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地理 » 高中地理综合效益

高中地理综合效益

发布时间: 2021-02-23 16:34:13

㈠ 如何提高高考地理综合题的答题效率

综合试题的设计通常有两个特点:
1.试题结构简洁,整合度高;均以少问题、小切口、高分值为特点,辅以图表,设问角度新,知识的有效整合度高。
2.设问角度大致为三类:
①描述该区域主要地理事物和现象以及它们的时空分布特征; ②分析该区域内的人文要素分布及原因;
③区域发展开放情况及其发展中的出现的问题、主导原因、整改措施等。 综合题的作答一般采取以下步骤:
1.审题。 一要细审题干,包括文字、数字、图例、比例尺、注记、图形等。二要细审问题,包括问题的角度、限制条件、所属的知识范畴等。
2.信息获取及解读。一要提取信息要全。要确保无遗漏;二是解读信息要准。要注意准确定位,找出关键信息进行合理判断与推理,挖掘隐含信息;三是运用信息要活。运用直接信息和隐含信息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题目所给的信息都要用到,如果某个信息没有用到,那就要引起注意了。
3.实现试题内容与储备知识间的调动和转化。答题时必须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赞成还是反对),然后调动储备的知识回答。
4.草拟腹稿和准确书写答案。打腹稿要根据试题的设问指向进行,对问题的认识要有大局观,做到层次清楚,详略得当。答题要注意全面完整,如成因问题有自然原因、人为原因;评价与影响类问题要注意“利”和“弊”的分析;地理规律类问题要注意“时”与“空”等。表述要合理规范,正确使用地理术语(特别是关键词),讲究层次性、逻辑性、序号化;卷面整洁。
总之,审题要慢,答题要快;答题要全面,卷面应整洁。
事实上,许多综合题的回答都是有模式可以借鉴的,在学习高中地理的原理时,我们常常会以某一地区的情况作为案例,在对这些案例的分析过程,事实上就是“建模”的过程;高考过程中,虽然不会考到相同的案例,但一般会考到相应的模式。
如学习鲁尔区时,我们掌握了分析传统工业区时,应从“盛、衰、治”三方面入手。分析“盛”,即分析传统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一般应从“资源、能源、水源、市场、交通”五方面进行,如近几年常出现的攀枝花钢铁工业区、东北辽中南工业区、美国东北工业区等,都应从这几点去考虑;分析“治”时,即对传统工业区进行的综合整治、以帮助其再生,一般应采取“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科技、改善交通条件、保护并治理环境”等措施。
在回答自然地理的有关问题时,记住一些常用结论,会使你少走许多弯路、节约大量宝贵的考试时间,如:某地北极星的高度即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太阳直射南(北)半球时,极昼地区的太阳从正南(北)方出、其余各地从东南(北)方出;刚好发生极昼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太阳直射纬度的2倍;海洋上等温线弯曲方向即洋流的流向;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则全球陆地等温线都向北弯曲(即点北陆北);在两条等值线之间,以大值闭合的等值线内部值大于大值,以小值闭合的等值线内部值小于小值(即大于大的、小于小的);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分析某地水能资源丰富时,一定要回答出该地河流的落差大、水量丰富。
分析某地泥石流多发时,一般要从地质、地形、气候、植被四方面进行,即地壳运动活跃、岩层破碎,以山地地形为主、起伏不平,降水丰富、且多暴雨,植被覆盖较差,符合上述四个条件的地区,极易发生泥石流灾害。
针对近几年频发的自然灾害,可采取如下措施:(1)加强监测,建立预警系统,及时预报;(2)加强教育,提高广大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3)建立健全灾害发生时的应急措施;(4)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如提高建筑物的防震强度、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加强护坡工程的建设等);(5)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自救、营救能力。
5 、描述一个区域的特征时,自然特征要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资源等方面入手,人文特征则应包括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人口与城市、对外贸易、文化生活等。
评价一个地区资源开发条件时,要从资源的丰富程度、交通的便捷程度以及距消费市场的远近等方面进行。
寻找解决资源短缺的措施时,要从开源、节流入手。如针对华北水资源短缺,可以采取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适量开采地下水等开源措施,也要采取节约用水、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工业等)等节流措施;此外,还要做好防治水污染的工作,防止出现水质型缺水问题。
分析某地发展种植业的自然区位条件时,要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四方面进行。一般种植业发达的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气候温暖湿润(或雨热同期),灌溉水源丰富,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分析影响某城市(城市群、城市带)形成和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时,要从地形、气候、河流三方面考虑,即地形平坦、气候宜人(温度适宜、降水适中)、临近河流(可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对外交通便利)的地区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水土流失、沙尘暴、荒漠化等问题的产生原因,可从物源和动力两方面入手;如水土流失的产生,首先要有疏松、缺乏植被保护的土地,其次要有水量丰富、动力充足的流水;即位于降水丰富的山区,地表又缺乏植被保护的地区,易发生水土流失。
对于环境污染的防治,首先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来源;其次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再次要发展循环经济,把污染物消灭或减少在生产的过程之中;对于非排不可的污染物,应加强污染物的治理,力争做到处理后无害排放;此外,植树种草,充分发挥生物的环境功能也是不错的选择。
发展循环经济的好处,一方面可以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从而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对于生态破坏问题,首先应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然后采取适当的生物措施(保护天然植被、扩大人工植被)、工程措施(护坡固沟、草方格固沙等)和农业技术措施(提高灌溉技术等)。
分析某地发展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的重大意义时,要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入手,即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经济),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社会),有利于当地减少污染物、改善生态环境、改善生活质量(生态)。
当然,利用相关模式进行答题时,一定要结合所给案例的具体实际,这样才会获得理想的高分

