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与高考
㈠ 高考应该是几大中国地理区域划分分别包括哪些省份的全称和简称看清,是高考
北方地区:
北方地区是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的地区,东临渤海和黄海。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甘肃东南部,内蒙古、江苏、安徽北部。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其中汉族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有居住在东北的满族、朝鲜族等。
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是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南部,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地区,西面为青藏高原,东与南面临东海和南海,大陆海岸线长度约占全国的2/3以上。本区的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南部沿海和西南四省、市大部分地区。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汉族占大多数。区内的少数民族有30多个,其人数5000多万,主要分布在桂、云、贵、川、湘、琼等地,人数较多的为壮、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族。
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长城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的西北部。这一地区国境线漫长,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国相邻。本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面积的30%,人口约占全国的4%,是地广人稀的地区。西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3,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
青藏地区:
青藏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包括青海、西藏和四川西部。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不足全国的1%。这里是中国藏族聚居的地区。西藏自治区同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相邻。
㈡ 高考中地理与历史哪一个更容易拿高分
应该是地理,所以新高考六选三我不选历史
㈢ 高考地理和政治哪个好得分
这个得看人吧。有的人地理学的好,那就是地理好的分,政治学的好,就是政治好的分。
要我说是地理。政治背完就忘。地理多简单。
㈣ 高考+地理产业转移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转移内国)原主导产业转移后,可将生容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发展中国家(转移对象国)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使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推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还可以通过企业将转移国和转移对象国对同一产品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合作。
③改变区域地理环境:一方面可以改变区域地理景观;另一方面导致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使转移国的环境污染得到缓解,而使转移对象国的环境污染加剧。
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转移国就业机会减少;转移对象国就业机会增加。
㈤ 地理高考范畴—— 土地价格,和地租支付能力。这两个分别是什么意思 土地价格,和地租的区别是什么
土地价格就是购买土地所需要付出的费用;
地租支付能力是指某一个人或组织对其其所租用的土地的租金的承担能力。
土地价格和地租的区别:
1、概念不同:
土地价格是指购买土地的价格;
地租是指租用土地的价格。
2、所有权的归属:
购买的土地所有权归属购买所有人;
地租仅拥有一定期限内的土地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
