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地理 » 高考地理新闻

高考地理新闻

发布时间: 2021-02-24 12:24:45

㈠ 求一时事新闻,并用高中的地理知识对新闻里的现象加以解释,即生活中的地理

中日钓鱼岛争端
钓鱼岛附近海域石油资源丰富

㈡ 福建高考地理 平潭开发的区位因素

你说的很对,而且也有可能在高考时事中出题关于平潭的建设.
你提的两个问题都可以在下面找到答案.
1.平潭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
2.平潭滨海旅游的区位条件

同时还涉及:
特色产业
开发空间
交通体系
开发条件
对台交往等

设立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的有利条件

平潭由126个岛屿组成,区域总面积约6436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392.92平方公里,总人口40万人。主岛海坛岛面积324.12平方公里,为全国第五大岛、福建第一大岛,相当于香港本岛的四倍、厦门本岛的两倍,总面积超过新加坡的一半。

交通体系完备

平潭东面与台湾新竹仅距68海里,北面与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仅距60公里。平潭海峡大桥、福清至平潭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规划中的京台高速公路到达平潭岛,台湾海峡隧道北线方案从平潭到达台湾新竹,建成后将形成较为完备的海、陆、空、港综合交通网络。

开发条件独特

平潭四面环海,在封闭与开放并存的岛上开展与台湾各种经贸文化教育发展模式的交流,不会对周边沿海地区已形成的发展格局造成冲击,还能够发挥“启动器”的作用,促进沿海地区经济更快发展。

对台交往密切

平潭历史上就是东南沿海对台贸易和海上通商的中转站,清咸丰年间被辟为福建省五个对台贸易的港口之一。1978年平潭岛在全国最早被批准设立台轮停泊点和台胞接待站。30年来,平潭接待的台轮、台胞总数居各台轮停泊点的前列。平潭在台乡亲达数十万人,两岸既有同名苏澳镇,又有同名北厝村(街),两岸民间的各类交往十分密切。平潭的知名度在台湾岛内家喻户晓,许多台胞通过平潭这个特殊的两岸交往交流“窗口”了解大陆、认识大陆、走进大陆。

特色资源丰富

港口岸线优越

海岸线长达408公里,人均海岸线长度居全省第一,天然港湾、澳口有283个,其中可建1-30万吨级以上的有10多处,具备建设大型物流港口的条件。

旅游资源独特

平潭旅游资源景观独特、类别丰富,有国家一级至四级景点128个,海滨沙滩总长达70公里。 1994年海坛八大景区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9年被列入国家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预备清单,2006年被评为首批国家自然遗产。

开发空间充分

平潭具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和开发腹地,主岛海坛岛可建设用地面积约166平方公里,加上12座具备开发条件的小岛,总计可开发面积达255平方公里,占全区陆域面积的68%。

特色产业突出

平潭岛内现有主导产业为海水养殖、远洋捕捞、船舶修造业和以旅游、商贸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岛外产业以海洋运输业、隧道工程业为主。其中,海洋运输业有民营各类运输船880万载重吨,总量居全国县市第一。隧道工程企业承揽的隧道工程项目遍布全国各地,工程总量占全国的70%以上,年产值逾200亿元。

㈢ 新闻高考改革是怎么回事

您好,2014高考改革新方案的具体内容如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
【高考计分3+3,自选科目看特长】
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
【学业水平要测试,综合素质入档案】
学业水平考试主要检验学生学习程度,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考试范围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学习科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国家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组织实施。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内容。
【取消艺体特长加分,省级加分不通行】
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并报教育部备案,原则上只适用于本省(区、市)所属高校在本省(区、市)招生。
【回归全国统一卷,异地高考更有戏】
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改进评分方式,加强评卷管理,完善成绩报告。加强国家教育考试机构、国家题库和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
【自主招生后进行,联考培训要取消】
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申请学生要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达到相应要求,接受报考高校的考核。试点高校要合理确定考核内容,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
【高职院校搞“特招”,职业技能是必考】
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中职学校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文化基础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素质成绩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学生也可参加统一高考进入高职院校。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7年成为主渠道。
【录取不再按批次,双向选择机会多】
推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方式。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改进投档录取模式,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2015年起在有条件的省份开展录取批次改革试点。
【校长签发通知书,录取结果可申诉】
高校可通过聘请社会监督员巡视学校测试、录取现场等方式,对招生工作实施第三方监督。建立考试录取申诉机制,及时回应处理各种问题。建立招生问责制,2015年起由校长签发录取通知书,对录取结果负责。
【绿色通道再拓宽,寒门学子不用愁】
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在东部地区高校安排专门招生名额面向中西部地区招生。部属高校要公开招生名额分配原则和办法,合理确定分省招生计划,严格控制属地招生比例。2017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2013年的6个百分点缩小至4个百分点以内。继续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部属高校、省属重点高校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名额招收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优秀农村学生。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人数明显增加,形成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

㈣ 我将在2088年进行高考 是新方案 我是文科 大学如果想读新闻系 选地理啊要紧的大学对选科啊有要求的

你应该从地理政治中选择你学得较好的一门,因为高考只看成绩,如果你两科差不多,就选择你有兴趣的,有兴趣你才有心思去学好它.现在大学选科除了特殊科目,其他是不受限制,但是相对学化学跟物理的选科范围较大!

㈤ 国内最近发生地理事件

地理事件不只是地质事件,也包括气象气候等等:
2012-04-07 14:47 2012地理时政热点简析 1、地质灾害:2011年5月9日发生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滑坡事件,事件造成22人死亡、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50万元。国土资源部认为,根据调查,滑坡灾害产生的原因与所处的地层岩性、地形地貌、降雨、采石场开采等因素有密切关系。2011年7月5日发生在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岩质崩塌事件,主要原因是,当地岩质结构特点以及连续强降雨是造成本次灾害的主要原因。2011年9月17日发生在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的特大黄土滑坡,土质情况以及连续强降雨是造成此次灾害的主要原因。2012年全国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发生的数量和危害情况可能与常年持平,局部地区可能加重。南方大部分地区,尤其是西南、中南和东南沿海以及西北部分地区仍然是地质灾害发生和危害的重点地区。地质灾害全年均有可能发生,汛期相对集中,其他时段时有发生。要求:各地建立健全群测群防体系、确保信息通畅,及时应对出现的灾情险情。

2、西昌、酒泉、太原是我国内陆的三大卫星发射基地。据新华社西昌2011年12月2日电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十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这是北斗导航系统组网的第五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这次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时间及相关内容、发射地点的选择、导航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的功能及地理信息系统

3、新华社“雪龙”号4月5日电北京时间5日21时左右,“雪龙”号科考船在上海长江口锚地下锚,并将于8日停靠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在航行5个多月、2.8万余海里之后,“雪龙”号终于凯旋“回家”。“雪龙”号于2011年11月3日从天津正式起航,11月11日越过赤道进入南半球,11月底到达南极中山站,先后完成了中山站及长城站的货物卸运。第28次南极科考执行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一船三站”考察任务,历时163天,安全完成了航行任务。“雪龙”号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4次成功驶过以狂风巨浪著称的西风带,两次越过零度经线,共经过12个时区,总航程约2.8万余海里,其中冰区航行3900余海里。

