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章是什么
㈠ 地质系那个辨识石头的课是什么啊
1楼的正解,主要是矿物学,不过这只是辨认石头的基础学科,主要对各种版石头里面的矿物进行介绍,是权表面的一种鉴定方式,不全面。另外,晶体光学这门课是镜下辨认石头,如果要系统的辨认,具体还要学习岩浆岩与变质岩,以及沉积岩。这几门课就是综合运用矿物学和晶体光学的手段来鉴定,还需要写鉴定报告。因为不同种类的石头有不同的辨认方法和格式,所以要分开来学习。
希望能够帮助你。O(∩_∩)O
㈡ 地质学文章里面经常看到Ga和Ma这两个单位, Ga和Ma里面的a是什么
年代长度,G=1x10^9,M=1x10^6
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的章是什么样子的
标准正圆形,中间五角星
㈣ 第7章 地质演化与成矿
地壳生长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造就了中亚地区复杂多样的地质构造格局和极具特色的中亚成矿域,因此成为目前大陆动力学和成矿作用研究的重要热点区域,同时由于其巨大的资源潜力,吸引了各国矿产企业。中亚成矿域由若干个成矿省组成,其核心由阿尔泰成矿省、环巴尔喀什-准噶尔成矿省、楚伊犁-天山成矿省和西南天山成矿省构成。中亚成矿域核心区的主要特征如下:①早古生代地体的演化决定着中亚成矿域的成矿背景,环巴尔喀什-准噶尔成矿省具有的环形特征受其加里东基底的制约,西南天山成矿省的线形特征受晚古生代南天山洋缝合带控制;②环巴尔喀什-准噶尔成矿省具有在空间上相互叠加和迁移的成矿规律(从加里东晚期到华力西晚期,从外环到内环);③与西南天山洋俯冲消减形成的岛弧相关的岩浆-流体系统的长期活动,控制着西南天山成矿省的形成与演化。
中亚地区早古生代斑岩铜矿带呈环带状沿巴尔喀什马蹄形构造外缘(即加里东造山带与古老地块交界处)分布。斑岩铜矿成矿时代分为3个阶段:①早奥陶世—早志留世,如博舍库利斑岩铜钼矿床形成于481Ma(Seltmann等,2005),谢列特斑岩铜钼矿床与晚奥陶世花岗闪长岩有关。②泥盆纪与云英山铜矿有关的斑岩体锆石U-Pb年龄为404Ma(李华芹等,2008),希勒克特哈腊苏花岗闪长斑岩和喀腊萨依二长闪长斑岩锆石U-Pb年龄分别为381Ma和376Ma(张招崇等,2006)。③科克赛斑岩铜矿形成于石炭纪,阿克斗卡斑岩矿床的成矿时代为320Ma,科翁纳德斑岩铜矿成矿时代为330Ma(见本书2.6节)。新疆包古图斑岩铜金矿赋存在石英闪长岩-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中,其锆石U-Pb年龄为310~332Ma(刘玉琳等,2009,申萍等,2010),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为310±3.6Ma(宋会侠等,2007)。成矿过程经历了黑云母-钾长石-钠长石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
奥陶纪形成斑岩型、与花岗岩类有关的脉状金矿、矽卡岩型和VMS型金矿(Malchenko等,1996)。科克切塔夫东缘矿化密集区形成在科克切塔夫的断陷内,斑岩铜矿被上寒武统—下奥陶统托尔特库都克群和中上奥陶统不整合超覆。中寒武世辉长岩-斜长花岗岩体与成矿关系密切。博舍库利斑岩铜矿化和含铜黄铁矿矿化赋存于花岗岩体内部及其围岩玄武岩-辉绿岩建造中。矿化沿近EW向断裂、不同岩石的界面,以及爆破角砾岩分布。北哈萨克斯坦斯捷普尼亚克-别斯丘成矿带内的斑岩铜矿化与晚奥陶世—早志留世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有关。志留纪形成的金矿较少,哈萨克斯坦的新涅吉普罗夫金矿可能形成于中志留世,别斯托别、瓦西尔科夫斯克、斯特普纳克与花岗岩类有关的脉状金矿形成于早泥盆世。
