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图怎么看有没有水平岩层出露
㈠ 如何看懂地质图与剖面图(有例题~)
读地质图的步骤和方法
1.看图名、图幅代号、比例尺等图名和图幅代号可以告诉我们图幅所在的地理位置。一幅地质图一般是选择图面所包含地区中最大居民点或主要河流、主要山岭等命名的。比例尺告诉我们缩小的程度和地质现象在图上能够表示出来的精确度。此外,还应注意图的出版时间、制图人等。
2.看图例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制图地区出露哪些地层及其新老顺序等。图例一般放在图框右侧,地层一般用颜色或符号表示,按自上而下由新到老的顺序排列。每一图例为长方形,左方注明地质年代,右方注明岩性,方块中注明地层代号。岩浆岩的图例一般在沉积岩图例之下。构造符号放在岩石符号之下,一般顺序是褶曲、断层、节理、产状要素等。
3.剖面线有时通过地质图相对图框上的两点画出黑色直线,两端注有AA′或II′…等字样,这样的直线称剖面线,表示沿此方向已经作了剖面图。
4.分析图内的地形特征如果是大比例尺地质图,往往带有等高线,可以据此分析一下山脉的一般走向、分水岭所在、最高点、最低点、相对高差等。如果是不带等高线的小比例尺地质图,一般只能根据水系的分布来分析地形的特点,如巨大河流的主流总是流经地势较低的地方,支流则分布在地势较高的地方;顺流而下地势越来越低,逆流而上越来越高;位于两条河流中间的分水岭地区总是比河谷地区要高,等等。了解地形特征,可以帮助了解地层分布规律、地貌发育与地质构造的关系等。
5.分析地质内容应当按照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方法,首先了解图内一般地质情况,例如:(1)地层分布情况,老地层分布在哪些部位,新地层分布在哪些部位,地层之间有无不整合现象等;(2)地质构造总的特点是什么,如褶皱是连续的还是孤立的,断层的规模大小,它发育在什么地方,断层与褶皱的关系怎样,是与褶皱方向平行还是垂直或斜交等等;(3)火成岩分布情况,火成岩与褶皱、断层的关系怎样。
6.在掌握全区地质轮廓的基础上,再对每一个局部构造进行分析:(1)开始时最好从图中老岩层着手,逐步向外扩展,以免茫无头绪;(2)对每一种构造形态,包括褶曲、断层、不整合、火成岩体等逐一详加分析。例如褶曲类型,断层类型,各构造组合关系等。
7.把各个局部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整个构造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主要包括:(1)根据地层和构造分析,恢复全区的地质发展历史;(2)地质构造与矿产分布的关系;(3)地质构造与地貌发育的关系,等等。
以上所述不过是读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至于如何具体分析某一幅地质图和其中的每一种构造,具备基础知识的情况,必须通过实践来逐步掌握。
㈡ 如何在地形地质图上判断地层是否水平!
这个应该回答水平岩层的特征(不过必须是在地形地质图上的),有两点:
1.岩层出露版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权行或重合;
2.水平岩层的露头宽度,是随岩层的厚度和地面坡度变化而变化的,当地面坡度相同时,厚度大的岩层露头宽度就宽;岩层厚度相同时,坡度越缓,露头宽度越宽。
㈢ 学习任务岩层产状、出露特征及厚度
一、岩层产状
岩层产状系指岩层面在三维空间的延伸方向,即地壳中岩层的产出状态。通常有水平、倾斜、直立、倒转、原始倾斜等几种产状。
(一)水平产状
水平产状系指岩层面与水平面近于平行的一种产状,具有这一特性的岩层称水平岩层。一般在沉积盆地中心部分或其他比较稳定的沉积条件下,岩层的原始状态是近水平的,如果这种岩层在成岩期及成岩期后受构造运动比较轻微,或只受到较均匀的升降运动,从而保持原始沉积时的水平(或近水平)状态,便形成水平岩层。
(二)倾斜产状
倾斜产状系指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之间有一定的交角,这种产状的岩层称倾斜岩层。它是水平岩层受地壳运动影响产生变化的结果。
(三)直立产状
直立产状系指岩层层面与地面(水平面)呈近90°交角,这种产状的岩层称直立岩层。直立岩层或倾斜很陡的岩层,大都发育在构造运动强烈的地区。
(四)倒转产状
强烈的构造运动还可以使直立状态的岩层发生翻倒,从而改变岩层的正常层序,在空间上形成老岩层在上面,新岩层在下面的状态,这种产状的岩层称为倒转岩层。倒转岩层的产状可以是倾斜的,也可以是水平的。如倒转褶皱的倒转翼和平卧褶皱的倒转翼就是呈倾斜和水平状态的倒转岩层。必须指出,通常所说的水平岩层和倾斜岩层,系指呈正常状态的岩层产状而言,不包括倒转后呈水平或倾斜状态的岩层。
(五)原始倾斜岩层
在研究岩层产状时要注意原始倾斜岩层。岩层的原始产状并不都是水平的,常有一定角度的倾斜,称原始倾斜岩层。原始倾斜岩层不是由水平岩层受构造变位产生的,而是在沉积过程中,受原始地形的影响形成的。在广阔而平坦的沉积盆地(如海洋、湖泊)中,一层层堆积起来的沉积岩,其原始产状大都是水平或近水平的。但在盆地边缘、岛屿或水下隆起的周围、河流入口或海沟处的地形都有一定起伏,其上堆积物的产状也随着出现倾斜,残积、坡积、冰川和风的堆积层、生物礁及周围的沉积岩层或火山锥、火山碎屑熔岩等产状,都可呈一定倾斜状态,这种倾斜是沉积时形成的,统称原始倾斜岩层。它的特点是分布面积较小,与古地貌直接有关。原始倾斜岩层对分析古地理和古构造及寻找近海地带的沉积矿产、潜山及生物礁油气藏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水平岩层
