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地理 » 2014高考文综地理

2014高考文综地理

发布时间: 2021-01-18 02:03:48

Ⅰ 高考时候文综地理和历史大题需要标序号123吗

LZ您好

文综答卷大题(说理性的题目,不包含地理计算型的题目)标注1,2,3不代表什么专

重要的是属代表你回答这道题是有自己思想的

在回答的过程中体现了条理清晰,分门别类的特征.

特别是问"有哪些影响","有哪些因素","造成哪些后果"等列举并列,或者递进性质的答案,做这些标记,无疑做到了答题不重复不遗漏的基本要求!

退一步,你分门别类答题,阅卷是机改的,请问阅卷老师是更愿意多给条理清晰的答案高分,还是一大段密密麻麻文字的答案多一点分?!

当然,实话说,按正常的评分标准,并没有强制要求学生回答都要标123,但是我会和我的学生说,不管哪一科,数学也好物理也好,文科一样,但凡分类讨论,列举并列关系,或者递进关系,一律养成标123的习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Ⅱ 文综三科 (政治 历史 地理)最难学和最好学的是哪一科

来政治,永恒不变的恶梦。想自当年,就是这一门可怕的学科把偶送上了理科的不归路,到头考研还要遇到,毁了多少人梦想,怎一个难字了得。
其实高一地理学好了,就没什么难的。地理很有意思,不像政治历史那样枯燥乏味。真正应该重视的是历史,它虽然学起来容易,但考起来难。最近几年的高考文综题最不好做的就是历史。知识多而且碎,不好掌握。参加了两年高考的,深有体会!

Ⅲ 2014广东高考文综难度

试卷结构和往年相同!

历史:选择题容易问答难
对于文综考试的历史考题,考生们普遍认为选择题比较简单。但后面两道问答题就有难度了。其中一道题考的是十八、十九世纪,欧洲经济贸易对边缘国家的影响;另一道题是请考生分析一段洋务运动的材料体现了什么思想,分析什么因素影响了人物的历史观点。彭加木中学有考生认为:“这些题都会让我们有话可说,但是要回答得全面很难。奋笔疾书,感觉还有知识点没有提到。”
政治:课本为纲热点题少
至于政治,大部分受访考生称还能够“接受”,不过有关时事热点的题目极少,大部分题目以课本为纲。有一道题主要考大气污染,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建立了一些保护制度,体现了什么的价值观。而另一道图表题,给出一些消费数据,连出三道小题:请考生概述图表反映了什么?消费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政府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有考生认为,这道题看似容易,“其实会容易答偏题,这一题重点是考政府在文化生活中的职能作用的知识点。”执信中学的张同学认为政治的试题落脚点还是比较偏书本。还有一道地理题结合了广东特色,考了珠江三角洲的人口城市化集聚。但是,这少数结合时事和广东特色的题目感觉都不难。
地理:出题新颖要多分析
考生反映地理题目都比较新颖,但很多题平时都没有遇到过。“有一条题问到为什么有些地区雷雨比较多,我们平时常做的题是为什么某个地区雨水比较多,这就完全是两个问题了,”崔同学表示。唐同学说:“有道题问到为什么爪哇岛渔业资源丰富,那平时也没做过,只能靠自己分析,也不知道自己分析对了没有。”

Ⅳ 2014安徽高考文综卷地理部分,选择题后三题的详细解答,不要复制粘贴,能搜到的我都看过了。

这个?
31. 受大气环抄流和地形分布(图10a)的影响,图10b所示地区
A.全年以偏北风为主,冬半年风速较大 B.夏半年以西南风为主,风速较大
C.全年以偏南风为主,夏半年风速较小 D.冬半年以东北风为主,风速较小
32. 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Ⅳ 山东省2013年高考文综地理第5题怎么做

用排来除法吧.

这题考自海陆气温日变化差.题干说了, 气温的日变化一般表现为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通常来说,海陆温差一般表现为早上陆地高海洋低,晚上陆地低海洋高.那么,题中如果处于日出时间或午后时间,等温线都应该弯曲,而图中没有,所以排除A和D.
而题中还说,目前丙地太阳高度一年最大,说明丙地被太阳直射,那么到了中午12点,又被太阳直射,陆地的温度应该会比海洋高,等温线也会弯曲.也把C排除
所以,综上所述,答案应该是B

Ⅵ 2010高考文综地理第八题 答案是B

8题:提供两种方法(图片如下,我加了数值,红色的)

