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地质资料包含什么

地质资料包含什么

发布时间: 2021-02-26 16:25:19

❶ 什么叫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哪些内容

工程地质条件是对工程建筑有影响的各种地质因素的总称。

主要包括地形地内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容、水文地质、天然建筑材料以及岩溶、滑坡、崩坍、砂土液化、地基变形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

工程建设前需对建筑物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调查研究,包括:该场地以往建筑经验,已发生过的工程事故的原因、防治措施和后果,建筑物沉降、变形及地基地震效应等;分析和解决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选择工程地质条件优良的地点; 提出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正常使用的地基处理措施等。

拓展资料

自然条件是因地而异的,建筑物类型和性质也各不相同,因而在不同的情况下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的工程地质条件也是因地因工程而异,如在山区建筑,与场地稳定性有密切关系的地质现象(地层褶皱、断裂、滑坡、岩溶等)往往是重要的地质条件。

对地下建筑来说,地质构造对建筑物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而岩石产状、断层、节理和破碎带的性质与分布等是重要的地质条件。

已有的工程地质条件在工程建筑和运行期间会产生一些新的变化和发展,构成威胁影响工程建筑安全的地质问题称为工程地质问题。

由于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多变,不同类型的工程对工程地质条件的要求又不尽相同,所以工程地质问题是多种多样的。

❷ 数字地质资料的管理与利用

吴家琦

(广东省国土资源档案馆广州510080)

摘要本文对广东省国土资源档案馆自主开发的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中发现和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地质资料数字化系统开发

为了满足地质资料信息的社会化服务要求,充分发挥地质资料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提高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广东省国土资源档案馆在数字地质资料的管理和提供利用方面做了一些尝试,自主开发了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以电子信息技术管理馆藏地质资料和以电子阅览的形式向用户提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本系统主要实现的功能有:汇交管理、目录检索、审批筛选、图文查阅、复制利用、资料追踪、统计汇总等。现将系统开发的思路及在系统开发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处理办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1 系统开发的基础

此系统开发必须建立在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和地质资料图文数据库建成的基础上。早在2001年,国土资源部就以《关于开展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和地质资料数字化的通知》(国土资发[2001]257号),要求全国各省的国土资源部门及馆藏机构开展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和地质资料图文数据库的建库工作。这项工作开展十年来,各省的两库建设进展不一,进展快的省已全部完成两库建设,多数省份也基本建成或即将完成两库建设,只有个别省因各种原因没有开展此项工作。虽然两库建设是一项数量大、投资大、工期长的工作,但对从事地质资料的管理机构来说,这是一项利国利民又利己的工作,是一项惠及后人的工程。两库建成后所发挥出的作用重大,意义深远。

2 系统开发的思路和目的

开发的思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简单、高效、智能地替代原收、管、用的手工地质资料管理模式,提供查阅利用的工作流程,改变以往查阅利用地质资料靠手写、脑记、复印的传统操作方式,用现代技术手段满足社会的需求。开发的目的是实现地质资料数字化管理和利用,提高地质资料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减轻管理者的劳动强度,方便用户查阅,提高地质资料的利用率,为国土资源信息集群化服务增添一个层面,保护纸质资料。

3 系统开发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广东省国土资源档案馆已于2002年底和2009年底,完成了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和地质资料图文数据库的建库工作。在地质资料两库建成的基础上,如何管理好这些海量数字化成果是我们内部工作必须考虑的事情。由于数据存储受到保存介质、设备故障、保管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和影响,特别是数据资料更容易受到计算机病毒和黑客的攻击。地质资料的两库建设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如果被破坏或丢失,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所以,作为馆藏机构,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确保数据成果的安全。目前的最佳办法是以多种介质,多种形式进行多套备份,防患于未然。广东省国土资源档案馆采取的办法是,磁盘阵列存储一套(使用库)、磁带库备份一套、光盘刻录备份一套(异地保存)。另外,还必须由专人负责维护管理这些数据库,同时做好每年新汇交数据资料的入库更新备份工作。

