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年地理高考
Ⅰ 2004年全国高考文综一卷
2004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真腊风土记>>(元)记载:①自温州开船,西南行,历闽、广海外诸州港口,过七洲洋,经交趾洋到占城。又自占城顶风可半月到真腊;②真腊四时常如五六月天,不识霜雪,半年有雨,半年绝无;③信教者削发穿黄,偏袒右肩,其下系黄布裙,跣足。据此并结合图1,回答1—4题。
1.当时从温州航海前往真腊的较佳时间是
A.11~12月 B.3~4月 C.5~6月 D.7~8月
2.真腊地区的气候属于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热带雨林气候
3.③所描述宗教的起源地是
A.巴勒斯坦地区 B.阿拉伯半岛 C.南亚 D.中亚
4.该宗教的传播方式主要属于
A.传染扩散 B.迁移扩散 C.刺激扩散 D.等级扩散
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回答5-6题:
5.城市交通图层与城市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
A.为商业网点选址 B.分析建筑设计的合理性
C.计算城市水域面积 D.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
6.对1985年与2000年城市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分析,能够
A.计算交通流量的变化 B.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
C.了解城市地域结构变化 D.预测城市降水变化趋势
图2表示工业区位选择的4种模式,图中圆圈大小表示各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程度的强弱。读图2,回答7~8题。
7.工厂区位选择与图示相符的是
A.①生物制药厂 ②食品罐头厂 ③电脑装配厂 ④玻璃厂
B.①彩印厂 ②造船厂 ③纺织厂 ④皮革厂
C.①水泥厂 ②造纸厂 ③家具厂 ④烤烟厂
D.①啤酒厂 ②炼铝厂 ③缫丝厂 ④榨糖厂
8.德国鲁尔工业区形成初期的区位选择符合
A.① B.② C.③ D.④
对流层中的上升气流会使飞行中的飞机颠簸。导致对流层气流上升的原因是:上层实际气温低于理论气温(按垂直递减率计算的气温)。图3表示四种对流层气温分布状况,分析图3回答9-10题。
9.①图表示的气温降低速率在
A.3000米以下低于垂直递减率 B.3000~6000米高于垂直递减率
C.6000米以下等于垂直递减率 D.6000米以下均低于垂直递减率
10.飞机可以在5000米高度平稳飞行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1.9月23日,当飞机飞到135°E上空时,在舷窗边的乘客看到了海上日出。这时北京时间可能是
A.接近7时 B.5时多 C.不到5时 D.7时多
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回答12~15题。
1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使井田制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13.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①养活了众多人口②经济作物专业生产区域扩大 。
③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④提高了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4.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学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当时的中国
A.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 B.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侵扰
C.国家分裂、国力衰弱 D.经济停滞倒退
15.鸦片战争后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作是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徐继畲的<<瀛环志略>>
C.姚莹的<<康輶纪行>> D.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文字资料和文物都是了解和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回答16~19题。
16.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的著作是
A.<<梦溪笔谈>> B.<<汜胜之书)>>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
17.作品有“诗史’之称的唐代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杜牧
18.图4为西夏木活字(佛经)印本。关于这一印本及其所
传递的历史信息,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A.西夏与宋朝文化交流密切
B.西夏文明已发展到较高的程度
C.西夏文字的创制没有仿照汉字
D.西夏木活字印本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
19.图5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
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
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
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
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C.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
为一体的经营方式
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中俄关系在中国对外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回答20—23题。
20.确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的中俄
边界条约签订于
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
21.沙俄借以侵吞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的不平等条约是
A.中俄<<瑷珲条约>> B.中俄<<北京条约>>
C.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D.中俄<<改订条约>>
22.下列关于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A.新文化运动兴起 B.先进知识分子提出向俄国学习
C.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 D.<<中俄声明>>签订
23.下列关于新中国与苏联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苏联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
B.苏联要求建立联合舰队导致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C.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直接导致中国三年经济困难
