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处于什么地质构造
1. 地质构造简介
地质构来造(简称构源造),是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份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地质构造是构造运动在岩层和岩体中遗留下来的各种构造形迹,如岩层褶曲、断层等。构造运动是一种机械运动,地质构造涉及的范围包括地壳及上地幔上部即岩石圈,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方向的构造运动使岩块相互分离裂开或是相向聚汇,发生挤压、弯曲或剪切、错开;垂直方向的构造运动则使相邻块体作差异性上升或下降。地质构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时间分为原生构造(primarystructures)与次生构造(secondarystructures或tectonicstructures)。
2. 地质构造
1.太古宙陆核及构造-热事件信息
研究区有确切证据的始太古代地质体出露于阿尔金带,位于红柳沟-拉配泉蛇绿构造混杂岩带以北,称阿北陆块。其中的古老变质地质体宽数千米,东西向条带状展布在阿尔金北缘,向北大部分被沙漠覆盖,主体由长英质片麻岩(紫苏花岗片麻岩为主)、基性麻粒岩和斜长角闪岩组成,其原岩主要为英云闪长岩、科马提岩(孙勇,1992)。其中的花岗片麻岩曾获3605 ± 43 Ma的锆石U-Pb年龄(陆松年,2002),反映残存有始太古代地壳。此外尚有大量的新太古-古元代高级变质岩,其中斜长角闪片麻岩同位素年龄为2940~2935 Ma(西北地层清理,1998),麻粒岩Sm-Na等时线年龄为2789.5 Ma(车自成,1995),锆石U- Pb 年龄为 2589.3 Ma(王云山,1987),斜长角闪岩同位素年龄为2462.5~2548 Ma(新疆地质志,1993),该组年龄反映阿北主体为一套新太古-古元古代变质杂岩。
阿北地块麻粒岩、角闪岩Nd同位素εNd(t)值均小于零,介于-3.77~-3.75之间,具有异常地幔源特征(车自成,1995),反映其与εNd(t)为低正值的同时代的敦煌岩群及库鲁克塔格岩群变质杂岩具明显的差异。
在东昆北祁漫塔格山辉长岩中获3383 Ma、斜长角闪岩获2753 Ma钕模式年龄(1∶25万库朗米其提幅),显示东昆北有太古宙陆壳存在的信息。东昆中小庙岩群碎屑锆石有3206 ± 14 Ma的207Pb/206Pb年龄信息(1∶25万阿拉克湖幅),显示小庙岩群的源区同样存在着太古宙陆壳。
在塔里木盆地西南缘铁克里克克里阳也发现有中、新太古代的古老变质侵入体,赫罗斯斯坦岩群的古侵入体获得2977 ± 140 Ma的岩浆结晶年龄(肖序常,2003,未刊)。阿喀孜岩体中曾获锆石U-Pb等时线年龄为2261 ± 75 Ma(许荣华等,1992)。
以上资料信息均反映中国西部的前寒武纪地体中存在始太古代的地壳。
根据陆松年等的研究,该区从3.6~2.6Ga(始太古代-新太古代),先后有三次规模不等的大陆地壳生长过程,同时存在新太古代的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质片麻岩岩浆的侵入,反映在初始陆核生长的同时,存在明显的地壳拼贴积累作用。
2.构造变形
因后期构造的改造、叠加作用,该阶段的构造变形保留零星,由于测试技术的局限,该阶段变形年龄的确定受到一定限制,归入该阶段的变形遗迹主要通过地质分析确定。变形地质体有阿尔金山的阿尔金岩群及古元古代的变质侵入体、昆仑山地区的白沙河岩群(图2-7),其中区域片麻理应该是该期构造的产物。
图2-7 西金乌兰断裂-阿尔喀山-库朗米其提花土沟剖面
(1)阿尔金岩群构造变形特征
阿尔金岩群,属层状无序的韧变地层体,原始层理受多期构造置换丧失殆尽,区域变形主体面理是透入性片麻理和片理及同构造分泌脉。区内阿尔金岩群呈岩片、岩块被后期的韧性剪切带及脆韧性断裂所围限和包绕,形成区域性强变形带与弱构造域间互发育的构造网结。其中弱变形域残块内部保留以片麻理为形变面,发育深层次塑性流变褶皱;同构造分泌脉W-N-I型露头尺度的无根柔流褶皱,反映深层次的塑性流动构造。由于后期构造的改造作用,片麻理在不同地区产状不同。