2011年4月28公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关数据: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995327人,增长81.03%。 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以女孩为100)是118.06,这个数据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出生人口性别比116.86提高了1.2个百分点。

#2012高考热词#
高铁里程第一:高速铁路,简称“高铁”,是指通过改造原有线路(直线化、轨距标准化),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00公里以上,或者专门修建新的“高速新线”,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50公里以上的铁路系统。目前,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达7055公里,我国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㈥ 高考加地理的 新闻系所有专业都可以考嘛

专业限抄制不是看专业的,而是看学校自己的规定的。
具体的学校是不一样的。复旦大学的话好像限制挺厉害的,选地理的只能报个别专业。其他学校像交大财大上外什么的都没什么限制的。填志愿之前会发一本书的,你可以参照那本。
复旦什么专业不能报我忘了,不过那几个没有限制的学校我是可以肯定的。

㈦ 近段时间发生的地理事件

聚焦西南五省市干旱问题原因及应当措施
背景材料:2009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降雨少、来水少、蓄水少、气温高、蒸发大、墒情差,致使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旱灾。其中云南、贵州、广西等省(自治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五成以上,部分地区降雨偏少七至九成,主要河流来水为历史最少,水库蓄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二成以上,土壤含水量普遍仅20%左右,旱情极为严峻。目前云南全省、贵州大部、广西局部持续受旱时间超过5个月,且仍呈发展趋势,对群众生活、工农业生产包括经济社会发展都造成了严重影响,损失十分严重。
请用地理知识具体解释一下西南地区干旱产生原因和详细应对措施
一.原因
1. 四川方面:当前气候变暖是大背景,在此前提下,比较容易产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而四川处于我国东亚季风、南亚季风、高原季风等多种季风环流影响的交叉过度地带,受多种季风影响,气候复杂。
四川干旱的原因有:
一是青藏高原的高原热力因素影响。我省和西南其他省份受“世界屋脊”的影响较大,青藏高原去年冬季积雪偏少,高原热力条件好,导致印缅低槽弱,南亚季风弱,输送到我国西南地区上空的水汽不充沛,加之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偏东偏北,造成我省及西南地区出现干旱。
二是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在此影响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暖,副热带高压整体偏强,东亚季风携带的水汽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导致我国东部降水较多,北方降雪频繁。相反之下,我国西南地区是下沉气流占优势,常出现晴好少雨天气。
三是冷空气时机没有掌握好。虽然今冬有数次冷空气影响我国,但大多数冷空气在北方开始偏东移动,直接从我省的边缘“溜”了过去。加上秦岭的关系,如果冷空气不够“强势”,翻不过那座山,依然无法对盆地造成影响。即使有时候冷空气进入盆地,与暖空气形成了降雨的第一个条件:对流天气。但形成降雨的第二个条件“水汽”如果不丰富,依然无法形成较好的降水。
2. 西南五省现在已经发生干旱,究其原因最主要是因为带有降雨的云层,在几个月内很少经过这里,就形成了干旱,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国家用大型直升飞机,调运鼓风机吹动强降雨雪云层,到干旱地区抗旱救灾,我通过细心研究和发现,造成灾害的强降雨雪是绝对可以改变控制的。抗旱保全苗也是可行的。
一.冷暖空气很难交汇、气温偏高——降水持续偏少、水汽蒸发量大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郑江平介绍说,西南气象干旱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持续时间长。2009年9月中旬,云南、贵州、广西等地气象干旱露头,10月下旬出现了大范围中等以上程度的气象干旱,至今已持续5个月。在这次干旱中,云南出现重旱以上程度气象干旱的平均日数为84天,贵州出现重旱以上程度气象干旱的平均日数为50天,均达到历史同期最多;广西出现重旱以上程度气象干旱的平均日数为32天,为历史第二多;四川出现重旱以上程度气象干旱的平均日数为25天,为历史第七多。
影响范围广、程度重。长期温高雨少,致使云南大部、贵州大部、川西高原南部、广西北部和东南部出现重度以上气象干旱。2010年1月,云南省达到重旱以上级别气象干旱的县数百分比一度达到85%,3月,贵州省重旱县数百分比也达到了81%。
灾害影响重。西南部分地区严重气象干旱已对群众生活、农业生产、塘库蓄水、森林防火等造成极大影响。干旱导致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部分地区出现人畜饮水困难,甘蔗明显减产,冬小麦的减产趋势已成定局。土壤缺墒以及江河塘库蓄水不足,对春播以及作物后期生长影响较大。
哪些因素导致西南气象干旱如此严重?气象专家分析认为,去年秋季以来,由于青藏高原上空的气压场持续偏强,其南侧的印缅槽活动长时间明显偏弱,使得形成我国西南地区降水的印度洋暖湿水汽输送特别弱。同时,北方冷空气活动路径偏东,很难渗透到云贵高原腹地。这就导致我国西南地区冷暖空气很难交汇,降水持续偏少。2009年9月以来,云南等西南大部分地区雨季结束偏早,再加上秋季后气温又长期偏高,水汽蒸发量大,造成气象干旱持续发展。
二.气候预测水平还很有限——难以准确预测长时间的干旱、洪涝
气候预测是气象部门的业务之一。对这种长时间、大范围的干旱,气象部门有可能提前较长时间作出预测,使社会各界及早采取应对措施吗?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主任工程师任福民坦率地表示,“受制于科技的发展水平,我们对持续时间这么长的这次干旱,没能作出准确预测。”
人们对气象部门每天发布的天气预报比较熟悉。实际上,我国气象部门从1958年就开始了一年以内的短期气候预测的业务工作。 任福民认为,气候预测比天气预报的难度更大。天气变化取决于大气的运动,大气的上游出现一些什么样的天气系统,经过一段时间的运动,下游就会发生相应的天气。这就类似于河流上下游的污染问题,上游被污染了,下游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会发生污染,比较容易作出预计。 “气候问题不一样,预测的时间比较长,影响气候的原因,我们在现有的大气状况中是找不到的,或者说信号非常弱。”任福民说,作气候预测需要找大气以外的信号,比如说冰雪状况,甚至要到地球以外寻找相关信号,比如说太阳活动。虽然国内外从事气候方面的学者都在积极研究,但目前对这些信号之间关系的认识还很有限。
目前,气候预测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以数学物理为基础的气候预测数值模式(简称气候模式)预测。它是用大型电子计算机进行运算求解,模拟气候系统演变,得出预测结论。气候模式预测是现代气候预测技术的发展方向;另一种是统计方法,即找到某些现象之间的联系,总结规律,作出预测。
我国气候预测采用的是气候模式和统计方法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任福民说,我国气候预测模式2005年投入业务运行,预报手段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目前,发达国家有这项技术的不超过10个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中我国是第一个。
“然而,当前气候预测水平还很有限,离公众的期望还有差距。”任福民说,气候预测的要素一般是与常年同期相比,降水偏多还是偏少,气温偏高还是偏低。但对西南地区干旱这种极端的气象灾害,对长时间的干旱、洪涝,难以准确预测。
对1998年长江全流域洪水,气象部门当年4月份就做出了准确预测。但这样成功的范例并不多见。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主任于新文说,“气候预测确实是巨大的挑战,气象部门一直在努力。由于准确性还不高,气候预测一般情况下不会像天气预报一样向社会公布,只作为有关领导和部门决策的参考。”
去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江南、华南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干旱。在我国降雨量最为丰富的西南,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旱魃肆虐。农田龟裂、塘坝干涸、河溪断流…… 3月23日,来自国家防总的统计数据显示,因干旱造成饮水困难的人数已达2271万,其中旱情最严重的云、贵、川、桂、渝五省份达1805万人;我国耕地受旱面积1.14亿亩,其中,作物受旱面积8796万亩(重旱2798万亩,干枯1381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612万亩。其中西南五省份耕地受旱面积达9654万亩,占85%。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任福民表示,这次西南旱灾,“是有气象资料以来,西南地区遭遇的最严重干旱。干旱的原因是降水少、气温高,两重原因共同作用。旱灾呈现持续时间长、干旱面积大、影响程度重的特点。” “真正的干旱从去年八九月份就已经开始了。云南全省平均有80多天、最长的有170多天持续干旱少雨,是这次干旱的重灾区。”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主任张培群告诉《了望》新闻周刊。据专家介绍,这次干旱持续了近200天,时间非常长,历史上超过200天的干旱非常少。“现在来看,就是1998年秋冬至1999年春季在北方冬麦区大范围出现的干旱过程有210多天,这是历史上最长的。当然,在(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三年大旱也有较长的接近200天的持续干旱,但如果单从范围来讲,前面提到的两次影响范围可能更大。”
据统计,自然灾害中的70%是气象灾害,每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当年GDP的2%~3%。而我国是世界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台风、暴雨(雪)、雷电、干旱、大风、冰雹、大雾、霾、沙尘暴等灾害时有发生,由气象灾害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山洪、以及海洋灾害、生物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也十分严重。
在任福民看来,“从所有的气象灾害统计来看,干旱在我们国家的气象灾害中损失是最重的。每年干旱的损失往往大于洪涝灾害的损失。”
三.大气环流是“元凶”
张培群认为,“复杂的海洋环流和大气环流异常”造成了我国西南地区持续干旱。
他向本刊记者解释说,西南地区的降水,主要是由印度洋和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的。但去年以来降水很少,这是因为印(度)-缅(甸)槽活动很弱,对水汽输送不利;另外,从去年秋冬季开始,青藏高原上的大气环流开始出现明显异常,高原地区形成顽强的冷高压气团,气压场偏强,挡住了从印度洋和孟加拉湾过来的暖湿气流,而北方的冷空气不易到达西南地区云贵高原腹地,冷暖气流难以交汇形成降水,所以降水偏少,导致干旱比往年严重得多。
在张培群看来,造成西南地区旱情的直接原因还有雨季期间的水分亏缺。他以云南为例解释说,云南每年大致可以分为旱、湿两季,从每年的11月到第二年的4月,因为青藏高原冷高气压盘踞,都会导致降水减少,这几个月被称作云南的干季。湿季是每年的5月到10月,这期间的雨水很多,而去年8月份后降水就逐渐停了,相当于雨季提前结束了,之后的九、十月份,云南的温度又比常年偏高,降水量一直偏少(跟历史同期比较,云南、贵州都是历史最少的)。而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的许多水库主要靠雨季降雨蓄水,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机,水库就很难再补上水。
中国气象局提供的资料显示,云南、贵州一带从2000年初到现在,一直处在降水偏少、温度偏高的大气候背景下,最近这几年也不同程度出现一定的旱情。而干旱形成的条件主要有两点:一是降水持续偏少,二是气温偏高。气象部门统计显示,去年9月以来,云南、贵州大部及广西、四川、重庆的部分地区降雨量较多年同期总体偏少五成以上,一些地区偏少七至九成(云南、贵州平均降水量分别只有173毫米和175毫米),从去年9月至今,西南地区降水量是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少的。到今年3月中旬,云南全省库塘蓄水仅为46亿立方米,比上一年同期偏少近18亿立方米。而云南整个冬季以来的平均气温,达到了自195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雨季降水少、存水少,温度高,必然造成蒸发量大,土壤失墒严重,加之今年干季缺水明显,直接导致了这次严重旱灾。”张培群分析说。
四.“天灾”还是“人祸”
对西南干旱的成因存在各种猜测、说法,有人说这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极端气候,是“人祸”导致严重“天灾”;有人说这是密集的水电站对水资源的“挟持”加剧了旱情……一时众说纷纭。 接受《了望》新闻周刊采访的多位专家给出了一个几近相同的答案:今年发生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特大旱灾是气候变化造成的,是大自然的自身调整而非“人祸”所致。
中国科学院院士、2009年度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爱丁堡公爵保护奖”获得者陈宜瑜告诉本刊记者,西南地区发生的旱情是正常的、是周期性的自然灾害,“水灾、旱灾的发生都是正常的,因为地球总是在变的。气候异常是肯定的,毫无疑问的,但区域的环境和整个大环境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相关的,像美国雪灾、欧洲雪灾都非常厉害。今年是整个全球气候异常,很突出,中国的旱灾也是全球气候异常表现的一部分。”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孟伟研究员也认为,西南旱灾是大自然的调整过程,只是人类的活动加剧了这一调整的难度,人为的干预越来越大。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副主任、著名地理学家和环境学家孙鸿烈院士向本刊记者表示,他更倾向于西南旱灾是大气环流异常造成的、是气候变化的判断。“西南旱灾是大气环流问题,不是环境、生态问题。当然,干旱之后,肯定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影响。”
“很多证据表明,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农业、水资源等已产生可识别的影响。比如我国2008年初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直接原因不一定是气候变化引起的,但也没有证据证明这种极端气候事件与气候变化无关。气候变化可能会加重这种非常态变化,会引起更多更严重的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何建坤对本刊记者说。
