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程专业什么时候开设的
① 关于地质工程专业
这个专业学习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等。学习的内容除了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物理,化学等,还要学习力学类的课程,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水力学等;专业基础课包括矿物岩石学,普通地质学等,专业课为工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等。
这个专业主要是从事与各类工程建设相关的地质技术工作,包括研究,设计,施工等。前景比较广阔,可以就业到各个行业中,比如水利水电,铁路,公路,工民建等,因此就业环境相对比较好,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后的待遇与其他专业相比都比较高。对于个人发展的而言,不大好说,比较多的人还是走得技术路线,从技术员到助理工程师,到高级工程师,到教授级高工……
对身体的状况要求不高,一般即可,别病歪歪的就行了,呵呵,其它行业也是这个要求吧。
相对来说,地质工作出野外的机会是比较多的,野外的条件一般没有室内好,所以吃苦精神是必须的,但是作为技术人员来说,活不重,而且现在条件也好了,想去哪都有车有路有宾馆,所以也没有多大感觉,不像当年的前辈们那样提着两条腿,带着干粮,帐篷就成年在山上苦晃了。…………
这个出差多少时间看你个人的选择,单位和从事的职位不同,也是有区别的,有的一年到头都不出差的,我个人认为,一年出差三四个月是可以的,现在我也就是这种情况
② 请问地质工程专业在大学会开设哪些科目谢谢
楼上说的是工程地质吧,和地质工程好像有差别。地质工程其实就是学地质的,地大专、矿大、属石油大学都有地质工程专业,课程主要都是地质类的。
地质类女生普遍偏少,尤其矿大,一般能占1/4就不错了,野外实习挺辛苦的,一般女生不愿学地质。地质类基础课程大同小异,我现在学的就是地质,基础课是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有机化学等,专业课有基础的普通地质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煤田地质学或者石油地质学等,选修的有测井地质学、地震勘探原理。至于考证,看你将来怎们规划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是最常考的。本科毕业只需要大学英语四级,部分专业需要计算机二级。
③ 地质工程专业的发展趋势
现代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了地球各圈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等)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以及人地关系、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人、资源、灾害与可持续协调发展战略。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在技术层面上要具备宽广而扎实的知识,并具备知识不断更新的能力。
毕业生供需见面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市场对地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是:
技术层面: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新技术、新方法。
人文层面:具备广泛的社会交往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思想层面:具有坚定的专业思想。
体能层面:身体健康。
尽管市场对毕业生上述要求是最基本的,而目前培养的学生离高素质的社会要求还相差甚远,市场对毕业生的高素质要求也尚未完全体现出来。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后,市场竞争的国际化,相信未来对学生高素质要求的时间会越来越近。 由于地质工程专业涉及国民经济建设的领域很广,经济建设项目很多,发展的速度很快,为毕业生创造了很好的就业环境,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普遍困难的情况下,地质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却仍然非常好,具有比较强的发展势头,在全国形成了供不应求的良好局面。
地质工程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加入WTO以后,随着市场竞争的国际化,大批国外技术力量将不断进入中国。我们培养的地质工程技术人员要面对这种国际竞争的压力。同时,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地质工程专业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来满足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据资料显示,随着中国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的完成和城市建设的规模化,从事基础工程施工的人才将出现下降的趋势,而地矿行业对人才需求量在未来的10年内将会大幅度地增加。同时,铁路建设走势增强,人才需求形势看好。各勘查院对人才的需求稳中略有走强趋势,其他行业对工程地质人才的需求减弱,而对岩土钻凿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增加。值得注意的是,水利水电行业历来是地质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大户,也是未来地质工程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④ 地质工程的开设院校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南京大学、中南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同济大学、西南科技大学、青海大学、西安石油大学、东华理工大学、江西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海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兰州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河北工程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三峡大学、贵州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吉林建筑大学、华北科技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西南石油大学、长江大学、天津城建大学、宿州学院等。
中国地质大学、吉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西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南大学、长安大学等八所院校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其中中国地质大学、吉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三所院校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为一级学科,其他为二级学科。
学科评估(2012年,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10491 中国地质大学 92.011414 中国石油大学 87.010616 成都理工大学 86.010183 吉林大学 84.010290 中国矿业大学 10284 南京大学 78.010533 中南大学 10697 西北大学 77.010710 长安大学 10247 同济大学 74.0
⑤ 地质工程 那些学校开设地质工程专业!要详细!谢谢!
