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
A. 高考地理题 地球的运动
地球在此日的光照图(含水星光线)如上图所示,根据四个选项所列地方时可绘回制出相答应的经线位置(四条红色经线),可以看出,只有地方时为19:30时,观测水星东大距的方位为西方。7:30时水星在东方天空,(且夏半年当地已经日出,水星距离太阳近,在太阳光映衬下是无法直接肉眼观测到水星)。13:30同理。1:30无法观测到水星。
B.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导入设计怎样导入比较吸引学生
利用生活中与地球运动有关的问题来导入,可以使学生感觉到地理学科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有利于吸引学生的兴趣。这些问题有: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时差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为什么在不同的季节会看到不同的星座?为什么夏天热冬天冷?为什么夏天天亮的早、黑的晚,而冬季则正好相反?为什么每隔4年要设置一个闰年?诸如此类大量的问题抛给学生,请他们试着回答一下,他们肯定能说出一点但说不详细,也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时教师就可以将课题引向地球的运动了。
C. 高一地理必修一 地球的运动方面
1、看到太阳没动,所以肯定是逆着地球自转在飞行,SO B
2、飞机以赤道自转一半的速度,所以我觉得应该是北纬45°。。
3、C
D. 高中地理问题,地球的运动
首先要分清楚地方时和区时的概念:
地方时是指因经度不同的地方,造成时内刻(钟点)不同,这容种各地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每个 时区都以本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刻,这就是区时。地球有无数条经线,就有无数个地方时,而区时只有24个。也就是说,地方时是纯粹的地理概念,只要在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就是相同的。而区时则不然,因为受国际日期变更线的影响。
本题中的经线是0度经线,不受国际日期变更线影响,那么这条线上的两个地方,不管地方时还是区时都是一样的。至于为什么时间相同但一个昼一个夜,一楼的已经解释得很清楚了:从图中看得出来,此时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夏天昼长夜短,冬天昼短夜长,夏天早上6点天亮,冬天早上6点还是黑的,不是很正常么。
E. 高中地理 地球的运动
地球运动分自转和公转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3时56分4秒产生昼夜变化,
地球公转产生一年四季的变化
F. 高中地理,求详解。(地球的运动)
(1)因为太阳直射点大约在北回归线附近,所以对于北半球而言是夏至日
(2)由回上面答一题可知,直射点是在北回归线,所以是23°26′N
(3)A在赤道,B在北纬45°,C在南纬60°,纬线的话就是赤道的纬线最长啊,然后纬度越高长度就越短嘛!接着又因为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路程越长自然速度就越快了
(4)C昼短【因为北半球是夏至日,那么南半球就是冬至日了】 B应该是凌晨两点(不大确定的空)【因为赤道和晨昏线的焦点那里是6点{假设为D},该图被6等分了180/6=30,所以B点和D点之间差60°,经度差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所以就差了4个小时了,6-4=2就是凌晨2点】
(5)凌晨4点
(6)因为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所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7)向北偏(准确的说是向东北方向六流的)【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8)不懂啊!!!
(9)昼从长到短的:BAC【夜晚长白天短的就相反】
(10)正午太阳高度从大到小:BAC
~~~~(>_<)~~~~ 要采纳!!打得辛苦啊~~自认为准确率还可以
G.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
(1)C
(2)C
再找出图中的一些信息
70°E为3月21日或9月23日0点,所以北京时间=0+3小时20分钟(经版度差=50°)=3:20
找日期,关键找权0点经线和180度经线,70°E为0点经线,北京位于新一天的范围内,所以,答案为
70°E向东到180°
希望对你有帮助。
H. 急~~~高中地理 地球的运动
是第2题?
这道题考的是恒星日与太阳日。太阳日是地球自转一周后,再一次正对着太阳时的版时间,这个时权间正好是24小时正。
恒星日是相对于一颗遥远的恒星,开始计时,当地球自转到再一次正对着那颗恒星时经过的时间。
如图所示,当地球自转到再一次正对着那颗恒星时,对于那颗恒星来说,地球已经自转了一周了,就是图中B的位置。但对于太阳来说,还没有转过一周,地球上的P点(就是题目中的观测点)只是正对着那颗恒星,还没有正对着太阳。地球还要再转过一点角度,到图中的C点,才是再一次正对着太阳,才是24小时。那么一个恒星日就不是24小时,要比太阳日短3分56秒。
所以选C。明白了吗?
I.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都有什么规律啊
§3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其自转周期若以太阳为参照物大约为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日;若以远离地球的某一恒星为参照物,则大约为23小时56分4秒,叫做一个恒星日日。2、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其公转周期大约为365天6小时9分10秒,叫做一个恒星年年。3、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了(1)昼夜更替现象;(2)不同经度出现了不同的地方时,即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要早;(3)形成了地转偏向力,即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4、在空白图中绘制出直射光线、晨昏线,标注出直射点及夜半球,表示出地球自转方向。 5、地球公转与自转轨道的夹角叫做黄赤交角,其大小是23°26′。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产生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的变化等。7、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6月22日(节气: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9月23日(节气: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12月22日(节气: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3月21日(节气: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周期:大约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叫做一个回归年。8、在图中适当位置绘制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并判断出各点的日期 9、昼夜长短变化规律:(1)夏至日越向北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冬至日越向北昼越短,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春分日、秋分日则全球昼夜等长。(2)北半球夏至日昼长最长,冬至日昼长最短;南半球冬至日昼长最长,夏至日昼长最短;赤道全年昼夜等长。10、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1)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春分、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2)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北半球;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