针对气候变暖导致干旱发生的说法,张培群解释说,气候变暖是气候的长期变化,而西南旱情是一个相对时间尺度较短的事件。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气候异常的可能性会有所增加,但是二者之间没有直接联系。
气象专家指出,气候变化通常是由两方面形成的:一方面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暖,这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中已有明确阐述;另一方面,气候系统本身的自然变化也会导致气候变化。
五.脆弱的水利设施
陈宜瑜表示,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人力所不能阻止的,但防灾减灾是可以努力做到的。“我们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提高自身的抗灾害能力,把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这是通过努力可以做到的。”
长期从事自然资源和环境研究的孙鸿烈告诉本刊记者,西南地区的水资源非常丰富(比如云南,在全国水资源总量排名第三),但水资源分布不均,水利设施脆弱;另外,云南、贵州部分地区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了雨水蓄不住,地下水用不上的状况。
二.措施
首先要说明强降雨雪云层的形成过程,所有降雨雪都是由于海洋和陆地蒸发的水气及大气空间所固有水分形成的。含有大量能形成降雨雪的云层,在热高压气流或冷空气的作用下,运行到一定的地方达到饱和就开始下落,形成降雨雪区域(即便是干旱地区)。所有降雨雪都是因为路过地区的地形地貌及温度、地表湿度而形成降雨雪,如果经过的地区较干燥,就会把云层底部变成水蒸汽托起云层继续随风而动,如果所经过地区尚未饱和或不具备降雨雪条件,其降雨雪云层就会寻找适合降雨雪的地区降雨雪。如果某个地区经常没有途径降雨雪的云层,就会形成干旱。
掌握了降雨雪的原因,我们要控制强降雨雪就绝对不难。卫星云图告诉我们云层所在后,把握时机用大型直升飞机,调运鼓风机借助自然风向将云层吹到干旱地区,在施以补助措施解决干旱也就不成为问题了。其费用要比抗洪抢险、抗暴风雪救灾,抗旱保全苗节省许多许多。对此调云工程如按我所说的思路去做,出现损失我愿承担一部分费用,也希望一切有识之士能够大力支持。更希望党中央国务院能高度重视,不要以为国际没有先例就忽视这项工程的进展。事实上只要是做一次小规模的试验,用五六架次的飞机进行上中下立体吹动云层,就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使用空军教练飞行还可以一举双得。强降雨的季节即将来临,我们要抓紧试验力争避免大的灾害发生。
去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一直为干暖空气控制,温度异常偏高,影响我国西南地区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南支槽活动较弱,北方冷空气主要从偏东路径南下,很少能渗透到云南高原腹地,导致我国西南地区降水偏少,云南地区发生秋冬连旱。”肖子牛表示,“而这些与去年6月赤道中太平洋形成的厄尔尼诺事件有一定的关系,在厄尔尼诺的影响下,南海、中南半岛到西印度洋的对流活动受到抑制,不利于孟加拉湾和中南半岛以及云南地区的暖湿气团活动,导致降水偏少。”
导致西南五省市干旱的人为因素
大旱之时,救急当然是首先要做的。但从长远治本来看,我认为还要重新检点我们对西部的认识,那里是生态脆弱地区,能不能像目前一些地区那样盲目大开发?
西南大旱,上至国家总理,下至平民百姓都在为此着急。我想到的是,天灾如同人体的重大疾病,疾病往往不是一天两天得上的,一定有一个积累的过程。一个地区的气候变化,与本地生态系统的改变往往存在紧密的联系。
大力开发西部,曾是各级政府呼吁和努力做的事。西部的矿产在挖掘,西部的河流在开发,西部的原生态林变成了桉树林、橡胶林,西部的荒原变成了城镇。让西部的人民也富裕起来,无可厚非。但是西部生态的脆弱,西部物种的珍惜,以往西部人与自然是如果相处的?在挖掘时,开发时,种植时,建设时,我们认真地研究过西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吗?
西南大旱原因当然还有待全面去分析,不过,从已透露的信息看,还是可以发现一些人祸的蛛丝马迹,在抗旱的同时,这些因素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为了经济效益,西南一些省份一直在砍伐原生态林,大力种植橡胶林和桉树林,而这两种速生丰产林都被形象地称之为“抽水机”,大面积种植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涵水能力很差。此外,桉树还是“霸王树”,它生长了,其他物种会慢慢地退缩,最后造成桉树林都是地表光秃秃的,生态遭受颠覆性的破坏。根据有关有资料,云南橡胶林集中的西双版纳地区,上世纪80年代后,有雾日减少了30天,现在更减少了60天,说明当地湿润度下降,区域性气候出现变化。而现在,云南橡胶林面积达300万亩,桉树林的规划面积更达到3000万亩,如此庞大的生态系统改造是不是造成大旱的一个诱因?
此外,这些年,西南地区的水电站建设密集上马,一座水电站,就会对河流的流域生态带来重大改变,金沙江上游现在有“一库八级”电站在修建中和将要修建,上游对江水的蓄积,不仅让下游的河道干枯,也会使地下水位降低。而西南水电开发的总装机容量预计将达到几十个三峡大坝的水平,如此巨大规模的水电开发,将造成怎样的生态影响,它是否也是大旱的一个原因?
其实,且不说水电站对生态的改变,水电站对水资源的“挟持”,已明显成为旱情加剧的一大原因,最近贵州大旱就暴露出这样的一个案例:2009年上半年,水城县已建成投入使用的电站有雾龙河电站和加克电站。正在加紧施工的有顺场电站、何家寨电站、金狮子电站、乌图河二级电站、猴场电站等6个电站。水资源成了电站老板和产权人控制的砝码。农民灌溉用水必须看水电站老板的脸色。水电站的快速建成,加剧了当地民众与水电站产权人的水源争夺。
再有就是江河的污染。我曾到这次大旱的重灾区珠江上游采访,那里的江水简直就是黑色的,当地居民从河水中捞起淤泥晒干后可当煤炭用,称为“河煤”。这次大旱之时有记者驱车在贵州沿途采访,发现由于采煤业污染,当地许多河流放眼望去,绵延数十公里的水面上一片“漆黑”。一些当地“职业捞煤”队的农民,挥舞着长长的水瓢,将河中的淤泥捞起,等到风干了,这是可以卖钱贴补家用的。大旱之中,一滴水都弥足珍贵,可与此同时,大片大片水源因为污染无法饮用,这难道不值得警醒吗?
大旱之时,救急当然是首先要做的。但从长远治本来看,我认为还要重新检点我们对西部的认识,那里是生态脆弱地区,能不能像目前一些地区那样盲目大开发?种树、断河、污染再继续下去,明天和后天还会怎么样呢
高考模拟 1.干旱灾害是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下图反映了我国1950-1991年间不同区域干旱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写序号)并说明依据。
(2)分析②、③两区旱灾季节差异的原因。
(3)说明①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及其监测手段。
【参考答案】
(1)②区。依据:②区的旱灾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或B)、旱灾面积占全国旱灾面积的百分比(或C)均最高。
(2)②区:春季降水少;升温快,蒸发旺盛。③区:夏秋季受高气压(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
(3)森林火灾;遥感技术。
2.目前我国石漠化正在以每年2 500平方公里的面积扩大,其治理难度甚至超过沙漠化,并日益成为制约西南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顽疾。据遥感资料,贵州喀斯特地区目前石漠化面积已达5万平方公里,在1975年 ~ 1998年间平均每年扩大1800平方公里。广西石漠化面积已达4.7万平方公里,加上云南省,我国平均每年石漠化的面积约为2500平方公里,这个数字并不比沙漠化的扩张速度慢。
读某区域石漠化与森林覆盖率、生物多样性、人口环境容量统计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中曲线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2)从统计曲线的相关角度,分析石漠化产生的主要原因。
(3)试分析曲线②先升后降的主要原因。
[ 参考答案]:(1)石漠化面积 人口环境容量 生物多样性 (2)人类的不合理利用,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3)上升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自然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增多。
3.2010年西南地区持续干旱,旱情不断加重,受旱面积占到全国的83%。2010年中国西南大旱是2010年发生于中国西南五省市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一些地方的干旱天气可追溯至2009年7月。3月旱灾蔓延至广东、湖南等地以及东南亚湄公河流域。截至3月30日,中国耕地受旱面积1.16亿亩,其中作物受旱9068万亩,重旱2851万亩、干枯1515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526万亩;有2425万人、1584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读下图和资料,结合有关地理知识答:
(1)2010年西南地区的旱灾发生的省区主要是 。
(2)此次旱灾严重,试分析此次旱灾的成因?
(3)旱灾造成的影响有哪些?
(4)此次旱灾造成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我们应怎么做才能在以后避免或减少类似的灾情?
参考答案:(1)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重庆
(2)自然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只是极端气候事件多发;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西南地区为季风区,冬春季节为旱季,降雨少;气温较往年偏高,蒸发旺盛;地形崎岖,地表起伏大,地表水存留时间短;多为石灰岩分布区,容易渗水,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地表水储藏条件差。
社会经济原因:水利设施缺乏、老化和损坏严重;人们习惯靠天吃水,缺乏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
(3)农业受灾面积广,农作物歉收、减产、绝收严重;春耕困难;电力紧张;农作物价格(粮茶菜花)上涨;人畜饮水困难。
(4)开源: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开渠引水或修建输水管线;人工增雨;加强水库等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治理水污染,污水资源化。
节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节水意识;推广先进的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利用效率。
生态环保措施:保护植被;植树造林。
(北京市海淀区2010届高三第二学期期中文综) 自2009年秋季至今,我国西南地区遭遇旱灾,局部地区遭遇百年一遇的严重旱灾。据图3回答4、5题。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特旱地区分布在云、贵、川三省
B.该区域旱情严重程度由南向北递减
C.此次旱灾是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形成的伏旱
D.降水持续偏少、气温偏高是导致旱灾的原因
5.中国气象局对此次旱灾进行了动态监测和预报,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①遥感 ②全球定位系统 ③地理信息系统 ④数字地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参考答案:4.D 5.C
6.(广东韶关市2010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试) 阅读下列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7分)
材料一 珠江水系示意图
材料二 2009年秋季以来,云南省发生自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秋、冬连旱,2009年9月1日至2010年3月10日全省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58.8%,干旱区土壤处于严重缺墒状况。目前干旱仍在持续发展,并已经演变为秋、冬、春连旱。据预测,全省大部自3月16日至4月15日间仍将持续气温偏高、降水偏少的趋势。从目前趋势分析,雨季到来以前全省干旱解除的可能性不大,云南极有可能出现秋、冬、春和初夏连旱的局面。截至1月30日,云南全省作物受旱面积1755万亩,有385万人、209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城市供水主水源水库蓄水严重不足,城区供水困难,昆明、曲靖、香格里拉等地近日连续发生山火……
(1)试比较红水河段和珠江河段的自然地理特征的异同点。(10分)
(2)除了干旱外,试列举红水河段和珠江河段的主要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8分)
(3)据报道,蔗糖、云南特产药材、普洱茶和深圳等地的花市价格上涨。试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3分)
(4)本次西南地区特大干旱将对珠三角地区带来怎样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
6.共27分
(1)相同点:气候均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自然植被均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河流水量均丰富。(3分)
不同点:红水河段——地形多山,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土壤相对贫瘠。(4分)
珠江河段——冲积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土壤肥沃。(3分)
(2)8分
红水河段 珠江河段
主要自然灾害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洪涝、台风等气象灾害
主要环境问题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 (水、大气、固体废弃物等)环境污染严重
(3)该地区是我国甘蔗、云南特产药材、普洱茶和花卉的重要生产基地,由于旱情持续,致使这些作物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市场供不应求,从而导致价格上涨(3分)
(4)河流径流量减少,导致各种供水紧张,航运受影响,珠江口可能出现咸潮;河流径流量减少,水电站发电减少,影响西电东送,从而导致珠三角地区能源紧张(6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㈧ 哪位仁兄给我弄一分 2010年高考地理焦点之聚焦海地地震附有题的、比如地震成因、海地国家历史介绍等

