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理高考时间
① 山东高考理科分数会加上历史 地理 政治吗
1、山东省高考取来消了源沿用多年的“3+X+1”中的“1”,即基本能力测试,改为“3+X”模式,“3”即语文、数学、外语科目,“X”为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在分值上,文综和理综分值各由240分提高至300分。外语科目中听力测试取消,但外语科目满分仍为150分。
2、2014年起,山东省夏季高考考试科目实行"3+综合"模式。"3"指语文、数学、外语三个科目,是所有考生的必考科目。数学分数学1(适用于文史方向)和数学2(适用于理工方向);外语分英语、日语、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语种;"综合"分综合1和综合2。综合1包括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综合2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
科目分值及考试时间。语文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数学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外语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综合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750分。
② 高考地理生物什么时候考
今年就不考试了!!!
③ 高考地理考哪几本书
必修三本书:
1、必修1自然地理。
2、必修2人文地理。
3、必修3区域地理。
选修六本书:
1、选修1宇宙与地球。
2、选修2海洋地理。
3、选修3旅游地理。
4、选修4城乡规划。
5、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6、选修6环境保护 。
(3)山东地理高考时间扩展阅读:
地理学习的支柱——教材的理解
1、依纲据本,掌握地理原理、规律
①先将书读厚:在书上作读书笔记,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点。
②再将书读薄: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
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
2、利用课本,学会举一反三
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在复习中要跳出教材的局限,适当拓宽知识面,在思考问题时,有一定的铺垫,能触类旁通,思路灵活。
3、利用课本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如:
区域地理(大洲或国家):位置、范围、人口、地形、气候、河湖、资源、工农业、交通、城市。
高中地理:分布(区位选择)、成因、特点、问题、解决措施。
4、巧妙记忆地理知识
①谐音记忆法。例: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自然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②口诀记忆法。例: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川西二宁青甘陕,内重台海北上天,港澳特别行政区,一国两制已实现。
④ 山东省高考理科考地理吗
山东高考是自主命题,语文数学英语是必须考试的科目,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和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选考其中一科就可以了,然后再考试基本能力测试,地理是文科综合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文科考生要考试的,理科考生不考试。
⑤ 山东高考历史 地理 政治 文科考点
必考内容
第一部分 经济生活
1.货币
(1)货币的本质
商品的基本属性
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货币的基本职能
金属货币与纸币
(2)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货币与财富
结算与信用工具
外汇和汇率
2.价格
(1)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价值与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供给与需求
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
(2)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3.消费
(1)消费及其类型
影响消费的因素
消费类型
消费结构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消费心理
消费行为
4.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发展生产的意义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
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企业与劳动者
(1)生产的微观主体——企业
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
公司的类型
公司的组织形式
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
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
(2)劳动者
劳动与就业
劳动光荣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维护劳动者权益
6.投资与融资
(1)商业银行
利息、利率与本金
储蓄存款
中国商业银行体系
商业银行的业务
(2)投资
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
股票
债券
商业保险
(3)融资
7.个人收入的分配
(1)分配制度
生产决定分配
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效率与公平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8.国家收入的分配
(1)财政收入与支出
财政收入的构成
税收与财政的关系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的构成
财政收支平衡
(2)财政的作用
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
财政与宏观调控
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
9.征税与纳税
(1)税收及其种类
税收
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的种类
税收的作用
(2)依法纳税
纳税人
负税人
依法纳税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市场与计划
市场调节及其弊端
市场配置资源
市场秩序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宏观调控
11.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小康社会
经济建设的要求
(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
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12.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跨国公司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对外开放
国际经济组织
国际经济合作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第二部分 政治生活
1.公民的政治生活
(1)我国的国家性质
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
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
(2)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
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3)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
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我国的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
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
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
2.我国的政府
(1)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
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我国政府的作用
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2)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
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
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我国行政监督体系
(3)政府的权威
政府的权威及其体现
