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黄河各段存在的问题
❶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 黄河长江以及 珠江 上游 中游和下游分别存在什么生态问题 成因以及解决方法
自己写的 给分吧
黄河 上游(至 河口镇(地名)) 水土流失·草场退化 成因:自然因素:生态脆弱(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砂地地貌) 人为因素:过度放牧,毁林开荒 解决方法:植树造林,适度开发
中游(河口镇至孟津) 河流泥沙含量大 成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自然原因:地势高 降水集中 冲刷力大 黄河流经 土质疏松 植被少 人为因素:不合理的农业结构 解决方法:植树造林 小流域综合化治理) 解决方法:黄土高原水土保持 修梯田
下游 (孟津至黄河入海口) 生态问题的话 中下游是一样的 河流的问题就加上 地上河 成因:河流泥沙含量大 下游地形平坦 河流流速变慢 泥沙沉积 河岸抬高 形成地上河 解决方法: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引黄淤灌
长江 上游 (至宜昌) 问题:水土流失 成因:不合理的耕作方式 解决方法:植树造林,适度开发
中游 (宜昌至湖口) 问题:水土流失 成因:不合理的耕作方式 解决方法:植树造林,适度开发 (洪涝不属于生态问题)
下游 (湖口至长江入海口)问题:水污染 成因:沿岸工业发达 污水排放 解决方法:治理污染 限制排放
珠江 珠江是由多个水系组成 生态问题 上中下好像都有 水污染 成因:沿岸工业发达 污水排放 解决方法:治理污染 限制排放
水土流失可能有 但位置不确定 方法 成因 同黄河长江
❷ 黄河各河段的生态问题及成因及解决措施
上游;植被破坏 措施:退耕还林,还草
中游;水土流失 措施:植树造林,小流域治理
下游;泥沙淤积, 措施:疏通河道,深挖,加宽河床
❸ 请问黄河流域各个河段的水文特征、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是什么要详细原创,谢谢~
黄河上游长346公里,从河源至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河口镇),河流穿越青藏高原,流经峡谷,其间分布有20多个著名的峡谷。这里山高坡陡,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水多沙少、河水较清、流量均匀。黄河上游主要流经农牧交错地带(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突出的环境问题是土地退化。治理措施是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
黄河中游1234公里,从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河口镇到河南郑州桃花峪(中学课本上一般以旧孟津作为黄河中下游分界点,此处是黄河水利委员会定的分界点)。该段河道的水文特征:由于夏秋季多暴雨,沙源丰富,多水多沙,洪峰流量大,含沙量高,成为世界有名的多沙河流。河道淤积与侵蚀河段交互出现,峡谷与宽谷相间。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治理措施营造防护林体系。
黄河下游767公里,从河南郑州桃花峪到山东垦利县,由西向东流经华北平原。河道坡降小,水流平缓。加之河道宽浅散乱,泥沙淤积严重,河床逐渐升高,两岸几乎全靠大堤为屏障。河道滩面一般高出两岸地面约2—5米,有的高达10米,是世界上著名的“悬河”。流经华北平原,地势平坦,河道淤积严重,冬季水量少。措施,利用大水冲沙,流域合理调配,跨流域调水。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壤次生盐碱化,干旱,风沙。合理开采地下水,跨流域调水,合理灌溉,营造防风固沙林
❹ 黄河上下游部分河段的问题及措施
黄河上游:由源头到内蒙古的河口镇主要特征:河源水清、峡谷段水能丰富专,河套段水流缓;
黄河中属游:由河口镇到河南的旧孟津主要特征:多支流、多峡谷,含沙量大;
黄河下游:由旧孟津到山东入海口主要特征:水流缓慢、泥沙沉积成“地上河”;
主要的治理措施:A兴修水利,上拦下排;B退耕还林、还草、还蓄洪区;C加固堤坝
❺ 求黄河每一河段的危害及所有的治理措施,谢谢!
