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地理 » 高中地理天气系统评课

高中地理天气系统评课

发布时间: 2021-02-22 05:56:22

高中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学情分析怎么写

常见的天来气系统是是大气环境一节自中的第4课时内容,我给你先说一下大气环境的学情分析吧。

1、学生学习本节之前已具备一定的天气和气候基础知识。
2、学生学习本节之前没有学过“力的合成与分解”,因此,讲授本课之前,要先向学生讲授一些“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六个风带的形成。
3、学生对三圈环流的抽象思维欠缺,需要借助一些原理示意图突破。

下面是天气系统的学情分析,仅供参考。

学生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对大气运动的原理已掌握,接触过各类天气现象,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探究欲望,但认识不够深刻需加以引导。高一的学生,正处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快速发展的阶段,初中地理几乎相当于空白。所以教师必须尽量将抽象的地理形象化,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地理的学习中。

⑵ 高中地理评课记录怎么写

⑶ 高中地理学科评课应注意什么

一、从教学内容角度评课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进行评课,是大部分地理老师评课时切入的角度。首先要求评课者清楚那堂课的教学目标,如果是听有准备的公开课、展示课,执教教师一般备有写明具体教学目标的教案,评课老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来组织自己的评课思路,结合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评课。这样的评课,使执教教师回到自己执教的起点,回头一看,登高一看,会豁然开朗。如果有的执教老师事先没有准备教学目标,评课老师也可以请执教教师先谈一谈,让大家明白执教老师的意图,便于大家沟通。然后就是评教材的处理、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的具体材料和教师的具体表述。评课时的题目可大可小,评课时的话语可多可少,评课的时间可长可短,评课的空间比较大、自由度比较高。特别在教学有难度、内容有深度、表述有争议的时候,对教学内容的评课,往往能引起共鸣或者讨论。
大多数同行教师的评课,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教学内容上,在地理知识和技能问题上进行研讨,对执教教师、参加评课的教师无疑是有利于专业发展的。
二、从教学的组织角度评课
评课的时候,也可以从教学的组织角度来评课。过去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组织比较简单,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在上面讲,以讲台为中心;学生坐在下面听,一行、一排成秧田式;教师一般是以教材或者地图为教学内容,以板书、板画、板图来串联教学过程。而现在不是“为革命保护视力”的年代了,现在的地理信息传播的方式不一样,教学手段、演示技术都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
教学的组织角度,主要就是看教学思路和实施方法。教学思路是否清晰,实施方法是否有序、灵活,都是值得细细举例说明的。教学组织得如何,学生与老师沟通交流如何,“配合”得如何,既是教学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的保证,也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外在表现。
在听课过程中,听课老师要注意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来看教师是如何教学组织的。应特别反对的是事先“排练”过的教学组织,因为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映教师能力、智慧、创造力的课堂教学,而是一场按部就班的课堂“表演”。
三、从教学技术角度评课
现在的高中地理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普遍具有多媒体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有的还懂得利用虚拟地球、网上地图等工具,扩充地理资源,使高中地理教学的空间大大拓展,也使地理事实的空间性、时间性比以往得到了更好的展示,使地理思维的综合性、比较性得到了有力的表现。
从教学技术的角度进行评课,要看新颖性,更要看有效性、经济性,不是说省钱的经济性,而是说教学上的经济性。看教学技术的应用是不是使得复杂问题简单化了,看是否使得难点、重点教学内容变得容易解决了,看是否使教学效益增加了。现在,我们的教学环境也改变了,许多教室有了大屏幕,许多老师制作了课件,地理课堂教学技术的确和以前不同了,技术已经影响和改变了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我们应该关注这个角度。
四、从教学效果角度评课
教学效果是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如果一堂地理课的教学效果不好,其它的教学目标、组织、技术等等,就谈不上好了。但是从地理教学效果切入进行评课,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从哪里去看、怎样去看教学效果如何?看出教学效果如何,才能评论教学效果如何。
如何看地理教学效果呢?一种是看集体或者个人的当堂地理测验,或者地理测试的效果。一种是看教学效率,在45分钟里面,教学容量如何、预定目标是否完成。一种是看学生的集体反映,思维是否积极,气氛是否活跃。
五、从教学亮点角度评课
每个老师在教学上都会有所长有所短的,在教学中有的老师的心情也会跌宕起伏。即使是初登讲台的青年教师,也有他们的朝气和锐气。尤其是进行公开教学或者展示教学的老师,一般是做了精心准备的,总是有一些新鲜的招数给人以耳目一新。如果这种新鲜的招数能够促进教学、提高效果,那就是“亮点”了。出现了“亮点”,评课的老师就应该抓住,通过评议使得“亮点”放大,(下转第99页)(上接第95页)使同行们得以借鉴。
六、从教学环节角度评课
评课比较容易切入的角度是评教学环节。一般中学地理课堂的教学环节可以分为:引入、新课、读图用图引起的教学高潮、巩固训练、小结作业五个环节。比如从某一环节去评课,从“引入”环节入手,也可以评出很多。至少可以说: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
七、从教学基本功角度评课
青年教师经常进行教学公开,其中重要的原因是要加强课堂教学基本功,有时候还要比一比课堂教学基本功。其实,我们评课时完全也可以从执教老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角度切入进行评课。一般的中学教师的基本功,有共通的地方。如教学设计、语言表达、课堂组织能力、板书等等。地理老师还有自己独特的基本功,那就是地图能力。地图能力中有板图能力、读图能力,还有指图能力。对于中青年地理老师来说,还有课件制作能力。
以上不同的评课角度,并不是全部的、全方位的角度,只是给老师们提供一个视角。还可以从其它方面切入,比如教学方法。从一个角度切入进行评课,可以深入一些;从多个角度切入,可以全面一些。千万不要一个人八个角度一起来评,搞成一言堂,全被你一个人说完了,没有研讨的氛围,也没有意思了!要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进行评课,取长补短。