2010年高考地理热点:聚焦海地大地震
一、时事焦点
材料一:海地地震震况:
时间:当地时间1月12日16时53分,北京时间1月13日5时53分。
地点:震中距离首都太子港约16公里
震级:7.3级,是海地200年来最强地震
震源深度:8公里
人员伤亡:海地总理13日称,强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可能高达20万。
材料二:地震示意图
材料三:地震回眸百年来世界重大地震
1905年4月4日,克什米尔地区发生8.0级地震,造成1.88万人死亡。
1906年8月17日,智利瓦尔帕莱索港地区发生8.4级地震,致使2万人死亡,损失达2.56亿美元。
1917年1月20日,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发生地震,死亡1.5万人。
1920年12月16日,中国甘肃发生8.6级地震,死亡10万人。
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地区发生里氏7.9级大地震,死者和下落不明者共达14.2万人。
1935年5月30日,巴基斯坦基达发生7.5级地震,死亡5万人。
1948年6月28日,日本福井发生7.3级地震,死亡5131人。
1970年1月5日,中国云南发生7.7级地震,1万人死亡。
1976年7月28日,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7.8级地震,造成24.2万人死亡,重伤16.4万人;唐山市97%以上的建筑倒塌,全市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中断,直接经济损失人民币30多亿元。
1978年9月16日,伊朗塔巴斯镇及周围许多村庄被一场震级在里氏7.5级至7.9级之间的大地震夷为平地,造成1.5万人死亡。
1995年1月17日,日本重要工业区阪神地带发生里氏7.2级强烈地震,造成6000多人死亡,2万多栋房屋倒塌、烧毁,34万人无家可归,损失960亿美元。这也是日本半个世纪以来破坏最严重的一次地震。
1999年8月17日,土耳其西北部城市伊兹米特发生里氏7.4级地震,造成1.7万人死亡,4.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00亿美元。
2003年12月26日,伊朗东南部克尔曼省发生里氏6.8级地震,造成3万多人死亡;位于古丝绸之路的巴姆古城有70%的住宅被夷为平地;有2500多年历史的著名砖体建筑巴姆古城堡基本坍塌。
2004年12月26日上午8点:印度洋发生8.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232010人遇难失踪。政府和国际机构承诺捐助69亿美元的援助,全球私人捐金额则达到至少45亿美元。
2005年10月8日:南亚次大陆北部发生7.6级强烈地震后,巴基斯坦、印度和阿富汗又发生强烈余震。巴基斯坦官方证实死亡人数为20745人,但非官方地震死亡估计人数超过5万人。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汶川发生8.0级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这次地震危害极大,超过8万同胞遇难,近40万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8452亿元。