哈萨克斯坦晚古生代斑岩铜矿中酸性侵入体侵入到伊特木伦-秋利库姆复背斜。这些成矿岩体往往是环形构造的中心。在剖面上斑岩体具筒状(阿克托盖、科翁纳德)、滴状或蘑菇状(博尔雷)。巴尔喀什地区与斑岩铜矿有关的侵入体为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组合,多期次侵入,如科翁纳德斑岩矿床相关的岩体包含3次侵入事件(第一期辉长闪长岩、第二期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第三期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矿化主要与晚期斑岩有关。
斑岩型铜-金矿床主要与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等浅成侵入体相关,矿化分布于岩体内或火山-沉积岩中。矿石中除出现自然金、银金矿外,多数金赋存于黄铁矿和黄铜矿中。伴生金矿床一般规模大、品位低,如科翁纳德铜矿中金储量为600 吨(金品位0.1×10-6~0.7×10-6),阿克斗卡铜矿中金储量>45 吨(金品位0.03×10-6),博舍库利铜矿中金储量49吨(金品位0.05×10-6,Mutschler等,2000)。新疆包古图铜金矿中金品位0.2×10-6~0.3×10-6(许发军等,2003)。
断裂交汇部位是岩浆和成矿流体长期渗入汇聚并最终成矿的地方。环形构造与区域性断裂系的交汇点是形成斑岩铜矿的有利位置。斑岩铜矿化发育最强烈的地区,卫星图片上见不同规模环形构造(图7.1)。
图7.1 科翁纳德斑岩矿床位于大型环状构造的西南部位
(据GoogleEarth)
石炭纪—二叠纪是重要金成矿期。阿尔哈雷金矿田矿体赋存于早二叠世火山岩系中。巴克尔奇克金矿田的容矿岩系为下石炭统黑色岩系。受剪切带控制的金矿则相对年轻,主要形成于印支期。金矿在空间上沿构造-岩浆-热液活动带成群分布。巴尔喀什北岸和西准噶尔地区的金矿形成于后碰撞阶段,北哈萨克斯坦的一些金矿形成于加里东晚期。北哈萨克斯坦、卡拉套和楚伊犁—天山的金矿主要分布在花岗岩中并受剪切带控制,西南天山和斋桑一带的金矿主要产在剪切带中,滨巴尔喀什一带的伴生金矿分布于晚石炭世斑岩矿床中。成矿作用除了受构造环境控制外,褶皱轴部、碳酸盐岩层与侵入岩的接触带往往是矿体赋存的重要位置。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围绕环巴尔喀什马蹄型构造带外缘分布,在空间上与斑岩型铜矿密切相关。天山晚古生代火山-沉积盆地中的一些金矿床受破火山口和与火山机构有关的断裂系统控制。含矿火山机构一般分布在区域断裂弯曲和交汇部位。矿体围绕火山口或潜火山岩分布。矿体赋存在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次火山岩-斑岩中。矿化主要呈脉状、网脉状和角砾岩状,受多组断裂、裂隙控制,特别是放射性和环状裂隙系统。这些断裂构造起着双重作用,其下部为流体运移通道,上部为容矿构造。主要的蚀变组合为冰长石-石英-玉髓-绢云母。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附近常有斑岩型铜矿床,如阿尔哈雷金矿床位于科克赛斑岩铜矿床附近。
在西天山吐拉苏盆地中,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赋存于泥盆纪—早石炭世火山-沉积建造中。火山岩带控制成矿带,火山机构控制金矿床的就位。金矿体受火山通道、次火山岩、环状断裂、放射状断裂及火山机构附近的后期断裂破碎带控制(安芳等,2008)。阿希金矿受破火山口控制。赋矿围岩为晚泥盆世火山岩,矿体以石英脉型为主,其热液成矿期包括玉髓状石英阶段、黄铁矿-石英脉阶段、白铁矿-碳酸盐-石英脉阶段、重晶石-碳酸盐脉阶段。阿希金矿金矿化时代(290Ma,Re-Os等时线年龄)稍晚于碰撞后花岗岩的侵位。依据矿床学和地球化学研究,阿希金矿原始成矿流体为岩浆水。流体演化早期,岩浆热液沿与火山机构有关的断裂系统迁移,与围岩相互作用形成玉髓状硅化。运移到浅部的岩浆热液与循环大气水混合,氧逸度升高,形成含金黄铁矿-石英脉。玉髓状硅化和黄铁矿-石英脉堵塞围岩孔隙,导致体系压力升高并诱发爆破,使玉髓状硅化和黄铁矿-石英脉角砾化。白铁矿-石英-碳酸盐胶结这些角砾,形成金品位较高的角砾岩型矿体。晚期重晶石-方解石脉穿切了早期蚀变和矿化。
