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气温与降水的因素
① 高中地理:气温和降水的规律和判断。
午热晨凉、冬寒夏暑,这是气温随时间变化的一般规律。随着地球以一日为周期的绕轴自转和以一年为周期的绕太阳公转,某一地区所接受的太阳辐射的数量就出现以日、年为周期的变化,从而导致气温的昼夜(日)和季节(年)变化。
(1)气温昼夜变化 它是指气温以一日为周期的有规律变化。气温日变化的特点是,一天当中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最高值出现在午后两点钟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清晨日出前后。一天当中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日较差。它的大小反映了气温日变化的程度。
日出以后,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地面净得热量,温度升高。此时,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大气吸收了地面的长波辐射,气温也上升。到了正午,太阳辐射达到最强,气温也随之上升。此后,太阳辐射强度虽然开始减弱,但地面得到的热量仍比地面长波辐射推动的热量还要多,地面储存的热量仍在增加,所以地温继续升高,气温也随着升高。到午后一定时间,由于太阳辐射的进一步减弱,使地面得到的热量开始少于推动的热量,地温开始下降。地温的最高值就出现在地面热量由储存转为亏损、地温由上升转为下降的时刻。这一时刻通常在午后一小时左右。随后,由于地面热量不断地亏损,气温便逐渐下降,一直下降到清晨日出之前地面储存的热量减至最少为止。所以,最低气温出现在清晨日出前后,而不是在半夜。由此看来,一昼夜间气温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接受太阳辐射数量的多少,取决于地面的热量收支,即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的数量和向外放射的地面有效辐射的数量之差。如收入多于支出,则地面储存的热量增加;反之,则减少。
同时还可以看出,任何一个地方,每一天的气温日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性。但由于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又不是前一天的简单重复。因此,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2)气温季节变化 它是指气温以一年为周期的有规律的变化。地球上绝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由于气温的高低取决于地面储存热量的多少,地面储存热量最多的时期,就是气温最高值出现的时间;储存热量最少的时期,也就是气温最低值出现的时间。因此,一年中气温最高和最低值出现的时间,不是太阳辐射最强和最弱所在的一天(北半球的夏至和冬至日),也不是太阳辐射最强和最弱一天所在的月份(北半球的六月和十二月),而是比这一天要落后1~2个月。即最低值出现在一月或二月,最高值出现在七月或八月。海洋上落后较多,陆地上落后较少。北半球,中、高纬度内陆的气温,以七月为最高,一月为最低;海洋的气温,以八月为最高,二月为最低。
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之为气温年较差。它的大小与纬度、海陆分布等因素有关。赤道附近,昼夜长短几乎相等,最热月和最冷月热量收支相差不大,气温年较差很小;愈到高纬地区,冬夏区分愈明显,气温年较差愈大。
对于同一纬度的海陆相比,陆上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得多。一般情况下,温带海洋上的年较差为11℃,大陆上的年较差可达20~60℃。
气温年较差也因天状况的不同而不同。云雨多的地区,气温年较差小;云雨少的地区,气温年较差大。
气温的空间变化
(1)等温线和等温线图 等温线是指同一水平面上气温相同各点的连结。任意一条等温线上的各点温度都相等。表示同一时间等温线水平分布状况的地图,叫做等温线图。
在分析等温线图时掌握下列一般规律:
①等温线密集,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气温差别小。
②等温线向高纬突出,说明高温地区广;等温线向低纬突出,说明低温地区广。
③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说明受纬度影响突出。
