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地质不良作用有哪些
Ⅰ 不良地质现象有哪些
不良地质现象主要指: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采空区,地震。
Ⅱ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中的不良地质作用主要有哪些
不良地质作用是指抄由外力产袭生的对工程可能造成危害的地质作用。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中的不良地质作用主要有:
1.地面沉降:地面沉降又称为地面下沉或地陷。它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
2.地基土的冻涨:由季节性冻土在地下水的影响下,冬季结冰夏季融化,溶洞交替引起土体的膨胀和隆起,形成冻涨现象
3.地基土的融陷:或土体因温度升高而解冻,土体软化造成上部基础下陷,形成融陷现象
4.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与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Ⅲ 九寨沟地质灾害带来了什么影响
据了解,6月25日九复寨沟制遭遇强降雨,多处发生山洪、泥石流等灾害,部分民房和基础设施受损,景区启动Ⅳ级应急抢险预案。山洪、泥石流导致景区部分公路、涵洞、排洪沟被泥沙、滚石等堵塞,大量淤泥堆积体阻断公路,道路出现多处垮塌、断道,村寨内多户民宅受损。
专家表示,九寨沟地震后,外界认为景区遭到了不可恢复的损坏,担心美景不再,其实,四川省提出了“生态化地质灾害防治”的理念,治理工程尽量不破坏生态环境,工程实施后进行生态环境恢复,使人工工程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了解到,九寨沟景区的89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预计8月底全面完工。开放时间会在安全评估达标后确定,目前暂无开放时间表,喜爱九寨沟美景的游客尚需耐心等待。
Ⅳ 九寨沟有什么特点
九寨沟以绝天下的原始、神秘而闻名。自然景色兼有湖泊、瀑布、雪山、森林之美,有“童话世界”的美誉。
“九寨归来不看水”,是对九寨沟景色真实的诠释。泉、瀑、河、滩108个海子,构成一个个五彩斑斓的瑶池玉盆。长海、剑岩、诺日朗、树正、扎如、黑海六大景观,呈“Y”字形分布。
2007年5月8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4)九寨沟地质不良作用有哪些扩展阅读: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地处青藏高原、川西高原、山地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
南距成都市300多公里,是一条纵深50余千米的山沟谷地,总面积64297公顷,森林覆盖率超过80%。因沟内有树正寨、荷叶寨、则查洼寨等九个藏族村寨坐落在这片高山湖泊群中而得名。
2017年08月08日21时19分46秒在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中位于九寨沟核心景区西部5公里处比芒村,东距九寨沟县城永乐镇39公里、南距松潘县66公里、东北距舟曲县83公里、东南距文县85公里、西北距若尔盖县90公里,东偏北距陇南市105公里,南距成都市285公里。
九寨沟景区遭到地震破坏,部分景点和通往景区的道路受到山体滑坡的损坏,火花海和诺日朗瀑布被震坏已不复存在。
Ⅳ 不良地质条件包括那些
不良地质条件泛指地球外动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土洞、河流冲刷以及渗透变形等。
它们既影响场地稳定性,也对地基基础、边坡工程、地下洞室等具体工程的安全、经济和正常使用不利。不良地质包括滑坡地区、崩塌地区、岩堆地区、泥石流、溶洞地区、瓦斯地区、地下水。
它们分布于场地内及其附近地段,主要影响场地稳定性,也对地基基础,边坡和地下洞室等其砌体体的岩土工程有不利影响。
(5)九寨沟地质不良作用有哪些扩展阅读:
常见的不良地质及特点:
1、软粘土
软粘土也称软土,是软弱粘性土的简称。它形成于第四纪晚期,属于海相、泻湖相、河谷相、湖沼相、溺谷相、三角洲相等的粘性沉积物或河流冲积物。多分布于沿海、河流中下游或湖泊附近地区。常见的软弱粘性土是淤泥和淤泥质土。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物理性质:
粘粒含量较多,塑性指数Ip一般大于17,属粘性土。软粘土多呈深灰、暗绿色,有臭味,含有机质,含水量较高、一般大于40%,而淤泥也有大于80%的情况。孔隙比一般为1.0-2.0,其中孔隙比为1.0~1.5称为淤泥质粘土,孔隙比大于1.5时称为淤泥。
由于其高粘粒含量、高含水量、大孔隙比,因而其力学性质也就呈现与之对应的特点-低强度、高压缩性、低渗透性、高灵敏度。
力学性质:
软粘土的强度极低,不排水强度通常仅为5~30kPa,表现为承载力基本值很低,一般不超过70kPa,有的甚至只有20kPa。软粘土尤其是淤泥灵敏度较高,这也是区别于一般粘土的重要指标。
软粘土的压缩性很大。压缩系数大于0.5MPa-1,最大可达45MPa-1,压缩指数约为0.35-0.75。通常情况下,软粘土层属于正常固结土或微超固结土,但有些土层特别是新近沉积的土层有可能属于欠固结土。
渗透系数很小是软粘土的又一重要特点,一般在10-5-10-8cm/s之间,渗透系数小则固结速率就很慢,有效应力增长缓慢,从而沉降稳定慢,地基强度增长也十分缓慢。这一特点是严重制约地基处理方法和处理效果的重要方面。
工程特性:
软粘土地基承载力低,强度增长缓慢;加荷后易变形且不均匀;变形速率大且稳定时间长;具有渗透性小、触变性及流变性大的特点。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有预压法、置换法、搅拌法等。
2、杂填土:
杂填土主要出现在一些老的居民区和工矿区内,是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所遗留或堆放的垃圾土。这些垃圾土一般分为三类:即建筑垃圾土、生活垃圾土和工业生产垃圾土。不同类型的垃圾土、不同时间堆放的垃圾土很难用统一的强度指标、压缩指标、渗透性指标加以描述。
杂填土的主要特点是无规划堆积、成分复杂、性质各异、厚薄不均、规律性差。因而同一场地表现为压缩性和强度的明显差异,极易造成不均匀沉降,通常都需要进行地基处理。
3、冲填土
冲填土是人为的用水力冲填方式而沉积的土。近年来多用于沿海滩涂开发及河漫滩造地。西北地区常见的水坠坝(也称冲填坝)即是冲填土堆筑的坝。冲填土形成的地基可视为天然地基的一种,它的工程性质主要取决于冲填土的性质。冲填土地基一般具有如下一些重要特点。
颗粒沉积分选性明显,在入泥口附近,粗颗粒较先沉积,远离入泥口处,所沉积的颗粒变细;同时在深度方向上存在明显的层理。
冲填土的含水量较高,一般大于液限,呈流动状态。停止冲填后,表面自然蒸发后常呈龟裂状,含水量明显降低,但下部冲填土当排水条件较差时仍呈流动状态,冲填土颗粒愈细,这种现象愈明显。
冲填土地基早期强度很低,压缩性较高,这是因冲填土处于欠固结状态。冲填土地基随静置时间的增长逐渐达到正常固结状态。其工程性质取决于颗粒组成、均匀性、排水固结条件以及冲填后静置时间。
Ⅵ 九寨沟被地震毁掉,有哪些景观被永远毁坏无法修复
对于九寨沟地震的事情,我们都不想看到。虽然地震给九寨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但是曾经是仙境,一度成为烂泥潭的火花海,这样的美景也就不复存在了。但是还有额外形成了一些别的更加好看的景色,也算是因祸得福了。
像之前的芦苇海、公主海、、犀牛海、镜海,也是都没有了曾经的模样,但是现在却也不差。也是依旧很美丽。虽然如今变得有些深邃,但我们还是去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它可以超远以前的九寨沟,将这个景区发展的更好。
Ⅶ 九寨沟的地理特点是什么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东临甘肃省文县,北部与甘肃省舟曲、迭部两县连界,西接四川省若尔盖县,南部同四川省平武、松潘接壤,因沟内有9个藏族村寨而得名。
九寨沟是九寨沟县境内白水沟上游白河的支沟。独特的地理条件,造就了它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
这里原始森林覆盖率达65%以上,生态环境奇特,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沟内分布着108个湖泊,更有雪峰、叠瀑、翠湖和彩林等世界奇观,因此素有“童话世界”、“人间天堂”的美誉。
九寨沟属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边缘地带,属松潘、甘孜地槽区,恰好是我国第二级地貌阶梯的坎前部分,在地貌形态变化最大的裂点线上。地势南高北低,有高山、峡谷、湖泊、瀑布、溪流、山间平原等多种形态。
