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地理 » 高中地理问题研究

高中地理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 2021-01-31 05:52:50

高中地理 问题探究。某海滨城市一所学校的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实地考察了学校附近

(1)你看看点M水汽含量每立方米15克(再看右图在水汽含量每立方米15克,对应的是大约专18℃)
所以给我们的一个提属示就是在大约18℃,水汽达到饱和点,需要液化,就形成降雨
材料2给出的(某一高度后)那个高度就是指水汽饱和点,往上就没有降水,所以空气逐渐干爽
而通过计算h=[(26-18)/0.8]*100=1000(m)发现“第一阶段”是在1000米以下,所以1000米以下我们用气温每百米降 0 . 8 ℃
(2)刚刚计算表明在1000米发生变化,1000米往下是气温每百米降 0 . 8 ℃,1000米往上气温每百米降温 0 .5 ℃

㈡ 如何设计高中地理探究问题

一、运用理论指点迷津

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思想,它为地理问题的具体设置提供了前卫的理论指引。该思想认为教学过程必须建立在学生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上,使其产生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激情,推动教学由现有水平向潜在水平转化。在具体操作中,必须注重层次性和针对性,将问题恰如其分地落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形成新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从已知的领域向未知的领域扩展和探究。它犹如一剂良方,为探究性教学活动指点了迷津。

二、依据现状寻求对策

在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下,“地理问题”的课堂探究之路仍举步维艰。一是设置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往往只提出“知识呈现型”问题,这类问题的答案往往是现成的,只要“按图索骥”就能获得标准答案。没有在知识的接合点、生长点、迁移点及应用点上,下功夫提出新颖的发现型问题和创造型问题,造成问题的设置量多却质差。二是教学方式简单粗放,采用“满堂问”。一般只是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只是在教师的层层“诱惑”下沿教师设计的思路解答问题。有时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具体、不合理,甚至有歧义,让学生无从下手,无从探究。有时提问时机不恰当,只是在枝节问题上小打小闹,对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却视而不见。而教师的评价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动辄批评学生答案不标准,而对闪烁其中的“亮点”“闪光点”却视而不见。三是学生思维僵化,缺乏自主探究。学生很少会从已知条件出发,提出发现型问题,甚至是创造型问题。发现创新的意识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得不到应有的塑造和升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反思现状,地理问题的探究任重道远,需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方能冲破黑暗,迎来黎明的曙光。

三、科学设置确定方向

教师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地理问题的探究创造条件与提供必要的帮助。教师探究意识的建立和探究能力的提高是地理问题探究教学成功的关键。为此,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注重提高自身素质,提升自身生成提问的智慧,努力提高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等个人综合素养,使地理问题的探究性设置朝科学、巧妙、实用、高效的良性方向健康发展。

1、平等意识,心中有人。在教师眼中,每个学生都应是有个性、有特色、有思想的鲜活个体。教师要树立新型学生观,充分尊重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发展倾向、特长、爱好,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做到“心中有数”。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提高,和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待。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性行为;不反对猜测,特别是具有一定道理的猜测;对学生所犯的错误有高度的宽容精神和理性对待;尊重学生,使学生在决定探究地理问题时有真正的发言权;不因为学生提出一个在教师看来是不切实际甚至荒诞的问题就反对嘲笑学生;教师充当“未知者”和学生一起探究问题。

2、情境意识,诱发思维。教师要确立“大教育”思想,结合时事以及区域和乡土的客观现实,充分重视校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和社会密切联系的开放式教学体系,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创设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实用性的问题情境,学习只有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才是有效的;只有在问题情境中,才能促使新旧知识发生冲突,产生困惑、疑问,有了疑问就能诱发学生积极思维、勤思好问。

如在“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一节教学中,在导入阶段,笔者先通过屏幕提出以下两个问题:(1)氟氯烃的生产与使用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因大量排放氟氯烃而产生的臭氧空洞为什么会出现在南极上空?(2)(我国不同时期的卫星云图)我国大陆高空的云为何总是自西向东运动?笔者通过生活化的情境设置,制造兴奋点,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在学生思考,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归纳:这些现象都与全球性的大气运动有关。至此,学生集中全部注意力,迅速进入新课的学习。

3、激趣意识,培养情感。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可以从知识的结合点、生长点、迁移点、应用点上去寻找,使学生在这些“点”上,探究出某种新颖而出乎意料的结果。

如:在“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与天气”教学中当学习了锋面与天气后,那日是11月6日笔者设置一个问题:国家气象局预测“11月8日前后冷空气将袭京城”预测未来8天北京的天气趋势:11月6日—13日?该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是有用的地理、是生活中的地理。把学到的知识得到了运用,这种成功的快乐激励着学生不断地探究与尝试。

