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新课标地理
Ⅰ 2014年高考上海卷地理,文科
第抄3题的解题思路如下袭:
首先,根据标明的等高线数值可知,每根相邻等高线的差值为50米,由此可以推出每条等高线的数值,并得出剖面线AB与MN的交点海拔为200~250米之间。
然后,根据交点处的海拔范围,以及在AB剖面图中只有第 2 点是符合200~250米之间的条件,因此,AB剖面图中的交点应为第2点;
最后,根据MN穿过的等高线分布区域可知,这个交点处于两个山头之间的鞍部,因此在剖面图MN中,应该为第4点。
因此,第三题选D。
第4题思路:
首先根据题意,水库最高蓄水位为150米时,凡是海拔150以下的区域均被淹没。而图中海拔100米的两条等高线是相邻的,可推出图中地形是一条谷地,淹没的区域就是海拔150米以下的这片谷地。
然后再看等高线图的东北与西南等未被淹没区域,全都比这条河谷高,就算水位达到150米,那也只是形成类似与三峡夔门那种两岸高山的景观,绝不会是岛屿。
因此,第四题选D,无岛。
Ⅱ 2014年的地理资料对2020高考有参考价值吗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随着新教材的改革,现在更加注重地理价值观的考察,弱化机械知识考察
Ⅲ 求2014高考文科地理新课标卷2第7题详细的解释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没有水田,2.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绿化是植草为主,种树会加大蒸腾专,加大非生产属性绿水,3.对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来说,地表植被稀少,修梯田对绿水的影响不大,反而,在某些时候,由于梯田增大了地表裸露面积,增大了非生产性绿水。4.覆膜有保湿保水增温等作用,我想你的老师应该说过,华北平原春播时要覆盖地膜!
对地理感兴趣的孩纸,想和你交个朋友,加我QQ:2511381630
Ⅳ 2014年高考哪些省份用"全国卷
从2013年高考试卷使用情况来看,新课标全国卷分为:新课标全国卷(Ⅰ)和新课标全国卷(Ⅱ)。新课标全国Ⅰ卷适用地区:河南、河北、山西;新课标全国Ⅱ卷适用地区:青海、西藏、甘肃、贵州、内蒙古、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云南。部分省份有交叉使用。由于广西2012年开始实施新课标,因此广西2015年起才开始使用新课标全国卷(Ⅱ),2014年高考广西将是最后一次使用大纲版全国卷。
从今年的高考情况来看,2014年高考保持和2013年高考使用情况一样,不会有变化。除山东省高考试卷取消“基本能力测试”和不考英语听力外,其他省份没有变化。2014年将保持稳定,各科试卷情况和2013年基本一致。这也就是说2013年高考如果是自主命题的省份,2014年仍将是自主命题,2014年不会有大的变化。如果哪个省份在次年使用全国卷或者换其他试卷,一般情况下都会提前一年公布,不会突然变化!
2014年高考试题版本:01、新课标全国Ⅰ卷适用地区:河南、河北、山西02、新课标全国Ⅱ卷适用地区:青海、西藏、甘肃、贵州、内蒙古、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云南
03、大纲版全国卷适用地区:广西
04、安徽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不用全国卷,仍然是“安徽卷”,和2013年高考相比没有变化)05、北京市: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06、重庆市: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说明:高考不考听力,高三可参加2次PETS-2考试,以最高分计入高考总分)07、福建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08、广东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09、海南省:自主命题(政、史、地、理、化、生)+
新课标全国Ⅱ卷(语、数、英)10、湖北省:自主命题(语、数、英)+
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理综)11、湖南省:自主命题(语、数、英)+
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理综)12、江苏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13、江西卷:自主命题(语、数、英)+
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理综)14、山东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说明:2014年起,山东高考不考听力、不考基本能力测试,仍然使用山东卷)15、上海市: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16、陕西省:自主命题(数、英)+
新课标全国Ⅰ卷(语、文综、理综)17、四川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18、天津市: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19、浙江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20、辽宁省:自主命题(语、数、英)+
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理综)
Ⅳ 2014高考调研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地理(区域地理)答案
太多了。有三面,你要哪些
Ⅵ 2014年高考文综地理考点归纳全国1卷
全国卷1不注重知识点考查,注重考查核心地理素养和地理能力。
2014高考全国内卷1文综的难容度分析:
1、总体难度稍微偏大。
2、2014年的高考文综试题在紧扣教材、考纲和考试说明的基础上变得更为开放灵活,在彰显各学科特色的同时,还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更加贴近学生心理和社会生活。
3、选材不仅充分聚焦了两会的时政内容,而且密切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各类国计民生问题。如地理反映了人们普遍关注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产业结构布局等问题;政治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焦了反腐倡廉、发展经济、教育改革等社会热点;历史则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前赴后继地追求“中国梦”的历史进程。
4、三个人文学科紧密结合,共同展现了当今世界多元竞争、绚丽多彩的时代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