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地理 » 自然资源条件高中地理

自然资源条件高中地理

发布时间: 2021-02-21 13:39:16

『壹』 高中地理提问 区位因素 和 区位条件 各指的是什么

区位单位是经济区复位的布局主制体,那么区位因素则是区位单位进行空间配置的外部约束因素。在不同的区位上,人口分布、市场供求、资源分布等状况不同,从而其区位利益就具有很大差异,区位单位的布局状况也就不同。 或称区位因子,对区位主体的区位给予大的影响因子是主要因子,相反影响比较小的为次要因子。 区位因素分为三大类 第一是农业区位因素,第二是工业区位因素,第三是交通区位因素。

区位条件:即区位本身具有的条件、特点、属性、资质。

『贰』 优势地理条件和优势条件有区别吗

来优势地理条件自和优势条件没有区别。在分析地理区位时,要分析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既有优势条件又有不利条件。优势的区位条件即优势地理条件,所以优势地理条件简称为优势条件,二者没有区别。
区位条件·即区位本身具有的条件、特点、属性、资质。其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管理、政治、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区位优势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单项优势往往难以形成区位优势。一个地区的区位优势主要就是由自然资源、劳力、工业聚集、地理位置、交通等决定。同时区位优势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有关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对区位主体的区位给予大的影响因子是主要因子,相反影响比较小的为次要因子。

『叁』 中国各地区什么自然资源最丰富。。。高中地理题

西南地区水能资源,生物资源丰富
西北地区油气资源,光热支援丰富
北方地区煤炭资源,石油资源,森林资源丰富
南方地区有色金属资源,水资源丰富

『肆』 高中地理 分析浙江有哪些主要的自然资源及原因 高中地理 分析浙江有哪些主要的自然资源及原因

一、浙江省主要自然资源的现状和特点
(一)浙江省国土资源的现状、特点和利用情况
1. 国土面积小,人均国土资源占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山地多平地少利用难度大
2. 农用地比例大,建设用地比例小,未利用土地少
3. 建设用地面积增长缓慢,地均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快,但地区间分布不平衡
(二)浙江省水资源的自然特征及其供应情况和使用现状
1. 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时空分布不均
2. 用水量稳中有升,基本保障现阶段发展,但部分发达地区缺水
3. 水源地水资源整体上能保障饮用水需求,但水功能区保护形势不容乐观,部分不达标地区水质型缺水
4. 第一产业用水最多,工业次之,生活和生态环境用水较少
5. 居民生活人均年用水量高于全国平均值,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迅速下降,但仍高出先进省市不少
(三)浙江省能源供需情况、利用现状和新能源的发展形势
1. 能源消费量大,增长迅速,对外依存度高
2. 每万元GDP产值消耗能源在国内相对较低,但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3. 能源消费结构中,第二产业能耗最大,单位能耗产值第三产业最高
4. 新能源发展迅猛,但整体规模仍然偏小
(四)浙江省海洋资源条件和开发利用情况
1. 海域辽阔,海洋资源十分丰富
2. 整体上海洋资源开发程度不够高,不同资源开发程度参差不齐。
(五)浙江省矿产资源条件、开发利用情况及面临形势
1.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短缺
2.矿产采掘业占国民经济比重逐年降低,矿产加工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不断提高
3. 多数矿产资源保有资源储量减少,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
二、“十二五”期间主要自然资源供需情况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分析
(一)“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国土资源的供应情况、利用效率和可能面临的问题
1. 建设用地总量有限,增速缓慢
2. 地均二、三产业增加值增幅有所放缓
3. 高昂的用地成本将会制约经济的发展
(二)“十二五”期间,浙江省水资源供需情况,利用效率以及面临的问题
1. 供水基本能够保障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2. 现阶段粗放的用水方式将得到改观,每万元GDP用水量进一步下降
3. 水环境保护形势严峻,部分地区水质型缺水
4.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调蓄能力不足,部分地区工程型缺水
(三)“十二五”期间,浙江省能源消费状况,利用效率和新能源发展情况
1. 能源需求持续增长,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2. 能源自给率低,保障有待加强
3. 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形势不容乐观,每万元GDP消耗能源仍然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三、关于提高主要自然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保障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国土资源
1. 加强土地管理,完善土地利用管理体系和制度,严格实施土地用途管理制度,提高规划制定和实施的透明度
2. 集约调控、节约用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开发未利用土地,清理闲置建设用地
3. 转型升级,通过信息化、科技化来节省土地,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土地利用率
(二)水资源
1. 健全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全省统一规划,加强水资源监测
2. 加大民生水利工程投入,加快水资源保障工程建设,规范水利建设市场
3. 保护水源、改善水环境和保持水土,并对地方政府进行相关的考核
搞好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施河道整治工程,保护城乡饮用水水源,科学保护地下水资源,加强水环境的保护及修复。
4. 通过市场调节,科技支撑,提高人们节约意识和缺水地区分质供水,实现强化节水
(三)能源电力
1. 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推广应用先进技术产品
2. 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能源效率
3. 加强能源电力设施及其配套建设,保障能源安全
4. 强调节能意识,提倡节约理念
5. 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
(四)海洋资源
1. 加强海洋行政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海洋法律法规体系
2. 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3.加大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实施科技兴海战略
(五)矿产资源
1.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2. 加强矿产资源储备,增强资源保障能力。

