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资料属于谁怎么写
A. 原本地质资料的后期整理
后期整理是指对经过前期整理后的地质资料,在进馆归档前,按馆藏要求进行的整理。
地质矿产单位对地质研究、矿产勘探、矿产开采、矿山建设有专业性的分工,是环环相扣的链条式的协作,同样一份地质资料,就可能在多家下属单位存档。如钻井工程设计,拟稿在工程设计院,审批和盖章在上一级主管单位,在工程设计院资料室存原本无可厚非,钻井工程设计的编写者理应存档;钻井公司是按此设计组织钻井施工的,是钻井工程设计的钻井部分实施操作和执行队伍,在钻井过程中,根据施工实际情况,对设计会提出修改的建议,所以钻井公司将钻井工程设计归档原本也是应当的;录井公司是按钻井工程地质设计中的录井要求组织录井的,测井公司是按钻井工程地质设计中的测井技术要求组织测井施工的,同样测试、化验分析、试采、采矿都在按钻井工程地质设计的部署开展工作,它们对钻井工程地质设计都进行了归档。造成了工程设计院、钻井公司、录井中公司、测井公司、测试队等单位多头归档。这在立档单位来说,保存钻井工程地质设计是齐全的要求,也方便立档单位利用。但这些保存的原本地质资料在交到地质资料馆即上一级馆藏单位后,就造成重复。
还有些辅助性的地质服务单位也保存地质资料,这些文件材料分发给地质服务单位,目的是让他们做好相关服务与配合工作,仅仅只有局部意义,后期整理必须对此做出安排。原本地质资料的后期整理应从历史的角度、从大局的考量做出取舍、确定归档。
(一)后期整理的质量要求
在保证归档文件完整齐全情况下,重复归档的必须剔除,已破损的文件材料需要进行修补或调换,字迹不清的要进行复原或复印。纸的质量,书写材料、装订材料必须符合国家对科技档案的防护和保管要求。
(二)后期整理的工作内容
后期整理的内容主要有:鉴定、局部调整、排列和编目等。
(1)进馆资料的鉴定是对原本地质资料价值的分析。在上一章我们已对地质资料鉴定工作做了广义上的阐述,进一步分析,原本资料、成果资料、磁质资料和实物资料的后期整理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这里只针对原本资料的个性特点补充阐述。
原本地质资料进馆后的鉴定,决定着具体某件地质资料是否需要进馆保存,决定该件地质资料保管期限是定期保存还是永久保存。鉴定的过程是:挑选有价值的保存,剔除无须保存件。鉴定还能发现归档地质资料的缺项,并对相关缺项通过规定程序进行补充。
鉴定的标准,原始地质资料的归档与文书档案的归档标准不同,文书档案归档有国家档案局的标准,《关于机关档案保管期限的规定》、《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机关文件材料归档和不归档的范围》等。地质资料品种丰富,来源复杂,国家没有统一划分归档与不归档的范围,原始地质资料归档大多没有统一的保管期限表,在一个地质区块,如果没有替代性新资料出现,原资料会作为永久期限保存。
地质资料虽然没有规范性的“不归档范围”,但普遍存在“归档清单”,在归档清单中列出的原始性地质文件材料有的是必须归档,有的是“有则归”。在勘探开发工程施工中,形成的地质科技文件材料也有固定式的种类和资料名称,如处理报告、解释报告、储量报告、完井报告、测井报告,剖面图、地质图、区域井位部署图、录井柱状图、测井曲线图等,也便于列出归档清单。
在甲乙方的施工合同中,常用这种归档清单形式要求移交施工方提交归档。这些清单其实就给单个工程划定了归档范围。
在勘探研究和开发研究或基础研究课题中,哪些需要归档,哪些不需要归档,这是原始地质资料鉴定工作的主要内容。作为勘探研究、开发研究或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报告被印刷的科技文件材料,在原本地质资料中只保存定稿(根据终审要求修改的修改稿),其他的一稿、二稿都不在归档范围内。
在地质科技文件材料进馆鉴定实践中,剔除重复件是重要工作。
地质资料的鉴定工作是由资料管理机构和课题或项目管理部门共同进行的。在项目管理部主任和资料馆长领导下展开的。正常情况下,组成项目或课题验收组,对项目或课题形成的地质资料进行鉴定、验收,并形成验收意见。
鉴定工作是采用的通用方法:直接鉴定和评审鉴定。
