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是什么地质构造
❶ 太行山具体在什么地方
太行山位于河北省与山西省交界地区,向南延伸至河南与山西交界地区。山脉北起北京市西山,南至濒临黄河的王屋山,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数百公里。它是中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也是黄土高原的东部界线。
太行山脉的的地质基底是复式单斜褶皱。东侧为断层构造,相对高差达1500~2000米,山前发育典型的洪积扇以及冲洪积平原。从北向南有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太白山、白石山、狼牙山、南坨山、阳曲山、王屋山等山峰。山西高原东部河流多切过太行山进入河北平原,汇入河水系。只有西南部的沁河水系向南汇入黄河。
太行山是中国东部的一条重要地理界线。东部的华北平原是落叶阔叶林地带,西侧的黄土高原是森林草原地带和干草原地带,两侧的植被、土壤垂直带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
太行山脉多东西向横谷,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商旅通衢。古时有著名的太行八陉。
位于太行山南端的王屋山,在河南省西北的济源市,是河南省与山西省的界山。王屋之名最早见于《禹贡》,因山有三重,状若王者车盖,故名。《列子》中著名寓言愚公移山所提到的王屋山即指此山。太行八陉之一的轵陉在这里通过,是古代由汾河流域进入中原的一个通道。
王屋山西接中条山,东为析城山。山地平均海拔1000余米,主峰为天坛山,海拔1711米。山地西南侧发源有短小河流,直接南流入黄。隔黄河南望,有邙山和嵩山,三者共同构成黄河中游区最后一段山地。
王屋山森林保存较好,中部山区存有小片原始森林。山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金钱槭、青檀等珍贵植物种和猕猴、豹、麝等珍稀动物。如今,王屋山已建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
王屋山峰峦起伏,植被茂密,山如剑立,水如龙行,自唐代起就成为中原著名的道教活动中心。各地前来修炼拜师者不绝,文人墨客亦游山探胜,吟咏成颂。
王屋山道观宫庙众多。位于济源市西南部、天坛山南麓的阳台宫是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明代寺庙殿宇。琉璃玉皇阁的20根石柱上雕刻有山水、人物、云龙等图案,形象栩栩如生。位于济源市西北古济水之源的济渎庙始建于隋代,宋代、明代又有增建,也是一著名古迹。王屋山区还有迎恩宫、清虚宫、天坛顶、王屋洞、奉先观、大明寺等古纪风景点。1994年国务院公布王屋山--云台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❷ 你知道哪些关于太行山的知识
太行山(北纬34°34'-40°43'、东经110°14'--114°33'),太行山由多种岩石结构组成,呈现不同的地貌,大部分海拔在1200以上,有众多河流发源或流经,地势北高南低并储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太行山是中国地势二三阶梯分界线之一,也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分界线。在六亿年以前,太行山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经过了频繁的地壳活动,地面上升下降,海水时进时退,当海退时,这里沼泽广布,气候温暖潮湿,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因此形成了太行山区丰富的煤炭资源。以后的一次次地壳活动,使太行山脉逐渐隆起。后又与东西的华北大平原断裂,形成太行东部陡峭,西部徐缓的地貌形态。约在240万年前开始大幅度隆起并逐渐形成。