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油气主要存在于什么地质年代

油气主要存在于什么地质年代

发布时间: 2021-02-26 16:24:55

A. 关于地质学的三个问题

1、目前全来球发现的油自气,95%以上是储集与沉积岩中的。尤其是石油,基本上99%的是有机质沉积后形成。大庆油田,网上资料很多
2、沉积构造中:盆地-往往发育烃源岩和盖层,斜坡发育储层、盆地中局部隆起,发育圈闭,进而形成油气藏。
3、鄂尔多斯,主要三叠系延长组的源岩,其他奥陶系什么的也有,查文献吧,太多了。以前是个裂谷盆地、后来是个克拉通盆地,总体是个叠合盆地。

B. 简述我国油气勘探史

我国在世界上是最早开发气田的国家,四川自流井气田的开采约有两千年历史。
从汉朝末年开始,在自流井大规模开采天然气煮盐以来,共钻井数万口,采出了几百亿立方米天然气和一些石油。十三世纪,已大规模开采自流井的浅层天然气。1840年钻成磨子井,在1200米深处钻达今三叠系嘉陵江统石灰岩第三组深部主气层,强烈井喷,估计日产气量超过40万立方米。“经二十余年犹旺也” 。
鸦片战争之后,在世界石油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同其他工业一样,油气工业落后。建国前全国只有几个地质调查队,几十个地质勘探人员,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面积没有进行过石油地质调查。石油产量从1904~1949年四十五年间,全国只有几个小油田,石油累计产量不超过310万吨 。
中国近代石油勘探从1878年台湾省钻探第一口油井开始,已有近130年的历史。
1878年清政府在台湾省苗粟打了中国第一口油井,1907年在陕西延长打了第一口油井(延1井),1909年在新疆独山子开凿油井。1913年美国美某公司组成调查团到我国陕西、山东、河南、河北、甘肃、东北等地进行首次石油地质调查,并于1914年在陕北打井7口,均未获工业油流。
1922年2月美国地质家斯坦福大学教授E.Blackwelder撰写论文“中国和西伯利亚石油资源”指出:“中国没有中、新生代海相沉积,古生代沉积也大部分不生油,除了中国西部、西北部某些地区外,所有各个年代的岩层都已剧烈褶皱、断裂,并或多或少被火成岩侵入。因此,中国决不会生产大量石油”。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石油来源断绝,国民党政府不得不自已抓紧勘探、开发石油。1938年冬孙健初等一行9人骑骆驼顶寒风,在戈壁滩上开始石油勘探,地质人员在酒泉盆地和河西走廊地区进行地质普查、构造细测,于1939年8月1日1号井钻至88.18m获工业油流日产油10t,发现了老君庙油田。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在石油勘探和开发方面基础极其薄弱。到1949年,除台湾外,全国只有玉门老君庙、陕北延长和新疆独山子3个小油田,以及四川自流井、圣灯山、石油沟3个小气田。
经过半个多世纪,几代石油人的艰苦奋斗,石油工业创造了辉煌业绩,成为支撑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50年代—重点西部,发现一批中小油田
50年代末战略东移,发现松辽和渤海湾油区
60年代中-70年代,高速发展,78年年产1亿吨。
80年代以来,缓慢发展阶段(新增储量缓慢,老油田进入衰减期)。
建国初至大庆油田发现的10年是我国为石油勘探的初期发展时期。
重点在中西部地区的四川、陕甘宁、酒泉、准噶尔、柴达木、吐鲁番等盆地,这些地区地表油气显示较多,已有少数油气田,地层出露较好,构造比较明显。除原有的老君庙、延长、圣灯山等油气田继续详探开发外,又陆续发现克拉玛依、冷湖、油砂山、鸭儿峡、蓬莱镇、南充等油田和川南一批气田,石油工业有了显著发展,尤其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大油田的发现,是新中国从1959年大庆油田的发现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石油勘探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59年9月26日,松辽盆地松基3井获得了工业油流,发现了大庆油田,实现了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历史性的重大突破,也标志着我国石油勘探进入了第二个大的阶段,由此中国石油勘探开始战略转移,即重点由中西部地区转向东部地区。大庆油田发现的理论意义在于突破了惟海相生油论,从实践上证明了陆相盆地,尤其是大型湖泊沉积物不仅能够生油,而且可以形成大型油田。这极大地解放了中国油气地质学家的思想,开创了在陆相盆地寻找大油田的新篇章。
石油勘探史上的第一次重大突破。但还没有根本改变进口石油的局面。
1961年在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的华8井喷油,1962年在营2井获高产油流,发现和证实了胜利油田。1964年勘探主力从松辽盆地转移到渤海湾盆地,相继发现和建成了胜利、大港、辽河、华北、中原等石油生产基地。特别是1975年华北任丘古潜山油田的发现,打开了石油勘探的新领域。在松辽、渤海湾盆地勘探和开发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全国其他地区石油勘探工作也蓬蓬勃勃展开。相继在四川、江汉、陕甘宁、苏北等盆地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石油勘探,发现了一大批油气田。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现在,我国石油勘探进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油气并举、大力发展海洋勘探和积极开拓海外石油勘探开发市场的新阶段。
在东部深化勘探的同时,重点加强了西部地区,特别是塔里木、准噶尔、吐哈、柴达木和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勘探工作。经过近20年的艰苦努力,发现了一大批新油田,保证了我国原油产量的稳定增长,西部盆地探明石油储量较快速增长的趋势还将继续下去。
天然气勘探获得了重大进展,相继发现了南海莺-琼盆地的崖13-1、鄂尔多斯盆地发现的靖边、塔里木盆地的克拉2等一大批大气田,探明天然气储量快速增长。我国海洋石油勘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产量迅速增长,1996年超过1500万吨,2003年中国海洋石油产量3336万吨,目前已成为保持我国石油产量增长的主要领域。积极开拓海外石油勘探开发市场,在南美、中亚、非洲、中东等地区已取得重要成果或有了良好的开端。

