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素描的内容要素有哪些
A. 地质数描图怎样画
地质素描地质素描,是以野外地质物象为对象,用素描技法描绘出地质客观实体的空间形态及相互关系。如地貌景观、地质构造、岩石矿物等内容。往往用许多文字还表达不清的地质现象,而一张素描图却表达得十分清楚,这对提高工效和工作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地质素描工作分为外业和内业两部份,第一步先要对井巷现场地质情况进行收集,包括岩性、产状、构造、位置关系等,第二步进行内业整理,对外业工作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上图,按一定比例绘制地质情况,必要时附上文字说明,如有条件,对一些地质特殊地段还可采用井下摄影技术。
一、透视法在野外素描中的应用
按近高远低、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前远后、近弯远直的透视法原理,将地质景观反映到素描图面上
二、块面的应用法
为了将复杂的地貌形态反映到面上,就需要先简单的几何体将类似的地形形态逐块进行勾绘,构成与素描对象近似的块面,以及各部分相对大小和结合关系,组成景物的整体关系。块断面是构面形体的基本单位,不论地景形态多么复杂多变,但均可划分成理想的几何形体,有利于分析、对比和素描。
三、素描图中线条的运用
(一)、轮廓线条:它概括了物象外形特点,相当于逆光照片中物体周边线.
(二)、块面分割线条:表现物象表面起伏变化的线。在轮廓像中反映物体次级形态的一种线条,使物体具有立体质感,以表示物体的(竖面、平面、斜面、波状面和弧形面)五大块面。
(三)、阴影线条:用于反映物体明暗差别的线条或点。
运用线条时根据五大块面,可选用水平线、直立线、斜线、弧线和曲线分别表示地形、物体形态的变化。在素描中,运用各种线条要注意其反映物具体部位特征:弧线、曲线一般附合物体起伏变化特征,线条宜均匀柔滑,如缓山坡地形。陡坡、陡崖用直竖线,线条一般平行,不要相互斜交呈网。
四、野外常用的几种地质素描图
(一)、剖面素描:野外地质工作者经常在穿越主要地质路线时勾绘地质随手剖面,以反映所观察到的各种地质现象(地层、构造、侵入岩形态及穿插关系等),但多是和平常的剖面测制图相同,没有反映路线所通过的地形地貌和在不同高程上地质现象的变化,缺乏立体感。剖面素描应画出地貌形态特征,和不同高程上的地质现象,并勾连其地质构造,标注产状要素和岩性花纹。
(二)地景素描:主要是对地貌景观的大视域描绘,以此反映地质作用或不同性质的岩石形成的特有地形地貌特征。描绘时要认真观察地貌特征,进行块面勾绘,用透视原理及恰当的线条反映出明暗和地形陡缓变化关系。(三)、具有代表意义的地质现象素描。此素描选取范围不宜过大,一般常用于露头素描。用精细的描绘手法,将其地质构造特征较真实形象的反映出来,也可称作特写(图Ⅵ-8、9、10)
五、地质素描步骤
地质素描图从取景到成图,要有一个过程和步骤,首先要目的明确,就是画这一张图时要明确它要表现什么主要地质内容(如地貌特征、褶皱构造、接触关系等),取景时要将主要反映的地质现象放置在图的中心突出部位,同时考虑图面布局的合理美观。其素描图主要步骤可分为以下五个:
(一)、取景:确定控制点(灭点、最低点、最高点)、视平线、景观范围。
尽管范围,初学者常用“取景框”取景框用硬纸板或塑料片,中间为正方形或长方形窗框,中间拉十字线,在图纸上也画上同样的十字线,边框上应刻上尺寸,当选好取景范围时,将突出的景观轮廓线在边框上和十字线的相交点确定在图上,以免相互比例和位置关系的失调。
(二)、勾画大体轮廓线及主要地质界线
先画出大体轮廓再画局部,先画主要再画次要,由简单到复杂,由直线到曲线。轮廓线和主要地质界线,首先用直线进行大致勾绘,再着意其位置和相互比例进行准确描绘。
(三)、画细部轮廓线和次级地质界线:在大块面上进一步画次级和小块面,然后再按物体形态特征将大体轮廓线勾成形态曲线,并将次级界线进行形态勾绘,即成为一幅白描图。
(四)、画明暗以增加质感,突出地址特征,检查整饰全图:在白描图上按小块面和明暗交界线画出明暗,有些还要画阴影。从而使物象具有质感,也突出了地质体的形态特征。
(五)、标明内容要素:图名、比例尺方位、主要地名、地质产状要素、地质代号、作者、日期。
B. 大坝基坑地质素描工作回忆
张占标
基坑地质素描工作,是大坝施工详图阶段的地质勘查工作。它包括大坝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地质观察,基坑最终基岩面上的破碎带和断层软弱带的技术处理,基坑平面素描图的实测,基坑验收和编写总结报告等五个部分。
1.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地质观察
我调基坑地质组比较晚,没有赶上一期基坑的素描工作。据当年甘存绪介绍和查找有关资料,三门峡大坝基坑开挖是从1957年2月开始的,比大坝正式开工典礼还早两个多月。也就是说三门峡大坝的基坑素描地质工作,是从1957年2月开始的。
一期基坑地处黄河左岸。这里岛屿多,自然地形比较高,而坝体建筑物是溢流坝和护坦、隔墙,要求基坑的最终基岩面比较低。这样一来,要整个炸掉人门岛,削平梳妆台,开挖工程量很大,直到1958年3月,都在放炮开挖、运输清碴和修筑围堰,没有竣工基岩面交工。这段时期,基坑组有3人,除组长甘存绪外,还有人事关系属水电部门的小郭和小李。主要工作是跟随开挖施工进行地质观察和收集资料,重点是对构造裂隙、裂隙密集带、破碎带和断层进行跟踪观察。同时还和技术处的质检人员一起,监督开挖放炮打眼的直径、深度和装药量,都要严格按开挖规范操作;指导专业开挖队对基坑中软弱带和基坑边坡等有关问题的技术处理。工作不是很紧张,但天天都在机械轰鸣、尘土飞扬的施工现场观测记录破碎带、断层的变化和岩石的风化情况,还要采标本,取岩样等,也很劳累。