早在28亿年前,太行山地区被海水淹没,沉积了巨厚的碎屑岩、含铁硅质岩及碳酸盐地层,受五台运动和吕梁运动的影响,区内古老的地层普遍遭受褶皱、变质,并伴随有断裂和石英岩脉的侵入。至距今18亿年,形成了混合岩化的结晶基底岩层。自距今18亿年的吕梁运动以后,本区地壳进入差异升降阶段,并由此导致了海水的进退往复,分别形成了中元古代地台沉积盖层,以及上覆的古生界寒武、奥陶、石炭和二叠系地层。其中奥陶和二叠系为含煤地层。发生在中生代的燕山运动使太行山新华夏式褶皱带逐渐形成并发育太行山前深大断裂带。发生在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太行山强烈隆升,而山前的华北平原则相对下沉,经过数百万年的千古锤炼,太行山终于产生。
❸ 太行山是如何形成的
在六亿年以前,太行山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经过了频繁的地壳活动,地面上升下降,海水时进时退,当海退时,这里沼泽广布,气候温暖潮湿,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因此形成了太行山区丰富的煤炭资源。以后的一次次地壳活动,使太行山脉逐渐隆起。后又与东西的华北大平原断裂,形成太行东部陡峭,西部徐缓的地貌形态。
约在240万年前开始大幅度隆起并逐渐形成。早在28亿年前,太行山地区被海水淹没,沉积了巨厚的碎屑岩、含铁硅质岩及碳酸盐地层,受五台运动和吕梁运动的影响,区内古老的地层普遍遭受褶皱、变质,并伴随有断裂和石英岩脉的侵入。至距今18亿年,形成了混合岩化的结晶基底岩层。
自距今18亿年的吕梁运动以后,本区地壳进入差异升降阶段,并由此导致了海水的进退往复,分别形成了中元古代地台沉积盖层,以及上覆的古生界寒武、奥陶、石炭和二叠系地层。其中奥陶和二叠系为含煤地层。发生在中生代的燕山运动使太行山新华夏式褶皱带逐渐形成并发育太行山前深大断裂带。
发生在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太行山强烈隆升,而山前的华北平原则相对下沉,经过数百万年的千古锤炼,太行山终于产生。
山地受拒马河、滹沱河、漳河、沁河等切割,多横谷,当地称为"陉",古有"太行八陉"之称,为东西交通重要孔道。太行山东翼断陷盆地中分布有井陉、临城、峰峰、六河沟等著名煤矿。太行山为重要地理分界,山以西为黄土高原,以东为黄淮海平原。山地对夏季风有明显阻滞作用,迎风坡降水较多,并形成暴雨区。山地东侧为地震强烈活动带。
太行山脉的的地质基底是复式单斜褶皱。东侧为断层构造,相对高差达1500~2000米,山前发育典型的洪积扇以及冲洪积平原。从北向南有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太白山、白石山、狼牙山、南坨山、阳曲山、王屋山等山峰。山西高原东部河流多切过太行山进入河北平原,汇入海河水系。只有西南部的沁河水系向南汇入黄河。
太行山是中国东部的一条重要地理界线。东部的华北平原是落叶阔叶林地带,西侧的黄土高原是森林草原地带和干草原地带,两侧的植被、土壤垂直带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
太行山脉多东西向横谷,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商旅通衢。古时有著名的"太行八陉"。
太行山北高南低,大部分海拔在1200米以上。2000米以上的高峰有河北的小五台山、灵山、东灵山、白石山,山西的太白魏山、南索山、阳曲山等。北端最高峰为小五台山,海拔高2882米;南端高峰为陵川的佛子山、板山,海拔分别为1745米、1791米。
太行山山势东陡西缓,山西高原东部河流多切过太行山进入河北平原,汇入海河水系。只有西南部的沁河水系向南汇入黄河。
太行山脉西翼连接山西高原,东翼由中山、低山、丘陵过渡到平原。山中多雄关,著名的有位于河北的紫荆关,山西的娘子关、虹梯关、壶关、天井关等。