直接鉴定法就是直接审查地质资料。它要求审查人员逐件、逐页地审查资料,而不是根据目录清单或地质资料标题判定其保存价值、保存期限和保密级别的准确与否,如这一档与其他档是否重复件归档、密级标注是否出错等。在某一单井资料中,钻井地质工程设计,录井单位、测井单位交到资料馆来的是否重复,一份化验分析报告分别在单井资料、勘探报告中分别归档时,在进入资料馆时碰到这种情况应将重复件剔除并在剔除卷注明在其他卷存在的情况。
评审鉴定是由项目单位和验收单位共同组织的对项目、课题验收式的鉴定。由主管课题或项目的部门组成评审组,对需要进行验收的该课题或项目的地质资料做验收准备,由评审组集体对包括工程质量和地质资料在内的多项内容进行验收通过。评审组中一般由地质专家、地质资料管理业务鉴定人员、业务技术主管领导组成。在评审会召开之前,地质资料管理业务鉴定人员根据合同条款中应提交的地质资料清单,对需要参加评审的项目或课题地质科技文件材料“过堂”,拾遗补阙、初定密级和保管期限、剔除重复件,“过堂”合格后提交评审组概略审查验收,形成评审意见。
馆内鉴定是由地质资料馆组织的一种鉴定方式。一般情况下,不是对进馆资料进行鉴定,因为地质资料在进馆前已经经过了验收程序,馆内鉴定是地质资料馆所存资料定期检查,对保存期限已过的地质资料的剔除出来,造册销毁的过程。有时在非正常情况下,地质资料馆也会接收一些未经过鉴定和验收程序的地质资料,需要对这些地质资料进行仔细检查和鉴定。如征集到的地质资料、从即将离退休的人员手中接收的个人收集或积累的地质资料。
馆内鉴定必要时可组织专门的鉴定小组,吸收有关专业的专家以辨别资料的真伪和评估价值的重要程度。2010年前后,全国地质资料馆组织的“全国地质行业地质资料清理”工作,就是一项馆内鉴定工作。先清理成果地质资料,再清理原本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清理完后,提交清理工作总结和清理资料目录。清理工作成立了清理工作领导小组、清理工作小组,领导小组由地质资料馆的主管部门和主管领导组成,清理工作小组由地质、物探、开发、测量等方面专家和地质资料鉴定专家组成,由馆长牵头组织鉴定。
地质资料馆对地质资料的鉴定,需要编制一份适用性的或示范性的指导标准,以便馆内鉴定开展工作。如本馆的“归档与不归档范围”、“保管期限表”等。
(2)局部调整是着眼于资料管理更大系统,从历史角度、勘探技术未来发展,数据重新处理利用的可能性,审视地质资料的潜在价值,调整由工程项目单位或课题研究单位的前期整理基础上进行的。
调整原则:充分利用前期整理的工作基础、保持地质资料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利于管理和查找利用。
充分利用前期整理的工作基础是指以前期整理的次序作为基础,不要轻易打乱重整。这是因为:前期整理是花了智能资源的,打乱重整会增加工作量,提高人力资源成本和拉长整理工作时间,前期整理过后,成了有序可循,有目可查,有据可依资料群体,保持原有体系是聪明选择。当今的资料管理已经向前延伸,有的馆藏单位实施了前端控制,在有地质资料管理人员指导经过前端整理过的原本地质资料,可整体融入地质资料馆体系,只作融入后的少许调整。课题组或项目组进行的前期整理,有时虽然没有专业地质资料管理人员现场指导,但也有项目验收和课题评审的关口要过,所以地质资料的质量基本有所保证。对这部分地质资料也应力求保持原有整理秩序。如果动辄改变前期整理秩序,可能质量上有所提高,重新梳理也可能破坏了原有的自然形成规律。所以后期整理着眼于资料馆的视觉整体优化。
保持地质资料之间的有机联系。
第一,是源头方面的联系,地质资料产生于同一源头是根本的有机联系,如同一台设备的持续钻井施工记录,同一工程项目不同专业队伍链式作业,同一课题的多个子课题等。
第二,是时间方面的联系,源头出自一处,时间上是连续的,衔接是自然的,中间不能武断地人为断开。
第三,是内容方面的联系。地质工作、矿产勘探与开发有时呈间隙性特点,某一区块地质勘探项目在某一时段无法继续下去,可过一段时间或换一个思路或勘探技术有了发展,又重新开展这一区块的地质勘探工作。产生的地质资料在内容上属于同类,并在技术上有深化和提高痕迹。如老资料用新的技术方法进行解释、进行处理,对老井重新测试等,这就需考虑“保持地质资料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若是一口井的资料进行重新处理解释,或用新方法对老井重新测试,在整理时应统筹考虑。在实践中,一口井的实物资料做化验测试或分析化验,过几年后有研究项目需要,对这口井又进行采样和新的化验分析,其化验分析报告作为这口老井岩心化验资料的一部分整理是恰当的。
