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地理 » 高中地理地震

高中地理地震

发布时间: 2021-01-27 10:10:28

⑴ 地震相关高考的地理知识

1、全球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张裂带、消亡带)
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回海-喜马拉雅火山带
2、近期亚欧板块附近的各答大地壳活跃活动(日本地震)
3、地震所在山区的等高线地图判图(高原峡谷地形、公路的选线、空降的难度、偃塞湖问题等)
4、灾后新城选址的问题
5、山区气候和天气
6、逃生常识
7、地震后各种地质灾害问题(泥石流、坍方、西部偃塞湖)
8、地震相关概念(等震线、震中、震中距等)
9、灾后防疫(估计综合科生物)

⑵ 求高一地理有关地震的所有知识点。。要全部!!

我只提供骨架来,自己去丰满
一、地球自内部的圈层结构
1.地震波:横波和纵波。横波:固体,传播速度慢;纵波:固体、液体、气体,传播速度快。
2.圈层划分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速度变化
3.圈层划分: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的特性
二、内力作用与地球表面形态
1.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2.板块学说与火山地震带:六大板块、两大地震与火山带,五种基本地形(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
3.构造地貌:褶皱、断层、火山
三、地震
1.概念及分类
2.地震的结构: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
3.烈度与震级划分:五级以上地震属于破坏型地震
4.地震波的特点:
5.影响地震的破坏度的因素:震源、震级、震中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人们防震减灾意识、政府的应急方案与措施、经济发展水平与地震的科学研究、人口密度、地震发生时间
6.防震减灾的措施:
7.全球地震的分布:
8.地震与其他地震灾害的关联性:滑坡、泥石流与地震的关联性

高中地理的自然灾害与防治的总结,谢谢啦

我国地域辽阔,天气变化万千,洪水、飓风、龙卷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频发,此次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伤害。近50年来,我国每年由地震、地质、旱涝、海洋、疫病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一、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建立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系列,并正在建设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在气象监测预报方面,建成了较先进的由地面气象观测站、太空站、各类天气雷达及气象卫星组成的大气探测系统,建立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现代化的气象通信系统和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全国已形成了由国家、区域、省、地、县五级分工合理、有机结合、逐级指导的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体系。为了监测江河洪水,国家组建了由数目众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组成的水文监测网,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区洪涝灾害易发区警戒水域遥感数据库,将遥感技术在“八五”期间应用于洪灾监测。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另外,利用现代科技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如农区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这些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防灾减灾发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地震监测和抗震方面,组建了400多个地震观测台站,“十五”期间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48个国家级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国家数字测震台网和由300多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20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网以及若干个流动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台网构成了中国数字测震系统,建立了大震警报系统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监测预报系统,编制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震害预测图,确定了52个城市作为国家重点防震城市,对全国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区的工程建筑,实施综合性震害防御,对城市和大中型工矿企业的新建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完成了多条铁路干线、主要输油管线和多座骨干电厂、大型炼油厂,一批重点骨干钢铁企业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库的抗震加固。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加强了对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质灾害的勘查防治工作,采取了包括工程防御体系、生物水保防御体系、管理防护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和预测及报警体系在内的综合防御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把生态建设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田还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防止和减轻了地质灾害的危害和损失。全国已建立了25片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实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万多条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综合治理。先后确立了包括“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珠江流域防护林、辽河流域防护林、黄河中游防护林和太行山绿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业生态工程。此外,还发射了“资源一号”、“资源二号”卫星,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查、防灾减灾、地质灾害监测和科学试验等领域。二.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缓慢一是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发展与应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灾种的应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别较大,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三是技术手段和装备落后,监测能力不强,短期预测预报能力还较低;四是缺乏各类灾害的科学评估模型和方法,灾害信息共享应用和评估的技术急需完善;五是对一些重大灾害的认识与防治技术,长期徘徊不前;六是现有科研结合国情实际不够密切,科技整体支撑能力有待提高等。三.科普宣教力度不够缺乏统一的防灾减灾科普规划,没有固定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经常性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使防灾减灾科普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致使我国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知识、防灾减灾意识的科普教育水平较低,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最终影响我三、我国防灾减灾科技支撑的对策建议四.加强国内外防灾减灾科技交流与合作鼓励防灾减灾科研机构、管理部门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获得先进的应用技术及管理经验,追踪最新技术。在跨国、跨区域的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中,政府应积极协调,为项目实施提供帮助和保障。
很不容易,给点分吧*^^*

⑷ 高中地理:中国和日本哪个地震多为什么

日本,因为他的国土位置处在两个地理板块之间,板块与板块之间是地震高发地区

⑸ 可以用地震波来定义地震么高中地理书上可是这么干 的

地震波是如何传播的?下面的图形形象地给出了说明。以加利福尼亚北岭地震为例,1994年1月17日,震级6.8北岭是位于洛杉矶以北不远的圣费尔南多谷中的一个社区,在1994年1月17日当地时间4:31 AM受到大地震的冲击。约60人死亡,财产损失估计为300亿美元。因为地震发生那天是马丁.路德.金纪念日,所以当天早晨高速公路上的人并不象通常的星期一早晨那样多。这个事实很可能使死亡人数减少了。工程师对这次地震的影响既感到高兴,有感到吃惊。在1971年的圣费尔南多地震(在这次地震的震中以北不远处)后,这个地区公路上的很多桥梁加固了。这些加固过的桥梁没有一座坍塌。然而,几座已计划要进行加固的桥梁坍塌了。很多钢结构建筑物在接缝处断裂了。

