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中怎样描述天气
❶ 高一地理判断天气系统怎么描述某地未来几天天气,还有
冷锋过境前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过境时出现大风、降温、雨雪天气;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暖锋比照即可
❷ 高中地理-怎样描述气温特征
气温:根据月均温具体数值或相关资料,描述或比较气温特征的主要点是:整体的高低;气温的年较差是大还是小(是终年高温、还是终年严寒、还是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具体是哪月气温高(夏)、哪月气温低(冬)。
❸ 如何描述天气要素变化 高中地理,答题模式,求助 高三了,快要考试了,老师让自己找,找不到,
常见的几种要素
1. 气压 : 大气的压力,它是在任何表面的单位面积上,空气分子运动所产的压力。
2. 气温 : 大气的温度,表示大气冷热程度的量。它是空气分子运动的平均动能。
3. 大气湿度(简称湿度): 它是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或潮湿的程度,可以由 比湿(q)、绝对湿度(pv)、水气压(e)、露点、相对湿度(f)等物理量表示。
4. 风 : 空气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气象上常指空气的水平运动,并用风向、风速来表示。
5. 云 : 悬浮在空气中的大量水滴和冰晶组成的可见聚合体。在常规气象观测中要测定云状、云高和云量。
6. 降水 : 指从云中降落的液态水和固态水,如雨、雪、冰雹等。
7. 蒸发 : 液体表面的气化现象。气象上指水由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
8. 辐射 : 能量或物质微粒从辐射体向空间各方向发送过程。气象上通常称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球表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为长波辐射。
9. 日照 : 表示太阳照射时间的量。气象上通常提供的是观测到的实照时数。
10. 能见度:人的正常视力所能看到的目标物的最大距离。
11. 天气:包括现在天气和过去天气,如雾、雨、雪、冰雹、霾、冻雨、沙尘暴、雷电......。
天气是指经常不断变化着的大气状态,既是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大气状态,也是大 气状态在一定时间间隔内的连续变化。从地理方面看,天气是一定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状态(如冷暖、风雨、干湿、阴晴等)及其变化的总称。天气系统通常是指引起天气变化和分布的高压、低压和高压脊、低压槽等具有典型特征的大气运动系统。影响天气的要素如风、雨、云、雾、霜、雪。 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气压在水平方向分布的不均匀导致的。风受大气环流、地形、水域等不同因素的 综合影响,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季风、地方性的海陆风、山谷风、焚风等,而风的大小与气压有着很大的关系,气压即在一个给定区域内,空气分子在该区域施加的压力大小。一般而言,在某个区域空气分子存在越多,这个区域的气压就越大。 雨是从云中降落的水滴,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遇冷变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组成了云,它们在云里互相碰撞,合并成大水滴,当它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从云中落了下来,形成了雨。地球上的水受到太阳光的照射后,就变成水蒸气被蒸发到空气中,经不断吸收云体四周的水气来使自己凝结和凝华从而使云滴不断增大,当大云滴越长越大,最后大到空气再也托不住它时,便从云中直落到地面,成为我们常见的雨水。 云的形成主要是由水汽凝结造成的,水汽从蒸发表面进入低层大气后,这里的温度高,所容纳的水汽较多,如果这些湿热的空气被抬升,温度就会逐渐降低,到了一定高度,空气中的水汽就会达到饱和。使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是形成云的一个必要条件,如果空气继续被抬升,就会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在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逐渐增多并达到人眼能辨认的程度时,就是云。云的形成过程是空气中的水汽经由各种原因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而发生凝结的过程。 雾,雾形成的条件一是冷却,二是加湿,三是有凝结核。增加水汽含量。这是由辐射冷却形成的,多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和清晨,气象上叫辐射雾;另一种是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渐冷却而形成的雾,气象上叫平流雾;有时兼有两种原因形成的雾叫混合雾 霜是一种白色的冰晶,多形成于夜间。少数情况下,在日落以前太阳斜照的时候也能开始形成。霜的形成不仅和当时的天气条件有关,而且与所附着的物体的属性也有关。