D.20世纪70年代中苏关系开始改善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采用了典型的中国艺术表现形式,它集中国特有的汉字、篆刻和书法于一体,以印章的形式设计,传达出深刻而厚重的中国文化底蕴;回答24-28题。
24.下列关于书法篆刻艺术的表述中,正确的是:中国的书法篆刻艺术
①是由古代帝王创造出来的 ②受中国文字和书写工具的影响
③是受神的旨意创造出来的 ④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5.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说,北京奥运会会徽“直接明确地传达着在中国人民和文化中世代传承的无与伦比之美和宏大的精神力量”。关于精神力量,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①市场经济越发达,精神力量越不重要
②调动积极的精神力量,会有力地推动社会进步
③精神力量可以脱离物质因素而存在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可使中国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A. 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6.北京奥运会会徽是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过程中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北京奥组委已经在国内外进行了该标志的商标注册等一系列法律作业。未经奥组委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均不得为商业目的使用会徽。奥运会会徽的保护有利于
A.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B.体现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
C.改善投资环境,吸收国际资本投资 D.实施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
27.奥运会是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组织的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是
A.区域性的、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B.专业性的、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C.专业性的、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D.世界性的、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28.举办奥运会将对我国的国民经济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
A.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B.促进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
C.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 D.促进世界市场的有机整合
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诗词、音乐、舞蹈、雕塑、园林等都讲究“意境”。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这种情境相融的境界往往使人回味无穷。回答29-30题。
29.意境最充分地体现了
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C.社会和个人的统— D.继承和创新的统—
30.意境不是意和境简单相加,而是意与境谐,并在此基础上生出“景外之景”、“象外之象”、“韵外之致”。例如王维《雪中芭蕉图》将夏日的芭蕉和雪景画在—起,产生出独特的美感。这表明
A.艺术创作是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B.艺术创作不需要反映现实生活
C.艺术创作不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D.艺术创作纯属人的主观创造性
21世纪初,我国和非洲国家之间创建了发展关系和深化合作的“中非合作论坛”,中国与“论坛”参与国确定建立长期稳定、平等互利的新型伙伴关系。回答31-33题。
31.近几十年来,非洲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这是因为
A.国际贸易摩擦加大 B.国家间经济合作加强
C.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 D.国家间发展程度不同
32.三年来,中非贸易每年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下列关于中非贸易增长的观点中,不正确的是
A.中非经济的互补性,促进了双方贸易的增长
B.中非贸易增长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C.中非贸易发展中,我国要最大限度地追求顺差
D.发展中非贸易符合中非双方利益
33.在国际关系中,第三世界国家历来是中国团结与合作的对象,因为
①第三世界是国际社会—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②团结第三世界符合中国国家利益
③合作是第三世界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④第三世界国家在南北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4.2004年2月17日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这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第一部党内监督条例。该条例颁布的意义在于
A.加强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 B.明确界定党政关系
C.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D.健全国家权力的监督体系
35.近年来,各地政府根据“行政许可法”实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大量削减行政审批项目的同时,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以“进一个门办好,交规定费办成,在承诺日办结”为标准,建立专门的行政审批中心,并将其纳入电子政务建设规划之中。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利于政府
①贯彻依法行政原则②履行公共服务职能
③提高办事效率 ④监督其他国家机关
A.①③④ B.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相关的图和答案复制不了,需要的话可以发邮箱
Ⅱ 高考有考历史和地理吗
由于各个地方的高考制度和考试的方式不一样,所以很难说明你的问题内。我们常常会容看到各个考区的卷,比如北京卷、上海卷,各个地方是不同的,以吉林省考试为例(吉林省一般是和全国统考的卷一样)吉林省的高考分为文理科目(2009年前)文科考数语外+政治历史地理 理科:数语外+物理化学生物,所以你得看你们地区的考试是什么样子的,还有是否分文理科(因为有大综合的考法),祝你好运!
Ⅲ 历年地理高考题综合 有没有比较好的书关于这个的 最好有书名
上海的考生很好考啊!做几套历年的高考题,再看看热点,一结合多简单啊!你们分还那么低!怕啥!