(5)地理与高考扩展阅读
地租指的是土地所有者依靠土地所有权而取得的收入。
封建地租是地主无偿占有的农民的剩余劳动甚至部分必要劳动,超经济强制是其存在的必要条件。
资本主义地租是租佃资本家交给土地所有者的来自于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的一部分,体现两者共同剥削雇佣农业工人的关系。
地租是土地所有权的经济实现形式。
地租是一个历史范畴。在土地私有制下,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创造的剩余产品被土地所有者无偿占有的部分,是土地所有者对劳动者的一种剥削形式。
在土地公有制下,地租既是国家从经济上管理土地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国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土地所有权的形式不同,与此相联系的地租的性质、内容、形式及其所体现的生产关系也不尽相同。
社会主义级差地租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消灭了土地私有制和私人之间租佃土地的关系,因而也就消灭了原有意义上的地租。
在社会主义农业中,以土地好坏不同为条件的经济收益上的差别依然存在。耕种较优等地所获得的较多的收益,形成土地级差收益。有的经济学著作中,把这种土地级差收益称作社会主义级差地租。
㈥ 高考地理现状是怎样的
一、地理教师客观结构状况:
从地理教师的数量上看,由于近几年高中学生人数的扩大,各个学校的地理教师的人数都在增多(具体数量与班级规模有关),但与实际教学需求人数比,都处于紧张、短缺状态。使得地理教师的工作量偏大,如许多的高一年级的地理教师要上6个平行班的课,就意味着每周的工作量为18节课,压力大;许多教师一定要跨年级任教,备课的任务重。
从地理教师的年龄结构上看,由于浙江省地理恢复高考的时间较短,地理教师在短时间内增加了很多,引进的新毕业生多,导致年轻教师多。十所学校的地理教师的平均年龄均在35岁左右,教龄在3年以下的教师在每所学校的比重都非常高。
从地理教师的学历结构上看,已经达到100%为本科学历,有些学校的还有硕士学位的地理老师,总体知识层次比较高,保证了教师的专业业务素质。
从地理教师的性别比例看,十所学校的地理教师中的性别比接近1:1,是比较合理的比例,这为地理教学中地理野外活动(如天文观测等)的正常开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地理学科教学的全方位发展。
从地理教师的职称结构上看,与年龄结构相对应的是,一级和二级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在65%以上,高级教师和特级教师的人数不多。
二、学校的地理课课程设置情况
综合十所高中的情况看,高一年级:99%的学校开设3节课,主要目的是迎接全省会考;高二年级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约1/3的学校开设2节课,有约1/3的学校开设1.5节课(即有单双周之分),有约1/3的学校开设1节课;高三年级:有约1/5的学校开设4节课,有约4/5的学校开设5节课或更多。对照高中地理课程大纲的规定, 各所学校的课程安排还是比较合理的。
从授课的安排来看,高一:新授高中地理必修本(上、下册);高二:第一学期新授选修(一),下学期复习世界地理;高三上学期复习中国地理,新授选修(二),复习高一必修上,下学期复习高一必修下,及总复习。此种安排较合理。
有些学校在高一开设选修课和研究性学习课,这其中,有许多地理教师参与授课。
三、地理教学的具体情况
1、教学模式上:
从调查情况看,90%的教师在教学中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以接受式教学为主。当问及为何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另外的教学模式时,汇总影响的教师行为的主要因素有:认为学生的情况很能控制;认为教师备课的难度太大;认为总的课时紧张,很难完成教学任务;认为地理学科的知识特点很难让学生参与等等。
2、教学手段上:
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上课的教师所占的比例很高,这与学校的设备提供情况有关,如:在桐乡市高级中学,每一个教室都安装有多媒体设备,老师使用多媒体上课的比重就非常高;而武义一中,是每个年级组配有2个多媒体教室,因为要与所有学科共同排队使用,故地理教师使用多媒体的比例明显要低。使用多媒体课件中,运用PPT的比例最高,而技术含量高一些的Flash和Authorware设计课件的比重就低的多。从课件来源看,大多数的教师是利用在网络上的课件,再进行修改使用,也有部分是自己制作的。
3、教学方法上:
在教学中,由于教材的稳定性,备课所花的时间随教龄的增长而下降的情况很普遍,值得警惕。认为教学是一门艺术的地理教师达100%,但对教学各个环节(如:导入、过渡、板书、提问技巧、结尾等)精心设计的教师不多,除非是公开课。认为目前的公开课中,表演大于实质的占90%,值得深思。
