙为140 B.甲为140、乙为160
C.甲这180、乙为120 D.甲为160、乙为120
【解析】(1)根据A处封冻线向北(高值)凸出,可知其封冻期比两侧短,说明其温度较高;B处等值线与纬线平行说明其受纬度因素的影响。故选B。
(2)甲乙两处都位于平原地区,由于甲位置偏北,相对的封冻期较长,乙的封冻期较短。但它们为闭合等值线,分布在140和160之间,因此其数值最大为160,最小为140。故选A。
3.计算型选择题思维能力要求高
地理思维方法在地理计算部分体现最“深刻”,不仅强调思维的过程,还强调逻辑推理;有的要求计算准确,有的还要讲求估算,与单纯的数学计算不完全等同,它不仅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还要求能把握其内在的地理意义和地理规律,即能够应用已有的地理知识,通过数学计算得出结论。
【对策】:首先要选择正确的方法,然后进行深刻剖析试题,挖掘题目计算信息,最后进行严谨规范的计算。
例3 下图中左图为某日某时刻30°N纬度线,右图为72.5°E经线的昼夜分布状况,若一架飞机在该日的F地日出时起飞,飞往T地降落,途中飞行员始终可以看到“旭日东升”的景象,则飞机的飞行方向和飞行时间分别为
A.东北、5小时 B.西北、6小时
C.东南、5.5小时 D.西北、5.5小时
【解析】F地的地理坐标为(0°,72.5°E),T地的地理坐标为(30°N,10°W),则飞机的飞行方向为西北方向,F地与T地经度相差82.5°,地方时相差5.5小时,又由于T地白昼长为11小时,即日出相对F地地方时6点日出晚0.5小时,所以飞行时间为6小时。
4.统计图型选择题变化多样
地理统计资料及图表,是大量真实地理信息数字化和形象化的表现形式,是地理信息的社会交流工具。它用真实可信的数据来描绘图表及表述地理原理和地理过程,是地理规律、地理事物在区域内发生、发展的定量到定性体现,具有较强的时间动态性。按照表述形式的不同,可分为表格、坐标图、结构图三大类。
【对策】:(1)表格 ①抓主线要素,综合分析地理规律:表格题中虽然展示了多项地理要素,但有主次、轻重之分,主线要素往往体现了命题意图,是多项地理要素中的主要因素。
②对统计数据定性、定量分析研究:解读表格题重在认识表格统计中映射的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即从理论上作定性分析。多数表格题可直接观察分析到地理事象的强弱、大小、多少等相对数量变化规律。若题目要求做精确定量计算,就必须整理并计算数据,做出定量分析。
③注意对表格中地理事物进行横向类比分析:类比分析地理事物的相同、相异、相反、相似点,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地理事物的共性,更深刻地认识地理事物的特点。
(2)坐标图 ①读取纵横坐标所示内容:在阅读坐标图时,首先要弄清横坐标和纵坐标所表示的内容(如时间、人口、气温、降水量、流量、产量、面积等),分析纵横坐标所示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②读取坐标数值或趋向:通常坐标图上的点、线、柱等,既可表示地理事物的数量,又可反映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既要从坐标图上准确读取相关数据,做出定量认识,又要联系相关地理知识,做出定性分析。解题关键是准确读取对应的坐标数值或变化趋向。③综合分析数据趋向原因:在解答坐标图时,对地理事物及其变化过程和峰值(最大值)、谷值(最小值)及峰谷的变化特点,要充分联系相关地理知识与地理图像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地理事物的形成原因和图像蕴含的地理规律。④结合分析准确选择答案:通过对地理图像内容的综合分析,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去伪存真,最后得出正确答案。
(3)结构图 ①归纳总结地理事物的结构特征:首先仔细读图,认识结构图的组成要素,认识各要素的比例及大小关系,进而归纳总结出地理事物的结构特征。②采用对比法对地理事物的结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纵向上对同一地理事物在不同时间的结构特征进行比较,认识其发展变化。横向上对比不同地理事物结构特征的差异或联系。③对地理事物结构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并提出相应措施。