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水、能源、矿产、生物、气候和海洋8大类。各种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一,因此,我们选取对浙江省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性作用,并对能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的土地、水、能源、海洋和矿产进行研究。
一、浙江省主要自然资源的现状和特点
(一)浙江省国土资源的现状、特点和利用情况
1. 国土面积小,人均国土资源占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山地多平地少利用难度大
浙江省位于东南沿海,长三角南翼,人多地少:我省人口已超过5000万,但是土地面积只有10.54万平方千米,是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人均国土面积甚至不到全国的三分之一。我省境内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平原、盆地、山地、丘陵、岛屿俱全,其中:山地和丘陵面积7.4万平方千米,占70.4%;平原和盆地面积2.4万平方千米,占23.2%;河流、湖泊面积0.67万平方千米,占6.4%。山地多、平地少、地貌条件复杂,土地开发利用的难度大。

『伍』 高中地理提问区位因素和区位条件各指的是什么

区位因素:位单位进行空间配置的外部约束因素(区位单位是经济区位的布局主体),不同的区位上,人口分布、市场供求、资源分布等状况不同,从而其区位利益就具有很大差异,区位单位的布局状况也就不同。
一般有3大类:第一是农业,第二是工业素,第三是交通
1,农业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因素:气候、水源、土壤、地形。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资金、管理。
技术条件:冷藏、良种、化肥、机械。
2, 工业区位因素:比较多 我列举几个你应该就能明白
原料指向,能源指向,劳动力指向,市场指向,技术指向和环境指向
3,交通区位因素
这个比较复杂 总体上我说下
铁空水航管五种运输方式的比较 其次是交通线路 还有什么港口建设的条件 气候对交通的影响
等等 所有和交通有关的都是

区位条件:即某一地区在发展经济方面客观存在的有利条件或优越地位。
其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管理、政治、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区位优势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单项优势往往难以形成区位优势。一个地区的区位优势主要就是由自然资源、劳力、工业聚集、地理位置、交通等决定。同时区位优势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有关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陆』 矿产资源开发的条件 详细 分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高中地理