太行山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线。北宋时代杰出的科学家沈括看到太行山的山崖之间"怯怯御螺贝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经过研究指出:"此乃昔日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现代地质研究证实了他的论断。太行山崖间的螺蚌壳,显系古生代地层中的腕足动物或软体动物化石。
❹ 请帮忙找一下关于太行山地质方面的资料
太行山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线。北宋时代杰出的科学家专沈括看到太行山的山崖之间属“怯怯御螺贝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他经过研究指出:“此乃昔日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现代地质研究证实了他的论断。在六亿年以前,太行山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经过了频繁的地壳活动,地面上升、下降,海水时进时退,当海退时,这里沼泽广布,气候温暖潮湿,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因此形成了今天太行山区丰富的煤炭资源。以后的一次次地壳活动,使太行山脉逐渐隆起。后有与东西的华北大平原断裂,形成太行东部陡峭,西部徐缓的地貌形态。
❺ 太行山脉和太行山的区别
太行山脉是地质构造和地理形态上的说法,属于自然地理
太行山指的一个地区的总的概括,属于人文地理
❻ 太行断裂地质特征
地理学家对我国地势作了高度概括,得出三个阶梯的认识。第一阶梯是从亚洲大陆东缘算起,到北起黑龙江、南到广西这条北东向直线状地形陡坎为止,它包括我国陆地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江淮平原,东部沿海丘陵及湘鄂湖盆。这些平原地势大都在海拔100米以下,而这一台阶上的山岭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下,多数属丘陵区。这一国土面积300万平方千米的第一台阶,集中了我国经济80%以上的总量,70%多的人口。
我国地势第二台阶,位于上述界线以西,以昆仑山—祁连山—中部龙门山—西南横断山为界,属第二台阶。它包括蒙古高原、华北高原、华中山地、云贵高原。其地势的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下。
第二台阶西南边界到国境线之间,为我国第三台阶,它们的主体为青藏高原,海拔平均在3000米以上,直到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被称为世界的屋脊、世界第三极。
太行大断裂总体呈北东30°方向伸展,它北接松辽平原西侧断裂,南接湘鄂平原西侧断裂,构成我国第二台阶的前缘陡坎。
太行断裂大体平行京广线,并在它西侧延伸,与东部华北平原有400~500米到上千米的高差,形成气势宏伟的长600千米的大断崖。
太行大断裂,不是像刀切面团一样整整齐齐的一条平直的断开面,它实际上是由一组北东30°方向长大的主断裂,配以北西向短促小断裂,成锯状连接,局部还呈弧形弯曲,如豫北弧形断裂。
太行大断裂,不仅仅只分布在山体与平原之间,它还深入太行山脉之中,如北端的紫荆关断裂(易县),北中部灵山断裂(曲阳),中部栗城断裂(左权),南部川底断裂(晋城),它们均是长度数十千米平行主干断裂的断裂。太行大断裂垂直断距在1~2千米以上,从深部地震资料反映,这一断裂可能已深入到下地壳(深达30~40千米),从而影响太行断裂两侧地壳的重力差异。
太行断裂是多条多次活动的大断裂,起码在25亿年前到18亿年前的古元古代就已活动,从断裂两侧涌出并上升到地表的大量玄武岩,在18亿~20亿年吕梁运动中再次活动,形成甘陶河群褶皱带,并影响长城系的海陆分布。到距今1.8亿~1.3亿年的燕山运动再次活动,表现为由东向西逆冲断裂。到了喜马拉雅运动期,地壳上的东西向挤压应力松弛,原来东盘向上逆冲的断块反而向东滑落,终于形成今天东部华北平原与西部山西高原这一巨大的地势高差。进入喜马拉雅运动期,太行断裂也不是一次性活动的,这2000多米的高差,是由5~6次小幅度抬升才最终形成的。