二、热点透析
(一)海地概况
1、海地位置示意图
2、海地国家简介
自然地理:面积27797平方公里。位于西印度群岛海地岛(伊斯帕尼奥拉岛)西部。东邻多米尼加共和国,南临加勒比海,北濒大西洋,西与古巴和牙买加隔海相望。是东加勒比海岛国,海岸线长1080余公里。全境3/4为山地,仅沿海与沿河有狭窄平原。全国最高峰为拉萨尔山脉的拉萨尔山,海拔2680米。主要河流有阿蒂博尼特河,该河谷地为重要农业区。北部属热带雨林气候,南部为热带草原气候。
人口:1000多万。黑人约占95%,黑白混血人种和白人后裔占5%。官方语言为法语和克里奥尔语,90%居民通用克里奥尔语。居民中信奉罗马天主教的占80%,信奉新教的占5%,其余信奉耶稣教和伏都教。农村中盛行伏都教。
首都:太子港(Port-au-Prince)
海地是拉丁美洲最早摆脱殖民统治、取得政治独立的国家。海地是全球最贫穷的国家之一,75%的人生活在赤贫状态下,全国仅20%居民能用上自来水,文盲率高达80%。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二)海地地震发生的原因
海地地处两大地壳板块交界处的断层地带,属强烈地震多发地区。海地地处加勒比板块和北美板块交界处。地震由这两大板块东西向运动时的相互碰撞引起。
(三)造成巨大破坏的原因
海地处于地震频发区,震源浅和震中靠近城市是此次地震破坏力巨大的两大原因。这次地震的震源距地面大约10公里,震源深度“非常浅”。这次地震发生处“恩里基约—芭蕉园”地质断层带持续缓慢移动,先前发生过多次地震,包括1860年一次地震和17、18世纪的几次强震。除地质原因外,建筑不够结实等人为因素也是导致地震伤亡惨重的原因之一。
海地不少建筑物没有按照抗震标准建造,难以抵挡强震冲击。
海地建筑抗震性能不足归因于经济因素。海地作为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无法投入大量资金防震、抗震。
(四)地震及相关地质灾害知识
1、地震的产生和类型
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地震大小用里氏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释放能量增加约30倍。按震级分类为:微震(3级以下)、破坏性地震(5级以上)。地震与地质构造有关,有活动性断层的地区。主要分布在①环太平洋地震带。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
(1)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4)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5)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2、地震前兆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与地震孕育有关的现象称为地震前兆、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早就开始认识到地震是有前兆的,并留下了丰富的关于地震前兆的记载。例如:1739年宁夏银川地震以后,有人就总结出地震与井水变化、动物不安、震前地下发声、天气反常现象之间可能存在某些联系。
古书《隆德县志》上出记载了古人总结的六种地震前兆现象。现代地震科学的深入研究表明,地震之前确实存在多种多样的前兆现象。地震前兆分为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
(1)地震的宏观前兆
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宏观前兆,简称宏观前兆。比较常见的有,井水陡涨陡落、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温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变化,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动物的习性异常,临震前的地声和地光等。
宏观前兆在地震预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975年辽宁海城7.3级地震和1976年松潘一平武7.2级地震前,地震工作者和广大群众曾观察到大量的宏观异常现象,为这两次地震的成功预报提供了重要资料。
不过也应当注意,上面所列出的多种宏观现象可能由多种原因造成,不一定都是地震的预兆。例如;井水和泉水的小组涨落可能和降雨的多少有关,也可能受附近抽水、排水和施工的影响,井水的变色变昧可能因污染引起,动物的异常表现可能与天气变化、疾病、发情、外界刺激等有关,还要注意不要把电焊弧光、闪电等误认为地光,不要把雷声误认为地声,不要把燃放烟花爆竹和信号弹当成地下冒火球。
—旦发现异常的自然现象,不要轻易作出马上发生地震的结论,更不要惊慌失措,而应当弄清异常现象出现的时间、地点和有关情况,保护好现场,向地震部门或政府报告,让地震部门的专业人员调查核实弄清事情的真相。
(2)地震的微观前兆
人的感官无法觉察,只有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测量到的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微观前兆,简称微观前兆,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地震活动异常。大小地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大地震虽然不多,中小地震却不少,研究中小地震活动的特点。有可能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
地形变异常。大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地区的地壳可能发生微小的形变,某些断层两侧的岩层可能出现微小的位移,借助于精密的仪器,可以测出这种十分微弱的变化,分析这些资料,可以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
地球物理变化。在地震孕育过程中,震源区及其周围岩石的物理性质可能出现—些变化,利用精密仪器测定不同地区重力、地电和地磁的变化,也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
地下流体的变化。地下水(井水、泉水、地下层中所含的水)、石油和天然气、地下岩层中还可能产和贮存一些其它气体,这些都是地下流体。用仪器测地下流体的化学成份和某些物理量,研究它们的变化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
3、其它地质灾害
A.火山喷发
(1)定义: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
(2)火山构造教材图:火山锥、火山口及火山通道。
(3)按活动情况可分为:
活火山:在人类历史时期作周期性喷发的火山。
死火山:在人类历史时期以前喷发过,迄今为止没有喷发过的火山。
休眠火山:在人类历史时期长期熄灭,有时又突然喷发的火山。
强烈火山:喷发有很大的危害性,主要是由火山灰、火山熔岩造成的。
B.滑坡和泥石流
(1)定义: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含有泥砂、石块以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
(2)危害:
滑坡会破坏或淹没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可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3)滑坡和泥石流是我国分布较广的自然灾害。
其原因有:①我国山区面积占陆地国土总面积的2/3,地表的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②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地表结构遭到破坏。
C.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1)一个地区的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它们在成因上是有关联的。
如我国川滇黔接壤地区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
(2)在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
如地震诱发地裂、火灾、海啸、滑坡、疫病蔓延等。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诱发地质灾害。
如破坏植被,泥石流日益频繁;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
D.地质灾害的防御
(1)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如监测世界100多座火山活动,掌握火山喷发前兆(地震频繁、地温升高等),力求预测火山喷发的时间。我国正在启用27个地震监测台网。
(2)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如我国一半以上的省区颁布了防震减灾的地方性的法规。
(3)实施一些预防措施。
如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恢复地表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等。