(2)古变质侵入体变形特征
变质侵入体普遍发育区域性透入性片理或糜棱面理,使古侵入体普遍糜棱岩化,形成以眼球状长石为碎斑的糜棱岩,在强变形带中,长英质糜棱岩、花岗质糜棱岩微观基质矿物细径化及动态结晶作用强烈,其中石英多已动态重结晶,并偶见残斑被塑性拉长成眼球状或形成石英拔丝。长石普遍细颈化和边界不规则港湾状分布的细粒长石集合体,形成边缘粒化结构,强变形带中心则有长石的晶格位错形成的膝折构造,条纹长石断续书斜,共轭或雾状,以及钾、钠长石固溶体定向分解的剪切压溶结构。
(3)白沙河岩群构造变形特征
主要发育在昆中微陆块,昆北零星出露,属高角闪岩相,局部达麻粒岩相,内部面理置换非常强烈,S0已不复存在,形成片理、片麻理,和变粒岩多组面理共存,区域一般均以具透入性的韧性剪切流动变形面为主导面理。其中的片麻理构造应该是早期变形的产物。
3. 地质构造有哪几种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两种:褶皱和断层;褶皱又有背斜和向斜之分;断层又有地垒和地堑之分。如下图所示:
4. 地质构造的调查
地质构造不仅控制一个地区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埋藏和分布,而且对于地下水的富集和运移也有重要影响。地质构造调查包括褶皱、断裂和裂隙的调查。
褶皱是层状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而形成的岩层弯曲。它可构成承压水含水结构,特别是向斜构造,往往构成自流盆地。因此在水文地质测绘中应着重查明褶皱的形态类型、规模及在平面和剖面上的展布特征,以及与地形的组合关系,查明主要含水层在褶皱构造中的部位,以及断层、裂隙发育特征及对地下水富集的控制作用,为地下水系统边界的圈定和富水地段确定提供依据。
断层是岩层或岩体顺破裂面发生显著位移的地质构造。断层破碎带具有较大的储水空间,是地下水主要聚集场所,往往形成地下水的强径流带。在有些情况下,断层又可使含水层错开,常构成含水系统的边界。断层的性质和两盘岩性是控制断层富水性和导水性的主要因素。按断裂带富水性能可将断层划分为富水断层、储水断层和无水断层;按断裂带的导水性能将断层分为导水断层和阻水断层(表2-3)。因此在水文地质测绘中要仔细观察断层(断层面、构造岩)及其影响带的特征,分析断层性质和发育期次,调查断层规模及在空间展布规律,进而确定其水文地质性质以及可能的富水地段及富水程度。
图2-3 武威盆地水文地质示意剖面图
(据房佩贤等,1996)
1—前震旦系;2—新近系中新统;3—新近系上新统;4—第四系下更新统;5—中更新统到全新统;6—地壳运动方向。Q2-4为主要含水组,Q1+N2为相对隔水层;钻孔侧方数字示地下水位或含水组底板高程;钻孔上方数字示该孔揭露的含水组(Q2-4)厚度
5. 江西省瑞金市土质如何是个什么样的属性!天气!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瑞金,江西省辖市。位于江西省东南部,武夷山脉南段西麓,赣江东源贡水上游。介于北纬25°30′-26°20′、东经115°42′-116°22′之间,介于东经 115°42′-116°22′、北纬 25°30ˊ-26°20ˊ。。它东与福建省长汀县交界(距离47KM) ,西邻 于都(距离85KM);南连会昌(距离48KM) 、石城(距离76km) ;北接宁都(距离85KM),东北毗石城县。
总面积2448平方千米,2012年户籍总人口67.46万,其中农业人口52.24万人。全市通行客家语(宁龙片)。
地质
瑞金市处于武夷山隆起一级构造单元中部,寻乌至贵溪新华夏系构造带中南段。地层出露齐全,呈北东向和近东西向构造发育。岩浆活动不甚强烈构成了以非金属、燃料、贵金属矿产为优势的矿种格局。
瑞金市除三叠系列,各种地质岩均有分布。城区主要建设在绵江河漫滩或一、二级阶地上,周围有一些低丘岗地。地层主要有第四系冲洪积物和白垩纪半风化红砂岩。第四系地表具有典型的“二元相”结构,上部为粘土、亚粘土,局部地段有淤泥出现,厚约3—4米,地基承载力约为1.0—2.0kg/cm2,下部为砂、砾卵石层,层理不清,厚约5—6米,地基承载力为2.0—3.0kg/ cm2,以下为半风化红砂岩,地基承载力达5.0kg/ cm2以上。
