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中交代是什么
⑴ 地质学是什么意思
地质学(geology)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 地球自形成以来,经历了约46亿年的演化过程,进行过错综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同时 雅丹地貌
还受天文变化的影响,所以各个层圈均在不断演变。 约在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生命现象,于是生物成为一种地质应力。最晚在距今200~300万年前,开始有人类出现。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一直在努力适应和改变周围的环境。利用坚硬岩石作为用具和工具,从矿石中提取铜、铁等金属,对人类社会的历史产生过划时代的影响。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越来越大,地质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地球资源、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编辑本段发展回顾
人类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作为一门学科,地质学成熟的较晚。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庞大的地球及其悠远的历史,这决定了这门学科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它是在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争论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地质学的萌芽时期
(远古~公元1450年) 人类对岩石、矿物性质的认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中国,铜矿的开采在两千多年前已达到可观的规模;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山海经》《禹贡》《管子》中的某些篇章,古希腊泰奥弗拉斯托斯的《石头论》都是人类对岩矿知识的最早总结。 在开矿及与地震、火山、洪水等自然灾害的斗争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地质作用,并进行思辨、猜测性的解释。我国古代的《诗经》中就记载了“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关于地壳变动的认识;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海陆变迁是按一定的规律在一定的时期发生的;在中世纪时期,沈括对海陆变迁、古气候变化、化石的性质等都做出了较为正确的解释,朱熹也比较科学的揭示了化石的成因。
地质学奠基时期
(公元1450~公元1750年) 以文艺复兴为转机,人们对地球历史开始有了科学的解释。意大利的达·芬奇、丹麦的斯泰诺、英国的伍德沃德、胡克等等,都对化石的成因作了论证。胡克还提出用化石来记述地球历史;斯泰诺提出地层层序律;在岩石学、矿物学方面,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200多种矿物、岩石和化石;德国的阿格里科拉对矿物、矿脉生成过程和水在成矿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开创了矿物学、矿床学的先河等等。
地质学形成时期
(公元1750~公元1840年) 在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和启蒙思想的推动和影响下,科学考察和探险旅行在欧洲兴起。旅行和探险使得地壳成为直接研究的对象,使得人们对地球的研究从思辨性猜测,转变为以野外观察为主。同时,不同观点、不同学派的争论十分活跃,关于地层以及岩石成因的水成论和火成论的争论在18世纪末变得尖锐起来。 德国的维尔纳是水成论的代表,他提出花岗岩和玄武岩都是沉积而成的,并对岩层作了系统的划分。英国的赫顿提出要用自然过程来揭示地球的历史,以及地质过程“即看不到开始的痕迹,也没有结束的前景”的均变论思想。水火之争促进了地质学从宇宙起源论、自然历史和古老矿物学中分离出来,并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中国,出现在17世纪的《徐霞客游记》也是对自然考察所获得的超越时代的成果。至1840年,底层划分的原则和方法已经确立,地质时代和地层系统基本建立起来。 而此时的矿物学沿着形态矿物学和矿物化学方向发展,美国丹纳的《矿物学系统》标志着经典矿物学的成熟;1829年,英国的尼科尔发明了偏光显微镜,使得显微岩石学的迅速发展成为可能;法国博蒙于1829年提出地球冷缩造山的收缩说,对近百年来的构造理论产生重大影响。 这样,有关地球历史的古生物学、地层学,有关地壳物质组成的岩石学、矿物学,和有关地壳运动的构造地质理论所组成的地质学体系逐渐形成了。 19世纪上半叶,有关灾变论和均变论的争论,对地质学思想方法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居维叶是灾变论的主要代表,他提出地球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灾变造成生物灭绝的观点。英国的莱伊尔是均变论的主要代表,他坚持“自然法则是始终一致”的观点,并提出以今论古的现实主义方法。在争论中,地质均变论逐渐成为百余年来地质学及其研究方法的正统观点。
地质学的发展时期
(公元1840~公元1910年)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各工业国家都开展了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地质学从区域地质向全球构造发展,并推动了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迅速建立和发展。 其中重要的有瑞士阿加西等人对冰川学的研究,以及英国艾里、普拉特提出的地壳均衡理论;有关山脉形成的地槽学说,经过美国的霍尔和丹纳的努力最终确立起来;法国的贝特朗提出造山旋回概念;奥格对地槽类型的划分使造山理论更加完善;奥地利的休斯和俄国的卡尔宾斯基则对地台作了系统的研究;休斯的《地球的面貌》是19世纪地质学研究的总结,同时休斯用综合分析的方法,从全球的角度研究地壳运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关系,预示了20世纪地质学研究新时期的到来。 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
现代地质学的发展