中国矿大
中国地大
中国石油
南京大学
西北大学
吉林大学
山东科大
中南大学
重庆交通大学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东华理工
成都理工
安徽理工
防灾科技学院
⑥ 地质工程都要学习什么知识,哪些学校里开设此专业
本科期间来,地质工程一般源都要学习的有基础课,包括数学,物理,英语,工程图学,各大力学等等,然后是专业基础课程,比如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矿物岩石学,普通水文地质学,土力学,岩石力学,水力学等,最后是专业课程,比如工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地基处理与基础设计,钻进工程学,环境地质学,工程经济学,autoCAD等等,并从第二阶段开始会伴随着一些课程的结束开展相关的实习实践活动,有普通地质实习,构造地质实习以及一些课程设计环节。
目前开设该专业的学校很多,大约有四五十所吧,我没有上网上查,仅仅给你一些我所知道的高校名单吧,不过肯定不全,仅仅是我所知道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河海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长安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贵州大学,贵州工业大学,长沙铁道学院,西安铁道学院,河南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绵阳),湖北工程学院,长江大学,河北工程大学,天水地校,荆州职业技术学院,还有各省的地院,矿院等...有些可能名字记得不大清楚了,感觉上大体如此,希望可以满足你的需要
⑦ 地质工程是什么专业
地质工程属于西南交大土木工程学院的一个专业,恭喜你!
你可以去西南交大土木工程学院主页上查看有关资料:http://civil.swjtu.e.cn/index.asp
地质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与要求]: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力学基础和岩土工程设计能力,既能从事各类岩土工程勘察和设计,又能进行各类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和相应防灾工程设计,以及工程、生态环境保护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课程]:本专业所学课程包括工程测量学、基础地质学、矿物岩土学、构造地质学、土质土力学、岩体力学、水文地质学、地球物理勘探、工程地质学、岩土工程勘探等。
[学制与学位]:学制4年,成绩优秀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适用方向]:毕业生可在交通工程(铁路和公路)、水电工程、机场、港口码头、国土资源、环境和市政工程等单位设计研究院、工程局和管理局从事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工作,也可在高校及科研单位从事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本专业毕业生供求比例一直均保持在1:4左右,就业前景好。
⑧ 地质工程专业的历史沿革
中国在工程勘查和来钻凿工程自领域具有灿烂的古代文明。据史料记载,中国早在夏、商、周时期就有了凿井取水的历史;春秋时代建筑的鸿沟;战国时代李冰父子在四川发明的钻凿盐井方法和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隋朝修建的赵州桥,该桥利用了砂质地层作为桥基,现代科学技术分析证明,如果没有对地基土工程性质深入的了解,是难以做出如此合理的设计方案的。19世纪中叶,国外的地质工作者开始对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逐步形成了工程地质学的学科体系。解放以前,中国的地质工程隶属于土木工程的范畴,没有建立独立的地质工程学科。新中国建国之初,国家出于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进行院校调整。
1952年,成立了原北京地质学院和长春地质学院两所地质院校,归原地质部管理。由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急需,在前苏联科学家的帮助下,中国在北京地质学院和长春地质学院中分别建立了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和探矿工程两个学科,工程地质和探矿工程(岩土钻凿工程)分属于两个专业,且建校之初的长春地质学院仅设有探矿工程部分专业课。师资队伍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援华的前苏联专家、老地质人员转行和归国留学人员。
⑨ 地质工程专业如何
俺成都理工环工院的,工程地质就是我们学院的,专业是好,就是工作很苦,搞地质、土木的嘛,自己好好考虑。
⑩ 地质工程专业具体干什么都学哪些课程
以下是兰州大学地质工程教学计划,由于各学校办学特色不同,所以各学校也有所不同!
