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地理 » 高中地理黄土高原

高中地理黄土高原

发布时间: 2021-01-26 17:29:11

『壹』 [高中地理]黄土高原农业生产的优势与问题

黄土高原光温资源丰富,加上每年400~600mm天然降水和极其深厚、适宜种植的壤质黄土,给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创造了非黄土区一般所不具备的条件和优势。据对光、热、水资源的估计,加上现代良种优化栽培技术,其生产潜力应在每亩300~400kg以上。因此,诸多学者认为,黄土高原是我国未来粮食生产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目前农业人均耕地4.5亩,有的地方高达10亩以上。故从数量上看,有一定的优势。
制约黄土高原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有:
(1)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严重主要是由于地形起伏较大、降雨集中和植被覆盖率低所致。诸多专著中的数据足以佐证,本文不再赘述。
(2)土壤干旱、缺肥。干旱主要是由于天然降水利用不科学所致,本来每年400~600mm的降水基本可以满足农作物耗水需求,问题是地表径流大约占了其中的5%~10%,地面无效蒸发大约占40%~50%。因此,从整个黄土高原地域来看,粮食产量至今仍受制于“大旱大减产,小旱小减产,不旱不增产”的规律。如果目前低下的农业生产条件没有大的改观,“靠天吃饭”的状况永远不会改变,粮食增产也就无从谈起。至于缺肥,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本区平地少坡地多,川台、塬(涧)地合计占总数的25%,其余75%皆为跑土、跑水、跑肥的坡耕地,其中8%~20%为坡度大于25%以上的陡坡耕地。人为因素主要是,养分总量投入少及肥料营养元素配比不合理,造成粮肥比(投入单位纯量养分所生产的作物产量)低。
(3)农业生产粗放、投资少。由于黄土高原固有的地形破碎、水土流失、干旱和其它灾害,要获得与我国其它地区同样的单位产量,其能量投入较高,但目前无法满足应有的投入。

『贰』 高中地理 如何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可以概括分条吗

(1)因地制宜退耕还林、还草,保护好现有植被,营造防护林;
(2)修筑梯田、打坝内淤地、挖鱼容鳞坑;
(3)保护好现有耕地,防止发生新的水土流失;
(4)黄土高原区的工矿企业对废渣弃土妥善处理,减少水土流失的物质源。
(5)必要时考虑生态移民,减少人口压力。

『叁』 高中地理.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包括水文.水系.形成原因.还有降水这些等.越详细越好在线等.好急...

⒈位置: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
⒉植被:多为次生灌丛,矮林,覆盖率低,许多地方地表裸露
⒊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冲刷力强
⒋土壤:粉沙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肆』 高中地理,如图19,黄土高原不是风力堆积么为什么A对,还有别的选项都是什么作用 如图20,海沟

我就是复黄土高原上的人制,这里主要是流水冲击形成的千沟万壑。因为这里山多,但是黄土土质松散,一下雨就会被冲成千沟万壑的样子。
戈壁滩是因为缺水,土地风化形成的。
岛弧是大陆边缘连绵呈弧状的一长串岛屿。 与强烈的火山活动、地震活动及造山作用过程相伴随的长形曲线状大洋岛链。简单说就是弧状的岛链。
海沟是位于海洋中的两壁较陡、狭长的、水深大于5000m的沟槽。你可以理解为是大海中的沟壑。
两个板块挤压,受力的部分要么向上运动形成山,要么向下运动形成沟。在海里就是海沟。或者是褶皱山系。
消亡边界和海沟是两个概念。没有必然的关系。
很高兴为你解答,不会的可以继续提问,谢谢采纳!

『伍』 高中地理题 有关黄土高原

过了秦岭
降水稀少。土壤疏松。植被稀少。成了沟壑最基本的原因。根本原因内陆的干旱少雨。离海洋远(海路热力性质性差异)

『陆』 求助.有人去过黄土高原吗,就像高中地理书上看到的

秦岭不算黄土高原,它是黄土高原南侧界少。水土流失不仅黄土高原有,山地植被少了也会有

『柒』 高中地理题 该图为黄土高原上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怎么判断c为黄土沟 !

中间低,两边高的是沟。

『捌』 [高中地理]造成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外力作用是()

C、流水的侵蚀作用

很容易理解
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少,水土流失严重

『玖』 高中地理黄土高原是怎样形成的

简单的说,黄土高原是由于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

详细的解释:
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从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渐升渐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这个过程持续6000多万年以后,到了距今大约240万年前,青藏高原已有2000多米高了。

地表形态的巨大变化直接改变了大气环流的格局。在此之前,中国大陆的东边是太平洋,北边的西伯利亚地区和南边喜马拉雅地区分别被浅海占据着,西边的地中海在当时也远远伸入亚洲中部,所以平坦的中国大陆大部分都能得到充足的海洋暖湿气流的滋润,气候温暖而潮湿。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内陆大部分为亚热带地区,并没有出现大范围的沙漠和戈壁。

然而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久而久之,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这里就是堆积起了黄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240万年以来,它的高度不断增长着。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开始向东流动,这支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3500—7000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由于青藏高原隆起,东亚季风也被加强了,从西北吹向东南的冬季风与西风急流一起,在中国北方制造了一个黄土高原。

在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内陆的沙漠和戈壁上,由于气温的冷热剧变,这里的岩石比别处能更快地崩裂瓦解,成为碎屑,地质学家按直径大小依次把它们分成:砾(大于2毫米),沙(2—0.05毫米),粉沙(0.05—0.005毫米),黏土(小于0.005毫米)。黏土和粉沙颗粒,能被带到3500米以上的高空,进入西风带,被西风急流向东南方向搬运,直至黄河中下游一带才逐渐飘落下来。

二三百万年以来,亚洲的这片地区从西北向东南搬运沙土的过程从来没有停止过,沙土大量下落的地区正好是黄土高原所在的地区,连五台山、太行山等华北许多山的顶上都有黄土堆积。当然,中国北部包括黄河在内的几条大河以及数不清的沟谷对地表的冲刷作用与黄土的堆积作用正好相反,否则的话,黄土高原一定不会是现在这样,厚度不超过409.93米。太行山以东的华北平原也是沙土的沉降区,但是这里是一个不断下沉的区域,同时又发育了众多河流,所以落下来的沙子要么被河流冲走,要么就被河流所带来的泥沙埋葬了。

中国古籍里有上百处关于“雨土”、“雨黄土”、“雨黄沙”、“雨霾”的记录,最早的“雨土”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50年:天空黄雾四塞,沙土从天而降如雨。这里记录的其实就是沙尘暴。

雨土的地点主要在黄土高原及其附近。古人把这类事情看成是奇异的灾变现象,相信这是“天人感应”的一种征兆。晋代张华编的博物志中就记有:“夏桀之时,为长夜宫于深谷之中,男女杂处,十旬不出听政,天乃大风扬沙,一夕填此空谷。”

1966—1999年间,发生在我国的持续两天以上的沙尘暴竟达60次。中科院刘东生院士认为,黄土高原应该说是沙尘暴的一个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积累了过去几百万年以来沙尘暴的记录。中国西北部沙漠和戈壁的风沙漫天漫地洒过来,每年都要在黄土高原上留下一层薄薄的黄土。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