在某一地质区块里有一矿区,这一矿区里共打六口井,在资料整理时就矿区的六口井考虑建立某种“有机联系”,甚至于这一矿区的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遥感、野外踏勘资料建立有机联系。
后期整理,关注地质资料间的有机联系,以组合的群体形式存在和被管理着,能系统地反映出地质工作、矿产勘探开发区域历史。
有利于管理和查找。保持地质资料之间的有机联系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能为联系而硬将其凑合在一起。便于查找和利用才是目的,这也是地质资料管理的出发点。虽说,现在的搜索功能已经很发达,搜索引擎逐步在完善了,只要资料名称输入进去,就能查找到相关资料,但笔者认为总不如相关资料排列在一起好,如一口井的资料,要查就在这一档,利用后归位也很方便,对归还后的资料缺还是不缺进行的检查,排列一下马上就能看清楚,归位时不用这里插一件,那儿插一件地分多个乃至几十个“号”址插入归位。后期整理应有利于管理和利用。
第一,不同密级的应分盒管理,防止在借阅中无意间泄密。
第二,不同载体的资料,虽然有的联系非常密切,由于保管条件要求不一样,需要分库整理和保管。如地球物理勘探数据磁带、岩心岩屑、油和水样标本,尽管与相关纸质资料联系紧密,由于载体保管条件和要求不同的限制,必须有区别地安排分库,妥善管理。
我们强调后期整理时需要注意保持地质资料间的有机联系,却不能机械地运用保持资料间联系的原则。应根据情况分别整理,恰当组合,才是最佳选择。为了避免切断它们间的有机联系,可在数据库或备考表中注明“互见号”予以弥补。
(3)排列和编目是指对进馆资料在馆内安置的排序和编目。这种排序和编目是对进馆资料经过后期再整理,根据重新确定的排序。前期整理有的在基层资料室已经编目,交到上一级资料馆后,不是完全推翻前期整理的秩序,后期整理是在前期整理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就是说,这里的排序和编目只对后期调整的进行变动。编目是以前期整理的目录为蓝本,有的资料馆后期整理调整变动很少,就直接利用前期整理目录,只在剔除件备注栏标注,在备考表中说明变动原因与时间。
B. 地质资料怎么输入
每一个工程都应该有勘察部门提供的地质报告的,如果你看的懂的话,一般软版件需要填的地权质资料报告上都应该找有
就是在地址资料那里对应地质报告输入每一个孔的坐标和各项系数,琢磨一下就明白了
就象PM里边一样,注意单位为m,在JCCAD里边再进行平移,使之与实际基本对应,我是这么输的。
C. 现场地质勘探资料、水文气象资料的准确性应由谁负责
根据《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GF-99-0201),发包人提供给承包人的地质勘察资料和水文气象资料的准确性应由(发包人)负责
D. 地质资料中黄土属于什么土
粉砂
E. 什么是工程地质资料
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内业整理是在工程地质测绘、勘探、测试、检验与监测所得各项原始
资料回、数据和搜集答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工程特点和要求进行的。要写出高质量的岩土工
程勘察报告,外业和实验资料准确可靠是关键,而内业资料的整理则是勘察工作的主要组成
部分。它把现场勘察得到的工程地质资料进行统计整理、归纳和分析,并绘制成图件和表格,
以适应工程设计和工程地质条件评价的需要。
F. 地质编录怎样写
不知道你说的是不是路线地质调查,给个东西仅供参考
1.2 岩石观察描述
1.2.1岩性描述
岩性的观察描述是野外地质观察描述工作的基础,只有在详细观察岩性特征、正确确定岩石名称后,才能进一步研究其在空间上的变化及其与其他地质体的关系。岩性描述内容:
(1)岩石颜色
为岩石的新鲜面整体颜色(风化面颜色加括号写于新鲜面颜色之后)。
(2)结构、构造
侵入岩结构如粗粒、中粒、细粒、微粒、斑状、似斑状等,构造如块状、斑杂、流动、条带状等;