今天,我们站在太行高峰,可见不少山顶是平缓的平台,这便是夷平面。本来高低起落的地形,被后来风雨侵蚀,河流冲蚀所削平。这种平台,从上往下数可以有3~4个台阶。下面依次出现由河流冲蚀后堆积形成的阶地,普遍广泛分布的有两级,它们高出河底分别为2~4米、20~40米。它们是10万~1万年前以来由地壳抬升形成。局部地段可见有高出河床100~150米的侵蚀肩状小平台,它们是在10万~30万年间由河流冲刷或沉积所形成的。
上面介绍的是古代地质作用形成的夷平面、河流阶地。当河边基岩为可溶性的岩石,如石灰岩(CaCO3)、白云岩(CaCO3·MgCO3)时,地下水的溶解作用,可溶解出巨大溶洞。这种溶洞,是古代地下潜水面顶部饱含的CO2变成弱酸性的H2CO3,对石灰岩溶蚀形成的,而地下潜水面往往仅在地表之下几米处,所以水平溶洞的产生,也反映当时该地处在地表水面附近。
我们可以从山区里经常见到的这三种地质遗迹来判断这一山体抬升的次数,每次抬升的幅度也可从地形图上读出。而且进一步根据这些地质遗迹上面堆积的泥土特点,或其中埋藏的动物化石,来推测它们形成的年代,从而可以定量地讨论这些山脉形成的时期,地壳抬升的次数及幅度。
太行山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的太行山在山西境内可包括北段的五台山、系舟山,中段的太行山及长治盆地、沁水盆地、太岳山,南段的王屋山、中条山。狭义的太行山就不包括上述其他各山体。本文的太行山,基本上是古代太行八陉的第一陉到第八陉之间的山体,即东北端起自京西军都陉,居庸关—八达岭垭口,南到轵关陉,轵关(济源)—横岭关(垣曲)垭口。所以,五台山、系舟山、太岳山、中条山都不包括在内。
太行山的山体,地层组成十分复杂,从30亿年前的中太古代到新生代都有地层沉积,再加上漫长地质历史中岩浆岩的侵入,构造运动中沉积地层变质等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最后我们作了基本归纳,把分布于太行山区的地层岩石分成五大类:一是结晶岩系,是早于18亿年前形成的所有岩石,加上其后侵入的岩浆岩;二是18亿年前~5.4亿年前的中新元古代沉积岩及火山喷出岩;三是早古生代沉积岩;四是晚古生代到中生代沉积岩;五是新生代松散堆积。
这一划分方案使太行山区各区段分布的岩石有了明确简要的归属,并得出一定的规律:太行山北段即从京西起,到保定—灵丘一线止,太行山的特征性岩石是中新元古代的白云岩,尚有少量太古宙结晶岩,早古生代石灰岩,晚古生代到中生代火山岩及中生代的砂页岩。这一区内一些小盆地如涞源盆地、灵丘盆地,里面尚是新生代砂土堆积。
太行山中北段,由北向南到滹沱河以北,出露的主要岩层是结晶岩系,其中有小范围早古生代石灰岩等出露。滹沱河以南到漳河之间为太行山中南段,大面积出露石灰岩,但其特征岩性为中新元古代石英砂岩。漳河以南到沁水河之间为太行山南段,出露的主要岩性即主导岩性是早古生代石灰岩。沁水以西特征岩性为中新元古代石英砂岩和古生代石灰岩。
上述岩性抗风化能力按石英砂岩—白云岩—石灰岩—结晶岩—砂页岩—沙土层呈现由强到弱的变化。
❼ 太行山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其主要成因是什么
约在抄240万年前开始大幅度隆起并逐渐形成。
在六亿年以前,太行山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经过了频繁的地壳活动,地面上升下降,海水时进时退,当海退时,这里沼泽广布,气候温暖潮湿,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因此形成了太行山区丰富的煤炭资源。
以后的一次次地壳活动,使太行山脉逐渐隆起。后又与东西的华北大平原断裂,形成太行东部陡峭、西部徐缓的地貌形态。
(7)太行山是什么地质构造扩展阅读:
地质地貌:
太行山脉的地质基底是复式单斜褶皱。东侧为断层构造,相对高差达1500~2000米,山前发育典型的洪积扇以及冲洪积平原。从北向南有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太白山、白石山、狼牙山、南坨山、阳曲山、王莽岭等山峰。
山西高原东部河流多切过太行山进入河北平原,汇入海河水系。只有西南部的沁河水系向南汇入黄河。