地质工程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
地质工程是地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技术专业,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西部大开发,对具有良好素质的地质工程技术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数学、力学及地质学等理论基础及系统的地质工程理论、技能和方法,获得工程科学和技术的基础训练,能独立从事各种建设工程中的勘察、设计、施工、评价和管理等的具有广泛适应能力的高级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能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能在能源、水利水电、城建、交通、市政、环保和国防等部门从事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和管理以及工程病害评价和治理。
二、基本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掌握地质工程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科学研究的思维和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通过实践性环节的学习,参加社会实践和课外科技学术活动,掌握地质工程的基本技能和工作方法。初步具备生产、教学、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工程建设管理的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 坚实的数学、力学和地质学基础。
(2) 地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技能和方法。
(3) 运用工程地质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工程建设中的有关问题的基本能力。
(4) 对地质资源、地质环境和地质工程等开展勘察、评价、治理、设计、规划的能力。
(5) 了解地质工程学科的前沿理论及技术发展动态。
(6) 掌握一门外语,能较熟练阅读本专业技术文献资料。
(7) 掌握计算机应用、程序设计和运用计算机技术获得科技知识和信息的技能,初步具有运用计算机完成地质工程及其相关工作的能力。
(8) 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体育的合格标准,身心健康。
三、学制与学位
(一)学制
学制四年。学校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但具有学籍的时间最长不超过八年,累计修业时间不超过六年。
(二)学位
完成本专业学业,修满170学分,符合学校相关规定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四、主要学科
主要学科:地质工程学,包括:方向A(工程地质学)、方向B(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五、主干课程、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
(一)基础课程
地球科学概论、基础水文地质学、工程力学、工程化学、工程制图、工程测量
(二)主干课程
构造地质学、工程岩土学、土力学、岩体力学、工程地质学原理、工程地质勘察
(三)特色课程
地基基础、边坡工程、地下工程、地质体改造、环境岩土工程、地球物理
六、课程结构与学时学分分配总表
总学分170学分。必修课占102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57学分(含军事训练与军事理论1学分、形式与政策1学分)、专业类基础课26学分、专业课19学分;选修课46学分,其中专业指选修课23学分、专业任选课17学分、跨学科选修课6学分;实践教学环节22学分。
课程结构与学时学分分配总表
课程类别 课程性质 学分 占总学分比例(%) 学时 占总学时比例(%)
公共基础课 必修 56 33.1 1062 34.1
指选 0 0.0 0 0.0
专业类基础课 必修 25 14.5 450 14.5
专业课 必修 19 11.0 342 10.9
指选 24 14.0 432 13.9
任选 23 13.4 414 13.3
课外活动和实践环节 必修 25 14.0 414 13.3
合 计 172
100
3114 100
(一)公共基础课
序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学期 备注
1 思想品德修养 2 36 1
2 法律基础 2 36 2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 54 6
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2 36 6
5 毛泽东思想概论 2 36 7
6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3 54 7
7 形式与政策 1 自学,全校统考
8 大学英语 16 288 1,2,3,4
9 体育 4 144 1,2,3,4
10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 3 54 1
11 高等数学 12 216 1,2
12 线性代数 3 54 1
1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3 54 3
小计
(二)专业类基础课
序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学期 备注
1 地球科学概论 4 72 1
2 工程制图 3 54 2
3 工程化学 4 72 2
