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是什么地质
⑴ 青藏高原是怎样形成的
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世界第一峰,喜马拉雅山脉主峰,山前为绒布寺,山上为绒布冰川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碰撞,导致了青藏高原的形成。地质学上把高原崛起这段时间的地质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高原地区的强烈隆起是从距今340万年前后开始的,此后的时间里高原上升了大约3000米左右,形成当之无愧的“世界屋脊”。希夏邦马峰北坡的高山栎化石出现在海拔5700-5900米,而现在高山栎却只生长在海拔2500-3100米的地方。此为佐证。
青藏高原抬升过程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它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每次上升都使高原地貌形态得以演进。
高原第一次上升,发生在距今340万年~170万年,青藏高原地区平均海拔从1000米左右上升到2000米以上,此时高原已经形成,这次上升运动被称为“青藏运动”。
高原第二次强烈隆升发生在110万年~60万年左右,高原面在80~60万年平均高度达到3000~2500米左右,高原的自然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高原上山地全面进入冰冻圈。高原的新旧断裂活动活跃,高山深谷地貌形成并发展。环流形势被打乱,气候从温暖湿润转为寒冷干旱,地域差异性明显增大。
高原第三次强烈隆升发生在距今15万年左右,这段时间,高原的平均高度已达到4000米以上,一些高山超过了6000米,使高原内部的气候更加寒冷干燥。
地质历史进入全新世(距今一万年前),高原继续抬升,形成了今天高原面平均高度达到4700米。高原的强烈降升,给亚洲东部的自然环境以深刻的影响,高原的动力作用和势力作用改变了周围地区的环境。
⑵ 青藏高原指的是哪些地方
可以这么解释,青藏高原大部分区域在青海和西藏,是一个整体,就像云贵高原一样.
中国地理上并没有青海高原一说,只是一部分对西部地理知识缺乏而说的,所以其意思有两个,一个就是指青藏高原,另一个是指青藏高原在青海区域的一部分.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因此有“世界屋脊”之称。
青藏高原的形成
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地区各部分曾有过不同资料的地壳升降,或为海水淹没,或为陆地。到2.8亿年前(地质年代的早二叠世),现在的青藏高原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这片海域横贯现在欧亚大陆的南部地区,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称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当时特提斯海地区的气候温暖,成为海洋动、植物发育繁盛的地域。其南北两侧是已被分裂开的原始古陆(也称泛大陆),南边称冈瓦纳大陆,包括现在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南次亚大陆;北边的大陆称为欧亚大陆,也称劳亚大陆,包括现在的欧洲、亚洲和北美洲。
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整个地势宽展舒缓,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其间有广阔的平原,气候湿润,丛林茂盛。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不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距今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地理
青藏高原的周围有许多山脉,它们大多数呈从西北向东南的走向,相对于高原外的地面他们陡然而起,上升很多,其中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中的许多山峰名列世界上前十位,特别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同时高原内部除平原外还有许多山峰,高度悬殊。高原上还有很多冰川、高山湖泊和高山沼泽。亚洲许多主要河流的源头在这里。
⑶ 青藏高原的地形特点是什么
