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岩层发生褶皱会出现什么样的地貌形态
『壹』 褶皱和断层的基本形态及其形成地貌的成因
断层山又称“断块山”。岩层在断裂后,岩层的位置会相互错开,岩层的这种变化叫做断层。岩层断裂后抬升,形成山脉,叫断层山。一般山坡较陡,如中国陕西的华山,台湾岛上的台东山脉是大型断层山,庐山、泰山也是断裂抬升形成的山地。褶皱山folded mountain
地表岩层受垂直或水平方向的构造作用力而形成岩层弯曲的褶皱构造山地。新构造运动作用下形成高大的褶皱构造山系是褶皱地貌中最大的类型。
褶皱构造山可以按构造成因分为:静态褶皱构造山地和动态褶皱构造山地。静态褶皱构造山地是指背斜或向斜构造受外力侵蚀作用后形成的山地。由于侵蚀作用的增强与时间长短的区别,又可分为:①原生构造地貌未完全破坏,地貌形态与构造一致的,称为顺地貌。②原生构造地貌基本被破坏,地貌形态与构造不一致的,称为逆地貌。③逆地貌面经侵蚀破坏,使地貌形态再一次与构造一致的,称为再顺地貌。逆地貌类型主要有:单斜构造基础上发育的单面山;发育于背斜轴部或节理较发育处的背斜谷;发育于向斜构造上的向斜山。动态褶皱构造山地是指新生代以后的新构造活动形成的隆起或凹陷构造形成的山地地貌。多在水平挤压力的作用下,地表褶皱隆起而形成山地。如中国西部的一系列横向山地。板块碰撞是其动力作用的基础。
褶皱构造山地常呈弧形分布,延伸数百千米以上。山地的形成和排列都与受力作用方式关系密切。某一方向的水平挤压作用,使弧形顶部向前进方向突出。有些弧形山地不仅地层弯曲,而且常有层间滑动或剪切断层错动,使外弧层背着弧顶方向移动,内弧层向弧顶方向移动,因而在褶皱构造山的外侧形成剪切断层,一端是左旋运动,一端是右旋运动。中国宁夏南部褶皱山地的弧形顶突向东北,层面倾向西南,第三纪地层向东北推挤或仰冲断层为压性、压扭性,西北段为左旋水平运动。宁夏南部褶曲山地成因与青藏高原隆起有密切关系。
『贰』 岩层褶皱前后节理不同的原因
地质来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层源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主要有褶皱、节理、断层。
特征:
一、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
1.背斜 岩层向上弯曲、中心部位岩层较老,两侧岩层依次变新。
2.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中心部位岩层较新,两侧岩层依次变老。
若褶皱的岩层上升到地表而未受到剥蚀作用时,则背斜为高地,向斜为低地,地面上仅见到时代最新的岩层。褶皱岩层遭到强烈风化剥蚀后,地面的起伏主要取决于岩石抗风化剥蚀的能力。若褶皱岩层为同一种岩性或强度相近,由于背斜核部断裂较向斜核部发育,背斜核部很可能成为低地或谷地,向斜核部反而形成高地或山梁。
二、节理:
自地表向下随深度加大,节理的密度逐渐降低。
三、断层:
具有显著位移的断裂。断层在地壳中广泛发育,但其分布不均匀。
『叁』 野外和地质图上确定褶皱的存在
研究某一地区褶皱构造,首先应分析研究区内已有小比例尺地质图,航、卫片特征及其他有关资料。选择露头条件好、交通便利的地带进行横穿区域构造走向的剖面观察,了解全区的地层层序与总体构造特征。如区域构造走向及变化,背、向斜发育特点,研究区构造在区域构造中的位置以及与区域构造的关系,以便指导对区内构造的详细研究。
1.查明层序,确定标志层,野外填图与构造详查