5.比较、排序型选择题不断增加
比较型选择题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地理事物作为题干,要求经过比较指出各地理事物之间的共同点或不同点,主要考查考生对相关地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比较分析能力。
排序型选择题一般是指把地理事物或现象按时间或空间分布排序的一类选择题。这类选择题要求理解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然后按照题干的要求进行排序。排序类选择题主要考查考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时间和空间定位能力,比较分析能力。
【对策】:解答比较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善于利用比较法进行不同地理事物之间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比较。解答时首先要对各个独立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解答排序型选择题时,要注意抓住关键词语,结合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出现的相对位置来推理它们的位置关系,重在比较判断再排序。
4. 高考地理的材料题有哪些解题技巧
(一)明确答题方向
1.特征描述
2.成因问题
自然环境有整体性和差异规律;因果关系规律;资源环境优势、缺陷的形成,灾害的形成有其内在的原因。注意用联系的观点,地理灾害的成因分析尤其应如此。
(1) 自然环境特点——性质特点的综合成因分析。
这类题先定位最为重要。应注意图表中的数值,在平面地图中植被类型和农业地域类型,以“水环境”为中心,围绕“气候——地形”这一重点的成因因子来分析。
如:气候分析可从①气温高低:纬度——太阳辐射,洋流——寒暖流,海陆分布——海陆热力差异,地形——地势高低,人——植被破坏和城市热岛。
②降水多少:风、压——环流形势(西风带、低压带、海风是多雨的),地形——迎风坡与背风坡,洋流——寒暖流,人——对林、草、湖、湿地的破坏与保护。
这类题目要排除雷同条件,突出主导因素。这也是近几年常用的考法:
在小比例尺(多在选择题中、大范围平面图中)地图中,一般是考大地理格局因素即:纬度因素和风带、气压带、季风因素;
在大比例尺地图中(多在非选择题中、小范围平面图中),一般是考地理局地因素即:地形因素、洋流因素、海陆热力差异因素和人为因素。
例1台湾火烧寮成为我国“雨极”的原因。
【答案】 临海空气湿润,水汽丰富;地形抬升致雨;西北来的冬季风经海洋变性,水汽易达到过饱和。
【技巧点拨】这是小范围局地因素所致。
例2比较旧金山和洛杉矶的气候特点异同。
【答案】 同:两者均为地中海式气候,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因为两均处于30°~40°N的大陆西岸。
异:旧金山的雨季比洛杉矶长,年降水量较大;洛杉矶比旧金山高温干旱季节时间长。因为旧金山受西风控制时间长;洛杉矶受副高控制时间长
【技巧点拨】这是大地理环境因素所致。
(2) 地理灾害的综合成因分析:多从“天、地、人”三角度综合采点分析。
例3 说明淮河夏季洪涝多发的原因和措施?
【答案】成因:①天(气候因素)——淮河流域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②地(地形地貌因素)——扇形水系,汇水快;下游地势低平,又曾为黄河的洪泛区,河床高悬。 ③人(社会因素)——不合理地利用资源,破坏植被引起水土流失,河床变浅;围湖围滩造田降低了河湖的调蓄能力。
(3) 地理事物时空特点成因分析。
应锁定使用的地理原理,以大气运动原理、季节变化原理——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河水补给原理最为重要,应注意进行逆向推理。
气候的变化、天气的变化:多从近地面的热力环流(风压流原理)进行分析,用“热(高温) 低(压)升(气流上升)雨(成云致雨);冷(低温) 高(压) 沉(气流下沉) 晴(干燥晴朗)”进行逻辑分析。
如:某地云雨多,应扣住“大气运动降温”——气流“升空”或向高纬流是什么原因?某地干旱少雨,应扣住“大气运动升温”——气流“下沉”或向低纬度流是什么原因?某地“冷”是如何变冷的?“热”是如何变热的?
例4简要分析,秋冬季“霜打洼地”的原因?