自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在青藏地区先后组织了祁连山,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喜马拉版雅山--珠穆朗玛峰,希夏邦权马峰,南迦瓦峰。横断山脉及藏南各地,藏北羌塘高原江河源头等地区的多次综合科学考察,对高原地貌演化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测绘先后完成了1/10万,1/5万的地形图测绘工作,地质部门也开展了1:100万至1:20万区域地质调查以及青藏高原冰川,多年冻土,盐湖资源,动植物生态环境,泥石流灾害等的考察研究。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较广泛的地貌考察和全区1:10万的航测地形图的完成,对青藏高原地貌环境取得了一个较全面的和客观的认识,考察表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高山和极高山,受地质构造的影响,高原主要山脉,河谷和盆地的走向以沿东西向为主,其次是沿南北向。高原地貌的内外引力种类多样,形成种类繁多的地貌类型。高原地势变化较大,主要有两大地貌组合:高原由地区主要面保存完好,相对起伏和缓山地、宽谷和盆地相向分布湖泊
(图 高原的地貌特征)
⑷ 青藏高原地质环境区
本区北起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南至喜马拉雅山,西抵国界,东达岷山、横断山和牢山,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属中-新生代强烈隆起区,平均海拔在3000m以上,气候寒冷。挽近活动断裂发育较广,大多数分布在主要山脉的山前地带或沿一些江河展布,如喜马拉雅山、三江流域。活动断裂活动强烈,一般水平位移速率多在6mm/a以上,有的大于10mm/a,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其活动程度仅次于台湾地区。区内以多年冻土分布最广,其次是季节性冻土。高原边缘为高山峡谷。
本区包括黄河上游地区、柴达木盆地区、金沙江流域区、怒江澜沧江流域区、藏北高原区、雅鲁藏布江及藏南诸河流域区等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资源模数一般为4万m3/Km2左右。地下水资源占本区水资源总量的20%~40%。
在我国地势第一、二阶梯过渡地带,地质灾害极为发育。藏东南高山峡谷、横断山为滑坡、崩塌、泥石流高易发区,川、滇高中山地易于发生地面塌陷灾害。
(一)青藏高原、祁连山山地多年冻土地质环境亚区
本亚区包括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西部环抱的青藏高原和祁连山山地,为多年冻土发育区。西北部和北部为高原冻土最发育的地区。随着地势向周围地区倾斜,冻土发育程度相应变差。本区边缘发育冰川-暴雨型泥石流。
(二)柴达木-共和盆地地质环境亚区
本亚区包括柴达木盆地和日月山以西的共和、贵德盆地。盆地内海拔在2675~3900m,降雨稀少,大多数地区年降雨量小于100mm,西部少于50mm,蒸发量很大,年平均在1947~3611mm,为内陆干旱高原盆地。柴达木盆地是一个具有巨厚的中-新生代陆相碎屑岩沉积的断陷盆地。由于地壳的升降运动和气候的变迁形成了许多现代内陆湖泊。此外,还有多处古代盐类沉积区,分布着极为丰富的盐类矿床。
(三)藏东、川西、滇西高山山原地质环境亚区
本亚区由四川的甘孜、阿坝地区、岷山、邛崃山,经过大渡河上游和大雪山,雅砻江上游和九拐山,至横断山脉的中、南段。东北部地形平缓,高原面完整;南部山川相间,切割甚深,谷地和山峡高差大于1000m,年降水量由东北向西南增大,由400mm至1000mm以上。本亚区位于松潘-甘孜褶皱系东南段,三江褶皱系的中南段,以碎屑沉积为主,活动断裂活动强烈,鲜水河断裂平均滑动速率17.9mm/a,红河断裂平均滑动速率2.2mm/a,地震频率高、震级大。区内泥石流发育,且以横断山西部-哀牢山地最为严重,为重度泥石流灾害区。
⑸ 青藏高原是如何形成的
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地区各部分地壳升降,或为海水淹没或为陆地。到2.8亿年前,今青藏高原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这片海域横贯现在欧亚大陆的南部地区,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开始向北向亚洲板块移动、挤压。
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
到了距今8000万年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整个地势宽展舒缓,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一致性增厚学说认为印度板块向北推挤,导致青藏高原岩石圈大规模缩短,由此产生了比正常地壳厚一倍的地壳,导致了青藏高原的隆升。如果我们想把房顶变高,会有两种选择;可以在原来屋顶上再加盖一层,也可以把原屋顶两边的屋脊往中间挤,让它更高耸。
英国地质学家杜威和伯克就觉得青藏高原是靠第二种方法“长”起来的。他们于1973年提出一致性增厚学说,认为在青藏高原地体之下并没有吸收印度大陆的地壳,印度板块的作用就好像是一个带有锯齿形末端的刚性块体而向北推挤。