地势
瑞金位于武夷山脉南端西侧,地势周边高、中部低,以盆地为主,属江西四大盆地之一。最高峰位于东北边陲的三县岽,海拔标高 1232.9 米,最低点于南西边缘绵江出境口视角,海拔标高 162 米。
境内按地形特征可分为侵蚀构造低山丘陵地形、侵蚀构造地形,河谷侵蚀堆积地形和侵蚀地貌类型。其中,以丘陵地形为主,面积1967.85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80.35%,山地面积243.89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9.96%,岗地平原面积237.26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9.69%。岗地平原地区是瑞金村镇集中地区,城区地处绵江河与古城河交汇处,属河谷侵蚀堆积地形,三面环山(向东北方向敞开)的盆地。
土壤
瑞金境内山地以红壤为主,其母质为第四系红粘土,变质岩系,花岗岩及红色砂砾岩;其次为紫色土及棕色石灰土。前者母质为紫色砂页岩,后者为石灰岩;此外还有山地黄壤,多为变质岩及花岗岩风化物。分为4个土类、6个亚类、11个土属、18个土种、19个变种。变质岩系的千枚岩、石英砂岩等风化物及花岗岩风化物发育成红壤,分布于高丘陵及山地;红色砂砾岩风化物发育成红壤,分布于低丘陵;红土性红壤分布于缓坡地及岗地;紫色土与棕色石灰土广布低丘陵,常与红土性红壤及红砂岩红壤成复式分布;山地黄壤分布于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山。红土性红壤侵蚀不烈,宜于农垦;紫色土及一部分红砂岩红壤,侵蚀剧烈,急待采取水土保持;变质岩及花岗岩红壤侵蚀轻,多为针、阔叶林地,或覆盖有灌丛草类,土表层有厚薄不一的腐殖质层,且土层深厚,宜农宜林。
水文
境内水域属贡江水域。瑞金境内地表水资源丰富,但由于境内河流都属山区性河流,丰枯年径流量比悬殊大,开发利用困难较大。境内主干河流有绵江河、九堡河、万田河、梅江河、古城河等,流域总面积2449平方公里,另有36条支流。境内有水库17座,储水量1.98亿立方米,境内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总量21.156亿立方米,每平方公里产水量86.39万立方米,最大年径流量37.49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量9.52立方米。
瑞金城区位于第四系冲积层上,主要为第四系砂砾石层孔隙水和白垩纪红砂岩岩溶裂隙水,属潜水,水位不深,是城区部分企业和居民生活生产用水的水源之一。
气候
瑞金处华中气候区与华南气候区的过渡地带,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境内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雨水充沛,无霜期长。由于境内地形、地貌不同,盆地与山区气候稍有差异。受季风影响,易产生水、旱、酷热、冻害等天气气候灾害。呈现出“春雨夏涝又有伏秋旱,夏热冬暖又有霜冰冻”的气候特征。
气温
瑞金市四季分明:以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22℃为春秋季,22℃以上为夏季,10℃以下为冬季。瑞金市春季长为71天,夏季长达134天,秋季为61天,冬季为100天。
瑞金的春季,冷、暖、睛、雨变幻无常。俗语云:“春天孩儿面,一天变三变”。春季从三月中旬开始,气温呈跳跃式回升。每当冷空气入侵前后,气温日较差常达10℃以上,出现“一日南风三日曝,三日南风狗钻灶”的天气。春季还多阴雨,3—4月份的雨日平均大于18天,最长达22天(1969年2月18日-3月11日),有的年份还曾出现过“桃花汛”。
降水