特别提示
1.在不特殊指明的情况下,回答意义影响类问题时,应当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答。 2.在回答某些条件分析类问题时,注意应答出有利条件以及不利条件。
3.作答地理综合题,应注意回答的有序性:学会采用分点作答;作答特征描述问题时,学会分阶段描述特征。
4.作答地理综合题,应注意回答的逻辑性:弄清各点作答的先后顺序;不出现答案中自相矛盾的地方

㈡ 地理什么时候要分析自然效益和经济效益

简单说一下,社会效益就是民生一类的,促进基础设施的完善。
经济效益说白了就是和钱有关,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等等。
高中地理答题的时候,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往往是分不开的。

㈢ 高中地理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都分别需要分析哪些内容

经济:就是指增加收入,增强实力,提高技术,优化产业结构等;
社会:与人文和生活有关,如提高生活水平,增加就业机会,完善基础设施等
生态:如优化环境、减少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㈣ 高中地理问题——立体农业是什么

立体农业的内涵
关于立体农业这一学术名词,早在20世纪初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J.R.smith教授曾概括为:立体农业是“种植业、畜牧业与加工业有机联系的综合经营方式。”目前我国有关立体农业的定义大体有以下3种表述:
狭义的立体农业
仅指立体种植而言,是农作物复合群体在时空上的充分利用。根据不同作物的不同特性,如高秆与矮秆、富光与耐荫、早熟与晚熟、深根与浅根、豆科与禾本科,利用它们在生长过程中的时空差,合理地实行科学的间种、套种、混种、复种、轮种等配套种植,形成多种作物、多层次、多时序的立体交叉种植结构。
中义的立体农业
是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水域中)或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进行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并巧妙地借助模式内人工的投入,提高能量的循环效率、物质转化率及第二性物质的生产量,建立多物种共栖、多层次配置、多时序交错、多级质、能转化的立体农业模式。
广义的立体农业
着眼于整个大农业系统,它包括农业的广度,即生物功能维;农业的深度,即资源开发功能维;农业的高度,即经济增值维。它不是通常直观的立体农业,而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与当前“循环经济”的概念相似。
上述3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对立体农业进行理论尝试,都是对传统平面农业单作的扬弃。第一种概念的边界只限于立体多层种植,是农作物轮作、间作、套作在现代农业技术下的延伸和发展,由于概念边界过窄,局限于种植业内部的山、水、田、滩、路的多维利用,忽略了兴起中的林牧(渔)、农牧(渔)复合种、养,以及庭院种、养加工,容易使立体农业同间作、套作混淆起来;第二种概念能够反映出当代中国立体农业的本质特征,它既有区域内垂直梯度的立体种养循环布局,又有单位面积(水体)立面空间的种养(加工)合理配置;第三种概念边界过宽,包容农、工、商综合发展,边界的无限延长无疑否定了立体农业本身的特点,造成与生态农业、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现代化之间的概念重叠和模糊,失去了立体农业存在价值。
经过以上分析,可把立体农业的概念总结如下:立体农业是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的新发展,是传统农业精华的优化组合。具体地说,立体农业是多种相互协调、相互联系的农业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在空间、时间和功能上的多层次综合利用的优化高效农业结构。
立体农业的模式和特点
立体农业的模式是以立体农业定义为出发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人类生产技能,实现由物种、层次、能量循环、物质转化和技术等要素组成的立体模式的优化。