查明地层层序是研究褶皱和区域构造的基础,根据古生物化石与岩性特征、沉积特征,选择标志层是关键。所谓标志层是指岩性、厚度稳定,厚度较小,并有易于识别的特殊标志(如岩性、化石等),区域上分布广泛,横向变化小的岩层。它们是野外地质填图与研究的重点对象。野外填图是露头区褶皱研究最直接的重要手段,通过地质填图,可以了解褶皱的地面形态、规模大小、组成地层及分布规律。
油气田勘探中的构造详查和细测可以进一步研究局部构造形态,通过较为精密的测量仪器,精确地测出标志层的标高、产状,绘制出构造等高线图,以准确地反映褶皱形态、规模及高点位置。
2.观察分析褶皱的出露形态
褶皱的地面出露形态不仅与褶皱本身形态、产状和规模大小有关,而且还受到地形特征的影响,即地形效应。如图4-24所示的一个简单褶皱,在不同方向上的切面上所出露的形态很不相同。因此,地面或其他任何剖面上褶皱的出露形态都不一定是褶皱形态的真实反映。应当尽可能地从不同位置、不同方向的出露形态综合观察分析,才能够正确判断褶皱形态。
图4-24 同一褶皱在不同方位的切面上出露形态示意图
在露头不好的情况下,某些地形可以帮助识别褶皱的存在,褶皱两翼往往是倾斜岩层组成的单面山,缓坡方向为岩层的倾斜方向;褶皱核部侵蚀常较强烈,往往形成横谷或河流及泉水出露。轴面和枢纽产状是确定褶皱形态和产状的基本要素,对于露头良好的小褶皱,有时可以从露头上直接量得该褶皱的轴面和枢纽产状。但对露头不完整、规模较大的褶皱来说,往往需要系统地测量两翼同一岩层的产状,用几何作图或赤平投影方法才能确定其轴面和枢纽产状。
转折端的研究有助于褶皱形态的确定,因为平面上转折端的形态与剖面上的形态往往一致,或者是近似的。而且,无论褶皱两翼岩层层序正常与否,在转折端处岩层层序总是正常的。据此,有利于建立正常的岩层层序。
褶皱在地质图上的分布是褶皱在地面出露形象的平面投影。在地质图上分析褶皱,也要注意地形的影响,地质图的比例尺越大,地形影响越大。一般来说,地面起伏小、轴面近直立、枢纽倾伏较缓的对称褶皱,地质图上各岩层出露界线转折端点的连线,可以代表褶皱的轴迹,其方向大致反映枢纽倾伏方向。但是,对于歪斜倾伏褶皱,尤其是斜卧褶皱和变形较复杂的褶皱,或地形复杂、起伏较大时,两翼岩层出露界线转折端点的联线与枢纽的方向不一致。图4-25表示一个斜卧褶皱,从地面(假设无起伏)上看,岩层出露界线转折端的联线是南北向的,而枢纽的真实倾伏方向却正东。两者方位相差90°。
图4-25 斜卧褶皱立体示意图
A—为岩层露头线转折端点连线;B—箭头所指为枢纽倾伏方向
3.编制褶皱横剖面图
褶皱通常具有复杂的立体形态,仅从地面或平面图上观察分析其形态是不够的。地质工作者通常利用褶皱的横剖面(即铅直剖面)配合平面地质图,表示褶皱在剖面上的形态特征和在一定深度内的变化。某些方法的成果,如地震勘探,首先得到的就是沿一定方向部署的剖面图。
在编制剖面图的过程中,必须考虑褶皱形态的某些变化规律,推测其深部的可能变化。例如,等厚褶皱岩层曲率向深部有变化,但整个褶皱不可能延伸很深;相似褶皱在一定深度范围内,褶皱形态可能不变。
另外,利用附近不同高程的天然剖面,可以直接观察褶皱向深处的变化趋势,推测其更深部的形态。例如,北京周口店太平山向斜,在太平山(高程303m)山顶剖面上为一正常向斜构造,而在周口河附近(高程80m)的剖面上却变为扇形向斜(图4-26)。这种观察要求剖面相距要近,否则,就会将褶皱纵向上的变化误认为是在不同深度的变化。
图4-26 周口店太平山向斜不同高程剖面图
对于枢纽倾伏方向与倾伏角变化复杂的褶皱,可以按枢纽倾伏特点划分不同的区段,以详细反映褶皱形态变化。在确有必要时,还可以编制褶皱的纵剖面图(平行轴迹)。把纵、横剖(截)面及平面图综合起来,就能充分反映褶皱在三维空间内的整体形态及在不同区段内形态变化。
『肆』 岩层的褶皱现象有哪几种形式