4、连续设问有台阶。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由已知到未知,再由新的已知到新的未知的探究过程。设置问题的实质是将学生的已知和未知从矛盾冲突中揭示出来,并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学生,驱使学生去研究和思考。教师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联结点和关键点设问,组成逻辑关系紧密的实用性的台阶式的问题组,或根据知识之间的因果递进关系设置问题链,使学生思维的触角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解决中,由浅入深地触及事物的本质和本质联系。

5、释疑结果有创论。缺乏问题探究的教学不可能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也不可能有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和相互沟通中的思维碰撞,更不会有创新思维火花的迸发。探究过程孕育着创新这一认知规律说明,探究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和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激发出独到的见解、设想及做法,以成功去激励学生不断探究。探究性强的问题往往指向于此目的。它强化创新意识,鼓励学生产生创造性的结论,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探究性的地理问题设置作为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窗口”之一,是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率的基础。只有问题的设置巧妙实用,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才能及时发现并检测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准确地引导学生回忆具体的知识或信息。只有问题的设置科学高效,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信息活动;才能鼓励学生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也才能较完美地实现课堂管理功能。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探究性教学的春天花团锦簇,瑰丽非凡!

㈢ 高一地理必修一《问题研究 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

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指由于人为原因,改变了城市地表的局部温度、湿度、空气对流等因素,进而引起的城市小气候变化现象。该现象,属于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㈣ 高中地理常见问题分析

区位条件其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管理、政治、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区位优势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单项优势往往难以形成区位优势。一个地区的区位优势主要就是由自然资源、劳力、工业聚集、地理位置、交通等决定。同时区位优势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有关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对区位主体的区位给予大的影响因子是主要因子,相反影响比较小的为次要因子。答题时只需答出最优区位条件即可。
中学地理自然条件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五个要素。答题时依次答五个要素即可。
水文条件包括流量、含沙量、年变化量、凌汛、结冰期等。
例子:答东南亚地区区位因素,自然条件,水文条件
区位条件:地处亚洲东南部,太平洋西岸;由半岛和岛屿组成;有重要海峡,地理条件优越,海运便利;热带作物丰富;人口众多。
自然条件:由半岛和岛屿组成,多山地;赤道穿过该地区,南部热带雨林气候,北部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降雨丰富 ;土壤多为火山土;生物种类多。
水文条件: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地形起伏大,流速快;植被覆盖率高,含沙量小;热带气候,气温高,无结冰期。
亲,给个好评吧!!!

㈤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周围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现象)

现阶段世界能源消费呈现以下热点:1)受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影响,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2)世界能源消费呈现不同的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因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经济向低能耗、高产出的产业结构发展,能源消费增长速率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3)世界能源消费结构趋向优质化,但地区差异仍然很大;4)世界能源资源仍比较丰富,但能源贸易及运输压力增大。未来,伴随着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和能源资源分布集中度的日益增大,对能源资源的争夺将日趋激烈,争夺的方式也更加复杂;同时,化石能源对环境的污染和全球气候的影响将日趋严重。面对以上挑战,世界能源供应和消费将向多元化、清洁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场化趋势发展。鉴于国情,我国应特别注意依靠科技进步和政策引导,提高能源效率,寻求能源的清洁化利用,积极倡导能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能源安全体系。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但由于世界能源资源产地与能源消费中心相距较远,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人口的剧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能源需求量持续增大,由此导致对能源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环境污染加重和环保压力加大。近几年我国出现的“油荒”、“煤荒”和“电荒”以及前一阶段国际市场超过50美元/桶的高油价加重了人们对能源危机的担心,促使我们更加关注世界能源的供需现状和趋势,也更加关注中国的能源供应安全问题。

一、世界能源消费现状及特点

1. 受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影响,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
随着世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大,世界能源消费量持续增长。1990年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为26.5万亿美元(按1995年不变价格计算),2000年达到34.3万亿美元,年均增长2.7%。根据《2004年BP能源统计》,1973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仅为57.3亿吨油当量,2003年已达到97.4亿吨油当量。过去30年来,世界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1.8%左右。

