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地理 » 高中地理会考提纲

高中地理会考提纲

发布时间: 2021-01-23 19:51:13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复习:知识点汇总(690个)
1
宇宙的基本特点
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2
天体的分类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
质。
3
天体系统的成因
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4
天体系统的级别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5
日地平均距离
1.496亿千米
6
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7
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
(天海冥)
8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
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
液态水。
9
太阳的主要成分
氢和氦
10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
核聚变反应
11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
的主要能源。
12
太阳活动
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3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
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4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
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5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11年。
16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7
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
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18
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
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19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1970年“东方红”一号、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
验飞船。
20
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
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
矿产资源。
21
保护宇宙环境
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2
地球的平均半径
6371千米
23
地球的赤道周长
4万千米
24
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
划分
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0-30、30-60、
60-90。
25
经线和经度
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26
东西两半球的划分
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27
南北两半球的划分
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28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23°26′和66°34′纬线
29
本初子午线
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0
南北方向的判断
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31
东西方向的判断
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
向西。
32
东西经的判断
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33
南北纬的判断
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34
地球自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35
地球自转的周期
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
24小时。
36
地球自转的速度
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7
地球公转的轨道
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38
地球公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39
地球公转的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
小时48分46秒)
40
地球公转的速度
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41
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4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
返移动
43
晨昏线的判断
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
过渡为昏线。
44
地方时的计算
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45
已知经度求时区数
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46
区时的计算
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47
北京时间
以东八区(120°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48
世界时
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49
国际日期变更线
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50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51
太阳直射点的判断
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52
春分日(3月21日)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3
夏至日(6月22日)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54
秋分日(9月23日)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5
冬至日(12月22日)
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56
夏半年的概念
3月21日至9月23日
57
冬半年的概念
9月23日至3月21日
58
地球侧视图的判读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59
地球俯视图的判读
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
极。
60
昼夜长短的计算
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61
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
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
前后推算。
62
昼夜长短的判断
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63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64
天文四季
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65
我国传统四季
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
四季。
66
欧美传统四季
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67
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
雪雪冬小大寒
68
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69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70
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
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
71
低层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72
干洁空气的组成
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73
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
尘埃的作用
生命活动;构成生物体;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
作用;成云致雨
74
大气污染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75
大气垂直分层
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76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
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
的关系最密切
77
平流层的主要特征
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
78
大气上界
离地面约2000-3000千米。
79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
太阳高度角
80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反射、散射。
81
辐射定律
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
之越长。
82
地面辐射
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83
大气逆辐射
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84
大气的保温效应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
收能力很强。
85
全球的热量平衡
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
86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87
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88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89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
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越大,风
力越大。
90
地转偏向力的方向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91
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
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
是有个交角。
92
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
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③
画出合力
93
小气候
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94
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
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95
大气环流的意义
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
重要因素。
96
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
风、极地高压
97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
大致来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98
冬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
亚洲高压(大陆)、阿留申低压(太平洋)和冰岛低
压(大西洋)
99
夏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
亚洲低压(大陆)夏威夷高压(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大西洋)

100
季风的成因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

剩下的发不完,愿意的话把邮箱给我

㈡ 人教版高中地理 历史 会考复习提纲 跪求啊

地理会考知识点详解
必修一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①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a)

②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及图示( c )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它位于金星和火星轨道之间。
读图要求(必修ⅠP8图1-3):识别地球在八大绕日行星中的位置、运动方向、相邻行星的名称。
2、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b)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充足的水分。
原因:(1)地球处于一个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2)距日远近适宜,有适宜的温度,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3)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形成适中的大气层,有以氮、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4)地球内部水汽的生成及外逸凝结导致了液态水的存在。
3、太阳辐射与地球
①太阳辐射的含义及能量分配(a)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太阳辐射可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三部分。太阳辐射约50%的能量集中在可见光区。
②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b)
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的活动和变化,是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能量的主要来源,如煤炭、石油、水能等。

4、太阳活动与地球
①太阳活动的类型(a)
太阳活动的类型: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和日珥发生在色球层,太阳风发生在日冕层。
②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的影响(b)
影响气候:一般来说,太阳活动极大年,地球上反常气候出现的概率明显增大;太阳活动极小年,地球上气候相对比较平稳。如黑子数目变化的周期为11年,黑子数目多少与地球气候的变化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影响短波通讯:耀斑导致地球大气中电离层受破坏从而造成短波通讯受干扰甚至中断。
影响地球磁场:当太阳活动强烈时,太阳大气向外抛射大量的带电粒子流,使地球磁场受到干扰,产生“磁暴”现象。
极光现象:太阳风导致地球高纬地区大气出现电离,产生极光。
5、地球自转
①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a)

