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中国地质图书馆怎么借书

中国地质图书馆怎么借书

发布时间: 2021-02-26 18:10:45

1. 在中国地质大学就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珠宝专业来的考试,学校自自编自演,考些名词解释,基本仪器使用。一些只有初中文化文化程度的中职生,在学校期间都已通过。
不过GIC,FGA这种证书只对有门路有政治经济背景的学生有点作用。如果家里经济不厚实,基本上只能当个营业员而已。

2. 中国地质图书馆、属于“北京高校图书馆联合体”吗

没有地质大学图书馆

3. 百年沧桑话馆藏——《中国地质图书馆馆藏珍本图录》编撰始末

陈俊岚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图书馆经过数十年南下北上,西迁东回的战乱时期,公元2011年迎来建馆95周年,更迎来中国地质事业的蓬勃发展。馆藏也由建馆时藏书仅4000余册,发展到目前的纸介质印本70余万册,囊括了近代地质学启蒙时期以来约200年间的国内外宝贵地学文献;世界各国地质图件一万余套。正是几代地质图书馆人的辛勤努力,日积月累,经过近一个世纪的不倦追求,使得地质图书馆书海浩瀚,犹如地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瑰宝。

一、编撰《中国地质图书馆馆藏珍本图录》的背景及经过

2003年,由张尔平主编的《鸿印雪泥》一书出版,将地质图书馆90年的藏书印章辑录成册,首次揭开了地质图书馆发展历程的面纱。然而有关地质图书馆近百年珍贵文献的研究却是一个空白。为融地质图书馆藏书之精粹,展我国地学文化之宏博,填补近百年来地质图书馆珍贵文献研究的空白,2011年中国地质图书馆顾晓华馆长设立馆长研究基金,“编撰〈中国地质图书馆馆藏珍本图录〉”的项目通过专家评审获得立项,拟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地质图书馆珍贵文献汇集成册,呈现于世人面前。

第一步,课题组制定了科学的技术路线、工作方法及工作思路。课题组在参考国内图书馆界对特藏文献界定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征求专家学者对界定地学珍贵文献标准的意见。通过对馆藏纸本文献进行排查摸底,核定馆藏珍本文献的种册数,最终确定入选《图录》的目录。

第二步,通过上网、到国家图书馆、西安交大图书馆等地查阅资料,对入选珍本图录的百种文献的历史背景、专业学术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进行探考,完成文献的属性描述工作。

第三步,征求专家意见,对属性描述文字进行修改和完善。在馆内召开专家研讨会,对图录的相关内容和编辑文字的意见和建议认真进行修缮。

二、《图录》的基本情况

经过一年多的工作,最终共筛选出中外文图书106种、中外文期刊13种、地质图件9幅入选图录,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编辑成册。

1.界定地学珍本文献的标准

我国近代地质事业是在地质学会成立,有了专门的地质研究部门和教育机构以后,才有了卓越的发展。这些地质事业起步阶段的地学文献对中国的地质事业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和卓越的贡献,承载了地质前辈的丰功伟绩和地质事业发展的艰辛历程。因此我们在界定标准的时候参考了以下几个原则:时间界定的原则、有重要学术价值原则、以手稿待印本为主的原则、以装帧精美特殊材质为主的原则。

中国地质图书馆珍本文献的标准:1949年以前的文献(以民国期间出版物为代表)为本馆的特藏文献,1937年以前的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的文献、近代著名地质学家的著作(以地质学家的手稿、待印本、抄写本为代表)、装帧精美,特殊材质(宣纸线装及特殊印刷,以1912年以前外译本为代表)的文献界定为本馆的珍本文献。

