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地壳
㈠ 2019版高中地理新教材上1.4节:莫霍界面在地面以下33千米处,而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怎么解释
这里的33千米处是前南斯拉夫地震学学家莫霍洛维奇在一次地震研究中探测到地下33千米处专,地震波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属横波消失,纵波速度大幅下降,从而得出此界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
而实际上这个界面是不连续的,在全球海洋与陆地上都存在的,基本上地壳的厚度是大陆厚,大洋薄,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指的是大陆陆地地壳的平均厚度。而大洋中地壳的平均厚度大约为7一8千米。
整个地壳的厚度大约是17千米。
㈡ 高中地理题目,这个是怎么判断震源在地壳中的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地震是由于地壳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而产生,因而震源在地壳。另外,地核是流体、地幔是塑性体,都不可能成为震源。据统计 90%以上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地震可以发生在地表以下几公里至数百公里,而绝大部分地震的震源深度都是几十公里。根据震源深度,可以分为:1.浅源地震:0—60公里,简称浅震。浅震对构筑物威胁最大。同级地震,震源越浅,破坏力越强。2.中源地震:60—300公里。3.深源地震。300公里以上。目前观测到最深的地震是720公里 。地震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它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focus)。振动从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对整个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
㈢ 高中地理岩石圈世界上地壳最厚处和最薄处分别在什么
最厚处在喜马拉雅山
最薄处在大西洋底
㈣ (高中地理)第一题,为什么板块挤压,地壳抬升会形成峡谷
板块挤压抬升地形,形成褶皱山,山顶受张力,容易形成河流或者容易被流水侵蚀,该地地形落差大,河流流速快,加剧了流水侵蚀作用,长年累月形成峡谷。
㈤ 高中地理: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有三句话,怎么理解请给出图片作说明!!谢谢~!~~
这个问题你是不是学复得太制难了?这个知识点好像不会出这么难的题型。。
大面积的成层岩石说明地壳下沉,所以上面形成了沉积岩,而沉积的特点我想你会记得,那就是岩层。
不覆岩层不管是什么,只要发生了侵蚀,说明上壳上升。因为只有高于其他的地方才可能发生侵蚀作用。
不是整个地壳,就是指当地的。。。
㈥ 高中地理的地球圈层分布,书上的我看不懂!
1.高中地理必修1第21页已经说过了:地球的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察,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的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根据地震波变化的速率,发现在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面附近发生了突变,所以以此两个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三部分(地壳、地幔、地核)。
2.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一部分上地幔(是相对软流层而言的)
3.大学地质学这本书会说到软流层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层,软流层顶底界面不十分确定,与岩石圈之间无明显界面,具有逐渐过渡的特点,一般不考虑有其他东西。
4.莫霍面是在岩石圈内
5.地震一般可以按震级、烈度、震源深度分类,而按照深度可以分为三类: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6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而地壳平均厚度是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5千米。而岩石圈的厚度为80—400km之间。根据统计90%以上的地震都是中浅源地震,所以地震震源在岩石圈。(软流圈是火山爆发的源头,特别是软流层上的岩石层薄的地方,或者板块活动的地方)
6.这个是按照地球的演变先后顺序来的,其实他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不能把他们划定一个界限。这么划分是为了方便学习和记忆
我是高中地理老师,上面答案是我备课时查阅的,有什么不懂的我们可以继续讨论,当然我也可能说的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指出来
㈦ 高中地理知识点:地壳物质的循环
(一)地质循环
?1、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内环。
?2、地质容循环能量来源: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
3、地质循环产生的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诞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逐渐消亡。与之相伴的是大地的沧桑巨变以及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
(二)岩石的相互转化使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喷出作用和侵入作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岩、变质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又成为新的岩浆回到地球内部。
㈧ 高中地理:地壳运动问题
(1,2)因为沉积主要是在地势较低的地方才能沉积,地壳抬升的话就更容易被侵蚀,这个是相对的。
(3)岩层缺失就是被侵蚀了啊 既然是被侵蚀按照刚刚前面的结论就可以推断是地壳有可能抬升了导致的
㈨ 高中地理中构造地貌和地质构造的区别
构造地貌由地球内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质体与地质构造控制的地貌。
要区分这两个定义,首先要清楚地貌是指地表起伏的形态,如山地、平原、河谷、沙丘、大陆架、海沟等。因此构造地貌是指由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所控制的地表形态,侧重于地表形态。
而地质构造是指岩层或岩体经地球内力引起的机械运动而发生变形与变位,是指岩层或岩体的变形与变位(或形态位置)。
地质构造——岩层或岩体(对象)——形态位置
构造地貌——地表(对象)——地貌
褶皱和断层是地质构造,褶皱使岩层发生弯曲,使岩层形态呈背斜或向斜。而在地球表面,由于岩层弯曲,导致地表也弯曲不平,形成山地等地貌,这就是构造地貌。
断层是地质构造中的断裂构造,是指岩层的断层,断层后使岩体的形态呈地堑、地垒状态,都属于地质构造。而岩层的断裂后形成的地堑导致地球表面形态下陷,成谷地形态,这是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structural landform)由地球内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质体与地质构造控制的地貌。从宏观上看,所有大地貌单元,如大陆和海洋、山地和平原、高原和盆地,均为地壳变动直接造成。但完全不受外力作用影响的地貌,如现代火山锥和新断层崖是罕见的,绝大多数构造地貌都经受了外力作用的雕琢。故不论从构造解释地貌,或从地貌分析构造,都必须考虑外力作用的影响。
地质构造(简称构造)是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份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是构造运动在岩层和岩体中遗留下来的各种构造形迹,如岩层褶曲、断层等,称为地质构造。构造运动是一种机械运动,涉及的范围包括地壳及上地幔上部即岩石圈,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方向的构造运动使岩块相互分离裂开或是相向聚汇,发生挤压、弯曲或剪切、错开;垂直方向的构造运动则使相邻块体作差异性上升或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