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水资源案例分析
⑴ 初中地理题:提出三条以上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办法
1、积极开发地下水;
2、引用其他地方的水资源,例如:南水北调等
3、提倡节水、合理用水政策。
4、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⑵ 水资源平衡·案例分析
水资源的抄可供给量与其开袭发技术水平有关;实际需水量与生产发展程度、人民生活水平及水资源利用技术等有关。故在不同时期可供水量与实际需水量是可变的,供需关系可能出现3种情况:①供大于需。说明可利用的水资源尚有一定潜力;②供等于需。是较理想的供需状态,说明水资源的开发程度适应现阶段的生产、生活需要;③供小于需。说明水资源短缺,需立即采取开源节流等措施,以缓解供需矛盾。[1]
⑶ 关于水资源在利用中的问题的地理论文(3000字)
黄河治理方略
摘要:治黄方略为我国历代安民的决策课题。本文针对“水少沙多”这两点黄河难治的症结,指出减少入黄沙量的治本之策为采用现代工程措施,将黄土高原水土严重流失区整治成错落有致的相对平原,改变其侵蚀地理环境。同时提出了与外流域调水结合的综合治理方略,把黄河下游河道作为淮河及汉江上游洪水的入海通道,增加黄河过洪能力,小浪底水库也可乘机排沙入海。
关键词:黄河 治理方略 泥沙
1 引言
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是包括长江在内的其它河流无法比拟的,她流经中国腹地,诞生了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既得益于黄河与黄土的哺育而生息繁荣,又受害于黄河与黄土相伴造成的黄河下游河道“善淤、善决、善徙”而治水不止。在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史中,有很大的篇幅都与黄河治理有关。在历朝历代,治黄方略如何制订均是我国安民的决策课题。倍受后人推崇的最早的治黄成功事例是传说中的大禹治水。他改进了共工和鲧“ 围堵障水”的作法,采用“疏川导滞”之策,平息了水患。这一传说,实际上是对先民治河的总结[1]。从周以后的文献记载中,可证实防御洪水的黄河大堤的雏形远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前即已存在。以后诸侯国家兴起,可以组织更多的人力、物力,从一时一地出发,在大河两侧出现各自为政、甚至以邻为壑的堤防。规模比较大的和比较长的就成为我国早期的长城了。文字记载十分确切的是在西汉汉哀帝即位之初贾让提出的治河三策,是继鲧、禹之后较早提出创见并且见于正史记载的重要治黄方略。贾让当时面对的黄河下游河道“河高出民屋”,已是“地上悬河”,堤防宽窄很不一致,布局更是混乱,所以他最不主张的下策是筑堤治河。三策中的上策主张放弃旧有河道,人工改道北流。他认为“此功一立,河定民安,千载无患,故谓之一策。”中策主张开渠引水,分洪入漳。“此诚富国安民,兴利除害,支数百岁,故谓之中策。”限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贾让三策均没能认真实现。东汉王景的宽河行洪之策得到了大规模实施。他选定行河路线较优的线路,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修渠筑堤,并利用沿河大泽进行放淤,取得了无重大改道变迁的成就,一直倍受后人赞赏。但是这种安澜毕竟是相对的,大量的泥沙淤积,至少隋唐五代出现了泛滥决口,更不可能有“千年无恙”的史实。值得借鉴的是明朝潘季驯“束水攻沙”的治河理论与实践。他主张南北两岸“坚筑堤防”,努力完善堤防系统,如用缕堤束水攻沙,用遥堤约束洪水泛滥,用格堤阻止滩区行洪并促进滩地落淤;为防御大洪水,又修建滚水坝分泄水。并且在当时黄河南流的条件下,充分利用淮河之水,借助洪泽湖的调节能力“蓄清刷黄”。潘季驯治河实现了由分流到合流,由治水到治沙两个转折,抓住黄河泥沙淤积这个根本问题,显然这一点是很高明的。因此,在他之后的明、清治河举措,多遵循他的治河原则。他的治河思想和方法甚至影响至今。但黄河河床仍继续淤高,泥沙灾害日益积累,以致于1855年发生了铜瓦厢决口改道的剧变。
黄河治理开发真正取得巨大进展是最近50年的事,黄河已开始变成为人们兴利造福的河流。总结治黄成败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认为采用“拦、排、放、调、挖,综合治理”等措施,标本兼治,近远结合,可以妥善解决泥沙问题;采取“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方针,可以有效地控制洪水。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形成一个防洪减淤的工程体系。显而易见,如此治黄已将黄河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治理对策,人们对黄河的研究与治理实践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昔日千疮百孔的黄河大堤,而今变成了宏伟的“水上长城”,成为海河与淮河的分水岭,在人们的努力下,取得了连续52年伏秋大汛不决口的奇迹和综合治理开发的丰硕成果,治黄成就举世公认。然而黄河毕竟是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400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以来,历经多少前辈的治河实践,一直未能改变黄河这条泥龙恣意游荡的脾气。史书上清晰出现着2600多年里黄河泛滥1500次、改道26次的记载。下游决口泛滥范围,北抵津沽,南达江淮,纵横25万km2。频繁的决口改道,给两岸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害。而今,随着黄河流域人口急剧增长,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和人类活动强度大大增加,母亲河的忧患仍在。由于冲沙入海的水量大大削减,下游河床不断淤积抬高,行洪能力大大减弱,高滩滩面漫水机遇已与1855年铜瓦厢决口前的情况接近,河道已趋于预警高度,悬河形势极为严峻;严重威胁着下游两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另一方面,却又生发出季节性断流的灾患,自1972年以来的27年中就有21年断流,尤其90年代,年年出现断流。影响到依靠黄河供水的城乡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不仅直接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还带来了诸多的生态环境问题[2,3],如加重了河口地区土地盐碱化,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使黄河三角洲日渐贫瘠。黄河断流、洪涝灾害的环境恶化相互交