三、高考点击
1、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四种灾害的成因以及各地质灾害之间相关性的原因和表现;
2、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重大危害,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意义;
3、人类目前防御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

四、高考演练
1.岩石发生断裂引起地震的地方叫( )
A.震中 B.震源 C.震中距 D.震源深度
答案:B
2.关于地质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对地表形态的破坏作用 B.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表现
C.是引起地表形态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 D.一般进行的都很迅速、很激烈
答案:C
3.下列有关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上有三大地震带,即:地中海地震带、喜马拉雅山地震带和太平洋地震带
B.5~8级地震相差60倍
C.地震发生,震动最强烈处是震源
D.地震是一种最严重的地质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答案:D
4.下面有关火山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目前发现在太阳系中除了地球外,月球、火星等天体上也有火山活动
B.在人类历史时期长期熄灭,有时又突然喷发的火山,称为活火山
C.火山喷发给人类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因此有百害而无一利
D.火山喷发出的物质就是高温岩浆
答案:A
5.由外力作用引发的地质灾害是( )
A.地震 B.火山喷发 C.泥石流 D.台风
答案:C
6.下列关于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一次地质灾害发生过程中,决不会诱发其他灾害
B.一个地域内的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具有关联性
C.对容易发生滑坡的坡面应实行植树造林等生物措施
D.建立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主要是针对台风和气象灾害来说的
答案:B
7.下列对地质灾害的防御叙述错误的有( )
A.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B.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C.实施一些预防措施
D.对地震的监测主要是通过气象卫星雷达监测其活动
答案:D
8.读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分布图,回答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地区是地震和泥石流的多发地区,在川、滇、黔交界地带形成了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这是因为 。
(2)此图说明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具有 性。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诱发地质灾害。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 (地质灾害)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是造成 (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
答案:(1)该带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震级高。由于地壳活动强烈,山体中断裂发育,岩体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突发
(2)关联
(3)泥石流 滑坡
9.海地地震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原因是什么?
答案:震级较大,震源深度浅,在地下八公里处。建筑物没有按照抗震标准建造,难以抵挡强震冲击。缺乏有效的灾情监测预警系统,也无法投入大量的资金抗震,地震发生后的处理机制未有效建立,减灾能力较弱

