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种植的条件z高中地理
❶ 高二地理,棉花种植的条件。
棉花种植需要充足的光照,便利的灌溉系统;
土壤有一定的肥力,富含硼元素有利于开花结实;
棉花收获季节雨量要小,持续晴朗天气;
气温日较差大极有利于植物光合产物的积累;
交通便利,便于收获外运。
❷ 棉花种植的区位条件
光照条件
棉花是喜光作物,适宜在较充足的光照条件下生长,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高,据测定棉花单叶的光补偿点为750~1000勒克斯,光饱和点为7~8万勒克斯,一般情况下棉花叶片对光强的适宜范围为8000~70000勒克斯,此范围下光合强度随光强增加而提高。
拓展资料
棉花的种植时间
由于各个地区天气气候的不同,棉花种植时间也不同,一般而言棉花种植时间在每年的4月份左右。其实从春三月开始,农民们便开始选购棉花籽种植棉花了,但是由于棉花并不是想种豆子一样直接种下去,所以这时候都是在培育棉花苗,所以棉花真正的种植时间应该是三月末四月初。
❸ 棉花种植的条件有哪些,从地理的角度分析
棉花种植需要充足的光照,便利的灌溉系统。
土壤有一定的肥力,富含硼元素。
棉花收获季节雨量要小,持续晴朗天气。
交通便利,便于收获外运。
沼泽是许多自然地理条件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形成的。但主要条件是气候、水文、地质地貌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1)气候条件 土壤表层经常过湿是沼泽形成的直接原因,而土壤水分状况主要决定于气候。在降水丰富的过度湿润地带,地表水分过多,空气湿度大,蒸发弱。
(2)地质地貌条件新构造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直接而明显。一个地区长期下沉,造成四周高、中间低洼的地貌结构,并堆积有深厚的疏松物质,地表坦荡低平,侵蚀能力弱,河流蜿蜒曲折,排水能力低,有利于水分的汇集和停滞。可见地质构造和地貌条件,为沼泽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场所。
(3)水文条件一个地区的水文特征,受气候及地貌条件所制约。水文特征在沼泽的形成过程中,也有重要作用。地表水和地下水是沼泽补给的直接水源,而补给量的大小与径流条件有直接关系。
中国沼泽多发育在河流比降小、弯曲度大、汊流多、河漫滩宽广、河槽平浅的河段。如三江平原的别拉洪河、挠力河中下游、浓江、穆棱河等均具有这种水文特征。由于河道狭窄平浅,一些河流无明显河道,泄水能力低,排水不畅,大量水分补给沼泽。汛期还遭受大河洪水的顶托,抬高这些河流的水位,使两岸低平的河漫滩排水困难,促进了沼泽的形成与发展。
❹ 棉花种植的区位条件 急用
1、阳光充足,灌溉便利.
2、土壤有一定肥力,富含硼元素.
3、棉花收获季节雨量小,持续晴朗.
4、接近交通线,便于棉花收获外运加工.
❺ 适宜棉花种植的自然条件
适宜棉花抄种植的自然条件主要有以袭下几个方面:
1.热量丰富:日平均气温越低,播种至出苗需要的积温就越多。开花至吐絮阶段,热量条件不但影响棉花的产量,而且影响棉花品质,热量丰富,产量则高。
2.光照充足:棉花多为早中熟、早熟及特早熟品种,对光照长度反应不敏感。是喜光作物,适宜在较充足的光照条件下生长。棉花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高。
3.水源充足:水分是棉花体内的重要组成成分,棉花生长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4.土地肥沃:棉田土壤的理化、生物属性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棉花的产量和品质。土壤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盐碱含量、质地等均对棉花生长有很大的影响。
❻ 棉花种植所需的地理条件
光照充足,雨水少
❼ 高中地理新疆种植棉花有利条件
1.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抄区,夏袭季降水少,多晴天,昼夜温差大;2,纬度较高,夏季白昼较长,光照充足,3,位于塔里木盆地边缘山麓地带,高山冰雪融水丰富,灌溉便利;4,多沙质土壤,透气性好,有利于棉花生长,5,收获季节多晴朗天气,有利于棉花采摘。6,冬季气温低,有利于杀死病虫害。
❽ 棉花种植的自然条件是什么
适宜棉花种植的自然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热量丰富:日平均气温越低,播种至出苗需要的积温就越多。开花至吐絮阶段,热量条件不但影响棉花的产量,而且影响棉花品质,热量丰富,产量则高。
2.光照充足:棉花多为早中熟、早熟及特早熟品种,对光照长度反应不敏感。是喜光作物,适宜在较充足的光照条件下生长。棉花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高。