当物体表面的温度很低,而物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温度却比较高,那么在空气和物体表面之间有一个温度差,如果物体表面与空气之间的温度差主要是由物体表面辐射冷却造成的,则在较暖的空气和较冷的物体表面相接触时空气就会冷却,达到水汽过饱和的时候多余的水汽就会析出。如果温度在0°C以下,则多余的水汽就在物体表面上凝华为冰晶,这就是霜。因此霜总是在有利于物体表面辐射冷却的天气条件下形成。 雪是水或冰在空中凝结再落下的自然现象,雪是水在固态的一种形式。形成降雪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水汽饱和、另一个条件是空气里必须有凝结核。空气在某一个温度下所能包含的最大水汽量,叫做饱和水汽量。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饱和的空气冷却到露点以下的温度时,空气里就有多余的水汽变成水滴或冰晶。凝结核是一些悬浮在空中的很微小的固体微粒。最理想的凝结核是那些吸收水分最强的物质微粒。如果没有凝结核,空气里的水汽,过饱和到相对湿度500%以上的程度,才有可能凝聚成水滴。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水滴凝结从而成了雪。
❹ 高中地理 常见的天气系统 能解释哪些天气现象
常见天气系统:气旋与反气旋,气旋可造成雨天,反气旋晴天
❺ 高中地理中天气、气候的定义
天气: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况。如晴、雨、气温高低、风力大小。特点:多变。
气候:指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特点:稳定性。
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1.时间长短不同。
2.天气时刻在变,具有即时性,易变性;气候较为稳定,
具有长期性,综合性、稳定性。
❻ 怎么描述气候特征,从哪些方面描述
【主回答】
气候特征的描述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描述:气温、降雨,且可适当的对地形加以描述。
【拓展资料】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炎热干燥,极少下雨。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全年高温,一年分干、湿两季。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一年分旱、雨两季。
亚热带季风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年温差较大,干旱少雨,降水稀少且集中在夏季。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冬季长而严寒,夏季短而凉爽,降水稀少且集中在夏季。
极地苔原气候:冬长而严寒,夏短而低温,降水稀少且集中在最热的月份。
极地冰原气候:全年酷寒,降水极少,大部分不足100毫米。
高原山地气候: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气温随海拔加而减,随海拔减而加。(一般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全年低温,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
温带,亚热带与热带的分界:一月份平均气温0℃以下为温带和寒带,0℃以上,15℃以下为亚热带,15℃以上为热带,除了温带海洋性气候在0℃以上,15℃以下。
❼ 地理学知识,如何描述天气状况;如何描述地质作用与地貌
天气抄是指某一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而天气现象则是指发生在大气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即某瞬时内大气中各种气象要素(如气温、气压、湿度、风、云、雾、雨、雪、霜、雷、雹、霾等)空间分布的综合表现。天气过程就是一定地区的天气现象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状况包括下面各种情况:气温、气压、湿度、风、云、雾、雨、雪、霜、雷、雹、霾等.
文件中的附件是地质作用与地貌的讲解,谢谢……
❽ 如何描述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中学地理)
气候基本变化要素中比较常见的有三种:气温、气压(风)、降水,而平时内描述气候特征时,一般容情况下必须要说明的是气温和降水,描述时注意定量描述与定性描述相结合。 例如:描述气候特征时,一般要首先注意既要说明气温变化,又要说明降水变化;其次要注意表明季节变化特征(全年型、四季型等等)。甚至风向需不需要描述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描述降水时,常用多雨、少雨、湿润、干旱等词语,具体数字上并没有绝对标准,主要看日常的习惯积累。描述气温时,常用高温、温和、寒冷等词语,一般月平均气温在15摄氏度以上,称为高温;0-15摄氏度之间称为温和;0摄氏度以下称为寒冷。 例如: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 干湿季分明,干季高温少雨,湿季高温多雨热带季风气候: 雨季高温多雨,旱季高温少雨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高温少雨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地中海气候: 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湿润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温带海洋气候: 全年温和湿润温带大陆气候: 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全年少雨