岩层层面保持水平或近水平状态,即同一层面上各点海拔都基本相同,这一状态的岩层称水平岩层。人们通常将倾角为5°~10°以下的岩层统称为水平岩层。
水平岩层在许多构造盆地中常有出露,如中国四川盆地中部侏罗-白垩系地层(图2-17),美国西部著名的亚利桑那州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就可见层层叠叠的水平岩层(图2-18)。
图2-17 四川盆地水平岩层素描图
(据徐开礼等,1989)
图2-18 科罗拉多大峡谷水平岩层景象
(一)水平岩层露头形态及特征
所谓露头就是岩层天然或人工挖掘露出地表部分。实际工作中,常将出露岩层(主要是岩层界线的出露情况)勾绘在平面图上所呈现的形态,称为岩层的露头形态。水平岩层的露头形态比较简单。在正常情况下,时代较新的岩层总是叠置在时代较老的岩层之上。当地面平坦时,地表仅有最新岩层的出露,其他岩层均隐伏于地下(图2-19);当地面起伏时,水平岩层露头形态具有以下特征:
图2-19 切割轻微时,地面只出露最新岩层
(1)时代新的岩层叠置在较老岩层上(上新下老)。若地形切割轻微,较老地层就难于裸露。但像科罗拉多大峡谷那样,河谷深切,各种时代地层(寒武-白垩系)都在陡崖得以出露,而构成层层叠叠的壮观景象。新岩层在山顶,老岩层在谷底出露,这一结论在今天看来是那么简单,但在1828年英国工程师(石匠)威廉·史密斯(Williams Smith)在工作过程中发现这一规律却是十分难得的。这一规律被后人命名为地层沉积律。
(2)水平岩层的出露和分布状态完全受地形控制。岩层出露线(岩层面与地面的交线)在地形地质图上表现为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图2-20),在河谷、冲沟中的岩层出露界线随着地形等高线的弯曲而弯曲,形成“V”字形,“V”字形的尖端指向上游;在山坡和山顶上,岩层的露头的分布呈孤岛状、不规则的同心状。
图2-20 水平岩层的出露分布特征
(据徐开礼等,1989)
(二)水平岩层厚度和露头宽度
(1)水平岩层厚度:岩层顶面至底面之间的标高差。
(2)水平岩层露头宽度:地面上岩层顶、底界线之间的水平距离(图2-21)。它随岩层的厚度和地面坡度的变化而变化。当坡度不变时,岩层厚度愈大露头愈宽,厚度越小露头越窄。当厚度相同时,坡度愈缓露头愈宽,坡度愈陡露头愈窄。陡崖处因岩层顶、底界线的水平投影重合为一条线,故露头宽度为零。
图2-21 水平岩层厚度和露头宽度图
三、倾斜岩层
具有倾斜产状的岩层称为倾斜岩层。它是野外最常见的地质现象。倾斜岩层可以是地壳不均匀抬升或下降引起的区域性倾斜,也可是某种地质构造的一部分,如褶皱构造的一翼,抑或断裂构造的一盘(图2-22)。如果一地区的岩层都以同一倾角同一方向倾斜,则称为单斜构造。
图2-22 倾斜岩层的露头实景
(一)倾斜岩层产状要素
岩层产状是以岩层面在三度空间的延伸方位及其倾斜程度来确定的。岩层面产状要素包括岩层面的走向、倾向和倾角。值得指出的是,野外任何面状构造或地质体的界面,都用产状要素确定其空间状态。
(1)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线称走向线,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即为岩层走向(图2-23之AOB)。岩层的走向有两个方位角,二者相差180°。
(2)倾向:在层面上与走向线垂直并沿倾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线称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并指向层面向下倾斜的那个方向为岩层的真倾向,简称倾向(图2-23之OD)。在岩层面上凡是与走向线不直交的任一直线均为视倾斜线,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的倾斜方向称为视倾向或假倾向。
(3)倾角:岩层倾斜线与水平面间的夹角为岩层的倾角,又称真倾角(图2-23之α)。真倾角只有唯一一个。视倾斜线与水平面间的夹角称视倾角或假倾角。假倾角有无数个,真倾角永远大于视倾角。
图2-23 岩层产状要素
AOB—走向线;OD—倾斜线;OD′—倾斜线的水平投影;箭头方向为倾向;α—倾角
真、假(视)倾角的关系如图2-24所示。其数学表达式如下:
tanβ=tanα·cosω
图2-24 真倾角与视倾角的关系
α—真倾角;β、β′—视倾角;
ω—真倾向与视倾向之间的夹角
上述关系式表明,当ω=0°时,cosω=1,则tanβ=tanα,β=α,即垂直岩层走向剖面上出现的岩层倾角为真倾角;当ω≠0°时,cosω<1,则tanβ<tanα,β<α,即斜交岩层走向剖面上出现的岩层倾角为岩层视倾角,它一定小于真倾角;当ω=90°时,cosω=0,则β=0°,即平行岩层走向的剖面上出现的岩层视倾角等于0°(这一点在野外“走马观花”一般观察时或遇陡壁时,对“水平岩层”要审时度势)。
(二)产状要素测定和表示方法
1.产状要素测定