4 工程力学 5 90 2
5 水文地质与水文地球化学 4 72 3
6 Fortran程序设计 2 36 3 1-17周
7 工程测量学 3 54 4 1-14周
小计 25
450
(三)专业课
序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学期 备注
1 构造地质学 3 54 3
2 工程岩土学 2 36 4 1-6周
3 土力学 3 54 4 7-16周
4 岩体力学 4 72 5
5 工程地质勘察 3 54 5 11-20周
6 工程地质学原理 4 72 6 1-14周
小计 19
342
(四)指定选修课
序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学期 备注
1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 3 54 3
2 地基基础工程 3 54 5
3 边坡工程 3 54 6 1-14周
4 地下工程 3 54 6 1-14周
A6 结构力学 3 54 3
A7 弹塑性力学 3 54 3
A8 工程与环境物探(含实习) 3 54 4 1-14周
A9 工程渗流力学 3 54 5
B6 数学物理方法 3 54 3
B7 地球物理学原理 3 54 3
B8 VC++(含实习) 3 54 4 1-14周
B9 地球物理反演理论与方法 3 54 5
小计 24 432
(五)实践性教学环节
序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学期 备注
1 军事训练与军事理论 1 1
2 基础地质认识实习 1 1周 2 20-20周
3 综合地质填图实习 3 3周 4 18-20周
4 地质工程综合实习 4 4周 6 17-20周
5 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10 7,8
6 地球科学概论实验和实习 0.5 18 1
7 Fortran程序设计实习 1 36 3 1-17周
8 工程力学实验 0.5 18 2
9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0.5 18 3
10 工程测量实习 1 1周 4 16-16周
11 土工实验 1 36 4 5-13周
12 岩体力学实验 1 36 5 5-13周
13 工程地质勘察实习 0.5 18 5 15-19周
小计 25
828
注:未计入随课程讲授进行的课间实验和实习。
(六)任意选修课
为了增强学生对社会需要的广泛适应性,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爱好和需要,选修本专业或其他专业的课程,至少选修23学分,其中专业任选课至少17学分、跨学科(指学科门类,包括本学院力学和土木工程等)任选课6学分。
序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学期 备注
1 遥感地质学 2 36 5 1-10周
2 土木工程概论 2 54 7 1-10周
3 地质灾害与防治 2 54 7 1-10周
4 道路工程 2 54 7 1-10周
5 矿业工程 2 54 7 8-14周
6 水利水电工程 2 54 7 1-10周
7 地震工程 2 36 8 3-8周
8 工程概预算、招投标与监理 2 54 8 3-11周
9 地理信息系统 2 36 8 3-11周
10 地质工程专题讲座 2 54 8 1-11周
A11 钢筋混凝土结构原理(含课程设计) 2 54 4 1-14周
A12 工程建筑概论 2 54 5 1-14周
A13 特殊土工程地质特性与改良 2 54 5 1-10周
A14 工程钻探与取样 2 36 6 1-14周
A15 环境岩土工程 2 54 6 1-10周
A16 区域稳定工程地质学 2 36 6 1-10周
A17 地质体改良 2 54 7 1-10周
A18 动力工程地质学 2 36 8 3-8周
A19 环境工程地质学 2 36 8 3-8周
A20 其它
B11 重磁电勘探 (含实习) 2 54 5
B12 地震波与声波勘探 (含实习) 2 54 5
B13 测井理论与方法(含实习) 2 36 6 8-14周
B14 放射性勘探 (含实习) 2 36 6 1-7周
B15 数字信号处理 2 54 6 1-15周
B16 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 2 54 7 1-16周
B17 混凝土无损检测 2 54 8 3-11周
B18 其它
小计 其它(根据当年就业形势,临时安排)
七、课外活动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和要求
本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地质工程专业类必不可少的内容,与课堂教学任务相辅相成。
(一)课外活动
除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践性教学任务外,学生应积极参加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和课外学习,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
(1) 积极参加学校、学院、班级组织的书画比赛、辩论赛及演讲赛、英语比赛、知识竞赛、文体活动及比赛、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
(2) 开展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在低年级开展政治思想、爱国广义和专业思想教育,在高年级开展毕业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3) 结合各级野外实习,因时因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二)科研与生产的初步训练
(1) 广泛参加各级各类学术活动。系或研究所负责开展不同形式的学术活动,包括学术报告会、专题和前沿科技讲座、学术讨论与学术交流。学生应积极参加专业类学术活动,同时参加其它相关的学术活动,拓宽知识面。