法一: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心与城郊之间的温差而引起的大气运动状况。热岛效应最强,实际就是城市中心与郊区温差最大时,也就是图中等值线弯曲度最大时,即8日22时左右。(此解法较适合于考场应用,速度快)

法二:等值线解法由图中可知,等值线的等值距(温度差)为2,所以C选项9月15时,市中心为21—23℃。郊区19—21℃,温差最大为4℃(不能等于4);

A选项市中心为19——21℃,北郊那条线应该为17℃(因为北郊一定比市区温度低),最大温差6℃;

B选项市中心温度小于15℃,北郊有最小值9℃(两个值都不能等),温差也为6℃,但是此时等温线弯曲较大,B选项比A的温差大,还是选B更好。(又回到法一了,呵呵。。)

提醒:有个别试卷,因为是标准答案没公布前,教师做的答案,所以有试卷选C的。

标准答案是对的,选B

附:6、7题解法

6题:由图中可知,等值线的等值距(温度差)为2,最大取值为21——23℃(图中B点附近),最小取值为5—7℃(如图),得出温差范围14—18℃(23—5=18、21-7=14)。得出正确答案为C

7题:本题有两种方法得出答案,一是有所学知识我们知道昼夜皆晴时,昼夜温差大,白天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相对较高,夜晚则因大气逆辐射弱气温相对较低,昼夜皆阴(或者多云)时,昼夜温差小,白天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相对较低,夜晚则因大气逆辐射强,气温相对较低;二是根据图中9日9点—18点(白天时间段、晴天)的等值线相对密集,8日20点-9日9点(夜晚时间段、阴天)的等值线相对稀疏来来得出正确答案为B。

Ⅶ 2011年高考浙江省文综卷 地理部分 选择第九题

题前边有句话是这个:图6中,M为赤道与某一经线L1的交点,北半球任一纬线L2上两点Q1、Q2 分别位于经线L1的东、西两侧。完成9~10题。

可知:M点位于赤道,Q1、Q2位于北半球
从某日晨线经过M、Q1和昏线经过M、Q2可知该日太阳直射点应位于南半球
所以排除D,D选项应该是太阳直射在赤道,至于现在影子在那个方向不考虑,考试的时候没有时间
由L2上两点Q1、Q2分别位于经线L1的东、西两侧,可知M、Q1、Q2位于三条不同的经线,所以这三点不可能位于同一经线圈,排除C,
由题意Q1、Q2之间经度差达到最大值时,可以为180°,此时Q1、Q2位于同一个经线圈,且刚好是该日晨线、昏线与纬线的切点,所以答案为A。

第10题 由Q1、Q2与L1的地方时差不等,可知Q1、Q2与两点不可能以经线L1对称,即不可能同是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当晨线经过M、Q1时,该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当晨线经过M、Q2时,该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题中只说纬线L2上两点Q1、Q2分别位于经线L1的东、西两侧,Q1、Q2距经线L1 距离可大、可小,只要不相等就满足题意。 所以应该选B

Ⅷ 2014年高考文综地理考点归纳全国1卷

全国卷1不注重知识点考查,注重考查核心地理素养和地理能力。

2014高考全国内卷1文综的难容度分析:
1、总体难度稍微偏大。
2、2014年的高考文综试题在紧扣教材、考纲和考试说明的基础上变得更为开放灵活,在彰显各学科特色的同时,还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更加贴近学生心理和社会生活。
3、选材不仅充分聚焦了两会的时政内容,而且密切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各类国计民生问题。如地理反映了人们普遍关注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产业结构布局等问题;政治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焦了反腐倡廉、发展经济、教育改革等社会热点;历史则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前赴后继地追求“中国梦”的历史进程。
4、三个人文学科紧密结合,共同展现了当今世界多元竞争、绚丽多彩的时代风貌。

Ⅸ 如何提高高考文综地理综合题答题能力

首先,要有扎实的单科知识积累。意思就是单独的政治、历史、地理知识都比较扎实回,比如,说道唐答朝,那么你就要了解整个朝代历史、政治制度演变、经济发展演变、文化演变(建筑、科举、文学等等)。最好能做到,随便一个知识点都可以进行朝代链接,比如科举到唐朝已经成为体系,但是最早分科考试可以追溯到汉代,其次是隋朝。

其次,学会串联记忆。就是把学科知识进行串联,比如说到唐朝的经济,就知道经济发展水平,知道当时的外交,接下来就可以联系同时代世界史、世界经济,还有对应时区的国家、经济等等。

再次,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循环往复的记忆。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