2. 世界能源消费呈现不同的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增长速率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
过去30年来,北美、中南美洲、欧洲、中东、非洲及亚太等六大地区的能源消费总量均有所增加,但是经济、科技与社会比较发达的北美洲和欧洲两大地区的增长速度非常缓慢,其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北美由1973年的35.1%下降到2003年的28.0%,欧洲地区则由1973年的42.8%下降到2003年的29.9%。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能源消费占世界的比例由1973年的68.0%下降到2003年的55.4%。其主要原因,一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已进入到后工业化阶段,经济向低能耗、高产出的产业结构发展,高能耗的制造业逐步转向发展中国家;二是发达国家高度重视节能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3. 世界能源消费结构趋向优质化,但地区差异仍然很大
自19世纪70年代的产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的消费量急剧增长。初期主要是以煤炭为主,进入20世纪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与消费持续上升,石油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超过煤炭,跃居一次能源的主导地位。虽然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但世界石油消费量却没有丝毫减少的趋势。此后,石油、煤炭所占比例缓慢下降,天然气的比例上升。同时,核能、风能、水力、地热等其他形式的新能源逐渐被开发和利用,形成了目前以化石燃料为主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并存的能源结构格局。到2003年底,化石能源仍是世界的主要能源,在世界一次能源供应中约占87.7%,其中,石油占37.3%、煤炭占26.5%、天然气占23.9%。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虽然增长很快,但仍保持较低的比例,约为12.3%。

由于中东地区油气资源最为丰富、开采成本极低,故中东能源消费的97%左右为石油和天然气,该比例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居世界之首。在亚太地区,中国、印度等国家煤炭资源丰富,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其中中国能源结构中煤炭所占比例高达68%左右,故在亚太地区的能源结构中,石油和天然气的比例偏低(约为47%),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除亚太地区以外,其他地区石油、天然气所占比例均高于60%。

4. 世界能源资源仍比较丰富,但能源贸易及运输压力增大
根据《2004年BP世界能源统计》,截止到2003年底,全世界剩余石油探明可采储量为1565.8亿吨,其中,中东地区占63.3%,北美洲占5.5%,中,南美洲占8.9%,欧洲占9.2%,非洲占8.9%,亚太地区占4.2%。2003年世界石油产量为36.97亿吨,比上年度增加3.8%。通过对比各地区石油产量与消费量可以发现,中东地区需要向外输出约8.8亿吨,非洲和中南美洲的石油产量也大于消费量,而亚太、北美和欧洲的产消缺口分别为6.7亿、4.2亿和1.2亿吨。
煤炭资源的分布也存在巨大的不均衡性。截止到2003年底,世界煤炭剩余可采储量为9844.5亿吨,储采比高达192(年),欧洲、北美和亚太三个地区是世界煤炭主要分布地区,三个地区合计占世界总量的92%左右。同期,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为175.78万亿立方米,储采比达到67。中东和欧洲是世界天然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两个地区占世界总量的75.5%,而其他地区的份额仅分别为5%~7%。随着世界一些地区能源资源的相对枯竭,世界各地区及国家之间的能源贸易量将进一步增大,能源运输需求也相应增大,能源储运设施及能源供应安全等问题将日益受到重视。

二、世界能源供应和消费趋势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最新预测结果,随着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未来世界能源需求量将继续增加。预计,2010年世界能源需求量将达到105.99亿吨油当量,2020年达到128.89亿吨油当量,2025年达到136.50亿吨油当量,年均增长率为1.2%。欧洲和北美洲两个发达地区能源消费占世界总量的比例将继续呈下降的趋势,而亚洲、中东、中南美洲等地区将保持增长态势。伴随着世界能源储量分布集中度的日益增大,对能源资源的争夺将日趋激烈,争夺的方式也更加复杂,由能源争夺而引发冲突或战争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随着世界能源消费量的增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灰尘颗粒物等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大,化石能源对环境的污染和全球气候的影响将日趋严重。据EIA统计,1990年世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约为215.6亿吨,2001年达到239.0亿吨,预计2010年将为277.2亿吨,2025年达到371.2亿吨,年均增长1.85%。
面对以上挑战,未来世界能源供应和消费将向多元化、清洁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

1. 多元化
世界能源结构先后经历了以薪柴为主、以煤为主和以石油为主的时代,现在正在向以天然气为主转变,同时,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也正得到更广泛的利用。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能源供应成本和可供应能源的结构变化决定了全球能源多样化发展的格局。天然气消费量将稳步增加,在某些地区,燃气电站有取代燃煤电站的趋势。未来,在发展常规能源的同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受到重视。在欧盟2010年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中,风电要达到4000万千瓦,水电要达到1.05亿千瓦。2003年初英国政府公布的《能源白皮书》确定了新能源战略,到2010年,英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英国发电总量的比例要从目前的3%提高到10%,到2020年达到20%。