(1)东部:流水作用
中西部:风力作用。(2分)(2)甲:夏多冬少。原因: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和来自海洋的西北风影响,降水多;冬季受信风带影响,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3分)乙:夏少冬多。原因: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多。(3分)(3)东南沿海较东北沿海更发达(规模和运量更大)。(2分)原因:东南沿海海水较深,适宜港口建设和海上航运,东北沿海有大面积珊瑚礁分布,海水较浅,不利于海上航运;东南沿海人口稠密,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对海运需求量大,东北沿海人口和矿产资源相对较少,经济规模较小,航运需求量较东南沿海小。(4分)(4)气候干旱,草场面积广大;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地下水丰富,适宜用作牲畜饮水;无大型肉食动物。(3分,任答其中3点即可)(5)应该(1分)。缓解当地气候干旱度(改善澳大利亚中部干旱的气候);风力侵蚀作用减弱;湿地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净化水体能力增强。(6分,任答其中3点即可)不应该(1分)。大型工程对环境的危害具有不可预见性和不可逆性;影响当地生态环境;地下水的含盐量增加;沿途土壤盐渍化加重等。(6分,任答其中3点即可)试题分析:(1)东部地区气候湿润,降水较多,地表径流丰富,流水作用为主;中西部地区为干旱半干旱的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风力作用为主要外力形式。(2)甲地为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和来自海洋的西北风影响,降水多;冬季受信风带影响,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特点夏多冬少;乙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多,特点夏少冬多。(3)从自然条件看东南沿海海水较深,适宜港口建设和海上航运,而东北沿海有大面积珊瑚礁分布,海水较浅,不利于海上航运;从社会经济条件来看东南沿海人口稠密,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对海运需求量大,而东北沿海人口和矿产资源相对较少,经济规模较小,航运需求量小,所以东南沿海较东北沿海规模和运量更大,更发达。(4)此题要求考生分析大牧场放牧业发展条件,发展条件当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应该注意的是次提要求分析的有利条件。澳大利亚中西部主要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草场面积广大,地广人稀,土地租金较低,地下水丰富,含盐量较高,适宜用作牲畜饮水,而且该地无大型肉食动物,有利于放牧的牲畜生存。(5)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既可以从需要方面分析应该开凿,也可以从不利影响方面阐述不应该,只要围绕一个方面阐述理由充分即可得分。生态环境的角度看,开凿海湾与艾尔湖间的运河可以缓解当地气候干旱度,湿地增加,生物多样性也会增加,水体净化能力增强,风力侵蚀作用有所减弱,所以应该开凿海湾与艾尔湖间的运河。(而开凿海湾与艾尔湖间的运河这项大型工程会影响当地生态环境,地下水的含盐量增加,沿途土壤盐渍化加重等,且对环境的危害具有不可预见性和不可逆性,所以不应该开凿海湾与艾尔湖间的运河。)

『柒』 高中地理中区位因素、区位条件、区位优势分别指什么

简单来说区位就像人的五官搭配。
区位因素就像人必须有五官。对应在地版理上就农业的、工业的、交权通的等等,另外的角度上可以说自然的、社会的等等

区位条件就是你的五官条件是什么,我五官健全,没有伤缺,
区位优势是 你的鼻子挺,你眼睛大,双眼皮,这叫优势

『捌』 自然资源条件

一、地理位置与交通

研究区位于山东省东部,突出于渤海与黄海之中,北临渤海,北东南三面濒临黄海,北与辽东半岛遥相对峙,东及东南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隔海相望,南与江苏省接壤(图21)。地理坐标跨及东经118°30′~122°42′,北纬35°00′~38°00′。东西横距364km,南北纵距368km,总面积54 370k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33.77%,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日照及潍坊、临沂市人口密集区,共46个县市(区)、1198个乡镇。该区为山东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山东省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图2-1 研究区交通位置图

区内交通便捷,现已形成以铁路、公路为主体,海运、航空运输为辅助的立体交通网络。铁路干线主要有胶济、兰烟、胶新线等。青兰(G22)、荣乌(G18)、沈海(G15)、青银(G20)、威青(S68)、烟海(S11)、荣潍(S16)等一大批高速公路现已建成通车,区内大部分国道与省道也已得到全面改造升级,基本实现所有乡镇通公路和发达地区村村通公路的交通建设目标。海运依托烟台港、青岛港等重点大型港口,辅以一批小型港口的沿海港口群,架起连接全国主要港口和国际重要口岸的运输桥梁。航空运输以青岛流亭机场、烟台莱山机场为中心,辅助威海大水泊机场、临沂沐埠岭机场等,构成航空运输体系,航运可直达国内主要城市和日、韩等国。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加快了本区城市化进程,有力地保障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二、地形与地貌