人脸上的皱纹是饱经风霜的见证,地球上的褶皱是地球经历亿万年动荡留下的痕迹。大家知道,一块坚硬的钢板,只要施加足够大的外力,也会弯曲甚至断裂。所以,即使由坚硬岩层组成的地壳,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发生扭曲褶皱。
坚硬的岩层具有弹性,当它受到地壳运动的强烈挤压、拉张的扭曲时,会把内力慢慢地在岩层里聚集起来,就像我们拉张弹弓一样。年长日久,这个力越聚越大,最后终于超过了岩层本身的强度,使得岩层承受不了而发生变曲甚至断裂。地质学上把这种岩层由于受到水平方向力的挤压而发生波状弯曲但未失去连续性和完整性的现象称为摺皱。
褶皱有多种形式,最基本的是向斜和背斜两种。
向斜褶皱是指岩层“大波纹”中向下弯曲的部分。向斜中间部分的岩层时代较新,两侧愈变愈老。背斜褶皱是指岩层“大波纹”中间上隆起的部分。背斜中间部分的岩层时代较老,两侧愈变愈新。在一般情况下,背斜形成山峰,向斜形成谷地。但有时往往相反。因为褶皱形成后,如果地壳再次经历强烈的动荡,那么这些褶皱会再次受到挤压甚至倒置,或者向斜被抬升、背斜被降低,因此出现了十分复杂的地质情况。凡是向斜成山、背斜成谷现象,称为“地形倒置”,或“负地形”。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山脉都是由地壳褶皱运动形成的。从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到亚洲的喜马拉雅山一带,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东西向褶皱带,其中包括高加索山脉、兴都库什山脉等。
褶皱构造常常与大型油田联系在一起。有时,大的背斜能形成穹窿状构造,就像把地壳“挤”出一座圆形仓库,它的内部成了良好的“储油罐”。世界上许多油田开采者都在抽取这种“油罐”中的石油,我国的大庆油田就是其中之一。
『伍』 火山、地震产生于什么地貌 发生于什么地质构造类型,是褶皱还是断层,及产生的原因.
多发生于地震带 位于板块交界处 火山地区地质构造多岩浆岩 地震主要是发生于断层 主要是活动比较频繁 经过数千万年的长期累积 达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 谢谢 望采纳
『陆』 褶皱构造地质特征的遥感分析
(一)确定背斜与向斜构造的遥感标志
在遥感图像上判断背斜与向斜构造的解译标志主要如下:
1.岩层三角面的产状标志
背斜构造两翼岩层三角面尖端指向相对,两翼单面山顺向坡向外倾,顺向坡水系向外流且对称分布;向斜构造两翼岩层三角面尖端指向相背,两翼单面山顺向坡朝里倾,顺向坡水系向内流且对称分布。
2.转折端标志
背斜构造具有外倾转折端及撒开状水系,河流在通过背斜转折端时多呈绕行的弧形弯曲形态;向斜构造具有内倾转折端及收敛状水系。
3.横切褶皱轴的河谷地带的地层条纹条带的形态标志
当河流横切背斜构造核部时,岩层条带呈纺锤形;当河流横切向斜构造核部时,岩层条带呈哑铃形(图8-5)。
4.褶皱内部节理、裂隙的组合模式的标志
背斜构造核部多形成纵向或横向张节理,翼部形成扭性节理(“X”节理);向斜构造核部发育扭性节理、翼部发育横张节理。
(二)褶皱横剖面形态类型的遥感分析
在遥感图像上通过影像特征分析两翼岩层的产状及两翼同一岩层单元条带出露宽度的变化可以推断褶皱的紧闭程度及褶皱轴面的产状,从而确定褶皱的形态类型。一般,在遥感图像上如果褶皱两翼地形切割大致相同,则岩层单元露头的宽度与岩层的厚度成正比,与褶皱两翼的倾角成反比。正常褶皱和倒转褶皱的解译标志如下:
1.正常褶皱
图8-5 正常背斜、向斜的三角面形态及岩层条带弯曲形态