④等温线与海岸平行,说明受海洋影响显著。
⑤等温线与山脉走向平行或高原边缘平行,说明受地形影响明显,或垂直变化大。
⑥等温线呈封闭状曲线,如线内气温高,可判断为盆地;如线内气温低,可判断为山地。
(2)一月气温变化:
从1月海平面气温分布图上可以看出,1月世界气温的分布,具有下列几个特点:
①等温线较密,北半球与南半球相比更密,说明冬季各纬度之间温度差异大。
②热带以外的区域,大陆上等温线向南凸出,可见北半球的陆地比海洋冷,而南半球正好相反,陆暖于海。
③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北部,等温线急剧地向北极凸出,这正好反映了暖流对气温的影响,象黑潮、阿留申暖流、墨西哥湾巨大的增暖作用。在属于夏季的南半球,寒流的影响增强了,将等温线远远地推向赤道方向。
④最低温度出现在北半球的高纬度大陆上,亚洲东北部和格陵兰特别寒冷。最暖区域通过澳大利亚中部、南非和南美的南回归线附近。
(3)七月气温变化:
从7月份海平面气温分布图上可以看出,7月世界的气温分布具有以下的特点:
①等温线比较稀疏,说明夏季各纬度之间的温度差异较小。
②热带以外的区域,大陆等温线强烈地向北凸出,可见北半球陆暖于海,南半球陆冷于海。
③洋流、特别是寒流对等温线的影响比较显著。7月份,北半球等温线沿非洲和北美的西岸向南凸出,是受加那利寒流和加利福尼亚寒流影响的结果。在南半球等温线沿非洲和南美西岸向北弯曲,则是受本格拉寒流和秘鲁寒流影响的结果。
④最高温度出现在北半球的低纬大陆上。最热的地方在亚洲内部、伊朗、阿拉伯、撤哈拉和加利福尼亚一带的沙漠地区。
② 高中地理:中国南北方气温降水问题
冬季降水我国的原因:冷锋.
南北方冬季降水差异及其原因:冷锋
气温差异及其原因:北冷而晴,南温而晴.锋面多雨.
③ 高中地理气候类型及分布原因
下面是各种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及特征: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
形成原因: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
分布规律:南北纬10°之间
热带草原气候
形成原因: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
分布规律:南北纬10°到南北回归线之间
热带季风气候
形成原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旱雨两季分明
分布规律:北纬10°到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
热带沙漠气候
形成原因: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少雨
分布规律: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分布规律: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
地中海气候
形成原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分布规律: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
形成原因: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气候特点:终年温和多雨
分布规律: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温带季风气候
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分布规律:北纬35°-55°之间的大陆东岸
温带大陆性气候
形成原因:深居大陆内部,受大陆气团影响
气候特点: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干旱少雨
分布规律:南北纬30°-60°之间的大陆内部
寒带
副极地大陆性气侯
分布在50°N或55°N到65°N的地区.这里年可能蒸散量在35cm到52.5cm之间.冬季长,一年中至少有9个月为冬季.冬季黑夜时间长,正午太阳高度小,在欧亚大陆中部和偏东地区又为冷高压中心,风小、云少,地面辐射冷却剧烈,大陆性最强,冬温极低.夏季白昼时间长,7月平均气温在15℃以上,气温年较差特大.全年降水量甚少,集中于暖季降落,冬雪较少,但蒸发弱,融化慢,每年有5~
④ 高中地理气候形成受那些因素影响
楼上的都回答了些什么啊!!