(2)由于大多数省的馆藏资料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各省之间相互交流的资料和一小部分价值不大、无需数字化的资料外,还因各种原因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无资料的空档号,因此,给电子文档编号提出了一个问题,是将所有的电子文档重新排序编号呢?还是在原档号的基础上编号?两种方法各有利弊。重新排序编号的方法,是将所有电子文档资料脱离原来馆藏资料的编号组织,重新另组成为一个整体,整个电子文档库变得档号连续,资料也连续。缺点是电子文档号与原馆藏资料档号不对应,两个不同档号是否是同一宗资料容易出现疑义,在目录数据库中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在原档号基础上编号的方法(譬如原纸质资料档号为:8972,电子文档号则编为:DZ008972),则是一种纸质资料档号与电子文档号一一对应的方法,可以清楚知道馆藏中哪一档资料已经数字化,哪一档资料没有数字化,也可以为今后用新入库纸质和电子文档填补原有空号和销毁无用资料后空出来的档号提供依据,在目录数据库中也能一目了然确定某档资料有没有电子文件。缺点是图文数据库中的电子文档编号不是连续的。我们馆根据本馆空号多的情况,采用的是后一种编号方法。

(3)两库建成后,如何很好地将两库数字化成果向社会提供利用,是摆在每个地质资料馆藏机构面前的任务。建立电子阅览室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最好手段,而电子阅览室如何成为用户想用、爱用的浏览查阅工具,是系统开发者首要考虑的问题。在开发软件时①要充分考虑到各种用户的情况,尽可能地将使用方法简单化,减少用户在机上的操作步骤,譬如可预先建立频繁查阅利用资料用户或已办理了涉密证用户的信息库,当用户在机上提交申请填写用户信息时,只要在下拉菜单中点击自己单位的名称或自己单位的涉密证号就可以一次完成用户信息填写;用户提交申请的相关证件扫描工作则由管理员统一完成,不需要用户自己动手;用户在提交完申请后,只需将管理员打印出的“查阅清单”中的账号和密码输入电脑即可进入资料查阅。②要将屏幕页面设计得美观大方、有条理、清晰、易懂,字体设置要比一般网页字体要大些。③要充分考虑屏幕页面浏览的速度和最佳显示,尤其是在浏览大幅面图件时,最好将浏览软件设置在“自动调整图像大小”的默认状态下(如使用ACDSee时,在工具条中点击“工具”→“选项”→“查看窗口”→“自动调整图像大小”下面两个复选框打上“√”),这样可以提高刷新速度,刷新速度应控制在2秒钟之内,超过2秒就会给人一种慢的感觉。④要配置大小合适的显示屏,过大或过小都会给浏览造成不佳的效果,过大会造成页面刷新速度缓慢,过小会造成显示内容不清。

(4)如何解决一档资料中多种资料并存提供查阅利用问题。由于历史原因,各个时期地质资料的组档标准不统一,有的组档分得很细,一种资料组一档;有的组档很粗,将多种资料组成一档(如一档资料里包含有:地质、矿产、特矿、水工环资料等等)。为了便于资料提供利用管理,适应用户指定查阅一宗资料中的某部分内容的要求,我们在系统审批模块中设置有筛选屏蔽功能,由此可根据用户的涉密证、身份证、介绍信、任务书等证件,确定用户查阅资料的资格、权限、范围,然后对其申请的资料进行筛选或删除,筛选的过程主要是屏蔽或删除掉申请人无权查阅或者不需要查阅利用的资料,系统对文字类资料可以筛选到章节,对图件可以筛选到张。该功能对涉密资料管理同样有用。

(5)关于大幅面.eps图件浏览速度慢的问题。在《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格式要求》中,明确允许汇交人以.eps格式汇交存档电子文件,由于我们目前没有找到更好的.eps文件浏览软件,所以在系统中还是引用了GSview软件。在使用中发现浏览小图件时正常,但在浏览大图件时速度特别慢,无法进行正常的查阅浏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两个办法:①对已汇交入库的.eps图件集中在Photoshop中重新保存,将.eps格式转换成.JPG格式,这种方法虽然要浪费一些时间,但与显示速度比较起来还是值得的。②对新汇交来的资料,要求汇交人在汇交前将.eps格式转换成.JPG格式,如果汇交人不同意转换,则由本馆负责接收资料的工作人员完成格式转换,避免后续出现问题。图1为用户使用本系统流程图。

图1 地质资料电子阅览室使用流程

4 系统的不足之处

根据本馆现有条件,本系统开发偏重于实用性。通过短时间的使用,基本达到了需求设计,但还发现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复制利用模块中仅实现了提供光盘刻录功能,缺少了打印功能。另外在浏览扫描资料时,虽然解决了资料中插页的问题,但效果不是最优的方法,不能一气呵成完成浏览。

