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湖南
㈠ 请问湖南高中地理教材是哪个版本的,一共学几本。高考考哪些本呢。
人教版。
文科生:
地理必修课程:有三个模块:(必修1、必修2、必修3)。【全部考】专
选修课程:有七属个模块:地球与宇宙(任选1)、海洋地理(任选2)、旅游地理(必选3)、城乡规划(任选4)、自然灾害与防治(必选5)、环境保护(任选6)、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任选7)。
【考三本:旅游地理(必选3)、自然灾害与防治(必选5)、环境保护(任选6)】
㈡ 新高考版53高考地理和选科地理(湖南专用)有啥区别
1.新高考版的五三适用于新高考的学生。
2.全国版的五三可能就不适用于新高考改革专的学生用。
3.区别属就是一个是新高考,一个是旧高考,两个高考的模式不同,改革了很多东西,所以不同的。
4.如果你是新高考的学生,建议买新高考的五三好一点,因为比较适合新高考的用。
5.新高考的五三可能是有改革过的东西,所以比较好一点。
㈢ 高中湖南教育出版的 地理 高考都涉及哪几本
必修三本,选修一本,初中地理四本(这个用大地图代替也可以)
㈣ 高中所有必修的地理人教版和湖南教育出版社有什么区别
人教版和湘教版从本质上讲差别不大,是目前使用范围最为广泛的两种高中地理教材。
人教版作为国家推行多年的老版本,比较兼顾各个省区的情况,体系也比较完整,思路相对清晰,排版由大到小,分属宇宙地理,海洋地理,陆地地理,人文地理。
而湘教版教材推行这些年来,由于能够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欢迎,目前已经有湖南,黑龙江,广东等多个省区在推广使用。
相对而言,湘教版内容简介,注重案例教学,多活动和讨论,偏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对生源的要求相对较高,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相对较高,因此不是很受老教师欢迎。当然,两种版本的的普遍推广,说明各有千秋,而且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基本一致。
(4)高考地理湖南扩展阅读: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册部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
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㈤ 湖南新高考,选物生 地理八十 化学五十 选哪个好
湖南新高考选物生地理80化学50选哪个好?嗯啊,根据你的长项进行选择即可。
㈥ 老师你好,我想问下湖南高考地理用哪个版本的教材
高考不是考哪个版本的教材,高考是考课标。使用那个版本的教材都可以,最主要的是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学会地理问题的分析方法。
㈦ 湖南高考地理复习核心知识点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总结
第一单元 地球在宇宙中
[知识要点]
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统称为天体。按照其物质组成、质量大小、运动规律,可分为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主要的类型。最基本的天体类型是恒星和星云,它们的区别如下:
恒星 由炙热的形体组成,有很大的质量,自身能发光的球状天体;所有的恒星都在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因距离我们十分遥远,其相对位置似乎是固定不变的;太阳是距地球最近的恒星。
星云 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同恒星相比,星云具有质量大、体积大、密度小的特点,主要成分是氢。
2、天球:以观测者为球心,半径无穷大的假想圆球。人们在说明天体的位置和运动的时候,把天体在天球上的投影看成是它们本身。
3、星座;为了便于认识恒星,把天球分成若干区域,这些区域称为星座,全天共分为88个星座。在北天极的周围有大熊、小熊和仙后三个星座,北半球中高纬度终年可见。北半球中纬度9月初21时左右,天顶附近可见天琴、天鹅、天鹰等星座。
4、天体系统: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互相绕转,形成不同级别的系统。(如下图所示)
5、太阳概况(和地球对比)
日地平均距离 主要成分 半径 质量 体积 密度 重力加速度
1.5亿千米(光行8分钟) 氢和氦 地球半径的109倍(70万千米) 地球质量的33万多倍 地球体积的130万倍 地球密度的1/4 地球的28倍
6、太阳的外部物质构造:太阳的外部是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太阳大气层的一切活动,总称为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周期都是11年。
太阳活动的标志 发生的层次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黑子 光球 (1)黑子、耀斑增多时,发出的强烈射电会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通讯。(2)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太阳风”)会干扰地球上的磁场,产生“磁暴”;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高空大气层,同稀薄大气相撞形成极光)
耀斑、日珥 色球
“太阳风” 日冕
7、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中心在高温高压下,发生核聚变反应,即四个氢原子核聚变为一个氦原子核。在核聚变过程中,太阳要损耗一些质量而放出大量的能。
8、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中,其他的天体都在太阳引力作用下绕太阳公转(如下图所示)。
9、九大行星的运动具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三大特征。
10、九大行星按其结构特征可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三大类。
11、地球上具有生命的条件:(1)适当的日地距离和长短适宜的自转周期,使地球有适当的温度和液态水,有利于生命物质的存在;(2)地球具有适当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吸住大气层中的各种气体,并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适合生物呼吸所需的大气。
二、地球和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形状 表示地球大小的几个数据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球体 极半径 6356.8 千米
赤道半径 6378.1千米
平均半径 6371千米
赤道周长 约4万千米