黄河的特点是水少沙多,水沙运行过程不协调。黄河65%的水量来自兰州以上,而90%的泥沙来自中游黄土高原,但二者在时间上常不相适应,当中游来沙多,上游来水少时,就造成河道的严重淤积,洪水位不断抬高,威胁堤防安全。目前,上游兴建了一系列梯级电站及控制性水库,减少了汛期输沙水量,使水沙运行过程更加不协调,泥沙更容易淤积,沿黄两岸工农业用水的大量增加,也使输沙水量相应减少,影响下游河势的恶化。 四十年来,加固加高了两岸大堤(大堤按1958年实测花园口站22000m3/s设防);建成了三门峡、陆洋(伊河上游)、故县(洛河上游)和东平湖等水库;兴修了北金堤、北展、南展分滞洪区及沿河护岸护滩工程,初步形成了“上拦、下排、中间分滞”的防洪体系。但是,河底不断加高,大堤质量不均,潜在危险很大;三门峡、东平湖水库因淤积影响和库区移民等原因,蓄洪运用受到限制;北金堤滞洪区(在北金堤与临黄河大堤之间)内有人口150万,耕地16.7万公顷和中原油田85%以上油区,使用时也很困难。因此,黄河的防洪问题仍十分严重。 黄河的治理,近期主要是加强和改善现有防洪体系,充分发挥现有工程的作用。加速郑州铁桥一高村间宽浅游荡性河段的治理,通过控导主流、稳定河势的工程措施,变游荡性河道为流路固定的弯曲河道,是防止产生横河、斜河,确保大堤安全的必要措施。 修建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小浪底位于三门峡以下130千米处,是黄河干流上最后一个峡谷水库,兴建小浪底工程可以缓解三门峡拦蓄洪水的压力,控制三门峡与小浪底间洪水,小浪底可控制流域面积65万平方千米,按设计计算,小浪底工程可拦沙100亿吨,相应减少下游河道淤积77亿吨(相当于20年的总淤积量),可长期保持有效库容50亿立方米。此外,小浪底工程还可以担负20亿立方米的防凌任务。可基本解除下游凌汛威胁。每年可增加40亿立方米的供水量。水电站总装机156万千瓦,保证电力24—30万千瓦。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以防洪(包括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发电、蓄清排浑、综台利用为开发目标的大型水利工程,可减轻大堤和三门峡水库的压力,增加下游防洪的安全程度,并减少滞洪区的运用。 通过多种途径减缓黄河下游河床的淤积,逐步变地上河为地下河,是治黄的长远目标。水土保持是治理黄河的基本措施,再加以水库拦沙、蓄水调节水沙运行过程及增水冲沙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使黄河下游河床变淤为冲,从而实现根治的目标。 相继兴建小浪底、龙门、碛口三个库容在100亿立方米以上的水库,估计可使黄河下游河床40—50年内不增加淤积。配合温孟滩、龙门至潼关间的滩地积淤,减淤年限还可延长。 在研究黄河治理对策方面,有的学者认为应在黄河下游进行人工改道,另辟新河。这种方案并不能控制洪水,也不能减少河道泥沙淤积,塑造新河初期很难确保安全,20年后又变为一条地上河,而且该方案影响人口250—300万,难以妥善解决。
❻ 黄河存在的问题
黄河水资源管理调度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当前黄河水资源管理和调度中立足全流域、上中下游统筹不够,水资源管理中的地区分割管理和部门分割管理依然存在,全流域的统一管理和调度仍有不少困难。多年来,由于繁重的下游防洪负担,黄委会把管理的重点始终放在下游,从全河水资源统一管理、进行水量有效分配和调度的水行政管理很不够。取水许可制度才刚刚开始,还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的职责还没有划清,流域管理缺乏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和管理手段,对各省区用水还难以控制和协调。
(2)没有制定出具体的黄河水量分配和调度方案。1987年国务院办公厅批准的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对宏观控制各省区用水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此方案是多年平均情况的宏观分配指标,没有制定出不同来水情况特别是枯水年份水量分配方案和控制意见。黄河水量调度要通过已建工程特别是具有调节能力的大型水库调度来实现,龙羊峡水库是全河唯一的多年调节水库,现已进入正常运用阶段,其巨大的调节作用必然使原有的径流过程发生较大的变化,并对黄河防凌和河道泥沙淤积产生不利的影响,而原定的一系列反调节工程又没能按规划顺序及时修建,如己建工程仍按原设计运用原则进行调度,将会对全河带来不利的影响,但目前还没有制定出适应新情况的水库调度方案,特别是考虑全河的调度方案。三门峡水库目前的运用原则是1969年四省会议所定,经过二十多年时间,上游工程建设情况和下游用水情况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调度运用方式虽做过一些调整,但下游断流时间和库区淤积日趋严重,还应制定适应上下游情况的水库调度方案。由于没有合理的黄河水量调度方案,目前还存在防凌与发电、灌溉与发电、上下游用水、汛期水库蓄水与河道泥沙冲淤等诸多矛盾难以协调。