太行山是中国东部的一条重要地理界线。东部的华北平原是落叶阔叶林地带,西侧的黄土高原是森林草原地带和干草原地带,两侧的植被、土壤垂直带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
❽ 太行山地区的构造演化序列
太行山地区的构造演化,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若干个发展时期,本节主要以太行山地区的构造演化序列进行初步讨论。
一、华北板块形成阶段 ( 3600 ~1750Ma)
( 1) 古陆核形成时期在古 - 中太古代,在西起内蒙古乌拉山、大青山,向东经内蒙古集宁,山西阳高,河北怀安、迁西,到辽宁的凌源、新金的东部一带,最早出现海底火山喷发,形成了以火山岩建造为主的迁西群及相当建造,并夹有大量超基性岩体,形成了华北地区的岛链状初始古陆核。其形成时间应在 3500 ~3600Ma 之间 ( 武家善等,1991) ,距今 3000Ma 左右发生的构造 - 变形 - 变质热事件使迁西群发生强烈变形变质和混合岩化作用。
( 2) 古陆核增生时期迁西运动以后,在古陆核的南侧发育成大规模的坳陷,快速堆积了阜平群巨厚的基性火山岩 - 碎屑岩 - 镁质碳酸盐建造,大约在 2800Ma 前后发生的阜平运动使阜平群发生了强烈变形 - 变质和混合岩化作用,同时使前期迁西群发生退变质。
( 3) 五台期裂谷的拉开和闭合时期。阜平运动之后,地壳的刚度进一步增大,在北西 - 南东的拉张体系作用下,形成了五台裂谷,快速堆积了大套中基性火山岩、中酸性凝灰质砂岩、碎屑岩、碳酸盐岩和含铁硅质岩,表明其形成于活动的、比较深的构造环境,具裂谷性质,其深度至少达到硅镁层,属于绿岩带建造。
大致发生于 2500Ma 的五台运动,以其巨大的规模、强大的挤压力,使五台裂谷封闭并发生复杂的多期褶皱变形,第一期为区域性大型平卧褶皱,在褶皱倒转翼往往形成顺层韧性剪切滑动,或者形成一系列倒转褶皱,倒转翼也可形成韧性剪切滑动,发生面理、置换层。第二期褶皱为共轴叠加褶皱,以层为参考面形成一系列背、向形。五台期褶皱总体走向以近东西向为主。第三期总体上呈现向外挤出的复式背形。与此同时,在南东向强大挤压力的作用下,将阜平群上部地层强烈置换,改造成规模巨大的斜移逆冲韧性剪切变形带,并使阜平主轴线以西的近东西向褶皱构造发生横跨叠加褶皱,把原始东西向线性褶皱改造成一系列穹盆构造。
( 4) 吕梁期裂陷槽的形成和形变时期。五台运动使华北基底陆壳连接成一体,初步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华北古板块。但随着地壳刚性的进一步加强,古元古代脆 - 韧性断裂已成为非常重要的构造类型。太行山地区 NNE 向断裂活动,在阜平古陆块上形成滹沱裂陷槽。在滹沱裂陷槽中古元古界建造厚度巨大,形成一套砂砾岩 - 黏土质岩 - 基性火山岩 -镁质碳酸盐岩组合,滹沱期大量拉斑玄武岩喷溢和侵入 ( 在白鹿角、测鱼一带占地层厚度的 2/3 以上) 标志着裂陷槽性质、构造环境和巨大的切割深度。相比之下,裂陷槽火山岩成分较少,以碎屑岩建造为主。
值得指出的是,滹沱期的断裂较发育,阜平古陆块东西两侧的裂陷槽也并非单一完整的裂陷槽,而是发育有与之大体平行排列的次级裂陷槽,其形成时代也可有较大的差别。如赞皇地区红鹤裂陷槽只相当于滹沱群下部的封龙山组,但与同期地层相比,沉积厚度并不小。山西地区也具有多条裂陷槽平行排列的特征。
发生在 2000Ma 前后的吕梁运动,使古元古代裂陷槽挤压封闭,形成区域性的同斜褶皱,同时使早期褶皱构造更加复杂化,吕梁期的挤压兼具有左行压扭剪切作用,在阜平古陆块的东西缘形成规模巨大的韧性剪切变形带,阜平南部地区的主期褶皱被剪切拖曳成北东走向。龙泉关 - 闰家庄五台期韧性剪切变形带中也叠加了吕梁期的韧性剪切作用。古元古代阶段是从太古宙脆塑性地壳向中新元古代刚性地壳转化的地质历史时期,表现为早期克拉通的裂陷解体和再次克拉通化的历史过程,其总的趋势是导致地壳垂向加厚和刚性增加,并向类似于现代板块构造体系过渡。
二、华北板块稳定发展阶段 ( 2000 ~230Ma)