5 结束语

为社会提供地质资料数字化服务是大势所趋,所以现在许多兄弟省馆都在自行开发自己的地质资料数字化服务系统。虽然同样是从事着地质资料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但毕竟各省情况不同,经费状况也不一样,所侧重的工作范围和内容也不一样,所以开发出来的管理系统着重点也不一样。各省开发的地质资料数字化服务系统虽不乏比较好的作品,但都是各有所长,优缺点各异。因此,建议由全国地质资料馆牵头,组织强有力的技术开发小组,开发一套简洁的,从收、管、用到统计汇总一系列全国通用的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系统,这样可以做到在统一标准下规范全国的地质资料管理工作。

❸ 地质资料的概念

地质资料是人类在地质基础理论研究、矿产勘探与开发和地质灾害防治等地质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电磁介质、岩矿心和标本等形式为载体的记录性数据与数据材料。地质资料外延包括: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电磁介质等形式的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和岩矿心、各类标本、光薄片、样品等实物地质资料。

值得指出的是,档案学意义上的“记录性材料”,强调它的原始性和唯一性;而地质资料也是地质工作中形成的“记录性材料”,其内涵要丰富得多,既包含原始记录意义上的“地质档案”,也包含经过印刷反映地质工作成果的复制件,还包括岩矿心、各类标本、光薄片、矿产样品等反映自然的原始形态的实物。

1952年地质部成立资料组,从那时起,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就称为“地质资料”。1957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家机关、企业事业技术档案资料工作暂行通则》,这是具有法规意义上的提到“技术资料”,1980年国务院批准颁发了《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将技术资料中的原始记录通过归档的部分科技文件材料称为科学技术档案。但地质学行业或地质部门一直沿用地质资料名称,在方便利用的思维模式和管理实践中自成一体,不愿改变已经习惯地质资料的称谓。

或许用现代的“信息”观,将其称为地质信息更为贴切一些。将地质信息纳入“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利用”模式进行管理,思路可能会更加开阔。

❹ 一、什么是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哪些方面

工程地质条件是指对工程建筑有影响的各种地质因素的总称。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水文地质、天然建筑材料以及岩溶、滑坡、崩坍、砂土液化、地基变形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

工程地质条件即工程活动的地质环境,可理解为工程建筑物所在地区地质环境各项因素的综合。一般认为它包括岩土(岩石和土)的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地表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

岩土的类型及其工程性质

这是最基本的工程地质因素,包括它们的成因、时代、岩性、产状、成岩作用特点、变质程度、风化特征、软弱夹层和接触带以及物理力学性质等。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工程地质工作研究的基本对象,包括褶皱、断层、节理构造的分布和特征。地质构造,特别是形成时代新、规模大的优势断裂,对地震等灾害具有控制作用,因而对建筑物的安全稳定、沉降变形等具有重要意义。

水文地质条件

这是重要的工程地质因素,地下水是降低岩、土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又在某些情况下对建筑物的某些部位(如基础)发生侵蚀作用,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它包括地下水的成因、埋藏、分布、动态和水质等。

地表地质作用

是现代地表地质作用的反映,与建筑区地形、气候、岩性、构造、地下水和地表水作用密切相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岩溶、泥石流、风沙移动、河流冲刷与沉积等等,对评价建筑物的稳定性和预测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意义重大。

地形地貌

地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状况、山坡陡缓程度与沟谷宽窄及形态特征等,地貌则说明地形形成的原因、过程和时代。平原区、丘陵区和山岳地区的地形起伏、土层厚薄和基岩出露情况、地下水埋藏特征和地表地质作用现象都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到建筑场地和线路的选择。

天然建筑材料

工程中常用的天然建筑材料主要有:粘性土料、砂性土、砂卵砾石料、碎石、块石石料等,在大型土木及水利工程中,天然建筑材料的量、质及开采运输条件等,直接关系到场址选择、工程造价、工期长短等,因此,它也是工程地质条件评价的重要内容,有时甚至可以成为选择工程建筑物类型的决定性因素。

(4)地质资料包含什么扩展阅读:

这些主要工程地质条件又分为场地地质和地基两个方面。在不同勘察阶段,对这两个方面的侧重应有所不同,但不能偏废,如在选址和初步勘察阶段,勘察工作侧重在场地地质,同时也对地基进行一定的研究。在详勘阶段则多侧重地基问题,但也要对场地地质作必要的调查研究工作。