测量产状要素是地质调查中的一项基础工作。只有掌握岩(矿)层在各个地段的产状变化,才可能正确认识区内的地质构造特征。测定岩层产状要素,可以在野外直接测量,也可利用其他间接方式测定。
(1)直接测量:用地质罗盘直接在岩层层面上测量其倾向、倾角,测量时要注意选择有代表性又便于施测的层面。值得指出的是,在坑道内常见岩层下层面,这时测量其倾向,罗盘的长臂指向与岩层倾向相反,读数要读指针绑了铜丝端方向的数据。
(2)间接测定:在不能直接用地质罗盘测量产状的地方,如大比例地形图上可间接测量(间接测量产状的方法详见附篇)。
2.产状要素的表示方法
(1)方位角表示法:这种方法多用于野外记录、地质报告以及剖面素描中,将方位角分为360°,以正北方为0°(360°),通常只记倾向和倾角,如岩层倾向215°,倾角30°,记为215°∠30°。
(2)象限表示法:这种方法在论文撰写时常用,以北和南的方向作为0°,一般测记走向、倾角和倾向。如N35°E/40°SE,即走向北偏东35°,倾角40°,倾向南东。值得指出的是,地质工作者习惯将南北方向作为定位标准,这与地理工作者的习惯是不同的,如方位角300°或45°,地质工作者称为北西方向或北东方向,而地理工作者称为西北方向或东北方向。
(3)符号表示法:如图2-25所示。
图2-25 不同产状的标示符号
A—水平岩层产状,表示倾角接近0°;B—倾斜岩层产状,长线示走向,短线示倾向,数字为倾角;
C—直立岩层产状,长线示走向,箭头指向新岩层一侧;D—倒转岩层产状,长线段表示岩层走向,箭头所指为倒转后倾向,数字为倾角
上述符号要按测量的产状数据,认真标绘在地质图上相应的位置,不能视为一般记号随意标记。
在野外测量岩层产状,通常是测量其倾向、倾角。在野外测剖面,如果剖面线与走向线斜交时,切记:剖面图上只能画视倾角(标示的产状是真倾向、真倾角)。其换算方式除公式计算外,也可查表或用极射赤平投影法以及GeoTools.exe(地信网)求得。查表法最简便,野外记录簿内附有“倾角换算表”,该表是根据上述关系式编制而成。如在野外用罗盘测得岩层倾角为60°,并已知岩层走向与剖面间夹角为70°,在换算表中查得与之对应的视倾角为57°。
(三)倾斜岩层露头界线形态
岩层的露头形态取决于地形、岩层产状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水平岩层的露头界线在地质平面图上,表现为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图2-20,图2-26之Ⅰ);直立岩层露头界线在地质图上是沿走向呈直线延伸,不随地形等高线弯曲而弯曲(图2-26之Ⅱ);倾斜岩层露头界线分布形态则较复杂(图2-26之Ⅲ)。当地面平坦时,产状稳定的倾斜岩层其界线呈直线延伸,岩层露头呈直线条带状分布,其延伸方向即岩层走向。当其横过沟谷或山脊时,均呈“V”字形形态。当岩层产状、地面坡向及坡度不同时,“V”字形形态也有不同的变化规律,人们将这种规律称为“V”字形法则。现分述如下:
图2-26 水平岩层(Ⅰ)、直立岩层(Ⅱ)、倾斜岩层(Ⅲ)的露头形态(A)及平面图(B)上的表现
(1)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在沟谷处,岩层界线的“V”字形尖端指向上游(图2-27),但岩层界线弯曲程度比等高线的弯曲程度小;简称“相反-相同”。
图2-27 倾斜岩层露头形态之一
(2)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大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在沟谷处,岩层界线的“V”字形尖端指向下游(图2-28);简称“相同-相反”。
图2-28 倾斜岩层露头形态之二
(3)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同,但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同,在沟谷处,岩层界线的“V”字形尖端指向上游(图2-29),但岩层界线弯曲程度比等高线的弯曲程度大;简称“相同-相同”。
图2-29 倾斜岩层露头形态之三
“V”字形法则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可以指导我们观测地质构造或填绘、分析地质图。
在应用时,需注意两点。其一,在大、中比例尺地质图上,“V”字形法则表现明显,有很大的实用意义,但在小比例尺图上,由于地形起伏对地质界线的影响不明显,其“V”字形法则的实用意义不大。其二,当地质体界面走向与山脊、沟谷延伸方向呈大角度相交时,“V”字形法则表现明显。如果地质体界面走向与山脊、沟谷方向近于平行时,则表现不明显,并为一直线(图2-30)。
上述规律常运用于各类倾斜界面(如地层分界线、不整合界线、断层线及矿层等界线)的连接和制图中。而在对岩相分界线、侵入接触界线、变化的矿脉界线的连接和褶皱的制图时,由于这些地质界面常常变化较大,就绝不能硬套上述规律,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参照航片、遥感图像等,在野外实地勾绘。
图2-30 倾斜岩层顺沟谷的露头形态
(四)倾斜岩层露头宽度
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与岩层厚度、地面坡度和岩层产状有关。
(1)当地面平坦且岩层倾角不变时,露头宽度取决于岩层厚度,厚者宽,薄者窄(图2-31A)。