青藏高原岩石圈大规模地缩短,由此产生了比正常地壳厚一倍的地壳,从而导致了青藏高原的隆升。该理论认为整个亚洲大陆地壳的南北向缩短增厚是连续性的和一致性的。
(5)青藏高原是什么地质扩展阅读;
下地壳流学说认为随着青藏高原地壳增厚,低黏度的下地壳在重力驱动下向低海拔区域流动,并在高原周边受阻聚集,从而导致地表隆升和高原扩展。自霍斯曼、麦肯齐等人提出他们的想法后,一些科学家也开始把关注点放在青藏高原下地壳。
1997年美国地球物理学家若伊邓等人就提出了青藏高原演变的下地壳流学说。该学说认为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的地形特征被认为是来自高原中部的下地壳软弱物质在重力作用下,向东部流动并因受阻而聚集,在这个过程中囤积起来的物质就会向上“挤”,这就导致了地表的抬升。
随着青藏高原地壳的增厚,低黏度的下地壳在重力的驱动下向周边低海拔的区域流动,这些流动的下地壳物质在高原周边受阻而聚集,从而导致了地表的隆升和高原的向外扩展。”这个模型认为上地壳变形对地形生长的贡献微乎其微,而下地壳管道流才是导致地壳增厚和地表抬升的主导因素。
参考资料;网络--青藏高原形成演化
⑹ 青藏高原的地质地貌可以讲下吗
以西藏为主体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气势磅礴,景象万千。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反映了西藏高原自然条件的复杂和自然资源的丰富。青藏高原大体可分为3个不同的自然区。藏北高原:位于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间,占全自治区面积的三分之二。藏南谷地:在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即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经的地方。藏东高山峡谷区:是一系列由东西走向逐渐转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系著名的横断山脉的一部分。西藏地面以辽阔的高原作基础,高原面是低山、丘陵和宽谷盆地的共同组合体。总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从平均5000米以上渐次递降至4000米左右。
在青藏高原之上,纵横延展着许多高耸山系,构成了高原地貌骨架。近东西向山系从南而北有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昆仑山等。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往东延伸发生转折变向,形成了藏东南近于南北向排列的横断山:从东向西分别有芒康山、他念他翁山和伯舒拉岭。在这些平行的山脉之间,分别挟持着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的深切峡谷,构成世界上有名的平行岭谷地貌。此外,在东西向和南北向山脉之间,还有许多次一级的山脉存在,如阿隆冈日等。
高原上的巨大山岭普遍发育着现代冰川。冰川的融水是长江、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印度河等主要大河的源泉。在高原面以下,交织着内外流水系。藏北高原以内流水为主,并形成一些以湖盆为中心的向心状水系。在高原的东、南、西外围地区,主要是南北向和东西向的外流水系,水流湍息,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中游宽阔河谷地区是西藏主要工农业分布区。
西藏高原由沧海变成,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科学考察、发现所证明。但是,高源并非在一朝一夕形成,而是相当缓慢地变化着,只是近几百万年的地壳变动,才使高源隆起急剧上升。青藏高原的形成成因非常复杂。青藏高原是由可可西里-巴颜喀喇山、羌塘-青南、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五大版块构成的,这五大版块在构造形态上有许多共同性。在地形上每一块体南部为山系,山脉不对称,南陡北缓,北部为湖区或谷地;南部通常为正常浅海相沉积,北部为大洋深海沉积;南部有一条花岗岩类岩浆杂岩带,以及与其共生的高温变质带,北部有一条断续的超基性岩带,以及与其伴生的低温浅变质的挤压揉褶带,构造变形上南部宽缓而较轻微,属断块式脆性变形,北部变形紧密而强烈,属塑性揉褶;各块体上的推伏断裂均一致地由北向南逆冲。所有这些共性所反映它们的形成方式相同,都与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相类似。