自然条件是因地而异的,建筑物类型和性质也各不相同,因而在不同的情况下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的工程地质条件也是因地因工程而异,如在山区建筑,与场地稳定性有密切关系的地质现象(地层褶皱、断裂、滑坡、岩溶等)往往是重要的地质条件;

对地下建筑来说,地质构造对建筑物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而岩石产状、断层、节理和破碎带的性质与分布等是重要的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条件的好坏是对建筑地区,场址选择,建筑总平面布置,以及主要建筑物地基基础工程的设计与施工都有密切关系和影响,必须在工程建筑设计前将该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预先查明。

❺ 涉及区域地质原始资料都有哪些

区域地质调查中的原始资料包括:地质观察路线、实测剖面、矿点检查、回物化探工作等的原始记录和答图件;各类岩石、矿物、古生物标本和各种样品采样、鉴定记录;金属量测量(包括水系沉积物测量)、重砂分析、薄片等的分析鉴定成果;还有各种数据、登记卡片、登记簿、数据处理程序及记录等。

❻ 地质资料

【地质资料】是指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电磁介质等形式的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和岩矿芯、各类标本、光薄片、样品等实物地质资料。

【区域地质调查资料】是指在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地质资料,包括各种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

【矿产地质资料】是指在矿产地质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地质资料,包括矿产勘查和矿山开发勘探及关闭矿井地质资料。

【石油、天然气、煤层气地质资料】是指在进行石油、天然气、煤层气地质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地质资料,包括石油、天然气、煤层气资源评价、地质勘查以及开发阶段的地质资料。

【海洋地质资料】是指在海洋地质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地质资料,包括海洋(含远洋)地质矿产调查、地形地貌调查、海底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及海洋钻井(完井)地质资料。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是指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地质资料,包括:区域的或者国土整治、国土规划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和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动态监测的地质资料;大中型城市、重要能源和工业基地、县(旗)以上农田(牧区)的重要供水水源地的地质勘察资料;地质情况复杂的铁路干线,大中型水库、水坝,大型水电站、火电站、核电站、抽水蓄能电站,重点工程的地下储库、洞(硐)室,主要江河的铁路、公路特大桥,地下铁道、6千米以上的长隧道,大中型港口码头、通航建筑物工程等国家重要工程建设项目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地质资料;单独编写的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地下热水、矿泉水等专门性水文地质资料以及岩溶地质资料;重要的小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资料。

【环境地质、灾害地质资料】是指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地质资料,包括:地下水污染区域、地下水人工补给、地下水环境背景值、地方病区等水文地质调查资料;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面开裂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调查资料;建设工程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的专题调查资料,重大工程和经济区的环境地质调查评价资料等;地质环境监测资料;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资料。

【地震地质资料】是指在进行地震地质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地震地质资料,包括:自然地震地质调查、宏观地震考察、地震烈度考察地质资料。

【物探、化探和遥感地质资料】是指在进行物探、化探和遥感地质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物探、化探和遥感地质资料,包括:区域物探、区域化探地质资料;物探、化探普查、详查地质资料;遥感地质资料及与重要经济建设区、重点工程项目和与大中城市的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工作有关的物探、化探地质资料。

【地质、矿产科学研究成果及综合分析资料】是指在地质、矿产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成果及综合分析资料,包括:经国家和省一级成果登记的各类地质、矿产科研成果资料及各种区域性图件;矿产产地资料汇编、矿产储量表、成矿远景区划、矿产资源总量预测、矿产资源分析以及地质志、矿产志等综合资料。

【专项研究地质资料】是指在专项研究地质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地质资料,包括:旅游地质、农业地质、天体地质、深部地质、火山地质、第四纪地质、新构造运动、冰川地质、黄土地质、冻土地质以及土壤、沼泽调查和极地地质等地质资料。

【矿产资源勘查成果档案资料】是指运用地质理论,通过勘查工作后,用文字、图表、数字、实物等形式表示的,反映一定时期内该地区矿产资源客观情况的物质工作成果和智力成果。包括矿产勘查原始地质资料和矿产勘查成果地质资料。是探矿权人完成勘查项目设计任务取得的成果的集中反映,是制定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规划和计划的科学依据。国家规定对矿产资源勘查成果档案资料实行统一的管理制度。