C. 石油通常存在于什么地层

钻井穿过地层后,井下地层会是什么样子呢?对于一些松软致密地层,如泥岩等,由于钻井液浸泡,井壁垮塌,井眼扩大(井径明显大于钻头直径),根据井径测井曲线,可划分出泥岩层。这类非渗透性地层,通常不会是油气层。但对一些孔隙性和渗透性地层,要进行仔细研究。所谓孔隙性岩石,是指岩石中有互相连通的孔隙空间,孔隙空间的大小用孔隙度表示。渗透性岩石是指在一定压差下流体能在孔隙中运动,渗透性愈好表示流动性愈好。如果孔隙中储存有油气,那么渗透性好的岩石中比较容易开采出石油。对于渗透性、孔隙性岩石,在钻井过程中,为了防止井喷,一般情况下井内钻井液柱的压力大于地层压力,具有一定的压差,钻井液中的水分(称为钻井液滤液)会侵入到地层中。钻井液滤液将地层中的原生流体驱走,在井壁附近的地层中钻井液滤液会将原生流体全部替换,孔隙中100%含有钻井液滤液,这一区域称为“冲洗带”。随着离井壁的距离增大,钻井液滤液含量逐渐减少,原生流体含量逐渐增大,直到钻井液滤液含量变为零,到达100%含有原生流体的地层的原始状态??原状地层。从钻井液滤液含量开始变化到其含量为零的区域叫作“过渡带”,冲洗带和过渡带统称侵入带。对于好的储集层,多形成侵入带,它是寻找油气层的重要标志,但同时给测井带来更复杂的问题。为了探测出冲洗带、过渡带和原状地层的电阻率,要用具有深、中、浅探测深度的组合测井和阵列测井

D. 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

石油地质工作者在野外和室内的科研中,常利用主力烃源岩生排烃期法、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法、油藏饱和压力法和圈闭发育史法等,对所勘探和开发的油气区和油气藏,进行综合的分析和研究,确定其油气成藏期,对进一步指导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各时期构造运动不同,因而层系油气藏形成的时间也存在差异。

油气藏成藏史分析的目的,主要是成藏期的确定。常用的地质分析方法有圈闭形成期法、主力烃源岩生排烃期法、油藏饱和压力法等,其理论基础是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整个过程。储层成岩矿物及其中的流体包裹体直接记录了沉积盆地油气成藏条件和过程,可用和重塑油气藏的形成和演化史。因此,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建立了流体历史分析法,主要有储集层沥青法、储层成岩作用与烃类流体运聚关系法,为研究油气成藏期次提供了更为直接和有力的措施和手段,弥补了地质分析方法的不足。
区域地质概况:根据凹陷的构造特点及地层的发育状况,可划分成多个洼陷、隆起、斜坡带等次级构造单元。次级构造单元包括目前发现的油田和多个含油构造,油田的油气主要集中分布在什么层系,油气的分布产状和走向,储油层岩性和物性等特征。