二期基坑的素描工作是我和甘存绪两人完成的。二期基坑在黄河右岸,是电站坝体、厂房和尾水渠的基础部位。这里集中发育着1号、37号断层和10多条构造破碎带,在地形上正是人门、神门、鬼门三河汇流的河床地段,有一处不规则天然深槽,被称为“龙宫”。槽壁光滑矗立,槽内积满淤泥。与一期基坑相比,开挖量小了,清淤工程量却很大,而且由于这种地形的影响机械和车辆用不上,只能靠铁索吊运和人力A抬。为赶工程进度,工程局在1958年年底冒着寒冬,搞了人工清淤大会战,上至局长、书记,下至普通干部和工人,轮流到“龙宫”参加劳动,全靠人工用铁锨挖、用镐刨、用布兜A、用竹筐抗,每天都有近千人的队伍,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清出了几条道路,用上了汽车,才加快了进度,直到1959年2月才转入基坑基础软弱带的技术处理。这段时期,我和甘存绪天天在彩旗招展、人声鼎沸的清淤大军人流里,对照坝址区地质图,观察断层、破碎带的变化情况,检查以往水上钻探资料的准确程度,指导专业队伍对断层、破碎带和地下水的技术处理,还对龙宫的直立岩壁,光秃岩丘进行拍照、素描和描述。
2.基坑基础软弱带的技术处理
在我们素描的整个一二期基坑范围内,作为大坝主要建筑物基础的岩石,全都是闪长玢岩。它是一种浅灰绿色、坚硬、耐风化、饱和极限抗压强度1200~1800kg/cm2的块状结晶火成岩,是大坝的天然良基,但也发育着构造裂隙、裂隙密集带、破碎带和断层所构成的基础软弱带。因为这些断层和破碎带是对坝基产生危害影响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基础开挖、素描和验收过程中,进一步查清其分布规律和带内产物的性状,并监督施工单位严格按规范进行技术处理,始终是我们基坑地质组的工作重点。
在素描和验收中,我们对这些基础软弱带的处理,主要采取了两种办法。第一种是列宁格勒水电设计院设计图纸规定的办法:对软弱带进行加深开挖,其深度与软弱带的宽度相等,然后对软弱带的两壁各挖去0.5m,再以2:1的坡度与基坑的基岩面相接。
第二种办法是我们与工程局质量检查部门一起制定的根据软弱带内构造岩的岩性而采取的加深开挖的处理办法,即不管软弱带的宽度,也不管软弱带两壁与基坑基岩面相接的坡度,只要带内的构造岩岩性不好,就往下挖,一直挖到构造块状岩为主时为止。
在实际工作中具体采用哪种办法,我们都是根据带内产物的具体情况,坝体结构物基础对该部位的要求和施工处理的难易程度,经与技术处质量管理人员和开挖单位负责人具体协商确定,而且大都争得了现场前苏联专家的同意。
1)一期基坑的软弱带处理
一期基坑主要是溢流坝和护坦的基础部位,坝体结构物对基础的要求,主要是抗滑和防冲防淘。这一地段的具体情况是,根据溢流坝标高低的要求,已普遍从原基岩面下挖了10~20m,基坑中的断层和破碎带内的产物大都呈现为新鲜或表面呈黄褐色的构造块状岩,而且最终基岩面大都是平坦的,所以这里的基础软弱带也大都是采取第一种办法处理的。有的下挖深度比规定深度还少了一些。但带内同时还有对防冲防掏不利的碎屑岩、未胶结角砾岩或粘土岩时,则按构造岩的分类处理原则再加深开挖。在进行这些处理时,全都是按照规范要求,采用风镐、洋镐和撬杠处理的。
对于第二类破碎带造成的软弱带,因为它没有明显的边界线,又是以构造块状岩为主的充填物,经过10m的开挖后虽已岩质坚硬,但有的岩块用锤敲击仍发哑音。遇到这种情况,则采用第二种办法,加深开挖,直到这种构造块状岩接合紧密为止。
对第三类破碎带造成的软弱带,因其主要是由方解石脉或方解石石英共生岩脉构成,岩脉本身是完整坚硬的,只在岩脉两侧伴有0.2~0.3m的灰白色碎屑岩。对其处理的办法,也只是用凿子沿岩脉两侧各挖0.2~0.3m深的小槽就行了。
2)二期基坑的软弱带处理
二期基坑是电站坝体、厂房和尾水渠的基础部位。坝体对基础的要求,主要是承重、抗滑和传力。而这一地段的实际情况是断层、破碎带的集中发育区。截流抽水后,有一深达10m,面积达11000m2的深槽。槽内的最终基岩面,对坝体要求来说,已经很低。清淤后,开挖队对坑内的基础软弱带,仍采用第一种办法处理,遇到边坡衔接难以施工的问题。因为由1号、37号断层和47号、89号、90号、91号、93号破碎带所造成的基础软弱带,已被冲刷成岩壁坚硬完整、光滑陡立的深沟,无法进行2:1的边坡施工,只好改用第二种办法处理,在清淤后的断层、破碎带所造成的深沟内继续深挖,有的挖2~3m,有的挖4~5m,最深的挖了6m,都挖到了达到要求的构造块状岩。对于由第二类、第三类破碎带所造成的软弱带的处理,仍采用了与一期基坑相同的处理办法。
在进行二期基坑深槽内软弱带深沟技术处理过程中,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就是清淤后,开始对软弱带深沟进行处理时,施工队遇到由于沟深壁陡,边坡难以施工的问题,我们和技术处的质检人员商议改用第二种办法加深开挖处理。这时一个刚从列宁格勒来的年轻地质专家,和我们一样认为其带壁坚硬完整,无需再用爆破的办法加大徒劳开挖工程量,但也不同意我们继续深挖,直到构造块状岩为止的方案,提出了一个在软弱带两壁打成排的风钻孔,再用粗钢筋“扒锯子”的办法。开挖单位首先反对,认为深沟的宽度变化很大,“锯子”没法预制,现场不能加工。我们和技检处的人也不同意,认为钢筋的拉力,对地质应力来说没有意义,而且太琐碎、太费事,对赶工期也不利。因为当时国家有正确对待外国专家建议的严格要求,我们只好三条线向各自的上级汇报。开挖队向谢副局长作了汇报,技术处向汪胡祯总工作了汇报,我们向贾工作了汇报。最后由汪胡祯和贾福海两位总工出面,去找前苏联专家组长协商,才否定了“扒锯子”方案,仍按我们的意见采用深挖方案处理。后来听说,那个年轻地质专家是个新来工地实习的研究生,此事之后就没有再在工地见到他。
3)地下水的处理