从地质上看,五大块的构造运动和形成时间有规律地由北向南依次变新,昆仑山形成于二亿二千多万年前的海西运动,二迭纪末海退成陆;哥们西里-巴颜喀喇山脉形成于一亿三千万年前的时期燕山运动,晚侏罗世海退成陆;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形成于七千万年以来的喜马拉雅运动,晚始新世海退成陆。构造运动的这种有规律的迁移,并与欧亚大陆相碰撞而拼合来解释。根据地貌和第四纪地质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各块体形成后并未马上抬升成为高原。高原是在五大块全部拼合成陆以后,由于印度次大陆的继续北移契入,北面又受到了塔里木-柴达木等阻挡,在南北力量的挟持以及地壳下训热力作用下快速升起而成的。所以青藏高原是板块碰撞拼全的高原,它的活动方式至今没有改动,高原至今仍然在上升。据大地测量等资料,喜马拉雅山每年约上升1厘米。所以,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大、最年轻的高原。
喜马拉雅山是人类生活的地球上的最高部分,人们都称它为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西起我国阿里地区的印度河急转弯内侧南迦帕尔巴特峰,东止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墨脱县境内的南迦巴瓦峰,北以雅鲁藏布江-象泉河为界,南濒印度恒河平原。东西长2400余公里,南北宽200-350公里。它像一座巨大的天然屏障又像一座巨大的银万里长城,迄立在亚洲的中部。根据地形、地理和地质上的特征,科学家们把喜马拉雅山从南往北划分成4个带:(1)亚喜马拉雅带(或外喜马拉雅带),为海拔1000-1500米的丘陵山地,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森林茂密。(2)小喜马拉雅带(或低喜马拉雅带),海拔3000-4000米,山峦重叠,气候温和,青山绿水,风景季丽,为避暑的好地方。(3)大喜马拉雅带(或高喜马拉雅带),海拔6000米以上,是喜马拉雅山的主脊,冰川纵横,雪峰林立。(4)西藏喜马拉雅,因为这里过去是古地中海-特提斯海的一部分,所以又称它为特提斯喜马拉雅,海拔4000-5000米,属于西藏高原的一部分。为了描述上的方便起见,一般人简单地把它划分为东、中、西三段。但是西方学者更习惯于按地区来称呼它,从东往西分别称为:阿萨姆喜马拉雅,锡金-不丹喜马拉雅,尼泊尔喜马拉雅,库蒙喜马拉雅和旁遮普喜马拉雅。近年来我国科学工作者,按西藏的行政区划把喜马拉雅山分成三部分:山南喜马拉雅,日喀则喜马拉雅和阿里喜马拉雅。
西藏自治区的地貌基本上可分为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等6种类型,还有冰缘地貌、岩溶地貌、风沙地貌、火山地貌等。西藏地貌大致又可分为喜玛拉雅山区,藏南山原湖盆谷地区,藏北高原湖盆区和藏东高山峡谷区。
(一)喜马拉雅高山区:位于藏南。由几条大致东西走向的山脉组成,平均海拔6000米左右,中尼边境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是世界最高峰。山区西部海拔高,气候干燥而寒冷:东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植物繁多。喜马拉雅山顶部长年覆盖冰雪,其南北两侧的气候与地貌均有很大差别。
(二)藏南山原湖盆谷地区,位于冈底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即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经的地方。这一带有许多宽窄不一的河谷平地和湖盆谷地。如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曲等河谷平地。谷宽一般5--8公里,长70--100公里。地形平坦,土质肥沃,沟渠纵横,富饶而美丽,为西藏主要农业区。主要的湖盆谷地有札达盆地、马泉河宽谷盆地、喜马拉雅山中段北麓湖盆地,羊卓雍错高原湖泊区等。
(三)藏北高原湖盆区:位于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间,包括南、北羌塘山原湖盆地和昆仑山区,约占自治区面积的2/3。由一系列浑圆而平缓的山丘组成,丘顶到平地,相对高差只有100--400米。其间夹着许多盆地,低处常潴水成湖,"羌塘"为西藏主要的牧业区。
(四)藏东高山峡谷区:即著名的横断山地。大致位于那曲以东,为一系列东西走向逐渐转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其间夹持着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简称东部三江。地势北高南低,地貌复杂,从西往东由伯舒拉岭、他念他翁山和芒康山组成。该区北部海拔5200米左右,山顶平缓;南部海拔4000米以下,山势比较陡峻,顶谷高差可达2500米。山顶为终年不化的白雪,山腰茂密的森林与山麓四季常青的田园,构成了南部峡谷区奇特的景色。
两千万年前,在亚欧版块和印度洋版块的巨大碰撞下,隆起了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伴随着这一高原的诞生,形成了一系列巨大的山脉,这些山脉虽然缺乏青翠的绿色,但其本色更显突出,雄伟、古朴、凝重,并以遒劲的笔力,在青藏高原上化出了几条横线和竖线,撑起了西藏的骨架。在西藏境内,超过5000米的高峰有50余座,高达8000米以上的亦有11座。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冰封云绕,俯视全球;7776米的南迦巴瓦峰峭壁千仞;冈底斯山体上6656米的冈仁波齐峰吸引着东南亚众多生民来“朝圣”。