九寨沟地貌属高山狭谷类型,山峰的海拔高度大多在3500米至4500米之间,最高峰嘎尔纳峰海拔4764米,最低点羊峒海拔2000米。整个区内沟壑纵横,重峦叠嶂。
翠湖、叠瀑的形成,是由于地壳变化、冰川运动、岩溶地貌和钙华加积等多种因素造就的。
在距今4亿年前的古生代,九寨沟还是一片汪洋,由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使地壳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山体在快速的不均衡隆起的过程中,经冰川和流水的侵蚀,形成了角峰突起、谷深岭高的地貌形态。
另外,由于地震等因素引起的岩壁崩塌滑落,泥石流堆积,石灰溶蚀和钙华加积等多种地质作用,导致了沟谷群湖的产生,叠瀑越堤飞出。因此,九寨沟景观的雏形早在两三百万年以前就已经形成。
九寨沟的喀斯特地貌是造就悬壁、形成瀑布的先决条件。在台式断裂的抬升面上,堆积了泥石流等堆积物,后经喀斯特作用,钙华加积,增加了瀑布高度,形成了今天壮观的诺日朗瀑布。
30多米高的悬崖上,湍急的流水陡然跌落,气势雄伟。较发达的冰川地貌和岩溶地貌为九寨沟的风光奠定了地形地貌的基础。
九寨沟的山水形成于第四纪古冰川时期。随着冰川期气候的到来,高山上发育了冰川,山谷冰川又伸展到了海拔2800米的谷底,留下了多道终碛、侧碛,形成堤埂,阻塞流水而形成了堰塞湖。长海就是形成的堰塞湖。
至今,这里仍保存着第四纪古冰川的遗迹,冰斗、冰谷十分典型,悬谷、槽谷独具风韵。
九寨沟
Ⅷ 九寨沟地质
九寨沟形成原因
--------------------------------------------------------------------------------
喀斯特(KARST),原为欧洲巴尔干半岛的一个地名,那里是石灰岩分布区,因石灰岩的溶蚀和侵蚀形成各种奇特的地形。后来,科学家们便使用“喀斯特”一词来称呼因石灰岩的化学溶解而引起的一系列地址作用和地貌现象。华南亚热带地区,人们在地表看到的主要是石灰岩被溶蚀、侵蚀的峰林、峰丛景观,只在气温较低的地下溶洞中才能见到再沉积的钟乳石等;而在九寨沟,地表常年气温远低于华南亚热带区, 地表的溶蚀景观不甚突出,除了上游地表有较多溶沟、石芽外,溶蚀主要在地下进行。相反,最引人注目的却是地表大量堆积的钙华,形成钙华堤、钙华池、钙华滩、钙华瀑等。在九寨沟的地表地理环境下,较强 的蒸发作用、地下水溢出后压力的减小、地形陡变处水流流速的增大、特别是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对CO2的大量吸收,均有利于钙华的堆积。这钟“反向”的喀斯特景观,成为大自然的一大杰作。
九寨沟具备了喀斯特溶蚀作用发育的一切有利条件:九寨沟流域的岩石几乎全由石灰岩构成,厚达数千米;强烈的新构造活动在岩石中产生了大量裂隙和断裂,增大了岩石的透水性;流域内具有较充沛的降水,高原边缘的差异性抬升形成了巨大的地形反差,有利于岩溶水的循环运动,使喀斯特作用能持续进行;流域内植被发育,土壤中富含CO2及腐殖酸,岩石中还含有可产生酸类物资的有机质和含硫矿物,这给地下水提供了较丰富的CO2来源,使地下水具有了较强的侵蚀能力。
九寨沟喀斯特溶蚀的主要表现是发育有规模客观的地下岩溶通道。例如:长海无地表出水口,日则沟、丹祖沟下段呈于谷,均证明有地下河存在。
通过水均衡观测和同位素示踪研究已证明,长海的水有相当一部分通过长海至原始森林、长海至鹰爪洞一带的地下暗河补给到日则沟,使得日则沟成为九寨沟内水量充沛、海子最为集中的风景地段。
世界上,与九寨沟累似的喀斯特风景地只有克罗地亚的普里特维采(PLITVICE),而九寨沟的景观规模和生态环境条件的复杂多样性远远超过普里特维采。普里特维采位于海拔483m--637m的地中海周边地区;而九寨沟位于海拔2000m---4700m的内陆高寒高山峡谷区,因此它的喀斯特作用和景观特征还具有独特的科学价值。
Ⅸ 九寨沟有无地质灾害
从兰州去的路相对成都去的那段路较安全 但大雨天气仍有泥石流危险 而且现在是旺季 车辆比较多 自驾需谨慎
Ⅹ 什么是不良地质现象,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有哪些
不良地质现象:对工程建设不利或有不良影响的动力地质现象。它内泛指地球外动力作用容为主引起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土洞、河流冲刷以及渗透变形等,它们既影响场地稳定性,也对地基基础、边坡工程、地下洞室等具体工程的安全、经济和正常使用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