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质构造中属于什么地貌
A. 地质构造 构造地貌 两个概念有什么不同
地质构造是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的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简称构造。它是研究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式的依据,有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之分。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之分。原生构造指岩石或岩层受内力或外力作用而产生的原始状态和面貌,如层理(沉积岩中的成层构造)等。次生结构指各原生结构的变形和变位,如次生的褶皱、断层、裂谷、俯冲带等。地质构造的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如岩石圈板块构造,小的如矿物晶粒的变形等。
http://course.jnu.e.cn/cxgc/ykdl/04/lianjie/digouzao.htm
由地球内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质体与地质构造控制的地貌。从宏观上看,所有大地貌单元,如大陆和海洋、山地和平原、高原和盆地,均为地壳变动直接造成。但完全不受外力作用影响的地貌,如现代火山锥和新断层崖是罕见的,绝大多数构造地貌都经受了外力作用的雕琢。故不论从构造解释地貌,或从地貌分析构造,都必须考虑外力作用的影响。构造地貌分为3个等级:第一级是大陆和洋盆;第二级是山地和平原、高原和盆地;第三级是方山、单面山、背斜脊、断裂谷等小地貌单元。第一级和第二级属大地构造地貌,其基本轮廓直接由地球内力作用造就;第三级是地质构造地貌,或称狭义的构造地貌,除由现代构造运动直接形成的地貌(如断层崖、火山锥、构造穹窿和凹地)外,多数是地质体和构造的软弱部分受外营力雕琢的结果。如水平岩层地区的构造阶梯,倾斜岩层被侵蚀而成的单面山和猪脊背,褶曲构造区的背斜谷和向斜山,以及断层线崖、断块山地和断陷盆地等。
http://ke..com/view/248946.htm
B. 什么是地质构造地貌它有哪些主要类型
地质构造地貌多数是地质体和构造的软弱部分受外力作用雕琢的结果,如单面山和猪回背脊,背斜答谷和向斜山,以及断层线崖、断块山地和断陷盆地等。还有一些是现代构造运动直接形成的地貌,如断层崖、火山锥、构造穹窿和凹地、阶梯状断层、地堑、地垒等。
C. 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叫做什么
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D. 地貌、地质构造
一、地貌
三江平原北界为黑龙江,西、南、东三面被小兴安岭、那丹哈达岭及完达山环抱。区内地势低平,沼泽湿地发育。地形标高在西南部佳木斯一带为海拔80m,平原中部海拔50~60m,东北端的抚远县黑瞎子岛(抚远三角洲)最低处海拔34m,地面坡度在1/10000左右。平原中有残山、残丘零星分布。区内可见三级阶梯状地面,台地海拔100m左右;Ⅰ和Ⅱ级阶地组成低平原,海拔50~60m,区内沼泽、湿地遍布,河流纵横,以沼泽化草甸为主,属低冲积平原沼泽湿地,是我国最大的沼泽湿地分布区。
二、地质构造
1.构造
侏罗纪中晚期,三江盆地发育成近海裂谷盆地,分别由走向NE的汤原凹陷、军川隆起、富锦隆起、绥滨凹陷和前进凹陷5个构造单元组成。汤原、绥滨和前进凹陷,自侏罗纪以来持续沉降,沉积物巨厚,其中汤原凹陷沉积厚度达7000m以上,其余两个凹陷沉积厚度也达2500m。富锦隆起长期遭受剥蚀,到新生代才开始接受沉积,盖层小于1000m,而军川隆起则大部分时期遭受剥蚀,仅在白垩纪和第四纪接受沉积。第四纪以来,盆地继续继承性沉降,绥滨和前进凹陷依然沉降幅度较大,降幅达300m;而隆起区沉降幅度小于100m。
盆地东部和西部边缘分别为锡霍特深断裂带和伊通-依兰断裂带控制。东部边缘为锡霍特深断裂,沿乌苏里江、松阿察河呈NNE向伸展,区内长200km,宽数千米,属于岩石圈断裂带,沿断裂带有多期火山喷发,中新世至近期有活动;西部边缘为伊通-依兰断裂带,由依兰进入区内,过汤原抵黑龙江边,在黑龙江省内长500km,宽20km,呈NE40°~30°方向伸展,属于岩石圈断裂带,断裂带北端有火山喷发,并有强地震发生。