西藏高原上的山脉,基本上由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两组组成。东西走向,由北到南的山脉有:
(1)昆仑山脉:自西向东横亘在西藏高原的北缘,平均海拔5500米至6000米。它的北侧以巨大的高差俯临新疆塔里木盆地和青海柴达木盆地,南侧以一系列山前洼地、湖盆和宽谷与平均海拔5000米的藏北高原相连。
(2)喀拉昆仑山脉:主体在新疆与克什米尔的交界线上,西藏境内是它的东延部分;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继续向东时山体变得十分零散。
(3)唐古拉山脉:在东径90°附近,开始唐古拉山脉,构成了西藏和青海的交界线。宽达150公里以上,平均海拔5400米。
(4)冈底斯山:位于藏北高原的南缘,为藏北与藏东南、藏南的分界线,也是西藏内、外流水系的天然分水岭,在东径90°左右与念青唐古拉相连。平均海拔5500米至5800米。
(5)念青唐古拉山脉:山势平缓,山形不甚明显,整个山脉在高原腹部一带最为高峻,平均海拔5800米至6000米,主峰念青唐古拉峰海拔7117米。
(6)喜马拉雅山脉:巍峨蜿蜒于高原最南缘,全长2400。喜马拉雅,这个美丽动人的名字来源于印度梵文,意为冰雪的居所。这是因为这里终年为皑皑白雪所盖之故。由几条大致东西走向的山脉组成,平均海拔6000米左右。这里群峰争艳。地球上大部分7000米以上的高峰聚集于此。据统计,世界上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10余座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它们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8米),第三高峰干城章嘉峰(8585米),第四高峰洛子峰(8511米),第五高峰玛卡鲁峰(8481米),第六高峰道拉吉里峰(8172米),第七高峰库汤山(8156米),第八高峰乔乌雅峰(8153米),第九高峰南迦帕尔巴特峰(8125米),第十高峰安那普那峰(8091米)和第十四高峰希夏邦马峰(8012米)。包括第二高峰乔戈里峰(8611米)在内的其他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则分布在同喜马拉雅山脉毗邻的喀喇昆仑山中。这里的山区西部海拔高,气候干燥而寒冷:东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植物繁多。喜马拉雅山顶部长年覆盖冰雪,其南北两侧的气候与地貌均有很大差别。
南北走向的山脉主要是藏东南的横断山脉,它由几条平行的山脉组成,山脉之间,有深邃的河谷。这些山脉由西向东是:伯舒拉岭,他念他翁山,芒康山脉,它们分别是由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唐古拉山脉延续转向而来。海拔在4000米至5000米,谷地切割一般可达1000米至2000米。上述两组山脉,构成了整个高原地区的明显骨架,形成了西藏基本地貌的格局
⑺ 青藏高原属于什么地貌
西藏自治区的地貌基本上可分为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等6种类型,还有冰缘地貌、岩溶地貌、风沙地貌、火山地貌等。西藏地貌大致又可分为喜玛拉雅山区,藏南山原湖盆谷地区,藏北高原湖盆区和藏东高山峡谷区。
(一)喜马拉雅高山区:位于藏南。由几条大致东西走向的山脉组成,平均海拔6000米左右,中尼边境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是世界最高峰。山区西部海拔高,气候干燥而寒冷:东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植物繁多。喜马拉雅山顶部长年覆盖冰雪,其南北两侧的气候与地貌均有很大差别。
(二)藏南山原湖盆谷地区,位于冈底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即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经的地方。这一带有许多宽窄不一的河谷平地和湖盆谷地。如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曲等河谷平地。谷宽一般5--8公里,长70--100公里。地形平坦,土质肥沃,沟渠纵横,富饶而美丽,为西藏主要农业区。主要的湖盆谷地有札达盆地、马泉河宽谷盆地、喜马拉雅山中段北麓湖盆地,羊卓雍错高原湖泊区等。
(三)藏北高原湖盆区:位于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间,包括南、北羌塘山原湖盆地和昆仑山区,约占自治区面积的2/3。由一系列浑圆而平缓的山丘组成,丘顶到平地,相对高差只有100--400米。其间夹着许多盆地,低处常潴水成湖,"羌塘"为西藏主要的牧业区。