(2)当地面平坦和岩层厚度不变时,露头宽度取决于岩层倾角的变化。一般岩层倾角越小,岩层露头宽度越宽。岩层倾角越大,岩层露头宽度越窄;当岩层直立时,露头宽度等于岩层厚度(图2-31B)。
(3)当地面坡度和岩层厚度不变时,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同,且倾角小于坡角时,倾角越小,露头宽度越宽;倾角越大,露头宽度越窄。当坡向与倾向相反且坡向与倾向垂直时,露头宽度最小。
图2-31 岩层露头宽度与厚度、倾角的关系
(4)当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反时,一般是地面坡度缓,岩层露头就宽,坡度陡,露头就窄(图2-32A、B);岩层出露在陡崖峭壁上,则岩层顶、底面的界线在平面上的投影重合成一条线,造成在平面上岩层“尖灭”的假象(图2-32C)。
图2-32 露头宽度与坡度的关系
(5)当岩层面与倾斜地面近垂直时,这时露头宽度小于岩层厚度(图2-33A);当岩层厚度不变时,若岩层面与地面间的夹角(指相交锐夹角)由小变大,则露头宽度由宽变窄(图2-33)。
图2-33 露头宽度与岩层倾角和地面坡度之间的关系
值得说明的是,在野外影响岩层露头宽度的上述各种因素是变化的且相互约束,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
(五)倾斜岩层的厚度
岩(矿)层厚度数据是计算矿产储量、分析沉积环境、推断地质发展历史的基本参数之一。
1.真厚度、铅直厚度和假(视)厚度
(1)真厚度(h):岩层顶面到底面的垂直距离(即顶、底面间的法线距离),简称厚度(图2-34)。
(2)铅直厚度(H):岩层顶面到底面的铅直距离。同一岩层在不同方向上的铅直剖面出现的铅直厚度都相等(图2-34)。
(3)假(视)厚度(h′):指在不垂直岩层走向的剖面上,岩层顶、底界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图2-35)。产状稳定且顶、底面相平行的岩层,其真厚度、铅直厚度都只有一个,而假(视)厚度有无数个(即随剖面方向不同而变化)。
图2-34 真厚度、铅直厚度和视厚度
图2-35 测算倾斜岩层厚度立体图
2.三种厚度的关系与计算
(1)真厚度与铅直厚度的关系可在图2-34中垂直岩层走向剖面上求得:
h=H·cosα
(2)假(视)厚度与铅直厚度得关系可在图2-34中不垂直岩层走向剖面上求得:
h′=H·cosβ
(3)真厚度与视厚度关系:
h=h′·cosα/cosβ
由于β总是小于α,故h<h′,即真厚度总是小于视厚度。
岩层厚度可在野外直接测得,但因受条件限制,也常采用地质剖面法测得有关数据后再计算出岩层的厚度。通过野外的实测剖面,可以取得的数据有:导线上岩层顶、底界线间的斜长(L),导线上地面的坡度角(β),岩层倾角(α),岩层倾向与剖面方向间夹角(ω)或岩层走向与剖面间夹角(γ)等。将这些数据代入下列公式计算岩层得真厚度(h)和铅直厚度(H):
h=L(sinα·sinβ·sinγ±cosα·sinβ)
H=L(tanα·cosβ·sinγ±sinβ)
式中的“±”号视情况而定,当地面坡向与岩层倾向相反时用“+”号;当坡向与岩层倾向相同时用“-”号。计算中出现负值时,取其绝对值。
在地质图上直接用做图法或利用赤平投影方法来求,其方法详见附篇和附录。
四、直立岩层出露特征及厚度
(一)直立岩层出露形态
层面呈直立产状的岩层称为直立岩层。当岩层走向稳定不变时,其露头形态在平面图上呈直线延伸。
(二)直立岩层露头宽度及厚度
因直立岩层露头形态不受地形影响,其露头宽度等于岩层厚度。因此,厚度愈大,露头愈宽;厚度愈小,露头愈窄(图2-36)。
图2-36 直立岩层的露头形态
直立岩层的厚度,在野外用卷尺测量其顶、底界线间的水平距离即得;亦可在地质图上量取顶、底界线间的垂直距离,按比例尺换算出实际长度求得。
㈣ 地质内容及特征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1.水平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①岩层界线与等高线平行或重合(图13-45中白垩系)。②同一岩层在不同地点的出露标高相同。如果未经河流切割,在地面上只能看见新地层的顶面;若经过河流下切形成沟谷,则表现为新地层位于高处,老地层位于低处。③岩层的厚度等于顶面和底面的高差。
2.倾斜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①如果地形较平坦,地层界线大致平行延伸。②如果地形有较大起伏时(如有山有谷),地层界线与等高线斜交,在沟谷和山脊处常常形成V字形弯曲。不同倾向、倾角的地层在不同坡度的地形上,有规律地表现为不同的V字形弯曲,称为V字形法则(图13-45)。
其他构造线如断层线等,其露头形状也适用于V字形法则。该法则常用于指导填绘大比例尺地质图。小比例尺地质图上,因地形、地层走向线弯曲反映不明显,故较少运用V字形法则。地质图上一般会标注产状,所以不作详述,构造地质学中将详细介绍。
3.褶皱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背斜和向斜 图上地层对称重复出现,从核部到两翼,地层越来越新为背斜;反之则为向斜(图13-46)。
图13-46 金牛镇地质图
(据徐开礼等,1984)