【矿产勘查原始地质资料】是指在矿产勘查包括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普查和矿床勘探过程中所形成的原始地质资料,包括文本式地质资料如野外地质记录和图件、原始编录、底稿底图、化验分析报告等,以及实物资料如岩心、矿心、测试样品和各种标本、勘查标志等。对矿产勘查原始地质资料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保护和保存。

【矿产勘查成果地质资料】是指地质人员根据在矿产勘查包括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普查和矿床勘探过程中所形成的所有原始地质资料,经过综合整理、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后编写的地质勘查报告,包括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矿产资源普查报告和矿床勘探报告等。

【矿产勘查报告】是指根据《矿产资源法》及有关法规,由探矿权人提交的经国务院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矿产储量审批机关批准的可供矿山建设的矿产资源勘查报告。是整个矿产勘查工作过程中所获得的全部地质矿产资料,经过综合整理与分析研究后形成的工作成果报告。勘查报告包括普查、详查和勘探三个不同工作阶段的报告。

【矿山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指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行业开发规划或者地区开发规划的要求,对矿山建设项目的技术和经济上是否合理和可行进行全面分析、论证,作出多方案比较,提出评价结论的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含有资源利用方案和矿山环境影响评价等内容。是矿山建设前期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基本建设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编制和审批计划任务书的依据。

❼ 地质构造包括哪些,地质构造包括哪些知识

地质来构造学是矿产普查与勘探自专业的必修科目,原因是研究和了解某地的地质构造,可以测算出该地,地下的地壳构成及板块运动情况,可以检测该地是否存在断层,地下是否有剧烈的板块活动现象,从而导致地壳出现褶皱现象,这种褶皱现象,即使每一个月有1厘米的变化,那对大型工程房建,铁路建设影响都会是致命的

❽ 浅析原始地质资料的概念、分类及管理现状

王黔驹

(全国地质资料馆)

摘 要 本文首先对原始地质资料的定义、属性和分类等基础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其次分析了我国原始地质资料管理历史,最后结合 1998 年全国地质资料管理情况调查和 2008 年开展的原始地质资料调研结果,对现阶段原始地质资料的数量分布、保管条件、管理人员等情况进行阐述。

关键词 原始地质资料 定义 分类 现状

2002 年国务院颁布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将我国地质资料分为成果、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三大类进行管理。现阶段,与成果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比较,原始地质资料管理和研究工作相对薄弱,缺乏配套法规和制度。本文依托原始地质资料清理研究项目,对原始地质资料基础理论和管理现状进行了研究。

1 原始地质资料的概念

1.1 定义

原始地质资料是什么?长期以来没有一个明确的学术定义,广大地质工作者和资料管理者不断地总结,初步形成了共识:原始地质资料又称原本档案,是地质工作者在野外工作及其以后的分析、测试中采集或分析得出的文件材料。2002 年出台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规定了地质资料是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标、声像、电磁介质等形式的原始地质资料及成果地质资料和岩矿心、各类标本、光薄片、样品等实物地质资料。在条例中,仅表明原始地质资料是属于地质资料的一类,并没有确切描述原始地质资料的定义。直到 2008 年,国家档案局颁布的《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对原始地质资料做出了较为确切和权威的定义:原始地质资料是在进行地质工作时直接形成或采集的,反映地质现象或地质体的,以各种载体类型存在的原始记录、中间性解译资料、最终地质工作成果原稿及地质工作过程中的相关文件、申报奖励材料等。

1.2 属性研究

地质资料属性一直存在资料属性与档案属性之争。从全国地质资料馆两年一次的“全国地质档案资料学术研讨会”的会议名称,就可见地质资料属性问题较为复杂。如果仅仅是资料,那么它的存在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的信息;但如果界定为档案,则其同时具有数据备查和信息服务的双重价值,其形式特征和包含的信息同样重要。从 1952 年地质部资料司的成立到今天的地质资料管理体制来看,地质资料未被明确纳入国家档案管理体制来管理。但地质资料生产单位和各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从地质资料归档、验收、编目、入库、借阅等环节,无不沿袭了档案管理的思想,有些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结合自身实际纳入了档案管理体系。

《地质资料管理条例》把地质资料分为原始、成果和实物地质资料三大类,为了深入研究地质资料属性,需要分别对原始、实物、成果地质资料进行属性分析。

原始地质资料是一线地质工作在地质勘探活动中形成的原始记录、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包括各种有关文件的底图、底稿、原图、测试单据、记录本等。