(四)藏东高山峡谷区:即著名的横断山地。大致位于那曲以东,为一系列东西走向逐渐转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其间夹持着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简称东部三江。地势北高南低,地貌复杂,从西往东由伯舒拉岭、他念他翁山和芒康山组成。该区北部海拔5200米左右,山顶平缓;南部海拔4000米以下,山势比较陡峻,顶谷高差可达2500米。山顶为终年不化的白雪,山腰茂密的森林与山麓四季常青的田园,构成了南部峡谷区奇特的景色。
两千万年前,在亚欧版块和印度洋版块的巨大碰撞下,隆起了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伴随着这一高原的诞生,形成了一系列巨大的山脉,这些山脉虽然缺乏青翠的绿色,但其本色更显突出,雄伟、古朴、凝重,并以遒劲的笔力,在青藏高原上化出了几条横线和竖线,撑起了西藏的骨架。在西藏境内,超过5000米的高峰有50余座,高达8000米以上的亦有11座。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冰封云绕,俯视全球;7776米的南迦巴瓦峰峭壁千仞;冈底斯山体上6656米的冈仁波齐峰吸引着东南亚众多生民来“朝圣”。
西藏高原上的山脉,基本上由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两组组成。东西走向,由北到南的山脉有:
(1)昆仑山脉:自西向东横亘在西藏高原的北缘,平均海拔5500米至6000米。它的北侧以巨大的高差俯临新疆塔里木盆地和青海柴达木盆地,南侧以一系列山前洼地、湖盆和宽谷与平均海拔5000米的藏北高原相连。
(2)喀拉昆仑山脉:主体在新疆与克什米尔的交界线上,西藏境内是它的东延部分;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继续向东时山体变得十分零散。
(3)唐古拉山脉:在东径90°附近,开始唐古拉山脉,构成了西藏和青海的交界线。宽达150公里以上,平均海拔5400米。
(4)冈底斯山:位于藏北高原的南缘,为藏北与藏东南、藏南的分界线,也是西藏内、外流水系的天然分水岭,在东径90°左右与念青唐古拉相连。平均海拔5500米至5800米。
(5)念青唐古拉山脉:山势平缓,山形不甚明显,整个山脉在高原腹部一带最为高峻,平均海拔5800米至6000米,主峰念青唐古拉峰海拔7117米。
(6)喜马拉雅山脉:巍峨蜿蜒于高原最南缘,全长2400。喜马拉雅,这个美丽动人的名字来源于印度梵文,意为冰雪的居所。这是因为这里终年为皑皑白雪所盖之故。由几条大致东西走向的山脉组成,平均海拔6000米左右。这里群峰争艳。地球上大部分7000米以上的高峰聚集于此。据统计,世界上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10余座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它们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8米),第三高峰干城章嘉峰(8585米),第四高峰洛子峰(8511米),第五高峰玛卡鲁峰(8481米),第六高峰道拉吉里峰(8172米),第七高峰库汤山(8156米),第八高峰乔乌雅峰(8153米),第九高峰南迦帕尔巴特峰(8125米),第十高峰安那普那峰(8091米)和第十四高峰希夏邦马峰(8012米)。包括第二高峰乔戈里峰(8611米)在内的其他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则分布在同喜马拉雅山脉毗邻的喀喇昆仑山中。这里的山区西部海拔高,气候干燥而寒冷:东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植物繁多。喜马拉雅山顶部长年覆盖冰雪,其南北两侧的气候与地貌均有很大差别。
南北走向的山脉主要是藏东南的横断山脉,它由几条平行的山脉组成,山脉之间,有深邃的河谷。这些山脉由西向东是:伯舒拉岭,他念他翁山,芒康山脉,它们分别是由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唐古拉山脉延续转向而来。海拔在4000米至5000米,谷地切割一般可达1000米至2000米。上述两组山脉,构成了整个高原地区的明显骨架,形成了西藏基本地貌的格局
⑻ 青藏高原地质结构的介绍
特征 食物比较单一,容易携带和制作简便,一般高营养、高热量。 食物 青藏高原地处专高海拔属地区,一般的农作物基本在这里都无法生长,只有青稞等植物是青藏高原上的主要农作物,因此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们的食物比较单一,通常他们的主食是面食、肉食等,比如糌粑、肉肠、干牛肉坡罗等等;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们由于长期放牧等原因他们一般会选择制作简便并且容易携带的食物;而且他们一般也会选择那些高营养、高热量的食物,比如牦牛奶、酥油(牦牛奶制成的主要用油)、酥油茶、牦牛奶粉(牦牛奶制成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