进入中元古代以后,华北板块转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 1) 中新元古代的拗陷沉积时期。中新元古代时期,华北板块主要表现为板内及板缘的再次裂陷,但其规模和强度与古元古代有着明显的区别。太行山中段实际上是中条、蓟县两个三联裂谷的消亡支,从中条山、蓟县向中间发展,表现为向中部地区时间变晚,沉积厚度减薄,以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特征。此外,由于进入中元古代后,地壳刚度增强,脆性裂隙发育,太行山地区广泛发育的北西向岩墙群就是侵位于太古至早元古界基底岩石中,被古生界不整合覆盖,已获得的 K - Ar 法年龄在 1664 ~1229Ma 之间。岩墙群的空间展布平直稳定,大体垂直造山带展布,岩浆成分属于大陆拉斑玄武岩类,来源于上地幔的熔融体 ( 马杏垣等,1987) ,这从另一方面证实了华北板块性质的转变。
从华北板块中新元古代裂陷槽的展布、沉积 - 火山建造、变形 - 变质作用等特征来看,是介于克拉通内盆地和典型地槽构造之间的过渡类型,它既不具有典型地槽的蛇绿岩套,又不具有典型造山带的岩浆活动和复杂的构造变形。而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刚性板块特征。三联裂谷的形成,也反映了与板块活动有关的地幔热点垂向作用和地壳的刚度。
( 2) 古生代的总体升降运动时期。古生代华北板块以总体升降运动为主,到寒武纪早期,经历了近 200Ma 的侵蚀风化后,华北板块又总体下降,发生大范围海侵,形成了寒武 - 奥陶纪一套碎屑岩 - 碳酸盐岩建造。晚奥陶 - 早石炭世华北板块再次全面上升,接受风化剥蚀,直到中石炭世才又重新下降,接受中石炭世 - 二叠纪的沉积。中、晚石炭为海陆交互相含煤单陆屑建造,二叠纪基本为陆相含煤建造,并开始出现火山岩和凝灰岩。整个古生代都表现为较稳定的构造环境。
三、华北板块强烈活动阶段 ( 230Ma ~ 现今)
( 1) 中生代翻天覆地之巨变。中生代以来,中亚、印度、太平洋三大板块构成三足鼎立之势,尤以太平洋板块影响巨大,位于三联点之中的华北板块进入了强烈活动时期。由于太平洋板块的强烈俯冲作用,导致地幔发生平行于俯冲带的波状起伏。晚三叠世以后出现以太行山为界的东隆西沉的格局,陕甘宁晋继续拗陷沉积的同时,东部隆起,并在总体隆起背景上发育小规模断堑,同时发生沿北东的断裂展布的中酸性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到中晚白垩世时,陕甘宁晋地区转为隆起,东部则裂陷作用加强,东西分异加剧。
( 2) 新生代升降加剧变质核杂岩形成。进入新生代在太平洋板块持续的俯冲挤压作用下,地幔的起伏更加明显,华北断陷区整体下陷,成为半堑半垒的典型盆岭构造,深陷区仅新生代地层就厚达 6000m 以上,并夹有多期次喷发的层状玄武岩。太行山区在深部挤压。浅部伸展构造控制下快速隆起,阜平群变质基底岩石升隆到地表,形成典型的变质核杂岩。在隆陷区边缘形成长距离、大规模、低角度、正向拆离滑脱断层。晚期山前受正断作用切割拆离断层,并将其断陷至深部。形成地史中罕见的大规模差异升降运动。体现了构造运动强度和物质运动的四维空间调整。
❾ 太行山岩层的年代
它首次从精来确年代学研究自证实云台山地区太古宙地质体的存在,意味着在华北地区南部的冀鲁豫陆块南缘存在一个古老的“陆核”,也就是说要对这一地区的地球演化史进行重新认识和改写了。其次是太行山南部的沁水盆地可能是古老“陆核”锆石的源头。
34亿年前古太古代岩层的发现,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可以唤起人们对我们身边山山水水的重新认识。地质遗迹是不可再生的,一旦遭受破坏就根本无法恢复了。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里还有大量的古生物化石,而据科学家估算,当年1亿个古生物中大约仅有1个能够成为化石,而1亿个古生物化石中大约仅有1个能被人们发现,因此发现古生物化石的难度比考古的难度还大,这些就足以证明古生物化石的珍贵。而当我们了解了这些知识以后,相信不论是地质公园的管理部门还是我们每一位游客,都会在这些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面前油然生发一种钟爱之情,并进而自觉增强爱护地质遗迹、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❿ 太行山的详细情况