火山岩结构如辉绿、粗玄、球粒、斑状、集块、火山角砾、凝灰等,构造如熔渣状、枕状、石泡、流纹、流线、流面、饼状、豆状等;
碎屑岩结构如粗、中、细粒砂状、粉砂状、泥质结构等,并描述胶结类型、胶结成分、层理等特征;
变质岩如变余结构、粒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变余构造、片麻状、片状、千枚状、板状、条带状构造等。
(3)矿物成分及结晶状态、粒度形态、含量及变化
一般按主要成分在前、次要成分在后的顺序描述。注意目估矿物含量总和不能大于100%。
对于斑(玢)岩,先描述斑晶成分、含量、形态、大小及变化情况,后描述基质;
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按碎屑物、胶结物的顺序描述;
(4) 蚀变、矿化
蚀变:岩石的蚀变情况,包括蚀变部位、蚀变矿物、残留矿物;
矿化:金属矿物种类、目估含量、集合体形式等。
基本要求:正确定名,切忌印象描述。
1.2.2 岩层(岩体)观察描述
在岩性观察的基础上,向周围扩大观察范围,描述岩层、岩体在空间上的总体特征。描述内容:
(1)岩相划分情况;
(2)岩性变化及互层情况;
(3)层理、片理产状及变化;
(4)包体特征;
(5)化石产出情况。
基本要求:正确分层。
1.2.3 接触关系观察描述
描述不同岩层、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描述内容:
(1)接触带类型:
按接触界线的明显程度分为:急变、渐变;
按成因分为:沉积(超覆)、断层、侵入(脉动、涌动)、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等。
(2)接触带特征;
(3)接触带侵入岩岩相变化;
(4)原生构造;
(5)内外接触带的变化特点;
(6)接触带产状变化
基本要求:正确识别接触面类型
1.3 构造特征的观察描述
1.3.1褶皱构造
(1)褶皱要素
测量两翼的产状、褶皱枢纽产状、轴面产状、翼间角大小;
(2)组成褶皱的岩层
岩性、新老关系等;
(3)几何形态
注意观察描述转折端形态、各褶皱层的厚度变化、褶皱的对称性等。
(4)从属构造
观察与褶皱有成因联系的从属小构造,如小褶皱、节理裂隙、层间滑动、劈理线理的分布、型式及与褶皱的关系等。
1.3.2 断裂构造
(1)构造岩的描述
按岩石描述内容描述。构造角砾岩着重描述构造角砾成分、砾径大小、形态、排列形式,胶结物成分、胶结程度等;糜棱岩重点观察结构特征及矿物的变形特征等。
(2)断层两盘的岩层(石)及其产状变化
(3)断层面产状及断层带宽度的确定。
(4)断层力学性质及两盘的相对运动方向
主要根据两盘地层的新老关系、牵引褶皱、擦痕、阶步、羽状节理、两侧小褶皱、断层角砾岩等确定。
(5)断层组合、配置形式及其与其他构造的关系等。
(6)断层的一些其他特征
如负地形标志、断层三角面;断裂中的矿化蚀变现象等。
1.3.3 节理的观察
(1)节理产状测量。
(2)节理的性质及节理面特征。
(3)节理的充填情况(注意含矿性)。
(4)节利与层理及大构造的关系。
(5)节理的分期配套及组合型式(有重点地观察)。
1.3.4 劈理的观察
(1)描述劈理的性质,区分劈理的类型。
(2)测量劈理与层理的产状及其夹角。
(3)观测描述劈理与劈理之间的先后顺序。
(4)描述劈理与其他构造的关系。
(5)描述劈理域与微劈石的特征。
1.4 矿石及矿(化)体特征的观察描述
首先在地质点或工程中详细观察矿石、矿化特征,并进行矿石命名,在此基础上加大观察范围,追索观察矿(化)体的总体特征。
1.4.1 矿石命名原则
(1)凡根据有用矿物目估含量换算的有用元素含量达边界品位者,一律定为矿石,作为基本名称。如黄铜矿≥1%(即Cu≥0.3%),则定名为××岩黄铜矿石;对于金而言,如野外快速分析Au≥1×10-6,则暂定为××岩金矿石,其他依此类推。
(2)矿石中若有两种以上有用矿物,目估含量又分别达到各自的边界品位,命名时以本项目主攻矿种的矿物作为基本名称,其他矿物按“少前多后”的原则冠于基本名称之前。但参与命名的矿物最多不得超过三种。如黄铜金矿石、黄铁方铅闪锌矿石等。
(3)当有用矿物总含量小于50%时,按原岩加有用矿物组合的原则来定名,如透辉石矽卡岩黄铜矿石、构造角砾岩金矿石等;当有用矿物总含量大于50%时,为块状矿石,原岩不参与矿石命名,如黄铁黄铜矿石、方铅闪锌矿石等。