一期基坑中的断层、破碎带内有几处地下水出露点,水量都不大,最大的也不超过0.2L/s;二期基坑深槽因地势较低,有10多处出水点,多呈点滴状,泉流状需要泵排水的只有3处,整个基坑内地下水的渗出总量约有0.5~1L/s。其处理方法是:水量小的,先用水玻璃堵死,再浇筑混凝土;用水玻璃堵不住的,用水管将水引流基坑外,待浇混凝土凝固后,再把管子堵死。这项工作我们没有亲自做过,基坑中的地下水处理,都是由浇筑队结合混凝土浇筑进行的。
3.基坑地质素描图的测制
基坑地质素描图,是在基坑开挖到最终基岩面时,由地质人员现场测制的一张竣工基坑综合地质图。它既要反映坝基最终基岩面的裂隙、破碎带和断层的发育程度、分布规律、产状要素、充填物、捕虏体及地下水出露点的情况,又要反映以往各勘探阶段的坑、孔位置等,既是基坑验收的必备图件,又是勘探单位向设计部门提供的最新地质资料。其测制过程大体分以下三个步骤:
1)野外平面素描图的实测
当开挖单位将基坑开挖至设计高程,并将基岩面按验收标准清理干净后,由地质组测制基坑平面地质素描图。其作业过程是:先用皮尺和红漆对照着浇筑块设计图纸,画好边长2m的方格网,然后用竹尺和米格纸,采用1:100的大比例尺和总队规定的标准图例,在本次申请验收的基坑内一块一块地把基岩面的裂隙、软弱带、捕虏体、地下水出露点和勘探坑、孔位置等都填在图上。同时将裂隙、断层、破碎带的编号、产状要素等记在事先设计好的表格或记录本上。
方竹尺边长2m,每10cm刻一个刻度,移动一次可画4m2。画完一块,两人平抬竹尺向下一块移动,直到将本次验收范围的基岩面画完为止。素描范围的大小,往往是根据坝体结构物的基础块段和有无混凝土浇筑条件来确定,有时几十个浇筑块基础要一次画完,大到几百平方米;有时十几个浇筑块,面积只有几十平方米。一般我们不管素描范围的大小,只要达到验收标准我们都及时把素描图画完。
2)平面素描图的内业整理
野外画好的素描图,要及时进行内业整理。其内容包括:①把野外记录表格或记录本的记录资料都填到图上,对特大裂隙、裂隙密集带、断层、破碎带要统一编号,过去没有出现过的,要按顺序予以新的编号,如有分支,可在其编号的右下角加a、b、c等字样;②将本次画完的断层、破碎带与以往画完的相邻素描图对接,如接不起来,应持图去现场找原因;③根据开挖单位提交的开挖竣工图,本次实测的平面素描图和开挖过程中收集的有关资料,按规范要求编制相应数量的纵、横剖面图,并把各剖面线的位置和编号标在平面素描图上;④将本次素描范围的各浇筑块编号标到图上,还要将图例和本次素描图在总浇筑块图中的位置也标出来。
3)编写工程地质结论书
在进行平面素描图内业整理和编制纵、横剖面图的基础上,写出本次基坑素描范围的工程地质结论书。这是一篇与平面素描图、纵横剖面图相对应的、短小精干的文字资料,要求简洁明了。论述的重点是基坑最终基岩面的质量。内容包括:岩石、地质构造、破碎带、断层、地下水处理和结论。在结论中要重点说明那些由断层、破碎带所造成的基岩软弱带,经过相应的技术处理,已完全符合设计要求等。
写到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说明一下,就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并不是每做一次基坑平面素描,就跟着做一次纵、横剖面图和写一次工程地质结论书。基坑平面素描图是根据基坑开挖的进度,基坑中断层、破碎带的处理情况和浇筑施工的需要来确定的。而写工程地质结论和加编纵横剖面图,是按坝体结构物基础浇筑的段块划分进行的。前者是为基坑验收准备图件,后者是为设计部门提供新的地质资料。所以,如果没有设计部门的特殊要求,我们是作完一坝体结构物单元的基坑素描后,才进行平面图对接,加编纵、横剖面图和编写工程地质结论书,并送总队技术主管进行审核、签批、清绘、翻译俄文、蓝晒复制等,最后送交工程局机要处转送苏联列宁格勒水电设计分院。因为甘存绪是工地三人质量检查小组成员,现场工作比较忙,这些送审的事情多是由我办的。记得刚开始是由陈祺江审批,由李松花或汪玉珍进行清绘。1959年3月以后,队上的地质人员分别去了新疆和内蒙,但贾福海主任工程师仍在队上。一方面是因二期基坑的工作还没有完成,同时他在这时正在进行第四纪三门系的调查研究和资料整理。所以陈祺江去新疆以后,基坑工作就由贾主任工程师直接管理了。
4.基坑验收
基坑验收是为确保大坝的基础质量,而采取的一项重要管理措施。为了做好这一工作,三门峡工程局成立了以副局长为首、各有关单位领导参加的验收委员会和现场质量检查小组,具体工作由技术处的金喜卿、丁宝琦和地质总队的甘存绪三人负责。金、丁负责开挖放炮等施工技术操作和松动岩石、软弱带的处理检查,还负责起草验收情况说明书和签发验收合格证书;甘负责基坑素描和编写工程地质结论书。任务虽有分工,但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分工合作,互相帮助,都把现场实测基坑素描图作为最后一次全面的质量检查,一起作好基坑的素描和验收工作。
基坑验收的一般程序,是先由开挖单位进行自检、清底、并用高压风水枪将基岩面冲洗干净,提交开挖竣工图和提出验收申请;再由地质组实测基坑地质平面素描图,现场质检小组结合地质素描图的测制,进行最后的全面质量检查,并写出验收情况说明书;最后由验收委员会验收,并签发验收合格证。由此可见,地质素描和基坑验收,既是同时又是统一进行的。地质素描是基坑验收的最关键环节。
一期基坑的素描和验收,是从1958年3月开始的。当时,左岸基坑围堰基本完成,灵宝砂石厂和混凝土拌和楼相继投产,开挖队选择运输条件较好、地处基坑最南端的隔墙基坑,进行清底、自检、并提出验收申请,随后地质组实测了大坝基坑的第一张平面素描图,经验收委员会验收后,1958年3月18日,由水利部副部长李葆华和工程局党委第二书记张海峰,亲手打开混凝土吊运大罐,在大坝隔墙基础地段浇筑了第一罐混凝土。自此以后,地质组在开挖队和技术处有关人员的大力帮助下,紧张进行素描,直到1958年7月,全部完成隔墙、隔墩、梳齿、护坦等部位的基坑素描工作。这一时期,素描工干的相当艰苦,一方面是素描刚开始,操作方法尚不熟练;另一方面,开挖队经过1年多的施工,已有大面积的基坑准备竣工,所以素描工作必须紧张作业,否则就不能及时进行验收,就会影响浇筑施工,时间非常紧迫。在这种情况下,地质组在坝址分队大力支持下,分成两组、三组搞突击素描,白天画不完,有时晚上接着干,终于加快了速度保证了验收和浇筑进度。