Ⅳ 地理是什么时候成为高考科目的
从科目演变的历史来看,从1950 年的考9 门逐渐分为文理两个科目组。1977 年文革结束后在恢复高考的时候还是沿用了文理分科的这一做法——文科考试科目为:政治、 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外语;理科考试科目为:政治、 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语。
1978 年《教育部关于 1978 年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 招生工作的意见》“…… 实行全国统一命题, 省、市、自治区组织考试、评卷。 分文理两科考试。文科 (含哲学、外语专业)考: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 外语;理工科(含医农专业)考:政治、语文、数学、物理、 化学、外语。 外语考试的语种分别为英、俄、法、德、日、西班牙、 阿拉伯语,考试成绩,今年暂不记入总分。
1985 年国家教委核准上海市高中毕业会考与会考后高考改革的试验。会考后高考科目的设置,上海决定语、数、外等各类学校的必考科目,其他六门必修课(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由招生学校(专业),任选一门,形成六个科目组。上海市高考由上海市高教局组织命题,作为全国统考的“上海卷”。后来由于高考中生物和地理考试的废止,又减少为四组。
上海市1988 年将在普通中学各学科全面会考的基础上减少高考科目。在普通 高中阶段实行全市统一的全面会考的基础上, 普通高校招生 考试的科目减少为四门,科目设置为六组:(1) 政治、 语文、 数学、外语; (2)语文、数学、外语、历史; (3)语文、数 学、外语、地理; (4)语文、数学、外语、物理; (5)语文、 数学、外语、化学; (6)语文、数学、外语、生物。 [8] ” 从以上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来, 六组分科模式其实就是 语文、数学、外语三科分别和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 学、生物的组合 。
1989 年,国家教委在《关于改革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及录取新生办法的意见》中又提出:“在普通高中省级会考的基础上,改革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科目设置及录取新生办法。考试科目设置:1.必考、选考科目: 必考科目:语文,数学; 选考科目:政治、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
1990 年,《在关于改革高考科目设置及录取新生办法的 意见(试行)》中又规定:高考科目设置第一组:政治、语文、历史、外语;第二组:数学、语文、物理、外语; 第三组:数学、化学、生物、外语;第四组:数学、语文、地理、外语。
2002 年全国普遍实施“3+X”改革方案。高考科目分为两类。一类为必考科目,即语文、数学和外语;另一类为选考科目,即由招生的高等学校根据专业学习的特点,从政治、历史、地理、物 理、化学、生物中选 1 至 2 科。
1993 年,教育部考试实行文理两类的“3+2”科目组, 即文科: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理科:语文、数 学、外语+物理、化学。
1999年“3+X”改革方案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 物 3 科;文理综合为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 6 科的综合。
2002 年到 2006 年的3+X 高考科目设置模式,几 种类型: 一是3+文综/理综。3 指的是语文、数学、外语,文综指的是政治、历史、地理的综合,理综指的是物理、化学、生物的综合,采用这种模式的省份占大多数。 二是 3+大综合+1。3 仍然是语文、数学、外语,大综合是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的综合, “1”指学生根据志愿在六门课程中任选一门,比如河南、 上海、 广东就是采用这种模式,采用这种模式的省份比较少。
……
Ⅳ 如果历年的地理高考选择全错说明什么
觉得都是错的
Ⅵ 归纳一下近几年地理高考涉及的地方
一、时间计算
时间计算几乎是每套文综或地理试卷的必考点(07年的山东文综卷没考)。单纯的时间计算方法不难,经过适当的训练多数考生应该能掌握。我们应当注意的是近年时间计算题考查方式的一些变化。
1.日照图渐少
在地理刚恢复高考的前约三、四年的时间里,高考题中常以日照图为载体,考查时间计算。但在最近的两、三年里已不再见到日照图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直接以文字叙述给出进行时间计算所需条件。但07年全国文综卷中又出现了日照图的影子——尽管图中没有直接画出夜半球。下例即为全国文综卷Ⅰ中考查时间计算的一道题。在全国文综卷Ⅱ中还有一道很相似的题。
【例1】(07全国文综卷Ⅰ)下图所示区域在北半球。弧线a为纬线,Q、P两点的经度差为90°;弧线b为晨昏线,M点为b线的纬度最高点。回答(1)~(3)问题。
(1)若此时南极附近是极昼,P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是
A.5时 B.15时 C.9时 D.19时
(第(2)~(3)题此处略)
2.增加试题难度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前些年的高考题要考查时间计算时常设置一些隐含条件,以此来增加难度。而近年则少见有隐含条件的试题,从这一角度来说,高考题中时间计算题变简单了。但同时,高考题由“共时问题”变成了“历时问题”,这又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四川在其两年的单独命题历史中都是考历时问题,但四川卷在考查历时问题时似乎选择了一种不恰当的加大难度的方法。
【例2】(06年四川文综)一艘海轮于2006年1月5日上午8时(当地区时)从B港口城市②(图中显示城市②在西经120度经线上,图略)起航,经过28天13小时到达A国港口城市①(图中显示城市①在0度经线上),到达时当地区时为:_______月_______日_______时。
【例3】(07年四川文综)2005年10月2日13时30分(当地区时),“和平之旅”使者哥德堡号仿古木帆船于图9中A港(图中显示A港经度为东经12度,图略)起航,经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于2006年8月29日10时30分(抵达地区时)抵达图10中B港(图中显示B港经度为我国上海)。哥德堡号从A港至B港,共航行了_______天_______小时。
相信这两题的得分率都不高。但得分率不高不是因为考生不懂得计算方法,而是由于计算过程过于复杂。以这种方式增加试题难度可取吗?