油气成藏期的分析:根据主力烃源岩生排烃期确定其主要成藏期:油气藏的形成是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结果,没有油气生成和排出,就不可能有油气藏的形成。因此,主力烃源岩油气生成并排出的主要时期,是油气藏可能形成的最早时间。从烃源岩埋藏史分析,确定其凹陷烃源层的成熟油气生烃门限深度(m)和排烃门限深度。同时,根据主力烃源岩生排烃期,可将凹陷油气藏的形成分为多个大的沉积阶段(时期)。但因地壳运动的升降影响,可以中断油气的生成过程,造成油气生成数量有限,规模不大,主要集中在生油洼陷中心地区。

根据储层流体包裹均一温度,确定其油气充注时期: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可用于研究油气运移的期次及时间,再现油藏的注入历史。其具体方法,通常是在流体包裹均一化温度测定的基础上,根据该区的地热增温率的变化(即今地温和古地温梯度)来推测其形成的古埋深,其对应的地质时代,近似代表油气的充注成藏时间。

根据油藏饱和压力确定油气藏形成的时期:当石油被天然气饱和时,石油的密度(比重)和黏度最小,流动性最强,在此种情况下,油气运聚成藏最容易,可用油藏饱和压力推测与其相当的地层压力的埋深,得到油藏的形成时间。根据油藏饱和压力确定的油藏形成时间,通常认为是油气藏可能形成的最晚时间。根据油藏实测饱和压力数据计算结果,凹陷不同油田成藏期有差异,而且不同层位油藏成藏期也不相同,并随着含油层位的变新,油藏形成的时间也具有逐渐变晚的趋势。

根据圈闭和断裂发育史推断油气成藏期:地壳产生的断裂活动,可以促进圈闭的形成,也可以破坏已形成的圈闭,进而影响油气藏的形成时期,如果凹陷的油气藏类型是以断裂油气层为主,那么断层对该区的构造形成和油气运聚起着重要的作用。油气区内断层发育,断层大小不一,针对断层规模的大小,可分为一、二、三级断层。多数圈闭沉积的时期的形成,早于烃源岩大量油气生成和排出的时期。因此,从圈闭发育史和断裂活动来说,大规模油气运移聚集的时期应晚于圈闭沉积期。

地质科技人员根据油气的成藏期了解油气的运移聚集情况,对进一步部署勘探、开发井、调整井、注水井、更新井,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科学依据。

E. 根据油气有机成因论,生成油气的原始物质有哪些它们主要来源于哪些原始生物

第一必须有丰富的有机质来源;第二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石油像煤和天然气一内样、催化剂容等是必不可少的物理化学条件,是古代有机物通过漫长的压缩和加热后逐步形成的,经过高温高压逐步转化、时间,才会生成大量的油气,直到遇到盖层为止,即必须具备一个可供大量繁殖和生物死亡后其有机体堆积和保存的古地理环境,这些有机质堆积埋藏下来后。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首先形成蜡状的油页岩、压力,细菌作用。
有机质向油气转化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任何化学变化的发生都需要一定的条件、温度,油气的生成也不例外,必须很快达到向油气转化的温度。按照这个理论,其向上渗透到附近的岩层中,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过程中,后来退化成液态和气态的碳氢化合物,这些有机物与淤泥混合。
要生成大量的油气,要达到这一条件就必须具备一个长期稳定下沉的大地构造环境,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聚集到一起的石油便形成油田,石油是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尸体变化形成的

F. 油气分布

( 一) 世界的油气资源

世界石油的剩余探明储量,1980 年为880 ×108t,到 2000 年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到1408. 9 × 108t ( 表 8 - 4) ,这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主要表现在: 油气地质理论的提高,地震、测井、钻井等勘探方法的进步,高采收率等开发技术的应用,老油田储量的增加以及新大油田的发现。