褶皱类型 根据图上标注的地层产状分析:两翼倾角大致相等,倾向相反,为直立褶皱;两翼倾角不等,倾向相反,为倾斜褶皱;两翼倾角不等,但倾向相同,为倒转褶皱(图上会用倒转产状符号表示倒转翼)。组成褶皱的地层界线大致平行,延伸很远,为线形褶皱;如果地层界线为长圆形或近似浑圆形,则为短背斜、短向斜、穹隆或构造盆地。
枢纽产状 两翼地层界线大致平行延伸,表示枢纽是水平的;如果核部忽宽忽窄,表示枢纽呈波状起伏;如果地层界线表现为马蹄形圈闭,表示枢纽是倾伏的,为倾伏褶皱。若是背斜向斜相连,地层界线则呈“之”字形弯曲。沿任一褶皱轴岩层越来越新的方向为枢纽的倾伏方向。
4.断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地质图中一般对断层的性质、类型、产状等,都会用特定的符号、颜色(多为红色)标示出来,只要熟记有关图例,就可以在地质图中判读断层的特征。如纵断层(或走向断层)表现为地层沿倾向重复或缺失;横断层(或倾向断层)表现为地层沿走向发生中断或错开等(图13-46)。
5.地层接触关系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整合接触 地层界线大致平行,一般没有缺层现象(有时有地层变厚、变薄及自然尖灭现象)。
平行不整合接触 地层界线大致平行,有地层缺失现象。
角度不整合接触 地质图中会用特殊的界线(实线加点线)表示不整合线,靠点线一侧为较新地层,其地层界线与不整合线平行;实线一侧为较老地层,其地层界线与不整合线相交,新老地层之间有显著的缺层现象(图13-45、图13-46中白垩系)。
6.岩浆岩体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岩基或岩株 岩体界线常穿过不同的围岩界线,若规模较大,形体不甚规则,为岩基;若规模较小,形体较规则,为岩株。
岩脉、岩墙 岩体界线呈长条状,穿过不同的岩层界线。
地质图上对不同性质的岩体,一般用不同颜色与代号表示。通常酸性岩体用红色;中酸性岩体用粉红色;基性岩体用绿色。
㈤ 什么是岩层出露
地下岩层中露在地表的部分是岩层出露
(一)水平岩层的露头形态
l1)较新岩层出露在较高专处;
l2)在地形地属质图上水平岩层的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l(二)水平岩层的厚度和露头宽度
l1)水平岩层的厚度 (在野外可以直接测量)计算公式为:
l m=Lsinβ m为水平岩层的厚度;L为岩层顶底的斜长;β为地形的坡角。
l2)水平岩层的露头宽度 (地面上岩层顶底界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l一般情况下,当坡度不变时,岩层厚度愈大,露头宽度愈宽,厚度越小,露头宽度越窄。当厚度相同时,坡度愈缓露头宽度愈宽,坡度愈陡,露头宽度愈窄,陡崖处,水平岩层的露头为0。
㈥ 怎么在地形地质图判别水平岩层
地层界限与等高线平行 就是水平岩层
㈦ 倾斜岩层岩层界线在地质图上的特征
倾斜岩层的特征:
a、 在地层层序没有发生倒转的情况下,地质时代较新的岩层叠覆在较老的岩层之上。
b、 岩层的厚度为该岩层顶面与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c、 岩层的出露和分布状态完全受地形控制。露头的水平宽度取决于岩层的厚度和地面坡度的变化。
岩层的基本特征
1、水平岩层
岩层层面保持水平状态,即同一岩层面上的海拔高度基本相同的岩层称为水平岩层。
水平岩层的特征:
a、 在地层层序没有发生倒转的情况下,地质时代较新的岩层叠覆在较老的岩层之上。
b、 水平岩层的厚度是该岩层顶面标高与底面标高之差。
c、 水平岩层的出露和分布状态完全受地形控制。
d、 水平岩层露头的水平宽度(即岩层上、下层面上的出露界线之间的水平距离)是随岩层的厚度和地面波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2、倾斜岩层
受构造运动的影响,岩层改变了原始的水平状态并发生倾斜,称为倾斜岩层。
倾斜岩层的特征:
a、 在地层层序没有发生倒转的情况下,地质时代较新的岩层叠覆在较老的岩层之上。
b、 岩层的厚度为该岩层顶面与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c、 岩层的出露和分布状态完全受地形控制。露头的水平宽度取决于岩层的厚度和地面坡度的变化。
3、直立岩层
受构造运动的影响,岩层原始水平状态发生剧烈变化,岩层面与水平面垂直,称为直立岩层。
㈧ 岩层的出露特征
( 一) 水平岩层的出露特征
岩层层面保持近水平状态,即同一层面上各点海拔都基本相同,具这样产状的岩层称为水平岩层 ( horizontal stratum) ( 图 2 -22) ,也叫水平构造。水平岩层是未经构造运动的岩层,保留着原始状态。
沉积岩层形成时由于地形起伏而造成的倾斜状态叫原始倾斜。原始倾斜一般在古隆起的周围或在沉积盆地的边缘发育。
水平岩层的特征是在野外和地形地质图上认识和分析水平岩层的依据。在空间上表现出以下特征:
图 2 -23 水平岩层分布特征
( 1) 在地形地质图上,水平岩层的地质界线( 岩层层面在地表面上的出露线) 和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 图 2 -23) ,水平岩层的出露和分布状态完全受地形控制。因此,地质界线随等高线的弯曲而弯曲,真实地反映等高线的弯曲形态。在河谷、冲沟中,水平岩层的地质界线延伸呈 “V”字形,其 “V”字尖端指向上游 ( 图 2 - 23) 。这是水平岩层最重要、最基本的特征,也是我们在地形地质图上判别水平岩层的准则。因为水平岩层层面上的各点都具有相同的海拔高度,所以只要测定出水平岩层层面在某一出露点的高程,就可沿着或平行于同高度等高线勾绘出该岩层面的界线。另外,同一个水平岩层层面必定具有相同高度,若具有不同高度,则是由于岩层局部弯曲变形或是其间断裂错动所致。