寒武纪及其之前,西准噶尔地区处于一种多岛洋的构造环境,很可能在奥陶纪形成了岛弧,并开启了洋壳俯冲机制,形成了奥陶纪唐巴勒蛇绿岩带,西准噶尔洋继续演化,在晚奥陶世形成了玛依勒蛇绿岩以及克拉玛依蛇绿岩带(朱永峰等,2013;Zhu等,2013)。泥盆纪初期,洋壳俯冲消减结束,形成了达拉布特蛇绿岩,与之伴生重要的铬铁矿矿床(如萨尔托海-琼鱼-达拉布特铬铁矿)。之后,该地区开启了板内均衡过程,并一直持续到石炭纪末期。伴随着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包括石炭纪早期的钙碱性岩浆喷发以及石炭纪末期的中性岩浆侵入),形成了斑岩型铜金矿化,与之相关的岩浆热液活动,在火山-沉积盆地中形成了大规模的金矿成矿作用(如萨尔托海-哈图-宝贝-包古图金矿)。该地区的金矿成矿作用有其特殊性,例如包古图金矿中的自然砷中常包裹银金矿。自然砷仅在主要金矿化阶段形成,该阶段形成的主要矿物组合为自然砷-辉锑矿-银金矿-辉锑银矿-银黝铜矿-毒砂-磁黄铁矿-黄铁矿。在包古图地区,斑岩型铜矿床与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在空间上共存。斑岩型矿床与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有某种成因上的联系,它们都产于同一岩浆岩带。与金成矿有关的岩体主要为中酸性侵入岩。金矿体受断裂破碎带和裂隙控制。矿石类型以石英脉型为主。
在新疆西准噶尔地区,晚石炭世花岗岩侵入下石炭统火山-沉积地层中,围岩发生硅化、碳酸盐化、绿泥石-绿帘石化以及黄铁矿化,同时萃取了围岩中的成矿元素(图7.2a)。早期较高温流体沿裂隙运移,在深部围岩裂隙中形成石英-钠长石脉,并导致裂隙两侧围岩发生硅化(图7.2b)。之后流体温度下降,在深部形成不含矿的黄铁矿-石英-钠长石细脉,在浅部形成不含矿的粗大石英-钠长石-硫化物脉(图7.2c)。主要金矿化阶段,深部形成含金毒砂-碳酸盐细脉和黄铁矿-黝铜矿-碳酸盐细脉,浅部形成含金的石英-硫化物脉。由于循环大气水混入,流体氧逸度较高,浅部石英脉中出现磁铁矿和赤铁矿(图7.2d)。成矿晚期形成不含矿的石英-方解石脉(图7.2e)。
在哈图金矿深部发现了蚀变岩型矿体(安芳等,2007;邱添等,2009),石英脉型矿体主要分布于浅部。矿山企业的钻探表明,深部的蚀变岩型矿化一直延伸到地下1200 多米。前人研究表明,哈图金矿石英脉型矿体与花岗岩关系密切,认为成矿流体来源于花岗岩(李华芹等,2000;王莉娟等,2006)。对哈图金矿蚀变岩型矿体的研究表明,围岩蚀变以黄铁矿化、毒砂化和碳酸盐化为主,其中碳酸盐化以出现大量铁白云石、菱铁矿以及方解石为特征。蚀变岩型矿体成矿作用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石英-钠长石、黄铁矿-钠长石、毒砂-碳酸盐、黄铜矿-碳酸盐和石英-方解石阶段。金主要以自然金的形式存在于毒砂颗粒间隙或被黄铁矿包裹(安芳等,2007)。在哈图金矿蚀变岩型矿体中存在大量黄铜矿和少量辉铜矿,这些矿物与铁白云石、菱铁矿和方解石共生。在萨吾尔地区发现的恰尔墩巴斯希矿床磁铁矿、铜和金矿床分别与晚古生代晚期的辉长岩、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密切相关。铜矿化集中于闪长岩体的外接触带。金矿化与花岗闪长岩密切相关,该花岗闪长岩遭受了强烈蚀变,并局部糜棱岩化,金矿化作用发生在糜棱岩化之后。