2.入选图录的文献情况

本书分为图书篇、期刊篇和图件篇三个部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再现了中国地质图书馆馆藏的精华。入选《中国地质图书馆馆藏珍本图录》的文献既有我国地质事业泰斗章鸿钊、翁文灏、黄汲清、谢家荣、杨遵仪等先生的大作,也有极其珍贵的地质图件、图片,以及早期译自国外的地学专著,刊本有宣纸线装、宣纸铅印、油印本,以及世人难得一见的珍贵手稿。装帧有卷轴装、折装、线装、精装及简装等形式。文献涵盖了中国学者翻译国外地质著作、外国学者到中国进行地质考察、国人自己进行地质调查及地质研究发展的重要阶段,内容包括近代地质事业的发展、地质考察、游记、矿物矿产及博物馆学等方面的专著。每件作品都凝聚地质前辈的汗水和心血(有关文献请见图1至图5)。

内附32张彭县铜矿局(图5)矿景、采矿、冶炼及人们劳作的真实情景,是了解彭县铜矿局历史的非常珍贵的史料。

3.珍本文献的属性描述

以《井矿工程》一书为例,聘请专业摄影师为文献进行拍照,并配以文字介绍(图6)。

该书属矿学类。主要介绍了造自涌水井及奴而敦造自涌井的方法;开地取矿之法、今凿转动之法、凿孔常遇难事、孔内补管为衬、开石之器具、白而格斯脱落所设开石之器具、马太与布拉特两人所设凿孔之器;用火药拉开土石之法、平路与火药膛得光之法、开裂土石所用之别种药料等内容。附图140幅。

在属性描述中我们对重要项别作了说明和介绍:

书名项,包括书籍的卷数、期数;

著者项,包括出版时间、出版地点、出版者、版本类别;

稽核项,包括册数、函数、图、表等;

图1 《工商部试办地质调查说明书》(丁文江撰,1913年成文)

图2 章鸿钊先生手稿(宣纸线装)与张印堂先生科考报告(手写、实地拍摄照片)

附注项,为以上各个事项的补充与说明,包括所附的附录材料;如题签、藏章,刻印流传及关于这本书的特殊说明等;

提要项,向读者提供书籍的内容概要和评介知识,需概括地介绍本书内容大意、著者生平事迹、著作经过以及版刻流传情况等。

序及前言,承蒙原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寿嘉华为本书作序,馆长顾晓华撰写前言。

三、编辑《图录》的目的及意义

顾晓华馆长在前言中对编撰本书的目的及意义进行了介绍。

图3 《地质研究所师弟修业记》(章鸿钊、翁文灏合撰,1916年)

图4 《南浔铁路规划图》本馆珍藏的唯一的缣帛手绘铁路图

分3卷,总长27.7m,1906年完。2000年经全国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认定该图对我国早期铁路建造史、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史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1.展示与弘扬

入选图录的文献是在数十万册图书中遴选出来的,每件作品都凝聚了我国地质前辈的心血,见证了中国地质事业发展坎坷而又光辉的历程,弘扬了地质工作者“三光荣”的地质精神。

图5 《彭县铜矿局写真》(1909年,照片写真集)

图6 《井矿工程》

[英]白尔捺辑,[英]傅兰雅口译,赵元益笔述,曹钟秀绘图,光绪五年(1879)江南制造总局编译。本书共二册三卷,宣纸线装本

2.追思与缅怀

中国地质图书馆从“有馆尤贵有书,有书尤贵有用”到成为亚洲最大的地学专业图书馆,它的建立与发展凝聚了几代图书馆人的呕心沥血。透过这些作品,让人感念地质先辈的聪明才智和为国家身先士卒的爱国情操。

3.希望与勉励

希望这本书能够让读者走进地质图书馆,走进中国近代地质发展史,阅读我国地质科学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地质前辈的丰硕地学理论,对那些为了中国地质事业的繁荣发展而作出贡献的地质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同时,地质图书馆也愿意迎接改革发展的挑战,建设现代化数字图书馆,为地质事业的发展谱写新的篇章而作出更大的贡献。

四、问题和不足

1)由于课题组成员缺乏对珍本文献知识及早期地质学理论发展的系统认识,尤其对部分文献版本的鉴定上存在困难,因此在珍本的界定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2)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发现我馆大部分特藏文献(尤以民国正式出版文献)损毁严重,又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使得这些文献的使用受到严重影响,建议加大对馆藏文献的保护和修缮工作。