(一)地形地势

本区地形复杂,中低山和丘陵占65%,平原和盆地占33%,河流和湖泊占2%,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凹。中低山主要分布在沂沭断裂带以西地区,海拔在500m以下,山地中散布着丘陵性盆地。丘陵主要分布在沂沭断裂带以东地区,地质构造上属鲁东隆起和胶南-威海造山带,地貌上分三部分,北部和南部是丘陵,中部是平原。北部丘陵区东西向分布的个别山峰海拔700~800m,大部分丘陵海拔低于300m,被南北向河流切割,呈现宽谷缓丘的地貌特点;南部丘陵区在胶州湾以南,除五莲山、小朱山、马耳山、九仙山海拔在700m左右外,海拔500m以下的山峰大都集中于此,丘陵东西两侧受源短流急的河流切割,地形破碎。胶州湾以东为崂山山地,山势陡峻,河谷切割强烈,青岛境内的崂顶,海拔1133m,为本区最高峰。中部坳陷盆地上发育成以胶莱河流域为主体的平原,包括沉积层较薄的河流冲积平原、湖沼沉积平原和剥蚀准平原,北接莱州湾,南毗黄海,海拔高度在50m以下。

研究区三面环海,大陆海岸线北起胶莱河河口,南至日照市的绣针河口,全长约2200km,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7。可分为岬湾相间的基岩海岸,泥质粉砂质海岸和基岩砂质海岸3种基本类型,其中以泥质、粉砂质海岸最为广阔;浅海海底则有水下浅滩、现代水下三角洲及海冲蚀平原等。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滩涂广阔,水质肥沃,沿海滩涂面积约2500km2,15m等深线以内水域面积约13 300km2,是多种水生物繁衍生息的场所。近海海域中散布着299个岛屿,岸线总长668.6km,总面积147km2,其中最大的是庙岛群岛中的南长山岛,面积12km2。这些海岛绝大多数距离大陆不超过20km,最远的北隍城岛,距陆地约65km。

(二)地貌类型

地貌是地壳表层长期遭受地质内营力构造运动和外营力风化剥蚀搬动沉积作用的结果,影响地貌形成的主导因素为新构造运动、岩石结构和外营力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作用。按照地貌形态类型和成因特征,调查区地貌可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山间平原、山前倾斜平原和微倾斜低平原6种形态组合类型(图2-2)。

1.中山

中山分布于崂山、沂山、昆嵛山区,面积约占调查区面积的1%,海拔大于900m,相对高度>500m,地面坡度一般在25°以上,地形切割强烈,切割深度100~200m。山体主要由碱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和古老变质岩组成,该区山高谷深,大部分为森林覆盖,少部分基岩;并有灿烂的古文化遗迹,崂山素有道教、佛教名山之称,昆嵛山历来有“仙山之祖”之称,是全真教的发祥地。

图2-2 地貌类型分布图

2.低山

低山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主要分布于崂山西、大泽山、大朱山、小朱山、五莲山、烟台牙山、艾山,海拔500~1000m,相对高度200~500m,地面坡度为20°~25°,山岭低缓、宽谷浅切,切割深度50~100m。山体主要由二长花岗岩、花岗质片麻岩、石英二长岩、闪长质片麻岩组成。低山区面积虽然较小,但仍然没有很好的开发,适宜发展林业。

3.丘陵

丘陵为研究区主要地貌类型,占研究区面积的35%,主要分布在青岛-五莲断裂带以南,烟台、威海大部分地区,地形连绵起伏,山势低缓,成土母岩主要为花岗岩、花岗质片麻岩、砂岩、砾岩、少量灰岩等。海拔200~500m,相对高度<200m,地面坡度一般在20°以下。丘陵区是金、银、铜、铁、大理岩、花岗岩等矿产资源的分布区,部分丘陵地带含有较为丰富的地下水。丘陵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切割破碎,水土难以保持,一般不利于农作物种植,宜作为林地;而在丘陵区地势缓和,残坡积发育的地区,有机质N,P 等元素明显不足,但Fe,Mn,Cu,Zn等微量元素丰富,适宜种植经济类果木如苹果、桃、梨、板栗、杏、花生等特色农作物;在低平地带已耕作为土壤,种植了多种旱作物,如薯类、豆类、黄烟、玉米、小麦等。