【答案】 秋冬季夜晚大气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水汽易达到冰点。夜里,地面向空中散热,山顶的空气比山下的空气温度下降得更快,于是下面的暖空气往上跑,山顶的冷空气沿山坡往下滑。冷空气到达山谷或洼地后,不能再到其他地面去,只好老老实实地呆在山谷和洼地中。于是,夜里山谷和洼地中的冷空气愈积愈多,气温便降得很低。一般洼地要比周围的平地气温低4~5℃。因此,山坡和平地还没有霜时,谷地和低洼地中就会有霜。如果山坡和平地上有霜的话,那末山谷和洼地中的霜就更重。
技巧点拨】归纳起来:某地昼夜温差大的原因可能有:反气旋控制——晴天多,云量小;地处内陆,热容量小,变温快;天气系统转换等。
海上什么时候出行多与风浪有关。其逻辑关系为“温差大(如冬季)→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海浪大,出行不便”、“温差小(如夏季)→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海浪小,出行方便”,回答时倒推。
如:美英在二战中没有在11月而是选择在6月实施“诺曼底登陆”作战的原因。——因6月中高纬间的温差小,气压梯度差异小,风力小,风浪小,可减少渡海作战的非战斗伤亡。
我国首次三大洋科考选择在2005年4月2日出航考察西北太平洋的理由是:4月份西北太平洋上,因东亚与北太平洋间温差小,气压差异小,季风弱,风浪小,可方便、准确科学地采样。
河水的补给。对于课文的知识点应知各个典型地区性的主要补给类型,特别是我国各个大区的补给类型。先定地区——南北半球、大气环流纬度带、海陆位置。
根据材料定补给类型。我国东北是春季积雪融水、夏季雨水补给。江南是春雨降水适量、夏季雨水大量补给。西北部是夏季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华南是春季锋面雨、盛夏台风雨补给。地中海气候则是冬雨补给。
季节的演变应注意:6月22日(7月)前后愈往北白昼愈长,北半球昼长夜短。12月22日(1月)前后愈往北白昼愈短,北半球昼短夜长。
3.分布规律问题。
从总体上看是把握“点”“线”“面”是哪种分布趋势;要说明该地理事物叠加在哪一个地理事物之上,通常是说叠加在哪一个地形之上。
“点”状分布一般有“众星拱月状”,“沿某个方向区域较稀或较密”;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如北京市城镇体系分布规律是西北较稀,东南较密。上海“宝山钢铁厂”分布在上海市区的东北方向,北临长江。
“线”状分布应说明其沿哪个方向的走势及其稀密特点。如新疆的聚落(城市)分布特点是沿山麓、盆地边缘分布,在铁路沿线及大河出山口处较密集。又如“我国一月0 ℃等温线”分布,可描述为:东段大致东西走向、近似于与纬线平行,西段大致东北——西南走向、近似于与青藏高原东缘山麓平行。
“面”状分布应说明该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围,即东南西北的界限;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及大致的面积。如黄土高原分布范围是东起太行山、西至祁连山以东、北起长城、南至秦岭。
“点、线、面”综合考虑解答。
4.评价问题。
回答此类问题注意两点:
第一、根据题目要求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阐述问题;
第二、从对自然、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方面综合分析。
5.推断问题。
根据材料,审明题义,回归教材,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准确表达。
6.区位问题。
工业、农业、城市、商业、交通区位问题分析从自然和人文社会两个方面分析。
(二)重视图表分析,提取有效信息
1.图像表达特点。
地理图像表达方式有:点、线、面、箭头、数字、形象符号等,应认真阅读图例的文字说明。
“点”——常表示城市、港口、矿区、工厂、旅游点等的确切地理位置。
“线”——有经纬线、等值线(等高线、等深线、等压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盐度线、等潜水位线、等太阳高度线、等地球自转速度线等)、交通线(铁路、公路、航空、航海、内河水运等)、输水(气、煤、电)线、生产网络线、地理要素相关线等。
“面”——聚落、工业、农业区;气候、地形、大洋区等(在大比例尺地图中,点状地理事物则呈面状分布)。
“箭头”——①自然要素运动方向(河流流向、地球运动;大洋环流、大气环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地壳物质循环等);②区域生产要素流向(能源、原材料、零部件、资本、技术、廉价劳动力、产品、市场信息等);③工艺流程等;④地理要素运动箭头。
2.图表数量特点。
统计表格——以纵、横时空比较为主,应估算勿精算。
①同一时段,比较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 ②同一地区,比较不同时代(或时段)的发展差异;
③同一区域,以史为鉴——颂今或警世; ④多个区域进行比较,借鉴取经或突出特色。
扇状(饼状)统计图和三角坐标统计图——以地理要素结构组成分析为主。
①判断地理要素主次关系; ②分析成因、进行评价、分析对策。
柱状、折(曲)线统计图——以时间和空间对比分析为主
折(曲)线图用来显示某一变量是如何随另一变量而变化的。只有当变量是连续性数据时,才能用折(曲)线图。折(曲)线图是一种十分有用的工具,因为折(曲)线图还能用来预测一些实验中没有测量的数据。
①揭示时空分布特色、时代进步表现; ②说明时空差异原因。
等值线统计图——以区域空间差异比较为主。