二期基坑1959年2月清淤、清底结束,开挖队先在电站厂房基坑部位,按浇筑设计图纸逐块进行光面凿毛、软弱带深挖处理,然后冲洗、自检和申请验收。我和甘存绪两人画素描图,丁和金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工作也很紧张,但我们的素描技术已经熟练。往往是我们两人在一起,先用皮尺画好方格网,然后一人一块图板,分成两组,自己移动竹尺,自测产状要素,并将测得的数据直接标到图上,不再填表格。老丁和小金见我们两人太忙,在检查完松动岩块和软弱带处理情况后,就来帮我们画方格网或移动竹尺。后来还把技术处的测量人员叫来,用水准仪在高差大、拉皮尺难的“龙宫”边缘和软弱带深沟地段,帮我们测点放线画方格网,使我们大大提高了素描速度。到1959年6月,全部完成二期基坑的素描验收任务。前后两期共提交了基坑地质素描图45份。
5.基坑地质素描总结报告的编写与丢失
1959年6月,随着二期基坑最后一张素描图的画完,三门峡队所承担的大坝地质勘探任务全部胜利完成。其队伍早在年初,就分两队分赴新疆和内蒙去组建治沙队。队伍撤离时,地质部所属领导离队较晚,贾主任工程师和张洪生副总队长,是在5月底或6月初回北京的,夏其发工程师是在水库勘探工作全部结束后,于8月份回北京的,会兴镇队部只留下王相坎(组长)和冯文福(干事)、何宇弟(会计)三人留守小组,看管房屋和已封存的地质资料,管理尚未迁走的随队家属。我和甘存绪住在史家滩,开始着手编写基坑地质素描总结报告。
基坑地质素描总结报告,是在贾福海主任工程师的直接指导下编写的。他在主持出版前八卷总报告时,就考虑要把拌和楼滑坡报告列为第九卷,基坑总结报告列为第十卷。早在年初,他和陈祺江到工地来检查二期基坑软弱带深挖处理情况时,来到我们在史家滩的办公室,让我们在进行二期基坑外业工作的同时,着手考虑基坑素描总结报告的编写问题,并就报告的指导思想、论述重点、文字章节和图件精简缩编等方面谈了原则意见。
基坑素描总结报告的编写,从7月初开始,我和甘存绪先按贾工要把重点放在基础软弱带的处理与评价上的要求,拟了个提纲,然后甘存绪起草文字初稿,我缩编整理图件。初稿写出后,我修改誊清,他审查图件,计划两个月完成。写完后,他回广西休探亲假,我带着资料和王相坎一起回北京向贾总汇报。
国庆节后,甘存绪也回到了北京。我俩根据贾总的初审意见,由我执笔对总结报告作了补充、修改,但图件未找到清绘人员。这时贾总奉派援助越南,忙于出国准备,基抗报告的事就暂时停了下来。报告、图件和原始资料仍放在我从三门峡带回的两个帆布箱里,由我保管。
1962年底,贾总回国后,又让我们对报告进行整理。这时,甘存绪已调回广西,我和张洪生、汪玉珍随综合队与北京队合并到西郊八里庄。我和汪玉珍被抽出来,在张队长的领导下,对三门峡基坑总结报告和图件,按出版要求,又进行了整理和清绘,并送到水文局贾总办公室,由贾总进行最后审查。这时贾总再次被派援越,这份整理好,也审查完的报告,又被搁置起来。后来听张洪生队长说,贾总那次出国前,向他交待了拌和楼滑坡和基坑报告出版的事,因为离前八卷报告的出版已有好几年,与出版社的账务早已结清,他想让水文一大队出点钱,怎奈当时地质队强调计划管理,“打油的钱不能买醋”,再加上两队合并后的领导班子矛盾重重,几年也未列上计划,直到“文革”前也未办成。
“文革”后期,有一次去部里开会遇到贾总,又谈起三门峡基坑报告的事。他说出国前,基坑素描和拌和楼滑坡的两份报告都放在他的办公室,文革中贾工的办公室被他人占用了,回国后就没有找到。这两份报告是我们在大坝施工阶段的勘察成果,缺了它们我们的总报告就少了一块,就不完整了。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2004.9.16于北京望京
参考文献
1.三门峡基坑素描、验收地质工作初步总结
2.三门峡大坝基础闪长玢岩中的断层及构造破碎带和对这些软弱带的处理
3.“万里黄河第一坝”一书中有关基础开挖、验收的回忆文章
C. 地质编录的内容是什么
把直接观察和综合整理的地质信息系统地用文字和图表编制而成的记录。地质编录是地质勘查和地质科学研究最基本的工作方法。 地质编录按照工作阶段可以分为2种:①原始地质编录,指在野外对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用文字、素描、图表、照相等方式所做的记录;②综合地质编录,指对原始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整理而成的文字、图表等。地质编录按照内容可以分为地质填图编录、探矿工程地质编录和采样编录。 地质填图编录 是完成任何比例尺的地质调查任务的基本手段(见地质填图),包括地质剖面编录、地质路线和地质观察点编录。 沿着某一个方向把具有一定深度的切面(断面)的地质体和地质现象表示在图上,称为地质剖面图对地质剖面上所显示出的地质体和地质现象进行的观察和记录,即为地质剖面编录。在野外实地测量编制地质剖面图时,一般要选择地层出露比较完整、能基本反映填图区内地质体的主要地质特征、具有代表性的路线和区域。通过实地测制地质剖面,划分地层分层界线,确定填图单位;进行详细的岩性描述,系统地采集岩石、矿物标本;测量地质体的产状;在未变质和浅变质地层中寻找和采集化石;并根据填图任务的要求采集有关的分析测试样品。在必要的时候还需进行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测量。 在地质填图中,需选择合理的路线和控制点进行系统的野外地质观察。地质路线和地质观察点编录内容有:标定观察路线和观察点的位置,观察、描述露头地质和地貌,测量地质体的产状要素以及其他构造要素,采集 标本和样品,追索和填绘地质界线,画信手剖面图和地质素描图(图 2)以及摄影等。