敦化-密山深断裂穿过盆地,呈NE向伸展,经完达山西麓,抵抚远,在黑龙江省内长350km,最宽处70km,为岩石圈断裂,沿断裂带火山密集,且有强地震发生。古近纪后期,一些断裂仍有活动,引发了青龙山、石砬山等地的玄武岩喷发。上述3条主干深大断裂,控制着三江盆地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并有可能成为地下热源的导热通道。
2.地层
区内地层较为简单,盆地自晚古生代志留纪才开始沉积,主要为火山盆地沉积,至侏罗纪转为裂谷沉积,前第四系地层见表2-2-2。第四纪地层分述如下:
表2-2-2 三江平原前第四系地层
(据杨湘奎等,2008)
下更新统:河湖相沉积,岩性为灰绿色、黄绿色中粗砂、砂砾石、含粘土砂砾石,埋深80~130m。地层厚40~180m,最厚可达200m,仅在小兴安岭山前台地出露。
中更新统:为河湖相沉积,岩性为棕黄色、灰褐色、灰黑色粉砂质粘土,浅灰色、灰白色粉细砂、中细砂、含砾中粗砂、砂砾石、砾卵石,埋深20~30m。厚40~80m,最厚可达100m。该时期湖泊发育鼎盛,湖相沉积范围最大。
上更新统:盆地沉降减弱,以河流相沉积为主,岩性为黄褐—土黄色粉砂质粘土、淤泥质粉砂质粘土、砂砾石、砾卵石,厚15~25m。山前地带为洪积相砂砾石沉积。
全新统:主要为河、湖沼泽相沉积,冲积相分布在松花江、黑龙江及主要支流两侧,岩性为灰黄色砂砾石、砾卵石层,厚5~10m;湖沼沉积,分布于闭流洼地与古河道中,为淤泥质粉砂质粘土、粉砂质砂土、灰黑色腐泥及泥炭堆积。
三、盆地发展史
侏罗纪中晚期,随着太平洋板块形成作用的加强,在东北地区形成一系列NE向展布的裂谷盆地,主要有海拉尔裂谷盆地、松嫩裂谷盆地和三江-阿穆尔裂谷盆地。三江平原是三江-阿穆尔裂谷盆地平原化的产物。
侏罗纪中晚期三江-阿穆尔裂谷开始形成,为一近海型裂谷盆地,沉积了巨厚的海陆交互相煤系地层。中白垩世后,盆地内火山喷发作用增强,转为陆相碎屑和火山沉积。
新生代,盆地继续沉降。古近纪,锡霍特深断裂带、挠力河断裂带和西部的伊通-依兰断裂带继续发育,盆地不断扩大和加深。新近纪,挠力河断裂和伊通-依兰断裂再次活动,沿山前地带断陷,并伴随有玄武岩喷发,形成玄武岩台地,台面微具起伏;小兴安岭和完达山继续抬升,到现代已上升了400m。盆地为坳陷沉积,以河湖相砂泥岩沉积为主。
早更新世,盆地转为平原化沉积,以河湖相及沼泽相沉积为主。中更新世,由于三江平原整体稳定沉降,沉积范围广。中更新世晚期,古三江湖达到极盛时期,平原边缘的山麓地带被水淹没,广泛沉积了湖相粘土层。这一时期,黑龙江、松花江分别切穿了嘉荫峡谷和依兰峡谷。
晚更新世早期,周围山区抬升,盆地继续沉积,平原边缘冲洪积扇开始发育。晚更新世末,平原区整体抬升,湖泊消失,平原沼泽湿地发育。受晚更新世最后一次冰期影响,区内冰缘作用十分强烈,形成各类典型的冰缘地貌。在山区广泛发育冰缘宽谷或冰缘河谷,在较大河谷中均形成埋藏谷地,使晚更新世早期的堆积物被埋藏。
全新世,气候逐渐变暖,降水增加,水系发育,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十分发育。20世纪50年代初,北大荒未开发前,沼泽占平原总面积的2/3以上,约34000km2。
E.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常常被保留在地壳岩层中,成为地壳运动的证据。在山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裸露地表的岩层,它们有的是倾斜弯曲的,有的是断裂错开的,这些都是地壳运动的“足迹”,我们称之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便会使地壳发生褶皱隆起,因而常常形成山脉。世界上许多高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等,都是褶皱山脉。它们是由地壳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在板块交界处发生大规模褶皱隆起而形成的。
褶皱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向斜常成为谷地或盆地。但是,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彩图1-2-5)。