(4)为了避免矿石名称过于冗长,可将基本名称前的所有“矿”字去掉,如黄铁黄铜矿石,但在文字描述中“矿”字不能省掉。
1.4.2 矿化命名原则
(1)凡含有用矿物,其中有用组分目估含量在某一界限以上又达不到边界品位时可称为矿化。命名时以岩石名称作基本名称,其前冠以“××矿化”。如黄铜矿化变质粉砂岩、辉锑矿化凝灰岩等。
(2)有两种以上矿化时,只选两种主要的,按“少前多后”的原则冠在岩石名称之前,其余在描述中叙述。
(3)参与矿化命名的有用元素目估含量范围:
Cu品位在0.1%≤Cu≤0.3%时,定为×铜矿化,如辉铜矿化石英砂岩;
Au品位在0.3×10-6≤Cu≤1×10-6时,定为金矿化;
S品位在2%≤S≤6%时,则主要含硫矿物黄铁矿或磁黄铁矿参与矿化命名;
其他矿种一般以边界品位的三分之一左右数值作为矿化命名的含量下限。
1.4.3 矿石描述内容及顺序
(1)矿石颜色:矿石总体新鲜颜色,风化色加括号写于后。
(2)结构构造:主要的放在前面,次要的放在后面。
(3)矿物成分、含量及产状特征:先描述金属矿物的种类及含量百分比、集合体产状特征;后描述脉石矿物种类及其含量变化。
(4)矿物共生组合:主要的(含量多的)在前,次要的在后,最后为脉石矿物,并用短线连接。如:次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石英。
(5)矿化总体特征:首先概括叙述该矿段的整体矿化程度,包括贫富、均匀程度及其与岩石、构造等的联系;其次由上到下叙述各段中金属矿物的组成、含量、产状等的变化特征。
(6)矿石的次生变化。
(7)有条件时根据矿物之间的交代关系,确定主要金属矿物的生成顺序,早生成的在前,后生成的在后,并用箭头依次连接。如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褐铁矿、孔雀石。
矿化岩石一般先按1.2.1的内容描述原岩特征,再按上述(3)—(7)的要求描述矿化特征。
1.4.4 矿(化)体特征的观察
(1)矿(化)体的宽度、产状的测量。
(2)矿(化)体顶、底板围岩特征。
(3)矿(化)体沿走向在矿化强度、矿体厚度、产状等的变化情况。
(4)矿(化)体赋存构造部位、成矿后构造对矿体的影响等。
(5)矿化与蚀变的组合关系。
1.5 围岩蚀变的观察描述
(1)蚀变种类:按主要蚀变矿物类型有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
(2)蚀变矿物分布特征:如蚀变矿物呈星点状分布、带状分布、面状分布等等。
(3)蚀变规模及强度:面型蚀变描述其范围大小如蚀变范围500米×400米;带型蚀变说明蚀变带长度、宽度等。
(4)蚀变分带及其与围岩的关系。例如斑岩型矿床从斑岩体内部到远离围岩具有钾化—石英绢云母化—青磐岩化的分带等。
(5)蚀变与矿化关系:如蚀变强度与矿化强度具正相关关系,其中黄铜矿与绢云母化关系密切,辉钼矿化与钾化(黑云母化)关系密切等。
。。。。。。。。很多 ,我也是参考我们单位的规范来的
G. 地质调查报告怎么写
第一章 前言
1、项目来源
2、任务目标
第二章 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概况
2、国内研究现状
3、项目组研究基础
方法研究项目应说明项目组已有成果及其先进性;
仪器设备研制项目应说明现有仪器设备的性能、技术指标;
4、实验区概况
方法仪器的试验、示范区项目应说明所选区域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概况及特征,岩矿石物性等。 第三章 研究内容
1、研究内容
方法研究项目应先说明方法原理再阐述具体内容。
2、关键技术与技术创新
3、主要技术指标
方法研究项目应先说明所研究方法与原有方法相比较优越性体现在何处(尽量使用量化指标)及软件功能;
仪器设备研制和方法仪器的试验、示范区项目应列明具体的技术指标或技术要求;
4、主要实物工作量
试验、示范区项目应说明方法仪器种类、测区面积、比例尺、剖面长度、测点数、采集样品数、测试样品数等。
第四章 技术路线
1、研究方案
2、试验方法
3、工作(工艺)流程图
第五章 预期成果
1、成果内容
拟提交报告、图件、数据、实物、软件的名称及数量。
2、提交时间
第六章 人员组成
1、项目负责人姓名、年龄、技术职称、所学专业、已取得主要成果(重点是与所承担项目相关的成果)