表 8 -4 世界油气探明储量

石油和天然气的可采储量超过6850×104t和850×108m3的大油气田,对世界油气资源有着巨大的影响。目前世界上共有509个大油气田,虽然它们仅占世界油气田总数的1.7%,但其油气可采储量却占世界总可采储量的70%(Brooks,1990)。其中,可采储量超过6.85×108t的巨型油田有42个,却占世界石油总可采储量的40%(法国石油研究院,1993)。尽管目前对大油气田的划分标准还未完全一致,但无论以什么储量级别或不同时期所做的统计结果,都不会改变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油气储存在少数大油气田中(表8-5和表8-6)。

通过对大油气田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反馈很多有关大油气田形成的地质信息。

1)烃源岩:页岩(泥岩)占65%,微晶灰岩占21%,泥灰岩占11%,煤小于2%;按烃源岩类型统计,海相大油气田占大油气田总储量的 95% ,陆相大油气田占 5% 。

2) 储集岩: 按岩性统计,砂岩储集层约占大油气田储量的 60% ,碳酸盐岩储集层约占 40% ; 按时代统计,中新生代地层中大油气田储量占大油气田总储量的 89% ,古生代地层中的占 11% 。

3) 盖岩: 与页岩盖层有关的大油气田占大油气田总储量的 65% ,与蒸发岩盖层有关的占 33% ,与碳酸盐岩盖层有关的占 2% 。

4) 圈闭: 背斜圈闭约占大油田总数的 61% ,占大油田总储量的 73. 9% ; 地层和岩性圈闭约占总数的 6. 8% ,占总储量的 4. 4% ; 复合圈闭约占总数的 32. 2% ,占总储量的 21. 7% 。

表 8 -5 世界 10 大油田

表 8 -6 世界 10 大气田

5) 埋深: 埋深 1220m 以上大油田所占大油田总储量的 5. 1% ,大气田所占大气田总储量的 25. 7% ; 埋深 1220 ~ 3050m 的大油田占总储量的 79% ,大气田占总储量的46.1%;埋深3050~3665m的大油田占总储量的8.1%,大气田占总储量的25%;埋深3665~4270m的大油田占总储量的7.6%,大气田占总储量的1.9%;埋深4270m以下大油田占总储量的0.2%,大气田占总储量的1.3%。

(二)油气资源的空间分布

虽然地壳上油气资源的分布非常普遍,目前除南极洲外,在各大洲的110个国家和256个盆地中均发现有油气田,但油气资源的分布极不均匀。全世界1000km2以上的陆上盆地有964个,海上盆地有451个,共计1415个,其中已发现油气田的盆地有256个,含有巨型油气田的盆地73个,它们占有世界油气总储量的80%(张亮成,1986)。其中的波斯湾、西西伯利亚和墨西哥湾这3个盆地就占有世界油气总储量的60%,仅波斯湾一个盆地就占有世界油储量的40%,而西西伯利亚一个盆地就占有世界天然气储量的40%。即使在同一个含油气盆地中,不同部位的油气丰度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蕴藏石油最多的波斯湾盆地面积为230×104km2,油气田集中分布在其东北边缘大约60×104km2的面积内,占有该盆地总可采储量的95%以上油气资源;蕴藏天然气最多的西西伯利亚盆地面积为280×104km2,油气田集中分布在鄂毕河的中下游地区,不超过其总面积的30%(甘克文,2002)。上述事实充分说明地壳上油气资源在空间上分布具不均匀性。

油气主要产在沉积盆地之中,油气资源丰度的不均性与盆地的类型密切有关。Price(1994)在原有盆地分类的基础上,将含油气盆地归纳为8类,并研究了其与含油气丰度之间的关系(表8-7)。