五.高考文综

地理学科:

1.海地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自然资源、工农业、人口分布、宗教等);

2.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措施;

3.地震产生原因、类型及逃生;

4.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二.能力提升

【原创】美国地质勘探局宣布,加勒比岛国海地(18.5ºN,72.5ºW)周边海域12日下午发生里氏7.0级强烈地震。报告显示,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12日下午4点53分。来源:新华网。据此回答1—3题:

1. 当海地地震发生时,格林尼治时间是( )

A.2010年1月12日21点53分 B.2010年1月13日20点53分

C.2010年1月12日19点53分 D.2010年1月13日21点53分

2.当海地地震发生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寒潮、暴雪正在肆虐我国 B.中国北极黄河站出现极昼现象

C.咸海水位达一年中最高 D.巴西高原草木凋零

3.当海地地震发生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大体接近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原创】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1月19日报道,海地总理让-马克斯·贝勒里夫日前表示,根据目前的统计数据,已经发现的地震遇难者已达7.2万人,贝勒里夫预计,太子港遇难者可能多达15万人,此次地震遇难的总人数可能高达20万人。据此回答4—5题:

4.此次海地大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震级较大,震源深度深

B.震级较小,震源深度浅

C.震级较大,震源深度浅

D.震级较小,震源深度深

5. 根据地震的成因,此次地震属于 ( )

A.构造地震 B.火山地震

C.诱发地震 D.塌陷地震

【原创】6.新华网太子港1月20日电 海地时间20日晨6时03分,太子港发生里氏6.1级余震,去年,我国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的大地震。两者相比,地震比数最接近的是( )。

A.2倍 B.30倍 C.60倍 D.900倍

【原创】13.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加勒比海岛国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下午4点53分发生里氏7.3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约10公里,震中离海地首都太子港只有15公里。海地位于加勒比板块和北美板块交界处,海地地震是由于沿着加勒比海板块和北美洲板块之间的断层所引起。另据美国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称,该中心已发出海啸警告,海啸可能波及距震中大约100公里范围内的地区,将影响海地、古巴、多米尼加、巴哈马等国。这次地震预计将影响300万人,海地总理让-马克斯·贝勒里夫预计,太子港遇难者可能多达15万人,此次地震遇难的总人数可能高达20万人。

(1)根据材料,分析此次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原因。

(2)根据材料分析海地地震产生的原因。

(3)试分析此次地震没有引起海啸的原因。

【参考答案】

1A.2A.3D.4C.5A.6D.7C.8A.9C.10B.11A.12D.

13.(1)震级高;震源深度浅;处于地震频发区;震中靠近太子港,太子港人口密集;海地的房屋质量差,建筑物抗震能力差;海地内乱不断,长期依赖国际援助,自救能力差;缺乏有效的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2) 海地位于加勒比板块和北美板块交界处,属于地震频发区,地壳运动比较活跃。世界上其他地方发生的地震大多是一个板块俯冲到另一板块下导致,而此次强震却是两大板块发生水平运动碰撞所致,这种类型的地震通常震源较浅,并能释放巨大能量。

(3) 地震引发海啸通常需要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震级足够大,震源深度较浅;地震发生在陆地和海洋交界处;以及震源断层的错动方式为垂直方向的运动。海地地震的发生是由于震源断层在水平方向上的平行错动,因此,海地地震不具备震源断层条件,不会引发海啸。

㈨ 快高考了,地理..

大洲和大洋
地球表面积,总共五亿一;
水陆百分比,海洋占七一。
陆地六大块,含岛分七洲;
亚非南北美,南极大洋欧。
水域四大洋,太平最深广;
大西“S”样,印度北冰洋。
板块构造学,六块来拼合;
块内较稳定,交界地震多。

大洋和大洲的位置
洋以洲为界,洲以洋分野。
太平洋为四洋首,位于亚澳两美间。
大西洋西南北美,东岸临界欧与非。
印度洋临亚非澳,南部三洋水相连。
北冰洋面为最小,亚欧北美三洲环。

七大洲分界和位置
地表十分陆占三,亚欧非洋两美南①。
亚欧两洲本一体,乌拉高加分两边②;
亚非原本相结连,苏伊运河来割断③;
亚洲北美隔水望,白令海峡在中间;
中美南北来牵线,巴拿运河又阻拦④;
数大洋洲面积小,似断不断亚下边。
亚欧非洋东半球,南北美占西半边,
唯有南极搞独立,冰层覆盖称高原。
①洋,大洋洲。两美,南美洲和北美洲。南,南极洲。
②乌拉,乌拉尔山脉和乌拉尔河。高加,高加索山脉。
③苏伊运河,苏伊士运河。
④巴拿运河,巴拿马运河。

七大洲地形
亚洲
亚洲地形杂,中高四周洼。
冲积平原广,山地高原大。
江河放射流,水资源可夸。
欧洲
半岛缘海多,形体分节肢;
山地居南北,中部平原低;
地形平原主,海拔倒第一。
北美洲
东部高原联山地,西部山地接高原。
东西相间高大陆,世称湖海在其间。
南美洲
安第斯山雄踞西,东部平原高原区。
地形多为世界最,高原平原列首位。
西部山脉为最长,亚马逊河流域广。
热带雨林居世首,草原要数潘帕斯。
非洲
平均海拔六百米,号称大陆高原洲,
东部高原连一体,西部沙漠平原有。
大洋洲
面积小,分两区,
一大陆,二岛屿。
大陆东西高,中部是盆地。
南极洲
四周环三洋,多年冰雪积;
超过二千米,海拔数第一。

海底地形
浅海大陆架,外缘大陆坡;
洋盆海沟岭,洋底不可测。

天气和气候
天气:短时阴晴雨雪冷热风
气候:多年平均春夏和秋冬

气温分布规律
气温分布有差异,低纬高来高纬低;
陆地海洋不一样,夏陆温高海温低,
地势高低也影响,每千米相差6℃。

地球气压带
高气压带四,低气压带三:
南北五度间,高温气上翻,
赤道低气压,降水造方便;
南北三十度,气流下偏转,
副热高气压,少雨常干旱;
极地气压低,靠近两极点;
南北六十度,副极低压然。