(公元1910~) 进入20世纪以来,社会和工业的发展,使得石油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和工程地质学陆续形成独立的分支学科。在地质学各基础学科稳步发展的同时,由于各分支学科的相互渗透,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与地质学的结合,新技术方法的采用,导致了一系列边缘学科的出现。 地震波的研究揭示了固体地球的圈层构造以及洋壳与路壳结构的区别;高温高压岩石实验研究,为人们认识地壳深处地质过程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所有这些都促进了地质学研究从定性到定量的过渡,并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发展。 20世纪50~60年代,全球范围大规模的考察和探测,使地质学研究从浅部转向深部,从大陆转向海洋,海洋地质学有了迅速发展。同时古地磁学、地热学、重力测量都有重大进展,为新的全球构造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科学依据。在这个基础上,德国的魏格纳于1915年提出的与传统海陆固定论相悖离的大陆漂移说得以复活。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的赫斯、迪茨提出的海底扩展理论较好地说明了漂移的机制。加拿大的威尔逊提出转换断层,并创用板块一词。60年代中期美国的摩根、法国的勒皮雄等提出板块构造说,用以说明全球构造运动的基本理论,它标志着新地球观的形成,使现代地质学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
⑵ 地质学中的“揭露”是什么意思
非专业人士的我推荐网络
⑶ 地质补堪是什么
地质补勘就是指一个项目,经过初步勘察、详细勘察或者是一次性勘察并提版交合格的地质报告后权,后面还需进行的勘察,但它针对前一次做的补充工作,一般有3种情况需要补充勘察。
第一种情况是在场地施工开挖时(基坑或基槽开挖后),又遇到岩土条件与原地质报告查明的地质情况有差异或者发现必须查明的异常情况时,为保证工程施工的安全及进度要求,针对该情况进行地质补充勘察,也有的叫施工勘察。
第二种情况是在前一次提交的地质报告中已交代,由于当时的地质勘察期间遇到局部无法施工的情况(如部分因原建筑未拆,部分地段因争议无法进行地质工作等等),当条件具备后,针对局部地段进行补充勘察,作为对原提交勘察报告的一个补充资料。
第三种情况是场地条件复杂或有特殊要求的工程,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四章4.1.2节也宜进行补充勘察(施工勘察)。
简单回答,希望你明白并满意哈。
⑷ 地质学中的穿插关系律是怎么一回事
后生成的地质体穿插早生成的地质体,这里的地质体一般是侵入体。主要揭示地质事件发生的相对时间。
⑸ 地质学的三大原理
只听说过《地质学原理》
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的主要著作,又名《可以作为地质学例证的地球与它的生物的近代变化》 (Modern Changes of the Earth and its Inhabitants Considered as Illustrative of Geoloay),初版共3卷,分别于1830年1月、1832年1月和1833年 5月出版。第四版分为4卷,1834年5月出版。其中第一卷论述地质学发展史和地质现象古今变化的原理;第二卷论述无机界现时正在进行的各种地质变化;第三卷论述有机界在自然选择、地理分布和移徙,以及在人工驯养、培植等条件下所引起的变化;第四卷为地质学的基本内容。从1838年开始,莱伊尔把第四卷即地质学的基本内容抽出来并加以扩充,以《地质学纲要》 (Elements of Geology)的书名出版单行本。这本书在1851年又经过重编,定名为《普通地质学教科书》(Manual of Elementary Geology),1865年又改为《地质学纲要》。到 1872年,《地质学原理》共出版十一版。在书中,莱伊尔提出地球的变化是古今一致的,地质作用的过程是缓慢的、渐进的。地球的过去,只能通过现今的地质作用来认识。现在是了解过去的钥匙。他的这种观点被称为“均变论”。《地质学原理》对当时和以后的地质科学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地质学原理》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地质学纲要》在1872年由中国数学家华蘅芳和美国医生玛高温合译成中文出版,书名为《地学浅释》。徐韦曼译的《地质学原理》中译本于1959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⑹ 地质学中相的定义
沉积相:地史学、地层学中常把反映沉积环境的原生岩性和生物群的综合特征,称版为沉积相。
生物相:反权映一定沉积环境的生物群的生态特征,称为“生物相”。
岩相:指沉积岩相。为反映一定沉积环境的岩性特征,包括所有物理的化学的(矿物和岩石的)以及生物的特征。
礁相:以造礁生物为特征的生物相,称为“礁相”。
壳相:以含有丰富的具有厚重外壳的底栖生物为特征的生物相,称为“壳相”。
笔石相:指以含有丰富笔石而很少底栖生物为特征的生物相。
⑺ 地质学中pzg表示什么岩石
三大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就其成岩物质矿物来说,虽有变化,但变化不大,他们的很多组成元素是相同的
⑻ 地质学中,以古示今的概念是什么
将今论古是英国地质学家提出的,"既以古论今"或"将今论古"的思考原则,他认为古代地质历史中发生的地质作用现在也同样存在,而且基本上具有相似的特性。
⑼ “交代”和“交待”有什么不同在语文答题中说“交代(交待)了事情的......时,用哪个呢
一、“交代”和“交待”的不同具体如下:
(一)“交代”主要有4个意思:
1、把自己经管的事情交给接替的人。例如:
(1)你把工作交代一下,明天就到团里报到。
(2)赶快把手头的几件事情交代给老刘,明天上午出发。
2、把自己的意图或嘱咐告诉别人。例如:
(1)他一再交代我们要注意大桥的施工质量。
(2)主任临走交代,让咱们今晚加班。
(3)放学时,老师反复交代,过马路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3、说明或解释。例如:
(1)要先跟他们把政策交代清楚。
(2)小说主人公命运的结局,作者未作进一步的交代。
4、坦白自己的错误或罪行。例如:
(1)你要如实交代犯罪的经过。
(2)必须老实交代,不能有所隐瞒。
(二)“交待”则多用于一种诙谐的说法,表示某种不如意的完结。例如:
(1)我今天开车,就不喝酒了,否则这条命就交待在盘山公路上了。
(2)如果飞机出了事儿,我这条命可就交待了。
过去,曾有“交代”跟“交待”混用的情况,但是现在则需按照所要表达的意思来分别使用。
二、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交代”的用法较多,而“交待”主要有一种用法。因此,除了表示诙谐意味的“完结”外,表示其他意思都宜使用“交代”。所以本题中说“交代(交待)了事情的......时,应用“交代”。
⑽ 岩浆自交代作用是什么意思地质类的,谢谢。
岩浆岩中矿物结晶是分先后的,有的矿物结晶早,这样岩浆是一种固液混合状态,固体之外的液体与已经结晶的固体矿体再次反映,两者物质交换,这种交代作用为岩浆自交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