表8-7 各类盆地的含油气丰度

Price认为,克拉通盆地是体面比(沉积物体积与沉积物分布面积之比)低、地温梯度低、构造形变小、断裂活动少的盆地,因而油气储量和丰度均最低;前陆-褶皱带是极不对称的大型盆地,巨厚的沉积位于盆地活动翼一侧且构造活动十分强烈,有穿过盆地深部的高角度和低角度的逆断层,稳定翼一侧构造活动大大减弱,大油气田多分布在此稳定的陆棚区,例如属此类型的波斯湾盆地拥有105个大油气田,伏尔加-乌拉尔盆地拥有12 个大油气田,阿尔伯达盆地拥有 10 个大油气田等,是油气储量最多、丰度中等的盆地类型。裂谷和萎缩裂谷盆地在地堑中有巨厚的沉积,地温梯度高,常在 4 ~5℃ /100m,深大断裂发育,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油气田多分布在邻近深地堑的断块隆起上,例如属此类型的北海盆地拥有 26 个大油气田,二叠盆地拥有 19 个大油气田,西西伯利亚盆地拥有67 个大油气田等,是油气储量仅次于前陆盆地而丰度高于前者的盆地类型。由海洋扩张中心隔开的海盆,构造活动十分强烈,地温梯度高,深大断裂活动频繁,例如属此类型的大墨西哥湾盆地拥有 27 个大油气田,是油气储量和丰度都比较高的盆地类型。扭动盆地被不同学者称为俯冲盆地、后缝合线盆地或张性盆地,这类盆地具有很高的体面比、地温梯度极高、张性构造活动为油气提供了良好的垂向运移通道,油气田大多分布在成盆主断层的上升盘或其附近,目前世界上 3 个含油气丰度最高的洛杉矶、中苏门答腊和马拉开波盆地均属此类,其中马拉开波盆地拥有 8 个大油气田,是油气储量较高而丰度最高的盆地类型。

尽管 Price 的盆地分类只是众多分类中的一种,很多盆地的归属也不尽相同,但他明确指出沉积巨厚、体面比高、地温梯度高、构造活动较强烈、有深大断裂穿过成熟烃源岩的盆地,其含油气丰度最高,而油气储量也不低。因此 Price 的研究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盆地类型与油气资源丰度不均匀性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油气勘探和评价提供了一种依据和思路。

此外,许多研究者把一个海相沉积盆地划分为陆棚、枢纽带、深坳陷、活动边缘 4 个部分。陆棚位于盆地一侧的浅海地区; 枢纽带是从陆棚向盆地深坳陷中延伸,坡度发生激剧变化的地带; 活动边缘是盆地另一翼,为激剧隆升与褶皱山联结的地带。陆棚和枢纽带合在一起称为盆地的稳定翼或陆棚区,深坳陷与活动边缘合在一起称为活动翼。通过研究发现,沉积盆地中大油气田主要分布在稳定翼一侧,特别是更多地集中在枢纽带上。例如在 245 个大油气田中,陆棚占有 25. 4% 的储量,有 183 个大油气田; 枢纽带占有 53. 6%的储量,有 33 个大油气田; 深坳陷占有 19. 5% 的储量,有 17 个大油气田; 活动边缘占有 1. 5% 的储量,有 12 个大油气田。整个稳定翼共占有 79% 的储量,约是活动翼的 4 倍。可见,在一个沉积盆地中油气资源的分布也是极不均匀的。这一事实为海相盆地中的油气勘探指出了有利地带,也为陆相盆地中的油气勘探提供了借鉴。

( 三) 油气资源的时代分布

油气资源在时代上的分布也是极不均匀的,Klemme 和 Ulmishek ( 1991)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 1987 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了在全世界常规油气可采储量 3100 × 108t ( 油当量)中各地质时代所占的百分比 ( 表 8 -8) 。虽然看似每个地质时代都有烃源岩,但实际上主要发育有 6 套烃源岩,它们占有世界总储量的 91. 5% 。新元古代和下古生代的烃源岩主要发育在志留系,约占总储量的 9% ,其油源通过垂向运移主要聚集在上二叠统 - 中侏罗统的储集层中; 上古生代的烃源岩主要发育在上泥盆统、上石炭统和下二叠统中,约占总储量的 16% ,其油源通过垂向运移主要聚集在本层系的储集层中; 中生代的烃源岩主要发育在上侏罗统和中上白垩统中,约占总储量的 54% ,其油源通过垂向运移主要聚集在本层系和新生界的储集层中; 新生代的烃源岩主要发育在渐新统,约占储量的 12. 5% ,其油源通过垂向运移主要聚集在新生界中 ( 图 8 -30) 。

表 8 -8 全球常规油气可采储量中各时代所占比率

图 8 -30 6套主要烃源岩的油源通过垂向运移聚集所占世界可采储量的比率( 据 Klemme 和 Ulmishek,1991)