地球风带
气压带相隔,风带共有六:
信风赤道搂,东风两极出,
南北西风带,四十、六十度

降水分布规律
赤道热,降水多:
两极寒,降水难。
回归线,分西边;
陆西岸,副高带,
信风吹,降水亏;
陆东岸,季风故,
气候温,降水富。
中纬度,居内部;
距海远,气候干。

影响气候的因素
影响气候因素,四个方面兼顾;
纬度位置第一,赤道两极悬殊;
其次要看海陆,远海夏季干酷;
地形也很重要,高寒背风雨勿;
洋流不可低估,暖流到来水富。

陆地自然带分布与特征
地表气候不一般,植被动物随着变。
九自然带分布谈,热温类型各有三;
亚寒苔原冰原带,另外高山垂直变。
热带雨林赤道边,高温多雨树参天;
猩猩猿猴时常现,河马大象不少见。
热带草原夹两边,非洲南美最广泛;
干湿两季南北反,稀树密草动物欢;
狮犀斑马长颈鹿,干季向着水草迁。
热带沙漠回归线,非澳两洲最大片;
草木稀少多沙丘,鸵鸟骆驼耐饿旱。
温带沙漠居陆间,亚美澳非都可见;
夏季高温冬季寒,植被较少能耐干。
温带草原四季显,多位北半球中间;
雨水较少草尤短,黄羊野兔最常见。
温带森林阔叶繁,熊猫梅花鹿罕现。
北部亚寒针叶林,松树云杉能耐寒;
亚美北部欧大半,动物冬夏羽毛换。
苔原气候冬长寒,亚欧美洲最北边;
植物地衣和苔藓,特有动物驯鹿焉。
南极冰原和冰山,企鹅海豹近海岸;
北极点与格陵兰,白熊海象不畏寒。

世界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生存条件;
耕林草建,伐垦泛滥,
流失沙化,人增地减,
采取措施,齐抓共管。
水资源
地球水多,海水大片;
只能利用,淡水资源。
河湖地下,分布有偏;
满足需要,比较困难。
保护资源,节用当先;
植树造林,防治污染。
海水淡化,为期较远。
森林资源
森林用途:提供材木,
含蓄水源,增加湿度;
防风护田,保持水土;
调净空气,①“自然调度”。
保护资源,植伐同步。
①调,调节大气成分。净,净化。
矿产资源
矿产种类实不少,煤铁石油最重要。
俄巴中澳印加美①,七国铁矿储量高;
煤矿要数中美俄,亚欧北美煤质好;
石油分布很集中,中东俄美中墨英。
①巴,巴西。印,印度。

世界人口分布
世界人口居住,亚洲东部南部;
北美东部欧洲,人口稠密在数;
地属沿海平原,气候湿润温暖;
农业历史悠久,工交城市发展。

世界主要语言
世界民族二千,多有自己语言。
汉语使用最多,亚洲中国东南①;
英语使用面广,英澳北美印度;
俄语比较集中,拉美西语侵占②;
法语世称美丽,主要法国内焉;
阿拉伯语亚非,国际重要语言。

世界三大宗教
世界宗教三,佛基伊斯兰。
基督徒十亿,欧美洋广泛①;
佛教源印度,回真伊斯兰,
六亿穆斯林,亚非最多见。
①欧美洋,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㈩ 地理时事20则(每则300字左右)

1、地质灾害:2011年5月9日发生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滑坡事件,事件造成22人死亡、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50万元。国土资源部认为,根据调查,滑坡灾害产生的原因与所处的地层岩性、地形地貌、降雨、采石场开采等因素有密切关系。2011年7月5日发生在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岩质崩塌事件,主要原因是,当地岩质结构特点以及连续强降雨是造成本次灾害的主要原因。2011年9月17日发生在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的特大黄土滑坡,土质情况以及连续强降雨是造成此次灾害的主要原因。2012年全国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发生的数量和危害情况可能与常年持平,局部地区可能加重。南方大部分地区,尤其是西南、中南和东南沿海以及西北部分地区仍然是地质灾害发生和危害的重点地区。地质灾害全年均有可能发生,汛期相对集中,其他时段时有发生。要求:各地建立健全群测群防体系、确保信息通畅,及时应对出现的灾情险情。

2、西昌、酒泉、太原是我国内陆的三大卫星发射基地。据新华社西昌2011年12月2日电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十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这是北斗导航系统组网的第五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这次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时间及相关内容、发射地点的选择、导航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的功能及地理信息系统

3、新华社“雪龙”号4月5日电北京时间5日21时左右,“雪龙”号科考船在上海长江口锚地下锚,并将于8日停靠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在航行5个多月、2.8万余海里之后,“雪龙”号终于凯旋“回家”。“雪龙”号于2011年11月3日从天津正式起航,11月11日越过赤道进入南半球,11月底到达南极中山站,先后完成了中山站及长城站的货物卸运。第28次南极科考执行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一船三站”考察任务,历时163天,安全完成了航行任务。“雪龙”号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4次成功驶过以狂风巨浪著称的西风带,两次越过零度经线,共经过12个时区,总航程约2.8万余海里,其中冰区航行3900余海里。

4、逆势飙升的油价,作为世界最主要的能源品种,油价逆势飙升背后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这其中既有中国、印度等石油进口国需求的大增,也包括欧佩克等传统石油出口国对产量的限制,尤其是利比亚的动荡加剧了油价的上涨。与此同时,为了保持石油供应,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又加速发展从页岩和焦油砂中提取重质油这两种成本高昂的开采方式。在德国等国家,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装机量正逐渐上升。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普遍不景气,补贴减少,英国的幅度为甚,而西班牙政府甚至因为下手太重。

2011年,在陆地油田产量渐衰、经济形势低迷以及全球变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努力”下,“向北极进军”成为美国、挪威等国家石油行业的潮流口号。

5、智利地震:北京时间3月26日6时37分全球最大产铜国智利中部马乌莱地区发生里氏6.8级地震,造成部分城市电力中断,业内人士认为鉴于智利大铜矿分布在北部,对铜供应市场不会产生大的影响,对短期铜价市场或产生震荡影响。纬度:-35.1°经度:-71.9°深度:30 千米震级:7.1

当地时间2011年2月22日中午12时51分,新西兰第二大城市克莱斯特彻奇发生里灾区现场(20张)氏6.3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距离地表仅有4公里,属于浅源地震。

6、2011年4月28公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关数据: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995327人,增长81.03%。 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以女孩为100)是118.06,这个数据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出生人口性别比116.86提高了1.2个百分点。

7、2011年7月21日,“阿特兰蒂斯”号完成谢幕之旅,美国的
航天飞机项目正式落幕。8、2011年7月,非洲东北部的“非洲之角”地区遭遇60年罕见大旱。
9、利比亚局势10、2011年10月份,世界人口达到70亿
11、苏丹南方独立改变非洲版图12、

#2012高考热词#
高铁里程第一:高速铁路,简称“高铁”,是指通过改造原有线路(直线化、轨距标准化),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00公里以上,或者专门修建新的“高速新线”,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50公里以上的铁路系统。目前,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达7055公里,我国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