(2) 鼓励学生在课余参加老师的科研工作,教师尽量为学生提供科研机会,培养科研兴趣、掌握科研方法、锻炼科研能力。
(3) 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生产实践活动,掌握地质工程生产实践的工作程序、方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三)任意选修课的实验和教学实习
任意选修课的实验和教学实习未单独列出,由任课教师根据课时总量灵活掌握。
(四)教学实习时间与安排
(1) 实习时间及安排
工程测量综合实习:1周,安排在课程结束后进行;
基础地质认识实习:1周,安排在第一学年第2学期最后一周进行;
综合地质填图实习:3周,安排在第二学年第4学期最后三周进行;
地质工程综合实习:4周,安排在第三常年第6学期最后四周进行;
地质工程毕业实习:因目前条件尚不成熟,本计划暂不列入。
(2) 排课要求
第2、4、6学期的课堂教学时间应做出相应调整(总学时不变),以保证野外实习正常进行。其中:
第2学期,课堂教学(含考试)应在第19周末结束,第20周为基础地质认识实习;
第4学期,课堂教学(含考试)应在第16周末结束,第17周为工程测量综合实习,第17~20周为综合地质填图实习;
第6学期,课堂教学(含考试)应在第16周末结束,第17~20周为地质工程综合实习。
八、副修和双学位专业教学计划
(一)副修和双学位教学计划
以“地质工程”作为副修和双学位专业的学生,需按下列计划修学满学分(副修30学分、双学位50学分),按学校有关规定,可获得地质工程专业副修证或地质工程专业学士学位。
课 程 学 分
副 修 双学位
地球科学概论 4 4
水文地质与水文地球化学 4 4
构造地质学 3 3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 3 3
工程岩土学 2 2
土力学 3 3
工程地质勘察 3 3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4 4
工程渗流力学 3 3
工程建筑概论 3 3
岩体力学 / 4
工程与环境物探(含实习) / 3
地基基础工程 / 3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 / 8
合计 32 50
(二)副修和双学位教学计划说明
(1) 对于副修地质工程专业或以地质工程为第二专业学位的学生,应完成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指定选修课和必要实践教学环节,达到规定学分。
(2) 授课时间、内容、要求均与地质工程专业相同,不另外单独安排。
(3) 若原专业已修本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则免修相应课程,不计学分,不足学分从指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中选择。
九、其它有关说明
(一)本教学计划修订宗旨
针对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的实际情况、地质工程学科发展趋势以及就业反馈信息,本着“夯实基础、培养能力、拓宽口径”的理念,在2004年“地质工程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的基础上,经修订而制订本教学计划,突出兰州大学地质工程学专业的特色。
与2004年教学计划相比,本教学计划在以下方面进行的修订。
(1) 注重工程地质学基础,主要反映在课程教学内容的修正与更新、部分课程名称的更改与相应教学内容的变更、增设部分专业选修课,使学生系统掌握地质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建设中的若干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就业口径。
(2)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二)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相辅相成,在教学计划修订的同时,对教学大纲进行了相应的修订,尤其加强了工程地质方面的内容,保证学生在掌握地质工程工作方法(勘察→设计→施工→工程对策)的基础上,熟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各领域和各类工程建设中工程地质问题。
任课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新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以保证教学内容的相互衔接,避免重复和遗漏。
(三)选修课的考核方式
本计划不对选修课的考核方式作统一要求,由任课教师在公平、公共的原则下,评定学生的成绩。鼓励教师采用多种形式(如课程设计、论文撰写、学生学术讲座等)对学生进行考核,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和更进一步的基本技能训练,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培养学习兴趣,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临时选修课程的安排
根据当年就业形势,适当开设部分本计划中未列课程,供学生选修。
(五)生效日期
本教学计划从2006级开始执行。
十、地质工程学本科教学计划总体安排一览表
课程类别 课程性质 序号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
学
时 学时
总数 课时分配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 备注
讲
授 习题
讨论 实验
或
上机 课外
辅导 第一
学年 第二
学年 第三
学年 第四学年
1 2 3 4 5 6 7 8
公
共