从油气资源在时间上的分布可以明显地看出,石油的储量和油田的数量随着地质时代的变新而急剧下降,Miller 等 ( 1992) 认为这是油田在地史过程中不断遭到破坏的结果。虽然也受到烃源岩分布和成熟时期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充其量也是第二位的,因为早古生代发育的烃源岩实际上比中生代更为广泛 ( Klemme 和 UImishek,1991) 。对此不少学者提出,许多原先存在的油田已在全球范围的石炭 - 二叠纪构造运动中遭到了破坏。Miller ( 1992) 提出石油资源随时间呈指数衰减的模式。认为石油在不断生成,又在不断遭到破坏,任何时刻所存在的石油数量就是那时全球的石油资源量,在所讨论的系统处于稳定和平衡的条件下,全球石油资源与流量 ( 充注或漏失) 以及年龄之间有如下关系式:

半衰期 × 系统流量 = ln2 × 系统规模

图 8 -31 世界 350 个大油气田的储量与石油聚集定位年龄的关系( 据 Macgregor,1996)

该式既可应用于全球所有的石油资源,也适用于油田中的石油资源。据Miller的计算:全球石油储量的半衰期约为29Ma(也可理解为中值年龄),全球石油圈闭的漏失速率约为每年80×104bbl(≈11.4×104t)。Macgregor(1996)根据大油田的时代分布认为:占世界80%以上的石油资源在距今75Ma时就已成藏到位(图8-31),其中值年龄为35Ma(与Miller所提29Ma大体相当),这表明世界现有大油田的一半是在35Ma(渐新世)之后形成的;并具体计算了世界上350个大油田的漏失速率为每年10×104~40×104bbl(≈(1.43~5.7)×104t),由此可见大油田的地质储量有可能在18~27Ma内漏失殆尽。这里虽然不包括天然气资源,但天然气的散失更为广泛,天然气藏的中值年龄可能更短。总之,通过上述的统计分析和计算,更确切地说明了油气资源得以延续至今保存条件最为重要。这也是本书所强调的“生烃是基础、圈闭是条件、保存则是关键”的重要依据。

(四)中国的油气资源

目前中国的石油总资源量按第二次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结果约为940×108t,天然气的总资源量约为38×1012m3。与世界的油气资源一样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都是极不均匀的 ( 表 8 -9 和表 8 -10) 。中国的石油资源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东部、西部和海域地区,而中国的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中部、西部和海域地区 ( 沈平平等,1999) 。中国的油气资源在时间上主要分布在新生代 ( 第三纪) ,这一点与世界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中生代有所不同。而中国天然气资源的时代分布除新生代( 第三纪) 最多外,其他各时代看起来似乎差不多,但若进一步划分时代则发现在中生代中有将近 50% 的天然气资源集中在三叠纪,上古生代全部集中在石炭 - 二叠纪,下古生代几乎全部集中在奥陶纪,其分布也是很不均匀的 ( 据窦立荣等,2002) 。

表 8 -9 中国油气资源的空间分布

表 8 -10 中国油气资源的时代分布

此外,从中国大油气田的分布位置也可以看出中国油气资源在时、空上分布的不均性( 表 8 - 11 和表 8 - 12) 。从表中可知: 我国大油田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东部和海域,在时代上主要集中在第三纪和白垩纪,12 个大油田的探明储量约占石油总探明储量的 50% ;而我国大气田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在时代上主要集中在石炭 - 二叠纪和第三纪,10 个大气田的探明储量约占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 40% 。尽管表中数值不一定十分准确,但大油气田在我国油气储量中所占比重是举足轻重的。

总之,深刻地认识油气资源在沉积盆地中时空上分布的不均匀性,可以客观地判断和评价世界和我国油气资源的潜力,为制定我国的能源政策和安全战略提供切实的依据。进一步了解不同盆地类型以及盆地中不同部位的油气分布和丰度上的差异,可以优选不同的盆地、含油气系统和区带首先进行勘探,以达到减少勘探风险、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表 8 -11 中国 12 大油田

表 8 -12 中国 10 大气田

G. 我国储油气层类型及分布分别是什么

储油气层是由骨架颗粒、基质、胶结物以及未被固结部分占据的网状孔隙系统所组成。储油气层中的孔隙不仅具有储存油气的能力,而且是油气流动的通道。

我国储油气层岩石类型主要包括碎屑岩、碳酸盐岩、岩浆岩及变质岩三大类。

1.碎屑岩(砾岩、砂岩、泥岩、火山碎屑岩)油气储层碎屑岩是以陆相碎屑岩为主。

1)按时代分布中国各地质时代地层,由震旦系到古生界及中新生界均有油气产出或显示,说明含油气层系分布广泛,但碎屑岩储层以中、新生界为主,还分布于部分上古生代地层中。