图7.4 巴尔喀什西准噶尔地区斑岩成矿系统示意图
中酸性岩浆浅侵位于火山沉积地层中,形成斑岩成矿系统
㈤ 常见的地质层有哪些系统类型
关于地下水按含水层介质类型的分类,目前存在着如下两种分类方案。 第一种分类方案是以俄罗斯和中国为主的一些国家,承袭了原苏联水文地质学者的地下水分类的基本观点,即以含水介质的空隙类型作为划分地下水类型的基本依据。该种分类的基本观点是岩石的基本类型和岩石中的空隙类型之间有着完全的对应关系;而一定类型的空隙(包括粒间孔隙、裂隙和溶蚀孔洞)则赋存一定类型的地下水。按照这一观点,可把地下水划分为孔隙地下水(松散未胶结岩石)、裂隙水(非可溶性坚硬岩石)和岩溶水(石灰岩、白云岩等可溶性岩石)三种。由于这种分类能直接反应出岩石类型、贮水空隙类型和地下水类型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因此这个分类便成为寻找、勘探、评价与开发地下水资源的理论基础;也被广泛用于水文地质教科书及各种地下水勘查规程和水文地质科研、生产中。 地下水按含水介质分类的第二种方案,可以欧美国家为代表,即直接以岩石的类型作为划分地下水类型的依据。例如笔者从美国Davis和Dewiest所著“水文地质学”(1966年)、加拿大、R.A.Freeze和J.A.Cherry出版的“地下水”(1979年)、以色列J.贝尔所著“多孔介质流体动力学”(1979年)、日本山本藏毅所著“地下水水文学”(1992年)等专著中均可见到。书中虽然没有专门的地下水分类的章节,但这些学者均按照岩浆岩和变质岩、火山熔岩、沉积岩(或进一步分为砂质岩石和碳酸盐岩)、冲积层、永冻层等岩石类型来描述其中的地下水特征,或者按岩石类型来命名含水层(如火成岩变质岩含水层,碳酸盐岩含水层和碎屑岩含水层等等)。这种分类方案的优点是比较直观,且易于掌握。但是岩石类型繁多,这种地下水分类就未免五花八门,缺少科学的系统性。同时,这种分类也不能反应出地下水贮、导水性质等重要特征。 比较以上两种地下水按介质条件的分类方案,显然按岩石空隙类型的分类更具科学性。但是,近年来,随着地下水勘探和开发工作的深入,发现这种单一按含水介质孔隙类型的地下水分类方案仍然不够完善,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岩石类型、空隙类型和地下水类型之间并无绝对的对应关系。例如裂隙空隙并非非可溶性的坚硬岩石所独有,松散岩石中的黄土和某些粘土也存在大量的裂隙空隙;尺寸较大的孔洞空隙也并非可溶性的碳酸盐岩石所独有,某些含有可溶质成分的碎屑岩石(如胶结物或角砾为可溶性的角砾岩),甚至于火山熔岩中也存在各种孔洞及管道空间。 (2)在三大基本岩石类型(松散岩石、非可溶性坚硬岩石、可溶性岩石)之间存在一些过渡类型的岩石;它们常具有两种类型的贮水空隙系统(即双重孔隙介质)。如我国中生代和新生代第三系地层中的许多半胶结(半坚硬)的碎屑岩,既有粒间孔隙又有成岩和构造裂隙的存在。亦即,既含有孔隙地下水又赋存有裂隙地下水。前已提出的某些含可溶质成分的碎屑岩,也可能同时具有成岩、构造裂隙和溶蚀裂隙、孔洞以至管道空间,即既含裂隙水又赋存岩溶水。我国西北地区的黄土亦是如此,既是孔隙含水、也是裂隙(垂直裂隙)含水的双重孔隙介质。在目前以含水层介质类型为基础的地下水分类中,并未明确这部分过度类型岩石、双重性质空隙类型地下水的位置。 (3)近年来在地下水勘探、开发中,发现了一些新的贮水空隙类型。如具有十分重大含水意义的基性熔岩中的大尺寸熔岩隧道、坚井和孔室空间,以及某些玄武岩中的大孔洞层(可能为埋藏的火山灰碴),这些空隙和地下水类型在目前通用的地下水介质分类中也没有位置。以上问题说明,简单的按照岩石类型和空隙特征来划分地下水类型,既不完全符合地下水赋存形式的客观实际状况;也不能概括自然界存在的所有地下水类型。因此,对目前广泛使用的这个地下水分类仍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对三大类地下水的概念,特别是裂隙水的概念也需重新进行定义。
