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成都地下地质是什么

成都地下地质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1-02-25 21:40:53

1. 成都平原的地质结构是怎样的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由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市科技顾问团顾问倪师军教授牵内头组成的专家组,通过翔实的容数据,科学比较分析了有关资料和现象,形成了《汶川大地震未对成都主城区造成损害的初步分析》报告。报告认为:成都平原位于稳定的扬子地块上,结构稳定,成都本身不会发生大的地震。
成都平原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在大地构造上属于稳定的扬子地块的西缘。倪师军教授表示,根据他们的研究,包括成都平原在内的四川盆地基底非常稳定,这一稳定性决定了成都不会发生大的地震。
专家组成员、成都理工大学教授李永昭表示,地震主要由断层的活动引起,成都平原本身不是处在断裂带上,有人认为成都附近有隐伏断裂带的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
对于这次汶川大地震发生的龙门山区域,报告指出,我国对于龙门山地质构造的研究始于上世纪2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地质矿产部门、油气勘探部门、国内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对这一地区的地质构造进行了十分详细的勘探研究。综合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很肯定地确认:成都市区范围内的地下不存在引发地震的大断层,没有深大断裂,就不存在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

2. 成都平原的地质构造和地形外貌有什么特点

毒品元的地质构造,他处于四川盆地之中,所以最明显的就是盆地7号。

3. 请问重庆及成都周边地区的地质构造情况(都是什么岩层)

看一下四川的 地质图就知道了 重庆在四川盆地东部 川东高陡带上,属隔档式褶皱;成都在四川盆地西侧,位于川西前陆盆地上,地貌属冲积扇的冲积平原上。地层出露有二叠-白垩都有出露。

4. 成都平原的地质构成是什么

成都平原第四系较为发育,由不同时期和不同成因类型的松散堆积物组成,以中上更新统分布最广,其余为零星分布。地层厚度变化大,从西北向东南厚度变薄,由40多米变为几米,为河相冲——洪积、冰水堆积成因。 全新统(Q4)为近代河流冲一洪积层。形成河漫滩和一级阶地,河漫滩由灰色砂及砂砾卵石构成;一级阶地上部为灰色砂质黏土,局部地方夹粉细砂层,下部为黄灰色砂砾卵石,粒径4~10厘米。 上更新统(Q3)广布平原地区,与下伏基岩呈不整合接触。为流水、冰水堆积层,主要分布于二级阶地,上部为褐黄色砂质黏土、黏质砂土、灰褐黄色砂砾卵石层;中部为浅黄褐黄色成都黏土及砂质黏土含铁锰质结核;下部为砂砾卵石层夹粘土层,砾卵石成分多为花岗石、石英岩、变质岩类,呈浑圆状,粒径一般为3~10厘米,厚5~40余米。 中更新统(Q2)与下伏基岩呈不整合接触。上部为黄、棕黄、紫红色粘土,含铁、锰质碎屑及结核。黏土裂隙发育,吸水性强,网纹状裂隙中常充填白色高岭土,厚度8~12米;下部为黏土泥砾层,其顶部常夹黄砂透镜体,砾石成分以花岗岩、石英岩为主,次为深色变质岩类,粒径多为3~8厘米,次圆状,无明显粒序性和定向性。 中、下更新统(Q1-2)为冰碛——冰水堆积层,不整合基岩之上,上部为棕黄色黏土,这种黏土多呈硬塑状态,含铁、锰质、硅质、钙质结核与白色高岭土团块,具良好的黏性,可塑性与强偏中等程度的膨胀性,其厚度为数米至10余米,黏土层下为砂砾卵石层,厚数米至20余米,卵石层下与白垩系灌口组呈不整合接触。 白垩系(K)上部多遭剥蚀而被第四系地层覆盖,因此出露较为零星,总厚度大于319米,自上而下可划分如下。 上统灌口组(K2g)为边缘湖相沉积的紫红、棕红色泥岩夹泥质粉砂岩,泥岩中夹绿色斑点薄层石膏及钙芒硝,上部遭受剥蚀出露不全。 上统夹关组(K2j)为河湖相沉积,主要为紫红、砖红色长石砂岩组成,中一细粒结构,厚层至块状构造,泥质胶结,上部夹数层同色薄层或透镜状砂质泥岩,风化强烈。砂岩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岩屑,底部为棕褐色砾岩,厚度大于149米,与上覆灌口组呈整合接触 下统天马山组(K1t)为河湖相沉积,为紫红色泥岩、砂岩不等厚互层,夹数层不稳定砾岩。县区厚度大于142米,与上覆夹关组底部砾岩呈假整合接触。 侏罗系(J)自上而下可划分如下。 上统蓬莱镇组(J3p)为一套浅滨湖相沉积。地层中含薄层石膏,泥岩中普通含钙质。区内以较稳定的两层黄绿色页岩作为标准层,将该组地层分为三段。上段为棕红、紫红色泥岩与灰紫色细粒砂岩不等厚互层。由下向上砂岩减薄,泥岩增厚,颜色由紫红变成棕红色。底部为绿色页岩。与上覆白垩系天马山组。底部砾岩呈假整合接触。中段为棕红、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与灰白色、灰紫色中、细粒砂岩互层,上部夹3~7米厚的浅灰色泥灰岩及页岩。底部为黄绿色页岩。下段以紫红色泥岩为主,夹泥质粉砂岩及透镜状长石、石英砂岩,底部为紫红、灰白色厚层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 中统遂宁组(J2sn)以紫红色泥岩为主夹泥质粉砂岩,其间常夹薄层石膏及方解石细脉和透镜状石英砂岩,灰绿色花斑,虫蛀状干裂纹。为较稳定浅湖相沉积;与上覆蓬莱镇组呈整合接触。地层岩性单一,横向变化不大,县区厚度大于360米。 中统上沙溪庙组(J2s2)为湖相沉积。以紫红、紫褐色泥岩为主,夹泥质粉砂岩及长石石英砂岩。泥岩普遍含钙质团块。由下向上岩石颗粒变细,砂岩减薄,泥岩增厚。上与遂宁组底部砂岩呈整合接触。