3)在对馆藏纸本文献摸底中发现,很多珍贵的早期地学文献我馆并没有收藏。在我馆收集的文献中,部分出现缺少附图或者有图无书的情况。例如,周树人的《中国矿产志》有书无图,闻齐、赵志新的《徐霞客游记附图》有图无书,等等,严重影响了文献的完整性和价值评价的界定。对这些文献的收集工作是保证我馆地学文献系统完整性的工作之一,也恳请各位专家为我馆的文献采访工作提供线索和帮助。

4)在馆藏珍本文献中有很多文献为未出版的手稿,其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学术价值的参考文献非常少,使得研究工作遇到不少障碍,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和时间进行调研,也希望得到专家的帮助。

4. 宗旨目标

中国地质图书馆虽然是专业图书馆,但其建设宗旨也应与大型公共图书馆相同。记专载历史、传承文属明、肩负社会责任,即中国地质图书馆应该从人类历史的视野搜集、保护和传承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所有与地学相关的文明和文化,推动我国地学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国地质图书馆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建设目标与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建设世界一流地质调查局”的目标相一致。

这里叙述的建设宗旨比现实中作为一个组织机构的中国地质图书馆的实际宗旨要宏大,但唯其宏大才能更近一流。

贯彻这个宗旨,需要图书馆有宽阔的视野和无处不在的社交意识。互联网上的图书馆,应该让每一个环节都有社交属性,有互动的条件,让用户的每一个动作都产生效益。

5.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图书馆的入馆须知

1、读者须凭本人一卡通进入图书馆。
2、注意防火安全,严禁在馆内任何地方吸版烟。
3、保权持馆内整洁卫生,禁止将食物及饮料带入馆内。4、保持馆内安静,入馆将手持电话置于静音状态,阅览室内禁止使用手持电话。5、举止文明礼貌,衣着整齐,勿着汗背心、拖鞋入馆。6、加强公德意识,勿用物品占用阅览席位。7、爱护书刊资料及一切公共财物,请勿涂抹、撕毁、私藏书刊。8、自觉遵守图书馆各项规定,服从工作人员管理。9、读者随身携带的书包、私人物品请自己妥善保管。10、请读者注意经常浏览图书馆主页,了解图书馆的相关规定及动态信息,以便更好地利用图书馆。

6. 信息情报室

由《矿床地质》编辑部、资料室和图书室组成。《矿床地质》面向全国,宣传矿产资源研究成果;图书室面向全院,收集借阅有关矿产的图书期刊;资料室面向全所,收集借阅矿产资源研究所形成的科研成果,服务于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1.《矿床地质》编辑部

《矿床地质》是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双月刊,创刊于1982年,是中国唯一报道矿床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及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以及新技术、新方法。被《Chemical Abstracts》、《CSA Technology Research Database》和《Peферативный журнал》(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期刊论文库)》、《数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库)》、《中国地质文摘》、《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有色金属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检索期刊及数据库收录。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在近几年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序中,《矿床地质》排在第5~21名之间。

有关《矿床地质》重要数据统计表

2.图书室

现有科技藏书4万余册,科技期刊百余种,对中国地质科学院职工开放。每月借阅量达百余册。科技期刊包括《中国科学》、《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American Mineralogist》、《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nation》、《Mineralium Deposita》等SCI收录的期刊。为了方便矿产资源研究所职工更加广泛阅读国内外地质科技书籍,矿产资源研究所图书室现已经与中国地质图书馆联网,只需登陆http://www.cgl.org.cn/、http://cnki.cgl.org.cn/kns55/brief/result.aspx或http://cnki.cgl.org.cn/kns55/等,便可下载阅读中国地质图书馆提供的各类相关书籍。