项目成员姓名、年龄、技术职称、所学专业、项目中分工
2、协作单位分工及协作关系
第七章 计划进度
说明项目的起止时间,阶段任务(或子课题)的起止时间。
第八章 经费预算
按《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设计预算编制暂行办法》的要求编写。
第九章 保证措施
按地调局质量监督部门的要求填写。
H. 地质资料与无形资产
赵曙白 沈长山
(中国石化华东分公司资料信息管理中心,南通)
摘要 地质资料是无形资产,作者提出需要纳入企业内控管理,尤其是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目的在于将地质资料纳入企业资产进行管理,以求控制企业无形资产管理风险,充分发挥地质资料这一无形资产的作用。
关键词 地质资料;无形资产;内控管理
1 什么是无形资产? 地质资料是不是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评估》一书认为,无形资产是指不具实物形态,但能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法律或契约所赋予的特殊权利以及超额收益能力的资本化价值和相关经济资源的集合。其要义是企业资产但又无实体性。无形资产既是一项特殊权利,也是能超额收益的资本价值。它的价值不能一次转移到产品成本中去,这是学术界的一致共识。在我国将无形资产纳入会计核算体系的,只有6~7种,如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版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商誉等。地质资料不属于其中任何一种,或者说其中任何一种都不能涵盖地质资料全部。
中国石化内控管理手册2006版中所称的无形资产主要是指“专利权、专有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及商誉等”,并没有明确地质资料是否属于无形资产。在实际内控财务操作过程中,也没有将地质资料管理划入内控管理范畴,从而使地质资料管理与内控管理脱节。地质资料是否是无形资产,还是从无形资产的特征分析开始。
1.1 无形资产表现形式具有无形性
与有形资产的区别在于无形,不具实物形态。常以计算公式、文字、图纸、配方等形式表现出来,其作用显示在生产经营过程之中。利用无形资产,在某种程度上会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节约原材料消耗,提高生产质量,减少工时,扩大销售量等,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增大企业利润的作用。
地质资料具备这个特征,常以文字、图纸、数据为表现形式。其作用是通过地质资料的利用,提高地质勘探工程质量、减少勘探工程数量、提高探井命中率,提高油气采收率等。
1.2 无形资产受法律或契约保护,具有“ 保护性”特征
在法律、法规保护下,企业对自己的无形资产享有某些特权。如专利权、商标权。在法定保护期限届满后,不再保护独享权益。必须对公众开放以扩大利用,此时为公共财产,任何人在具备合法手续后都可无偿使用。有形固定资产则不然,只要其所有权没有转让,只要所有权存在,无论多少年所有权永远属于所有者。地质资料也受法律和契约保护。保护地质资料的专有法律法规主要是《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和相关工程契约保护。地质资料的保护,也有保护期设置。
1.3 无形资产具有独占性或垄断性
无形资产仅与特定的主体有关,禁止非所有权人无偿取得或占有,无形资产的独占性和垄断性还体现在保密性方面。地质资料的独占性体现在“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特别是企业自有资金投入勘探开发获取的地质资料,其独占性更是不容置疑。除非是公益性研究(如防震等地质减灾)需要,利用也需有合法的手续,同时征得所有权人的同意方可获取,且使用人有不得擅自对外披露的约束。
1.4 无形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可以分离