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人大代表的产生
人大代表的职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2)我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
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我国的宗教政策
4.当代国际社会
(1)国际社会的成员
主权国家
国际组织
联合国
(2)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3)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时代的主题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4)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和立场
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
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第三部分 文化生活
1.文化与生活
(1)文化与社会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文化的形式
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与综合国力
(2)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
2.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3)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文化创新的意义
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创新与借鉴、融合
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走进文化生活
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
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
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和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第四部分 生活与哲学
1.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什么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哲学与时代精神
哲学的作用
(2)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哲学的物质概念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
规律的概念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4)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起源
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5)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7)实践
实践的概念
实践的特点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9)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的条件性
真理和谬误
(10)认识过程
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的无限性
3.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多样性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系统优化方法
(4)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发展的概念
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5)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6)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7)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否定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8)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创新的社会作用
4、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6)人生价值
价值和价值观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
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8)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价值的实现方式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第五部分 时事政治
1.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上年度4月至考试当年3月)
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选考内容
选考一 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5个纲17个目22个点)
1.各具特点的国家形式和国际组织
(1)政体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专制政体与民主政体
国家管理形式的多样性
(2)现代国家的结构形式
国家形式
单一制与联邦制的区别
(3)国际组织
现代国际组织的发展
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2.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以英国和法国为例
(1)英国的君主立宪体制
(2)法国的民主共和体制
(3)英、法政治体制比较
3.联邦制、两党制、三权分立:以美国为例
(1)美国两党制的实质
(2)美国联邦制的特点
(3)“三权分立”制的实质
4.民主集中制: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2)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3)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民主制度的区别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5.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
(1)联合国
(2)世界贸易组织
(3)欧洲联盟
(4)中国与国际组织 选考二 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4个纲11个目15个点)
1.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与要求
(1)公民道德建设
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2)公民的道德生活
社会公德
家庭美德
职业道德
2.辨析现代经济活动中的伦理要求
(1)诚信伦理
(2)竞争伦理
(3)职业伦理
(4)注重效率、维护公平
3.面对科技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伦理冲突
(1)科技发展与观念更新
(2)现代科技的伦理准则
生命科技发展的伦理问题
网络科技运用的伦理问题
4.解决环境中的伦理困惑
(1)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要求
(2)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要求
(3)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伦理要求
⑥ 地理什么时候被纳入高考范围,曾经在什么时候中断过
78年恢复高考就有了啊 曾经在九十年代中期中断了几年 但是后来又恢复了
⑦ 我是个快高考的学生,问一下,有关于山东历史和山东地理的有关知识,谢谢个位知道的人帮忙整理一下,谢谢了~~
地理:
山东省简称鲁,位于黄河下游,太行山以东,黄海、渤海之滨,省会济南。辖济南、青岛等17地级市,章丘等31县级市和61县。面积15万平方千米,总人口9079。沿海有
岛屿290多个。地形以平原丘为主,可分鲁西北平原、鲁中南山地丘陵、胶东低山丘陵、
胶莱平原等四部分。主要河流黄河、大运河,湖泊有微山湖、昭阳湖等。绝大部分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以矿产和海洋资源占优势。煤、石油、黄金等储量较大,石油以胜利油田为重要产地。海盐资源和沿海湖区鸟类资源极为丰富。工业较发达,以能
源、机械电子、化工、纺织、食品等为主。机械工业中济南机床、青岛铁路机车、家用
电器、烟台钟表等产品驰名全国。食品中啤酒、花生油等在国内外市场具有优势。是我
国农业发达省份,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花生、水果产量均居全国首位,薯类、棉花
等居全国前列。温带水果和浅海滩涂殖的对虾、贝类、海带均闻名于世。山东别称齐鲁,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儒家创始人孔子、孟子的故乡,又有山、泉、湖、海等众多旅