麻烦采纳,谢谢!

5. 成都市的地质结构

这些东西好像都是保密的东西,详细的数据,除非泄密,一般在网上找不到。如果真的需要比较详细的数据,建议去有关单位查询,比如当地的地质队、地调院,国土资源部门等

6. 成都地质情况

成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春早、夏热、秋凉、冬暖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气专温16摄氏度,年降雨量属1000毫米左右。成都气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多云雾,日照时间短。民间谚语中的“蜀犬吠日”正是这一气候特征的形象描述。成都气候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空气潮湿,因此,夏天虽然气温不高(最高温度一般不超过35摄氏度),却显得闷热;冬天气温平均在5摄氏度以上,但由于阴天多,空气潮,却显得很阴冷。成都的雨水集中在7、8两个月,冬春两季干旱少雨,极少冰

7. 成都平原的地质结构和地形外貌有什么特点,简说

它的特点就是很美,而且的话有的时候感觉很复杂,有的时候又觉得很简单,就是那种非常非常美很好奇的。

8. 四川的地质特点,

四川是全国地质灾害最重的省份之一。因处在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过渡带, 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条件和暴雨、地震等诱发因素频发影响, 使之成为地质灾害的多发区、易发区。汶川大地震更是给四川和全国带来巨大损失和伤害。本文分析了四川地质灾害的主要特点,提出了一些初步的防治措施和建议。

一 四川地质灾害的主要特点:

(一) 地质灾害分布广,频繁发生

四川省的地质灾害在地域分布的总体格局是西部多于东部,且具有点多、面广、规模大、成灾快、暴发频率高、延续时间长的特点。灾害发生盆周山地多于盆中,河谷多于平坝,工程活动频繁区多于工程活动稀少区。

据部分统计, 全省现具有一定规模, 造成危害的崩塌、滑坡约10万余处, 泥石流沟3000余条,危及120余座县市所在城区和800多个乡、镇,500余家工厂、矿山的安全。每年造成的损失达数亿元, 2007年全省21个市(州)都有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发生,灾害类型仍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为主,因地质灾害伤亡200多人人,直接经济损失达6亿多元。

(二)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日渐突出

四川省是一个矿业大省,近年来不合理开采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恶化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给矿山企业及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由于矿山不合理开采引起了崩塌、滑坡, 地表水及地下水疏干, 地表开裂、矿碴泥石流等灾害, 如1995 年眉山大洪山芒硝矿在开采过程中, 因其回风巷道穿过了顶板芒硝淋溶带致使地表水及地下水疏干,造成矿区附近余居民缺水;1995 年宜宾维兴镇在采煤过程中,关刀岩坡顶发生地表开裂,形成塌陷带,前缘发生大规模崩塌。

(三)人类活动加剧了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

随着四川省各项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投资力度加大,交通能源、水利、城建等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同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加深,特别是地质环境的破坏所造成的灾害也更加严重。 由于大量建设的挖方、填方形成人工高陡边坡,造成边坡失稳、诱发滑坡、崩塌或形成危岩并导致老滑坡的复活。