瑞金的夏季降水集中,多洪涝灾害。夏季始于五月中旬,九月下旬结束。春夏之交的4—6月是全年降水的集中期,为主汛期,其雨量常占全年雨量的50%以上,雨日占全年的56.6%,暴雨日数(日降水量≥50毫米以上)占全年年65.5%。7-9月降水稀少,而出现高温干旱天气(伏旱),极端最高气温达40.4℃,出现在2003年7月23日。
瑞金的秋季多旱。每年九月下旬到十一月下旬是瑞金的秋季。在一般情况下,秋季天高云淡、干旱少雨。但有的年份受台风环流影响也偶尔出现烂秋天气。
瑞金的冬季始于11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结束。该季度主要受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影响,其周期大约为一个星期左右。冷空气影响前气温逐日升高,影响后气温下降并常伴有阴沉和雨雪天气过程,但雨雪量不大。有些年份,冷空气影响后,天气转晴,地面夜间辐射冷却强烈,出现冰霜冻。极端最低达-6.5℃,出现在1991年12月29日积雪深度11厘米为最深。[4]
光照
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00小时,日照率43%,太阳总幅射量111.87千卡/cm2,光能利用率为2%,平均无霜期269天。
风向
城区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偏北,夏季主导向为西南偏南。由于城区属闭塞的盆地地形,风速小,静风频率大,大气层相对稳定,冬季前后出现逆温天气的机率为全年最高,在逆温天气下,大气中的气体污染物不易扩散稀释。
6. 地质构造类型有哪几种
地质构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时间分为原生构造与次生构造。
次生构造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原生构造一般是用来判断岩石有无变形及变形方式的基准。构造也可分为水平构造、倾斜构造、断裂和褶皱。
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地质构造的规模,大的上千公里,需要通过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和遥感资料的解译才能识别,如岩石圈板块构造。
小的以毫米甚至微米计,需要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如矿物晶粒变形、晶格的位错等。贵州位于华南板块内,处于东亚中生代造山与阿尔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带之间,横跨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
(6)瑞金处于什么地质构造扩展阅读
多次造山作用的地应力场在变化多端的地应力条件下,形成了挤压型、直扭型和旋扭型三类构造型式,交织成一幅复杂多变的应变图象。
其特点是:
(1)贵州的地质构造属板内构造,构造的主体为薄皮构造。
(2)变形不十分强烈,在贵州发育最完整、最广泛的构造样式是侏罗山式褶皱带。都匀运动:原地矿部第八普查大队(1980)命名,系指发生在贵州中部及南部,奥陶纪末到志留纪初之间的一次地壳运动。
该运动的表现是:在毕节-遵义-湄潭-铜仁连线与贵阳-施秉联线之间的贵州中部地区,普遍缺失上奥陶统中上部,下志留统中上部与下伏奥陶系不同层位呈假整合,在不少地区如贵阳乌当附近可见到志留系底部的砾岩层或含砾粘土岩嵌覆于呈数米起伏的间断面上。
7.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哪些
典型的基本构造形态:
一、水平构造和单斜构造
1.水平构造
未经构造变动的沉积版岩层,其形成时的原始产状是水权平的,先沉积的老岩层在下,后沉积的新岩层在上,称为水平构造。
分布:只是局限于受地壳运动影响轻微的地区。
2.单斜构造
原来水平的岩层,在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后,产状发生变动,当岩层向同一个方向倾斜,形成单斜构造。
分布:单斜构造往往是褶曲的一翼、断层的一盘或者是局部地层不均匀的上升或下降所引起。