⑷ 高中地理,天气系统.(谢谢各位帮助,如果有的话)

LZ您好
低压槽线不是冷锋线并且也没有必然联系!
所谓低压槽,需要将气压图想象为等高线
则类比山脊,分水岭,就好似高压脊
而类比山谷,集水线,就好比低压槽
所以这一题……

⑸ 求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的天气系统的精彩导入

最近的天气预报的视频剪辑,或是本地地区近期或以前影响较广泛的气象灾害

⑹ 高中地理:天气系统的问题

选C
图中天气系统是反气旋,该反气旋以120千米/日的速度向东移动,甲地在未来30小时内会受专反气旋西部控制,这里等压属线密集,气压梯度大,风大,因此甲地风力会增强。另外甲地的风向由偏北风逐步转化为偏东风,因此气温升高。

⑺ 高中地理天气系统,如图,第十四题的c选项为什么能选老师的方法是什么依据图中冷暖锋的移动位置判断风

锋面气旋,是个低压中心,在同高度上,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低,向中间附和。

⑻ 高中地理 天气系统问题

两者关系比较暧昧——多年不接触这些了。试着解释下:
当某一“点”的气压较高或者较(周边)低时,依据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的原理,会形成一个 气流运动范围,大面积的空气运动阻力很小,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形成弧形——高空看上去形成 漩涡状,并不断循环加速——这就是气旋。
气旋:
力量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当大到可以撼动数木房屋时我们称之为“台风”(或者“飓风”);
面积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当大到可以影响一个地域的时候,面对这个地域的面——称为“ 锋 ” (当某一“面”的压力高于另一“面”时就形成一道 气流锋面, 冷锋面 永远处于下方,当冷锋面力量较强势,空气就像从高空倒水一样 泄流至另一面,所以冷锋是在近地面 迅速扩散的气流,整体形状就像高脚杯的“脚”,当暖风面较强势的时候,它在向周边扩散的同时也会向高空扩散,就像吹气球,承球状) ;
所以 总结一下 :冷锋暖锋 都是气旋的一部分,当然 存在冷暖锋并不代表“气旋”已经形成,他们是半成品的“气旋”。 如果跨越了赤道 跨越了高山峡谷,那么也就没有机会形成“气旋”了,形成了一道S曲线。 “气旋”由无数的冷暖锋面交叠而成,即气旋面积只要够大,一定存在冷暖锋。
地理 上一般不会讲这么深,只要明白气流的运动 形成的原因就可以了。所以问得也比较少,估计网络也百不到啦。
寒潮属于冷锋,在以后的教学中,很多地理老师也会把反气旋与冷锋混着说,严格来讲,依照上文我讲的,我国寒潮是一个大面积的锋面,如果从整个北极圈来讲 它也属于一个超大型的反气旋,完全可以讲得通。
西太平洋高压——妈呀 高压,这个比较特别,,范围比较大,它是一种特殊现象,就是海陆比热容有差异,导致海洋空气不断向大陆输送,其中也必须包含逆温逆湿现象, 华南 华东地区形成“梅雨”。 这个一定不会形成气旋了。

⑼ 高中地理题关于天气系统

A东北华北你可以看见有很多指向蒙古的风力符号,说明西北地区那边是高压,大风、雨雪,那么可以知道是冷锋影响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