立体农业的模式
构成立体农业模式的基本单元是物种结构(多物种组合)、空间结构(多层次配置)、时间结构(时序排列)、食物链结构(物质循环)和技术结构(配套技术)。目前立体农业的主要模式有:丘陵山地立体综合利用模式;农田立体综合利用模式;水体立体农业综合利用模式;庭院立体农业综合利用模式。
立体农业的特点和作用
立体农业的特点集中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集约”,即集约经营土地,体现出技术、劳力、物质、资金整体综合效益;二是“高效”,即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热量等自然资源的潜力,同时提高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三是“持续”,即减少有害物质的残留,提高农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质量,增强农业后劲,不断提高土地(水体)生产力;四是“安全”,即产品和环境安全,体现在利用多物种组合来同时完成污染土壤的修复和农业发展,建立经济与环境融合观。总之,开发立体农业、发挥其独特作用,可以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热量等自然资源的潜力,提高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缓解人地矛盾,缓解粮食与经济作物、蔬菜、果树、饲料等相互争地的矛盾,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通过间作、套作、混作等立体种养、混养等立体模式,较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的物质产量,从而缓解食物供需矛盾;同时,提高化肥、农药等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缓解残留化肥、农药等对土壤环境、水环境的压力,坚持环境与发展“双赢”,建立经济与环境融合观。

㈤ 高中地理 工业集聚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工业分散呢优缺点

一、工业集聚的优缺点:

优点:

①大规模和联合企业生产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②可共同利用基础设施,缩短交通运输线和工程管网,节省基建投资和降低生产成本;

③能综合利用原料、能源和“三废”资源,生产更多的廉价产品和减少污染;

④有利于专业化和协作化,便于生产经营管理;

⑤便于组织各种服务性与辅助性企业统一服务,减少社会消耗;

⑥便于男女职工适当搭配,可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

缺点:

①工业的集聚会使得当地的环境污染加重,不利于环境的保护;

②住房紧张,交通拥挤;

③环境达到饱和、地价工资上涨、用地用水紧张,出现争夺公共设施的现象;

④产业需要升级。

(5)高中地理综合效益扩展阅读

1、工业集聚产生的原因

(1)受地区地理条件和工业组合因素的影响,各地区工业集中与分散的程度有所不同。但在合理限度内,都能产生一定的社会经济效果。

(2)随着工业设备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引起同类生产在地理分布上的相对集中。

(3)由于联合企业和工业成组布局能带来外部经济的节省,必然引起不同类型企业的相互集聚。

2、工业分散产生的原因

(1)体积小、重量轻、价格昂贵的零部件,生产企业与产品组装厂之间的分散。

(2)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的复杂产品生产,其各种零部件:生产厂家也可以分布在许多地方,甚至形成跨地区、跨国的网络企业。

(3)老工业区用地、用水紧张环境污染严重,迫使部分企业迁出老工业区。

3、两者的趋向:

因受地区地理条件和工业组合因素的影响,各地区工业集中与分散的程度有所不同。但在合理限度内,都能产生一定的社会经济效果。随着工业设备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引起同类生产在地理分布上的相对集中;