(3)黄河干流特别是中下游调节能力严重不足,造成断流与弃水并存。目前黄河干流已建的8座水利水电枢纽仅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3座水库有调节能力,3座水库中只有三门峡水库在中下游,其调节库容较小,且因蓄水位限制,春灌蓄水库容仅14亿m3,还要在6月底之前泄空迎汛,难以满足下游山东、河南两省用水要求,就是在调节能力较大的上游河段,由于灌溉面积扩大等原因,用水相应增加,在用水高峰季节和枯水年份宁蒙两区用水要求也很难得到满足,要兼顾中下游的要求就更为困难。因此,造成下游断流与弃水并存的矛盾。据统计,1972~1995年下游利津断面断流共548天(日平均流量为零的天数),年平均断流23天,1995年断流达122天,断流上延到河南省的夹河滩断面,长达662km,为历史上所罕见。而同期利津站年径流量为278亿m3,非汛期多年平均实测径流量仍达100亿m3,用水高峰季节期的3~6月利津实测水量仍达37亿m3之多。
(4)径流预报水平还难以指导实时水量调度。目前黄河上开展的降雨、径流预报及凌汛预报基本上是从除害保安全的角度出发,而从兴利方面要求的预报开展不够,用水预测还没有开展。黄河流程长,从上游刘家峡水库到三门峡水库流达时间超过一个月,限于预报技术水平,目前的径流预报的精度和预见期还不能满足全河水量统一调度的要求
❼ 写出黄河各河段出现的问题
黄河
(1)黄河各河段的水流特征
上游:河源水清,
峡谷
段
水能
丰富,
河套
段水流版平缓;
中游:多支权流、多峡谷、含沙量大;
下游:水流缓慢,
泥沙
沉积,形成“地上河”。
(2)易洪河段:下游。
(3)成因: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后,带来大量泥沙,进入下游
华北平原
后,
河床
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抬高,从而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地上河”。
(4)措施:①上、中游地区,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植树种草、打坝淤地、修筑梯田等);修建水库(小浪底水库)。
②下游修堤筑坝,加固
黄河大堤
。
❽ 黄河各河段的特点,忧患,治理措施
黄河上游位于我国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地带,落差大,所以水流急,中游时回,黄河接纳了汾河,渭河答等支流的水,水量也是很大的,但是沿着黄河水流动的方向工农业用水增大,所以相对水流量较少,水量在经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时渐小,下游河段,随着用水量和用水区域的扩大,水量再次减小。
❾ 高中地理有关黄河的所有知识点
我凭经验给你一点啊:1,凌迅!黄河几字形冬天有凌迅形象。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版因?治沙建议。权3,下游干旱原因,节水建议。4,黄河下游河水与潜水关系。5,三门峡、小浪底等水电站的意义及位置。6,河流附近省会城市
❿ 黄河面临的主要问题
黄河上游:植被破坏严重,自然因素由于生态脆弱(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版草地,权砂地地貌)人为因素表现在过度放牧,毁林开荒,轮作。导致土壤沙漠化,烟碱化。
黄河中下游:流经中部东部省区,森林草地为主。破坏表现在毁林开荒,工矿开发(煤炭)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长江上游:主要在横断山脉之上,工业较落后没受污染,但仍有毁林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出现。
长江中下游:江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问题在于:7,8月份的伏旱,降水少不利于水田耕作;降水集中,多暴雨,河道弯曲不利于排水,上游植被破坏加剧洪水的侵害,围湖造田,多洪涝。
措施:黄河:保护生态,要有休耕期休牧期,不滥砍滥伐。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发展循环经济,做到可持续。
长江:保护生态,退耕还林还湖,兴修水利工程,兴建沿江防护林,发展立体农业,加固江防大堤,跨流域调水。
就这xie了,望你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