地质观察点的作用是准确地控制地质界线或地质要素的空间位置,使原始的文、图资料与实地位置相符合。地质路线和地质观察点的编录形式,除传统的野外记录本编录方式外,为便于野外资料和数据的电子计算机处理,还有采用记录卡片的形式,即把所观察到的地质现象用预定的符号或代码标在特制的卡片上。 探矿工程地质编录 矿产普查勘探中对所实施的工程进行的原始地质编录。包括:①坑探地质编录,简称坑探编录,指对坑探(包括槽探、井探)工程揭露的地质矿产现象所进行的描述和记录,并要编制坑探工程展开图,以表示各种地质现象在同一平面上相互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变化情况。②钻探地质编录,又称钻孔地质编录。其内容包括:回次进尺,岩(矿)心采取率,岩性描述,分层孔深,分层厚度,标志面与岩心轴的夹角,钻孔弯曲度和孔深测量;简易水文地质测量、地球物理测井(见钻孔地球物理勘探)等资料的编录;并按设计要求采集各种标本和样品;编绘钻孔柱状图和钻孔地质剖面图,以反映不同深度各种地质现象和各类岩石(矿石)的特征及其在钻孔中显示出的厚度。 采样编录 又称样品编录,在地质勘探工作中对采集的各类样品所做的编录。在地质调查过程中,为了了解和解决有关的地质、矿产及其他工程技术问题,需对岩层、岩体、岩石、矿石、矿物、水点,土壤和松散沉积物等采集适量样品,进行分析化验和测试鉴定,以取得必要的原始数据和资料。采样(取样)编录工作包括:对采样地点的观察、描述和编制采样平面图;按样品种类进行统一编号登记;对样品加工过程的记录和检查;对各类样品的分析、测试与鉴定结果进行整理、登记和检查。
D. 地质观察点的观察、描述内容及记录格式
地质观察点是野外地质路线上进行观察、研究地质现象的地点。其布设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点位的布置以能有效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要素为原则。
(2)下列位置必须布设地质观察点:地层分界线上、不同岩石接触处、岩相变化处、构造点、蚀变带、矿化及矿点、重要化石点、标志层、代表性产状要素测量点、取样点、山地工程以及其他有意义的地质现象观察部位等。
(3)按实际地质情况,适当布设岩性控制点,一般岩性控制点不超过总地质点数的30%,切忌机械地等距离布点。
3.4.1地质观察点的一般工作程序及注意事项
(1)用手持GPS定点或利用地形、地物在地形图上进行定点,注明点号,描述记录观察点的地理位置、坐标。在一个工作区范围内,点号必须按顺序统一连续编号。若有数个作业组在同一工作区同时工作,则必须在野外工作前统一分配观察点号,决不允许在同一工作区内有重号现象发生。
(2)观察研究观察点岩石露头,确定露头类型(天然的或人工的)和出露的程度(良好、一般、较差或差等),这将决定该观察点视野范围及资料的可靠程度。
(3)观察研究观察点附近的地层特征、古生物特征(化石)及地质体的岩石学特征及各类岩石间的接触关系。
(4)观察研究观察点附近褶皱、节理、断层等构造的特征。
(5)观察研究观察点附近的矿化现象、蚀变带及矿体特征。
(6)观察研究观察点附近的地貌及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的特征。
(7)测量各种产状要素和有关数据(矿物颗粒大小、砾石大小、岩层厚度、断层带的出露宽度、矿层或矿脉的长度和宽度等)。
(8)经过上述观察研究后,进行详细的文字记录和描述。
(9)绘制地质素描图或勾绘信手剖面图或作必要的地质摄影。
(10)采集各类标本、样品。
在野外进行地质观察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坚持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客观地搜集资料,对观察内容的取舍不应带有主观的随意性。其次,在工作中必须遵循客观规律,避免盲目性。还必须多做沿途点间的路线观察研究,以了解和掌握各种地质现象在点间的变化情况。
3.4.2常见地质观察点的观察和描述内容
常见地质观察点主要有:岩性点、界线点、构造点、矿体(矿化)点、地貌点、第四纪地质点及水文地质点等。对观察点描述的内容不能限于一个点,而应包括观察点及其附近一定范围之内的所有地质现象。观察点的类型不同,描述的内容应有所侧重。
Ⅰ.岩性点(界线点)的观察描述
岩性的观察描述是野外地质观察描述工作的基础,只有在详细观察岩性特征,正确确定岩石名称后,才能进一步研究其在空间上的变化及其与其他地质体的关系。岩性描述内容如下:
(1)关于岩石的颜色。为岩石的新鲜面整体颜色(风化颜色加括号写于新鲜颜色之后)。
(2)矿物成分及结晶状态、粒度形态、含量及变化。一般按主要成分在前、次要成分在后的顺序描述。注意目估矿物含量总和不能大于100%。对于斑(玢)岩,先描述斑晶成分、含量、形态、大小及其变化情况,后描述基质;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按碎屑物、胶结物的顺序描述。
(3)结构、构造的描述。
侵入岩:结构如粗粒、中粒、细粒、微粒、斑状、似斑状等;构造如块状、斑杂、流动、条带状等。
火山岩:结构如灰绿、粗玄、球粒、斑状、集块、火山角砾、凝灰等;构造如熔渣状、枕状、流纹状、气孔状、杏仁状等。
沉积岩:碎屑岩结构如粗、中、细粒砂状、粉砂状、泥质结构等,并描述胶结物成分、胶结类型、层理构造等特征。
变质岩:结构如变余结构、粒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构造如变余构造,片麻状、片状、千枚状、板状、条带状构造等。
(4)蚀变、矿化的描述。蚀变描述主要指岩石的蚀变情况,包括蚀变部位、蚀变矿物、残留矿物等;矿化描述主要指金属矿物种类、目估含量、集合体形式等。
(5)岩层(岩体)空间特征观察描述。在岩性观察的基础上,向周围扩大观察范围,描述岩层、岩体在空间分布上的总体特征。描述内容:岩相划分情况;岩性变化及互层情况;层理、片理产状及变化;化石产出情况等。
