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溶洞的地质叫什么地貌
A. 溶洞属于什么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
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于我国西部碳酸盐岩露出地区
B. 溶洞地貌是什么它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岩溶
岩溶指可溶性岩石,特别是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石膏等),受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溶蚀,有时并加以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地貌。往往呈奇特形状,有洞穴、石芽、石沟、石林、溶洞、地下河也有峭壁。此种地貌地区,往往奇峰林立。
我国广西、云南、贵州等地有这种地貌。著名的桂林山水所呈现的奇峰异洞就是这样形成的。
旧称喀斯特,源于前南斯拉夫的一个地名。
地表水在运动过程中对所经过的沉积物或岩石有着重要的侵蚀作用,既包括水动力作用下的碎屑物搬运,又包括水对岩石或沉积物的化学溶蚀作用,还包括碎屑物在搬运过程中的磨蚀作用。喀斯特地貌就是地下水对碳酸盐岩侵蚀作用的结果。在水流作用下,形成陡峭的海岸、弯曲的沟壑、高高的冰蚀悬谷、气势磅礴的大峡谷。“滴水穿石”也是水的化学侵蚀作用的写照。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斯拉夫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形。
按其发育演化,岩溶可分出以下6种。
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则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广西境内,经常可看到这种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称“神女镜”或“仙女镜”。
世界上最大的溶洞是北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犸猛洞,位于肯塔基州境内,洞深64km,所有的岔洞连起来的总长度达250km。洞里宽的地方象广场,窄的地方象长廊,高的地方有30m高,整个洞平面上迂回曲折,垂向上可分出三层。雨季,整个洞内都有流水,成为地下河流在坡折处河水跌落,形成瀑布;旱季,局部地区有水,成地下湖泊,可能还有积水很深的潭,不妨称无底潭。
中国是个多溶洞的国家,尤以广西境内的溶洞著称,如桂林的七星岩、芦迪岩等。北京西南郊周口店附近的上方山云水洞,深612m,有七个“大厅”被一条窄长的“走廊”相连,洞的尽头是一个硕大的石笋,美名十八罗汉,石笋背后即是深不可及的落水洞,也有一定规模。周口店的龙骨洞,洞虽不大,却是我们老祖宗的栖身地
C. 溶洞是不是喀斯特地貌
溶洞不一定是喀斯特地貌,因为这个跟水动力地质作用和岩石的岩性有关!!
D. 地质学描述溶洞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版碳的作用能权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由此形成的地貌一般称为喀斯特地貌
E. 形成该溶洞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地壳运动B.流水溶蚀作用C.风力侵蚀作用D.岩浆活
A.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表现,溶洞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故不符合题意内;
B.喀斯特地容形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图中的溶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由于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故正确;
C.风力侵蚀形成风蚀蘑菇,溶洞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故不符合题意;
D.岩浆活动是内力作用的表现,溶洞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F. 很多天坑溶洞的地质叫什么地质地貌
喀斯特地貌,典型表现是岩蚀地貌
G. 岩溶溶洞形成一般是在哪个地质时代