4.山间平原

山间平原是研究区分布最广泛的地貌类型,占研究区面积的36%。分布于莒县南部、潍坊—高密及五龙河、大沽夹河、黄垒河、乳山河等河谷两侧的山间平原,海拔<300m,相对高度<100m,地面坡度<8°,剥蚀基岩以碎屑岩为主,表层有极薄的堆积物,多有1~2m的风化残积物。分布在胶莱盆地大部分地区及大沽河、沂沭断裂带和大沽河、五龙河等河谷两侧的山间平原,地势低洼,海拔一般在50m以下,土壤层较厚、土质肥沃,河渠交错,灌溉便利,是小麦、玉米、豆类的主要产区。

5.山前倾斜平原

主要分布在临朐—昌邑一带,另外在莱州、招远北部零星分布,占研究区面积的5%。它是由一系列山前洪积扇联群而成,海拔<50m,相对高度<20m,地面坡度<5°。地势低洼,潜水埋深较浅,又受洼地汛期积水的影响,土壤盐渍化比较严重。

6.微倾斜低平原

总体呈条带状分布在沿海地带,占研究区面积的17%。根据成因类型不同进一步分为剥蚀-海蚀平原、冲积-海积平原和海积平原3个二级地貌单元。剥蚀-海蚀平原主要分布在南部和东部沿海丘陵与海积平原之间,为丘陵与海积平原的过渡地带,标高一般<10m,以堆积、风积砂层为主,生态环境脆弱,宜建海岸防护林。冲积-海积平原呈条带状分布在日照沿海地带和昌邑北部,是冲积洪积平原和海积平原过渡地带,地层结构为海陆交互相,标高一般<10m,以海积、风积砂层为主,农作物生长受到限制。海积平原分布在沿海一带,地形平坦,地面标高在6m以下,微地貌形态主要有滨海低地、潮间带,普遍形成盐渍化或沼泽化,已有一部分围垦养殖海产品,或辟建盐场,从长远看,是研究区待开发利用的地貌类型。

三、气候与水文资源

(一)气候资源

研究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受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大气环境的影响,属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研究区延伸入海,又具有海洋气候特点:空气湿润,雨量适中,温度适宜,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1~14℃,1月份平均气温-4.5~-1.0℃,7月份气温多在24℃以上。春旱秋涝,晚秋多雨,年平均降水量为650~800mm,由东向西递减,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全年无霜期为180~190 d。季风以东南风为主导风向,年平均风速为3.5~5.3m/s。沿海多雾,年平均有雾天气160 d,主要集中在3~7月份,偶有寒潮、暴雨、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研究区农业气候资源丰富,光热水组合条件较好,气候地带性差异较大,小气候类型多样,对农业发展具有多宜性、多熟性、多层性和多类型特点,从而为全省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

(二)水资源

1.地下水资源

以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条件为基础,结合地下水开采利用和农业有关水文地质问题,研究区水文地质区划可划分为4种类型。

1)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山间冲积-洪积平原、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及滨海平原,含水层岩性主要以第四系河流相、砂砾石、砾卵石、砂为主,呈多层结构,总厚度一般<50m。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一般为重碳酸-钙、镁水、重碳酸-钙水为主,pH为6.5~8.5,矿化度一般<2500mg/L。区内主要存在承压淡水局部过量开采、农业生产上的涝渍和局部缺水等问题。

2)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区,按其地下水赋存条件、地层岩性及结构可细分为层状岩类裂隙水和块状岩类裂隙水。层状岩类裂隙水含水层岩性主要为板岩、千枚岩、石英砂岩、硅质岩、页岩等,地下水主要赋存于风化裂隙带及构造断裂带中,其富水性一般为中等至贫乏。水化学类型多为重碳酸钙、重碳酸镁、重碳酸钠型,pH为6.4~8.4,矿化度一般为150~500mg/L。块状岩类裂隙水含水层岩性主要为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等,地下水赋存于风化裂隙及断裂构造中,其富水性一般较差,水化学类型多为重碳酸钠、重碳酸钙、重碳酸钠镁型,pH为5.5~7.7,矿化度一般为50~1000mg/L。