大的断层常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著名的东非大裂谷,以及我国华山北坡大断崖等。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了解地质构造规律,对于地质找矿、采矿、工程建设等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含石油、天然气的岩层,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构造盆地,利于储存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在工程建设方面,如隧道工程通过断层时必须采取相应的工程加固措施,以免发生崩塌;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F. 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最常见的4种地质构造:水平、倾斜、褶皱、断裂。
1.水平构造:原始水平岩层在地壳垂直运动影响下未经褶皱变动而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的产状者。第三系红层中常见。 如下图广东韶关仁化的丹霞山,属于典型的水平构造。
另外,在我国西北地区的雅丹地貌也存有典型的水平构造。如敦煌雅丹地貌的水平岩层,这就属于典型的河湖沉积相。
在委内瑞拉、巴西和圭亚那三国交界处有一个巨大的平顶山群,就是罗赖马山,也是南美洲北部帕卡赖马(Pacaraima)山脉的最高峰。这些桌山、方山,(山顶非常平坦的意思),也属于水平构造。天使瀑布是电影《飞屋环游记》中的“仙境瀑布”(Paradise Falls)的原型,是世界上落差最大瀑布。
另外,南非开普敦市的桌山(Mountain Table),状如平桌,被当地人称为“上帝的餐桌”,是开普敦的地标。
2.倾斜构造:是指岩层经构造变动后岩层层面与水平面间具有一定的夹角(5度-85度)。当单斜构造上部的岩层较坚硬或软硬相间时,在差异剥蚀作用下常形成单面山和猪背脊等典型地貌。
3.褶皱构造:岩层的连续弯曲。褶曲的基本类型:背斜和向斜。后期会重点介绍背斜和向斜的区别、特征和影响。
4.断裂构造:岩石受应力作用而发生变形,当应力超过一定强度时,岩石便发生破裂,甚至沿破裂面发生错动,使岩层的连续性完整性受到破坏。主要分为节理和断层。节理:指岩石破裂后无显著位移的裂隙。在空间上表现为面状。如山丘上常见的破裂石块、石缝、“一线天”等都与节理构造有关。
断层:指岩层或岩体沿断裂面发生较大位移的构造。如裂谷、断崖等。
常见地貌类型
1、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土状堆积物,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我国黄土集中分布范围:北起长城,南界秦岭,西从乌鞘岭,东到太行山,地理上称为黄土高原。
2、喀斯特地貌
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3、丹霞地貌
由巨厚的红色砂岩、砾岩组成的方山、奇峰、峭壁、石柱等特殊地貌的总称。主要发育于侏罗纪到第三纪,产状水平或缓倾斜的红色陆相地层中,以广东福建丹霞山为典型。
4、雅丹地貌
G. 什么是地质构造地貌它有哪些主要类型
构造地貌的概念:由地球内动力地质作用直接形成的或受地质体、专地质构造控制形成的地貌,称为属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的主要类型有:板块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火山构造地貌、熔岩构造地貌和岩石构造地貌.
H. 通俗的说,什么是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区别(高一地理)
地质构造指的是断层,背斜,向斜等
构造地貌指的是山岭,谷地等
I. 地质构造,地貌类型,构造地貌,地形,地势各指的什么有什么区别
地质构造:指地壳运动,褶皱、断裂、火山爆发等等。地貌类型版:指在内外力作用下形成的权地表形态,即高原、平原、盆地、山地、丘陵五种类型。构造地貌:指在内力作用下形成的背斜、向斜、火山等等。地形:地表高低起伏的具体形态,类型有高原、平原、盆地、山地、丘陵。地势:地表高低起伏的总体趋势,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