(四)季节特征明显

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四川省内降雨集中分布每年的5-10月, 占全年降雨量的70%左右。大量的降雨入渗、浸润、软化岩土体,降低斜坡的稳定性。据统计几乎所有的地质灾害暴发均与暴雨及长时间降水有关,特别是泥石流的发生更与降雨关系密切。

(五) 地质灾害造成水土流失日益加剧

地面的剥蚀、侵蚀作用,必然要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造成水土流失的最严重的侵蚀形式以表层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主要分布在基岩裸露的斜坡、陡坡地带, 虽然它的总的水土流失、侵蚀面积所占比例不大, 但其危害严重。

四川省泥石流发生程度高,大、特大规模泥石流的发生是造成省内水土流失的一个重要方面。严重的泥石流活动区,土壤年侵蚀模数接近3000立方米/平方公里,强大的侵蚀作用使得沟谷和岸坡重力作用不断加剧,山地环境退化,森林植被破坏,并致使泥石流多发区失去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洪水和保护水土的能力,水土流失现象也随之加剧。

二、四川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生物治理措施

生态环境的变化是促使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岷江上游大渡河中上游、安宁河上游、雅砻江及金沙江中下游、嘉陵江中上游地段因森林砍伐、开山采石、采矿等活动对原始植被及自然边坡造成严重破坏,从而导致一系列地质灾害的发生。为此须采取相应的生物治理措施,恢复生态环境以达到有效地控制和减少地质灾害发生的目的。

生物治理的措施主要包括:封山育林,恢复植被,提高自然水土保持能力;对陡坡旱地退耕还林,恢复森林植被,减少人类工程活动对坡体自然平衡的破坏;禁止任意采石取土,破坏丘陵和山地地表,防止水土流失及地质灾害的发生。

2、工程治理措施

(1)防治滑坡的主要措施:消除和削弱地表水及地下水对滑坡形成的影响,采用拦截、 护坡、堵塞方法防止地表水入渗;修建排水沟、渗井等排走滑体内地下水;增大滑体的抗滑力,阻止滑坡的形成,如修挡土墙、抗滑桩或锚拉抗滑桩;改善坡体形态,消除隐患,可采用后缘减载、前缘加载等方法;改良坡体岩土体性质,提高强度,增大稳定性。可采用灌浆、 锚固、释水等方法。(2)防治崩塌的主要措施:修建护坡、护墙、人工削坡等消除小型崩塌隐患;疏导地表水和地下水,减缓冲蚀及侵蚀(3)防治泥石流的主要措施:拦截、滞流,修建拦砂坝、 拦渣坝,设置停淤场,减弱泥石流的动力作用;减少物质流通,疏导下游;设置排导槽,约束水流,改善沟床平面, 抑制泥石流暴发。总之,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应从多种因素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采取生物治理与工程治理相结合的手段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

三、四川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1、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涉及到社会经济的多方面,需在各级政府的统一协调指挥下才能有效的减轻地质灾害损失。国土、气象、城建、水利、交通等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互通情报,确保省、市、区县之间的信息畅通,达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及时掌握雨情、水情、灾情,为制定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和防治措施提供正确依据。

2、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政策法规、宣传地质灾害知识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实际,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位于易发区内或重要地质灾害点附近的单位和群体,要建立地质灾害日常监测制度,并按照有关要求随时上报灾害发展情况,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监督检查。

四川地质灾害分布范围广、发生频繁、危害严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艰巨。提高全民地质灾害预防意识和知识水平是重要而有效的防灾减灾途径,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材料、宣传栏和发放防灾明白卡等方式,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群众的防灾减灾能力和地质环境保护意识。

3、开展地质灾害调查,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查清地质灾害发育分布和危害情况,编写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是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具有指导意义。

开展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并通过对各县、区地质灾害资料的综合研究,根据地质灾害防治的投入水平,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指导今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按照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轻重缓急,分批分期安排治理,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能够有序进行,以取得最大防灾减灾效果。

4、完善各项制度,增强应急反应能力

各县区要拟定本行政区域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落实各项职责。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值班制度、险情巡视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成立地质灾害防治组织机构,实行值班、带班制度,并按照有关要求随时上报灾害发展情况,向社会公布地质灾害报警电话,接受社会报警和监督。及时掌握地质灾害信息。一旦出现地质灾害险情,快速组织抢险救灾、灾民安置、灾害防治、重建家园等工作,以减轻地质灾害损失,逐步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减灾。