指两翼岩层向相反方向倾斜的褶皱,包括直立褶皱和斜歪褶皱。正常褶皱的影像特征是沿褶皱轴线对称分布的岩层三角面山脊点尖端指向和倾向坡坡向相对或相背。直立褶皱,其两翼岩层三角面的形态相同或相似,同一岩层单元在褶皱两翼的出露宽度也大致相同(图8-6a及图版52);轴面倾斜的斜歪褶皱,其两翼岩层三角面的形态明显不同,一翼缓,一翼陡。产状平缓的翼,岩层三角面尖而长,陡翼上岩层三角面宽而短,直立翼则完全无岩层三角面而表现为直线状影像。斜歪褶皱两翼同一岩层单元出露宽度不同,陡翼窄、缓翼宽(图8-6c)。
图8-6 褶皱(背斜)横剖面形态类型
2.倒转褶皱
倒转褶皱两翼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图像上两翼岩层三角面尖端及单面山的顺向坡指向同一方向。不对称的倒转褶皱可根据褶皱两翼岩层出露宽度和岩层三角面形态的差异判断(图8-6c);同斜褶皱(图8-6d)其两翼岩层三角面不仅尖端指向一致,而且形态也一致,且同一岩层单元在两翼的出露宽度也大致相同。同斜褶皱很容易误判为单斜构造,应用遥感图像来判定倒转,同斜褶皱的存在,是十分困难和多解的。这时要充分利用遥感图像视域广阔的特点,沿影像标志追索,利用转折端和岩层影像的对称重复出现来确定倒转褶皱的存在。
(三)遥感图像上褶皱构造组合特征
一个地区的褶皱大都不是孤立产出,而是反映区域构造特点的各种组合型式,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成因联系。利用小比例尺遥感图像来分析和对比不同地区褶皱构造的组合形态特征,这是常规地质调查工作难于进行的。根据褶皱群体在遥感图像上的影像特征,褶皱组合形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紧密型褶皱组合(图8-7a)
紧密型褶皱在遥感图像上表现为有规律重复出现的紧密条带状图案,它们由一系列互相平行、定向排列、延伸很长而又呈紧密的线状褶皱及复式褶皱组成。这些褶皱翼部产状很陡,甚至直立或倒转,其转折端多呈尖棱状,有时出现分支褶皱。紧密型褶皱在地貌上常表现为大致平行的长条状水系,水系为严格受构造控制的平行水系,组成高山深谷地貌(图版51)。如我国秦岭、大巴山褶皱带,贺兰山、横断山褶皱带都是比较典型的紧密型褶皱带。紧密型褶皱反映区域上受强烈水平挤压的构造活动地带,如地槽褶皱带、会聚型板块缝合带等。
2.宽展型褶皱组合(图8-7b)
宽展型褶皱在图像上表现为疏密相间的平行条带状图案。它们是由一系列平行的发育程度和形态特征明显不同的背斜和向斜相间排列组合而成。宽展型褶皱按其剖面形态可分为隔档式与隔槽式两种类型。隔档式褶皱的图形是挤压紧密的线状背斜与开阔平缓的向斜相间排列(图版52);隔槽式褶皱的图形是挤压紧密的线状向斜与开阔的背斜相间排列。宽展型褶皱在地貌上常常表现为一组大致平行的直线状山脊,山体之间距离较大,地势相对平缓,多数情况下表现为顺地形(背斜山、向斜谷)。宽展型褶皱的水系也多受构造控制,主流基本平行于褶皱轴方向。宽展型褶皱的成因与沉积盖层顺基底滑脱面剪切滑动或与基底断块活动有关。如我国四川盆地东部,贵州、广西等地的古生界和中生界盖层中常发育这类褶皱(图8-7)。
3.平缓型褶皱组合
图8-7 褶皱组合形态
平缓型褶皱在遥感图像上表现为单个出现或零散分布的椭圆形、同心圆形等环带状影像(图版53)。平缓型褶皱有短轴背向斜、穹窿和构造盆地等。短轴背、向斜的图形为椭圆形,短轴背斜的地貌表现多为长条形高地,有时一系列呈平行斜列的短轴背斜或向斜沿一定方向组成雁列式褶皱;穹窿和构造盆地多呈圆形的同心环状图形,穹窿在地貌上常形成缓缓隆起的孤立高地,其上发育放射状水系,穿越穹窿的河流多呈深切的河曲。构造盆地在地貌上常为盆状负地形,发育向心状水系。平缓型褶皱多发育在构造活动较弱的地台区。
4.弯转型褶皱组合(图8-7d)