表面积 约5.1亿平方千米
2、经纬网: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人们可以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和方向,量算两点间的距离。
(1)经线和经度 (2)纬线和纬度
经线的特点 几条重要的经线
①经线指示南北方向②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③两条正相对的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能把地球平分为两半球。 ①0°经线(本初子午线),它是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②西经20°和东经160°经线,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③180°经线,是国际日期变更线
纬线的特点 几条重要的纬线
①纬线指示南北方向②每条纬线都自成圆圈③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从赤道向两极纬线线圈越来越来小,到了两极就缩小成一点。 ①0°纬线(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②南北回归线(23°26),是太阳直射的最南、最北界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③南、北极圈(66°34)是有无极昼和极夜的分界线;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3、地球的运动(1)自转、公转概况对比
运动形式 自转 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和自转方向一致,都是自西向东
周期 ①恒星日: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自转了360°,需时为23时56分4秒。②太阳日:人们平常所说的“一天”,自转了360°59′,需时为24小时。 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天文上通常所说的年是365日5时48分46秒,这是一个回归年。
速度 ①角速度:大约每小时15°,每4分钟1°,除两极无角速度外,各地相同。②线速度:因纬度而异,赤道最大,向两极逐渐减小,南北纬60°处大致相当于赤道的一半,极点无线速度。 ①角速度:每日向东推进1°②线速度:平均每秒约30千米,近日点较快,远日点教慢。
地理意义 ①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②产生了地方时的差异③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产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④影响地球的形状,使其成为略扁的旋转椭球体。 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②昼夜长短的变化③四季的更替④五带的形式
(2)地方时;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使经度不同的各地时刻早晚不同,东边地点的时刻要比西边地点的时刻早,这种因经度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3)时区和日界线:时区的划分是为了统一时间的标准,根据地球每小时自西向东转过经度15°,而将全球划分成24个时区。日界线是为了避免日期紊乱,经国际规定将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每个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统一本时区标准,由于相邻的区时相差1小时。日界线两侧是日期的变更,东、西十二区钟点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
(4)公转轨道:地球绕太阳运动所经过的路线,称为公转轨道,也叫黄道。它是近似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每年一月初地球运行到离太阳最近的位置,称为近日点;每年7月初地球运行到离太阳最远的位置,称为远日点。
(5)黄赤交角;地球公转与自转是同时进行的,即边自转边公转。公转时有两个特点:(1)地轴和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保持66°34′的夹角不变。(2)地轴的倾斜方向始终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由于有以上两个特点,所以公转轨道面与地球赤道平面之间就存在着一个夹角,即黄赤交角。现在的黄赤交角是23°26′(如下图所示)。
(6)四季更替:四季是指地球上春夏秋冬的循环周期。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就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在气候统计工作中,一般把3-5月划分为春季(北半球,下同),6-8月划分为夏季,9-11月划分为秋季,12-2月划分为冬季。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7)五带的划分;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以及阳光照射的情况,把地球划分为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如下表,下图所示)。
热带 南、北温带 南、北寒带
范围 南、北回归线之间 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 南极圈到南极;北极圈到北极。
阳光照射情况 一年中太阳光可直射二次(回归线上一次) 既不会受到太阳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 阳光斜射厉害,并有极昼极夜现象
获得太阳光热情况 最多 比热带少,比寒带多 最少
[复习指导]
本章知识可概括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部分是地球的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复习时应紧紧把握住这两个方面。
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1、这部分内容涉及的天文学知识极其丰富和广泛,首先应从搞清各种天体的基本概念入手,因为这是了解各种天体之间互相关系的基础。复习时,要通过分析对比掌握各种天体概念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天体系统之间的关系。
2、天文知识大都属于宏观现象,地球上的人们很难全面、真实地看到这些事物的本来面貌。因此,复习时就要特别注意观察,只有这样才能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搞清各种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