㈥ 地质年代表
地球上生物界的演化,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不可逆前进过程,同时生物界能十分灵敏地反映地球表面自然地理环境及其演变特征,这又与地球各圈层自身的运动机制以及相互间的联系制约密切有关。因此,生物演化史能够详尽而有效地反映地球历史演化的客观自然阶段。
地质学家根据生物演化的顺序、过程、阶段、大的构造运动、古地理环境变化等,结合同位素年龄,将地球的全部历史划分成许多自然阶段,即地质年代,按新老顺序进行地质编年,构成了地质年代表(见第十七章表17-1)。首先以生物的演化阶段划分出三个最高级别的地质年代单位,由老到新分别称为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在显生宙中,还根据生物界的总体面貌差异,划分出三个二级地质年代单位:古生代(意为古老的生命,含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中生代(意为中等年龄的生命)、新生代(意为新生命的开始)。在地质年代表中,最常用的地质年代是代以下的三级年代单位——纪。每个纪的生物界面貌各有特色。每个纪以下还可再细分成世。
地质年代表综合反映了全球无机界和有机界的演化顺序及阶段,是国际公认的。在地质学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本章要点
1.以太阳为中心的天体系统,称太阳系。在太阳系中共有八颗大的行星,按其与太阳距离的远近,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地球的演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地球圈层形成时期,其时限大致距今4600~4200 Ma;第二阶段为太古宙、元古宙时期,其时限距今约4200~543 Ma;第三阶段为显生宙时期,其时限由543 Ma至今。
3.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赤道半径长,两极半径短的椭球体。地球有关的一些参数:赤道半径6378.140km,两极半径6356.755km,平均半径6371.004km,扁率1/298.257,表面积 5.1×108km2;体积 1.083×1012km3;地球质量 5.947×1021t,地球的平均密度5.516g/cm3。
4.大陆的表面形态分为: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裂谷系;海底表面形态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洋中脊。
5.对重力异常的研究,可以获得地下物质密度情况,进而可以用来找矿及研究地质构造。
6.地球周围空间存在着磁场,称为地磁场。地磁场状态可以用磁场强度,磁偏角及磁倾角三要素来确定。
7.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热库。地球的平均地温梯度为3℃/100m,若地表热能量大的地区或地温梯度大于3℃/100m的地区称为地热异常区。地热可供发电以及生活用热水。
8.地球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与地核,其分界面分别称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复习思考题
1.地球表面的主要形态有哪些?
2.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有哪些?
3.地球外部有哪些圈层?
4.地球内部有哪些圈层?内部圈层主要是依据什么来划分的?
5.何谓地壳?陆壳与洋壳有何差别?