3.资料室

成立于1964年,是矿产资源研究所建所以来形成的原始资料、研究生论文和全国各地收集的地质资料储存借阅室。现有资料包括各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及地形图等。按照专业分类,包括物化探、区域地质普查与勘探、成岩成矿实验包裹体、地质力学、海洋地质、数学地质、地球化学、岩矿测试、地层古生物、岩相古地理、气候环境地质、同位素地质、矿物学、矿床学、岩石学资料等。该资料室按地区及上述专业建立了检索卡片,供科研人员查寻之用。

2007—2009年,矿产资源研究所曾经对其成果资料进行过一次全面清理。目前,共有矿产资源研究所形成的原始资料659套、成果报告1160套。这些资料包括国土资源大调查、国家“973”、国家“863”、科技支撑等各类矿产资源研究所承担的项目所形成的各种原始资料和成果资料。

资料室保存资料数量统计表

7. 中国地质图书馆怎么样

环境很不好!书也基本上都是老书 ,品种也不全。可能本身就是地质图书馆的原因吧,关于地质的书倒是蛮齐全的。环境一般般

8. 国内图书档案管理服务现状及其对地质资料服务的借鉴意义

王黔驹1刘固望2茹湘兰1袁慧香1

(1.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图书档案馆藏机构基本情况和服务现状,结合我国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强服务力量,增设服务部门;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方法,提升地质资料服务效率;加强地质资料服务宣传力度,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等三方面建议。

关键词图书档案地质资料服务

1 前言

当前,面对社会各界对地质资料需求日益增长,全国各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不断增加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内容,拓宽服务渠道、改进服务方式、完善服务手段,但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仍面临着如何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问题。考虑到图书档案与地质资料在管理和服务上存在很大程度的相似性,为了借鉴图书馆和档案馆在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好的经验,本文重点分析总结了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中国地质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北京市档案馆、清华大学档案馆等不同类型图书馆和档案馆的情况。

2 图书档案馆藏机构基本情况

2.1 馆藏概况

图书档案馆藏机构因其职能定位及覆盖范围不同,馆藏内容和数量存在差别。如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容量2500多万册,现馆藏珍品特藏260多万册,古籍善本32.5万册,中、外期刊125多万册,博士论文近12万种,音频资源4万多张,视频资源10万余张;中国地质图书馆主要馆藏与地学有关的文献、古籍等,目前近现代地质学启蒙时期以来近200年的国内外地学文献已达60万卷(册),世界各国地质图件1万余套;北京市档案馆现有馆藏190万卷(册),排架长度一万多米,有纸质、录音、录像、影片、照片等各种载体,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经济、军事、文化、农业、工业、外交、科技、教育、宗教等诸多方面。

从调研可知,国家图书馆等综合型图书馆馆藏资料品种齐全、涉及广泛,而中国地质图书馆等专业型图书馆馆藏图书资料比较专一,具有专业特色。全国各级档案馆藏机构根据档案所属辖区进行分级统一管理,各级档案馆馆藏档案数量大,综合性档案馆种类较丰富。

2.2 机构设置

图书档案馆藏机构的内部机构设置完备,一般根据需求设置部门,能满足管理和服务等工作需要。面对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的综合图书馆、档案馆,部门设置上较全,涉及方方面面,部门也比较多,设立了特色部门,对一些服务部门进行细分。例如,首都图书馆共有20个部门,除管理部门以外还有宣传策划部、合作协调中心、会议展览中心等特色部门,日常借阅服务也细分为典藏借阅中心和少儿综合借阅中心等不同服务部门。高等院校的图书馆和档案馆仅是学校内的一个部门,主要针对高校和科研单位服务,机构设置上也相对比较简单,如清华大学档案馆就仅有5个部门。

2.3 信息化建设

当前,无论是图书界还是档案界都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国家图书馆信息化不仅在读者借还图书和目录查询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同时国家图书馆新增加了网络在线浏览、手机阅读、网络图书资源目录查询、数据库服务等多元化服务手段,充分利用了现代高科技手段来提高图书服务质量和效率。档案馆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主要集中于门户网站的建立,逐步加强档案数字化、专题数据库建设等工作。