( 2) 水平岩层的成层顺序 ( 正常) 为上新、下老,也即时代较新的岩层位于较老的地层之上。如果水平岩层地区未被河流切割或只受轻微剥蚀而没有下蚀到上覆岩层的底面时,则地面只出露最新地层,在地质图上反映的全部是最上面地层 ( 图 2 -24) 。随着侵蚀、剥蚀的加宽、加深,地面出露的地层时代越来越老,上覆较新地层出露的面积也越小,地质图上地层关系变得越复杂 ( 图 2 - 25) ,而且较老的岩层总是出露于地形低处( 如河谷、冲沟等) ,最新的岩层分布在山顶或分水岭上。即地层越老出露位置越低,越新出露位置越高 ( 图 2 -23,图 2 -25) 。
图 2 -24 切割轻微时水平岩层立体图和平面图
图 2 -25 切割强烈时水平岩层立体图和平面图
( 3) 水平岩层的厚度就是该岩层顶、底面的标高差。因此,在地形地质图上求水平岩层厚度的方法较简单,只要知道岩层顶面和底面的高程,两者相减即得。
( 4) 水平岩层在地质图上的露头宽度取决于地面坡度和岩层厚度 ( 图 2 - 26) 。这里的露头宽度是指岩层在野外露头宽度的水平投影宽度,即岩层上、下层面在地面上的出露界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当地面的坡度相同时,厚度大的岩层露头宽度就大; 当岩层厚度相等时,地面坡度缓,露头宽度就大 ( 图 2 -26) 。在直立的陡崖处,岩层上、下界线的投影线重合为一条线,亦即露头宽度为零,从而在地质图上呈现出岩层尖灭的假象。因此,在地质图上分析岩层尖灭时需要特别注意。
图 2 -26 水平岩层露头宽度与厚度、地形之间的关系
( 二) 倾斜岩层出露特征
由于地壳运动,原始水平的岩层发生构造变动,形成倾斜岩层 ( inclined stratum) 。单斜岩层可以是褶皱的一翼或断层的一盘,也可以是区域性不均匀沉隆或上升引起的区域性倾斜。
倾斜岩层的露头界线复杂,表现为与地形等高线交切关系,并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
露头宽度是指野外岩层出露宽度的水平投影,即倾斜岩层在地质图上反映的宽度。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取决于地形 ( 坡向和坡角) 、岩层产状 ( 倾向和倾角) 和该岩层的厚度。这些可变参数的排列组合决定了不同情况和条件下的岩层露头宽度的大小:
( 1) 当地形和岩层产状不变时,露头宽度取决于岩层厚度。岩层厚者露头宽,岩层薄者露度窄 ( 图 2 -27a) 。
( 2) 当地形和厚度不变时,露头宽度取决于岩层倾角。倾角越小,露头宽度越大;倾角越大,露头宽度越小 ( 图 2 -27b) 。若是直立岩层,则露头宽度最小,近于或等于岩层的真厚度时受地形的影响 ( 图 2 -28) 。
图 2 -27 地形不变时露头宽度与厚度、倾角的关系
( 3) 岩层产状和厚度不变时,露头宽度决定于地形、坡度和坡向。地形越缓,露头越宽; 地形越陡,露头越窄。在陡峭的山崖上,露头宽度为零,即为一条线,造成岩层在平面上 “尖灭”的假象 ( 图 2 - 29) 。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在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同( 顺向坡) 且倾角大于坡角的情况下,坡角越大 ( 但不能大于倾角) ,则露头宽度越大( 图 2 - 30) 。
图 2 -28 直立岩层露头宽度示意图
图 2 -29 岩层产状与厚度不变时,露头宽度与坡度的关系示意图
图 2 -30 顺向坡、倾角大于坡角时,露头宽度与坡度的关系
总之,影响岩层露头宽度变化的因素较复杂,而且诸因素之间也相互影响与制约,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对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上述三个因素 ( 或条件) 的变化,从而分析和总结出露头宽度的变化规律。
在一定的地形地貌条件下,倾斜岩层的分布规律如下:
( 1) 倾斜岩层在平面上呈条带状分布。
( 2) 在没有发生倒转时,岩层的排列顺序为沿倾向方向逐渐变新。
( 3) 倾斜岩层在地质图上的宽度 ( 指露头宽度) 取决于产状、地形和岩层厚度。
( 4) 岩层的出露形态受岩层的产状和地形的影响。倾斜岩层在地表的出露线或地质界线,常以一定的规律展布,穿越沟谷和山脊的地质界线的平面投影均呈 “V”字形,这种规律叫 “V”字形法则。
“V”字形法则,一般包括如下 4 个方面内容: ①水平岩层出露形态真实地反映等高线的弯曲特征,地质界线随等高线的弯曲而弯曲 ( 图 2 -31Ⅰ) ; ②直立岩层出露形态不受地形的影响,呈直线状 ( 图 2 -31Ⅱ) ; ③逆向坡时,同向弯曲,地质界线的曲率 ( 或弯曲度) 小于地形等高曲率,呈钝 “V”字形 ( 图2 -31Ⅲ,图2 -32) ; ④顺向坡、倾角大于坡角时,地质界线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简称反向弯曲 ( 图 2 - 33) ,顺向坡、
