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板书
❶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几种板书形式
一、提纲式板书:
这是最常见的板书形式,也最容易使用。它是将一堂课的主干内容,随着教学进程,提纲结领地写在黑板上。如“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生命”可设计为:
五、命题式板书:
即将教学内容设计成试题的形式进行板书。教学过程可设计为师生共同解答一系列试题的过程。
这种板书具有启发性,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中更为多用,它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包括应试)等能力。
各种题型都可以,包括填充式、问答式、绘图式、判断式、连线式、辨析式、填表式等等。
如上述的提纲式板书很容易转变成填空式板书(即将其中的关键性词语留空待填);结构式板书可转变为填空格式(即将其中的部分环节留空待填;也可将留空的相关内容写在一边,选择它们的代号填入相应的空格);表格式板书一般是教师先给出比较项目,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完成各项具体比较内容即列表比较试题式板书等。
❷ 教师资格证面试是什么形式的
(1)抽题。按考点安排,登录面试测评系统,计算机从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版(幼儿园类别考生从抽取的2道试题中权任选1道,其余类别只抽取1道试题),考生确认后,计算机打印试题清单。
(2)备课。考生持试题清单、备课纸进入备课室,撰写教案(或活动演示方案)。准备时间20分钟。
(3)回答规定问题。考生由工作人员引导进入指定面试室。考官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2道规定问题,要求考生回答。时间5分钟左右。
(4)试讲或演示。考生按准备的教案(或活动演示方案)进行试讲(或演示)。时间10分钟。
(5)答辩。考官围绕考生试讲(或演示)内容进行提问,考生答辩。时间5分钟。
(6)评分。考官依据评分标准对考生面试表现进行综合评分。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实习指导教师类别考生面试按各市教育局有关要求和程序执行。报考初中、高中俄语学科的考生,考试机构将根据报考人数,在省内跨区域联合组织面试,考生应服从考试机构安排,按要求进行报名和考试。
(六)面试结果公布。
❸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怎么写教案
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必修2中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中的第一节。本章包括: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城市化三节内容.
城市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象征,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心和服务中心。本节教材主要包括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两部分内容,其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重点。本节在本章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习和理解下面的内容。城市是人类聚落的最高形式,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舞台,既与前一章紧密联系,又对后面的学习起着启下的作用。 二、课标解读:
课标: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本条“标准”有三个要求:
(1)学生要学会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的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及其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分布图上,指出城市及其功能分区分布的情况,并归纳出城市分布的特点。
(2)会解释这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 (3)会使用实例进行分析说明。
三、学情分析: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多种各有特色的具体城市。此外,从课程以外的媒体中,学生也能经常接触具体城市的知识。我们的学生居住在城市中,具有对城市的体验性知识。因此,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积累相当多的有关城市的感性知识,只不过这些知识是以具体城市的形象孤立存在的。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是在学生已有的大量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建立对城市的理性思考,并通过认识城市的特征来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功能区以及它们的特点 (2)掌握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变化与变化因素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能够运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城市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 (2)通过认识城市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2.难点:城市功能结构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六、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小组合作、讲述、归纳总结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创设情境引入:教师展示一些自己曾拍摄过的城市形状鸟瞰图,引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城市形态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引起悬念进而引入课题。 【板书】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引出问题,激发学习欲望,更好地吸引注意力投入到本节课中。 【活动设计】结合课本设计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及引出不同的功能分区。 【板书】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提问】1.根据北京市的土地利用状况,北京市的城市用地分为哪些类型? 2.阅读教材P18,回答什么是集聚效应? 【板书】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2.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通过集聚效应,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提问】首先请同学们合作看图2.1找出有哪些功能分区?以那种功能区为主?
【板书】3.城市主要的功能分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住宅区为最广泛的功能区。
【提问】结合北京市的土地利用状况,功能区之间有无明确的界线?如何分清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哪种功能区?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提高学生从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且对知识的形成原因进行探讨分析,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抽象概括及表达能力。利用学生居住的城市提出问题,贴近生活,便于学生理解。
【问题设计】阅读教材P19—20 内容和图2.2—2.4,通过讨论,归纳总结,完成下表:
【设计意图】阅读课本、读图,提取信息,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掌握人文地理学习思路。
【活动设计】结合P21“活动”,通过引导,使学生学会读图分析的一般步骤;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香港功能区的空间分布特点。
分析步骤:(1)阅读图例,了解香港具有哪些功能区。
(2)分析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尤其要分析它们的位置关系,解释原因。 (3)归纳其分布特点。 【板书】
【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提问:结合江宁区的变化,分析江宁区城市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课本24页活动题,提出功能结构布局方案?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更好理解理论,掌握城市结构布局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活动题方案的提出,学生能够掌握布局的规律性,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知识的不枯燥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能够通过总结,深层次认识城市结构布局,活学活用。 5.作业布置:
◆设计意图:知识与能力强化训练,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城市功能区 位置