中国现代喀斯特是在燕山运动(见注解1)以后准平原(见注解2)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老第三纪时(见注解3),华南为热带气候,峰林开始发育;华北则为亚热带气候,至今在晋中山地和太行山南段的一些分水岭地区还遗留有缓丘一洼地地貌。但当时长江南北却为荒漠地带,是喀斯特发育很弱的地区。新第三纪时,中国季风气候形成,奠定了现今喀斯特地带性的基础,华南保持了湿热气候,华中变得湿润,喀斯特发育转向强烈。尤其是第四纪以来,地壳迅速上升,喀斯特地貌随之迅速发育,类型复杂多样。随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气候带频繁变动,但在交替变动中气候带有逐步南移的特点,华南热带峰林的北界达南岭、苗岭一线,在湖南道县为北纬25°40′。在贵州为北纬26°左右。
注解1:燕山运动(又称老阿尔卑斯阶段)是晚三叠世到白垩世时期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 。从2亿1千万年左右开始,到6500万年前结束,在地史上主要属于侏罗纪末到古近纪初这段时期。在我国许多地区,地壳因为受到强有力的挤压,褶皱隆起,成为绵亘的山脉,北京附近的燕山,是典型的代表。地质学家把出现在这个时期的强烈的地壳运动,总的叫做燕山运动。
注解2:准平原是湿润气候条件下,地表经过长期风化和流水作用形成的接近平原的地貌形态。
注解3:第三纪是新生代的第一纪也是最老的一个纪(距今6500万年~距今260万年),第三纪分为早第三纪(开始于6500万年前,结束于2330万年前)和晚第三纪(距今2330万年—距今164万年又称新第三纪)。
H. 北京溶洞属于什么地质作用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专水和二氧属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
所形成的地貌成为卡斯特地貌。
具体作用:包括水动力作用下的碎屑物搬运,又包括水对岩石或沉积物的化学溶蚀作用,还包括碎屑物在搬运过程中的磨蚀作用。
I. 溶洞属于什么地貌
一、溶洞是喀斯特地貌的一种.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二、喀斯特地貌包括:
(一)地表喀斯特地貌1、石芽与溶沟指可溶性岩石表面沟槽状溶蚀部分和沟间突起部分。溶沟是地表水沿岩石裂隙溶蚀、侵蚀而成,底部常充填泥土或碎屑。石芽为蚀余产物,热带厚层纯石灰岩上发育形体高大的石芽常高达数十米,称为石林。2、岩溶漏斗由流水沿裂隙溶蚀而成。呈碟形或倒锥形洼地,宽数十米,深数米至10几米,底部有垂直裂隙或落水洞。3、落水洞落水洞多分布于较陡的坡地两侧和盆地、洼地底部,也是流水沿裂隙侵蚀的产物、宽度很少超过10 m,深可达数米至数百米。重庆及川南地区称之为”天坑”,一般称竖井。4、溶蚀洼地通常由岩溶漏斗扩大或合并而成,面积小于10 km2,具封闭性。5、岩溶盆地与岩溶平原岩溶盆地又名坡立谷,是一种大型岩溶洼地,边缘略陡并发育峰林,底部平坦且覆盖残留红土。多分市于地壳相对稳定地区。云南砚山、罗平及贵州文顺。岩溶盆地继续扩大即形成岩溶平原,地表覆盖红土并发育孤峰残丘。广西黎塘、贵县均为典则岩溶平原。6、峰丛、峰林与孤峰峰从是同一基座而峰顶分离的碳酸盐岩山蜂,常与洼地组合成峰丛—洼地地貌。峰林为分散碳酸盐岩山峰,通常由峰丛发展而成,但因受构造影响而形态多变,在水平岩层上多呈圆柱形或锥形,在大倾角岩层上多呈单斜式。孤峰是峰林发育晚期残存的孤立山峰,多分布于岩溶盆地底部或岩溶平原上。(二)地下喀斯特地貌1、溶洞与地下河地下水沿岩石裂隙或落水洞向下运动时发生溶蚀。形成各种形态的管道和洞穴,并相互沟通或合并,形成统一的地下水位,地壳上升,地下水位将随河流下切而降低,洞穴转交为干溶洞:其顶部裂隙渗出的地下水中含碳酸钙,可因温度升高.压力减小与水分蒸发而沉淀,形成自洞顶向下增长的石钟乳,自石钟乳上滴落到洞底的水中所含碳酸钙沉淀形成自下而上长的石笋。石钟乳与石笋相接则形成石柱。2、暗湖:是与地下河相通的地下湖,可储存和调节地下水。
三、按喀斯特地貌演化可分出以下6种:
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则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广西境内,经常可看到这种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称“神女镜”或“仙女镜”.
J. 有溶洞的地质是曾经火山吗
需要查来明。 要查明溶洞分布自范围、类型情况(大小、有无水、是否在发育中、充填物)、岩层的稳定程度和地下水流情况(有无长期补给来源、雨季水量有无增长)等。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中国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由此形成的地貌一般称为喀斯特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