石炭系碎屑岩是我国重要的油气产层,在塔里木、准噶尔和渤海湾盆地产油,四川及鄂尔多斯盆地产气;二叠系碎屑岩在鄂尔多斯盆地和冀中拗陷苏桥地区产气和凝析油,在准噶尔和二连盆地也产油;三叠系在鄂尔多斯、塔里木、准噶尔、四川和吐哈盆地有油气产出;侏罗系在吐哈、准噶尔、塔里木、鄂尔多斯、柴达木、四川、渤海湾、松辽等盆地产油,中下侏罗统为煤系地层,在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产气也产油;白垩系在松辽和二连盆地是主要含油气区,塔里木和酒泉盆地也有油产出;下第三系在渤海湾、柴达木、酒泉、准噶尔、塔里木以及北部湾、珠江口、东海等盆地均有油产出;第四系在柴达木盆地东部凹陷涩北、盐湖地区的湖相、河流相中已形成相当规模的气田。

2)碎屑岩储层的砂体类型在陆相盆地中,主要砂体类型有河流、三角洲、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湖底扇、滩坝及冲积扇等。不同拗陷所发育的含油砂体有一定差别。松辽盆地大庆油田有大型河流三角洲、东营凹陷胜坨油田、黄骅拗陷也以河流三角洲为主要含油砂体,其次有近岸水下扇、浊流、滩坝等砂体。黄骅拗陷北部的南堡凹陷则以扇三角洲和近岸水下扇为主要含油砂体,也有河流、三角洲、滩坝等砂体。辽河拗陷以扇三角洲和浊流砂体为主要含油砂体。东濮凹陷以三角洲、浊流及滩坝为主要含油砂体。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以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为主要含油砂体。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油田则以洪(冲)积扇为主要含油砂体。

3)按粒度划分碎屑岩储油气层按粒度可分为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从成分上来看还含有部分火山碎屑岩(表2—1)。

(1)砾岩。

又称粗碎屑岩,主要由大于2mm的粗碎屑颗粒(砾石和角砾)组成的岩石,砾石和角砾主要由岩屑组成。由砾岩组成的储油气层主要为济阳坳陷沾化凹陷沙四段冲积相砾岩和东濮凹陷沙三段浊积相砾岩,还有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油田西北缘三叠系砂砾岩油气田。

(2)砂岩。

又称中碎屑岩,主要由砂级颗粒组成的岩石,约占沉积岩的二分之一,仅次于粘土岩,我国碎屑岩油气储层80%以上由砂岩组成。

砂岩碎屑组分以石英为主,其次为长石及各种岩屑。按粒度分为巨砂岩、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按杂基含量分为净砂岩和杂砂岩;按碎屑成分分为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和岩屑砂岩类。

①石英砂岩类:碎屑组分中石英含量大于50%,长石和岩屑含量均小于25%,可分为石英砂岩(石英占90%以上)、长石质石英砂岩和岩屑质石英砂岩;复杂类型是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该类砂岩胶结物大多为硅质,次为钙质、铁质和海绿石等。主要被石英胶结的典型石英砂岩和石英岩状砂岩,几乎全部呈石英次生加大(或自生)胶结,称沉积石英岩,多形成于海洋环境,或海陆交互相环境,属高成熟砂岩类。我国二叠、石炭系含气盆地砂岩均属于此种类型。

表2—2 碳酸盐岩油气层和岩石类型

3.岩浆岩及变质岩油气储层特殊岩类油气层主要指岩浆岩及变质岩等,岩浆岩岩石类型有辉绿岩、玄武岩、安山岩和流纹岩、脉岩等,变质岩岩石类型有千枚岩、板岩、片麻岩、混合岩、变粒岩、变质石英砂岩等。近年来我国在准噶尔、渤海湾等盆地,苏北、四川雅安等地区油气勘探中于变质岩及火山岩中也发现了油气聚集带,见表2—3。

H.  区域油气地质特征

一、油气产出来概貌

从油气产能来自说,塔北油气田(藏)的合理稳定原油产量多在50~100t/d上下,应属中—高产;凝析气田(藏)的气产量(稳定)16×104~81×104m3,亦属中—高产。