①从数形状态分析区域特点:注意其疏密、平曲、开闭、趋向,数值标准及单位。相邻两根线的关系是难点,应特别注意。②分析成因及评价。
直角坐标统计图——以两两地理要素相关特点分析为主:应从特殊位相入手。
①找峰值和谷值的坐标位置及变化趋势;②分析成因、评价影响。
3.地图功能特征。
地图依功能可划分为:
“区域分布图”——以区位分析为主:
①掌握好区域空间定位方法,取得解题“入场券”;②把握区域地理特征,识记地理事物分布位置;③分析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主要是地形、气候、水文、地质等,人文地理要素主要是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原燃料、科技、政策等)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空间区位联系;④评价区位优势或劣势,说出整治开发的对策。
“概念图”——概念图在对一些概念较多的主题进[行整理时是十分有用的。概念图从总的概念出发,逐步展开,显示出大概念是如何被分解成一个个小概念的。这样整理之后,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更清晰易懂,也使得抽象概念形象化了。如教材中的“交通运输网中的形式和层次图”。
①抓住线条和箭头的含义;②类比概念的相关联系或本质差异。
“原理图”——说明地理事物的成因。
①紧扣符号含义及地理要素间的联系,紧扣其物质流和能量流。②分析该事物的影响。
“景观图”——表示地理事物的外貌特征为主。
①描述地理事物的区位、季节变化、阶段变化。 ②分析地理事物外貌特色的形成原因。
“统计图”——说明地理事物时间发展状态、空间演变规律、空间差异为主。
“联系图”——反映各种地理事物间的逻辑关系为主。
①抓住核心内容和根源等分析其关系。②分析地理环境整体性和意义。
“流程图”——反映生产工艺流程。流程图能够帮助理解某组事件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发生的。能有效地概括出某一过程的各个阶段,或某一程序的各个步骤。建立流程图时,首先把每个事件简要地写在方框内。然后,把最先发生的事件排在最上方,第二发生的事件排在其次,依此类推。最后,把各个事件依次用箭头连接起来。
①熟悉工艺流程,认识该产品的上、下游联系。②分析区域经济结构特点及影响。
“漫画图”——以环保主题为主。
①抓住与常规思维异常的形象、文字来说明漫画主题。 ②多为可持续发展类。
韦恩图:韦恩图是用于显示事物异同点的方法。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互相重合的圆组成。每一个圆代表一个特定的概念或观点。概念之间的共同特征(相似点)写在两个圆重叠的区域内,各自的特征(不同点)则写在相应圆中重叠区域以外的部分。目前高考中较少见。
(三)学会审题
审题过程及内容: ①审材料;②审设问;③审题分。
1. 定范围——确定考的哪部分知识要点。
2. 定方向——确定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问中的哪一问。
3. 定中心——确定试题要求考什么。
4. 定性质——从分数分配上确定答题要点。
5. 定方法——确定答题方法是归纳法还是演绎法。
(四)表达准确
文科类主观题一般是渗透思想观点的完整短文,答题时,要有概括有说明。用地理语言回答问题,言之有据,无废话,不离题;在语言使用上,要用直观、明确、精练、科学化的语言,用词用句可多借用教材。
(五)答题规范
“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是规范答题的宗旨。有条理,分点答题,形成“知识链”,做问答题首先要了解答题的步骤,问什么就回答什么,问几个问题就分几节写。可根据题目的给分来组织答案,一般一个要点是2分或3分,这样如果是8分的题至少就得答出四个要点。答题一定要规范化、序号化、段落化,字迹工整,反映思维的逻辑性,卷面整洁,从形式上达到卷面的完美,因为清晰的卷面能赢得阅卷者好感,也许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
(六)答题步骤
1.读懂题意:考生首先必须能够读懂题意,找出关键词,把握试题的中心含义,以及试题作答要求,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看清图示: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很大一部分是与图相关的。因此,学生应该对各类地理图像、图表的特点和作用认真掌握。在答题时认真看清图像、图表中所表现的内容,准确、全面而有效地从图示材料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并要注意将图像、图表资料与文字资料有机结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
3.注意联系:各种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在答题时应该注意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还要关注跨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
4.准确表述:对试题进行逻辑分析后,要进行答案的构思,并能够用准确的语言将答案表述清楚,这也是考试中的重要环节。
5. 高考做地理选择题时,有什么诀窍吗
高考地理 选择题相对来说比较难的,是文综三科当中难度最高的。最好的解答地理题的方法有图解法、因果联系法、排除法、代入法和优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