3.水源充足:水分是棉花体内的重要组成成分,棉花生长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4.土地肥沃:棉田土壤的理化、生物属性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棉花的产量和品质。土壤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盐碱含量、质地等均对棉花生长有很大的影响。
❾ 棉花种植的自然条件
1、棉花生育的温度与热量条件
1.1 棉花生长与生命的基点温度
根据研究棉花生物学温度情况:
棉花开始生长的下限温度:长绒棉在9 ~10℃,陆地棉在11~12℃开始发芽。
棉花生长的最适合温度:20~25℃,呈“热量饱和”状态,这时棉花净光合生产率最高,棉花生长最快;在28℃以上时,称“热量过剩”状态,光合生产率下降,棉花生长速度又明显减慢;在20℃以下时,棉花生长处于“热量饥饿”状态。
当温度高达36~37℃时,棉花生长受到抑制,处于停止状态,为棉花生物学上限温度。在炎热的夏季,棉花主要在夜间生长。
当温度高于46℃时,棉花花粉甚至失去生活力,即为植物受害的高温。称为棉花花粉生命上限温度。
根据有关研究资料,棉花致死上限温度约为50℃,棉株生命下限温度0 ~ -6℃。棉花秋季轻霜冻指标为气象观测地面最低温度0 ~ -2℃,实际田间地面与棉花叶面最低可以达到-3℃,此时百叶箱最低气温为1~3℃。棉花秋季重霜冻指标为气象观测地面最低温度-4 ~ -5℃,实际田间地面与棉花叶面最低可以达到-6~ -7℃,此时百叶箱最低气温一般为0~ -2℃。棉区一般以重霜出现日期来划分霜前花与霜后花的日期界限。
各地因栽培条件不同,温度指标略有差异。一般田间水肥条件越好,棉苗叶片愈幼嫩的愈容易受冻害;相反,生长愈老的,受冻指标愈低。
1.2 棉花生育的热量条件
新疆棉花生长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对热量条件反应最敏感。播种至出苗,大多需要7~20天,需要活动积温160~320℃;当棉花播种后气温维持在20℃以上时,7~8天即可出苗。如果播种后气温不稳定,虽平均在15~17℃,大约需要20天才能出苗。日平均气温越低,播种至出苗需要的积温就越多。
开花至吐絮阶段,热量条件不但影响棉花的产量,而且严重影响棉花品质。同地区、同品种,当开花至吐絮阶段间隔日数明显延长的年份,这个阶段积温偏多,该年棉花产量和品质就明显下降。棉花从开花到吐絮,棉铃干重(包括铃壳和籽棉)的增长与≥10℃活动积温和≥15℃有效积温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铃重的增长与温度的关系十分密切。积温不足,无霜期短、4月、9月温度不稳定是限制新疆棉花产量的重要因素。
2、棉花生长的光照条件
新疆棉花多为早中熟、早熟及特早熟品种,对光照长度反应不敏感。是喜光作物,适宜在较充足的光照条件下生长。棉花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高。据测定,棉花单叶的光补偿点为750 ~1000 lx,光饱和点为7~8万lx。一般情况下,棉花叶片对光强的适宜范围为8000~70000 lx ,此范围下,光合强度随光强增加而提高。
3、棉花生育的水分条件
水分是棉花体内的重要组成成分,棉花生长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棉花各生育阶段生理需水要求为:播种至出苗,0 ~20厘米土层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70 ~ 80%为宜;苗期,0 ~40厘米土层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60 ~ 70%为宜;初蕾期,0 ~60厘米土层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65 ~ 75%为宜;盛蕾期后,0 ~80厘米土层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70~80%为宜,不能低于60~65%;吐絮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保持在55 ~ 70%为宜。根据有关研究,棉田在整个生育期约有2/3的水分消耗于蒸腾,1/3消耗于土地蒸发。
4、土壤条件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棉花生长发育需要水分和养料,主要通过根系从土壤中获得,所需的温度和空气部分取自土壤,同时需要土壤的机械支撑才能生长。棉田土壤的理化、生物属性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棉花的产量和品质。土壤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盐碱含量、质地等均对棉花生长有很大的影响。