(6)接触关系观察描述。描述不同岩层、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描述内容:①接触带类型:按接触界线的明显程度分为急变、渐变两种类型;②接触关系分为:沉积(超覆)、断层、侵入(脉动、涌动)、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等;③接触带特征及变化;④接触带产状变化。
Ⅱ.岩性观察描述实例
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肉红色、灰白色,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石英约占25%,钾长石占30%~35%,斜长石占30%~35%,黑云母约占10%。长石呈板状自形-半自形晶,大小2~4mm;石英为他形粒状,大小在2.5~3.5mm 之间;黑云母呈棕黑色,片状,大小约3mm。未见矿化蚀变。
伊丁橄榄玄武岩:灰绿色、暗紫色,斑状结构、杏仁状构造。矿物成分:斑晶为伊丁石化的橄榄石,斑晶约占15%,少数被绿泥石和褐铁矿交代。基质为隐晶质斜长石、辉石,粗玄(间粒)结构(显微镜下可见,在较自形的长板条状斜长石微晶组成的三角形空隙中充填了多个细小的伊丁橄榄石和水云母化的斜长石及磁铁矿颗粒)。气孔呈浑圆或不规则状,多被白色的次生矿物——方解石矿物充填,成杏仁体。整个岩石遭受后期碳酸盐化作用强烈。
复成分砾岩:紫红色,砾状结构,中厚层状构造。砾石成分复杂,大多为岩屑,有变质砂岩、石英岩、凝灰岩、长石砂岩、石英砂岩、玄武岩、花岗岩等,含量超过70%。砾石粒径2~60m m,少量达100~150m m。磨圆度差,次棱角状-次圆状;大小混杂,分选性差;基底式胶结,胶结物为泥质、钙质,抗风化能力弱,砾石易于剥落,岩石表面坑坑洼洼。岩层厚度20~40cm。结合古地理分析,推测为湖泊边缘河湖相快速堆积。未见矿化蚀变。详细命名为:紫红色中厚层状复成分砾岩。
Ⅲ.构造点的观察描述
(1)褶皱构造的观察描述内容。褶皱要素:测量两翼的产状、褶皱枢纽产状、轴面产状、翼间角大小;组成褶皱的岩性、新老关系等。几何形态:注意观察描述转折端形态、各褶皱层的厚度变化、褶皱的对称性、空间关系等。
(2)断裂构造的观察描述内容。构造岩的描述内容:构造角砾岩着重描述构造角砾岩成分,砾径大小、形态、排列形式,胶结物成分、胶结程度等;糜棱岩重点观察结构特征及变形特征等。
断裂构造的描述内容:断层两盘的岩层(石)及其产状变化;断层面产状及断层破碎带宽度的确定;断层力学性质及两盘的相对运动方向:主要根据两盘地层的新老关系、牵引褶皱、擦痕、阶步、羽状节理、两侧小褶皱、断层角砾岩等确定;断层组合、配置形式及其与其他构造的关系等;断层其他特征:地形地貌标志、断层三角面;断裂中的矿化蚀变现象等。
(3)节理的观察描述内容。包括:节理的性质及节理面特征;节理的充填情况(注意含矿性);节理与层理及大构造的关系;节理的分期配套及组合形式(有重点地观察);节理的产状,等。
Ⅳ.矿化点(矿体)的观察描述
首先在地质点或工程中详细观察矿石、矿化特征,并进行矿石、矿化命名。在此基础上加大观察范围,追索观察矿(化)体的总体特征。
A.矿石、矿化命名
(1)凡有用元素含量达边界品位者,一律定位为矿石,作为基本名称。如黄铜矿≥1%(即Cu≥0.3%),则定名为××岩黄铜矿石;凡含有用矿物,其中有用组分目估含量在某一界限以上又达不到边界品位时可称为矿化。命名时以岩石名称作基本名称,其前冠以“××矿化”。如黄铜矿化变质粉砂岩(Cu品位在0.1%≤Cu≤0.3%时)。
(2)有两种以上有用矿物(矿化)时,只选两种主要的,最多不得超过三种。按“少前多后”的原则冠在岩石名称之前,其余在描述中叙述。如黄铜金矿石、黄铁方铅闪锌矿石等。
(3)参与命名的有用元素目估含量范围:
Cu品位在≥0.3%达边界品位者,则定名为××岩黄铜矿石;品位在0.1%≤Cu≤0.3%时,定为×铜矿化,如辉铜矿化石英砂岩。
Au品位在≥1×10-6达边界品位者,则定名为××岩金矿石;0.3×10-6≤A u≤1×10-6时,定为金矿化。
其他矿种一般以边界品位的三分之一左右数值作为矿化命名的含量下限。
B.矿石、矿化描述内容及顺序
矿石岩石:矿石总体新鲜颜色,风化色加括号写于后。
结构、构造:主要的放在前面,次要的放在后面。
矿物成分、含量及产状特征:先描述金属矿物的种类及含量百分比、集合体产状特征;后描述脉石矿物种类及其含量变化。
矿物共生组合:主要的(含量多的)在前,次要的在后,最后为脉石矿物,并用短线连接。如:次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石英。
矿化总体特征:首先概括叙述该矿段的整体矿化程度,包括贫富、均匀程度及其与岩石、构造等的联系;其次由上到下叙述各段中金属矿物的组成、含量、产状等的变化特征。
矿石的次生变化:有条件时,可根据矿物之间的交代关系,确定主要金属矿物的生成顺序,早生成的在前,后生成的在后,并用箭头依次连接。如,磁黄铁矿 →黄铁矿 →黄铜矿 →褐铁矿、孔雀石。
C.矿(化)体特征的观察
矿(化)体的宽度、产状的测量;矿(化)体顶、底板围岩特征;矿(化)体沿走向在矿化强度、矿体厚度、产状上的变化情况;矿(化)体赋存构造部位,成矿后构造对矿体的影响等;矿化与蚀变的组合关系。
V.矿石观察描述实例
透辉石矽卡岩磁黄铁矿、黄铜矿石:古铜色(褐色),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浸染状构造,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金属矿物有黄铜矿(2%~5%)、磁黄铁矿(20%~25%)、黄铁矿(3%);脉石矿物主要为透辉石(40%~50%)、石榴子石(5%~10%)、方解石、绿泥石等。