二、褶皱构造
定义:组成地壳的岩层,受构造应力的强烈作用,使岩层形成一系列波状弯曲而未丧失其连续性的构造,称为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是岩层产生的塑性变形,是地壳表层广泛发育的基本构造之一。
三、断裂构造
定义:构成地壳的岩体,受力作用发生变形,当变形达到一定程度后,使岩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产生各种大小不一的断裂,称为断裂构造。
断裂构造是地壳上层常见的地质构造,包括断层和裂隙等。
四、不整合
定义:
在野外,我们有时可以发现,形成年代不相连续的两套岩层重叠在一起的现象,这种构造形迹,称为不整合。不整合不同于褶皱和断层,它是一种主要由地壳的升降运动产生的构造形态。
8. 简述四种主要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层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地质构造主版要分为两大权类,四小类: 一是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两种形态;其中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二是断层,包括地垒(断层上升岩层)和地堑(断层下降岩层)两种。
一、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
1.背斜 岩层向上弯曲、中心部位岩层较老,两侧岩层依次变新。
2.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中心部位岩层较新,两侧岩层依次变老。
若褶皱的岩层上升到地表而未受到剥蚀作用时,则背斜为高地,向斜为低地,地面上仅见到时代最新的岩层。褶皱岩层遭到强烈风化剥蚀后,地面的起伏主要取决于岩石抗风化剥蚀的能力。若褶皱岩层为同一种岩性或强度相近,由于背斜核部断裂较向斜核部发育,背斜核部很可能成为低地或谷地,向斜核部反而形成高地或山梁。
二、节理:
自地表向下随深度加大,节理的密度逐渐降低。
三、断层:
具有显著位移的断裂。断层在地壳中广泛发育,但其分布不均匀。
9. 瑞金的地理环境
瑞金市处于武夷山隆起一级构造单元中部,寻乌至贵溪新华夏系构造带中南段。地层出露齐全,呈北东向和近东西向构造发育。岩浆活动不甚强烈构成了以非金属、燃料、贵金属矿产为优势的矿种格局。
瑞金市除三叠系列,各种地质岩均有分布。城区主要建设在绵江河漫滩或一、二级阶地上,周围有一些低丘岗地。地层主要有第四系冲洪积物和白垩纪半风化红砂岩。第四系地表具有典型的“二元相”结构,上部为粘土、亚粘土,局部地段有淤泥出现,厚约3~4米,地基承载力约为1.0~2.0kg/c㎡,下部为砂、砾卵石层,层理不清,厚约5~6米,地基承载力为2.0~3.0kg/ c㎡,以下为半风化红砂岩,地基承载力达5.0kg/ c㎡以上。 瑞金位于武夷山脉南端西侧,地势周边高、中部低,以盆地为主,属江西四大盆地之一。最高峰位于东北边陲的三县岽,海拔标高 1232.9 米,最低点于南西边缘绵江出境口视角,海拔标高 162 米。
境内按地形特征可分为侵蚀构造低山丘陵地形、侵蚀构造地形,河谷侵蚀堆积地形和侵蚀地貌类型。其中,以丘陵地形为主,面积1967.85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80.35%,山地面积243.89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9.96%,岗地平原面积237.26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9.69%。岗地平原地区是瑞金村镇集中地区,城区地处绵江河与古城河交汇处,属河谷侵蚀堆积地形,三面环山(向东北方向敞开)的盆地。 境内水域属贡江水域。瑞金境内地表水资源丰富,但由于境内河流都属山区性河流,丰枯年径流量比悬殊大,开发利用困难较大。境内主干河流有绵江河、九堡河、万田河、梅江河、古城河等,流域总面积2449平方公里,另有36条支流。境内有水库17座,储水量1.98亿立方米,境内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总量21.156亿立方米,每平方公里产水量86.39万立方米,最大年径流量37.49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量9.52立方米。