图 2 -31 不同产状岩层的露头形态及其在平面图上的表现
图 2 -32 倾斜岩层分布形态之一
图 2 -33 倾斜岩层分布形态之二
图 2 -34 倾斜岩层分布形态之三
在野外填大、中比例尺地形地质图或在室内分析地形地质图时,运用 “V”字形法则可以定性地分析不同地形上出露的各岩层的产状变化规律。“V”字形法则也可用于分析一切较平整的构造面,如断层面、不整合面等的露头界线的分布形态。
从图2 -32 ~ 图2 -34 中可知: 当岩层走向与沟谷或山脊延伸方向呈直交时,“V”字形大体对称; 当两者斜交时,“V”为不对称型。若岩层倾向与沟谷方向一致,倾角与坡角也相等,则露头界线沿沟谷两侧呈平行延伸 ( 图 2 - 35) ,只在上游沟谷坡度变陡处,岩层面或其他构造面横跨沟谷而出现 “V”字形的露头形态。
图 2 -35 倾角与河谷坡角相同时的岩层分布形态( 据 Ragan,1973)
㈨ 水平倾斜岩层在地质图上有何特点
岩层的产状包括三种情况,水平的、倾斜的、直立的;地形也有不同情况,平坦的、起伏的、沟谷纵横的。由于岩层产状不同、地形起伏不同,岩层在地面或反映在地质图上的形状也不一样。
(一)水平岩层
1.如果地形平坦,又未经河流切割,在地面上只能看见最新的岩层的顶面,表现在地质图上只有一种岩层。如华北平原,在地面上只能看见松散沉积物的最上面的一层。
2.如果平坦地面经过河流下切,或者地面起伏很大,可以看到下面较老的岩层,其在地质图上的特点是:
(1)岩层界线与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2)同一岩层在不同地点的出露标高相同;
(3)岩层的厚度等于顶面和底面的高度差。
(二)直立岩层
除岩层走向有变化外,岩层界线在地质图上按岩层走向呈直线延伸,不受地形任何影响。
(三)倾斜岩层
1.如果地形平坦,在地质图上岩层界线按其走向呈直线延伸。
2.如果地形有较大起伏(比方有山有谷),在地质图上岩层界线与等高线斜交,在沟谷和山脊处常常形成“V”字形弯曲,称“V”字形法则。其弯曲程度与岩层倾角的大小和地形坡度的大小有关,即岩层倾角越小,V字形越紧闭;倾角越大,V字形越开阔。地形起伏越大,弯曲形状越复杂;地形越平坦,弯曲度越小,甚至近于直线。倾斜岩层的露头形状与地形起伏的关系如下:
(1)岩层倾向与沟谷坡向相反,V字形尖端指向上游,但V字形弯曲度大于等高线的弯曲度;
(2)岩层倾向与沟谷坡向相同,而岩层倾角大于沟谷坡度,V字形尖端指向下游;
(3)岩层倾向与沟谷坡向相同,而岩层倾角与沟谷坡度一致,在沟谷两侧岩层露头互相平行;
(4)岩层倾向与沟谷坡向相同,而岩层倾角小于沟谷坡度,V字形尖端指向上游,但V字形弯曲度小于等高线的弯曲度。
上述V字形规律都是指在沟谷中岩层的露头形状;若在倾斜的山脊山梁或山坡等处,岩层的V字形尖端指向与在沟谷中的正好相反。
㈩ 实习一 地质图的基本知识及读水平岩层地质图
一、实习目的
明确地质图的概念,了解地质图的图式规格和阅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方法。
二、实习要求
掌握水平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以及水平岩层的编制原理并作地质剖面图。
三、实习内容
(一) 地质图的概念及图式规格
正式出版的地质图应该包含 4 部分的内容: 地质图(主图) 、比例尺、图例及地质剖面图(图1) 。有些正式出版的地质图和正式报告中也常附上综合地层柱状图。
1. 地质图(主图)
地质图是用规定的符号、色谱和花纹将地壳某部分的地质体 (如地层、岩体、地质构造单元、矿床等) 和地质现象按一定比例概括地投影到平面图上 (地形图上) ,反映出该地区各地质体和地质的形态、产状、规模、时代及其分布和相互关系的一种图件。除反映一个地区的地层、岩石和地质构造的普通地质图外,还有按工作性质和任务要求测绘内容不同的专门地质图,如构造地质图、矿产图、矿区地质图、水文地质图、工程地质图和第四纪地质图等。
一幅正规的地质图应该有图名、比例尺、图例和责任表(包括编图单位或人员、编图日期及资料来源等) 。
图名表明图幅所在地区和图的类型。一般采用图区内主要城镇、居民点或主要山岭、河流等命名。如果比例尺较大、图幅面积小,地名小不为众人所知或同名多时,则在地名上要写上所属的省 (区) 、市或县名,如 《北京市门头沟区地质图》、《四川省江油县马角坝地质图》。图名一般位于图幅上端正中。
2. 比例尺
比例尺又称缩尺,用以表明图幅反映实际地质情况的详细程度。地质图的比例尺与地形图或地图的比例尺一样,有数字比例尺和线条比例尺。比例尺一般注于图框外上方图名之下或下方正中位置。
图1 地质图格式
3. 图例
图例是一张地质图不可缺少的部分。不同类型的地质图各有其表示地质内容的图例。普通地质图的图例是用各种规定的颜色和符号来表明地层、岩体的时代和性质。图例通常是放在图框外的右边或下边,也可放在图框内足够安排图的空白处。图例要按一定顺序排列,一般按地层、岩石和构造的顺序排列,并在它们前面写上 “图例”二字。
地层图例的安排是从上到下由新到老; 如放在图的下方,一般是由左向右从新到老排列。图例都画成大小适当的长方形格子排成整齐的行列,长方形格子长宽比为 3∶2 (一般长为 1. 2 cm,宽为 0. 8 cm) 。方格内的颜色和符号与地质图上同层位的颜色和符号相同,并在方格外适当位置注明地层时代和主要岩性。已确定时代的喷出岩、变质岩要按其时代排列在地质图例相应位置上。岩浆岩体图例放在地层图例之后,已确定时代的岩体可按新老排列,时代未定的岩体按酸性到基性顺序排列。