影响气候的基本因素是纬度位置和海陆分布。
但是除基本因素外,还受地形,洋流,海拔等因素的影响。
要学习气候分布,首先要明白全球气压带和风带,三圈环流以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以及气压梯度力和风向偏转。
我做简要说明,详细情况可参阅课本高中地理必修一。
赤道及两侧附近,因为太阳直射两次,太阳高度较高,接受的太阳热量多,所以空气膨胀上升,导致赤道高空的空气密度增加,从而使高空中的气压升高,气压升高后,空气就向南北两侧运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空气在运动过程中(也就是风)出现偏转,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因为是在高空,空气比较稀薄,所以最终偏转成与纬线平行的西风,被称为高空西风带。高空西风带因为是正西风,所以在高空就形成了一个围绕地球一圈的高空环流。随着赤道上空气流源源不断的输送来,高空的空气越来越多,受地球重力因素影响,下沉,使近地面形成高压,这就是副热带高气压带。(此谓之动力机制)而赤道地区近地面空气上升,从而出现了赤道低压(此谓之热力机制),受气压梯度力影响,风从副高吹向赤道低压,受地砖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而近地面空气密度较大,产生的摩擦力也比较大,所以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成一定角度,这个风在北半球是东北信风,南半球是东南信风。副高,赤道低压,信风带共同组成了低纬副热带环流。
中纬和高纬环流我就不一一说明了,可上网查阅具体的形成原因。
而这三圈环流是形成气候的直接原因之一。
拿几个典型气候来说明。
赤道地区: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受赤道低压影响,盛行上升气流,空气在迅速上升过程中,气温下降,水汽凝结,容易成云致雨,也就是对流雨。所以热带雨林气候下,终年高温多雨。
地中海气候(30°——40°)因为气压带风带随季节南北移动,当夏季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全球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这时地中海地区(具体说是30-40°地区)受到向北移动的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气温闷热,降水稀少,冬季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全球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此时,地中海地区脱离副高控制,而受西风控制,在大陆西岸,受到从低纬海洋上吹来的暖湿气流影响,气候温和,降水丰富。所以地中海气候的特点就是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除此之外,还有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比较明显。这首先要熟悉全球的洋流分布。需要说明一点,洋流只是对气候起影响,但不起决定性作用。比如秘鲁沿岸的沙漠气候,巴西沿岸的亚热带湿润气候,欧洲西部大范围的温带海洋气候,澳大利亚西部的热带沙漠气候,东北部的热带雨林气候,非洲西南部的热带沙漠气候,北非西撒哈拉的热带沙漠气候等。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垂直地带性。但是地形也不是起决定性作用。世界上地形对气候影响比较明显的知名地区有:马达加斯加岛东南部的热带雨林气候,乞拉朋齐雨极的成因,美洲西海岸太平洋的东岸出现的气候的狭长分布,澳大利亚大分水岭东侧的气候狭长分布和西侧的大陆性气候。
气候分布是高中地理的重点难点,也是高考的重点,每年高考都要考,而且主要考察气候分布和成因。学习本部分内容,一定要学好世界地形图,世界洋流图,洋流模式图,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和季节移动图并能落实到世界地图上,
⑤ 高一地理到底怎么才能看降水量和气温的图分清那些什么气候 答案要是好就再加分!
买一本全点儿的地图册,对比一下各种气候类型的典型例子。
气候类型的分析判断:
世界气候类型的判断主要根据气温、降水这两个主导要素进行,先根据气温、再根据降水的步骤来分析,简便易行。
一、判断方法和步骤
第一步:根据气温高低判断某气候所在的半球,如果7、8月份气温最高,为北半球;如果1、2月份气温最高,为南半球。
第二步:根据气温曲线中最冷月的气温值,判断气候类型的范围。
热带型:最冷月>15℃,终年高温。
亚热带型:最冷月在0℃以上,冬温夏热。
温带型:最冷月0℃以下(温带海洋气候除外,在0℃以上),冬冷夏热。
寒带型:最热月0℃以上——苔原气候,最热月0℃以下——冰原气候;
第三步:在第二步基础上根据降水特点判断具体的气候类型
年雨型——终年降水多且季节分配均匀——热带雨林气候(>2000mm)温带海洋性气候(700mm左右,冬雨稍多)
夏雨型——夏季多雨,冬季少雨——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最高月降水量400mm以下);热带季风气候(>1500mm,最高月降水量400mm以上);亚热带季风气候(>800mm),温带季风气候(>400mm)
冬雨型——夏季干燥、冬季多雨——地中海气候(300-1000mm)
少雨型——终年降水稀少——热带沙漠、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略集中在夏季):亚寒带与极地气候。
世界各地区由于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气候特点各不相同。基本气候类型有13种,受气压带和风大的季节移动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有3种: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各大洲都有分布的气候类型只有地中海气候。
⑥ 高中地理 气候类型的成因
气候类型
一、 热带雨林气候:
地理位置:刚果河流域、马来群岛、大巽他群岛、亚马逊河流域。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
形成原因:受赤道低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全年高温年多雨。
二、 热带草原气候:
地理位置:分布在南北纬5°~15°范围内,也有的地方延伸到25°,非洲大陆例外。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
形成原因: 一地区,当这一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较大或最大时,该地区受赤道低压带控制,降水充沛。当正午太阳高度较小或最小时,该地区受信风控制被抬升形成降雨。在内陆地区降雨稀少。