实物地质资料是指在地质勘查、科学研究和其他有关生产技术活动中所采取并按有关规定留存的岩矿心、岩屑、标本、样品、光薄片等实物及有关资料。从上述描述可知,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都是地质工作直接形成的,因此,具有保存备查功能和较强的档案属性。同时,就利用而言,大家关注的主要是其包含的信息内容,其形式特征并不重要,所以作为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的资料属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成果地质资料作为地质工作成果的复制本材料,包括地质成果报告及有关附图、附表、附件等印刷复制件,主要是各基层地质部门上报汇交来的地质文件,地质复制本材料在文件构成上不同于地质原本档案,它仅是地质原本档案的一部分。可以说,成果地质资料也具有档案和资料的双重属性,但其使用更主要是信息的发布而不是备考被查,所以更侧重资料属性,档案属性较弱,其管理思路和方法应关注其内含信息的收集、存储、传递和使用。

综上所述,地质资料(原始、成果、实物)具有资料和档案的双重属性,并且,随着时空变换,地质资料的双重属性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如:原始地质资料一般是地质工作的原始记录或中间解释资料,在未归档前资料属性较强,归档后则具有较强的档案和资料双重属性。一般的成果地质资料档案属性较弱,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历史久远或特别珍贵的成果地质资料(如新中国成立前及老一辈著名地质工作者的资料),资料属性越来越弱,而档案和文物属性越来越强。

2 原始地质资料的分类研究

进行原始地质资料的内容及形式特征分类研究,是原始地质资料管理和利用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原始地质资料可以根据不同特征属性进行分类研究,如载体、密级、保护期、公益性、工作类别、立卷文件等(见分类简表)。

表 1 原始地质资料分类简表

2.1 载体

原始地质资料主要载体包括:纸质载体(纸、薄膜等)、声像载体(录像带、录音带、缩微胶片、照片胶卷等)、电磁载体(软盘、光盘等)等。

2.2 密级

根据《文献保密等级代码与标识》(GB/T 7156-2003)规定,原始地质资料密级性质划分为公开、限制、秘密、机密、绝密。

2.3 保护期

根据《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及《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规定,原始地质资料分为保护期资料和非保护期资料。

(1)保护期资料:具有保护期限并在保护期时限内的地质资料。保护期一般五年,可以申请延期保护。

(2)保护期外资料:不在保护期时限内的所有资料。

2.4 公益性

根据《国土资源部公益性地质资料范围》确定公益性地质资料和非公益性地质资料。

(1)公益性资料:属于公益性范围的地质资料,包括比例尺小于 1∶5 万(含 1∶5 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比例尺小于 1∶20 万(含 1∶20 万)区域矿产地质调查资料;比例尺小于 1∶20 万(含 1∶20 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资料;比例尺小于 1∶20 万(含 1∶20 万)区域地球物理调查资料,比例尺小于 1∶20万(含 1∶20 万)航空物探资料;比例尺小于 1∶20 万(含 1∶20 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区域工程地质调查资料;比例尺小于 1∶5 万(含 1∶5 万)区域环境地质、灾害地质调查资料;比例尺小于 1∶5 万(含1∶5 万)县(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调查资料;比例尺小于 1∶5 万(含 1∶5 万)遥感区域地质调查资料;比例尺小于 1∶20 万(含 1∶20 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综合性海洋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资料、海洋(含海岸带)环境地质、工程地质、灾害地质调查资料;大洋矿产资源调查和研究资料;极地地质调查、考察资料;地质环境监测成果资料。

(2)非公益性资料:不属于公益性范围的地质资料。

2.5 工作类别

地质资料按工作类别一般划分为:区域调查资料、海洋地质调查资料、矿产地质勘查资料、水工环勘查资料、物化遥勘查资料、地质科学研究、技术方法研究和其他。

2.6 立卷文件

根据《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DA/T 41-2008),原始地质资料立卷文件分为10个类别。分别为:①底—成果底稿、底图类;②测—测绘资料类;③观—野外地质观察类;④探—勘探工程及现场试验类;⑤样—采样测试鉴定类;⑥试—试油、试采、采油类;⑦录—仪器记录及动态资料类;⑧像—航遥影像类;⑨综—中间性综合资料类;⑩文—技术管理文件类。