4、教学目的趋向:
在教学设计中,最侧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而对学生的情感、思想品德的培养不够重视,认为那是班主任的事。对地理课堂上出现的学生行为、思想上的不良反映:30%的地理教师会对学生进行矫正和教育;60%的地理教师会将这一情况反馈给班主任,由班主任处理;10%的地理教师则不闻不问了。看来要提高教师的思想品德素质和师德教育。
5、教学评价上
由于大多数的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形式单一,以所任教班级的成绩在平行班中的排名情况来评价,使得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也以分数为最主要的方面,至于学生在地理识图、地理实践上的能力并不看重。往往用大考的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地理能力的。
四、地理教研的具体情况
1、教研活动看
从调查知,大多数的学校有独立的地理教研组,也有每周或每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但教研活动的内容集中在对教材中重、难点和考试范围的探讨上。对于教材长期变化较少的地理学科,内容当然陈旧、乏味。大多数的教研活动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状态,有文件、会议精神就传达一下,没有就聊天,教师觉得没效果,对地理教学几乎不起作用。对参加校外的教研活动的情况:几乎每位地理教师每学年会有参加的机会,但共同的感受是:形式单一,就是听课、说课、评课和听报告,在加上目前的公开课有太多的表演性质,对实际的教学几乎没有启发,还有评课的时候过分讲好话,使评课往往变成相互吹捧的场合,让人厌烦。
2、从自身教研看
从调查结果看,对于现在提倡的做“反思型”的教师的观点,大多数教师表示认同,但在实际工作中的反思时间很少,有时局限于上好课的简短的时间里。几乎没有老师有写教学反思录或教学后记的习惯,只有10%的地理教师写过相关的内容,但次数少、内容局限。
地理教师看理论书籍或杂志情况:调查结果表明,80%的教师会看《地理教学》、《地理教学参考》和《地理教育》等地理方面的权威杂志,会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思考、运用;但只有10%的地理教师看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
地理教师的论文情况,调查中有60%的地理教师对写论文有消极心理,认为中学教师的文章不过是七编八凑而已,没有价值,中学教师也没必要写论文,教好课即可。值得欣喜的是,在学校的要求或职称等外在的压力的作用下,100%的教师都有文章在各级评比中获奖,但公开发表的比例却相当低的,也就意味着论文的层次不高。
五、地理教师的态度情况
从调查看,由于教师的工作的烦琐性、复杂性;还有教师的待遇不高;教师的社会认可度的下降;学生对老师认知的偏差;教师岗位的事业性差;教师的重复性工作多;教师的精神压力大等等因素,使得大多数地理教师有工作的厌烦情绪,积极性不高,没有工作的热情。
大多数地理教师认为地理学科是小学科,在学校的整体课程中处于弱势,在教师考核、职称评定中都有弱势,再加之学生不重视,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六、地理教师对待新课改
从调查看,大多数教师都关注新课程改革,对课程改革寄予希望。对新课标中的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等非常期待,也有信心从自己做起,努力地适应对地理教师的新要求。
但对地理的教材却有话要说:高一的教材属于自然地理的部分,与老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增加了图片,增加了与生活有关的地理材料,但知识的体系没有原来的教材完整,使得知识的连贯性受到影响,不利于学生头脑中整体知识框架的形成;高二的教材更是麻烦,整个知识设置的是相当好的,有利于高中学生整体地理信息、知识的猎取,但部分知识存在争议,如:关于“人口的再生产类型”知识点,在连续三年的教材中,有了明显的变化,图和文字同步变,甚至变化前后的知识明显矛盾,一会儿有四种人口再生产模式,一会儿又变成了五种模式,使得教师无所适从。这就表明,当某种知识还没有为学术界定论时,是不应该放入教材的。同样的还有“地租对城市布局的影响”一知识点。对于高三的选修本,却难得的众口统一的满意,认为该教材有利于学生对整体区域的感知。
对于课改,许多地理教师认为,初中的地理教学的安排要同步改,对于目前学生区域地理知识差的情况,地理教师的感受是一样的,到高三时,要对学生的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知识进行重新的学习,这种属于精力的重复浪费。本来应该在初中打好的地理基础,要到高中再来补,真让人郁闷!