基
础
课 必修 1 思想品德修养 2 2 36 36 2
2 法律基础 2 2 36 36 2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 3 54 54 4 1-14周
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2 2 36 36 3 1-14周
5 毛泽东思想概论 2 2 36 36 2
6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3 3 54 54 3
7 形式与政策 1 0 1 自学
8 大学英语 16 4 288 288 4 4 4 4
9 体育 4 2 144 144 2 2 2 2
10 高等数学 12 4 216 216 6 6
11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 3 3 54 54 3
12 线性代数 3 3 54 54 3
1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3 3 54 54 3
专业基础课 必修 14 地球科学概论 4 4 72 72 4
15 工程制图 3 3 54 54 3 1-18周
16 工程力学 5 5 90 90 5
17 工程化学 4 4 72 72 4
18 水文地质与水文地球化学 4 4 72 72 4
19 Fortran程序设计 2 2 36 36 2 1-17周
20 工程测量学 3 4 54 54 4 1-14周
专业课 必修 21 构造地质学 3 3 54 54 3
22 工程岩土学 2 6 36 36 6 1-6周
23 土力学 3 6 54 54 6 7-16周
24 岩体力学 4 4 72 72 4
25 工程地质勘察 3 3 54 54 3
26 工程地质学原理 4 6 72 72 6 1-14周
方向指选 27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 3 4 54 54 3
28 地基基础工程 3 4 54 54 3
29 边坡工程 3 4 54 54 4 1-14周
30 地下工程 3 4 54 54 4 1-14周
A31 结构力学 3 3 54 54 3
A32 弹塑性力学 3 3 54 54 3
A33 工程与环境物探(含实验) 3 3 54 54 3
A34 工程渗流力学 3 3 54 54 3
B31 数学物理方法 3 3 54 54 3
B32 地球物理学原理 3 3 54 54 3
B33 VC++ (含实习) 3 3 54 54 3
B34 地球物理反演理论与方法 3 3 54 54 3
任选 本专业任意选修课 17
跨学科任意选修课 6
实践教学环节 必修 35 工程力学实验 0.5 1 18 18 2
36 Fortran程序设计实习 1 2 36 36 2 1-17周
37 地球科学概论实验及实习 0.5 2 18 18 2
38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0.5 2 18 18 2
39 土工实验 1 4 36 36 4 5-13周
40 岩体力学实验 1 4 36 36 4 5-13周
41 工程地质勘察实习 0.5 2 18 18 4 15-19周
42 工程测量实习 1 1周 1周 X 16-16周
43 基础地质认识实习 1 1周 1周 X
44 综合地质填图实习 3 3周 3周 X
45 地质工程综合实习 4 4周 4周 X
46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 10 X
课外活动和
社会实践等 军事训练与军事理论 1 1
专业实践教学 24
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环节学分合计 25 414 0 414 3 2 4 4 8 0 0 0
必修课学分、学时、实验合计 100 1854 1854 25 26 21 22 7 13 5 0
选修课学分、学时合计 47 846 432 0 0 6 3 3 8 0 0 (+414)
总学时、实验、上机学时合计 170 3114 2286 414 28 28 31 29 18 21 5 0
注:备注栏中“(+414)”为任意选修课总学时;
各学期课时合计中不含任意选修课的课时;
实践课学时为折合学时,且不含指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的实验和教学实习。
附: 各学期课程分配
第1学期(第一学年第1学期)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学分 总学时 周讲授学时 周实践学时 备注
1 思想品德修养 公共基础 2 36 2
2 大学英语 公共基础 4 72 4
3 体育 公共基础 1 6 2
4 高等数学 公共基础 6 90 6 全院合班
5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 公共基础 3 54 3
6 线性代数 公共基础 3 54 3 全院合班
7 地球科学概论 专业基础 4 72 4
8 地球科学概论实验及实习 实践教学 0.5 18 0 2
9 军事训练与军事理论 实践教学 1
小计 (必修&指选) 24.5
402
24
第2学期(第一学年第2学期)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学分 总学时 周讲授学时 周实践学时 备注
1 法律基础 公共基础 2 36 2
2 大学英语 公共基础 4 72 4
3 体育 公共基础 1 36 2
4 高等数学 公共基础 6 6 6 全院合
5 工程力学 专业基础 5 90 5
6 工程制图 专业基础 3 54 3 2
7 工程化学 指定选修 4 72 4 与土木合
8 工程力学实验 实践教学 0.5 18 0 2
9 基础地质认识实习 实践教学 1 1周 0 20-20周
小计 (必修&指选) 26.5
420 24
第3学期(第二学年第1学期)
学期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学分 总学时 周讲授学时 周实践学时 备注