游资源;曲阜、聊城、临淄等6个城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泰山、崂山、胶东半岛海
滨等3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36处,并辟有黄河口、崂山
等22个国家森林公园和长岛等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沂蒙山区有解放时期孟良崮战役
遗址,枣庄市有台山庄抗日战争纪念馆。特产海鲜和温带果品,德州扒鸡、青岛啤酒、
即墨老酒、潍坊风筝、淄博陶瓷等享誉全国,鲁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
历史:
山东,金代以前为地理概念,泛指崤山、华山或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金
代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东东、西路统军司,山东遂成为正式行政区划名称。明代山
东布政司(又称行省)管辖6府、104县,大致奠定了今山东省行政区域范围。清代山东
基本沿袭明代山东的版图,称山东省。因西周封邦建国时,今山东境内曾存有齐、鲁
、曹、滕、卫诸国,周公旦封于鲁,所以现在山东又简称“鲁”。
清末,山东省有济南、东昌、泰安、兖州、沂州、曹州、登州、莱州、青州、武
定10府,济宁、临清、胶州3个直隶州,共辖8个散州96个县。中华民国初期,划分为
济南、济宁、胶东、东临4道,属县107个。1928年废道,各县直属省。1937年10月,
日军侵占山东,国民党省政府流亡。1938年7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发出关于恢
复县、区、乡政权的指示,到年底有12个县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1939年7月,中共
山东分局将山东划分为3个区和2个特区:胶济路南、陇海路北、津浦路东为一区,津
浦路西为二区,胶东为三区,湖西、清河为特区。1940年8月,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
委员会成立,下辖16个专员公署,88个县。1943年9月,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
改名为山东省行政委员会,下设5个主任公署及滨海直属专员公署,共辖18个专署和
92个县级政权。1945年8月,山东省行政委员会改为山东省政府,下设5个行政公署,
共辖21个专署、119个县。
山东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山东人--“沂源人”,可以把山
东的历史上推到四五十万年以前。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滕县北辛文化,距今也有7
千年左右。举世闻名的原始社会末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都是在山东首先发现的
。自夏朝开始,山东进入奴隶制社会。商朝建立以前,山东是商族活动的中心,商前
期的五次迁都,有三次在山东境内。商朝建立后,山东仍是其统治的中心地区。西周
实行“封邦建国”之策,封吕尚于齐,封周公旦于鲁,另外尚有曹、滕、卫诸国。齐
国“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鲁国融合周文化与东方文化,为“礼
仪之邦”。
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表明在鲁国已出现封建生产关系的萌芽。公
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齐是最后被灭的一个诸侯国。自此
以后,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山东地区虽有时也曾为割据势力所盘踞,但总的来
说,则是属于历代封建皇朝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山东地区素以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著称于世。秦汉时期,今山东地区号称“膏壤
千里”,农业经济发达,所产粮食不断溯黄河西上,运往关中地区。西汉时期,山东
地区有人口1700余万,户390万,占全国当时人口的30%,人口密度居全国首位。后
来虽经东汉末年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争破坏,但同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山东仍不失
为经济中心。隋初,山东各州县遍置粮仓,户口占全国总户数的21%。唐代开元天宝
年间,每年要将山东几百万石粟米漕运至关中。开元年间,“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
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绢一匹,钱二百。”到了唐后期,虽经战乱,但山东农业
生产仍在发展,“田畴大辟,库仓充积”。宋金元时期,山东地区承受的封建剥削尤
重,并不断遭受外来的侵扰和野蛮统治,经济处于滞退状态。元代山东有38万户,1
26万人,与金代相比,户减约75%,人口减约87%。明初,“多是无人之地”,统治
者不得不采取奖励人民垦荒的措施,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时,山东耕地面积达到
7240万余亩,为北宋时期的2.4倍,居全国第三位。清康熙年间又增至9000余万亩。
山东的冶铁业起源很早,春秋初年,齐国已使用铁制农具。西汉时,武帝在全国
设置铁官48处,山东就有18处。唐朝的兖州是矿冶中心,莱芜有铁冶13处、铜冶18处
。北宋时莱芜铁冶规模更加扩大,与江苏利国监同为京东两大铁冶中心。明朝初年,
山东年产铁315万余斤,居全国第三位。山东的其他矿产也很丰富,宋时登、莱二州
产金,元丰年间登州、莱州的黄金产量占全国的90%。明初,济南、青州、莱州三府
岁采铅32万余斤。清朝山东煤矿已大量开采,最著名的是峄县煤矿,乾嘉时期,北运
京师、奉天,动辄数百万石。
山东的纺织手工业举世闻名。战国时期,齐国即号称“冠带衣履天下”。临淄、
定陶、亢父(今济宁)是汉代三大纺织中心。所产纺织品数量多、质量好,源源不断地
通过“丝绸之路”输往西域等地。因此,当时山东地区是“丝绸之路”的主要源头之
一。唐代兖州的镜花绫、青州的仙纹绫,都是驰名全国的纺织品。宋代在青州设立织
锦院,专门织造高级纺织品。宋神宗时,在山东“和买”绢帛,每年达30万匹左右。
明清时期,济南、济宁、临清等城市都有较发达的纺织手工业,有的地方还出现了带
有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工场。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山东经济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道路。由于外
国资本主义的经济掠夺,近代山东经济形成畸形发展的局面。农村封建土地所有制仍
然顽固地保存着,土地集中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封建势力盘剥下的农民和手工业者,
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洋货在山东的倾销,使大量手工业者和小商贩破产
失业。农民日趋贫困,自然经济逐渐瓦解。随着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山东
也出现了近代工业。在济南有从事军工生产的机器局;在枣庄、淄川、平度等地有煤
、铅、金等矿业生产;在烟台有张裕酿酒公司、缫丝厂、蛋粉厂等轻工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初期,欧美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
侵略,山东民族工业曾一度得到发展。至20世纪30年代,达到建国前的最高水平。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山东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占区,他们重点掠夺山东
的“二白二黑”,即食盐、棉花和煤、铁。对战火中余存的工业,他们采取“军事管
理”“中日合办”等手段加以夺取,迫使大部分民营工业陷于绝境。在农村他们强占
土地,征调劳工,对抗日根据地实行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据1945年12月的不完
全统计(缺当时未解放地区,鲁中、鲁南新解放区,部分机关的数字),八年抗战期间
的损失:死亡668143人,抓壮丁393259人,掠走牲畜10797921头,粮食1178486公斤
、农具2542844件,烧毁房屋1151186间。山东地区小麦等11种作物耕种面积1941年比
战前减少16%,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烟草均减产50%以上,农业遭到极大破坏
。农村手工业进一步衰落。整个经济濒于崩溃。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政权的贪污
腐败,山东国统区的经济陷于全面崩溃。
而在中国***领导下的山东解放区,随着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新民主主义经
济得以发展壮大。建立了财税金融贸易机构,发行解放区货币,进行了排挤敌伪货币
的斗争,开展输入输出贸易,繁荣解放区市场。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为抗日
战争及之后的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山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古代文化的中心。这里曾产生过许多杰
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在学术思想方面,有孔子
、孟子、颜子、曾子、墨子、荀子、庄子、郑玄、仲长统等;在政治军事方面,有管
仲、晏婴、司马穰苴、孙武、吴起、孙膑、诸葛亮、戚继光等;在历史学方面,有左
丘明、华峤、崔鸿、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