5、加强建设用地地质灾害评估、杜绝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地质环境的改造作用强烈,大规模挖山填沟可能诱发地质灾害,必须认真做好建设用地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非常重要。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建设场地须进行专门的治理,防止诱发新的地质灾害。

6、设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

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年度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数量的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建立重要的资金支持系统,确保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勘查设计、治理等工作的及时顺利进行。

9. 成都的地质概况主要地质灾害及可行的解决措施。。。。。。。

一、前言
我市位于青藏高原东缘与四川盆地过渡地带,人口集中,降雨充沛,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多样,相对高差4979米。西部为龙门山强烈隆起断裂褶皱发育带,岩性复杂,以构造侵蚀、溶蚀高山和中山、低山地貌为主;东部龙泉山断裂褶皱带为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地貌;中部广为平原。山地和丘陵面积分别占全市幅员面积的32.26%和27.26%。
由于独特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条件和强烈的人类工程活动,导致我市每年地质灾害频繁,成为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多发区。
二、2003年我市地质灾害概况
2003年我市共发生地质灾害64起,其中滑坡45处、泥石流10处、崩塌5处、地裂缝3处、地陷1处。其中成功预报地质灾害37起,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比2002年下降54%。
汛期降雨诱发地质灾害是2003年我市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特征。2003年,我市汛期6—10月平均降雨量达634mm,是全年降雨量839.1mm的75.5%,共诱发地质灾害63处,占全年发生地质灾害总数的98%,其中8月份降雨量达351?2mm,占全年降雨量41.8%,诱发地质灾害49处,占全年发生地质灾害总数的76.5%,主汛期是地质灾害发生的高发期。
地震活动是2003年诱发我市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2003年我市地质灾害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龙门山区及龙泉山区,龙门山区共发生地质灾害34起,占我市全年发生地质灾害总数的53.1%,而2003年我市共发生2.0—3.1级地震活动142次,都集中发生在龙门山山前断裂地带。
2003年我市发生的64处地质灾害中,滑坡、崩塌、泥石流三个类型总共60处,占发生灾害总数的93.7%。
2003年我市共有504处地质灾害危险点纳入各级防御预案,由于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部分地质灾害在发生前得到了积极预防,减轻了灾害损失。但仍存在防御重点不突出、区(市)县防治经费落实不到位、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普及率不高等突出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
三、2004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一)预测依据
1、地质环境条件
我市地质环境条件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岩石破碎、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受其影响,地质灾害的发育特点表现为时空分布不均、灾害类型多样、规模大小不一,地质环境条件恶劣地段是今年地质灾害的易发地区,地质灾害类型仍以松散层中小型规模滑坡为主。
2、2004年降雨量
根据2004年成都市气象局预测,今年汛期我市平均降雨量780-78mm,其中7—8月主汛期降雨量大于200mm,汛期和主汛期是地质灾害发生的高发期。
3、人类工程活动
我市地形多样,人口集中,交通发达,人类工程活动频繁。2004年,在进行地基开挖、开矿采石、挖掘修路等工程活动时,一些地质环境条件较差的地带,预测可能因人类工程活动诱发产生地质灾害。
(二)地质灾害类型预测
对我市造成危害较大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是滑坡,其次是崩塌、泥石流,其它类型相对较少发生。预测2004年我市地质灾害发生类型仍然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规模一般为小到中型,但彭州、都江堰、青白江、崇州等部分地区存在发生大型滑坡、泥石流的可能性。
(三)地质灾害发生时段预测
降雨是诱发我市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预计2004年我市6月—10月降雨充沛,平均降雨量在780-78mm左右,占全年降雨量的80%。预测2004年我市地质灾害发生时段还是主要集中在汛期(6月—10月)时段。
四、2004年地质灾害防御重点
(一)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1、龙门山中、低山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以彭州—都江堰—大邑—邛崃一线以西的中、低山峡谷地带为主,区内褶皱强烈,断裂发育,地震频繁,岩石破碎,降雨充沛,地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地质灾害主要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主要对工业设施、农田耕地、公路、房屋、渠堰、旅游景区(点)等造成较大危害。其中彭州市小鱼洞镇杨坪村滑坡、彭州市磁峰镇永华村滑坡、都江堰市麻溪乡友谊村滑坡、崇州市万家镇方店子滑坡、邛崃市天台山马坪村滑坡,汛期在强暴雨诱发下将会进一步发展。
2、总岗山低山、深丘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成都南侧蒲江、新津等县低山深丘地带,人多房密,盛夏多暴雨,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岩性软硬相间,岩石多破碎,软弱易滑。地质灾害以滑坡为主,对房屋、农田、水利设施、公路交通等造成危害。其中蒲江县白云乡骑龙村滑坡,汛期在强暴雨诱发下将会进一步发展。
3、龙泉山低山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我市东部龙泉山脉一线的龙泉、金堂、青白江等区、县以构造剥蚀低山为主。区内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挖渠、建房、公路修建、农田开垦等人类活动活跃,一些地质环境条件较差地区易诱发产生地质灾害,且多以中小型滑坡、崩塌为主,造成房屋变形、墙体开裂、地表下错、农田掩埋、交通阻塞等危害。其中龙泉驿区山泉镇大佛村滑坡、金堂县九龙镇中心村滑坡、青白江区仁和乡青林村滑坡等地质灾害汛期将会加剧活动。