无形资产所有权人可以将使用权一次或多次转让。在取得一定的价值收益基础上,扩大利用范围。地质资料也具备这样的特征。
1.5 无形资产价值的特殊性
无形资产交易价格是交易双方协商后形成的,通常卖方处于有利地位。无形资产蕴含着智力成果,其价值是科研生产人员的复杂技术劳动凝结出来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和对应关系。影响因素呈现多元性、复杂性、偶然性,从而导致了价格计算的不确定性。地质资料也具备如此特性。
1.6 无形资产研发耗费的非标准性
有的项目可能耗费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即可达到目的,有的项目则可能耗费很大,会以失败告终。地质勘探开发工作也是如此,有些勘探项目很容易取得突破,不但获得丰厚的油气资源,还取得了详尽的地质资料,但也有一些项目投入不少,不但没有油气矿产显示,甚至没有取得有用的资料信息,对进一步勘探开发毫无参考价值。
1.7 无形资产提供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
商标、专利等无形资产的收益,依赖于与其他资产的共同作用,条件具备时可以获得巨额利润,条件不具备时,收益能力受到抑制。地质资料也是这样,有些地质资料在今天看来作用不大,但在未来的勘探中,作用不可低估。研究人员常对老资料进行“二次开发”“二次解释”“二次处理”,以求发现其中“金矿”,减少投资风险。
综上所述,无形资产的七个特征,地质资料全部具备,所以地质资料应该界定为无形资产。
2 地质资料管理是否应该纳入内控制度
内控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企业管理的手段,是适应《萨班斯法案》对上市公司的基本要求建立的。它是规范企业管理行为的准则,是减少风险的重大措施。地质资料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不但应该做好地质资料工作,还应将其纳入内控管理制度中去,与会计核算体系相衔接。
地质资料产生于油气等矿产品勘探开发项目之中,会计核算时将其在勘探开发项目的成本一次结清,地质资料成了零价格产品,更没有按市场价值重新评估,偌大的资料库房里存放着大量管理有序的“无价”之宝,企业也因此被严重价值低估。而地质资料的实际利用价值并不因此而消失。
油气勘探开发,有70%的勘探项目没有获得矿产品(一般探井的成功率为30%左右),所投入的资本都在所取得的地质资料这一“产品”上了,这些地质资料不但填补了某一区块的地质认识盲区,对于该区块及周边地区继续找矿研究作用巨大,谁拥有了这一资料,不但避免重蹈覆辙,还可据此指导进一步的勘探研究,发现新的亮点。如新的勘探线索或从中发现其他矿产资源,发挥地质资料在综合找矿方面的作用。这些例子不胜枚举。如江苏的三大盐矿的发现,江苏CO2气田的发现与开发利用。现在的江苏的黄桥CO2气田已经成为华东石油局存续部分的支柱产业。
地质资料是一块价值可观的无形资产,在国际油气勘探开发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不能游离于内控管理制度之外。一方面企业资产中也无价值分摊和记载,另一方面地质资料在矿产的继续勘探开发中存在巨大作用,反差很大,是该给一个“名分”了,尽快纳入企业内控管理制度严加管理。
纳入内控管理,一般是要同时纳入会计核算的。有人士曾想建立地质资料价格体系,以便于资料交换、出售使用权时作为依据,但始终没有如愿。企业间收集地质资料需要购买进行实际操作时是有价格的,双方协商一致即可成交。购买方由于购买行为,回到单位是要入账的,卖方则将资料卖出收入纳入企业额外收入账款,算是纳入了会议核算。
如果地质资料属于无形资产,就应该纳入企业资产总额,像固定资产一样,建立健全每项无形资产的信息卡片、台账和账务核算系统,随时反映和提供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这对于拥有巨量地质资料馆藏来说工作量是非常大的,也有不少难度,其中首要的是每项资料的定价。
如果不将地质资料划归无形资产范畴,似乎又不合道理。为什么同样是地质资料,购进的就有价值和价格,会计核算中就有记载,而其他地质资料便被打入另册?更重要的是,企业资产总额中没有反映!如果东海油气田中外合作勘探开发,我们的油气田地质资料应作为无形资产投入,而不是无偿提供利用。