以下均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谢谢……
太行山(北纬34°34'——40°43'、东经110°14'——114°33'。),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位于河北省与山西省交界地区,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间,山脉北起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与山西交界地区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数400余公里。它是中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也是黄土高原的东部界线。
山地受拒马河、滹沱河、漳河、沁河等切割,多横谷,当地称为“陉”,古有“太行八陉”之称,为东西交通重要孔道。太行山东翼断陷盆地中分布有井陉、临城、峰峰、六河沟等著名煤矿。太行山为重要地理分界,山以西为黄土高原,以东为黄淮海平原。山地对夏季风有明显阻滞作用,迎风坡降水较多,并形成暴雨区。山地东侧为地震强烈活动带。[5]
太行山脉的的地质基底是复式单斜褶皱。东侧为断层构造,相对高差达1500~2000米,山前发育典型的洪积扇以及冲洪积平原。从北向南有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太白山、白石山、狼牙山、南坨山、阳曲山、王屋山等山峰。山西高原东部河流多切过太行山进入河北平原,汇入海河水系。只有西南部的沁河水系向南汇入黄河。[1]
太行山是中国东部的一条重要地理界线。东部的华北平原是落叶阔叶林地带,西侧的黄土高原是森林草原地带和干草原地带,两侧的植被、土壤垂直带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
太行山脉多东西向横谷,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商旅通衢。古时有著名的"太行八陉"。
太行山北高南低,大部分海拔在1200米以上。2000米以上的高峰有河北的小五台山、灵山、东灵山,山西的太白山、南索山、阳曲山、白石山等。北端最高峰为小五台山,海拔高2882米;南端高峰为陵川的佛子山、板山,海拔分别为1745米、1791米。
从气候上看,太行山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冬无严寒,夏
太行山大峡谷[9]
无酷暑,雨热同季,虽四季分明,但冬长夏短。[9]
太行山年平均气温在10℃左右,气候条件与承德相近。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为-5℃,平均最低气温在-10℃左右;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为23℃,平均最高气温在28℃上下,偶尔会出现高温天,但概率可以说是相当低。[9]
在这里四季分明,但明显的冬长夏短,冬季长达半年,夏季两个月不到。年日照时数将近2500小时,平均每个月的日照时数在200小时左右。太行山年降水量在534毫米左右,7月降水最多,为132.3毫米,12月最少,为4.4毫米。从多年的气象资料统计的结果来看,平均每年7月,雨日大概在一周左右,可见这个时候雨下得还是比较大的。[9]
7月是太行山气温最高、降雨最多的一个月,同时也是雷暴天气最多的一个月,所以选择7月去大峡谷时机并不算好,相对来说5-6月以及8-9月应该是最佳旅游时间,这段时间气温比较适宜,山上的风景应该很漂亮,不过5月和8月的雨水稍多些,但通常不会下得很大,雨后的空气一定会更清新,而且雨后易出雾,景色还会更美。而4月,10月温度稍低了些,最低气温只有5、6℃的样子,有点冷,选择这个时间段来旅游,一定要带足衣服,注意保暖,穿棉衣都不为过。[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