住宅区 高级住宅区 多建在城市的外缘,面积较大,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完善
低级住宅区 在内城与工业区附近,面积较小,拥挤密集,环境较差 商业区 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 工业区
多位于城市外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捷的地带
【问题设计】阅读教材P19—20 内容和图2.2—2.4,通过讨论,归纳总结,完成下表:
【设计意图】阅读课本、读图,提取信息,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掌握人文地理学习思路。
【活动设计】结合P21“活动”,通过引导,使学生学会读图分析的一般步骤;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香港功能区的空间分布特点。
分析步骤:(1)阅读图例,了解香港具有哪些功能区。
(2)分析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尤其要分析它们的位置关系,解释原因。 (3)归纳其分布特点。 【板书】
【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提问:结合江宁区的变化,分析江宁区城市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课本24页活动题,提出功能结构布局方案?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更好理解理论,掌握城市结构布局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活动题方案的提出,学生能够掌握布局的规律性,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知识的不枯燥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能够通过总结,深层次认识城市结构布局,活学活用。 5.作业布置:
◆设计意图:知识与能力强化训练,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城市功能区 位置
住宅区 高级住宅区 多建在城市的外缘,面积较大,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完善
低级住宅区 在内城与工业区附近,面积较小,拥挤密集,环境较差 商业区 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 工业区
多位于城市外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捷的地带
❹ 云南大学有哪些教授的课是必须要去蹭的
作为一个法学专业在读的学生,对其他专业不太熟悉,我只能跟你推荐一些法学专业的老师了,可能不全是教授,但是我觉得讲课讲得好坏是与职称无关的,很多讲师的课堂也是气氛非常融洽,讲述的知识点丰富,又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可以说是很棒了。
第一个要说的是负责讲授法理课的两位老师,杜建荣和王鑫,我们大学的第一门课就是法理,这两位老师可以说是我们法学路上的引路人。他们的课感觉风格很像,都是非常喜欢向学生提出一些值得深思的开放性问题,在与学生的不断探讨中引导我们学习到一些东西,不一定是具体的知识点,也可能是看事物的不同角度,不同的思考问题的方法等等,这些对于一个人的法律思维,甚至超出法律之外的思维能力,都是由极大帮助,对这两位老师,我虽然也会开些玩笑,但他们毫无疑问是值得尊敬的。
嗯法学院还有很多其他老师,比如其他回答提到的王启梁教授,杨莉红老师,李斌老师,李娜老师等等,本来法学课程就是一个实用性极强的课程内容,很多老师都有着极强的教学能力,他们的课都值得去听。
❺ 求鲁教版人教版必修一必修二高中地理全部教案有图片最好,板书、巩固提高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在炎热的夏天,风总能带给我们些许的惬意。日常生活中,吹动的树梢、波光粼粼的水面都是风留下的足迹,风看不见,摸不着,可是它无处不在,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请同学们看一下本节课的相关内容。
(板书: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二、讲授新课
1、风的形成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大气水平运动的产生,哪位同学愿意带着大家一起回忆一下。
学生回答:由于地面所受太阳辐射能量不同,导致地面冷热不均,引起了空气的垂直运动,空气的垂直运动导致了水平气压差的产生,水平气压差的存在使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也就形成了空气的水平运动-风。
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全面,看来对上课的知识掌握的很好。热力环流中包含了大气的两种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学习一下大气的水平运动,也就是风。
(一、风的形成)
2、影响风的作用力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个概念,气压梯度。它是指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在这里是一个水平面,水平面上有几条等压线,气压分别是1010百帕,1008、1006和1004,就想我们教室一排一排的桌子,这一排是1010百帕的等压线,那是1008,那是1006,那是1004。从1010到1004逐渐递减,气压不等,所以在水平面上就存在着气压梯度,由于水平面上气压梯度的存在,促使空气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而推动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的这个力,就叫做水平气压差梯度力(1、水平气压梯度力)。
因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存在促使大气水平运动,因而就形成了风,所以说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如果在大气的水平方向上,只有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存在,那么风向将也会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受地球自转的影响,水平运动的大气还会受到一个力的作用,对,就是地转偏向力。(2、地转偏向力),并且地转偏向力在南北半球的作用效果不同,还记得他是怎样作用的吗?对,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也就是说,在北半球向前运动的物体,会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在南半球运动的物体会向左偏偏转。地转偏向力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的方向,他的方向会始终垂直于物体的运动方向。举个例子,在北半球,原本垂直向前的物体,给他施加一个向右的地转偏向力,物体的运动方向就会向右发生偏转。地转偏向力对水平运动的空气也起到同样的作用。我们以北半球高空中的风为例,原本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产生的风,方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一致,现在我们给他施加一个向右的地转偏向力,风向就发生了向右的偏转,此时水平气压梯度力还是垂直于风向,风向就会再次向右偏转,地转偏向力始终垂直于风向,风向就会一直右偏,偏到什么时候停止呢?当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方向相反,大小相等时,就会达到一个平衡状态,此时,风向保持稳定,不再改变,这就是北半球高空中的风向,他与等压线平行。
在这里,大家要注意,这是北半球高空中的风,有高空风,就有近地面风,近地面的风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回答
对,近地面会有摩擦力的作用,地面上的建筑物,植被都会对水平运动的空气产生摩擦力。而高空中,空气与地面没有接触,就不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
那同学们回忆一下,摩擦力有什么特点?
(3、摩擦力)
生:摩擦力的方向与风的运动方向相反,减小风速。
回答的很好请坐。摩擦力不仅减小风速,还会改变风的运动方向。那么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是怎样的。
在这幅图中,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显然不会保持稳定,现在我们给他施加一个摩擦力。我们用f来代表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可以看出,这三个力是有可能平衡的。三力平衡以后,风向便稳定下来了,斜交于等压线。这就是北半球近地面处风向的风向的形成。
4、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高空和近地面风向的形成,那同学们知道如何判别方向吗?比如我们经常说的“西北风”,他是怎样的风呢?
我听见有同学说是从西北方向吹来的风。其实啊,风向就是指风的来向,西北风,就是从西北方吹来的风,东风呢?
对,就是从东面吹来的风。
三、巩固提高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向东北方向飘扬的红旗,是什么风作用的呢?
对,就是西南风,它从西南方吹来,使得红旗向东北飘扬。
有过度
四、小结作业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了解了影响风的三个作用力以及受其影响产生的不同的风,课下请同学们画出南半球的高空风和近地面风,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❻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几种板书形式
提纲式板书
结构式板书
表格式板书
名题式板书
板图式板书
图文并茂式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