3 图书档案馆藏机构服务情况

3.1 服务制度

目前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各项服务制度健全、规定明确,包括入馆须知、阅览室介绍、办理借阅证、借阅须知、复印收费标准等方面。有些大学的图书馆有一些特殊性的规定,如存包柜使用须知、图书馆自习区使用管理办法等制度。

3.2 服务对象及方式

图书档案馆藏机构受其馆藏图书、档案的数量和特点的影响,服务群体也有所不同。综合型图书馆、档案馆服务面广,重点为社会大众,科研机构及政府;专业型图书馆、档案馆则重点为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公司及政府服务;高等院校的图书馆、档案馆主要是服务在校学生与教职工。

现阶段,图书馆和档案馆服务方式主要包括查阅、咨询、外借和网络服务。考虑图书保密性较弱,档案保密性较强的特性,图书馆大量提供外借和网络服务,包括在馆外借、阅览,在线浏览、下载、查询等方式;档案馆主要提供在馆的咨询、查阅、缩微胶片阅览,对不涉密的档案提供在线电子阅览、档案出版物阅览等方式服务,一般不提供外借服务。

3.3 特色服务

图书馆服务内容除了图书借阅、在线浏览等基本服务以外,很多图书馆还有自己独有的服务。如国家图书馆与首都图书馆提供了讲座、咨询、展览等服务,国家图书馆除提供掌上国图、网上读书、手机阅读等特色服务外,还有文化共享工程服务、国家数字图书馆基层资源服务、数字电视服务等17种服务;中国地质图书馆提供了科技查新、为专家服务及定题服务;各大学图书馆有SCI咨询中心、报刊服务电子学位论文提交等。档案馆除了公共的咨询、查询和复印外,通过档案展览和出版物为社会公众提供特色服务。图书档案馆藏机构十分重视对外宣传服务,或是举办学术系列讲座、学术会议,如“文津讲坛”、“中国典籍与文化”、“教育家讲坛”等众多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或是组织培训和展览,扩大图书及档案公众影响,挖掘潜在用户,提高服务水平。

4 几点建议

4.1 加强服务力量,增设服务部门

从内部机构设置中可以看出,图书档案馆藏机构十分重视服务工作,设立了如宣传策划部、少儿综合借阅中心等特色宣传服务部门。目前,全国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人员严重不足,在全国33个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中,有22个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专职从事地质资料的正式职工人数在5人以下,因此很多单位没有单独设立服务部门,单独设立的也至多一个,如全国地质资料馆设立了资料服务室。为了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议馆藏机构加强服务力量(人员),增设服务部门,如馆藏机构可根据用户需求及服务工作环节现状,设立资料借阅服务部门、资料数据加工服务部门、咨询编研部门、资料宣传策划部门。

4.2 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方法,提升地质资料服务效率

国家图书馆通过掌上国图、网上读书、手机阅读等方式拓宽了图书受众面,达到了常规服务不可想象的效果。目前,我国新形成的地质资料都有电子文档,正在对馆藏纸介质资料加快图文地质资料数字化和相关数据库建设。因此,只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集聚、挖掘与共享服务新技术、新方法,很快就能实现掌上资料馆和手机阅读、浏览地质资料的电子文档,扩大地质资料服务群体,提升地质资料服务效率。

4.3 加强地质资料服务宣传力度,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图书馆和档案馆在宣传方面做得比较到位,举办公益性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会,对外提供社会教育、培训和大型展览等。地质资料馆藏机构需打破常规,变被动服务为主动宣传和服务,制作系列宣传产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介进行宣传,提升地质资料馆社会知名度,影响地质资料潜在用户群体,同时建立客户服务体系并利用座谈、上门调研等多种渠道来收集用户需求信息,积极主动为用户提供服务。

9. 中国地质资料馆和中国地质图书馆是一个地方吗

肯定不是一个地方,针对的人群都不同。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