㈦ 求一地质书名字 只有章节顺序
书名:《普通地质学》
作者:夏邦栋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不知道具体是哪一版的,你可以到豆丁网看看,有1984,1995和2005版的,应该差不多。
㈧ 印章是指什么
印章,用作印于文件上表示鉴定或签署的文具,一般印章都会先沾上颜料专再印上,不沾颜料属、印上平面后会呈现凹凸的称为钢印,有些是印于蜡或火漆上、信封上的蜡印。制作材质有 金属、木头、石头、玉石等。
印章
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的印独称“玺”,臣民只称“印”。汉代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称为“玺”的。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与“死”近音(也有说法是与“息”同音),遂改称为“宝”。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汉将军印称“章”。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种称呼。先秦及秦汉的印章多用作封发对象、简牍之用,把印盖于封泥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验。而官印又象征权力。后筒简牍易为纸帛,封泥之用渐废。印章用朱色钤盖,除日常应用外,又多用于书画题识,遂成为我国特有的艺术品之一。古代多用铜、银、金、玉、琉璃等为印材,后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后盛行石章
㈨ 地质学基础考试主要考哪几章
考得很简单 你也是工程的吧
㈩ 印章分别有什么是四大印法
不是四大印发,是四大印章石。
中国四大印章石分别为福建寿山石、浙江青田石、浙江昌化石和内蒙古巴林石。
1、寿山石
寿山石产自福建省福州市北郊40公里有一个名叫“寿山”的小山村,寿山石矿脉分布在小村四周的群山溪野间,明朝以后,寿山石开始应用于印章材料。寿山石的特点是,其质洁净如玉,柔而易攻,备受篆刻家们的赏识。 寿山石矿床分布于福建省福州市北郊寿山村周围群峦、溪野之间,西自 旗山,东至连江县隔界,北起墩洋,南达月洋,约有十几公里方圆。 寿山石属火山热液交代(充填)型叶腊石矿床,根据地质研究,距今 1.4亿万年的侏罗纪,由于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其后,在 火山喷发的间隙或喷发结束之后,伴有大量的酸性气、热液活动,交代分解 围岩中的长石类矿物,将K、Na、Ca、Mg和Fe等杂质淋失,而残留下来的较稳 定的Al、Si等元素,在一定的物理条件下,或重新结晶成矿或由岩石中溶脱 出来的Al、Si质溶胶体,沿着周围岩石的裂隙沉淀晶化而成矿。 矿石的矿物成份以叶腊石为主,其次为石英,水铝石和高岭石,少量黄铁矿。
2、青田石
青田石产自浙江省青田县县城东南的山口,方山,岩垄,白垟,封门山一带,纹理细腻温润,是雕刻,篆刻的理想材料。青田石的主要组成矿物也为叶蜡石,有黄、白、青、绿、灰等颜色,以石质细腻透明为上品,即所谓冻。青田石除灯光冻、兰花青、封门青外,还有黄金耀、竹叶青、金玉冻、白果青田、红青田、紫檀、蓝花钉、封门三彩、水藻花、煨冰纹、皮蛋冻、酱油冻等,均于实物名称相类,易辨。近出龙蛋石,系暗红杂石包裹体,内往往有圆或椭圆上品封门青独石,极为珍稀;形成类似田黄,价值亦愈益昂贵。也有叫朱砂青田的“鸡血石”。
3、昌化石
昌化鸡血石是按照物质成分、透明度、光泽、硬度等因素划分成冻地、软地、刚地、硬地四大类。鸡血石的品质首先按血色的多少、形态、鲜艳程度的不同加以区分,一般以血多、色鲜、形美的为最佳,血质以深沉有厚重感,血有集结或斑布均匀更佳。血量少于10%为一般,30%以上为中、高档,大于50%为珍品,70%以上者十分难得。根据鸡血石的质地和血色又可分为:大红袍、玻璃冻、田黄冻、羊脂冻等等。
4、巴林石
据朱星白等《巴林石》所述,主要依据颜色、质地、纹理和结构,将巴林石分为鸡血石、福黄石、冻石、彩石和图案石五大类。
鸡血石
巴林鸡血石指含有红色辰砂的巴林石,质地多为透明、半透明;血色有鲜红、朱红、暗红、橘红等。血形呈片状、块状、条带状、星点状等。各品种均以各种“红”命名,如夕阳红、彩霞红、牡丹红、金橘红。
福黄石
凡主体呈黄色且透明半透明者均属此类.还可按色调及纹理细分若干品种,如鸡油黄、密蜡黄、流沙黄等。其中金橘黄可与田黄媲美。
冻石
凡透明半透明、无血又以黄色为地的巴林石均为冻石,是巴林石品种最多的一类。按其主体特征因素命名,有水晶、芙蓉冻、羊脂冻等。
彩石
凡无血非黄非冻的巴林石均为此类,最明显的特征是质地不透明而色彩丰富,因而品种命名也就丰富多彩,如红花石、黄花石、咖啡石、木纹石等。
图案石
指巴林石中带有各种天然景物图案并有一定观赏价值的一类,可凭借主题而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