当前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建立地质资料的价格体系。我们应该从调研入手,逐步建立地质资料价格体系,以免内控管理中地质资料财务风险发生。
国际能源竞争日益激烈,谁掌握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得到准确的地质资料,谁就能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国内谁掌握了准确的地质资料,就能及时获得区块突破,取得勘探权证。因此资料管理上存在营运、资产管理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应该制定专门的业务流程,定期分析和记录潜在风险变化,及时制定或调理控制程序。规范地进行资料信息披露,真实、准确、完整、审慎地编制地质资料年报,提高公司的研究课题、勘探开发项目管理透明度。
3 关于地质资料价格评估问题
首先是要确认地质资料的有效期,或者说是保护期;其次是确定产权归属,然后再进行价值评估。
地质资料的价值评估,可采用无形资产的一般方法。主要有: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
(1)成本法评估资料价值。可操作性强,以历史成本为依据,计算公式为:
被评估地质资料估价=重置成本∗成新率
可按历史成本为依据,调整得到重置成本,调整主要是指历史成本的不完整性;也可按现行价格核算方法得到重置成本,按地质资料形成实际发生的物化劳动量和活劳动消耗量,以现行市价和费用标准进行评估。
(2)市场法估算资料价值。以市场价格作为参照,进行定价。
(3)收益法评估地质资料的价值。估计被估算资产未来预期收益折算成现值。预期收益的基本准确性是很重要的,购买者存在风险较大,一般可用于地质储量计算资料。对资料的未来预期产生“超额收益”可以约定收益提成。这都可以在合同中约定。
I. 地质报告怎么写
用以前的模板格式写
J. 地质报告怎么写可以给个范文吗
地质实习报告
地质实习报告是对实习中见到的各种地质现象加以综合、分析和概括,用简练流畅的文字表达出来。写实习报告是对实习内容的系统化、巩固和提高的过程,是写地质报告的入门尝试,是进行地质思维的训练。报告要求以野外收集的地质素材为依据,报告要有鲜明的主题,确切的依据,严密的逻辑性,报告要简明扼要,图文并茂。报告必须是通过自己的组织加工写出来的,切勿照抄书本。
报告章节如下:
第一章绪言,实习地区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状况(附交通位置图)、实习的任务、目的、要求、人员的组成及实习时间等。
第二章 地层
首先简述实习地区出露的地层及分布的特点,然后按地层时代自老至新进行地层描述。分段描述各时代地层时应包括分布和发育概况、岩性和所含化石、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厚度等(附素描图)。
第三章岩石
描述各种岩体的岩石特征、产状、形态、规模、出露地点、所在构造部位以及含矿情况(附剖面图、素描图)。
第四章 构造
概述实习地区在大一级构造中的位置和总的构造特征,分别叙述实习区的褶皱和断裂。
褶皱:褶皱名称(如玉皇山向斜),组成褶皱核部地层时代及两翼地层时代、产状、褶皱轴向、褶皱横剖面及纵剖面特征(附素描图、剖面图)
断层:断层名称、断层性质,上盘及下盘(或左右盘)地层时代,断层面的产状,断层
证据(附素描图、剖面图)
阐述褶皱与断裂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
第五章地质发展阶段简述
根据地层的顺序、岩性特征、接触关系、构造运动情况、岩浆活动过程等说明本区地质历史上有那些阶段。每阶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征。
第六章其它方面,包括外动力地质现象。
后记,说明实习后的体会、感想、意见和要求。
报告中文字要工整,图件要美观。报告应有封面、题目、写作人专业、班级、姓名、写作日期等。并进行装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