3 原始地质资料管理历史

我国原始地质资料管理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大致经历了起步与发展阶段(1952 年—约 1969 年)、动荡阶段(主要为“文革”期间)、恢复发展阶段(约1979年—约1988年)、馆藏与行政分开管理阶段(1988年—2002 年)和全面发展阶段(2002 年—至今)等五个发展阶段。从原始地质资料管理历史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十分重视原始地质资料的管理工作,1964 年出台了地质档案立卷归档的具体办法;20世纪 80 年代实行地质档案行业管理,集中出台了一系列的原本档案立卷归档规则;1993 年颁布了《地质矿产部直属单位管理局关于加强原始地质资料管理的通知》;2008 年出台了《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对原始地质资料管理相对薄弱。一方面,无论是 1963 年 5 月国务院发布的《全国地质资料汇交办法》,还是1988年7月国务院批复地矿部发布的《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办法》,都没有明确国家对原始地质资料的管理职能,原始地质资料都是由形成单位自行管理。即使 2002 年 3 月国务院《地质资料管理条例》规定原始地质资料须向国家汇交复制件和目录的要求,但是由于没有配套制度和技术规范,实际汇交并未真正开展。今年开始运行的汇交监管平台将监管原始地质资料汇交情况,是否可以促进原始地质资料汇交尚有待验证。另一方面,不管是 1963 年 9 月开展清查整理原始地质资料,1998 年全国地质资料管理情况调查,还是 2008 年开展的原始地质资料清理研究工作,可以看出,我们对原始地质资料基本情况的掌握有待加强。

4 原始地质资料管理现状

通过 1998 年全国地质资料管理情况调查以及 2007 ~ 2008 年进行的原始地质资料基本情况调研结果分析,现阶段,我国原始地质资料管理现状如下:①我国原始地质资料保存分散,主要保存于基层地勘单位;②数量巨大,已达 1 亿件以上;③各单位重视原始地质资料归档工作,归档较规范;④保管条件有待改善;⑤人员与办公设备不足;⑥现代化管理系统需求强烈;⑦集中管理难度大。

4.1 保存分散

我国原始地质资料主要保存在形成原始地质资料的 2000 余个基层单位(地质队、地质勘查公司等),少数保存于省级馆藏机构、科研机构或个人手中。基层单位除了地矿、煤炭、石油天然气、煤层气、核工业、冶金、有色、化工、武警部队、建设、水利、电力、铁道、交通、海洋、地震等系统,以及中国科学院等科研系统的地质科研机构外,还包括社会投资、私人投资的矿业公司,地质勘查公司等企业。

4.2 数量巨大

目前,我国原始地质资料约 1 亿~ 2 亿件,数量巨大。估算途径一:以 1998 年调查数据为基数,根据投入与资料产出测算,1998 年累计投入 2000 多万,产生近 3000 万件原始地质资料,2010 年累计投入6000 多万,估计产生约 1 亿件原始地质资料。估算途径二:通过 2008 年调研统计可知,平均一个调研单位保存原始地质资料约 1 万件,全国有 2105 个拥有地勘资质单位(截至 2010 年底),估算全国原始地质资料总数约 2 亿件。

4.3 归档较规范

基层地勘单位比较重视归档工作,每一个单位均设有资料室负责本单位形成的原始地质资料的归档与保管,丢失现象较少。相对来说,地矿系统执行立卷归档规范情况较好,其他行业系统和私人单位立卷归档较随意。原始地质资料保管,一般采用大流水编建账本。建立的账本一般包括资料档号、资料分类、资料题名、形成时间、数量等信息。在使用的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办法中,主要集中于地质档案原本立卷归档的具体办法(1964 年),1∶5 万区域地质调查原本档案立卷归档办法(试行),地质矿产部测绘档案立卷归档办法(试行)。随着 2008 年《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的出台,大部分单位都采用新标准进行立卷归档工作。

4.4 保管条件有待改善

新中国开展地质工作已经 60 多年,很多基层地勘单位保存原始地质资料条件一直没有改善,房间破旧,木质柜架、装具破损,缺乏安防设备等,直接导致部分资料破损、散失。随着近几年地质工作投入增加,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勘单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新建资料库房,新换密集架以及增加除湿、防火、防盗等基本安全保管设备。但是,全国大多数基层单位地质资料存放空间小,保管成本投入少,需不断改善资料保管条件。