对以上区域,各地各部门要加强人类工程活动管理,做好退耕还林、边坡治理,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加强监测,做好群测群防和预警预报工作。
(二)地质灾害主要危险(隐患)点
据统计,我市现孕育有地质灾害危险(隐患)点500余处,分布在中低山和深丘区地质环境条件脆弱地带,主要对农户、学校、矿山、企事业单位、公路、农田、电站、通讯、水利设施、旅游景区(点)等造成威胁和危害。我市结合地质灾害的分布区域、危害程度、规模大小,筛选出25个重大灾害点为市级危险(隐患)点,并提出应急防灾措施,落实监测责任单位和监测负责人(见附表1)。各责任单位和监测负责人必须认真履职到位,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防范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汛前检查和汛期巡查
各区(市)县应积极做好汛前检查工作,查处问题及时整改,要结合全市的气象预测和当地天气预报,搞好地质灾害预防预报工作,将地质灾害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根据我市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特点,按照省、市汛前检查要求,市级有关部门要在2004年5月底之前,合理安排巡查路线,完成对邛崃、蒲江、龙泉、金堂、彭州、大邑、崇州、都江堰、青白江、双流、新津、新都等区(市)县汛前检查,防患在先。
五、2004年地质灾害防治主要保障措施
(一)制定落实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各区(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开展本区域地质灾害调查,拟定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找准主要地质灾害点的分布范围、威胁对象,明确重点防范期、主要措施,落实监测、预防责任人。组织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乡(镇)、厂矿企业在汛期来临前开展对本区域内地质灾害普查工作,编制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同时做好《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地质灾害避险明白卡》的发放工作。
(二)制定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各区(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拟定本区域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组建应急机构、明确职责分工、预警报警信号、抢险救援措施等。出现重大地质灾害征兆或发生地质灾害时,区(市)县政府要根据情况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疏散群众,采取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
(三)落实防灾责任,加强监测
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39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35号)的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见附表2)。各区(市)县、乡、村、社和监测责任人要各负其责,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任务,建立和完善“群测群防”体系;每个地质灾害危险(隐患)点(以下简称灾害点)要通过签订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书的形式,把监测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明确责任人;每个灾害点要向受威胁的群众发放载有地质灾害基本情况、撤离线路等内容的“明白卡”,努力避免人员伤亡;对可能发生的、正在活动的灾害点,要布置必要的位移动态监测点,汛期遇降雨要实行24小时监测,做好监测记录。国土资源、防汛、救灾、气象、地震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根据当地的雨情、水情、震情和各灾害点的监测资料,做好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工作。
(四)完善地质灾害预防工作制度
市级有关部门和各区(市)县要进一步完善汛前检查、汛期巡查、汛期值班和灾情速报制度。汛前和汛期有关部门要组织检查,重点检查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编制、防治责任、防治措施落实情况;灾情发生后,要及时按要求报送灾害种类、规模、受灾人员、财产损失、救灾减灾措施等信息;汛期国土资源部门要实行24小时值班,确保人员落实、信息畅通。
(五)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
市级有关部门和各区(市)县要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四川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等法规,使广大群众掌握地质灾害发生的一些基本规律和防御知识;要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发放《地质灾害防治简介》、张贴防灾宣传画、组织群众观看宣传片;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宣传,调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热情,汛期要在当地电视台播放防灾知识片,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高抗灾能力。
(六)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必需的资金
按照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要求,市级有关部门和各区(市)县要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检查、治理等需要。要在加强监测的基础上,安排专项资金,确定搬迁标准,及时将受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的群众搬迁到安全的区域,防止灾害发生时造成损失。
(七)加强工程建设活动的管理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各类工程活动,要按照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35号)的要求,在可行研究阶段必须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可行性研究报告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有关部门不得批准。

10. 谁知道成都市地质结构

地质构造没有以城市为研究单位的,起码应该是地区。
把学术(地形区划分)和政治(行政区划)分开。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