3)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主要分布于安丘—莒县一带。含水层岩性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灰岩、白云岩。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岩溶裂隙中,其富水性一般为中等至丰富。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或重碳酸钙镁型,pH为7.2~8.2,矿化度一般为200~1000mg/L。

4)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主要分布于沂沭断裂带、研究区南部山前地带。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白垩系及侏罗系紫红、砖红色砂砾岩、砾岩。地下水主要赋存于裂隙、孔隙中,其富水性一般较差,局部受地质构造作用,富水性稍强。水化学类型多为重碳酸钙镁型,pH为6.9~8.3,矿化度一般为200~1500mg/L。

区内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及农田灌溉用水入渗补给,排泄方式以人工开采及泉水排泄为主。地下水赋存与运移规律主要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构造控制。

2.地表水系及水资源

研究区河流众多,河网发育,全区平均河网密度约0.47km/km2。全区共有大小河流约2000条,长度在100~500km之间的河流有7条,均为季风区雨源型,多为独立入海的山溪性小河。径流资源缺乏且分布不均,人均径流量约370m3,分别为全国和世界人均占有径流量的13.7%和3.36%,沂沭河流域径流量可达10.9L/s,少数河流仅3.25L/s。按水系分为沂沭河水系、胶莱河水系及沿海诸河水系。

3.水资源开采利用现状及对策

研究区水库、池塘等蓄水设施星罗棋布,与水利工程配套的灌溉工程也初具规模,地表水得到较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也已进行了广泛的开发利用。近年来,由于工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特别是位于沿海地带的青岛、烟台、威海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日渐突出。今后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开发应统一管理,合理开发并注重开源节流,涵养水源,为子孙后代保护好珍贵有限的水资源。随着我国引黄济青和西水东调工程的实施,跨流域引水补源已成事实,对缓解本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将发挥重要作用。

四、土地资源

(一)农业布局及发展现状

研究区农产品资源种类繁多。一是资源种类多,仅植物资源就有100余科,1000余种,其中农作物20余科,40余种。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大豆、谷子、高粱、小杂粮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棉花、黄烟、芝麻等;蔬菜主要有辣椒、大姜、大蒜、芋头、大葱等;干鲜果主要有苹果、葡萄、桃、山楂、大枣、板栗、甜柿、樱桃、草莓等。就动物资源而言,陆生动物主要有肉鸡、蛋鸡、肉牛、猪、羊、兔等。本区港湾众多,滩涂广阔,土质肥沃,饵料丰富,有多种水生物栖息繁衍,如鲷鱼、黄鱼、鲈鱼、鲍鱼、牡蛎、寨鱼及对虾、干贝、海参、螃蟹、海螺等。二是总量多,2009年,粮食总产达到1348.5万t,蔬菜1992.5万t,果品709.1万t,与2006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三是名特优产品多,以众多的地方名特优产品最负盛名,如烟台苹果、莱阳梨、大泽山葡萄、日照茶等,都有较高的对外知名度,具备了一定的商品优势。

区内6个地级市区域优势农作物种类,面积和产量分别见表2-1。从表2-1可以看出,粮食作物是调查区农业种植中面积最大、分布最广、产值最高的作物,主要为小麦和玉米,其次是花生。各地区农作物种植种类、种植面积及产量不同,小麦亩产潍坊市最高达398.13公斤/亩,其余青岛、烟台、日照、威海、临沂分别为385.09,348.64,342.94,338.99,304.89公斤/亩;玉米亩产烟台市最高达475.77公斤/亩,其余日照、青岛、威海、潍坊、临沂分别为447,439.77,436.11,407.01,405.69公斤/亩;烟台市苹果种植面积最大(200.52万亩),是其他地级市的5~11倍。