由于联合企业和工业成组布局能带来外部经济的节省,必然引起不同类型企业的相互集聚。从生产联系角度来说是走向全球化,从生产规模角度是中小型企业会逐渐普遍,我国目前还缺少在世界范围内有较强竞争实力的大型企业,所以工业分散是未来的主要努力方向。

㈥ 高中地理,评价某事物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从哪里方面考虑

生态效益是指人们在生产中依据生态平衡规律,使自然界的生物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产生的有益影响和有利效果,它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生态效益的基础是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良性、高效循环。

生态环境中的诸多物质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虽然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运用不同的手段,主要利用生态环境中的部分物质要素功能,但也会引起其他物质要素的变化,使生态平衡状况处于不断地变动之中。毁林垦荒、围湖造田、乱排“三废”、过量使用化学制品、捕杀野生动物,虽然可给人类带来经济效益,但也仅是眼前的、局部的、短期的经济利益得以满足;而由上述行为造成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环境污染、食物链中断、物种减少、资源短缺、使生态失衡灾害不断,给人类全局的、长远的、持久的经济利益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是可以统一的。只要在生产经营者和生态环境相结合进行经营活动中,突出其三个特征,就可以获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

一是突出其社会性,要从微观入手严格宏观调控。发展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个人的事情,可以说生态经济是全民经济。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一方面要求人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从自身做起保护和促进生态平衡,使社会再生产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发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国家密切关注微观经济动态,及时采取有力措施,严格调控人们的利益关系,预防和制止某些利益群体在谋求自身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出现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二是突出其历史性,要在发展生态经济过程中,继承前人优秀成果,探索新的办法注重不断创新。人类已积累了不少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经验,我们应该认真借鉴和利用;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又必须充分利用新的科技成果去解决当代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善于创新才能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三是突出其科学性,充分利用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综合作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人类的社会再生产活动,是以生态环境为载体以取得经济效益为目的。因而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才能达到预期目的。这两个规律虽然发挥作用的领域和形式不同,但都共同影响着人们生产的物质成果的质量和数量。因此,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中决不可忽视这两个规律的共同作用,只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而忽视长远的生态效益。人类在总结无数次自然界的惩罚中,终于在20世纪七十年代,找到了符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要求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使世界各国掌握了如何发展经济的科学依据。目前,各国正结合本国以及全球生态变化的实际,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此,人类将在新的认识指导下,去创造全面、持久的经济效益。

㈦ 浅谈如何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师生双边活动的主要场所,优专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属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条件,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要想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就是要遵循课标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提高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提高地理能力的速度,从而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本文就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效率,通过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的总结

㈧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关于地理政治主观题回答方面)

经济效益好就是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小,就是要少投入,多产出,走新型工专业化道路。
社会效益举属个例子吧,肯德基麦当劳之类的有人在里面坐着不点餐是不会有人赶你走的,其他饭店绝对不这样,这就是企业的一种社会效益。还有做慈善等等。
环境效益:是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这是科学发展观中可持续发展中的一句话
生态效益就是干什么都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它们的栖息地等。
总之,要那么那么多的效益说白了就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在提高下层次就是维护社会稳定政权稳定之类的、
希望你能采纳,谢谢

㈨ 生态效益什么是意思,不用太详细高中地理的

是指人们在生产中依据生态平衡规律, 使自然界的生物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版、生活条件和环境权条件产生的有益影响和有利效果,它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生态效益的基础是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良性、高效循环。

㈩ 高中地理中水库大坝的建成的利弊

可以参照阿斯旺水坝的利弊。
如果从影响来看:1、对气候的影响是调节湿度、云量、气温版
2、对地质地貌和水文的影响权是库区压力变化可能产生岩层变形、淹没区回水区可能由于水文因素影响地貌,如侵蚀地貌变成沉积地貌。
3、对生物的影响是通过自然环境变化引起植物适应性改变,继而影响动物迁移、甚至灭绝,长期大型工程甚至能引起生物变化以至进化。
4、产业构成发生变化,农、工、交、贸、旅游等。
5、水坝多数具有防洪、发电、旅游、航运、养殖等综合效益。
总之:环境具有整体性,迁移而动全身,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入手就可以解决。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