4.5 人员与办公设备不足

通过调研可知,大多数基层单位都配备至少 1 名以上专职地质资料管理人员和 1 ~ 2 台计算机,传真、打印、扫描等办公设备缺乏。随着地质工作投入的增加,面对日益增加的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任务,许多单位现有人员与办公设备仅能勉强维持资料的立卷归档、整理和入库等日常工作,无力开展清理、资料开发等工作。

4.6 现代化管理系统需求强烈

目前,很多基层单位只是通过 excel 表格或档案图书软件进行原始地质资料管理,对原始地质资料现代化管理系统需求强烈,一方面希望改变传统手工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为方便地质资料用户查询和利用资料。同时,更希望开发原始、实物、成果三类地质资料一体化管理系统。

4.7 集中管理难度大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重要的原始地质资料实行统一汇交管理,但是,大多数单位希望原始地质资料保存于其形成的基层地勘单位,不支持国家集中保管。分析原因:一是原始地质资料具有巨大的经济和潜在利用价值,基层单位有资料保护倾向;二是原始地质资料数量巨大,复制汇交成本昂贵,集中保管不太现实。

❾ 什么是原始地质编录、包括哪些内容

原始地质编录是来指地区工作自人员在现场对各种探、采工程所揭露的矿体及其各种地质现象进行观察,并用图表、文字将矿体特征和各种地质现象描述和记录下来的整套工作。原始地质编录要求素描和记录以下内容:
一、矿体形状、产状、厚度、数目及其产出的位置;矿石的物质组成及其共生组合;矿石的结构、构造、自然或工业类型、品级及分布情况;矿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二、围岩种类、性质、产状与特点;围岩蚀变的种类与矿化关系。
三、地质构造,各种地质构造类型、性质、产状、规模、与矿化的关系以及对矿体的破坏程度。
四、其它地质特征,如地层、古生物及水文地质等方面的资料。

❿ 地质科技及地质资料与信息化 都包括哪些

一、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包括:各种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地质资料。

二、矿产地质资料,包括:矿产勘查和矿山开发勘探及关闭矿井地质资料。

三、石油、天然气、煤层气地质资料,包括:石油、天然气、煤层气资源评价、地质勘查以及开发阶段的地质资料。

四、海洋地质资料,包括:海洋(含远洋)地质矿产调查、地形地貌调查、海底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及海洋钻井(完井)地质资料。

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包括:

(一)区域的或者国土整治、国土规划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地质资料和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动态监测的地质资料。

(二)大中型城市、重要能源和工业基地、县(旗)以上农田(牧区)的重要供水水源地的地质勘察资料。

(三)地质情况复杂的铁路干线,大中型水库、水坝,大型水电站、火电站、核电站、抽水蓄能电站,重点工程的地下储库、洞(硐)室,主要江河的铁路、公路特大桥,地下铁道、6公里以上的长隧道,大中型港口码头、通航建筑物工程等国家重要工程建设项目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地质资料。

(四)单独编写的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地下热水、矿泉水等专门性水文地质资料以及岩溶地质资料。

(五)重要的小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资料。

六、环境地质、灾害地质资料,包括:

(一)地下水污染区域、地下水人工补给、地下水环境背景值、地方病区等水文地质调查资料。

(二)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面开裂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调查资料。

(三)建设工程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的专题调查资料,重大工程和经济区的环境地质调查评价资料等。

(四)地质环境监测资料。

(五)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资料。

七、地震地质资料,包括:自然地震地质调查、宏观地震考察、地震烈度考察地质资料。

八、物探、化探和遥感地质资料,包括:区域物探、区域化探地质资料;物探、化探普查、详查地质资料;遥感地质资料及与重要经济建设区、重点工程项目和与大中城市的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工作有关的物探、化探地质资料。

九、地质、矿产科学研究成果及综合分析资料,包括:

(一)经国家和省一级成果登记的各类地质、矿产科研成果资料及各种区域性图件。

(二)矿产产地资料汇编、矿产储量表、成矿远景区划、矿产资源总量预测、矿产资源分析以及地质志、矿产志等综合资料。

十、专项研究地质资料,包括:旅游地质、农业地质、天体地质、深部地质、火山地质、第四纪地质、新构造运动、冰川地质、黄土地质、冻土地质以及土壤、沼泽调查、极地地质等地质资料。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