表2-1 研究区不同区域农作物种植面积及产量统计表

续表

(二)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研究区土地总面积 54 370km2,但人均占有面积仅 0.181hm2,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17hm2/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78hm2)的1/4,远低于全世界平均水平(2.24hm2/人),土地资源不足。人均土地占有量的地区性差异和各类土地区域分布的不均一性,是本区土地利用现状的主要特征。

区内土地利用类型齐全,可分8个一级地类,23个二级地类。以一级类计,6个地级市土地利用现状见表2-2。

表2-2 土地利用现状表

耕地和林地是鲁东地区土地利用的两个主要类型,分别占6个地级市土地总面积的80.43%与9.09%。耕地主要分布在河流的冲洪积平原、山前平原及广大低丘陵地带,调查区人多地少,耕地总面积8329.23万hm2,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24hm2,略高于山东人均耕地面积(1.21hm2,2010年),低于全国1.38hm2的平均水平,临沂市人均耕地面积(0.98hm2)已逼近或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hm2警戒线,土地供需矛盾日趋尖锐。林地主要分布于低山区、高丘陵区及河漫滩地区的烟台、海阳-威海、平度北部、青岛崂山及五莲一带,主要是天然森林,沿海主要是人工种植的海堤防风林,丘陵区还有面积不大的苗圃,主要培育银杏、杨、柳等。居民用地及工矿用地居第三,占2.76%。研究区人口密度大,村庄众多,城镇规模大,另外位于低山丘陵区的金矿、铁矿、石墨等多种矿山,也占用大量的土地。园地居第四,占2.50%,主要分布在烟台、平度北部、临朐南部及青岛崂山的低丘陵坡地和河流中上游冲洪积平原区,主要以果园为主,种植苹果、梨、桃、葡萄、樱桃、山楂等。其余交通建设用地、草地水域及未利用土地等4类土地仅占土地总面积的5.22%。

五、矿产资源

区内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各类矿产(含亚矿种)89 余种,约占全省已发现矿种的60%,其中能源矿产6种,金属矿产24种,非金属矿产57种,水气矿产2种。已探明储量(资源量)的矿产70余种,占全省已探明储量矿产的86%,大、中、小型矿床及矿点947处,其中能源矿产25处,金属矿产479处,非金属矿产400处,水气矿产43处,这些矿产多已被开采利用或正在开发中。主要能源矿产:煤、油页岩、石油、地热;黑色金属:铁、锰、钛(金红石);有色金属:铜、铅、锌、钨、钼、钴、镍、镁;贵金属:金、银;稀有金属:稀土、铍、铌、钍铀、锑;冶金辅助原料:石英砂岩、萤石、铸型砂、熔剂白云岩;化工原料矿产:磷、黄铁矿、重晶石、红柱石、硅石、蛇纹石、含钾岩石、天然卤水;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产:石墨、滑石、水泥石灰岩、水泥大理岩、水泥粘土、砖瓦粘土、膨润土、钾长石、透辉岩、饰面花岗岩、饰面大理岩、膨润土、高岭土、天然卤水、沸石、珍珠岩、黑曜岩、蛭石、云母、麦饭石、冰洲石;工艺美术矿产:砚石、水晶、蓝宝石、木鱼石;水气矿产:饮用矿泉水、地热温泉等。

探明储量位于全国前列的优势矿产有:岩金、蓝宝石和锆英石保有资源储量占全国首位,菱镁矿保有资源储量占全国第二位,铝居全国第四位,滑石居全国第五位等。矿床成因类型多样,主要有岩浆热液型、火山岩型、接触交代(矽卡岩)型、热液(充填、交代)型、变质型、沉积型、伟晶岩型等。成矿时代主要为前寒武纪、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

『玖』 高中地理小高考 必修1,2,3 这些哪里错了 1自然资源分布具有不平衡性,但分布具有规律性,如沉

高中是文科,现在大一,忘了有色金属矿分布在哪个岩层了,但肯定不是沉积岩。
水资源丰富与否主要取决于气候,水能资源丰富与否主要取决于河流流量和落差。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