我国棉花种植带大致分布在北纬18—46度、东经76—124度之间。产棉省、市、区有22个,棉田面积在40万公顷以上的有7个(新疆、河南、江苏、湖北、山东、河北、安徽);在10万公顷以上的有4个(湖南、江西、四川、山西);其他的各省、市只有较零星的种植。
据农业部的统计数字显示,作为总产居世界首位的生产大国,我国棉花生产布局正在大规模调整,由分散向优势区域集中,植棉县已由过去的1130个减至721个。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目前主要有三大产棉区域,即西北内陆棉区、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
新疆棉区90年代以后发展迅猛,是我国近几年新兴的富棉地区。1999年度棉花播种面积100万公顷左右,占总面积27%;棉花产量近135万吨,占总产量35%。本区域日照充足,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小,有利于棉花生产。棉花品级高,内在质量好,但存在含糖量较高问题,通过改良品种,近两年含糖问题有所减轻。是中国重要的出口棉基地。
长江中下游流域棉区是中国的传统棉区之一。1999年度棉花播种面积125万公顷,占总面积的33.5%;棉花产量140万吨,占总产量的37%。本区域水资源丰富,无霜期长,有利棉花生长。由于雨水偏多,日照不足,棉花品级不高,但内在质量较好。
黄淮流域棉区原为中国最大的产棉区,棉花面积最高年份占到总面积的60%。近几年棉花生产出现滑坡,1999年度棉花面积143万公顷,占总面积38%;产量133万吨,占总产量35%。本区域热量条件好,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棉花品级高,但内在质量较差。
中国棉花生产以家庭分散型为主。目前全国有4300万户棉农,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和黄淮流域。生产规模化、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新疆棉区主要是生产建设兵团、农场从事棉花生产,生产的机械化,现代化水平较高,并已形成规模经营。
近年来,中国加大了科技兴棉力度。对棉花科研经费投入增多。在棉花良种的选育和种子推广、棉花育苗移栽和地膜覆盖栽培、科学施肥和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治理、棉花促早综合栽培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功。科技兴棉是棉花单产、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
❿ 棉花种植的区位条件
棉花的种植:
棉花吸收养分量随其产量增加而提高,氮磷钾的吸收比例约为1.0:0.3:1.0。氮磷钾肥用量比例约为1:0.65:1.0。一般将氮肥的40%做基肥,40%做花铃肥,20%在开始坐桃时施用。磷肥以做基肥全层施用为好,钾肥以基肥、追肥各半施用效果较好,棉花对锌和硼有良好反应,应注意锌肥和硼肥的施用。
一、棉花的营养特征和需肥规律。(1)出苗到现蕾。棉花一生中的含氮水平以这个时期为最高。(2)现蕾到开花期。这时如氮素供应过多,常会引起棉株徒长,增加蕾铃脱落,因而要避免施用过多氮肥。增施钾肥,可提高茎叶中含钾量,对茎叶中含钾量的提高尤为明显。(3)开花盛期到始絮期。生殖器官中磷和钾的含量迅速增加。磷、钾供应不足,均会影响对氮素的摄取。
二、棉花施肥技术。
厩肥、堆肥和氮肥。它们是棉田常用的农家肥,棉田一般每公顷(1公顷约合15亩)用30—45吨作基肥,高产棉田每公顷45—75吨。一般棉田,在每公顷施总氮112.5-150千克的情况下,以纯氮37.5千克作基肥,与农家肥一起在耕翻前施入土壤(其余的在花铃期作追肥),可获得良好效果。中上等地力壤质土壤,保肥、供肥能力较强,氮肥分两次施为好,一次作基肥施45%左右,另一次以在花铃期施55%左右为宜。地力较高,保肥能力强的棉田也可将适量氮肥一次作基肥;对土壤肥力较差,质地偏砂,保肥能力较差的棉田,氮肥可分3次施用,即基肥30%,蕾期追肥20%,花铃期追肥50%。
钾肥以基肥、追肥各半施用效果较好,单作基肥施用也有良好效果。施用钾肥要根据地力状况而定,在施用氮、磷的基础上,一般中等地力棉田每公顷施用氯化钾或硫酸钾135—150千克,中下等地力棉田每公顷施用氯化钾或硫酸钾225千克左右。
硼肥可作基肥、种肥和追肥。严重缺硼的棉田(土壤有效硼低于0.2毫克/千克)每公顷用3.75-7.5千克施在播种沟或移栽沟、穴中作种肥效果很好。苗蕾期:棉花苗、蕾期对养分需求量不大,一般棉田在施足基肥的条件下,可以不施追肥。但棉麦两熟套种的情况下,由于棉苗在棉麦共生期间受小麦吸肥影响,长势较弱,需适当追肥以促进生长。在小麦收割后要尽快中耕灭茬,追肥浅水,一般苗肥用量每公顷约用尿素52.5-75千克或腐熟人粪尿2250-3750千克。
磷肥主要作基肥使用,就可以满足棉花全生育期的需要,所以棉花一般不再追施磷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