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说课稿亚洲
① 初中地理全册说课稿
地理说课去“精品教师”上边找,
(网络搜下“精品教师”四字,第一个就是)
里面有全册的
看右边--他的文档(4444) -- 查看全部
抄下来
② 湘教版初中地理亚洲与欧洲说课稿
太专业了,建议发帖到教育类提问应该有人会回答,这是地区问题,帮不了你。
③ 初中地理怎么说课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气候的基本特征》。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所以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选自商务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中国气候的季风气候显著以及气候复杂多样两个典型特征,并详细说明了典型的气候对我国气温降水的影响。本节课是自然地理中重要章节,同时也是了解中国自然环境的重要部分,为后续综合分析区域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对学情进行一下分析。
我所面对的学生是初中八年级的学生,这个学龄段的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的过程,并且经过一年多的地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能够从地图中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但是,如何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以及地理探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需要教师采取自学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不仅学的地理知识,同时还能够提高自身的地理学习能力以及,归纳、迁移的地理思维。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准确画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说出冬、夏季风的源地、性质及影响。
2、运用东部地区雨带推移示意图,熟悉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推移的一般规律;理解夏季风的不稳定对我国旱涝灾害的影响。
3、运用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概括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归纳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规律。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利用地理示意图,获取相关的地理信息,锻炼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案例资料,学会提取地理信息,进行知识的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习对生活有用地理的理念,树立探索精神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教学目标的设立,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
2、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难点】
1、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影响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因素
五、说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理解气候这一知识相对抽象,但是学生对于气温和降水有直观的了解,所以本节课我会以此为切入点,通过谈话法、地图法、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气候对生活的影响。
六、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良好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能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快速进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所以在这个环节,我采用生活实例的方式进行导入:
同学们,每年过年的时候我们都会在电视上看到,全国各地的人们用各种方式准备春节,哈尔滨的人们穿着厚厚的冬装在冰雪世界里欣赏美景,广州的市民却正忙着在迎春花市里挑选鲜花,这反映出我国的气候有什么差异呢?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又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气候的基本特征。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季风气候显著
季风气候显著是中国气候最典型的特征,在讲解这一块知识的时候,首先先让学生阅读图2-2-1 中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比较冬夏季风的差异。
【提问】在学生看图的同时让他们思考是冬季风影响范围大,还是夏季风影响范围大?
先让学生自己思考,组内交流讨论。
【教师总结】随后根据学生们的讨论,总结冬季风的影响范围大(除青藏高原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冬季风影响)夏季风的影响范围小。
【提问】了解了季风与非季风的范围后,再继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2-2-1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
①明确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受夏季风影响比较季风区与非季风区降水的差异;
②指出季风区的大致范围,说说其海陆位置。
③我们的家乡所在的地区属于季风区还是非季风区?
④结合中国的地形图,说说夏季风推进过程中所经过地区地势的变化。
描画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对答案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问题设置我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够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在讲解“降水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这一块知识时,我会以图导因,让学生自己读图分析。
【提问】先观察图2-2-2东部地区雨带推移示意图分析夏季风的强弱对东部地区降水的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学生通过自学以及讨论的方式,能够进行一定的总结,随后我会与学生一起总结:
夏季风的强弱、进退直接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雨季长短和雨带推移。通常,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迟、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迟、结束早、雨季短。夏季风很强的年份,雨带迅速推到北方,北方多雨,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较短;反之,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较长。
【提问】对于我国降水量的分布,我会让学生先观察图2-2-4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然后看图分析降水量的规律,为了便于学生总结规律,我会先设置下列问题
①先看图例,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降水量,描出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结合图2-2-5归纳降水空间分布规律。
②400mm等降水量线和我们学的哪条线相似?我们所在地的降水量是多少?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结合上述问题能够总结规律——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展示图片】为了检验总结的规律是否符合我国相应城市的降水分布特点,接下来让学生对比下列四个不同区域的城市。
【提问】
①找出四城市平均年降水量最多的三个月,说说各地在季节分配上有什么特点。
②对照图2-1-2、图2-2-1,结合四城市与海洋的距离、地形等的差异,归纳影响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思考归纳】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并且读图分析能够总结出:
四城市降水最多的月份大多集中在夏秋季,我国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主要影响因素有海陆位置、地形和季风。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可以锻炼学生对于等降水量线的判读能力,提升学生提取,分析信息的能力。
二、气候复杂多样
气候复杂多样,对于学生而言,理解相对容易,学生可以通过日常的生活积累感受气候的不同,但是对于气候复杂多样的成因还不了解。所以,为了帮助学生从本质上认识气候的复杂多样,首先让学生体会气候表示因素气温在时空上的变化。(设计意图)
【读图思考】仔细观察图2-2-6 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找出0℃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并结合图例观察1月份南北温差最大值。
图2-2-7 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观察全国平均气温。
【提问】认识影响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因素我会展示下述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①在图2-2-6描出8℃、0℃、-8℃、-16℃等温线,说说它们的纬度位置;结合图2-2-1,说说它们与冬季风源地的关系。
②在图2-2-7中找出气温最低的区域,说说其成因,联系夏季南北方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的差异,说说夏季南北方普遍高温的原因。
③归纳影响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主要原因。
设计意图:由于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在此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先进行组内的讨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后我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
承转:由于气温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差异,对于农业生产意义重大。
【提问】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影响变化,让学生先从课本中找出积温的概念,并仔细观察图2-2-8中国温度带分布图,图2-2-9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说说我国可以划分为哪几个温度带和干湿区?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各个温度带的农业代表农作物以及熟制。
【图片展示】我会播放全国各个湿度带的景观图片,让学生形成鲜明的认知。
承转:我国气候的多样性除了表现在南北差异的温度带以及不同的干湿分布区外,最主要的就是体现在各地气候带的不同。
【提问】结合图2-2-10中国气候类型图,分析我国典型的气候带,并结合图2-2-11 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①分别比较海口与哈尔滨、北京与银川、成都与拉萨的气候特点,说说其主要影响因素。
②说出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这样设置,是锻炼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运用地理技能的能力。
环节三、课堂小结
【活动探究,课堂总结】
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我会先让学生尝试评价我国的气候特征,列出有利与不利影响。
然后通过列出结构图的方式,让学生填出我国的主要气候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并简单描述典型案例。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结构导图的方式总结,能够将枯燥的知识系统化,有助于梳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能够再次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记忆。
环节四、作业布置
课堂学习的结束,并不是地理学习的结束,应该以此为起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让学生课下寻找本地的气温降水年统计资料,并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验证。
七、说板书设计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板书,我的板书采用纲目式的板书设计,突出了本节课知识点之间的主次关系,并且点出了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有助于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第二节气候的基本特征
一、季风气候显著
1、冬夏季风差异显著
2、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二、气候复杂多样
1、温度带、干湿区分异显著
2、农业类型多样
3、地势高低悬殊,地势多样,加剧复杂多
以上是我的说课,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考官。
④ 哪里有初中地理说课稿
http://www.shuoke8.cn/shuoke/sort07/sort084/sort0517/index_1.html
七年地理说课内
http://www.shuoke8.cn/shuoke/sort07/sort084/sort0518/index_1.html
八年容地理说课
⑤ 初中地理说课稿中的教学过程怎么说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自由能版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权发挥,任何压抑和干扰都会使思维受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体会心灵自由的有效途径,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意外着教师愿意倾听学生的所思所想,更多地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熟悉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更好的贯彻以学定教、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意外着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积极参与教学,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才成为可能。
二、创设积极地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
1.运用漫画、精美照片,形象!
⑥ 初中地理教案湘教版版七年级下册第一节《亚洲于欧洲》教学设计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亚洲及欧洲》是世界区域地理的第一节,也是大洲地理中最重要的一节。学习内容较多。因此,教学中注重教会学生利用地图、数据、图片等资料分析问题,并掌握分析大洲自然地理特征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思。本节教材安排的特点是“学习亚洲,练习欧洲”,关于欧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作为练习题,本节只要求了解,不要求掌握。关于“西欧气候的成因”,作为练习题,本节只要求了解,不要求掌握。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3.通过分析亚洲气候特征,使学生掌握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气候的特点。
4.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5.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让学生结合已学的气候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气候的思考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归纳、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对国家和人口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3.亚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二)教学难点
1.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2.亚洲和欧洲的气候及成因。
3.亚洲及欧洲河流特点的成因。
● 教学方法
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 教学媒体
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 课时安排
4课时。
⑦ 初中地理某一课时课后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