自转基本要素 基本内容 特征
方向 自西向东绕地轴转 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周期 恒星日 即23小时56分4秒,真正的自转周期
速度 线速度 1670cosа千米/时(а为纬度)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 150/小时 除南北极点为零外,都一样
②昼夜更替现象(b)
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任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样就形成了昼夜现象。向着太阳的半球叫昼半球,而背着太阳的半球叫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有一个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地球自转运动导致了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昼夜交替的周期是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
[拓展提示]晨昏圈与太阳光线相垂直,平分赤道,自东向西运动。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叫太阳高度。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0。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及经过该点的经线)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及经过该点的经线)为18时。
③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转(a)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④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及相关时间计算(c)
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叫地方时。地方时是东边地点时刻比西边地点时刻要早,表现为时间值要大。经度相差150,时间相差1小时。
国际上规定全球共划分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150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做区时,又叫标准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差一个小时。中国统一用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0的地方时),称为北京时间。
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计算;第三步: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知西(时区)求东(时区)用加,知东(时区)求西(时区)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小时,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⑤日期和国际日期变更线(b)
向东(一般指从东十二时区到西十二时区)经过日界线减去一天,向西(一般指从西十二时区到东十二时区)经过日界线加一天,时刻保持不变。
1800经线与日界线不完全重合。
6.地球公转:
①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a)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1年(恒星年—约365日6时9分;太阳年(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速度:近日点(1月初)最快,远日点(7月初)最慢
读图要求(必修Ⅰp21图1-14):(1)了解地球公转轨道的特点;(2)识记近日点、远日点位置,并注意与冬至日、夏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置的差异;(3)把握公转方向;(4)正确理解公转速度变化的规律。
②地球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及图示(c)
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地球公转的平面叫黄道平面(太阳位于椭圆轨道的其中一个焦点上。)两个面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目前黄赤交角约为23.50,地轴垂直于赤道面,所以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为66.50。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公转运动形式的综合体现,即地球总是倾斜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
读图要求(必修Ⅰp21图1-15):(1)地轴的空间位置不变,一端始终指向北极星;(2)找出黄道面与赤道面;(3)识记黄赤交角、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大小。
③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c)(注意通过P22、P24页两幅图去掌握)
地方时为12点时,太阳光线相对于当地地平面的倾角叫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纬度变化 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季节变化 夏半年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冬半年较小
具体变化 春分、秋分日 由赤道向两侧递减
夏至日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南半球达最小值
冬至日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北半球达最小值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直射,赤道在春分、秋分日达最大值
④昼夜长短的变化(c)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相反)
夏半年(3.31---9.23) 1.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2.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
冬半年(9.23---3.21) 1.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2.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
春分日与秋分日 全球昼夜等长:各12小时
赤道 全年昼夜等分
[拓展提示]光照图的判断方法: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的依据为:从地球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分、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50;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50。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0,时间相差1小时,每隔10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所求地=900-(所求地纬度和直射点纬度之差)。先求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点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点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和,再用900减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
⑤四季变化规律和五带的分布特征(b)
四季的更替: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夏季为一年中白昼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季节。四季更替的原因是:地球公转,直射点的移动造成的;黄赤交角的存在是产生四季的根本原因。
五带的划分: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到的地方); 南北温带(回归线至极圈之间,无极昼极夜无直射)、南北寒带(南北极圈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
8.地球的内部圈层
①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层的特点(a)
范围 基本特征 划分依据
地壳 地壳至莫霍面(17、6、33km) 坚硬、由岩石组成 地震波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
地幔 莫霍面至古登堡面(2900km) 分上下地幔
地核 古登堡面至地心 分内、外核,铁镍组成;内:固态;外:熔融状态
①岩石圈的范围(a)
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平均厚度为100-110千米。
7.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及特点(a)
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 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是氮、氧 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圈 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海洋水、陆地水(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岩石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地壳的物质组成
①地壳的物质组成(a)
地壳由岩石组成,岩石由矿物组成,矿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②矿物与岩石的关系(b)
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矿物有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基本存在形式。
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固态矿物集合体。
③三大类岩石的成因(b)
岩石可分成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凝形成。可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和喷出岩(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
沉积岩是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受到风化、沉积和固结作用而形成的;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和存在化石两大特征。主要有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
变质岩是原有岩石存在条件产生变化导致其结构、矿物成分随之变化而形成的; 主要有片麻岩、石英岩、板岩、大理岩等。
2、地壳的物质循环
①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b)
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喷出作用和侵入作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岩、变质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又成为新的岩浆回到地球内部。岩石的转化过程表明,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②地壳的物质循环及图示(c)
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就是地壳的物质循环(即地质循环)。推动这种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所释放的热量。
“三类岩石转化示意”图见教材必修1第34页图2-7。读图要求:
1、找到岩浆岩(分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变质岩在图示转化中的所处位置。
2、关注岩石转化中能量的地球内部的放射热和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
3、注意各类岩石之间的内外力作用。
3、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a)
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造成地表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
地球各种地表形态都是内力和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某一时期以某种力为主,如目前珠峰升高以内力作用为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是外力流水侵蚀造成的。
4、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a)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岩石圈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这些板块处于相对运动状态;板块之间呈现两种基本关系:互相挤压碰撞(消亡边界)或彼此分离(生长边界)。“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见教材必修1第37页图2-10。
②运用板块运动原理解释世界主要地形的成因(c)(见必修一地图册P16页)
在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的地带形成山脉和高原(如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是由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造成的,南美洲安第斯山是由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造成的,阿尔卑斯山是由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造成的)。
在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的地带形成海沟、山脉和岛弧(太平洋中的深海沟、美洲西岸的山脉、亚洲东部的岛弧)。(注:落基山脉是由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所形成。)
在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裂谷(东非大裂谷)。
③地质构造的类型(a)
地质构造是由地壳运动形成的,主要类型有褶皱和断层。
褶皱由强烈的碰撞和水平挤压使沉积岩发生弯曲而形成;褶皱可分为背斜和向斜这两种形态。
断层是岩层受力发生断裂,两侧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位移而形成的。
④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c)
背斜、向斜与断层图见教材必修1第39页图2-14、图2-15和图2-16。读图要求:
1、能够根据图中地层的弯曲方向判断属于何种构造。
构造名称 岩层形态(较可靠) 地表形态 新老关系(最可靠判断依据)
背斜 向上弯曲 早期为山岭
晚期可能成山谷 中间老两翼新