构造符号的图例放在地层、岩石图例之后,一般排列顺序是: 地质界线、褶皱轴迹(只在构造图中才有) 、断层、节理以及层理、劈理、片理、流线、流面和线理产状要素,除断层线用红色线外,其余都用黑色线。地层界线、断层是实测的还是推断的,图例与图内一样,应有所区别。
凡图内表示出的地层、岩石、构造及其他地质符号应无遗漏地有图例,图内没有就不能列入图例。地形图的图例一般不标注在地质图上。
在小比例尺图上要画上经纬度以表明其地理位置。如果地质图是地形图国际地图分幅中的一幅,则应与该地形图一样用其图名和分幅图号。
4. 地质剖面图
正规地质图常附有一幅或几幅切过图区主要构造的剖面图。剖面图也有一定的规定格式。
剖面图如单独绘时,则要标明剖面图图名,通常是以剖面所在地区地名及所经过的主要地名 (如山峰、河流、城镇和居民点) 作为图名,如 《周口店 (指图幅所在地区) 官邸-大砾岩山地质剖面图》。如果是图切剖面,并附在地质图下面,则只以剖面标号表示,如 I-I'地质剖面图或 A-A'地质剖面图。
剖面在地质图上用一条细线标出两端注上剖面代号,如 I-I'、A-A'等。有时为了避免细线切割主图的地质内容,只在图上画出细线的两端。
剖面图的比例尺应与地质图的比例尺一致,如剖面图附在地质图的下方,可不再注明水平比例尺,但垂直比例尺应表示在剖面两端竖立的直线上,垂直比例尺下边可以选比本区最低点更低的某一标高 (可选至 0 以下) 水平线作基线,然后以基线为起点在竖直线上注明高程数。如剖面图垂直比例尺放大,则应注明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
剖面图两端的同一高度上必须注明剖面方向 (用方位角表示) 。剖面所经过的山岭、河流、城镇等地名应标注在剖面上相应位置。为醒目美观,最好把方向、地名排在同一水平位置上。
剖面图的放置一般南端在右边,北端在左边,东右、西左,南西和北西在左边,北东和南东端在右边。
剖面图与地质图所用的地层符号、色谱应该一致。如剖面图与地质图在一幅图上,则地层图例可以省去。
剖面图内一般不要留有空白。地下的地层分布、构造形态应该根据该处地层厚度、层序、构造特征适当推断绘出,但不宜推断过深,一般只推断离剖面线上最低点往下 1 cm。
5. 地层柱状图
正式的地质图或地质报告中常附有工作区的地层综合柱状图。地层柱状图可以附在地质图的左边,也可以绘成单独一幅图。比例尺可根据反映地层详细程度的要求和地层总厚度而定。图名书写于图的上方,一般标为 《× × 地区综合地层柱状图》。
综合地层柱状图是按工作区所有出露地层的新老叠置关系恢复成水平状态切出的一个具代表性的柱子。在柱子中表示出各地层单位或层位的厚度、时代及地层系统和接触关系等。一般只绘地层 (包括喷出岩) ,不绘侵入体。有时也将侵入体按其时代与围岩接触关系绘在柱状图里。用岩石花纹表示的地层岩性柱子的宽度,可根据所绘柱状图的长度而定,使之宽窄适度,美观大方,一般以 2~4 cm 为宜。
(二) 阅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读地质图首先要看图名、比例尺和图例。从图名和图幅代号、经纬度,了解图幅的地理位置和图的类型; 从比例尺可以了解图上线段的长度和面积大小,并可反映地质体大小及详略程度; 图幅编绘出版年月和资料来源,便于查明工作区研究史。
熟悉图例是读图的基础。首先要熟悉图幅所使用的各种地质符号,从图例可以了解图区出露的地层及其时代、顺序,地层间有无间断,以及岩石类型、时代等。读图例时,最好与图幅地区的综合地层柱状图结合起来读,了解地层时代顺序和它们之间的接触关系(整合与不整合) 。
在阅读地质内容之前应先分析一下图区的地形特征。在比例尺较大 (如大于 1∶5000)的地形地质图上,从等高线形态和水系可了解地形特点。在中小比例尺 (1∶10000~1∶50000) 地质图上,一般无等高线,可根据水系分布、山峰标高的分布变化,认识地形的特点。
一幅地质图反映了该地区各方面的地质情况。读图时一般要分析地层时代、层序和岩石类型、性质和岩层、岩体的产状、分布及其相互关系。对于分析地质构造方面主要是褶皱的形态特征、空间分布、组合和形成时代; 断裂构造的类型、规模、空间组合、分布和形成时代及其先后顺序; 岩浆岩体产状和原生、次生构造以及变质岩区所表现的构造特征等。读图分析时可以边阅读,边记录,边绘示意剖面图或构造纲要图。有关各种构造形态的具体分析方法,将在下面实习中分别介绍和练习。
图2 水平岩层出露特征
图3 水平岩层地质图读图练习(等高线单位为 m)
(三) 读水平岩层地质图
水平岩层在地面和地形地质图上的特征是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在沟谷处界线呈 “尖牙”状,其尖端指向上游; 在孤立的山丘上,界线呈封闭的曲线 (图2B) 。在岩层未发生倒转的情况下,老岩层出露在地形的低处,新岩层分布在高处。岩层露头宽度取决于岩层厚度和地面坡度,当地面坡度一致时,岩层厚度大者,露头宽度就宽 (图2A) ; 当厚度相同时,坡度陡处,露头宽度窄; 在陡崖处,水平岩层顶、底界线投影重合成一线,造成地质图上岩层发生 “尖灭”的假象。
四、作业
在图3 中,图区西北部已经给出一些岩层露头,可以看出岩层为水平岩层,并且其出露界线与等高线平行。填出图区全部的地质界线,并画一条 A-B 的地质剖面图。计算每个不同岩层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