包括帚状褶皱、弧形褶皱、“S”型褶皱等。它们在遥感图像上形成特殊的组合图形,其特点是平面上都具有明显的弯转形态,一般规模不大;多发育在刚性地块周围或大的扭动构造两侧,系受压扭或扭应力场作用所致。
(四)叠加褶皱构造的遥感分析
识别叠加褶皱的主要途径是追踪影像标志层,分析早期褶皱轴线的变形特征,研究分析复杂的影纹图形特征。在高级变质岩区主要靠辨认呈断续分布的细线纹所代表的面理和线理的变形、弯曲、有规律交切等特征来识别叠加褶皱。叠加褶皱的图形特征多种多样,但最常见的有以下三种:
1.穹窿-盆地型式
第一期轴向近水平的一组正常背、向斜与第二期轴向近水平的正常背、向斜大角度相交时,形成“横跨褶皱”。这时,第二期褶皱运动使第一期褶皱枢纽强烈起伏,在两期背形褶皱叠加处形成穹状构造,而在两期向斜褶皱叠加处形成盆状构造。图版54是邵阳幅陆地卫星图像,该区中部为一轴向近东西的早期背斜,核部由震旦系组成,在叠加了后期轴向北东的褶皱后,形成多个轴向近北东的穹窿构造,而后期北东向褶皱的枢纽在靠近基底背斜时一致向上仰起,明显受基底褶皱的控制。
2.钩状褶皱型式
早期褶皱的两翼岩层和褶皱轴面作为一个褶皱层再次被弯曲,出现两个转折端,形成钧状褶皱,这种叠加作用常发育在大型剪切带旁侧,在变质岩区这种钩状褶皱常与大型韧性剪切带有关。图版47是一个发育在东西向扭性断裂旁侧的钩状褶皱。
图8-8 叠加褶皱的新月型-蘑菇状干涉图形
3.新月型-蘑菇状褶皱型式
当第一期的等斜或平卧褶皱被第二期与之轴向呈大角度相交的背斜或向斜叠加时,由于后期剥蚀深度的不同,在遥感图像上可以看到从新月型到蘑茹型的图形样式(图8-8及图版48)。这种叠加褶皱型式在平卧褶皱推覆体受到两次褶皱变形的地区及高级变质岩区非常普遍。
『柒』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岩层或岩体经地球内力引起的机械运动而发生变形与变位称为地质版构造。地质构造主要有水平构权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四种。
构造地貌由地球内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质体与地质构造控制的地貌。
要区分这两个定义,首先要清楚地貌是指地表起伏的形态,如山地、平原、河谷、沙丘、大陆架、海沟等。因此构造地貌是指由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所控制的地表形态,侧重于地表形态。而地质构造是指岩层或岩体经地球内力引起的机械运动而发生变形与变位,是指岩层或岩体的变形与变位(或形态位置)。
地质构造——岩层或岩体(对象)——形态位置
构造地貌——地表(对象)——地貌
褶皱和断层是地质构造,褶皱使岩层发生弯曲,使岩层形态呈背斜或向斜。而在地球表面,由于岩层弯曲,导致地表也弯曲不平,形成山地等地貌,这就是构造地貌。
断层是地质构造中的断裂构造,是指岩层的断层,断层后使岩体的形态呈地堑、地垒状态,都属于地质构造。而岩层的断裂后形成的地堑导致地球表面形态下陷,成谷地形态,这是构造地貌。
『捌』 褶皱会形成什么样的地表形态
在地壳运动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回做褶皱。褶皱的基本单答位是褶曲,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向斜,一种是背斜。从形态上看,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因此,从地形的原始形态看,向斜成为谷地。但是,由于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经长期侵蚀后反而可能成为山岭,相应的背斜却会因岩石拉张易被侵蚀而形成谷地。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岩层新老关系来确定一个褶皱是背斜还是向斜,而不能单凭地表形态来判断。