三、 热带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
形成原因: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东南信风向北偏移,在印度形成雨季;在亚洲高压控制下形成旱季。
四、 热带沙漠气候:
地理位置: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塔尔沙漠、澳大利亚中西部。
气候特点:全年降水稀少,气温年较差大。
气候成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五、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地理位置:分布在各个大陆的东南部。
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形成原因: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低温少雨,夏季受海洋气团的控制高温多雨。
六、 温带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分布在亚欧大陆东部。
气候特点:夏季温暖湿润,冬季寒冷干燥。
形成原因:海路热力性质的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七、 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理位置:欧洲西部。
气候特点:东部冷,夏不热,全年降水均匀在700~1000mm之间。
形成原因:终年受盛行西风控制。
八、 温带大陆性气候(包括严寒带针叶林气候):
地理位置:亚欧大陆中部、北美大陆中部。
气候特点:冬季严寒,夏季暖热,年降水较少。
形成原因: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九、 地中海气候:
地理位置:地中海沿岸。
气候特点: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形成原因:夏季,副热带高压北移,使其位于副高控制之下,盛行下沉气流。 冬季,气压带南移,使其位于西风控制之下,西风从海洋上带来了热量和降水。
十、 极地气候(包括苔原合冰原气候):
地理位置:两极地区。
气候特点:严寒低温,降水较少。
形成原因:受极地高压控制,地表接受太阳辐射较少。
⑦ 高中地理:降水的分布特点需要从那几个方面来分析以及其成因 很急,因为马上要高考了!!!!
主要从时间(季节)和空间上来分析。例如我国降水的分布特征及成因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具有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特点。
成因:我国东南临海,西北深入到亚欧大陆内部,使得我国的水分循环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弱。另一方面,能带来大量降水的夏季风,受重重山岭的阻挡和路途越来越远的制约,影响程度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小。
降水的季节变化 我国各地降水量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国大多数地方降水量集中在五月到十月。这个时期的降水量一般要占全年的80%。就南北不同地区来看,南方雨季开始早而结束晚,北方雨季开始晚而结束早。
成因:我国降水量的这种时间变化特征,是与季风因锋面移动产生的雨带推移现象分不开的。五月份,北上的暖湿气流与南下的冷空气在南岭一带相遇,雨带在此徘徊,华南雨季开始;六月份,雨带随锋面推移到长江流域,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约摆动一个月左,阴雨连绵,此时正值梅子黄熟时节,称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季节;七、八月份,雨带随锋面推进到华北、东北等地,我国北方降水量显著增加;九月份,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大,雨带随锋面迅速撤回到长江以南,加上有台风雨配合,此时华南雨水仍较多。
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分布极不均匀,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系,最少的地方则是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⑧ 高中地理-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只需要根据“冬雨型”就可以判断,
冬天低温多雨,夏天高温少雨
温度曲线跟降雨量柱状图是相反方向的
⑨ 高中地理,气温和降水的图,看不懂
考地理(人教)一轮复习(检测)专题一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_图文
专题一 课后巩固提升 授课提版示:对应学生用书第 297 页] 一、选择权题(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要求,请选出正确答案) (2015· 四川文综,7~8)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 1~2 题。 1.该城市可能位于( ) 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 B.40° N 附近大陆西岸 C.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 D.40° N 附近大陆东岸 2.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 ) A.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⑩ 高一地理 导致降雨的原因 什么情况会降雨
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台风雨。
对流雨:近地面层空气受热或高层空气强版烈降温,促使低层空气权上升,水汽冷却凝结,就会形成对流雨。
地形雨:地形雨是湿润气流遇到山脉等高地阻挡时被迫抬升而气温降低形成的降水。形成降水的山坡正好是迎风的一面。
锋面雨:锋面活动时,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由于气温不断降低,水汽就会冷却凝结,成云致雨,这种雨称锋面雨。(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台风雨:台风活动带来的降水现象,称为台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