矿物共生组合为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
黄铜矿呈他形粒状,星点状分布于磁黄铁矿之间,少量呈细脉状;磁黄铁矿多呈团块状、粒状集合产出,上部以块状为主,下部以团块状为主。
金属矿物矿化不均匀,上部较富,下部较贫。矿石中可见黄铁矿、黄铜矿细脉穿插磁黄铁矿,故推测其生成顺序: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局部见碳酸盐化和绿泥石化,绿泥石多沿裂隙面分布。
矿体与上盘岩石界线不清楚,成渐变过渡关系。
Ⅵ.围岩蚀变的观察描述
(1)蚀变种类:按主要蚀变矿物类型有: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
(2)蚀变矿物分布特征:如蚀变矿物呈星点状分布、带状分布、面状分布等。
(3)蚀变规模及强度:面型蚀变描述其范围大小,如蚀变范围500m×400m;带型蚀变说明蚀变带长度、宽度等。
(4)蚀变分带及其与围岩的关系:例如,斑岩型矿床从斑岩体内部到远离围岩,具有钾化-石英绢云母化-青磐岩化的分带等。
(5)蚀变与矿化关系:如蚀变强度与矿化强度具正相关关系,其中黄铁矿与绢云母化关系密切,辉钼矿化与钾化(黑云母化)关系密切等。
3.4.3野外记录描述必须遵守的原则
野外工作中,必须将观察研究的各种地质、矿产情况及时用文字或地质素描图或照片等记录描述在野外记录本上。野外路线观察记录是第一性的原始资料,是开展综合研究、编写地质报告的重要基础资料。野外记录本是极其重要的野外原始资料,必须认真、细致地记录,严密妥善地保管。
对于地质路线观察记录,首先应保证其客观性,同时还应注意记录的完整性、连续性、统一性和直观性。记录描述的内容原则上应包括所见到的全部地质现象,对重要的或首次观察到的地质现象要详细描述,对一般的或多次见到的地质现象,前面已描述过的内容可以简略一些,着重记录其出现的特殊性或其变化情况,做到文字准确充实、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同时,野外记录中还可适当记述观察者对客观现象的分析、判断、推理和综合归纳的内容。在观察描述时还应作必要的地质素描图、信手剖面图等。对矿点(矿体)应作大比例尺的地质草图,适当采集标本和样品。每条路线结束,应做路线小结。
野外记录本上不允许随便涂改,更不能把行政事务记入其中。当记录内容需要修改时,绝不允许将其任意擦掉或涂改,而只能将原内容划去而另加批注。必须保持野外记录本的整洁、美观,书写要工整,字迹要清晰。一般使用H—3H 型铅笔书写,不允许用圆珠笔或钢笔记录。
3.4.4野外记录本的记录格式
野外记录本右页为横条格,用于文字记录;左页为厘米格,用于绘制素描图、剖面图或贴照片等。
首先在右页上部填写时间、天气、地点。在右页两侧向内缩进1cm,各划一条直线。左侧线外记小标题如路线、任务等;两直线中间记具体内容;右侧线外记采集到的标本、样品号。然后,按下列顺序和格式进行记录:
路线:××——××——××
任务:
1.观察认识×××岩及×××岩特征。观察××岩脉、××脉特征及其穿插关系。
2.××岩区或×××地层分布区地质填图;调查××岩体与××围岩接触关系;追索××标志层;××地层剖面观察分层等等。
人员:××记录,×××掌图,××测量产状,××采样(标本)。
(此间必须空行)
No.001
位置:石灰山村北西700m处山间小路。
坐标:X: 2029.430,Y: 29887.063。
露头:天然一般或人工良好。
点性:界线点:C1g/Z(或岩性点、构造点,要考虑岩层上下、断盘上下)。
描述:点北为震旦系(Z)青灰色千枚岩夹变质砂层……无矿化蚀变。产状:140°∠40°。点南为下石炭统官山岭组(C1g)灰白色巨厚层状石英砾岩……无矿化蚀变。产状:135°∠56°。两者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构造:在不整合以北约5m 震旦系(Z)中见一宽约2m的构造破碎带,岩石破碎呈透镜状定向排列,流劈理构造极发育,地貌上形成负地形——冲沟。推测为逆冲断层。未见矿化蚀变。产状:296°∠63°。
褶皱:……
矿化:……
其他:如水文、地貌、第四纪地质等地质情况描述……
标本:直接记在右侧线外
B001—1(陈列标本)
GP001—1(光谱样)
b001—1(薄片)
样品:H001—1(化学样)
(此间必须空行)
点间:
(1)D001→NE 50m
为灰白色中厚层状含砾石英粗砂岩……无矿化蚀变。
(2)50m→NE 150m
为灰白色中厚层状石英粗砂岩……无矿化蚀变。
在130m 处量测岩层产状165°∠38°。
(3)150m至D002
为灰白色中厚层状石英砂岩。无矿化蚀变。
(此间必须空行)
路线小结的内容(另起一页)
(1)目的:地质填图(扫面)、专项地质矿产调查或地质认识实习,以及达到与否的程度。
(2)工作量:路线长度、观察点总数、不同性质观察点数、样品种类和个数。
(3)地质成果:各种岩性和岩石组合的特征及其岩石填图单位的归属、接触关系、构造、矿化、蚀变等特征方面及其变化情况的综合分析;本次实习主要写对本路线中所见到的地质现象认识上的收获,包括对地质现象特征的识别以及与地质作用的因果关系。
(4)建议:如能否作为控制岩石填图单位的剖面和采集配套样品地。
(5)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说明有关影响路线地质调查质量方面的天气、植被、交通、人文、工作等情况。
3.4.5几点说明
(1)在野外必须用H—3H 型铅笔书写和绘图。经过室内整理后,要将每天记录的数据(点号、方位、产状、矿物成分比含量等)用黑水笔着墨。标本要涂上油漆条,写编号,样品要整理,并填写标本签、样单。
(2)路线小结、次日的观察记录都应另起一页。记录本内不得记与野外地质调查无关的内容。
E. 常见的地质地貌素描图类型
地质地貌素描按其内容最常见的有地层、地质构造、地貌等几种类型。