『玖』 褶皱和断层地形分别有什么特点
褶皱是在地壳运动的水平挤压力作用下,使岩层发生弯曲,叫做褶曲。如果发生的是一系列褶曲,形成波状弯曲变形,就叫做褶皱。岩层褶曲构造的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新形成的褶曲,背斜是山岭,向斜是山谷。背斜的特点是岩层向上拱起,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一般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常被侵蚀成谷地,它在地质构造上属背斜构造,在地形上称为山谷。向斜的特点是岩层向下弯曲,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向斜槽部受到挤压作用,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以及由于来自背斜顶部侵蚀物的堆积,反而常常形成山岭。它在地质构造上称向斜构造,在地形上称山岭。岩层所形成的一系列褶曲,在地质构造上,称为褶皱构造。褶皱所形成的地形,称为山脉,也称褶皱山系。因此,褶皱常常造成巨大的山系。
地垒和地堑示意图
『拾』 什么是地质构造 有哪几种类型 各有什么特征
地质构造
是指在地球的内、外应力作用下,岩层或岩体发生变形或位移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地质构造有褶皱、节理、断层三种基本类型。
褶皱的特征:分为背斜和
向斜
。
1.背斜:岩层向上弯曲、中心部位岩层较老,两侧岩层依次变新。
2.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部位岩层较新,两侧岩层依次变老。
节理的特征:自地表向下随深度加大,节理的密度逐渐降低。
断层的特征:具有显著位移的断裂.断层在地壳中广泛发育,但其分布不均匀。
第一、
地质作用
与地质构造的区别。地质作用是过程,地质构造是结果。正是由于地质作用才产生的各种不同形态的地质构造。地质作用分为
内动力地质作用
和
外动力地质作用
。
内应力
地质作用的表现:褶皱、断层。外应力地质作用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固结成岩
,地貌表现形式如:沙漠中风蘑菇蚀、
黄土高原
千沟万壑、
冲积平原
。
第二、地质构造对工程的影响。
褶皱构造
核部
岩石破碎
、裂隙发育,强度低,渗透性较大。
闸坝
、电站、隧洞等选址时应尽量避开这种地段。选址还应考虑库区的断裂情况,较
大断层
如伸到库外,可能会产生库区渗漏现象。
第三、地质构造可依其生成时间分为
原生构造
与
次生构造
,次生构造是
构造地质学
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原生构造一般是用来判断岩石有无变形及变形方式的基准。
第四、地质构造造成了不同的
地形地貌
。丰富多彩的地质构造,才让我们的山川河流各有各的风采。每个地方的地质构造都是不同的,同时三种基本类型又都具有,但是其中又是某种类型的构造占主要的,从而使得每个地方的地形是主要某种类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