㈦ 中国地理高考重点
自然复地理包括宇宙中的地球制、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四部分,是高三地理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在高中地理三大知识板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复习中,同学们普遍认为自然地理是最难的。对文科生来说,自然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学习中的“瓶颈”,考试中失分的“重灾区”。如何优化复习过程,提高效率,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和应试能力,是高三师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战略决策——精确1.研究高考地理试题,把握复习重点研究历年真题,尤其是近三年高考题,有助于同学们准确把握高考命题趋势、锁定复习重点。建议同学们分专题总结近三年高考中出现的知识点,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这一专题在近三年高考各地试卷中知识点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整体性海南(2008年):不同植被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的大小分析
重庆(2008年):自然带类型的判断
㈧ 高考地理考哪几本书
必修三本书:
1、必修1自然地理。
2、必修2人文地理。
3、必修3区域地理。
选修六本书:
1、选修1宇宙与地球。
2、选修2海洋地理。
3、选修3旅游地理。
4、选修4城乡规划。
5、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6、选修6环境保护 。
(8)地理与高考扩展阅读:
地理学习的支柱——教材的理解
1、依纲据本,掌握地理原理、规律
①先将书读厚:在书上作读书笔记,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点。
②再将书读薄: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
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
2、利用课本,学会举一反三
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在复习中要跳出教材的局限,适当拓宽知识面,在思考问题时,有一定的铺垫,能触类旁通,思路灵活。
3、利用课本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如:
区域地理(大洲或国家):位置、范围、人口、地形、气候、河湖、资源、工农业、交通、城市。
高中地理:分布(区位选择)、成因、特点、问题、解决措施。
4、巧妙记忆地理知识
①谐音记忆法。例: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自然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②口诀记忆法。例: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川西二宁青甘陕,内重台海北上天,港澳特别行政区,一国两制已实现。
㈨ 高考志愿填报:地理科学,人与地的关系
1. 填报志愿的考虑因素优先级顺序为:城市 > 学校 > 专业。
2. 如果分数够,首选北大和清华。目前中国高校的现状是,北大和清华是第一梯队,而第二、第三梯队的高校,在师资、经费和科研成果上都和第一梯队有断崖式的差距。只有在最好的大学里,才有最强的同学圈子,甚至遇见好伴侣的机会也更大。
3. 分数读不上北大清华,尽量选一线城市的名校。一般说来,大部分招应届毕业生的企业,对学校的要求比对专业的要求严格。第一份工作,学校的名头还是能帮你加点分的。
4. 除开名校,选地域比选学校更重要,优先挑选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省会和中心城市。北上广深是第一阵列,杭州、南京、武汉、成都、西安和哈尔滨则是第二阵营,BAT(网络、阿里巴巴和腾讯)跟很多公司校招基本上只去这几个城市。西安和哈尔滨之所以能入围,也是因为其大学聚集的优势,受到招聘企业的青睐。为自己的将来着想,经济体量越大的城市,企业越集中,机会也越多,找工作面试都更方便点。
5. 除非你读医科、艺术、外语等专业,否则尽量选择综合性大学。读大学绝不仅仅是学本专业那几门课,越是综合性大学,能够给学生提供的综合资源越多。即使是学习外语这类专业,北大或是复旦的英语系和其他外国语系,也比外国语大学更合适。
6. 不要去挤所谓的热门专业,在同等分数条件下挑更好的城市和学校。一所二流大学最热门的专业分数可能和北大历史系差不多,但是世界各大投行和咨询公司会更愿意招一个北大历史系的学生,到了公司后再培养。
7. 关于具体专业的选择,要以适应面广为原则。因为大学所学到的具体专业知识,走出校门时就有1/3过时了,工作5年又有1/3过时了,没有适应性就难以有未来职业的发展。
8. 如果你有自己非常感兴趣的职业领域,恭喜你,为兴趣学习和工作的人是有福的,那会让你小宇宙爆发。
9. 但如果不知道该选什么专业,优先考虑高势能和适应性好的专业。比如,数学专业相对计算机专业和商学就是高势能的,计算机专业相对管理是高势能的。同理,数学专业适应性比生物要广得多,金融比会计要广得多。之后如果想要继续深造,从“万金油”似的专业转到很专、很窄的专业有可能,反过来几乎不可能。
10.从事数学和物理学研究,需要极高的天赋。这两个专业不是不能选,但是除非自己在这方面非常有特长,否则选这些专业时就必须明白,学它们只是打基础,将来是一定要转行的。在理科中,生物和化学虽然要容易得多,但从事这两个领域的工作极为辛苦,而且工作不好找,将来很可能需要改行。因此不要觉得自己中学时这些课成绩还不错,就轻易选择这些专业,但是如果抱定只是通过学习这个专业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将来依然会不断学习,选择这些专业也无妨。
㈩ 高考地理考过那些地方
从1978年恢来复高考以来一源年考察两三个地方也有一百个区域了,并且近些年每年都有十几套题目,所以几乎所有可以考察的区域都已经考过,
我的建议,不要管以前有没有考过,把世界和中国的区域都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湖,植被,矿产,人口,城市,工业,农业,人地关系等方面进行比较详细的了解
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