向斜 向下弯曲 早期为山谷
以后可能为山岭 中间新两翼老
2、理解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原因。
背斜成谷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内力)作用,常常发生断裂,易被外力侵蚀破坏,而形成山谷。
向斜成山原因:向斜槽部岩石受挤压,比较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5、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①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a)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②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c)
流水侵蚀:地面在内力抬升基础上,经流水的侵蚀切割形成我国横断山地的“山高水深”峡谷和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流水沉积:河流上游山前冲积扇,在大河的中下游地区,内力作用使基底缓慢下沉,泥沙沉积形成开阔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风力沉积:在干旱地区,风速变化使沙粒堆积成为沙丘,沙丘移动会带来流沙危害。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图见教材必修1第42页图2-20和图2-21,以及地图册P17页下面地貌图。读图要求:
1、能够判断图中所示的地表形态属于何种类型。
2、根据地表形态判断其主要成因(外力作用)。
6、人类活动和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b)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多种多样,有的是合理、有利的,有的是不合理、有害的。应根据具体情况因时、因地进行分析。如缓坡发展梯田,合理;围湖造田不合理。
7、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①大气的垂直分层(a)
大气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三层。
高度 温度 特点
对流层 地面到 12千米 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人类活动和云、雨等天气现象大多发生在此层
平流层 12千米到50千米 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气流稳定
高层大气 50千米以上 随着高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

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b)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选择性吸收(选择性)、散射(选择性)和反射(无选择性)。
干洁空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能。
大气中的臭氧能够大量吸收紫外光;空气分子能散射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水汽、云和浮尘可阻挡、反射和吸收部分可见光;对流层中的二氧化碳、水汽、云和浮尘可直接吸收部分红外光。
③大气的温室效应(b)
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对流层大气,特别是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能够吸收大部分长波辐射,把地面辐射的大部分热量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归还给地面,直接补偿地面的热量损失。这样,对流层大气就可以延缓地面温度下降的趋势,使得地面因昼夜交替而导致的温度波动趋于和缓。这就是大气对地面所起到到的保温作用。
④影响地面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b)
影响地面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因素和下垫面因素。
纬度因素:由于不同纬度地区的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太阳辐射经过的路程、太阳光线照射的角度不同,导致太阳辐射强度由低纬向两极高纬度递减,所产生的地面辐射也随之由低纬向两极高纬度递减。
下垫面因素:下垫面的性质不同,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的状况也就不同,导致地面辐射大小不同。
其他因素:气候因素(如某地的年日照时间长短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多少,也就影响该地地面辐射的大小)。
8、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①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c)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热的地方空气垂直上升运动,冷的地方空气垂直下沉,导致热的地方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而冷的地方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造成空气的水平移动,形成了热力环流。(先垂直再水平运动)
图见教材必修1第48页图2-29。读图要求:
1、比较A、B、C三地受热状况的差异。
2、分析近地面和高空气压的分布差异。
3、把握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的分布特点
4、得出热力环流中空气流动的规律。
②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a)
地面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③水平气压梯度力的特点(a)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④大气水平运动的形成