从资源结构来说,在塔北地区(不含塔中)已找到控制储量级别以上的原油(含凝析油)储量与天然气储量之比约为2.4:1,可以说是油、气并重,以油为主。

二、油气田(藏)分布

塔北已发现的油气田(藏)主要分布在沙雅隆起上,包括雅克拉断凸及亚南断裂的下盘、阿克库勒凸起、哈拉哈塘凹陷、东河塘,它们一般沿断裂带成排成带分布,分布的地质时代很广,目前已在9个层位发现了油气田(藏),陆相以新生界、海相以中生界和石炭系的储量最多、产量最高。

I. 石油一般储藏在什么地质构造中

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石油、天然气、地下水三者比较,天然气的密度回最小,石油次之,水的答密度最大,且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适合密度大的水储存于地层中。
相反,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水的密度重于石油和天然气,使得两者积聚于上层,而背斜向上弯曲,形成一个不易使石油和天然气散逸至空气中的“储油储气罐”。

J. 油气资源在地质时间上分布有什么规律

你好,古生代的后期和中生代。
煤的形成:

煤是古代植物遗体的堆积层埋在地下后,经过长时期的地质作用而形成的。据研究,几乎所有的植物遗体,只要具备了成煤的条件,都可以转化成煤。不过,低等植物遗体所形成的煤,分布范围小,厚度薄,很少被人利用。那些分布广、规模大、利用广泛的煤,都是高等植物的遗体(主要是古代的蕨类、松柏类以及一些被子植物的遗体)形成的。

在地球的历史上,最有利于成煤的地质年代主要是晚古生代的石炭纪、二叠纪,中生代的侏罗纪以及新生代的第三纪。这是因为,在这几个时期内,地球上的气候非常温暖潮湿,地球表面到处长满了高大的绿色植物,尤其在湖沼、盆地等低洼地带和有水的环境里,封印木、鳞木等古代蕨类植物生长得特别茂盛。

当时,高大的树木倒下以后,就会被水淹没了,这就造成了倒木和氧隔绝的情况。在缺氧的环境里,植物体不会很快地分解、腐烂。随着倒木数量的不断增加,最终形成了植物遗体的堆积层。这些古代植物遗体的堆积层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不断地被分解,又不断地化合,渐渐形成了泥炭层,这是煤的形成的第一步。

由于地壳的运动,泥炭层下沉了。泥炭层被泥沙、岩石等沉积物覆盖起来。这时,泥炭层一方面受到上面的泥沙、岩石等的沉重压力,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泥炭层又受到地热的作用。在这样的条件下,泥炭层开始进一步发生变化:先是脱水,被压紧,从而比重加大,而且石炭的含量逐渐增加,氧的含量逐渐减少,腐殖酸的含量逐渐降低。完成这几个过程以后,泥炭就变成了褐煤。

褐煤如果继续不断地受到增高的温度和压力的作用,就会引起内部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进一步变化,褐煤就逐渐变成了烟煤或无烟煤了。

开滦、阳泉等煤田,是在古生代的石炭纪至二叠纪时期形成的,这个时期的成煤植物是古代的蕨类植物。大同的武宁煤田,是在中生代的侏罗纪形成的,这个时期的成煤植物有古代的苏铁、松柏类、银杏类等裸子植物。抚顺和云南的小龙潭煤田,是在新生代的第三纪形成的,这个时期的成煤植物是古代裸子植物中的松柏类和原始的被子植物。

石油的形成:
石油主要由碳氢化合物组成。在岩层孔隙内,常以液体或气态(天然气)存在;有时部份凝结成固态。

石油是古代生物遗骸,堆积在湖里、海里,或是陆地上,经高温、高压的作用,由复杂的生物及化学作用转化而成的。

石油在地层中一点一滴地生成,并浮游于地层中。由于浮力的关系,油点在每年缓慢地沿着地层或断层向上移动,直到受不透油的封闭地层阻挡而停留下来。当此封闭内的油点越聚越多,便形成了油田。

储油气构造

一个良好的储存油气的封闭构造,除应具有良好的孔隙率及渗透率的储油层外,此储油层的上方必须有致密不透油、气、水的岩层,如页岩、泥岩等,这就是所谓的盖层,其作用为封盖住进来的油气,不让油气向上逃逸。

一般常见的储油气封闭构造依其型态可分为构造封闭如背斜、断层等,及地层封闭,联合封闭。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