❾ 高一地理判断天气系统怎么描述某地未来几天天气,还有判断一个地方的天气系统,天气情况
看看我的这个课件吧
关键是看由什么天气系统控制
❿ 高一地理中天气的气候
锋 锋是冷、暖气团间相交绥的狭窄的过渡地带。 (一)锋的概念 锋由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相接触形成,其水平范围与气团水平尺度相当,长达几百千米到几千千米。水平宽度在近地面层一般为几十千米,窄的只有几千米,宽者也不过几百千米,到高空增宽,可达200—400km,甚至更宽些。 锋区是指冷、暖气团间狭窄的过渡地带; 由于锋区的宽度同气团宽度相比显得很狭窄,因而常把锋区看成是一个几何面,称为锋面。 锋面与地面的交线称为锋线。 锋面和锋线统称锋。 (二)锋的特征 1、锋面坡度 锋面倾斜的程度,称锋面坡度。 锋面坡度的形成和维持是地球偏转力和气压梯度力作用的结果。如图所示 在两气团间产生的水平气压梯度力(G)迫使两者分界面趋于水平。 当地转偏向力和气压梯度力达到平衡时,气流平行于锋面作地转运动,这时冷、暖气团的分界面就不再向水平方向过渡而呈现为倾斜状态。 2、温度场 锋区温度场在天气图上表现为等温线非常密集,而且同锋面近于平行。由于锋面在空间呈倾斜状态,使得各等压面上的等温线密集区位置随高度升高不断向冷区一侧偏移。 在锋区附近,因为锋的下部是冷气团,上部是暖气团,所以自下而上通过锋区时,出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增加的现象,称锋面逆温。 3、气压场 锋面两侧是密度不同的冷、暖气团,因而锋两侧的气压倾向是不连续的,当等压线横穿锋面时便产生折角,折角尖端指向高压一方,锋落在低压槽中。 4、风场 地面锋既然处于低压槽内,依据梯度风原理,锋线附近的风场应具有气旋性切变。如图所示,当冷锋呈东北-西南走向时,锋前多为西南风,锋后多为西北风,表现出风向的气旋式切变。 (三)锋的类型和天气 1.锋的类型 根据锋两侧冷、暖气团移动方向和结构状况,一般把锋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和锢囚锋四种类型。 冷锋是冷气团推动着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的锋。冷锋又因移动速度快慢不同,分为一型(慢速)冷锋和二型(快速)冷锋。 暖锋是暖气团推动着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的锋。 准静止锋是冷、暖气团势力相当或有时冷气团占主导地位,有时暖气团又占主导地位,锋面很少移动或处于来回摆动状态的锋。 锢囚锋是当冷锋赶上暖锋,两锋间暖空气被抬离地面锢囚到高空,冷锋后的冷气团与暖锋前的冷气团相接触形成的锋。 2.锋面天气 (1)暖锋天气 如图所示,暖锋的坡度较小,暖气团在推挤冷气团过程中缓慢沿锋面向上滑行,当升到凝结高度后在锋面上产生广阔的、系统的层状云系。典型云序为:卷云(Ci)、卷层云(Cs)、高层云(As)、雨层云(Ns)。暖锋降水主要发生在雨层云内,多是连续性降水。 在我国明显的暖锋出现得较少,大多伴随着气旋出现。春、秋季一般出现在江淮流域和东北地区,夏季多出现在黄河流域。 (2)冷锋天气 冷锋根据移动速度的快慢分为两种类型,一型冷锋和二型冷锋。 一型冷锋(缓行冷锋)移动缓慢、锋面坡度较小(在1/100左右),其天气模式如图所示。产生与暖锋相似的层状云系,只是云系的分布序列与暖锋相反,而且云系和雨区主要位于地面锋后。由于锋面坡度大于暖锋,因而云区和雨区都比暖锋窄些,且多稳定性降水。 二型冷锋(急行冷锋)移动快、坡度大(1/40—1/80),其天气模式如图所示。冷锋后的冷气团势力强,移速快,猛烈地冲击着暖空气,使暖空气急速上升,形成范围较窄、沿锋线排列很长的积状云带,产生对流性降水天气。夏季时,空气受热不均,对流旺盛,冷锋移来时常常狂风骤起、乌云满天、暴雨倾盆、雷电交加,气象要素发生剧变。但是,这种天气历时短暂,锋线过后气温急降,天气豁然开朗。 (3)准静止锋天气 同暖锋天气类似,云区和降水区比暖锋更为宽广,降水强度比较小,但持续时间长,可能造成绵绵细雨连日不止的连阴天气。 (4)锢囚锋天气 锢囚锋是由两条移动着的锋合并而成。所以它的天气仍保留着原来两条锋的天气特征。 (四)锋生和锋消 1、水平气流辐合、辐散 气流在辐合过程中,可促使冷、暖气团接近,水平温度梯度增大,利于锋生。反之,水平气流辐散则促使冷、暖气团远离,水平温度梯度减小,利于锋消。 2、空气垂直运动 锋面附近的垂直运动都是暖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在无凝结现象发生的情况下,一般是不利于锋生而利于锋消。 3、空气的热量交换 如果冷、暖气团各停留在更冷和更暖的下垫面上,锋得到加强。 锋两侧的气团都移行到性质大致相似的下垫面上,利于锋消。 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冷、暖气团活动频繁,锋生现象十分明显。据统计锋生地带主要有两个: 一个在东北、内蒙一线,并与北支锋区相对应。 另一个在长江以南地区,并与南支锋区相对应。华南地区凝结潜热释放的数量比较多,对锋生所起作用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