2. 清洁化
随着世界能源新技术的进步及环保标准的日益严格,未来世界能源将进一步向清洁化的方向发展,不仅能源的生产过程要实现清洁化,而且能源工业要不断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清洁能源,清洁能源在能源总消费中的比例也将逐步增大。在世界消费能源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例将由目前的26.47%下降到2025年的21.72%,而天然气将由目前的23.94%上升到2025年的28.40%,石油的比例将维持在37.60%~37.90%的水平。同时,过去被认为是“脏”能源的煤炭和传统能源薪柴、秸杆、粪便的利用将向清洁化方面发展,洁净煤技术(如煤液化技术、煤气化技术、煤脱硫脱尘技术)、沼气技术、生物柴油技术等等将取得突破并得到广泛应用。一些国家,如法国、奥地利、比利时、荷兰等国家已经关闭其国内的所有煤矿而发展核电,它们认为核电就是高效、清洁的能源,能够解决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

3. 高效化
世界能源加工和消费的效率差别较大,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潜力巨大。随着世界能源新技术的进步,未来世界能源利用效率将日趋提高,能源强度将逐步降低。例如,以1997年美元不变价计,1990年世界的能源强度为0.3541吨油当量/千美元,2001年已降低到0.3121吨油当量/千美元,预计2010年为0.2759吨油当量/千美元,2025年为0.2375吨油当量/千美元。
但是,世界各地区能源强度差异较大,例如,2001年世界发达国家的能源强度仅为0.2109吨油当量/千美元,2001~2025年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强度预计是发达国家的2.3~3.2倍,可见世界的节能潜力巨大。

4. 全球化
由于世界能源资源分布及需求分布的不均衡性,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越来越难以依靠本国的资源来满足其国内的需求,越来越需要依靠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资源供应,世界贸易量将越来越大,贸易额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以石油贸易为例,世界石油贸易量由1985年的12.2亿吨增加到2000年的21.2亿吨和2002年的21.8亿吨,年均增长率约为3.46%,超过同期世界石油消费1.82%的年均增长率。在可预见的未来,世界石油净进口量将逐渐增加,年均增长率达到2.96%。预计2010年将达到2930万桶/日,2020年将达到4080万桶/日,2025年达到4850万桶/。世界能源供应与消费的全球化进程将加快,世界主要能源生产国和能源消费国将积极加入到能源供需市场的全球化进程中。

5. 市场化
由于市场化是实现国际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和利用的最佳手段,故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世界各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世界能源利用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世界各国政府直接干涉能源利用的行为将越来越少,而政府为能源市场服务的作用则相应增大,特别是在完善各国、各地区的能源法律法规并提供良好的能源市场环境方面,政府将更好地发挥作用。当前,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利比亚等能源资源丰富的国家,正在不断完善其国家能源投资政策和行政管理措施,这些国家能源生产的市场化程度和规范化程度将得到提高,有利于境外投资者进行投资。

三、启示与建议
1. 依靠科技进步和政策引导,提高能源效率,走高效、清洁化的能源利用道路
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中国能源资源储量结构的特点及中国经济结构的特色,决定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将不大可能改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差异将继续存在,这就要求中国的能源政策,包括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勘探生产、能源利用、环境污染控制和利用海外能源等方面的政策应有别于其他国家。鉴于我国人口多、能源资源特别是优质能源资源有限,以及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等情况,应特别注意依靠科技进步和政策引导,提高能源效率,寻求能源的清洁化利用,积极倡导能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能源安全体系
为保障能源安全,我国一方面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完善能源法律法规,建立能源市场信息统计体系,建立我国能源安全的预警机制、能源储备机制和能源危机应急机制,积极倡导能源供应在来源、品种、贸易、运输等方式的多元化,提高市场化程度;另一方面应加强与主要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的对话,扩大能源供应网络,实现能源生产、运输、采购、贸易及利用的全球化. 楼主,看我粘贴的这么辛苦,采纳我吧 ——czh制作。

㈥ 高中地理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学科网

东北以前是称作北大荒,然后被开发成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由于人们对东北湿地的过度开垦,许多动植物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加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污染,让人们认识到了过度开垦的危害性吧

㈦ 高中地理问题

3.南疆塔里木河流域沙地。该区域包括天山山脉以南、昆仑山脉以北的塔里木盆地专。这里包括塔里木河中属下游、和田河、车尔臣河流域、罗布泊等,原本有许多沼泽地带,生长着大面积胡杨林、梭梭林等固沙植物。但由于塔里木盆地边缘人口剧增,大量开垦农田、建设果园、大办工厂、扩大城市规模,截流大量生态水变成生产生活用水,使塔里木河九大水系的干流失去地表水联系,最终使下游的大片沼泽干涸,大面积天然固沙植物枯死,使原本是沉沙落沙地区变成了现在的扬沙地区。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