1 大学英语 公共基础 4 72 4
2 体育 公共基础 1 36 2
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公共基础 3 54 3 全院合班
4 Fortran程序设计 专业基础 2 36 2 全院合班
5 构造地质学 专 业 课 3 54 3
6 Fortran程序设计实习 实践教学 1 36 0 2
7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实践教学 0.5 18 0 4
8 水文地质与水文地球化学 专业基础 4 72 4
9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 指定选修 3 54 3
A10 结构力学 指定选修 3 54 3
A11 弹塑性力学 指定选修 3 54 3
B10 数学物理方法 指定选修 3 54 3
B11 地球物理学原理 指定选修 3 54 3
小计 (必修&指选) 27.5 540 27
第4学期(第二学年第2学期)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学分 总学时 周讲授学时 周实践学时 备注
1 大学英语 公共基础 4 72 4
2 体育 公共基础 1 36 2
3 工程测量学 专业基础 3 54 4 1-14,与土木合班
4 工程岩土学 专 业 课 2 36 6 1-6周
5 土力学 专 业 课 3 54 6 7-15周
6 工程测量学实习 实践教学 1 1周 0 16-16周
7 土工实验 实践教学 1 36 0 4 5-13周
8 综合地质填图实习 实践教学 3 3周 0 18-20周
A9 工程与环境物探(含实习) 指定选修 3 54 4 1-14周
A10 钢筋混凝土结构原理 任意选修 2 54 4 1-14周
B9 VC++ (含实习) 指定选修 3 54 4 1-14周
B10
小计 (必修&指选) 21 586 26
第5学期(第三学年第1学期)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学分 总学时 周讲授学时 周实践学时 备注
1 岩体力学 专 业 课 4 72 4
2 工程地质勘察 专 业 课 3 54 6
3 地基基础工程 指定选修 3 54 6
4 岩体力学实验 实践教学 1 36 0 4 5-13周
5 工程地质勘察实习 实践教学 0.5 18 0 4
6 遥感地质学 任意选修 2 36 4 1-10周
A7 工程渗流力学 指定选修 3 54 3
A8 工程建筑概论 任意选修 2 54 3
A9 特殊土工程地质特性与改良 任意选修 2 54 3
B7 地球物理反演理论与方法 指定选修 3 54 3
B8 重磁电勘探(含实习) 任意选修 2 54 3
B9 地震波与声波勘探(含实习) 任意选修 2 54 3
小计 (必修&指选) 14.5 288 19
第6学期(第三学年第2学期)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学分 总学时 周讲授学时 周实践学时 备注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公共基础 3 54 3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公共基础 2 36 2
3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专 业 课 4 72 6 1-14周
4 地质工程综合实习 实践教学 4 0 0 17-20周
5 边坡工程 指定选修 3 54 4 1-15周
6 地下工程 指定选修 3 54 4 1-15周
A7 工程钻探与取样技术 任意选修 2 36 4 1-10周
A8 环境岩土工程 任意选修 2 54 4 1-15周
A9 区域稳定工程地质学 任意选修 2 54 4 1-15周
B7 测井理论与方法(含实习) 任意选修 2 36 6 8-14周
B8 放射性勘探(含实习) 任意选修 2 36 6 1-7周
B9 数字信号处理 任意选修 2 54 4 1-15周
小计 (必修&指选) 19 1923
第7学期(第四学年第1学期)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学分 总学时 周讲授学时 周实践学时 备注
1 毛泽东思想概论 公共基础 2 36 2
2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公共基础 3 54 3
3 土木工程概论 任意选修 3 54 6 1-10周
4 地质灾害与防治 任意选修 2 54 6 1-10周
5 道路工程 任意选修 2 54 6 1-10周
6 水利水电工程 任意选修 2 54 6 1-10周
7 矿业工程 任意选修 2 36 6 8-14周
8 地震工程 任意选修 2 36 6 1-6周
9 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实践教学 0
A10 地质体改良 任意选修 2 54 6 1-10周
B10 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 任意选修 2 54 6 1-10周
小计 (必修&指选) 5 5
第8学期(第四学年第2学期)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学分 总学时 周讲授学时 周实践学时 备注
1 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实践教学 10
2 工程概预算、招投标与监理 任意选修 2 54 6 3-11周
3 地质工程专题讲座 任意选修 2 54 6 3-11周
4 地理信息系统 任意选修 2 36 6 3-8周
A5 动力工程地质学 任意选修 2 36 6 3-8周
A6 环境工程地质学 任意选修 2 36 6 3-8周
B5 混凝土无损检测 任意选修 2 54 6 3-11周
小计 (必修&指选) 1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