瑞金城区位于第四系冲积层上,主要为第四系砂砾石层孔隙水和白垩纪红砂岩岩溶裂隙水,属潜水,水位不深,是城区部分企业和居民生活生产用水的水源之一。 瑞金处华中气候区与华南气候区的过渡地带,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境内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雨水充沛,无霜期长。由于境内地形、地貌不同,盆地与山区气候稍有差异。受季风影响,易产生水、旱、酷热、冻害等天气气候灾害。呈现出“春雨夏涝又有伏秋旱,夏热冬暖又有霜冰冻”的气候特征。 气温 瑞金市四季分明:以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22℃为春秋季,22℃以上为夏季,10℃以下为冬季。瑞金市春季长为71天,夏季长达134天,秋季为61天,冬季为100天。
瑞金的春季,冷、暖、睛、雨变幻无常。俗语云:“春天孩儿面,一天变三变”。春季从三月中旬开始,气温呈跳跃式回升。每当冷空气入侵前后,气温日较差常达10℃以上,出现“一日南风三日曝,三日南风狗钻灶”的天气。春季还多阴雨,3~4月份的雨日平均大于18天,最长达22天(1969年2月18日-3月11日),有的年份还曾出现过“桃花汛”。 降水 瑞金的夏季降水集中,多洪涝灾害。夏季始于五月中旬,九月下旬结束。春夏之交的4~6月是全年降水的集中期,为主汛期,其雨量常占全年雨量的50%以上,雨日占全年的56.6%,暴雨日数(日降水量≥50毫米以上)占全年年65.5%。7~9月降水稀少,而出现高温干旱天气(伏旱),极端最高气温达40.4℃,出现在2003年7月23日。
瑞金的秋季多旱。每年九月下旬到十一月下旬是瑞金的秋季。在一般情况下,秋季天高云淡、干旱少雨。但有的年份受台风环流影响也偶尔出现烂秋天气。
瑞金的冬季始于11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结束。该季度主要受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影响,其周期大约为一个星期左右。冷空气影响前气温逐日升高,影响后气温下降并常伴有阴沉和雨雪天气过程,但雨雪量不大。有些年份,冷空气影响后,天气转晴,地面夜间辐射冷却强烈,出现冰霜冻。极端最低达-6.5℃,出现在1991年12月29日积雪深度11厘米为最深。 光照 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00小时,日照率43%,太阳总幅射量111.87千卡/c㎡,光能利用率为2%,平均无霜期269天。 风向 城区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偏北,夏季主导向为西南偏南。由于城区属闭塞的盆地地形,风速小,静风频率大,大气层相对稳定,冬季前后出现逆温天气的机率为全年最高,在逆温天气下,大气中的气体污染物不易扩散稀释。
10. 地质构造图的简介
地质构造图
tectonic map
简称构造图。通常以地质图为基础编制,突出反映各种构造类型的性回质、空间展布形态及其答形成顺序以及同构造类型之间的交切关系。大地构造图是反映大区域范围的构造特征与地质发展历史的地质图件。比例尺一般小于1∶50万。具有鲜明的观点性依据不同的构造学说编制的图件,从内容以至表达方式均有显著差别。表示某一地质历史时期地质构造特征的图件称为古构造图。通常把构造等高线图也作为地质构造图的一种。
由于比例尺、内容、目的性以及理论依据的不同,构造图表示的内容和表现的方式方法有很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