1.地层素描图
地层素描的对象是地层,表示地层层位关系、地层特征等,如地层剖面素描图。
2.地质构造素描图
地质构造素描的主要对象是褶皱构造、断层构造、节理构造及其他构造地质现象。对它们的素描应分别注意它们的特点。
(1)褶皱素描:在素描动笔前,应首先选择“标志层”,选择某个岩层作为标志层,将这个“标志层”的岩性特征用素描技法表达出来。对“标志层”可着重描绘,将褶皱构造的形态特征充分显示出来。
(2)断层素描:其步骤跟褶皱基本一样,应先找出它的“标志层”,以此判断断层两盘的相对动向,确定断层类型。
(3)节理素描:绘图时主要应把几组不同方向的节理表现清楚,注意各组间的交角大小和各组节理的宽度大小符合实际和透视原理。
3.地貌素描图
地貌素描是一类视野较大的素描,从地貌角度考虑,主要表现地貌的基本特征,也可将地貌与岩石性质、地质构造的关系表达出来,或表现风化、流水侵蚀、冰川、火山、地震等地质作用与地貌的关系。
在野外所见到的各种典型地质地貌现象,大小不一,小的如一块标本或一个露头上的原生的沉积构造、次生的构造变形(断层构造和褶皱构造)、剥蚀风化等现象;较大的如一个山包或者较大范围内的地质构造特征或内外动力地质现象(如冰蚀地形、河流阶地、喀斯特地貌)等,均可用地质素描将其表现出来。素描图的原理就是绘画的原理,不过,地质地貌素描则要考虑地质、地貌的内容,反映出地质构造、地貌形态的特征。地质地貌素描与照相有一定的类似,但照相是纯直观的反映,而地质地貌素描则可突出地质和地貌内容的重点,作者能够有所取舍。照相需要条件,地质地貌素描则可随时进行。因而地质工作者应当学习地质地貌素描的方法,使之成为进行地质调查的手段之一。
F. 野外地质素描图的绘制方法
地质素描是从地质观点出发,运用透视原理和绘画技巧来表达地质现象或地质作用的画幅。地质素描类似于照相,但照相是纯直观的反映,而地质素描则可突出地质客观实体的空间形态及相互关系,作者可以有所取舍。照相需要条件,地质素描则可随时随地进行,一般就在野外记录本上用铅笔或钢笔画。往往用许多文字还表达不清的地质现象,而一张素描图却表达得十分清楚,这对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地质工作者应当学习地质素描的方法,将其作为地质调查的手段。
3.3.1地质素描的种类
地质素描按其内容,最常见的有下列几种类型:
(1)地层素描。素描对象是地层,表示地层层位关系、产状特征、构造特征、接触关系等,如路线剖面素描图(信手剖面图)。
(2)典型地质现象素描。在动笔素描前,应首先观察典型地质现象的“标志性形态特征”,以及如何表达的素描技法。实际素描时,对“标志性形态特征”可着重描绘,以求将典型地质现象充分显示出来,如褶皱、断层中的“标志层”;断层破碎带中的角砾岩特征、地貌特征;几组不同方向的节理的交角大小和各组节理的宽度大小;各类接触关系中的接触面(带)的特征等(图3.23)。
(3)地貌素描。地貌素描是一类视野颇大的素描,从地质角度考虑,主要是表现地貌特征与岩石性质、地质构造的关系,或表现风化、水流侵蚀、冰川、火山、地震等地质作用与地貌的关系。
图3.23 倒转地层
(北京坨里,据蓝淇锋等,1979)
3.3.2地质素描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1)选定素描对象的范围,确定景物在画框内的位置。安排主要对象和次要对象的大小比例及其相对位置关系,并在图框内勾画出范围(图3.24)。
图3.24 素描步骤(1):确定控制点、基准线
(李治堂等,2007)
(2)勾画大体轮廓线及主要地质界线。主要是抓住外形轮廓,如山脊、陡崖、河床、阶地、地质体界线等。先画出大体轮廓,再画局部;先画主要,再画次要;由简单到复杂;先近后远,近处画得细致、清晰、浓重,远处画得粗略、轻淡、隐约。尽量按透视原理来运笔(图3.25)。
(3)画细部轮廓线和次级地质界线,并添加阴影线。突出地质体的形态特征以及景物形象的立体感,使其逼真如实。适当画些背景或衬托物,用以美化画面(图3.26)。
(4)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画面的内容,如村庄、地质体符号或其他说明等。最后写上图名、地名、方位、测量数据、比例尺及其他必要的说明(图3.27,图3.28)。
图3.25 素描步骤(2):勾画大体轮廓线及主要地质界线
(李治堂等,2007)
图3.26 素描步骤(3):勾画细部轮廓线和次级地质界线
(李治堂等,2007)
图3.27 素描步骤(4):描绘明暗质感、整饰全图
(李治堂等,2007)
图3.28 侵入接触关系素描图
(赣州市月光塘村,谢文伟绘制)
G. 地质素描图有什么作用
地质素描是以野外地质物象为对象,用素描技法描绘出地质客观实体的空间形态及相互关内系。如地貌景观、地质容构造、岩石矿物等内容。往往用许多文字还表达不清的地质现象,而一张素描图却表达得十分清楚,这对提高工效和工作质量起着重要作用。这就是它的作用啦!
H. 地质素描的图需要画哪些内容
一楼的同志不懂就不要乱回答,地质素描图是有专门的规定的,煤层和岩层,还有穿层都是不一样的,具体画法《煤矿地质规程》中都有明确规定,你可以找来看看。
I. 煤巷的地质素描图怎么画
素描图要求表达其中的主要要素,也就是要求重点突出,所选比例尺一定要合适,考虑地质现象的距离和纸张大小,对于重要的地质要素需要描述清楚其周围、与之相接
J. 怎么写地质预报地质素描图怎么画跪求地质方面的大侠说下详细的步骤和方法,内容!
素描图要求表达其中的主要要素,也就是要求重点突出,所选比例尺一定要合适,考虑地质回现象的距离和纸张大小,答对于重要的地质要素需要描述清楚其周围、与之相接各要素的情况。还得填写好比例尺。
你所谓的地质预报是指什么? 矿产预测吗? 要是的话问题涉及的内容就多了,建议你查阅矿产勘查相关资料及书籍,如赵鹏大院士的《矿产勘察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