加,黄河安澜中隐伏着危机,治黄事业无比艰巨又任重道远。特别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黄河的演变,对黄河治理和开发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治黄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何使治黄事业更为符合客观的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亟待于我们继续探索和奋斗。本文在前人研究和实践基础上,就黄河的治理方略述一管见。
2 减少入黄沙量的治本之策
众所周知,黄河难治的症结在于沙多,而沙多的原因是黄土高原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该地区西为祁连山余脉,西北为贺兰山,东至管涔山及太行山,北起阴山,南抵秦岭,共有64万km2,海拔1000~1500m,相对高差100~300m,这是世界上黄土覆盖最深厚、黄土地形最典型的地区。特殊的边界条件下,中游暴雨是黄土高原土壤强烈侵蚀以及水土严重流失的动力因素,“愈冲愈陡,愈陡愈冲”[4],使黄土高原被切割得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每年来自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泥沙达10亿吨左右,土壤侵蚀模数可达20000t/(a·5km2),大量泥沙入黄,致使一些水库湮废失效,下游河道不断淤高,防洪压力日趋加重。不少人认为,黄土高原历史上曾经是植被良好的繁荣富庶之地,希望通过植树种草,改变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从而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但是也应认识到,黄河塑造出的华北大平原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中心地带,黄河早在远古时期就是一条多沙河流。《左传》引用周诗:“俟河之清,人寿几何!”表明更早的年代黄河已是相当浑浊,因为黄河沙多的自然现象应该比这句周诗要早得多。她所流经的中游地区,特别是现代界定的严重水土流失区中的大部分地区,自古即是自然条件极为严酷、水蚀风蚀最为严重的地区。这可以《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为证:“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萃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该诗生动地描绘了2000多年前大暴雨后山洪暴发时黄土高原土壤强烈侵蚀的自然景观。再如《禹贡》中所称:“禹别九洲, 随山浚川”,表明当时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已十分严重,大量泥沙入黄,使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日益严重,人们才会产生“随山浚川”(亦即随着山去导滞,疏浚上游的河道)的设想。原始的或常规的生产方式很难保证植物生长有良好的立地条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也就难以达到具有一定覆盖度的植被状况[5]。无论如何,对古代黄河中游地区植被状况的估计一定要考虑自然气候的制约影响。《诗经·大雅·云汉》描述了周宣王时大旱多年的情景:“旱既大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如
⑷ 关于中国水资源管理案例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替代的资源,是社会和经济 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随回着我国经济社答会的高速发展,出现了严重的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针对当前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严峻态势,本文首先介绍了国际上对于水资源管理的共识,提出水资...
⑸ 人教版 八年级的地理上册 水资源 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水资源是有限的,以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2、过程与方法:联系我国气候、河流等知识,分析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征、原因及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树立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原因。
三、教学难点:联系气候、河流等知识分析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原因。
四、教学方法:分析归纳法
五、课前准备:学生:对当地用水状况及主要水利工程进行调查。
教师:有关水污染、浪费的资料和三峡、南水北调的材料
六、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一个在海洋中遇难的人,漂流到一个荒岛上,他首先要寻找什么?
【出示板书】第三节水资源
【教师承转】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地球上的水储存在哪里?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读图3.16,思考讨论:为什么说水资源是有限的?
【出示板书】1、水资源是有限的
【教师引导】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来自哪里?
【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来自降水)
【教师承转】每年的3月22日为什么日。确定这一特殊节日的意义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教师引导】指导学生读书讨论,并交流已收集的资料。
【归纳总结】人口的增长 社会经济的发展 生活水平的提高 水污染
【教师承转】地球上的水资源不但是有限的,而且是短缺的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用实例说明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学生活动】结合搜集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小组代表发言。
【出示板书】2、全球水资源短缺
【教师提问】在我国城市中,购买纯净水、矿泉水饮用,已成为人们的消费时尚,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这是因为水污染的问题,我们需要清洁的饮用水。
【教师引导】请读图3.17想一想,造成水污染的原因是什么?