当地震发生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和地表传播。使时间加速,你能够看到这一切的发生。右图表明了面波是如何从地震发生处向外传播的。切面图显示的是体波在地球内部传播,在遇到内部障碍物时发生改变。地表的黄色条标示的是面波的传播范围。

这个图形显示了是从全球的地震台站收集来的实际地震图。当各震相(P波,S波等)到达地球表面和切面图上的某一台站时,你可看到地震波形的变化。在P波和S波之后的是面波。它们是地震中造成主要破坏的地震波。有两种类型的面波:一种是勒夫波,物质粒子在沿与波传播方向垂直的方向作水平的前后运动,另一种是瑞利波中,物质粒子沿与波传播方向同方向作垂直的前后运动。地震学家利用这些地震波的到达时间来测定地球的内部结构。

这是地球的一个三维视图瞬间记录,它显示了地震波是如何从震中处向外播,并最终传遍整个地球的。红线表示P和PP体波在地球内部传播后到达地处。面波是发散的,这意味着它们在传播时不断向外扩散。黄色条带表示任一时刻受面波影响的区域。

地球的切面图显示的是地震波如何穿过地层并受各种间断面影响。注意:震源产生两种波:P波与S波。P波是纵向波,在纵波中,物质粒子与波的传播方向同向往复运动,而横波中的物质粒子则作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运动。观察有些波在穿过核幔及内/外地核边界时,如何从一种波转变为另一种。T各震相的名字显示了它们的传播路径。字母K表示外核,而字母I表示内地核。因此,以纵波开始,从地幔穿过外地核,再穿过内地核,最后返回外地核的地震波用"PKIK"表示。若它以横波的形式到达地表就变成了PKIKS。看看你是否可以确定该表内的不同震相是如何命名的。黄色条表示了面波的区域,它会变得越来越大,因为面波在传播时会展开。因此,这种展开也被称为散射。
参考资料:http://tech.163.com/05/1126/11/23FSJHQP00091N1N.html

地球上的地震有强有弱。用来衡量地震强度大小的尺子有两把,一把叫地震震级;另一把叫地震烈度。举个例子来说,地震震级好象不同瓦数的日光灯,瓦数越高能量越大,震级越高。烈度好象屋子里受光亮的程度,对同一盏日光灯来说,距离日光灯的远近不同,各处受光的照射也不同,所以各地的烈度也不一样。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它是根据地震时 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我国使用的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里氏震级”。各国和各地区的地震分级标准不尽相同。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

◢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

◢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

◢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

◢大于、等于7级的称为大地震

◢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

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最大的地震为8.9级,是1960年发生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小于三度:人无感受,只有仪器能记录到;

◢三度:夜深人静时人有感受;

◢四—五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六—七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九—十度:房倒屋塌,地面破坏严重;

◢十—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⑹ 高中地理考试发生地震的是什么板块和什么板块的什么边界,老是看不清图,求大神指点迷津,如何做这种题。

发生地震的地方一定是板块与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的碰撞造成地震,如果图片看不清那就看看地图上有没有箭头,两个箭头相对的就是消亡边界,相反的就是生长边界!

⑺ 高一地理 如图 是地震波的图

古登堡界面。
原因一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
原因二深度在地下2900千米处

⑻ 世界地震带分布形成原因高中地理解答~~

我不复制了,以高中地理需要掌握的只是可以这也解答:
世界主要要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版地震带、权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注意不要与灾害带弄混了)一般高考就要求这两个。
成因:
环太平洋地震带: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西部)和美洲板块(东部)碰撞挤压而成的。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有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

⑼ 高一地理 地震

下列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选B
a 地球上发生的地震主要以火山地震为主,影响版很大——错,以权构造地震为主(构造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约占全球地震总数的90%以上,破坏力也最大。)
b 在震中的人们首先感到上下颠簸,接着前后左右摇晃——对,地震波主要有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快、通过能力强,所以当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这时位于震中的人们会感到上下颠簸。接着横波到达,大地便开始前后左右摇晃,严重时造成房倒屋塌、土石崩落、公路变形。
c 震中的烈度最大,烈度与震级大致成反比——错,震中的烈度一般最大,烈度与震级大致成正比(正相关)
d 地震对人类危害很大,现已能比较准确的预报地震——错,现在还不能准确的预报地震

⑽ 高中地理题目,这个是怎么判断震源在地壳中的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地震是由于地壳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而产生,因而震源在地壳。另外,地核是流体、地幔是塑性体,都不可能成为震源。据统计 90%以上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地震可以发生在地表以下几公里至数百公里,而绝大部分地震的震源深度都是几十公里。根据震源深度,可以分为:1.浅源地震:0—60公里,简称浅震。浅震对构筑物威胁最大。同级地震,震源越浅,破坏力越强。2.中源地震:60—300公里。3.深源地震。300公里以上。目前观测到最深的地震是720公里 。地震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它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focus)。振动从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对整个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