㈢ 高中地理会考的提纲,谢谢

我记得有本会考的导引的
你直接去买把

如果想买
你单M
我明天把书名抄给你

㈣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

1、高中地理等文科高效的复习,要学会梳理自身学习情况,以课本为基础,结合自己做的笔记、试卷、掌握的薄弱环节、存在的问题等,合理的分配时间,有针对性、具体的去一点一点的去攻克、落实。哪块内容掌握的不多就多花点时间,复习的时候要系统化,不要东一下西一下,最后啥都没复习好。

2、可以学习掌握速读记忆的能力,提高学习复习效率。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复习方法,其训练原理就在于激活“脑、眼”潜能,培养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学习方式。速读记忆的练习见《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用软件练习,每天一个多小时,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把阅读速度提高5、6倍,记忆力、理解力等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最终提高学习、复习效率,取得好成绩。如果你的阅读、学习效率低的话,可以好好的去练习一下。

3、要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4、做题的时候要学会反思、归类、整理出对应的解题思路。遇到错的题(粗心做错也好、不会做也罢),最好能把这些错题收集起来,每个科目都建立一个独立的错题集(错题集要归类),当我们进行考前复习的时候,它们是重点复习对象,保证不再同样的问题上再出错、再丢分。

㈤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知识点

只要把课本上的基本复点和制大纲有所掌握了解,多看关于环境,气候,资源和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较发达地区和薄弱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其中中国的环渤海经济区,上海的世博会(上海的城市化风向、机场选择、卫星城),北部湾经济区,海南国际旅游到问题(气候,资源,交通),想见地区等政治敏感区的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问题(气候。经纬度)。世界上的日本,美国,巴西(世界杯下一届主办国),南非,澳大利亚,欧盟,俄罗斯(森林火灾问题),这些国家的经纬度,气候,人文景观都需要有所了解。立足国内,学会联系,举一反三,会考不成问题,很容易通过。

㈥ 人教版高中地理 历史 会考复习提纲

已经发到你的邮箱去了([email protected])
有需要可以去网络文库下载更合适的:
http://passport..com/?business&aid=6&un=%CB%AE%C7%E52007#2(点击专文库贡献的更多属)

㈦ 高中会考地理知识点汇总

关键词: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的学习技巧,你都知道多少?

在学习初中地理的时候,需要有专业的方式,认真了解,了解所学的知识,明确各部分的知识点及其相互关系之外,我们还必须充分的运用这方面的知识,使我们的初中地理成绩更好,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

并且在学习当中如果有自己解决不了问题,需要和老师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及时的把每一个难点都解决掉,并且加上教科书知识以及可以课外的知识,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内容更加的丰富,让自己的初中地理成绩有所提高,但是学到的知识需要在一段时间之后进行再次练习,否则可能会出现忘记的情况.

以上就是学习初中地理的技巧,通过以上的内容,学会以上的方式之后自身的成绩会有一定的提高.

㈧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

关键词: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的学习技巧,你都知道多少?

在学习初中地理的时候,需要有专业的方式,认真了解,了解所学的知识,明确各部分的知识点及其相互关系之外,我们还必须充分的运用这方面的知识,使我们的初中地理成绩更好,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学习当中,需要利用初中地理只是来全方位的分析、解决问题,需要多多练习,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参加考试,并回答各种问题,那么我们怎么能快速、准确、完全解决这些难点?这要求我们了解并轻松解决这些难点,慢慢提升自身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提高初中地理理解问题能力的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

了解书本的关键--这是提升自身能力的前提

各种地理事问题都与位置密不可分,掌握具体的位置知识是初中地理的关键,位置可以通过各种地图反映出来,如地理教科书,其中包含丰富的知识(知识和技能),在学习当中,需要知道书本是怎样描述各种出现的问题,总结、分析,以及它们的分布在地图上的表现方式,并将两者结合,形成各种地理事物、位置的等高线图,从而了解所有的初中地理要求理解的内容以及技能,明确每种现象的特征、位置、怎样形成以及其他要点,这样能使初中地理的成绩有一定的提升,并正确回答地图、阅读地图等各种地理问题,例如,了解影响气候的原因、规律,还掌握了温度、降水和其他气候数据,有可能根据相关气候数据、气候图表(如每月和年降水数据),变化和降水等或某一地点的位置、特征等,就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回答,可以详细的分析各个问题,然后进行针对性的解决.

并且在学习当中如果有自己解决不了问题,需要和老师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及时的把每一个难点都解决掉,并且加上教科书知识以及可以课外的知识,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内容更加的丰富,让自己的初中地理成绩有所提高,但是学到的知识需要在一段时间之后进行再次练习,否则可能会出现忘记的情况.

以上就是学习初中地理的技巧,通过以上的内容,学会以上的方式之后自身的成绩会有一定的提高.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