【归纳总结】水危机将成为最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之一。
【教师承转】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如何呢?
【出示板书】3、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教师引导】举例说明我国水资源危机的状况
【教师引导】全球水资源短缺和我国水资源危机的问题已引起世界和我国的高度重视,请阅读材料"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并思考下列问题:
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的时间分别是什么?
⑵、确定"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的意义是什么?
⑶、以1999年和2000年的主题为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学生活动】⑴、⑵较简单,⑶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后整理要点,以书面的形式在班内交流。
【归纳总结】水资源紧缺已经成为威胁我国未来水环境安全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必须强化水资源稀缺和节约意识。
【教师引导】造成我国水资源危机的原因除了以上外,还有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这是我们下一节课学习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学会分析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原因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联系我国气候、河流等知识分析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学会运用读图分析法解决实例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
三、教学难点: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
四、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
五、课前准备:了解当地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措施,搜集有关三峡、南水北调工程的材料。
教师:将全班分成八个小组,水资源分布图
六、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展示我国长江和淮河洪水泛滥和西北(北方)地区干旱的场景。
【教师提问】这些场景说明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分布不均
【教师补充】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和地区分布不均也是导致我国水资源宝贵的原因之一。
【出示板书】二、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
【投影图片】投影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地的降水量柱状图
【教师提问】你从图上得到什么信息?我国降水时间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它对河流的水量和汛期有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教师参与其中并作指导)
【教师引导】影响水资源的时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学生回答】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教师引导】归纳总结水资源时间分布规律。
【学生回答】夏秋多,冬春少。
【教师引导】水资源的分布特征对水资源的利用有什么影响?应采取哪些措施?结合当地实际说明。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让一名代表发言,回答不全面的教师引导和同学补充。
(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需要修建水利工程,调节径流,增加了水资源利用的困难等。沂水跋山水库、沂河橡胶坝等)
【投影】投影三峡水库风景图,让学生结合搜集到的资料,简要介绍三峡的功能,在班内交流,建立水资源时间分布特征联系实例加深水利设施在水资源利用中重要性的认识。
【教师承转】水资源在时间分布上不均,在空间分布上有何特征呢?
【教师引导】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28图,并做填充图册P26页第一题。
【投影】水资源空间分布图
【教师引导】对照图分析讨论: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学生回答】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教师引导】这种分布特征对水资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利用有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教师指导,总结回答,适时补充。
【教师引导】结合当地实际举例说明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应采取的措施?
【学生活动】当地可采取沟渠引水灌溉,通过指导读图P79南水北调示意,让学生举例说明,最后得出跨流域调水这一重要措施,并指导学生在班内交流有关南水北调的材料。
【教师补充】投影南水北调图,介绍有关南水北调工程的情况。
【展示投影】我国降水分布图
【教师引导】水资源空间分布与降水量分布有何关系?
【学生活动】归纳总结水资源空间分布的原因?
【教师引导】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蓄水、调水只是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合理用水,节约用水,请同学们回去以后调查一下家庭用水情况,总结一下,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合理用水和节约用水。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学会提出节水措施。
2、过程与方法:联系生产、生活,通过事实和资料说明。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节水的意识和习惯
二、教学重点:培养节水的意识和习惯
三、教学难点:如何联系生产、生活,通过事实和资料说明节水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资料说明法、讨论法
五、课前准备:学生:对工业、农业及家庭用水调查
教师:搜集有关节水措施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出示节水标志:让学生说明该标志的寓意,以此引入课题
【出示板书】:三、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资料展示】资料1 北京水价涨三毛
经北京市政府批准,自2000年11月1日起,北京市调整水价,居民用自来水价格每立方米由1.3元调为1.6元。
资料2 北京水价涨二毛经北京市政府批准,自2004年8月1号起,居民用自来水价格每立方米由1.6元调为1.8元。
【教师引导】如何看待北京市居民用自来水的价格调整问题?请同学们展开讨论。
【学生活动】从正反两方面讨论,然后选一名代表陈述,其他小组补充,教师注意引导。
【教师承转】水资源危机已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21世纪的主旋律。
【资料展示】请学生对农业、工业、家庭三方面的用水、护水调查,以小组为单位,依次在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面对工业、农业用水状况,请同学们提出节水和保护水资源的合理化建议。
【学生活动】结合工业、农业用水调查,小组展开讨论,形成要点。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承转】我们日常生活离不开水,但是对于家庭用水节约情况可能很多同学熟视无睹。下面,各位同学将各自家庭的用水情况在班内交流,然后制订节水计划。
【学生活动】每位同学分别展示自家的用水调查。(教材P84表)
【教师引导】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节水的常识,请同学们补充,全班同学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