3.夏令时出现高考试卷中
在06年重庆文综卷和07年上海文综卷中还提到了夏令时。由于夏令时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故试题中都对夏令时做出了解释。考生能否得出正确答案在一定程度上得取决于他能否正确理解试题中对夏令时的解释。这其实是对考生理解能力的一种考查。课堂上有没有必要讲一下什么是夏令时呢?这让我产生了一个小小的困惑。讲吧,这对理解能力好一点的学生来说简直是一种时间的浪费;不讲吧,万一明年的高考中又出现夏令时一词(难保不出现这一名词哟,现在的高考命题也有点跟风),估计平行班的一些学生又不能正确理解。还是讲一下吧,反正也占用不了太多的时间。
4.间接考查时间计算
在今年的高考题中(印象当中前些年较少),出现了不少不直接要求考生答出时间计算结果,但实际上也少不了时间计算这一步的试题。如今年广东地理卷第24题、上海地理卷第26题、天津文综卷第3题。
【例4】(07广东地理)20°W和160°E经线是东、西半球分界线。右图中甲、丙在晨线上,此时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回答22-24题。
24.此时,下列各地情况可信的是
A.郑州市(约35°N,114°E)的中学生正在上学路上
B.南京市正处于一年中的高温季节
C.雅库茨克(约62°N,130°E)已是白昼
D.澳大利亚某地房屋朝北窗户阳光射入室内面积接近一年中最小值
此题中A、C两选项的判断实际上就是要求考生先做出正确的时间计算。
二、距离计算
地图部分在考查距离的时候往往借助于经纬度。即要求学生知道同一经线上纬度相差1度的两点距离相差111千米;赤道上经度相差1度的两点距离相差111千米。在实际考查时往往通过将两点设置在除赤道以外的纬线上(如03年广东、河南等地用的地理科新课程卷第16题)、或者将两点设置在同一图中不同的经纬度上(如04年江苏地理卷第32(2)题)、或者将经纬度都不同的两点设置在两幅图中(如05年全国文综Ⅰ第7题),甚至不给出地图(如05年春季文综第3题)。其中04年江苏地理卷第32(2)题的设置解题方法有些巧妙。
【例5】(04江苏地理)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2)图中台北到甲地的实地距离约为_________千米。
(第(1)、(3)、(4)题略)
有些考生可能会想到借用勾股定理做近似计算,但没想到还有更巧妙的方法。实际上甲地与台北市的直线距离大约相当于经线上的两个纬度跨度,这样就可直接得出答案了。这让我想到了06年天津文综卷的第4题——此题可借用可比例尺进行计算,同时也可用与上例相同的方法。
此类型试题03、04、05年的高考题中较多,06、07年的高考题没有。
三、半球划分
在去年的高考题中,全国文综卷Ⅱ第7题涉及到半球的划分问题。在今年的高考题中,出现了三道涉及半球划分的试题。它们分别是北京文综卷第2题、宁夏文综卷第36(1)题和广东地理卷第22题。
四、根据经纬度确定某一地点在图中具体位置
这种题在前些年的高考试题中似乎还未见过,但在今年的上海地理卷中出现了(实际上如果考生对几个城市的相对位置关系熟悉了不用看图中所给的经纬度也可做出此题)。利用所给经纬度确定某一地点在图中具体的位置是考生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从这一角度来说,高考考查学生的这项技能也是情理当中。但在文综试卷中出现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还值研究——毕竟文综试卷中地理试题只有为数不多的十多道。
【例5】(07年上海卷第55题)当今,3S(RS、GPS、GIS)技术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运用有关3S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55.根据图中显示的经纬度可知,地图中代表呼和浩特、济南、太原、天津的字母分别是 。
Ⅶ 高考历年历史和地理都考哪些知识点详细一点。
历史:重大事件的时间,内容,影响
地理:气候,经纬度及时间转换,地形,区域分析
Ⅷ 高考哪几年没考地理
基本上就是1994,1995,1996三年,后来的几年有人批判,又把增加起了,但是一直不重视!
Ⅸ 地理高考
ACD
因为图上方已经说明N地气压大于P地,又因为N,M,Q位于同一等压面,所以M,Q也大于P,所以P气压最小,所以P地位低气压,所以最有可能出现阴雨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